求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英文版txt或PDF

  作家是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而优秀的作家则能成为人们的人生导师。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着自己喜欢的作家,之所以喜欢这个作家必定是因为他的文章教自己懂得了许多的的道理。
  本期的为大家带来水瓶座的作家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外文名:Mo Yan
  出生地: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
  出生日期:1955年2月17日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展开
  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时期,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的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1982年,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部队恢复授衔时,莫言被授予上尉军衔,后被提为少校,为副师职干部。1983年5月,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1984年秋,着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同年,冯牧在北京华侨大厦主持莫言创作研讨会,汪曾祺、史铁生、李陀、雷达、曾镇南都高度评价了《透明的红萝卜》。1985年底,张洁在西德出席交流活动时,被问到1985年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发生,张洁回答:“要说大事,那就是出现了莫言。”张洁形容《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天才作家诞生的重要信号。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议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调查,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1988年4月,莫言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后来这部社会议论作品受到当时的政治风波影响,一度只能在港台出版。美国着名汉学家葛浩文在看到这部小说后,感到非常震撼,决定开始翻译莫言小说,葛浩文也成为了日后莫言作品走向世界的功臣。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1988年秋,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在鲁迅文学院期间,莫言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酒国》,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1991年,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

  别名:马里-亨利·贝尔
  出生地: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出生日期:1783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1842年3月23日
  代表作品:《红与黑》、《巴马修道院》
  文学运动:现实主义文学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他是由信奉伏尔泰的外祖父教养成人的。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他少时兴趣广泛,酷爱数学,雅各宾党人数学老师格罗经常向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知道他学习洛克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学说。这些为他世界观的行程奠定了基础。

  1796年,司汤达进入格勒诺布尔中心学校学习,期间曾获美文奖和数学首奖。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着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并通过表兄达吕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1800年5月司汤达投奔拿破仑军队,参加了着名的马伦哥战役,并先后在米兰兵站、骑兵部队任过军曹、少尉和副官。6月初入米兰,9月23日被任命为第六龙骑兵少尉。之后辞去军并在米兰定居,开始练习写作。

  1806年至1814年期间,司汤达回到巴黎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

  1821年回到巴黎,依旧是波旁王朝的激烈反对者。七月革命后,司汤达仍然郁郁不得志,在教皇管辖下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小城当领事。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在巴黎中风死去。

  出生日期:1899年2月3日
  逝世日期:1966年8月24日
  职业: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学校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笔名:老舍,絜青,鸿来,非我
  老舍,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着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且着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胡絜青见面。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出生地: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
  出生日期:1952年2月13日
  职业:“中华民国文化部领导”
  毕业院校:堪萨斯州立大学
  代表作品: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百年思索大江大海1949
  现职务:名师学院 领域学院院长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中华民国文化部领导”。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

  1984年,龙于中国时报撰写“野火集”专栏,引起热烈回响;隔年出版,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1980年代对台湾民主发展极具影响的一本书。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

  同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震动台湾文坛。而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她的杂文针砭时弊,切中民意。在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2010年8月1日,龙应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发表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说,阐述她的“中国梦”。她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构成了台湾社会价值观的基座,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她强调,这是台湾人的梦,是可以与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梦,也就是两岸人民基本的价值观。
  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湾“文化领导”。

  中文名:罗曼·罗兰
  出生地:法国 克拉姆西镇
  出生日期:1866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1944年12月30日
  职业: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毕业院校: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19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1866年1月29日在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出生。从小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1880年,定居巴黎。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8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开始与他崇拜的托尔斯泰通信。年,在罗马的法国学校就读。此后多次去意大利、贝鲁特、比利时和荷兰等地旅游,收集创作素材。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创立了罗曼罗兰家纺品牌和从事文艺创作。

  1917年,罗曼·罗兰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的奖金和其他文学奖金。1918年,创建罗曼罗兰家纺品牌和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着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维尔奈夫。1922年,发表《战败者》。

  1924年,发表《甘地传》。1934年,罗曼·罗兰与一位俄国妇女玛丽·库达切娃再婚。1935年6月,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与斯大林见了面。1931年,发表《向过去告别》。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了一座房子,1938年5月底他从瑞士返回故乡定居。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本人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1944年8月,纳粹败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去世。享年78岁。1945年1月2日在他的故乡克拉姆西镇举行了宗教葬礼。

  中文名: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
  出生日期:1828年2月8日
  逝世日期:1905年3月24日
  《奇异的旅行》系列作品
  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着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在与出版商埃泽尔父与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妙的遨游》为总名,代表作 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一些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而随着上个世纪后叶凡尔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发现,科幻学界对于凡尔纳的认识也在趋于多样化。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别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出生地:俄国罗斯托夫州塔甘罗格
  出生日期:1860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1904年7月15日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代表作品:《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文学运动:现实主义
  1860年,契诃夫于1月29日诞生于俄国罗斯托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在家里活下来的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农奴,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契诃夫的祖父叶果罗夫·契诃夫当上了自己所从属的地主家的糖厂经理,并陆续积累了一笔钱,终于在1841年为自己的全家赎了身。

  契诃夫的父亲帕维尔·叶果罗维奇·契诃夫获得自由后娶了一名名叫叶夫根尼娅的服装商人的女儿,在塔甘罗格当杂货店店主。对东正教十分虔诚甚至于狂热,这对契诃夫后来的的悲天悯人有着很深的影响。父亲的商店经营惨淡,这使得契诃夫从小生活艰难。父亲对孩子非常严厉,经常打骂。尽管如此,契诃夫对父母始终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经常给儿女们讲故事,而且讲得很好。她讲的主要是她和她的服装商人父亲在整个俄国旅行的故事。

  契诃夫从小就喜欢喜剧和表演,这为他后来的剧作家之路埋下了基础。契诃夫后来曾说:“我们的天赋源自我们的父亲,但我们的灵魂源自母亲。”1867年,他进入当地的一所希腊小学读书。1876年,契诃夫的父亲的商店破产,举家逃往莫斯科避债,并在那里谋生。

  契诃夫因学习法语未能成行,靠担任家庭教师、变卖家里的物品和在仓库工作等方式来维持生计,1879年,契诃夫完成高中学业,前往莫斯科和家人团聚。在这里他获得了奖学金得以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这年年底,他写成了短篇小说《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这是他的处女作。

  1885年,他创作并发表了《皮靴》、《马姓》、《凡卡》,《迷路的人》、《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现代小品)》、《客人(一个场景)》、《名贵的狗》、《纸里包不住火》、《哼,这些乘客们!》、《普里什别叶夫中士》、《猎人》、《哀伤》等短篇小说名篇。他也开始尝试创作剧本。1883年,他发表了一些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名篇:《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钉子上》、《胜利者的得意洋洋(一位退休的十四品文官的故事)》、《小公务员之死》、《不平的镜子》、《谜一样的性格》、《站长》,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在俄国文坛的地位。

  1884年契诃夫大学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和行医执照。这一年,他又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名篇:《文官考试》、《戴假面具的人》、《变色龙》、《外科手术》。他在《变色龙》中将其讽刺手法使用的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开始转向劳动者的困苦生活,艺术性也不断提高。这一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墨尔波墨涅的故事》,里面收集了六个在幽默刊物发表过的短篇小说。该书的出版坚定了他文学创作的决心。此前他在大学毕业时曾给自己这样定位:“医生是我的职业,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1904年,1月17日,《樱桃园》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由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契诃夫原本想让它成为一部喜剧,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除了将一些闹剧元素有所保留外,将全剧变成了一部悲剧)大获成功。5月,他出现了严重的哮喘,为此,他于6月赴德国巴登维勒疗养,出现了心力衰竭。7月15日(俄历7月2日),契诃夫在巴登维勒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后葬于莫斯科。

  中文名:乔治·戈登·拜伦
  出生日期:1788年1月22日
  逝世日期:1824年4月19日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
  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间被租用的简陋房子里。父母都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决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这所在1571年由约翰·里恩创建的学校,在英国历史上培养了许多知名的人物,其中对拜伦十分崇拜的丘吉尔首相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着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DonJuan,)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从1809-1811年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在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1809年6月26日,离开英国,去东方(南欧和西亚)游历。在此后的半年内,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骑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经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到阿尔巴尼亚,会晤了那里的统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拜伦此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见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力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见了在土耳其铁骑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次旅行也激发了他对南欧各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

  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知道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24年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希腊的独立政府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6月29日,灵柩运抵伦敦。

  中文名:查尔斯·狄更斯
  出生日期:1812年(壬申年)2月7日
  逝世日期:1870年(庚午年)6月9日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
  代表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双城记 》、《远大前程》等。
  笔名:伯茨(Boz)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今属伦敦)。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金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着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

  不过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20岁时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全书透过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连串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问题,一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点,第一年只销售500册,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传》成为英国社会争相讨论的话题,社会上出现了“匹克威克热”,英国城市的街头出现各种各样与匹克威克有关的商品,最后此书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狄更斯一生刻苦勤勉,繁重的劳动和对改革现实的失望,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诺贝尔奖自1901年举办到现在已经有120年了,在这120年中一共产生了934个获奖者,华人共有11位,但是仅有两位是中国国籍,这两人就是莫言和屠呦呦。2012年,莫言带着《红高粱》、《蛙》等众多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可是不一般,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奖项,评选当时全国上下都在为他欢呼,莫言的名气也在此刻达到了人生顶峰。然而没过多久,随着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国人阅读,这种欢呼中渐渐掺杂了许多的争议,后来的他非但没有被选上红色作家,甚至还被明里暗里的点名批评。为什么这样一位得到全世界认可的文学作家在中国竟是这样的地位呢?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在探索当中,在探索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磕磕绊绊,刚好莫言就出生在这社会动荡的年代,此时大部分人们并不重视文化的培养,统一组织上学的机会很少,生在农村,大家都以种田卖菜为生,家庭贫困。因此莫言的家庭更是没有钱供他上私塾。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得之不易的上小学的机会也在五年级的时候没了。但是莫言从小就对读书十分感兴趣,尽管当时书籍资源都很匮乏,但是莫言依旧想方设法地找书看。

不上学之后,莫言就在家跟着家里人在田间帮忙干活,为家里的生计做出一份功劳。但是他的心仍在在读书上面,他对书的渴望始终放不下。他在家翻箱倒柜,找街坊四邻四处借阅,几乎要将村中所有的书快看完了,最后实在没有书看,他甚至能抱着《新华字典》看个半天。别人都在田地里种田干活,而莫言却是悄悄“偷懒”,坐在玉米地里抱着书啃,当时还挨了父母不少骂。

2、征兵入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后来偶然有了机会,国家来乡下征兵入伍,莫言渴望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想要离开这个偏远的乡村,毅然决然地报了名,他进入了军队,担任了行政方面的职务。他渴望读书的心丝毫没有减退,来到了军队里的图书馆,莫言感觉自己进入了书的海洋,他赶紧积极主动的报名去应聘图书馆管理员。在任职期间,他赶紧抓住机会,几乎将图书馆中所有的书都读完了。此时的莫言已经满肚子的墨水,他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要不然我自己写书试一试?

说做就做,1981年莫言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开了头,谁能料到,他的思路竟如泉涌一般,一发不可收拾。那年他的第一部小说《春雨夜菲菲》发表在了《莲池》这本杂志上,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叫“莫言”的笔名。这是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从此之后,莫言的笔就没有停过来,他才思泉涌在文学论坛飞快的前进。当时他的名气还没有传播开来,但是看过他的文章的很多著名的作家都对这个新兴写作能手给予极大的称赞,赞许了他的天赋和才能。

莫言读的很多书将他修养成为了一个文人,他的道德品行得到了提升,在在军队中的表现也是十分出色,因此没过多久他就被提为正排级干部,到了后来部队恢复授衔时,莫言一路晋升,不仅被授予上尉军衔,随后还被提为少校。第二年,莫言被发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建文学系,莫言得知以后十分想进入,但是还没等莫言开口申请,徐怀中就看到莫言这个出色的小青年作家。徐怀忠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很是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前途,于是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当然也是没有辜负大作家的期望,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进入艺术学院的莫言发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里不但有形形色色的文学大家,更有比军队中更加丰富的书籍可以看,随着莫言读的书越来越多,逐渐将他童年缺失的文化教育全部给弥补了。在文学气息的熏陶下,莫言的写作天赋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1985年,莫言在《中国作家》这部杂志上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这个作品让他一举成名。这篇文章讲述了以他童年关于他父亲误会他偷别人萝卜的一件趣事为思路展开的一个讽刺性的文章,讲述了一个遭受继母虐待,缺乏父亲教导的孩子的故事,明里暗里讽刺了人性的丑恶。有人形容这个作品是天才诞生的信号,这个预料也着实准确,此后莫言的作品接二连三地拿到各种奖项。

1986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后来《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成了电影并且还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张艺谋找来巩俐饰演九儿,这部获奖电影不仅捧红了张艺谋、巩俐,还让莫言也跟着火上加火,他不但是一名作家还因此有了编剧的名号。同年,莫言参加了中国作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办的研究生班,创作了被葛浩文誉为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长篇讽刺小说《酒国》。在这期间,莫言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的作品,但是很多都由于批判性太强,没有出版或者出版后又被驳回。

1、独特的风格惹来争议纷纷

由此看来,在莫言的创作作品也会夹杂着很多非议。莫言的写作风格十分的与众不同,因为出生在特殊的年代,加上从小的经历坎坷,艰苦的童年生活让莫言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与不满。有些言语着实激愤,批判性、讽刺性极强,他夸大一些曾经的历史,有的甚至明里暗里批判我们国家,推崇国外,因此不少人说他“叛国贼”。他的作品聚集中国的社会阴暗面,他笔下的故事俱是极其扭曲,变态的,行文上下都是负能量满满。

在《檀香刑》中,他写的是封建社会酷刑对民众的威慑,在《丰乳肥臀》中他又将重男轻女的封建固化思想展现出来,而《蛙》则是写了计划生育发布后社会产生的种种黑暗...除了这些,其他作品也是无一不揭露着曾经社会的黑暗,非但如此,他还将我们新中国所歌颂的社会主义全被他一概而过。他的作品里,干部粗俗不堪,官兵残暴无理,老百姓愚昧无知。然而对于这些评价,莫言却是这么给自己贴标签的:写人性,讲真话。在采访中说道:文学艺术绝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可是莫言的作品在国外却是另一番评价,并且在逐渐走向世界。他的作品,《酒国》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第十八位,这部作品还成为唯一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40部世界顶尖文学名著的中文小说;他还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是继巴金之后,第二个获得这个奖的中国作家...他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然而最引起轰动的或许就是2012年雅典文学院宣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说他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共鸣。

要知道,这个奖项不仅对于莫言来说与众不同,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是莫言的文学作品在国内读者眼中不是那么看好,他们认为他的很多作品写着我们国家的不好,不能代表我们国家的美好形象。很多人认为他身为中国人,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为什么这样的文字还能得到诺贝尔奖?一时间骂声骤起。还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洋人的阴谋,中国那么多文豪大将得不到,偏偏是这个批判中国的人拿到了,很多人认为他们是有意而为之,借着这个由头抹黑我们的国家

《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秘书处书记吴义勤的《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这一文章。文中列出了中国百年来上百具有红色基因的作家和作品,新中国建立后作家的作品也有数十部,而莫言的作品中整体的黑暗思想最终与“红色作家”的理念不相符,最终落选了红色作家。他的作品本身就争议纷纷,并且不受众于所有人,一些思想对于学生孩子们来讲很多描写过于露骨现实,着实不适合他们去读。没过多久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莫言也遭到了不点名批评

2、对于文化应有包容性

理性地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话,就是莫言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家,“批判性”就是他作品的一个特点,我们国家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确实有跌宕起伏的历史,很多出生在特殊时期的作家都是对于当时社会有着强烈的不满,借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和一些古代大诗人借着诗集抒发自己内心的忧郁,是一样的道理,这是文人特殊的一种表达方式。

莫言也不过只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招来这么多骂名,只是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让他一举成名,一些黑子就将矛头指向了他,正所谓树大招风。要知道,在“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作品的阅读量还没有那么广泛,但是随着奖项的颁布,大家都想来看看获奖者的水平如何,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读的人越多,看法也就越来越多了

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对于同一件事情也有不同的评价。如今我们的世界逐渐多元化,一件事情往往也会有有很多方面。而文化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它十分需要读者的包容度,能够容纳各种风格的写作,各种类型的文章。要知道他的作品《蛙》也曾获得我们国内的茅盾文学奖,由此可见也并非只有西方人欣赏莫言,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这个奖也是对莫言的一种认可,所有他也确实有得奖的实力的。

公平地来讲,其实莫言的作品没有故意抹黑国家的意思,他们亲身经历那个年代的人对以前的事才最具有发言权,最有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些作家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警醒新一代的年轻人牢记那段历史,引此为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莫言的作品,真正的去感受到曾经社会的黑暗险恶,让当代年轻人进行反思和警醒,毕竟人不能忘本,在朝前看的同时更要记得曾经。

著名作家余华曾经是这样评价莫言的,她说:“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著名作家对莫言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在同行中也是十分有影响力的。所以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理性的看待事情。其实在骂人的众多网友中很多人根本没有读过莫言的书,或者只是看到一些故意黑莫言的人发的一些断章取义的片段,就随大流跟着一起骂莫言。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在面对一些是是非非面前,不能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前提下随意去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自己的喜好,并非是喜欢的就追捧,不喜欢的就去谩骂。我们要宽容的看待事情,不知全貌,不予评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在线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