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电视剧比老电视剧好看?

对于港台金庸剧,很多人常用的一个主张是这是因为有港台滤镜,以及这部剧引进的时代中国的文化产业很落后,所以很烂的港台剧在内的也会有很高的收视率。

但说这话的人可能不知道,83版《射雕》本身就是TVB历史上收视率最高、制作最成功的电视剧之一,收视率最高时超过了50%。

香港是金庸起家的地方,金庸小说已经在这里传播了几十年,并且之前已经有几十部各类金庸小说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上映或者播出,在83版之后TVB也拍摄了场景更大、妆造更好的94版《射雕》。然而,就收视率来看,依然是83版《射雕》的收视率最高。

实际上,我们的电视台的负责人也不傻。如果一部电视剧在境外的收视率很差,它大概率是不会被引进大陆的。反过来说,内地观众能看到的境外的电视剧,它在境外本身就是受到了观众喜欢的。对于金庸小说而言,港台可谓是其传播度最高的地区,但那些被人视为“魔改”的电视剧依然有着不错的收视率,这也足以说明大多数观众并不是死抠原著的。

其实关于不同版本金庸剧的争论,可以想这么一个问题:《东邪西毒》、《东成西就》、《东方不败》这些电影,算不算好电影?

假如说你认为上面那些电影都可以算好,那有一个观点就不攻自破了:角色剧情越贴合原著就越好。

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在影史上长期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你知不知道它的原著名字是什么?作作者是谁?编剧是如何改编的?《霸王别姬》、《罗生门》、《红高粱》等等的经典电影,它们背后的同名原著你是否看过?

如果你认为上面的这些电影都还算是说得过去的电影,第二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即我们评价一部影视作品质量高低的时候,并不需要关注它的原著写了什么。

实际上,有关金庸剧的种种争论,本质上并不是金庸剧不同观众之间的争论,而是书粉与普通观众之间的争论。正如一开头所提出的两个问题,关于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在讨论之前必须要明确两点:第一,影视剧是独立的艺术作品,它的好与坏与其原著小说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流小说改成三流电影、三流小说改成一流作品的情况都非常常见;第二,影视剧的传播力远远胜过小说,看过影视剧的人是多数,看过小说的是少数,因此大多数人所在意的并不是其改编的好与坏或者说是否贴合原著,他们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是否好看。

基于这两点,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即港台金庸剧(如台版《倚天屠龙记》)和内地金庸剧的区别在哪里。如果从投入成本、用心程度这些方面来讲,内地金庸剧普遍要好于港台金庸剧,特别是在实景拍摄这一方面,绝非是在摄影棚或随便找个山、找条河就能拍的港台剧组不能比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很显然内地金庸剧的受欢迎程度并不如成本更低的港台金庸剧。

如果你将之归结为年代差异带来的偏差,那么高赞答案单已经指出,港台金庸剧较为繁荣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而张纪中开始做金庸武侠剧的时间则是2000年初,这中间的差异也就是几年到10年,远未到十几年或者一代人的程度。而且,如果说觉得港台金庸剧好是先入为主,那么我最先看的《射雕》是83版的《射雕》,到后来看了李亚鹏这一版的《射雕》,到2005年前后才在某个地方台的重播中看了张智霖、朱茵这一版的《射雕》,我反而觉得张智霖、朱茵这一版的《射雕》里,张智霖虽然显得过于聪明了些,但就黄蓉这个角色来说,朱茵可是要比周迅有灵气的多。

其实,从张纪中拍剧的特点来看,“贴合原著”一直都是张纪中的特色之一,但贴合原著并不见得就一定会好。比金庸剧更能说明二者差异的,是张纪中的《西游记》。尽管无论从人物形象、妆造还是情节线上,张版《西游记》远比80年代杨洁导演拍摄的《西游记》要贴合原著得多,可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更爱看80年代杨洁导演的“魔改版”《西游记》——如果非要将之归结为年代差异,那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直到今天,电视台仍然会反复重播80年代的《西游记》而不是张纪中的《西游记》。

不带个人成见,也不谈是否贴合原著,港台的金庸剧的确是要比内地的武侠剧好看的。从时代背景来说,上世纪90年代是香港影视产业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的香港影视剧影响力不仅深入内地,同时也广泛传播到了全世界。而香港发达的影视产业,也孕育出了成熟的影视工业团队,这一点从当时的洪家班、成家班等就可以窥见一斑。

除此之外,当时港台乐坛也正处于巅峰时期,这也为大量港台金庸剧提供了音乐方面的保障。即便到今天,虽然有关港台金庸剧与内地金庸剧孰优孰劣的争论仍然没有停下,但有一点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异议的,那就是港台金庸剧的音乐质量是远胜内地的——你可以不认同83版《射雕》、94版《倚天》、97版《天龙》,却绝对没办法否认《铁血丹心》、《刀剑如梦》、《爱江山更爱美人》、《俩俩相忘》、《难念的经》等等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而内地金庸剧做不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港台金庸剧传播的广泛性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些歌曲。

回到港台金庸剧的问题上,港台的剧组与张纪中在出发点上就是不一样的。TVB拍金庸剧的目的就是一个——“好看”,或者说挣钱。但问题是,TVB几乎隔几年就要拍一部金庸剧,那么对于后来的创作者来说,如果你要拍金庸剧要怎么拍?肯定是要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而不是一味地贴合原著,不然你的重拍也就没有意义了。而张纪中则不一样,他拍金庸剧的目的固然也是挣钱,但这中间也还有大量的“文化”、“贴合原著”方面的考量。这等于一开始就背上了包袱。

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港台的创作者不必过多考虑其他因素,只需要根据影视创作和传播的规律,以及自己积累的创作经验进行改编即可。甚至,可以出现《东成西就》这种除了人物名字,连主线剧情都可以与原著毫无关系的电影。你可以吐槽《东成西就》如何如何不贴合原著,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刘镇伟也没标榜说自己是“贴合原著”,人家赤裸裸地跟你说,“我就是要挣钱”。而且观众看完了也真的笑了,这不就OK了吗?

对于观众来说,正如评价80年代的《西游记》与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一样,在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原著的情况下,他们要怎么评价《西游记》?如果一个张纪中版《西游记》的粉丝,能拿出的觉得张版更好的理由只有场景更大气、打斗更精彩、道具更精致、人物更贴合原著的话,那潜台词其实就等于承认了,张版的《西游记》并不好看——因为如果他真的好看的话,你没必要强调这些东西。

80年代的《西游记》堪称“魔改”,但为什么在观众的心里,就是要比张版的《西游记》精彩呢?在我看来,原因也不复杂:

一是老版的《西游记》虽然大量删改,但整个剧的节奏把握其实非常到位,从人物对话到故事主线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而不是简单地“贴合原著”;

二是虽然剧情和人物形象改动很大,却很好的贴合了大众传播的偏好。比如说单讲人物形象,无疑是张版《西游记》更贴合原著,但这里面孙悟空的妆造实在是不好看,距离美猴王的形象相去甚远。实际上,老版《西游》的孙悟空形象正是根据民间流传已久的孙悟空形象改造而来,这个形象能在民间流传已久,证明了老百姓是更喜欢这种“美猴王”的外貌的——因为大多数人没看过原著,所以讨喜远比“贴合原著”要重要得多。

三是故事进行了大量的简化。支持张版《西游》的人常持有的一个观点是,张版如何如何还原了某些细节、有哪些深度表达。然而,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阅读”比“观看”更容易产生深度思考,电视剧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合深度思想表达的艺术形式。如此一来,张版所谓的“思想深度”且不说能不能得到全面地表达——即便有,也反而让作品的可看性大大下降。

在武侠剧这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纠结于谁的动作更好看、谁的场景更大气、谁更贴合原著,无异于陷入了当下影视行业做烂片的思维中,总觉得谁的投资更大,谁就能有更好的票房。但实际上是,小成本电影如果好好做,得到超额回报的概率也是不低的,而高成本电影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被骂。我们要知道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六七十年前的老电影,放到今天依然能比很多投资上亿、海陆空全空间的战争电影精彩几十倍。

最后,不妨用两部电影来举例子。《流浪地球》堪称对原著的“魔改”,观众觉得它好看跟原著没关系;《上海堡垒》难看是因为他本身难看,跟原著也没有关系。

电视剧《新三国》、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观后感觉有什么区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剧,最新最好看的电视剧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