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二路有兵守 皇上廵江南记 一路风光醉人意 醉翁之意不在九打什么数字?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

  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盛装的北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以前的秋天的北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阅读,整体把握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而是极端的爱。能答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

  (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生成: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大家概括的很好,和我的意见相同,我概括的标题是: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

  (二)、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1、(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一下。同学说的不是重点的句子,不要过多纠缠。说不出要及时换学生回答,不要用一个人时间太长。实在说不出的,就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利用第三段,最多找三位同学活动。体现这幅画面的清来。

  2、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的审美观念和角度不尽相同,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再活动,把“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着重指导那句对话,这句话一定要让一位同学读。一定要放手学生去分析。)

  3、还有喜欢那两幅图画的同学吗?其实这五幅画都很精彩,因为他们共同体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什么特色呢?

  顺势总结“故都的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展示五幅图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郁达夫情感的理解,和故都秋景的印象,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自由读,再点拨,再合读。不要乱读。)

  (三)转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

  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表现内心罢了!

  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1、现在我们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2、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对,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

  五、展示板书设计。

  六、我们欣赏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心境是轻松愉悦,还是抑郁悲凉呢?

  因为我们还沉浸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让我们审视今天身处的中国吧!刚过去的八月,我们成功举办了规模弘大的奥运盛会,九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又要翱翔九天。中国人真的“神气”了。自豪、自信的我们,在秋天收获的是满怀的豪情。还会有那“清、静、悲凉”吗?

  七、今天下午,我刚走进咱们学校,看到运动场边的那片法桐林已是落叶萧萧,秋意渐浓了。作为东方圣城的曲阜,他的秋和故都的秋有何相仿或区别吗?请仔细观察、体味,并以《圣城之秋》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故都的秋》教案 篇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理解、掌握、积累好词好句。

  找出文章中景物的具体特点。

  自主鉴赏文章的抒情段落。

  通过反复朗读,品析文章重点段落,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字词,学习文章以景显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自己赏析文中优美词句,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提高自我语言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文章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对故都秋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提高对文章的审美能力。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体会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把握文章写景的主体,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和寂寞。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反复朗读法、指导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一段话“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生活经验上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天堂般的北平的秋,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品味各段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给这些景图拟小标题。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文本,对文章中的景物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深入研读,赏析文本: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漏下来的日光”中的“数”字写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

  通过老师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明确了使学生明确了“数”字写出了作者悠闲、清闲、惬意,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运用老师所教的方法来赏析文中各幅景图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的?同时注意作者的语言和用词。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老师指导的方式,来明确作者在每一幅景图中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雨后寻常北京人的对话显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这句诗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感与文中郁达夫所表达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的秋?

  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来明确在结尾处写到南国的秋是为了与文中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的秋的悲凉和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起赏析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这北国的秋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画中还带着丝丝悲凉,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和眷恋,画中有情,情中有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描绘一幅你喜欢的景色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教案 篇3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掌握文章的艺术技巧。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一叶知秋”,秋天是文人笔下的“可人”,书写情志,寄托思绪。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异。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州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主要收获。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古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本篇写于30年代。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指北平。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笼罩了一种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第一部分(1-2):通过比较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第三部分(13-14):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1.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古都”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么可不可以用“北平的秋”来代替原题?

  不可以。“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如果换成“北平的秋”就很平淡,少了深沉的韵味。

  2.读1、2自然段,结合自己的勾画思考: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读第3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5.体会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以动写静;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以动衬静;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6.文中第12段是议论语段,本文重在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这个议论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本段中先写出不仅是中国人,就是外国人面对秋天也总是要抒发感慨的,“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接着又指出中国文人尤甚,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最后再强调,“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是从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以及开阔感。

  7.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8.读最后两段,思考: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作者用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

  9.本文的结构怎样?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本文紧紧围绕“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来描写故都的秋景、秋味和秋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1、烘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下文则具体地写故都的秋的本色。无论是漫游景点,还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整个故都都被秋色装点着,真是无一处无秋意。南国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北国之秋的“清”与“静”,可谓写得“饱”且“透”且“十足”了。

  2、复沓、跌宕的手法

  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秋味”这个抽象的“感觉”,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有“秋味”的描写镜头,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触的具体物象了。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上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极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随手拈来,再细细琢磨,不禁让人叹服,实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比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作者在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这样的排比句,将“奇、有味、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时渲染了气氛,感伤之情由此便散发开来。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故都的秋》教案 篇4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六、教法学法设想:

  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

  (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

  (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

  (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七、教学辅助手段:

  八、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

  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解说:这一设问意在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解说:有意让教学重心下移,设置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课堂就是一条生生不息流动着的河流,师生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

  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

  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

  师:郁达夫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

  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

  生: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通过互动之后达成共识: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与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艺观和审美追求等有关。

  (解说:“因学定教”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无论预先考虑如何周密,在课堂上还是要尊重学生思维变化,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应变,只要不妨碍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可以。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在这里,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只是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

  接着,进入延伸拓展环节,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

  《故都的秋》教案 篇5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思秋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绘秋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议秋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恋秋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

  《故都的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xx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郁达夫(),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1、学生浏览全文,思考:对于北京的秋天,郁达夫持什么样的感情态度?

  明确:赞美、怀念。

  2、读1、2两段,思考这两段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从第3段11段,作者用记叙和描写的手法写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一幅一幅来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清晨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

  4、第12段是议论段,可划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清晨秋景图,请 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发清、静、悲凉之情的?

  地点:破屋。衰败 沧桑感

  方式:泡浓茶清闲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 清 静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冷 安闲 落寞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思考: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文中的几处景物来写呢?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的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作者在文中选取的几处景物,能够表达出他当时的苦闷心情和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

  郁达夫在本文开头提到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这节课在“清晨秋景图”的分析中也理解了故都的秋所具有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们需要学习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其他几幅画面怎么传达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下节课来分析。

  《故都的秋》教案 篇7

  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

  2、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

  3、了解象征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1、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2、了解背景,明确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陆蠡。(学生自由发言)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秘密杀害。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刚才我们已与作者相识,走进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首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并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⑴ 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并用象“囚绿”这样两个字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⑵ 作者表达了对绿藤什么样的情感?划下你喜欢的语句或是能打动你的语句,待会儿请同学们朗读交流。

  ⑴ 8~12段写囚绿,囚绿之前的1~4段写寻绿,5~7段写观绿,囚绿之后13段是放绿,14段是怀绿。

  ⑵ 表现作者对绿藤的喜爱之情。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喜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一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学生朗读交流有感触的语句)

  寻绿 观绿 囚绿 放绿 怀绿

  喜悦 怀念快活 欢喜 郑重开释 怀念

  满足 留恋欢喜 怜爱又恼怒 诚意祝福

  物我相映 情景交融

  ⑴ 通过刚才大家的回答和品读,我们也快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那么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绿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归纳)

  明确:因为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因为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⑵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去描写这株常春藤,这些绿枝条?

  明确: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当绿枝条垂在案前时,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虽然被幽囚了,但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由于离开阳光,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的孩子。尽管如此,这些绿枝条依然非常固执,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文中说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⑶ 通过作者细致精彩、绘形绘色的描写,我们能否体会出这些绿枝条有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它是美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正如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还是倔强、坚贞和固执的,并且是向往光明自由、永不屈服的。

  绿枝条 象征 爱、幸福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绿枝条时,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以现实为依据,通过美化、拟人化的加工,赋予绿枝条以人的性灵。

  ⑷ 通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对作者为何如此挚爱绿枝条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爱国青年,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① 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离开北平一年了。……的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叶生存的背景。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一样,明确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文本。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② 面对敌人的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没“别有用心”吗?请大家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联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特点和命运有何言外之意。

  全班讨论中明确:作者通过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让我们看到了绿枝条的命运与作者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既体验到生的快乐,又感受到生的艰辛(类比);同时当时的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作者描写绿枝条的性格特点,是想用这些绿来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

  类比 作者 同处一室,同被囚禁

  怀念绿枝条 象征(苦难的人民) 生的快乐,生的艰辛

  暗示 华北人民 坚贞不屈,向往光明

  通过刚才的归纳,可以看出,文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类比、象征和暗示,而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也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的言外之意。现在我们应该理解为何文章要以“囚绿”为题,“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正暗示了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也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侵略我国领土的背景下,作者内心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小结:至此,我们从这篇写绿的散文中读出了深意。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也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而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以上我们一起品读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其实《囚绿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一起来看一下本文的写作特色。

  ⑴ 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⑵ 叙事波澜,脉络清晰。

  ⑶ 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这堂课我们品读了陆蠡的优秀散文《囚绿记》,在品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一些解读文章的方法:如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文章;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性思考的语句,把握主旨;而其中托物言志类文章,还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明确象征意义,等等。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品读,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

  结合本文的写作特色,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写成小短文形式,300字左右。

  《故都的秋》教案 篇8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秋蝉残鸣而报秋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在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池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和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娜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水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

  1、总起向往:饱尝、秋味

  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②槐树的落蕊绘秋:清、静抒发了赞美、眷念

  记叙③秋蝉的残声悲凉故都自然风物的真

  ④秋雨话秋凉情,流露出深远的

  2、分写⑤秋树的奇景忧思和孤独感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深

  议论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化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总括(呼应、对比)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故都的秋》教案 篇9

  1、能够用动笔读书的方法,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对文章的重要段落、重点句子、佳妙句子等作批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对“绿”的独特感受并进而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⑴ 给《囚绿记》写一段总评;

  ⑵ 写一封信:致“绿友”。

  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划、作批注、感情朗读等方法读出自己对“绿”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自主──互动──探究──延伸。

  1、绿,是生命的舞蹈者;绿,是大自然的天使;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是陷入混沌的生机;绿色多么使人迷醉,多么让人向往啊!同学们,刚学过朱自清的《绿》,你们也曾经与作者共同迷醉于那鲜润的、可爱的、奇异的、无以比拟的绿,你们的心也曾经随着作者的文笔,在摇荡,心灵深处的那根敏感的弦,被绿拨动着……下面,请同学们高声朗读朱自清《绿》的两段文字:“那醉人的绿呀!……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人此叫低女儿绿,好么?”

  2、绿色,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它离合的神光招引着我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有关写“绿”的文章──《囚绿记》,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将与作者分享“绿”的另样风韵与品格。

  二、交流阅读感受、整体把握内容

  1、交流阅读感受:同学们在课前已经用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较深入地预习了课文。现在,你们能否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在你的心中激荡?你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触与联想?(学生交流,生生、师生互动)。

  2、小结: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做到动笔读书,这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感触、体悟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你们谈的感受都离不开一个“绿”字,而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囚绿记》,也紧扣一个字来写的,你们说说应该是什么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注意引导)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紧扣一个“绿”字来写,都写了哪些与“绿”有关内容?能否在“绿”字前面添上一个字来表达每一个与“绿”有关的内容。

  (学生交流,反馈老师引导,形成共识,老师板书)

  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受

  1、研读4~5段:

  ⑴ 要求:请画出写作者“择绿”的句子,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学生活动,并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

  (渴盼、热爱)急不暇择

  ⑶ 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2、研读6~7段:

  ⑴ 要求:画出作者“赏绿”的有关的语句,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学生读书,勾画并作批注,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并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赏绿:留恋、欢喜 心心相印。

  ⑶ 学生活动:“我了解自然之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一句表现了作者和绿作无声的心灵交流。对着这满藤的绿,如果这时你是作者,你会对这“绿友”说些什么呢?

  3、研读8~11段:

  ⑴ 请你画出重要句、佳妙句,并作批注,交流你的发现与阅读感受。

  ⑵ 学生活动并反馈,老师的引导注意以下几点:

  ① “我”囚绿的原因:爱之深、占之切。

  ② “囚人”对光明的执著追求、不屈服的品质。

  ③ “我”的深深自责。

  ⑶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①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要它为我作之声的歌唱”。

  ② “它的尖端总朝着……我对它的善意”。

  1、作品的主题内涵你怎么理解?

  (提示:可以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者最后提到自己“怀念着圆窗和绿友”,并希望注重和它们见面,这里除了表现对“绿友”的思念之情外,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

  捕捉阅读的第一感受→研读课文,找重点句、佳妙句,作批注,再深入地体会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注意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⑴ 给《囚绿记》写200~300字的总评;

  ⑵ 以作者的角度写一封信:致“绿友”,以表达深切的思念。

  《故都的秋》教案 篇10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总的设计思路)我认为,在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归结到一点就是一种人生的体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乃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悲凉美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 导入新课 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将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让学生举例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并分类,哪些写出秋的欢快美,哪些写出秋的悲凉美,齐背《天净沙 秋思》,体会其中的悲凉美。那么,在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什么样的美呢?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悲凉美。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 共同读导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清楚学习散文的思路

  分开齐读:1、2段女生读,3段男生读,4---10段教师读,11段女生读,12段男生读,13段女生读,最后一段师生共读。这是根据文章气势的大小设计的。师范读时要注意第四段,语速一定要慢,要读出精致细腻的美,还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调一定拖长,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这里可让学生反复的读。

  朗读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用一个字概括。

  四、 朗读品味、鉴赏评价

  1、生:味 找出原句划出。这秋味有具体指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生找出:清、静、悲凉。

  2、思考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的秋味?(让学生概括)

  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板书在树叶上)

  3、小组讨论:师:你们小组认为哪个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为什么?(讨论15分钟)

  第一小组:我们认为第三段最能体现秋清、静、悲凉的味。根据是:原文“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给人清朗的感觉;听鸽声,这是以动衬静,还有静对着喇叭花,这都突出静;悲凉体现在破屋、破壁腰、破败。喜欢牵牛花还是蓝色的,花底下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也突出了悲凉。

  师进一步启发:作者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败,他悲伤吗?

  生:作者悲凉但不悲伤,原文有证据:“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面对着破屋、破壁腰、破败的衰草,我们能够想象到作者欣赏并陶醉在这悲凉的美中。这是一种人生享受。这是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我们都很向往这种境界。

  师:一组同学感受得很深刻,郁达夫遇到你这样的知音,真是他的福气。(学生笑)

  4、第三组同学不服气,直接站起来驳斥第一组:

  我们组认为第三段远远不如第四段好。我们先给大家读一遍,让你们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魅力。(生读得非常缓慢,充满深情。全班鼓掌)。“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作者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花朵,他偏偏喜欢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到铺得满地的落蕊,无可奈何花落去,悲凉味出来了。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这样的句子感受细腻,语言精美,所以我们认为这段比上一段更能体现郁达夫的秋味---清、静、悲凉。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段最能表现秋天那种落寞的美。(生热烈鼓掌)

  师:郁达夫又多了几位知音,你们能从抓景物特征入手,品味本文精致细腻的语言美,审美情趣颇高。不过,第四段还有一个精致细腻的景,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扫帚留下来的一条条的丝纹,作者观察相当得细腻。

  师启发:扫地有声音吗,为什么还要说静?你能想象那种情景吗?

  生:以动衬静。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师:这位同学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这么美的文章全让他吃透了,第四段确实太美了,好,五分钟背下。

  5、齐读610段,体会第八九段“了”、“啊”的读法,腔调一定拖长,要读出北方人的慵懒味、悠闲味。

  6、师:艺术的美,很大程度在于精致的美。这篇文章通过精致细腻的语言,将秋味渲染得淋漓尽致。思考:这秋味是哪里的?故都(过渡到13段南国的秋)

  师启发:那么南国的秋有何特点?

  生:慢、润、淡、多雨少风。

  师:最后再次提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起何作用?(讨论)

  生:比喻、对比。作用:呼应前文;比喻新鲜妥帖

  师明确:从饮食文化入手,用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北国秋像老白干味烈,南国米酒酿造黄酒味润,馍馍比稀饭味深,大螃蟹比鲈鱼味浓,骆驼比黄犬味长,这种比喻真是让我们垂涎三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师:如此美味的秋,作者对此是颂秋还是悲秋?为什么 ?

  生:颂秋,一曲悲凉的颂秋,虽然本文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但这才是作者心中最美的秋味,悲凉就是秋的正味,生机勃勃是美,悲凉也是美,欣赏秋的衰败,并不悲苦,反而是人生一大享受,

  7、小结:今天,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香,清爽宜人,回味无穷;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韵味十足;还仿佛看到香山的红叶,缓缓得向我们飘来。就让我们捡起它作为岁月珍贵的书签,永留记忆深处。(边小结边板书,打开多媒体,一片飘的树叶)

  板书设计:一片香山树叶,叶中心是味悲凉味,叶角上依次为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球果。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根据课文秋景内容写一首《天净沙-秋思》,抓住景物的特征。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

  衰草、蓝朵、残垣,槐蕊满地,故都人在独叹。

  这篇美文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上就是精致细腻的悲凉美,而在郁达夫的眼中悲凉的美才是秋天的正味,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美,成了本课重点鉴赏的内容。欣赏生命的欣欣向荣是美,欣赏生命的衰败、悲凉也是一种美。让学生明白郁达夫的悲凉并不是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积极享受,可以喝茶欣赏来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这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为降低难度,我设计几个问题,从“味”入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他们去感受这种精致细腻的悲凉美,由疏疏落落的枯草到落蕊,由破屋到破墙。这种衰败,正是郁达夫的审美趣味。学生可能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感受一点点就是成功。学生的审美情感就开拓了,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鉴赏这样的美文如果匆匆而过,分分层次,未免太可惜了,枉费一篇美文,也枉费了编者连续选入教材作为经典篇目的一片苦心。

  《故都的秋》教案 篇11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故都的秋》教案】相关文章:

三条岭游记(蔡窖岭篇)( 拍景惊奇!原生态(含硒)的惊奇!!世外桃源的惊奇!!!梦幻般的惊奇!!!!.

李志方 (照片一涵提供)

1、桃花源记的联想与三条岭(蔡窖岭)

亲爱的朋友,大家恐怕都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那里面语句叫人朗朗上口,有的是千古绝唱,那里的景色和意境,是多么的美丽和梦幻,也是人们孜孜追求的境界。《桃花源记》里记叙,后来一个叫刘子骥的人想去找桃花源,不是没有实现愿望吗?那个桃花源不是变成一个千古之谜了吗?当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在东流场赋诗、饮酒、采菊,与东至是真有缘的。1600年后,按照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我们终于找到了它 ,而且是当今的世外桃源,哪里呢?那就是:三条岭(蔡窖岭,俗称蔡岭)!那捕鱼的武陵人在当时无路的情况下,是如何进入蔡窖岭的呢?《桃花源记》里记叙:缘溪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请你随我由蔡窖岭外岭口来游历吧(看了《徐霞客游记》,想模仿点什么。)。

合肥以南,庐山、天柱山以东,九华山以西,黄山以北,如果你想去旅游,到什么地方去呢?我给你说:来今日之世外桃源——三条岭(蔡窖岭)吧!休闲观光哪里去?三条岭(蔡窖岭)上观风景。那是个啥地方?有什么好玩的?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2、爬楼梯与三条岭(蔡窖岭)的神奇及周边的妩媚

先说说岭。这里为什么叫蔡窖岭?相传是古代蔡姓挖窖酿酒藏酒的地方,既酿酒又藏菜。至今这里的酒好喝,菜好吃,还出美女呢!与蔡窖岭并行还有高岭和低岭,合称“三条岭”。当地流行一句俗话,曰:高岭不高,低岭不低,蔡窖岭爬楼梯。可见这三条岭的神奇和妩媚。

其它两岭下回再说,还是先说说蔡窖岭。不是说爬楼梯吗?还真是那么回事。去蔡窖岭的最佳路线是:邀三五好友,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城尧渡镇出发,在县城坐3路公交车,或自驾车,途径清代两江总督周馥故里,十分钟即到一个叫尚合村的地方,停车步入右乡道,借用唐代大诗人、曾任池州刺史的杜牧的诗句,不也可以说,停车坐爱绿林晚吗?再沿古徽道,登山40分钟,可到达目的

这里不妨多介绍一下与三条岭(蔡窖岭)相关的周边的一些人文风景情况吧。蔡窖岭属于尧渡镇的高岭村,“三条岭”的高岭、洪山、蔡岭、低岭合并前,各是一个单独的小村。尧渡那可是个有名的地方。县城有一条老河叫尧渡河,县城所在地叫尧渡镇,它们得名是有来历的:相传尧帝南巡寻访舜,商谈禅让帝位之事,渡河,而得名。现在尧渡河波光粼粼,大桥飞架,岸边大楼鳞次栉比,河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假如时光倒流4200年,尧帝还会从这美丽的河上再渡过一次的。“华龙洞”考古,30万年的“东至人”得到国家确认。按照人文的脉络考察,说不定尧舜传说与尧渡地名来历还真有关联。宋代梅尧臣曾在此当过县令,《南有嘉茗赋》流传至今,治县有方传为佳话。在方圆20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还有仙寓山,南溪古寨,这一大片,我们故且暂时称它为“梅尧臣国家地质公园”吧,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中篇 一 妮俪的三条岭(蔡窖岭

让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继续说蔡窖岭吧。步行二十分钟,途经一古桥,一小溪,一小湖(故且叫翡翠湖吧),一瀑布,即见一突兀山岭,抬头望去,道路隐约似蟒蛇盘山而行,人行条石道上,似马踏声碎,风景煞好。登蔡窖岭有道是:铁马踏踏登天台,万幅风景入画来:

山峦落湖中,湖光托山色,相互映衬。有冲动者,向湖中抛起了石片,荡漾起阵阵涟漪,逐渐扩大范围,山峦随动,像一幅流动的画。再向远处望去,一条峡谷蜿蜒向前,望不到头,大约十几公里吧,山峦隐约难见,飘忽渺渺。


当地老乡神秘兮兮告诉我们一个几乎真实的故事(后经高人指点,民间传说的故事更精彩曰:):那远处的山谷里藏着俩座山,一是鸡鸣山,一是马吭山,还有一冲天。
当地为大海中航行的大船,也即船型。相传,那石柱可不是好东西,鸡头山叫一声,马头山吭一声,石柱就长三尺。那可不得了,时间一长,天不就要被石柱捅破吗?老百姓不就要遭殃了。某日,天公正在巡查,这事报到他那里,已经四更鸡叫了,石柱还在长,还差一更鸡叫,天就要亮,石柱就要刺破天,石破天惊,女娲补天大概与此相像,大地之船就要翻沉,老百姓要遇洪荒之灾,天公大怒,那还得了,即命雷公行事。雷公不敢怠慢,忙做起交加的风雨,用一个闪电,一个炸雷,将石柱拦腰劈断。终于在五更鸡叫天亮之前将恶害石柱除掉。天没有被刺破,大地之船也没有翻沉,百姓得救了。你若有机会到那里去,现在还能看到碎石嶙峋,孤独石柱(或者叫擎天柱吧)有百丈高,蜜蜂窝比比皆是,尝食蜂蜜也成快事。你看那石柱像不像天柱山的石柱,或者安徽宿松县的小孤山?或者像报晓公鸡的鸡冠,拟或大船的桅杆呢?你自己想像吧!船哪去了,船老大是谁,下次告诉你。你看照片,在那陡坡上怎么树着这么一个大石柱,好像天外飞石,不知是何方造物主的功力,将此物搬到此地?而且千万年不倒,奥秘何在?只有地质专家知道。不过你也可以猜想猜想。导游的猜想是,远古某时的一次造山运动,擎天柱从老虎脸分离,一东一西,形成各自的独立山体,现在模拟合上,还真是一个整体的山呢。不信你去瞧瞧。这里还有个大秘密,现在可以告诉你。你看看下面的照片,从天上拍的擎天柱,多么雄伟,大有刺破青天之势,給人以震撼,不愧为擎天一柱呀!传说也不一定是假的啊!

这次,由于天公及时处理,大地之船没有翻沉,但人间的一艘小船却翻沉扣底了,不过上面只有船老大,没有其他乘客。倒扣的船在哪里?就在县城附近三华里的洪村(真的,这地方人姓洪耶,是否有遇洪水、洪荒的意思呢?)边上,它化作为一座船型山。你看那房子后面的小山丘就是,倒扣的船,像吗?

船老大游走了,在哪里?随后再说。这还与安庆的振风塔有关系呢。那个船老大游啊游,游了好长时间,也游不动了,体力也在慢慢耗尽,在下沉,这时,一条大鲸鱼游过来,托着他往岸边走。慢慢的,慢慢的,鲸鱼变成一座山,山上的船老大,也化作了一个石人。石人留恋不舍的望着船沉没的方向和日出的东方,期盼人间和平安详,人民安康。这个鲸鱼山,当地的人们称为铜(即“同”,像也)鱼山,石人船老大立在山顶上。它们在哪里呢?就在一所学府的附近,仿佛是学府的长者,天天望着校园,期盼莘莘学子尽快学成,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贡献力量。你看照片像吗?

5、振风塔与安徽的来历

那个擎天柱不听话,在疯长,想戳破天,取天公而代之,天公果断处置,打断石柱桅杆,使人类免遭洪荒之灾。但大地之船,不能没有桅杆,而且这个桅杆不能是风帆的桅杆,风帆的桅杆一旦鼓起风,大地之船就会飘到东海。据说,安庆及长江以南,也是个大船型地型,于是,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年左右),在安庆修建了振风塔,才把江南这条大船稳住。想必安徽的历史建制在明代以前,地域变来变去,一时划江东,一时划江西,仿佛是一艘船,飘忽不定,官方管理不便,民众多有怨言,说真的,造了振风塔后,把江南之船稳住了,这一块兴旺起来,明清两代,文风昌盛,状元多,兴起了桐城派,经济繁荣,徽商也兴起了,为设立安徽省打下了基础。清代康熙年间(1667年),取安庆府、徽州府两字之首,设立安徽省。可见,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这个石柱也还是有一定贡献的。有机会你也去安庆,看看万里长江第一塔,看看塔影横江的梦幻之景。不过请你记住:过了安庆别讲塔,可见安庆振风塔的雄伟啊!也还有别留恋过去,拿得起,放得下的味道哟!

与擎天柱相对的是马吭山,当地人叫它马背,高出的纯石头平台,远看像人工垒筑起来的,像宽阔的马匹脊背,可操练兵演,地质运动怎么有这种造化呢?百思不解!这一条垅,民居多多,可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6、古徽道探幽与徽商经济

当我们把思绪收到岭上的时候,大多数游客已爬到了二道湾,在休息了。你可别小看这条道。它是国运道,经济道,故事多多。我一说,你就知道了。它是古徽道的一部分。当年从安徽长江边把外面的盐铁商货运到徽州,再把徽州的茶叶等山货运到大江南北及海外,就是走这条道,名曰挑徽州担子,大名鼎鼎的臭鳜鱼也是在这条路上演绎而成。挑夫们,一趟来回要两个月,挑的鱼时间长了变臭了,摔掉,可惜,用盐腌依然臭,但好吃,臭鳜鱼变成了现在的名菜。不过,好吃的臭鳜鱼有特殊的制作方法,秘诀暂时不能说哟。



到了岭上的半山腰,可以看到湖边层峦叠翠,红绿相间,新整修的古徽道,宽阔古朴,方便游客上下游玩。


徽道亭旁的百年历史亲情树,记录着徒步徽道人的痕迹,

有道是,石道弯弯长又长,扁担打杵脚底忙,古徽道,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兴衰,勤劳的挑夫们,挑兴了徽州,撑起了徽州的一片天,撑起了徽商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佳话。

7、白马与三缸金(尖)

快上,到顶了,游客的一声吆喝声,让我们加快了步伐,一阵凉风吹来,古徽亭呈现眼前,回头一望,众山在脚下,远处的山在阵阵飘云中时隐时现。这时导游指着远处的山说,那山可是有故事的:

相传在这个地方,有个道士发现一匹白马,他穷追不舍,追到那个地方,白马不见了,白马消失的地方冒出三缸金子,等他靠近时候,三缸金子变成了三个山头,那个地方现在人们称之为三缸(岗)金(尖),大福的人才能得到三缸金子。谁是大福的人呢,还真恼坏了不少人。不过,现在你数数照片中的山头,好像多了两缸(岗)金(尖)子呢,不过好像数不清有多少缸(岗)金(尖)了,反正现在大家钱多了,也许金(尖)子成堆了吧。

到了蔡窖岭的岭头上,这里的路标标的一清二楚,方便你旅游观光。不过你一定要找个好导游,可以跟我联系嚒。


一看这里是岭上有岭,岭叠岭,岭中有盆地,盆地中有山岭,真是怪哉?不知道朋友可到过井冈山的茨坪,俩者地理环境还真有点像。选择几个说说吧。有分水岭,一脚踩俩水,水向东流或向西流,向南流或向北流;这些源流真是映证如下话语:东流西流流长江,卷起东海万里浪;山岭上有许多象形山丘,十分形象生动:有王八岭,象王八,象乌龟,口含金台(庙轮),似双龙戏珠,相互私语倾诉;有獐岭,象獐子跳动;有何家岭,不知是李家的,还是胡家的;有蛇型岭,与蛇有关。蛇也是蔡窖岭的一绝。以后慢说。说到岭,还有一处叫西佛山(又叫西宝山)的地方。小山丘山 型像大肚弥勒佛,仿佛记录西游记的故事:遥遥西天取经路,归来大唐成真佛。立地成佛耶!远处孤独、敦实的山够像老佛爷吧,也像一个金元宝,预示着财源滚滚来哟。还有马槽、

9、怪石嶙峋的石林地质公园

说到岭上独有的石,据专家考证,这里地貌属喀斯特地貌,正处发育期,大约有5亿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奇形怪状。有的地方是石林,众多的一片,石柱林立,你挤我,我挤你;蓝天、白云、绿树、石林、碎石、黄土地、青色的小草,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有的是石笋,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下;有石夹树,藤缠树,树挂石;有的像书页,一层层的,一页一页的,随时可以翻阅;单个石头,有的像直立的人,有的像酒杯,有的像蟾蜍,不一而足。这里还有一组石头,是我的新发现:导游说它叫三鱼相聚石,左边是海豚,中间的是海牛,右边的是杆丝鱼,在一起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仿佛在搞三角恋呢;有的叫它三鼻石,三条鱼的鼻子相对,好像嗅着什么,你说像什么,不妨给它取个名字告诉我,不过专利属于我哟。这个石头,上面有两个小洞洞,喜欢喝酒人叫它酒杯石,远看像过去的官帽子,叫官帽石也可以。你找到它,并摸摸它,也能当官呢。若能举起它,就能当大官。你与它合影,就多一份为百姓服务的责任。不过,贪官可不要靠近,它会咬你的!


岭上还有一种石花,你见过吗?你看中间的一圈就是石花芯,周边两圈是花瓣,组成了美丽的石花朵。是奇特的景观,有好几处呢。你看是不是真美啊!

还有一处叫螺丝纤的石头,很有韵味,与西山洞构成一幅阴阳图。现在公布照片了,由你自己去猜想吧(哈,哈,哈哈!!)。

除此之外,有一处不得不特别推荐,那就是老虎脸。这一处,形同老虎的花脸,斑驳陆离,凶险无比。有人比画,上面有王字样。这处高崖垂直高度大约有300米,陡峭悬崖,崖头上零星长着几棵杂树,崖深不见底,抛石不闻声,人走近旁,不免寒颤。现在老虎脸又换了一个面孔,脸面四周长满了青枝绿叶,像是老虎脸边的胡须乱毛,只露出凶恶面部,叫你可怕。有道是,天生一个老虎脸,无限风光在险峰,难得是一个蹦极的好地方。不过那是要有安全措施的,不能冒险哟。



10、迷你的西山洞与众多的天坑

接着讲讲溶洞。蔡窖岭的洞特别多。一里一小洞,两里一大洞。有朝天洞,有过水洞;有出水洞,有干旱洞,不下十几处;这里不得不说下西山洞。
在当地人带领下,我们沿着小河岸边走去,走着走着,我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西山洞怎么向东呢?当地人告诉我们,过去有个习俗,水往东流就破财,向西才能聚财,因而,水 往东就改称向西,东山洞也就变成西山洞,我们恍然大悟。

走近才感到这个洞还真有点特别。洞中有洞,洞套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上洞是旱洞,为过水洞,洞套洞。前洞弯腰才能进去,不小心,就会碰的头破血流。行进约150米。即豁然开朗,见到一线天空,洞底似巨石砸下而成,似天坑。摸着洞壁,细看,又似过洞洪水冲不开山体,冲天而出的样子,真是不得而知;真是西山洞,洞中有洞,一线天,天外有天。

向前走近一看,又是一洞,为后洞。比第一个洞大得多高得多,钟乳高挂,阴暗森森,洞壁挂猪耳,倒挂阳刚石等,形象生动,我们打着手电筒进去,见蝙蝠乱飞,心里骇然。约行30分钟,前方看见一缕光线,心一喜,慢慢摸索前行,到头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的娘啊,洞口下面万丈深渊,好不吓人,如是雨季,定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挂九天。难怪一到大风雨,当地有孽龙精挂坟的故事,恰似蛟龙翻腾入海。看下层洞只能原路返回了。从另外一个方向,我们进入了下层洞。这个洞是出水洞,水量大,清澈甘甜。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洞别看出口小,里面很大,很长,可以漂流,景色美,可以开发。周边还有迎春洞,朝霞洞,也值得一看。

他还说,上洞是灾洞,下洞是福洞,究其原由,他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官府前来剿杀,太平军战士到洞躲藏,藏在第一个旱洞里的人全被官府兵杀死,在第二个水洞,官府兵搜查时,以为有水不能藏人,藏在里面的太平军战士没有被发现,幸免于难。至今还有一洞人一洞鬼的说法,叫人伤心不已。


出了西山洞,沿洞降小路,就到螺丝堡,可见螺丝石,再登望江台,可眺望长江,夕阳西下,江水共长天一色,晚霞与白鹜同飞。又是一幅美图。

前面说的马槽、天池是蔡窖岭的一种地貌,很好玩,叫天坑。它是塌陷的洼地或呈锅型状的山壕。好像陨石砸下的一样。目前大的、能叫出名的有四处。一处叫蔡子坑,在老虎脸附近,垂直高度大约有400米,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出口,周边丛林茂密,沟底溪水潺潺,鸟叫蛙鸣,风景美丽:

一处叫天池,在李家塘对面山岗顶边,大约有三十亩地,周边是陡峭的山壁,真像山上的干池塘,比庐山的天池好看多了;还有一处就是西山洞的第二个洞口,也是一个十足的石天坑,又叫一线天。崖壁上长着碗口粗的杂树,人可沿崖壁小路上下,晴日里,阳光照射进去,一束光束直抵坑底,崖壁树影婆娑,煞是好看(不过下雨天不要进去哟)。

最后一处叫马槽。形状是长方形的塌陷处,像战马吃食的槽子,大约50亩地,底部可以种庄稼,有一台阶式的出口,可上下,周边崖壁长满杂树。它在哪里呢?就在西山洞的上面西北300米处,西山洞下洞的顶上,它可是洪水季节,观瀑布,听涛声的好地方,那才是:蛟龙入海掀巨浪,千军万马听涛声。但是,忠告你一句:没开发前,不要贸然去哟。不过,蔡窖岭小的天坑(洞)有十几处,附近还有朝霞洞、迎春洞,有机会你随我一道去找寻吧。

有游客说,洞说的不少,你不是说还有什么的海吗?那你们猜猜,是怎样的海?无人回应。导游说,大家看看岭上的周边,有人大呼,哇,那不正是花的海。对头。一曰:千树万树梨花开,即梨花的海,雪花的海。这片梨园大约有400亩,覆盖岭头的山头,是当地的一位农业技干创办的,至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开始的时候,不为人知,只是近几年好吃的梨子,让人知道了这片梨园。每到三月下旬,这里的梨花开始绽放,一片一片,一棵树,一棵树,这一片那一片,这一棵,那一棵,白色的梨花,一片一片又一片,一棵一棵又一棵,突然,某一夜过后,所有梨树都被白色的花片覆盖了,山坡变成白色的海洋。


附近以及周边两三百公里范围的人们,开着车,带着老人小孩,前来观花景。观花的车流绵延数十里,把整个盘山公路挤得满满当当。观花的人慢行在花簇中,红的绿的衣,黑色白色黄色头发,走动的人,与白色的花、绿的叶,构成一幅流动的画,人在花中走,花在人中行呐。人们惊呼,太美了,太美了!照相机按快门的声音,人们惊呼声,与车行的喇叭声交织在一起,变成美妙的交响曲。说到花,不能不说到它的果——梨也。

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光照条件,加上采取现代的培育技术,这里的梨,淡黄色的果皮,上面不均匀的分布着一些芝麻点,果大,肉多,特别甜,无渣,用刀削过后,晶莹剔透,果肉雪白,水分十分的足,咬一口就冒水,甜水逼着你下咽,要不你就吐出来,这样的梨,放在冰箱里一两天再吃,这冰镇雪梨,在三伏天吃一个,比什么防暑降温的药物都好。这样的好梨怎么不抢手呢?别的地方的梨,3元一斤没人要,这里十元一斤还抢不到。梨树刚刚挂上青皮小果,慢慢长大,你可要留意哟,接着梨子又换了新装了,穿上了“皇帝的新衣”,向成熟又迈进了一步。三月梨花满园开,七月梨树果实采。接着梨子在套袋里又长大了,快成熟了,你若需要,可一定得提前告诉我。现在香酥梨名声大噪,远近闻名。这不,刚开园,第一批梨果就被抢光了。今年的雨水多,对梨子有不少影响,甜度差点,个头小点,但依然是抢手货,依然是丰产年。梨子收园了,梨叶黄了,又要施肥治虫下功夫管理了,进行新一轮耕作,为来年有一个更好的收成做准备。我们期待着!

12、黄海~红海及香甜的海

二曰:油菜花黄撞眼来,即黄的海。人们只知道婺源的油菜花黄,是美景。这里比它也不差,还有自己的特色。有人叫梯田黄,瀑布黄,地毯黄。这里的田地,一垅一垅的,一大块就是一个小盆地,一个山岗,由低到高,一层一层,一个坡一个坡,如梯田,


微风吹来,黄浪一阵一阵的,从上到下,一波又一波,像黄色的液体,似瀑布,从上往下流淌。田埂点缀其间,就像绿色腰带。地里,埂坝上还有那不成片的黄色金针花,这可是一味好菜,更是一幅令你魂思梦牵的画。

现在又切换了一幅新的美景,是成熟的场景,收获的场景,不妨有空去看看,体验一下。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风景。

三曰:三月桃花红似火,血红的海。在王八岭有一处300亩的桃园,花开的时候,也是一片一片的慢慢绽放,然后一片又一片,变成满眼红色,白色花心,粉红花片,还有绿的叶,蜜蜂在花心采蜜,来回飞舞嗡嗡响,不停地奔忙。

渐渐地,花没了,树上挂满了小果子,绿叶也长大了,渐渐地,桃子挂满枝头,慢慢变成青皮绿皮红皮,果子熟了,满园又变成血红的海。

小的时候,导游在那里偷过桃子,躲在树下挺愉快地啃着。不过这可是当年的情景。这片桃园荒废了,百亩桃园成遗迹,不见当年红艳丽。不过没关系,没桃园,桃园的边边上可有一个泉眼值得一看。这个泉眼叫半瓢泉,一个瓢的大小,你不舀水,水是那么多,舀也是那么多,但只有半瓢哦,叫瓢瓢难满是半瓢,有机会你去试试。这边是桃花,那边还有杜鹃花。杜鹃花在当地叫映山红,这里三两棵,那里两三棵,有时半个山块也是,点缀在绿色之中,夸张一点,还真有点岭上开遍映山红嗫。周边漫山遍野还有红枫、红叶石榔,山丘变成血红的海洋。葡萄、大棚蔬菜也开始有人种植了。

四曰香甜的海。红的花开过了,接着是香甜的花,稻花,棉花、桂花是耶。在蔡窖岭小盆地内,早稻中稻晚稻的季节,田块里泛着白色的稻花,一阵风吹来,荡起白色的涟漪,飘来阵阵花香。稻子成熟的时候,又是一片金黄,像是黄色的地毯。棉花绽放的时候,田地又换成了白色,似白色的云。岗丘上200多亩桂花连片,八月份飘来阵阵桂花香。这些花是村民劳动果实的花,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13、树~奇树~风情树

蔡窖岭的花美,参天古木更是鳞次栉比,路旁,山岭上到处都是十人合抱的大树。至今散落的古树可以窥见过去的踪影。

有一棵古桂,大约有300年历史,高10米,树盖两分地,每年收获的桂花在百斤上下。见证着变迁。有人曰:百年古桂黄,十里闻花香,众童戏树下,只见收禾忙。又是一幅画卷。

古徽道的亭边,还有两处风情树。一叫母子树。中间一棵大树,粗大苍老,周边多棵小树缠绕,真有点子偎母,母抚子,母子相依听故事。春末夏初,母子树枝繁叶茂,把古徽亭遮的严严实实。

一叫父子枫,两棵大小不一的枫树并肩而立,顶立风口,旁边恰是老虎脸险境,仿佛印证着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靠父子兵的俗语。


周边的山洼里有一奇特的树,高约10米,树心被雷电劈空,中间漆黑,只剩树皮,然而,在树梢上却长出了众多的新枝,繁茂起来,诉说敢于抗争自然的本领,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你看这棵树的中间部分像双面观音么?右上讲禅左下听,下面的小观音在听上面大观音训话呢!古槐树,古栗树,古皂角树,古朴树还有十几处,有机会,一定要来观赏。

14、眼花缭乱的瀑布群与汩汩的泉眼

蔡窖岭雨景、水景又是一幅美景。蔡窖岭的瀑布也实在多,实在美。山山沟沟,每个山壕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瀑布,与周边相连,初步估计有20余条,是一个大瀑布群。有名气的有蔡窖岭瀑布,蔡子坑瀑布,西山洞瀑布,八里岗瀑布,高岭头瀑布,低岭塘瀑布等等。瀑布穿过丛林、石头,拐弯抹角,一层一层从山顶往下流淌,撞击在石头上,溅起白色泡沫。一部分流向公路的路面,变成一波一波的涟漪,向下滑去,一部分从公路涵洞里流过。从远处看,像白色的绸带,龙飞凤舞,非常好看。不过这是小雨时候的景象,大雨瀑布细貌暂时不表,让游者先想像下吧。与蔡窖岭相对的地方叫八里岗(长岭岗),山岗绵延长八华里,景色优美,山谷多,落差大,隐藏着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无雨时,溪水潺潺。大雨来临,溪流逐层叠加,变成壮观的瀑布。

最美的瀑布要数西山洞瀑布。下大雨时,从西山洞出口的水量是洪水猛兽级的,从500米高的山崖叠落下去,拐了四道弯冲向山脚,浪花飞溅,轰鸣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近处人大声说话都听不见,有点像三峡大坝泄洪的场面。在未开发前,可不要去。那是十分危险的。其它的瀑布下次再说。


说到蔡窖岭的水,那可又是一个景色。无水没有灵气,有水就有灵性。别看蔡窖岭在岭上,可是那里的水既美又甜。俗语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周边也还有一些水景。慢慢给你说来。操山湖,也叫翡翠湖是一处水景,李家塘,胡家村有多处水景。李家塘一处泉眼很有趣,当年,用这口泉眼的水,酿酒,比用其他地方的水,要多20%的酒量,引起坏心者的嫉妒,偷偷用棉絮把泉眼塞住了,泉眼淤塞了。獐山,龙山有两处水景。还有一处暖泉。冬暖夏凉,冬天水冒热气,夏天冰冷刺骨。
周边还有一处叫潮水窟的水,潮涨潮落耶。每天固定时间涨落三次,类似音乐喷泉样,随乐起舞。有一处叫狮子流瀍耶,水从狮型山的狮子嘴里流出来呢!两个圆圆的泉眼洞,像一对眼睛,姑且叫它“双目泉”吧。有的水与洞洞有关。山泉水穿洞而过。


中篇二 丰厚的物产、众多的民俗民物、人文积淀和醉人的故事传说

15、惊险的龙蛇与人共舞

前面不是说,蛇是蔡窖岭的一绝吗?还真是那么回事呢:蛇俗称小龙。蔡窖岭许多地方有与此相关的地名和像形田地、岗丘,比如,龙畈、龙田,比较长、大的畈田、地:龙岗,比较长的山岗:有龙洞、龙穴(天坑什么的,好几个天坑);有孽龙精挂坟的故事,有堕蛟(即大雨时山体鼓水滑坡)的故事,有卧居龙的故事等等;上面说的是假蛇。可真蛇在蔡窖岭实在不少,要有思想准备哦。

先说蛇的种类吧。哪里有乌峰蛇,通体漆黑;有眼镜蛇,头三角形,吐着毒丝:有菜花蛇,斑斑点点,金黄色:有蛇中之王,五步蛇,似原来农村妇女烧饭围系的围裙带模样,当地称为五步龙,剧毒,咬人,人五步必死:可能还有大蟒蛇呢,下回再说。还有其他叫不出名字的蛇。再说说捉蛇吧。现在植被好,青山绿水披挂,适合蛇类繁殖,到处都是蛇。当地有特技的人,用专门的工具,去捕捉蛇,一条蛇,如果是五步蛇,可买到上千元呢,以填补家用,这与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蛇相近,意味不同。前段时间,一位老乡告诉我,他一次捉了三条五步蛇。地点在哪里?就在游记的照片中,你找找吧。不过忠告一句游客:山地草丛树林里,你可不要乱去,蛇是不认人的。

再说说蛇与人的惊险悲伤的故事吧,还是慢一点吧。这是三个真实的往事:一个是导游兄长的事。当年在农村是一个好劳动力,1.8米的大个子,能挑200斤东西,现在是村干部。下面是他的讲述:一天,我去半岭田里挑稻草,把田角小草垛打捆挑回家,在搂稻草打捆时,稻草堆中间夹着一条大蛇,我用忖肩的木质打杵撩了一下,不料那蛇头一扬,嘴吐长针,向我射来,我急忙用打杵向那蛇打去,越打,那蛇越厉害,身子越涨越粗,吐着毒针向我扑来,这时我用力一打,打杵断了,我一手拿着半截打杵对着蛇,一边拿起挑稻草的杉木棒打向蛇。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挑稻草的杉木棒,有2米5左右长,水平胆粗细,两头能挑起200多斤的东西。我抽取杉木棒,那蛇向我继续扑来,头、身涨的老大老大的,只有尾巴拖在地上,其他全直立起来,嘴里发出黄牛哼的声音,我面对那蛇,边打边往岭上高的地方退,那蛇紧追不放,一直追了7、80米,这时,杉木棒又打断了。我看看没有办法,搬起路边的一块大石块,向蛇砸去,也不管砸到不,就往上路跑去,好在那蛇也没有追来,我精疲力尽,瘫坐在远处,歇了好长时间,才慢悠悠晃荡回家。至今一想起那场景,心里十分后怕,吓很了,当夜,我嫲嫲还给我喊吓,找魂呢。现在见到蛇皮都怕。谁要遇到,都会杯弓蛇影呢。也不知这是什么蛇,按情况分析可能是眼镜蛇。当地叫瘪瘪蛇。这是真正的人蛇大战。你要是不信,你来旅游时可以问问他呢!导游的另一个兄长,也说了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在一个叫吴窑的地方玩,看到一个石堆上有一只野鸡,他慢慢佝着身子向野鸡伸手,突然,一声扑哼声,一条头上长着鸡冠的蛇伸出来,吓得他,马上索回了手,慢慢退到老远,一动不动。他说,我吓死了。原来那野鸡是一条昂扬着头的鸡冠蛇。看来又是鸡冠蛇,跟眼镜蛇不一样。

第二个是导游的长辈小时候的往事。她慢慢回忆到:那还是民国多少年,记不清了。我婆婆叫我到后山去打葵花,我刚用刀砍了几饼葵花,突然冒出一条大蛇。导游问,蛇是哪里来的,长辈说,也不知是地里的,还是盘在葵花饼里,它吐着信子,我一边挥刀一边跑,它就追,头涨的通红的,向公鸡的鸡冠,朝左边跑,它往左边追,往右边跑,它往右边追,我只好往家里跑,它还在后面追,我一边哭一边跑,鞋跑掉了,篮子甩掉了,我婆婆听到我的哭声,忙跑出门,问我是么子事,我说,蛇撵我呢。导游问长辈,那不吓着了。长辈说,是的。要不80多年过后我还记得呢。那蛇,我们叫它鸡冠蛇,追人发威扬起头像鸡冠。看来,又是眼镜蛇哟。够可怕的!

第三个事,也是真事情。这个人,导游认识。那年,他家正在做房子。那天他去搞石块,准备砌墙,他走到附近山边,看到一个大石块,一念之差,他没有用铁纤去撬动,而是用手去搬,手刚扶起石块,突然,手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他没在意,接着又去搬,又被刺了一下,刺了一下,好几下,他感觉不好,抽出手一看,上面有许多小红点,红肿,疼痛不已,他忙用铁纤撬开石块,一看,下面一窝五步蛇,他大喊救命,邻里听到喊声都跑来了,把大小五步蛇打死了,把他抬回家,紧急处理,送到邻县医院救治,无奈,毒口太多,中毒太深,不治身亡。实在悲伤。据说,蛇与人相近。民间俗语,属蛇、龙、虎的人,你一般不要惹他(她,它)。不过,蛇可怕,防蛇很简单。导游告诉你,走山路,旅游观光,手里拿着一根1米多的水竹棍(必须水竹的),既可打草惊蛇(打蛇),又可当拐杖。遇蛇解危耶!不过,蛇是人类的朋友,害虫的天敌,吃老鼠害虫什么的,还是要多多保护的!

第四个事是蛇精和蛇怪的传闻。这里面有四件好玩的事。其一,大黑蛇。原来,蔡窖岭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多有大蛇出没。在蛇形岭,导游小时候曾经见到过一条大蛇,大约有水瓶胆粗细,老长老长的,通体漆黑,爬行时,乱草两边分飞,只露黑色脊背,慢悠悠向山岗爬去,一会隐没在草丛中。其他人也看见过。当地人说,可能是一条大乌峰蛇。当地长辈人说,铜锣湾(唐墩山)也有这样一条大蛇。

其二,水怪。当地许多人在上下蔡窖岭,路经操山湖(今称翡翠湖)时都见过,水中常有似大蛇的怪物,像黑色的带子,不停的翻滚,滑行,溅起阵阵浪花。当地的长辈补充到,我看到的蛇有过去量米的斗桶,大约像水桶那么粗,头在湖中间喝水,尾巴还在山壕里,从照片上,你看看那蛇有多大呀!两边是大山,是蟒蛇否?不得而知。


其三,悠远的传说。在蔡窖岭某个地方,在某个年代,一个苦读的书生,在野外捡到一枚蛋,他把它放到书袋里,不久,一条蛇破壳而出,书生把它始终带在身边,喂养它。蛇渐渐长大,与书生行影相伴,百依百顺。书生在进京赶考前,将蛇放归于山。书生一考中榜,后在京为官。多年后,书生荣归故里,走到附近,听民众说,有一条大蛇吃人的事,他估计可能是他放养的蛇出了问题。他一到家边的山边,就大呼,孽畜,是你伤人的不?如果是的,就爬出来,那蛇一听主人的声音,就呼呼而出,乖乖地从山上爬到主人的身边,主人满脸怒气,大声呵斥那蛇,我不动手了,畜生从我的尖刀上爬过去吧。那大蛇一听这话,自知今日命绝,流着泪,慢慢从主人的尖刀上爬过,只听一阵嘶嘶声,那蛇破肚而亡。后来,人们从它肚子里找到许多布衣纽扣,看来这畜生是吃了不少人。不过主人还是负责任的,除去了害人之蛇!那蛇也化着了蛇型山。这个故事是传说,也是借鉴来的。但蛇型山还是有的。蔡窖岭的李家塘就被蛇型山环抱着。正是:蛇型弯弯绕李塘,小龙故事成篇章。不过一般人看不出来哟。其四,当代的趣闻。说的是,与蔡窖岭相临的一个地方,叫鸟尖,也是个老山里,当年,地质队在那里探铀矿,发现山尖被大蛇盘绕着,吓得大家把仪器丢在山上,人跑下了山。你想那蛇有多大!

16、可爱的鸟与窗台上的鹁鸪

蛇是地上爬的,那么天上飞的呢?蔡窖岭天上飞的鸟也是很多的。有乌鸦、喜鹊、野鸡、鹁鸪、水鸟、金丝鸟、燕子等等,有一种夜鸟,哦——哦-——哦,一声接着一声,凄厉的叫着,仿佛诉说着无限悲伤,深更半夜,听得人毛骨悚然,据当地人说,那是猫头鹰。还有一种鸟人们称它为布谷鸟。一到每年的插秧时节,这种鸟来回在田野、村庄上空飞来飞去,鸣叫的声音农人理解是:早稻发棵~~~~~,或者是放秧水哟~~~~~,仿佛提醒农人播好种,插好秧,管好田,争取当年有好收成。不过,现在,农民出去打工的多,田地里大多改种经济作物,种稻的少了。民以食为天,稻米少不了,布谷鸟的功能不可或缺!经常鸣叫,还是能提醒人们,劝课农桑不能忘的!

还有一种鸟值得向大家推荐一下,那就是鹁鸪。鹁鸪,又叫斑鸠。一般是“咕,咕,咕咕”的叫。相传,一个小女孩和姑姑到野外采野菜,迷路了,找不到姑姑了,时间一长,化作了一只鸟,鸣叫着“咕,咕,咕咕”,坚持不懈的找姑姑呢。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刘邦项羽争天下,开始项羽势力强大,在一次战斗中,刘邦被项羽追杀,躲进了草垛里,项羽带着人马追来,没有见到刘邦,只看到一个草垛,草垛上,站着一只鹁鸪,项羽想,有鸟站那里,肯定没有人,刘邦肯定跑远了,也就没有再搜查,带兵离开了。项羽走后,刘邦从草垛里爬出来,向鹁鸪鞠躬说,如果我取得天下,一定将你封为国鸟,享受皇恩。鹁鸪救了刘邦一命。刘邦当上皇帝后,没有失言,封鹁鸪为国鸟,享受皇恩。这里还有一个小趣事,说说我家窗台上的鹁鸪。一天早晨,我爱人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老李,我们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我说啥东西,她说,一只鹁鸪,我问,在哪里,她回答,在窗台上,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呢,不知为什么?我佝着腰,轻手轻脚走过去,一看,我家窗台上,真有一只鹁鸪,像鸽子,灰色的羽毛,颈周围是一圈斑斑点点的花毛,尖尖、长长的、布满黑皮的嘴,闪亮的眼珠,翘起的尾巴,头朝着外面,咦,还做了一个窝。它看我靠近,马上头转向我,蛮警惕的。我照下了它的倩影,告诉我爱人和女儿,看来鹁鸪在孵蛋,生儿育女呢。我们约定,不要惊扰它,好好照料它。

十几天后,窗台上传来吱吱的鸟叫声,我走近一看,一变三,有三只鹁鸪,两个小的,一个大的,看来大鹁鸪孵出了双胞胎呢。
我观察了一下,鹁鸪妈妈飞进飞出,在捉虫子给小鹁鸪吃,小鹁鸪吱吱的叫着接食。过了几天,鹁鸪妈妈不见了,我心里纳闷,鹁鸪妈妈咋不管儿女了呢,小鹁鸪吃什么呢?怪可怜的,害得我又是往窗台上撒米,搞菜什么的,不过,偶尔,晚上还能看到鹁鸪妈妈来次把,看来,还是在履行妈妈的职责哟。两个小鹁鸪在长大。一天,窗台上只剩下一只鹁鸪了。我以为是不是掉到窗台下摔坏了,又到窗台地面去找,没看到鹁鸪,我爱人和女儿说,肯定飞走了,我半信半疑。
第二天,另一只鹁鸪也不见了,窗台上空荡荡的,只剩下鹁鸪窝了,是的,我这才相信,鹁鸪翅膀硬了,真飞走了。老鸟把小鸟哺育大了,小鸟就要单独生活了,印证了一句俗语:焐得毛干各自飞。是的,鸟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不过,好像鹁鸪妈妈孩子没走远呢,窗台周边的树上,鹁鸪好像多起来了,“咕,咕咕”的声音不断传来,像美妙的协奏曲,带我进入梦乡。人善待鸟类,有和谐乐章;人与人和善相处,就有更加和谐、美妙的乐章。不是吗?!

17、让你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蔡窖岭的岭、花、石、洞、树、果、水讲了那么多,可怕的蛇也讲了,可爱的鸟又讲了,那么人呢。下面就说说蔡窖岭的人和与人相关的故事。由于这里过去就是靠一条徽道上下进出,相对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环境,加上上面是一个小盆地,生物多样性,能够自足自给,造就了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据当地老年人介绍,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刚爬上岭头,看到如此险峻的环境,一刻不敢停,就吓跑了。这里民风淳厚,忠诚和善,你若是问路,老乡会为你指着路,并带你走到路口。邻里和睦,哪一家办大事,建屋,或婚丧嫁取,再者农忙时节,大家互相帮助,分文不取。心灵之美,可见一斑。老实厚道与心灵手巧并不矛盾。这里的人可不笨拙,能工巧匠者多。铁匠,木匠,砖瓦匠不少,现在,都成了装潢师了,在外赚着大钱。这里器重读书的人。过去穷,但有一条古训,讨饭也要给小孩读书。一个300余人的山村,近些年,走起去的大学毕业生有40人之多。

这里值得品味的人和事情多多。不妨列举一些让游客品一品,尝一尝:

一品美食美味风景线:好吃的东西多。老乡变着戏法搞吃的,而且东西好吃,大概土壤水里含有某种微量元素有关吧。有山芋,山芋角;有南瓜,南瓜饼;有玉米,玉米爆。地里的玉米长的多么的惹人喜爱。又有的吃了。有黄豆,自做的豆腐,特香醇;有自酿的米酒和酒糟鱼;有粗大的葛根和雪白的葛粉;有野生的厥菜、马齿览和水芹菜;有天然的石鸡和乌峰蛇,还有名贵的五步龙蛇:有青翠的竹子和竹笋;



有香椿头、金针菜,还有许多许多。有一样好东西,不得不向你介绍一下,那就是石菇。它是天然贴在石头上,平时看不见,只有下雨后,像海带颜色的菇子就出来了,一小朵一小朵,捡起来,洗起来很麻烦,吃起来,滑腻滑腻的,青脆可口,配什么菜都好吃,据说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不知真假。有幸去,可别忘记点这道菜哟。你看,石菇土鸡蛋汤,色香味都有,鲜亮味美,看了,叫你直流口水。现在,李家塘办起了农家乐------李家塘饭庄,土菜特别多,好吃。用木桶般的饭甑蒸出来的饭特别香,没菜,两大碗也能下肚。柴灶烧的饭,熬的锅巴汤,不知道有多香。还有野生的泥鳅、小红杆鱼,十分好吃。

这里有“靠里湾~面馆”,面食、小吃,很有特色。还有“铜锣湾~茶馆”,花点小钱,悠闲地品“雾上岗”毛峰茶。还有“家隆炒山货”,比如山芋角、玉米爆、葵花籽、葫芦籽等等。这些山货你知道怎么弄熟的,这可是个土法子,不能对外传。当地有一种白沙子,用大锅加热,专门用来炒山货,炒出来的山货特脆香。当地的一种叫“家旺散米”也是这么弄出来的,做园子,泡鸡汤,可比现在都市里酒店里的好吃多少倍。当地土鸡,吃虫吃草,味道纯正,香而不腻。胃口好的,一人能吃一只呢!

还有一种民间熬制的“槐蕙米糖”、玉米糖、山芋糖,做出来的米糖,玉米糖、芝麻糖、花生糖,又香又甜。还记得小的时候,在灶炕下,睡着了,也要吃到头道糖。你去了可不要忘记带几斤哟。山上地里还有红红的土萢,像现在的草莓,特甜;
还有野猪、豪猪、麂子、野鹿、野山羊、野兔等走兽。不过这些走兽,可是保护动物,不能随便乱吃的。前面点的一些只是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呢,你自己来品尝吧。当地还有一种野生猕猴桃,的确很好吃。它是蔓藤植物,一般在丛林的树旁,把树当做架子,附树而上,果子比人工培育的小,但味道纯正,果籽有点像黑芝麻,当地叫黑芝麻果,可能是猕猴喜欢吃,所以学名叫猕猴桃吧。一般一棵树能结1、20斤果吧。这种果,下霜以后再去摘,更好吃,又软又甜。现在,人工能繁殖栽培,但没有野生的好吃。当地岗丘上,长着的红的秤砣果、乌紫豆、杨桃都很好吃。

导游小的时候,用大搪瓷缸,上山采摘乌紫豆,边吃边摘,又酸,更甜,酸甜交加,满嘴唇染满乌紫色,然后摘满一大搪瓷缸乌紫豆,疯疯癫癫回家来。现在一想起乌紫豆的酸甜味,忍不住冒口水吞口水,比杨梅好吃多了。不信你与我一道去尝尝。当地有一种像秤砣的野果,圆圆的,枣子的三分之一大小,吊在一人高的小树上,成熟的时候,红彤彤的,甜甜的,看的可爱,吃的舒服,满嘴甜蜜。当地的李子、枇杷、杏子、板栗也是很好吃的。



有机会你随我一道去品品。蜂蜜、茶叶和中草药可是蔡窖岭的特色。下次告诉你吧。

这里,不得不向你推荐一样好东西,那就是李家塘的米酒,那可是太好吃了,我把它取名叫“醉不倒米酒”。大概情况是这样,每年的清明前后,家家都要自酿米酒。具体的配方、程序不说了。这种米酒以糯米的为最好。酒出窠后,用大坛子或缸装好,用凉开水压上,封好口,大约一个月后,就可食用。压上一年后再喝,更有劲道。养颜、健胃、护身。插秧或大热天从田地里干活回来,把那酒浮子喝上两碗,那才叫甜,爽,沁人心脾。喝上三碗那就能像武松那样能打虎呢。水浒里写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岗,武松喝的应该是这种米酒浮子,而不是现在当地的“景芝酒”前身。这种酒,如果加点蜂蜜,就像喝糖水样舒服,但喝多了,醉不倒就成了醉难醒了。有一年,我与我的一位同事,一起喝这种酒,加了一点蜂蜜,他以为没酒力,又甜,连喝了六大碗,结果,睡了两天才醒,把我们吓坏了。如果有兴趣,你也去品品,但不要贪杯哟。

18、蜂蜜~茶叶~药材

前面不是说,蜂蜜、茶叶和中草药是蔡窖岭的特色吗。 是的。

你知道不?蔡窖岭的蜂蜜和蜜蜂很有名。蜂蜜是怎么来的呢?它是由蜜蜂酿造的,那么蜜蜂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不说科学的繁殖方法,说传统点,就是收来的,即意外收来的。说个导游小的时候,蜜蜂与我爷爷的趣事吧。一天早晨,我突然听到一阵嗡嗡嗡的蜜蜂声,天空中,大约20米高的地方,一大团蜜蜂裹胁飞来,我爷爷说,小伢,快,抓把碎泥巴朝蜜蜂甩去,接着,自己抓起大把碎泥巴,边跑变朝蜜蜂群甩去,一边跑一边说着什么。咦,真奇怪,这群蜜蜂,好像是他养的样,非常听话,慢慢的下降高度,落在不远处的沟坝旁。我爷爷吩咐到,小伢,你在这看着,我回去拿斗笠来,不一会他拿着斗笠来了,好像斗笠内的头部潮潮的,事后才知道,那是吸引蜂蜜的糖水,他用一把小帚子,慢慢把蜜蜂扫进斗笠,带回家,然后,搬来一个约80公分高的木桶,上细下粗,桶边开了小口子(方便蜜蜂飞进飞出),把装有蜜蜂的斗笠盖在木桶上。大约2个小时后,我爷爷,把那个装有蜜蜂的木桶倒扣过来,搬到楼上的窗口边,垫上一块大石板,慢慢,把木桶开口的地方,对着窗口,说:好了。不一会就有蜜蜂爬进爬出,一会就飞进飞出。慢慢的,三年后,我家的蜜蜂在我爷爷的照料下,发到了70余桶,一割起蜜糖,装满三大缸,足足有近千斤吧,然后,把过滤好的糖蜜,走古徽道,分多次挑到尧渡街去买。要是现在,可是一个养蜂大户呢!导游像个跟屁虫,跟在爷爷后面,想着今天可以跟爷爷下馆子,吃炸肉,油条烧饼了,好高兴呢!那时导游家境贫寒,就是靠着爷爷的70余桶蜜蜂,支撑家庭的经济来源,我的一个姐姐才得以读完高中,我也才得以上完大学。不过,爷爷去世后,蜜蜂也全部飞走了。所以民间俗语说,物随人移。蜜蜂来了,是意外之财,走了,也不必悲哀!至今,我每每见到蜜蜂,就想起我的爷爷,常常独自潸然泪下:他像蜜蜂一样忙碌一生,奉献出来的是甜蜜和收获。
接着说说养蜂护蜂吧。蜜蜂既顽强,又娇嫩,需要精心呵护才行。夏天,太热了,要通风降温,冬季冷了,要保暖。要用破棉被或者稻草把蜂桶包起来。没有花的季节,要经常喂糖蜜什么的,防止蜜蜂受饿。更为重要的是防止大黄蜂虫子的侵扰。这种大黄蜂可恶了,也比较厉害。俗语称,三只黄蜂抵只虎,可见它的厉害程度。这里说个趣事,导游家远房的一个侄子,小时候贪玩,不知大黄蜂是啥,用手掏大黄蜂窝,被大黄蜂螫得满手痛,手肿的像发粑,结果手指残了四个。可见其厉害。大黄蜂时不时在蜜蜂桶边转,或者进桶偷蜜吃,有时,一桶蜜被它偷吃光了,蜜蜂也被它操走了,损失可大了。不过,现在养蜂用固定的蜂桶不多了,大多是根据花季走的移动式蜂箱,但护蜂是一样的。再说说割蜜吧。一般来说,到了秋末冬初,花没了,就要割蜜了。割蜜前,要准备好割蜜刀,面罩,缸、盆、桶什么的,慢慢将蜜蜂赶进另外的木桶,然后,割出蜂窝,放进漏斗,揉干蜂窝,新鲜的蜜就出来了。再过滤、分离,就可以买了。你如果拿起新鲜的蜂窝直接吃,那甜到心里了,不过,要防止蜂窝里个别蜜蜂螫你哟。导游小时有过经历的!再说说蜂蜜的功效吧。它可是一种高级保健品哟。蜂蜜有许多种,什么槐花蜜,梨花蜜,桃花蜜,油菜花蜜等等,但你不知道,桂花蜜才是蜜中之王,上上品耶。蜂蜜中有180余种成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讲它有五大功效,即:清热,补中,润燥,解毒,止痛等,可以防止便秘,干燥上火,高血压等,还能养颜护肤美容呢,女士更为青睐。用蜂蜜直接涂揉皮肤,可以增白美容,永葆青春呢。导游这里的蜂蜜叫“山野牌~五花蜜”,就是上上品,你若需要,可要提前跟我联系哟。


你知道不?蔡窖岭的茶叶也是很有名气的。这里山高林密雾多,适宜茶叶生长。叶片肥厚,汤色香清。那里的茶叶就是梅尧臣《南有嘉茗赋》描叙的那样:“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四种茶叶都有,并根据情况,交官府赋税,出售,自饮等等。本来,祁门红茶就是发源于尧渡老街。过去,红茶的许多原茶叶,就来源于蔡窖岭。当年大集体的时候,蔡窖岭有6、7部机械揉茶机,一年产红茶1万多斤呢。铜锣湾,岗上,突沟尖都是出好茶的地方。现在依然是,茶园块块雾里埋,野茶片片香千里。可以品茗会客哟。

你知道不?蔡窖岭的中草药也是很出名的。说得夸张点,路边随手抓一把,都是中草药,陡壁悬崖的地方长着名贵的药呢。这里有柴胡、七叶一枝花、天冬、党参、牛膝、金银花、杜仲、枣皮、何首乌等等。这里重点把党参介绍一下。这里的党参长的这一处,那一处,麦绿的花叶子,像迎客松样张开着,下面就是参果。肥厚土的地方,党参粗壮,好的有筷子那么长,比大拇指还要粗,白中带黄,用水梢煮一下,把皮剥掉,晾晒干,到药店就能买上好价钱。用新鲜的党参炖土鸡、老鸭,可是补中气的高档菜哟!好吃好喝的不能说的太多了,不然,你就赖着不想走了。那就放松玩一玩吧!

19、树长在屋眉上——特色的徽派古民居

二品徽派民居风景线。放眼望去,另一种徽派建筑,映入眼帘。翠竹青山碧水和黛瓦红墙,构成一幅画。不过,这里徽派古民居有点小小特殊的地方,两边平头,前后飞起四方翘墙,大门的上方有个叫“眉毛”的地方,由几块砖砌成,向前伸出50公分,上面盖上小瓦,作用大概是挡风雨的吧。
有的老民居上,燕子窝挂着好几个,飞鸟衔的种子,长的树都有好几米高,也成了风景。胡村自然村东低西高,形似农村用的畚箕,背靠小山丘,面朝西宝山,百余座徽派民居,依山势而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排水有暗明沟渠,大雨时洪水由上向下自然排出,人居安宁,一口百年古井,保村人饮用,百年祠堂显得古朴沧桑,现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古村落,整修后将对游人开放,让人探寻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及奇妙之处。

20、风情种种的民俗民物

三品民俗、民物风情线。蔡窖岭有七多:

帅哥多是其一,小伙子一个个长的帅,多数都在1.65至1.7米以上,有模有样的,穿起皮鞋,与城里人没区别。

美女多是其二,这里的姑娘高挑有高挑的白俊,瘦小有玲珑的样,有的还宛若天仙般。那天游玩时,当地老乡指着一位妇人说,叫我们猜猜她的年龄,大家有说60岁,有说50岁,老乡说,都不对,快80岁了,年轻的时候,当地人叫她“白妹”,肤如凝脂,面如桃花,被人称为天边飞来的云霞,仿佛赛比杨贵妃。

长寿者多是其三,老人大多70、80、90岁,100岁的也不少,而且还在田地里干活呢。那天游客碰到一位砍山的老者,问他年龄,他说,有87岁了,砍山依然砍刀飞舞。这些长寿之谜,可能与常年劳作、水米养人有关。不得了,蔡窖岭及三条岭又有新发现。据专家最近对几个地块水源抽检考察,结果表明,蔡窖岭及三条岭是富硒地区。难怪长寿者多,东西特别的好吃呢!

乡戏多是其四。流传至今的有三样。过去,逢年节,十几人自发组织起大刀会,刀片翻飞,红缨飞舞,十分好看。请菩萨,发利市,又是一戏。还是每年的正月里,四位轻壮劳力,头裹红布,抬着金色菩萨,到各家各户门前周游。村民纷纷放炮竹抛红包迎接,讨得好彩头。孩童跟着长长一大串。还有剪纸、编花篮等手工艺品呢。

还有一种围猎,刺激有乐趣。当地人用自制的土铳,十几个人一道,发现某一种大型走兽,比如,野猪、野鹿、山羊等,即跟踪追击,朝一个方向合围,最后,将走兽猎杀。然后大家分享狩猎的果实。开第一铳的人得的实物多些,其他人均分。不过这种狩猎有一定的危险,可不能贸然学习。

土窑子多是其五。去了蔡窖岭会看到,有许多恢弘的古建筑和民居,细心的游客心里会问,在没有公路、徽道以前,道路不通,与外面隔绝,建造这些建筑的砖瓦石是哪里来的呢?中国人就是有智慧,难不倒,与犁耙水耖一样,是咱中国人自己的创造,离开它,还真活不了!

这些砖瓦石就是通过土窑烧制出来的。主要说说砖窑吧。选一块空旷的地块,离水源近。用石块垒起一个5、6米高的直立的椭圆形窑柱,上下口有4、5米吧,窑内做起隔层,留好窑门口,行了,砖窑做好了。接着操泥,朝模子里刷砖、摸瓦,然后把土坯子凉晒好,装窑、封窑,从窑门点着柴火,连续烧十几天,冷几天后,就起窑了,一窑的砖瓦就出来了。但砖瓦的质量,就看窑师的技术了。石灰窑烧的是石头,出来的是石灰;炭窑烧的是木材,出来的是木炭。讲起来简单,做起来是一份苦力和技术活,也很危险。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中的张思德不就是烧炭的战士,窑塌牺牲的吗?蔡窖岭的土窑有十几处,从旅游的角度,也成了民俗风景,有机会,导游带你去看看。至于条石吗,下次告诉你。

条石、石磨、石碓多是其六。到蔡窖岭旅游,走古徽道,看民居、祠堂,看到那些长约1米,宽、厚7、80公分的甚至更大的大条石、块石,心里一定纳闷,是哪里来的?过去,没有炸药,怎么弄出来的?我告诉你,石材是就地取材的。

你看那石头不是一层一层的吗?找一块石像好的地方,把浮土去掉,架上柴火烧,然后浇上水,石头就咧出了缝,然后,沿石缝用铁纤一块一块的拨,一层一层的拨,然后经过石匠师傅的整理,条石、块石、石磴就出来了。

石磨、石碓取材也一样,但难度大些,费工费时。下面把石磨、石碓多说两句吧。两块体积差不多的石块取好后,石匠就在上面打鉆磨槽,一轮一轮的,园石磴的靠边边还往下鉆出一个5公分的园洞,便于放下豆子什么的,边上鉆出4、5公分深的耳子,下面一块鉆上反方向的磨槽,然后装上木架子和拉手,石磨就做成了。可以一个人拉磨,也可以两人一起用。还有用驴子拉的大石磨呢。当地老式油坊里有一个石辗子,大约2米高,专门用牛拉,辗油菜籽,榨油的。用石磨磨出来的豆粉、米粉、面粉,做出来的豆腐、米粑什么的特好吃。不过有一句俗语叫,粑好吃,磨难捱呀,拉磨是蛮辛苦的!

石碓也是这样。大致描叙一下。石碓头,大约五十公分长,半长方形的石条,上头有凹槽,稍细,便于装进木制的长条中;下面是一个整个石墩挖下的像锅型的碓臼,碓臼边上有一个浅浅的小园宕,像酒窝,干什么的,放酒的?累了,哈酒?你先猜猜,猜中了,我给你免费当导游。好了,石碓起来了。再把碓头装进木制的长条型踏板上,竖起支架,人用脚踩下踏板,碓头在碓臼里一起一落,舂起碓臼里的稻谷什么的,你就有白米饭吃了。可见,到了这一关,吃上大米饭也还是要费力的哟。有的地方是用水推动的。你可别小看这种工具,在机械动力使用之前,它可是中国城乡广泛使用的生活生产工具哟。在蔡窖岭,一般一个自然村有一至两个石磨和石碓,原来还有专门的碓屋呢!这可是民物风景线,不信,你去瞧瞧吧!可以体验一下,可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

竹制品多是其七。这里有十几米高,水瓶粗的大竹子,形成一片一片的竹林,大片的竹林变成竹海,一阵风,竹海翻滚出麦绿的波浪,一波又一波,非常好看呢。有细细的水竹、麻竹、实心竹、苦竹等等,这些竹子,长出的笋子可是一味好菜,笋子炒肉,笋干烧肉特香。

用大小竹子可以编打成许多生活生产用具。有竹篮,用来装东西,竹床,夏天乘凉,睡觉,可比空调好多了,凉爽又剩钱。团繈,晾簸用来晾晒物品,稻箩,用来装稻谷什么的,簸箕、晾簸,小的晾东西,土园,用来装土什么的,扁担等等,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用途。用竹子做的茶桶、饭桶,能够装茶水、米饭什么的。用竹筒装糯米、腊肉蒸的“巧姐~竹筒糯米腊肉饭”,香飘十里,可是地道的盖浇饭哟。这些竹制品都是农村人生活生产离不开的东西。


21、遗迹与悠长的故事会

四品历史遗迹故事风景线。蔡窖岭的历史遗迹多,故事多,串起来,一串一串的,叫人沉思、遐想。先说说遗迹吧。古徽道是遗迹吧。李氏胡氏施氏邓氏祠堂是遗迹。站在恢弘的祠堂前,不得不佩服过去的人的智慧和能力。三进四进的祠堂,中间开着天井口,落水从井槽暗道内流出,乌龟在暗道里爬进爬出,当起清洁工,屋内不会积水。晴天,太阳光照射进来,让屋内干燥透气,木质的物件不会腐烂。祠堂材料都是木质和石材。许多硕大的石磴上,托起粗大的木柱,木柱上架着横梁穿梁,中间全靠榫头连着,还能搭起穹顶呢,门窗上雕龙画凤,看去是一幅画卷。外墙是由大块青砖封起,上面加盖黛色小瓦,屋檐飞出,墙体还抹上青灰,后端请示上挂着祖宗的画像,摆放着祖宗的牌位,门口摆上一对石狮,吊着铜环的大门开开闭闭,好不威严。

过去每逢清明祭祖,或族内议大事,祠堂内人群济济,好不热闹,这是风景,也是遗迹,还是一种文化。现代的遗迹,传承着红色基因,要数当年新四军七师的抗日部队,利用这里的天然地理条件,发动群众,收编大刀会,打击日伪军,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战斗故事。

这里的遗迹和故事是连在一起的。过去,蔡窖岭岭头风光有八景,就有许多故事。古徽道是遗迹有故事,老虎脸有故事,西山洞有孽龙精挂坟的故事;王八岭、龟形山、蛇形山、铜锣湾、螺丝堡、庙轮、唐树坞、王子形山等像形山有故事;李家塘、胡家村、施家村有故事;天子庵(天子落难处,男扮女成妮)、白杨庵、百子庵有故事;还有许多的故事,不可能都点到,或讲到,这里重点说说孽龙精挂坟,李家塘,推车取宝,龟型山打虎,二角地及与孙悟空的故事。

其一,孽龙精挂坟的故事,它是与西山洞有关的。传说,龙王、龙母生有四子,唯有最小的一个最忤逆,不孝训,经常作乱,龙王龙母大怒,将其尾巴斩断,贬入人间,落在人间蔡窖岭,人称其为短尾龙或孽龙精。孽龙精在人间改造,有了人性,变成了孝子。每年清明前后,孽龙精都要回天挂坟,祭祀祖先,于是蔡窖岭上空乌云翻滚,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山洪顿起,顺山河经西山洞咆哮而下,坠下几百米高的悬崖,流向黄湓河,河的两岸农作物被洪水冲毁。那蜿蜒的洪水还真像龙体龙身,兴风作浪。不少洪灾严重的地方都有这种说法。其实是对自然现象不可理解的借喻吧了。不过下雨的时候,这个过水洞可不能进去,是有危险的。但是,要是通过一种物理的办法,瞬间在固定的地方,让液体的水变成固体的冰块,变洪灾为冰凌,危险还成为景点呢!防洪不也成了简单的事了。最近,据考证,孽龙精的哥哥也在蔡窖岭,它在哪里呢?就藏在西佛山边,这个地名现在还叫‘’卧居龙(垅)‘’呢。传说,这条龙是从铜锣湾附近的地下穿过龙畈到西山洞,游到黄湓河的。咋回事?铜锣湾是一个小山丘,像一把平放的小提琴或乡下唱戏敲打的铜锣,难道那里又有洞口,不过,在铜锣湾附近,那里有一块塌陷的洼地,多年前,有人曾探究过,没有结果。看来蔡窖岭还真有不少龙的传说呢。

其二,三口奇塘的故事。三口奇塘坐落在李家塘。李家塘是一个李姓的自然村落,据族谱记载,属三田李氏后裔。溯源而上,属于大唐16代皇帝李忱后裔。俗称,有李必有塘(唐),有塘(唐)必姓李。该李姓于明代正统年间落户,已有570年的历史。大体脉络是这样:落户的是庭槐和庭蕙公兄弟俩,他们的哥哥在临安(今杭州)当县丞。是蔡窖岭最早的居民。这一支李姓,是从老县城梅城附近纸山周迁来的。纸山周的李姓始祖叫李植,是至德县第一个状元,在北宋朝廷曾任转运使、尚书度支郎,与司马光为善友。李姓族谱封面是龙绞边,有龙的图形呢。在封建社会,不是皇室后裔,这么做是要杀头的。不管咋的,一切创造靠自己。小地方,读书人不少。还有三塘奇观。吃水井、洗菜塘、洗衣灌溉塘由低到高梯次排列,下有暗道想通,下水不回流。几百年来几经修整,已有模有样,与周边民居红瓦灰墙变成一道风景。有道是:三口奇塘塘连塘,讲忆大唐再辉煌。三口塘也述说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环境好了,山清水秀,鹁袧都把窗台当做自己的家,在庭院里自由的散步呢。燕子来了,飞进飞出,忙着在屋檐下做着窝。真要爱屋及乌啦!

其三,推车取宝的故事很有趣。说的是,胡家村村前有个金元宝(庙轮),金银用不完,可以推车取宝。这事让一个风水先生知道了,他要坏胡家村的事,就假说,你胡家村祠堂门前要有一口塘,才能聚财,胡家人信以为真,就挖了一口塘,结果,推车取宝的人路过塘边的时候,掉到塘里淹死了,气得胡家村的人把塘填了,从此以后,谁也不再推车取宝了。胡家村还真没出个富商大贾。

其四再讲讲龟型山打虎的故事吧。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发生在建国初期。一天,施姓的兄弟俩听别人说,门口的龟型山有老虎,就商量去打老虎。当时蔡窖岭,古木参天,森林茂密,龟型山上有几棵大树,更多的是灌木丛,老虎经常出没。兄弟俩一人带上一支农村人用的土铳,装上铅条和火药,上山了。龟型山像乌龟,不大,不高,又在家门口。兄弟俩慢慢搜索,快走到山顶,发现一只花斑的老虎卧在灌木中,兄弟俩商量着分两边散开走近老虎。老虎似乎有觉察,动了一下。老大感觉不好,急忙走到上风口,朝老虎就是一枪,没有打到老虎的头,伤到老虎的身子。那受伤的老虎,发起了威,顺着冒烟的方向,一声吼叫,窜上了3米多高的地边,一把把老大撂倒在地,老大楞了一下,把土铳拨了几下,被老虎尾巴甩掉了,老大没有办法,急忙顺势把老虎抱住,往山下滚去。弟弟看呆了,不知所措,等回过神来,才慌忙随人虎跑到山脚下,那哥哥说,快朝老虎开枪,弟弟才拿起土铳,把枪管插到老虎嘴里,扣下了扳机,老虎才松开了那哥哥。哥哥满身是血,脸上身上到处是老虎的咬伤抓伤,所幸没有伤到要害。这时,邻里都过来了,帮忙把哥哥扶回家,把老虎抬到门外场地,称称有200多斤重,是一只大老虎呢。众人将老虎剥了皮,各家也分得一点老虎肉,骨头还拿到尧渡街药店里买了钱呢。这事还真印证了俗语:打虎要靠亲兄弟,关键时刻要靠自己人。这个老虎,可能是豹子,也可能真是华南虎呢,不得而知。你要是不信这个故事,来旅游时,问问施姓的后人吧,他们讲的可能比我更精彩!

其五,讲讲“二角地”的故事。说的是李府和施府的恩怨,干戈变玉帛的事。封建社会,非常讲究风水。李家有一处叫王子型的地方,被施家看中了。人家的地方,怎么能得到呢?施家人想了一个计策,与李家联姻,娶李家闺秀。在李家女儿和新女婿三朝回门前,施家长辈交代施姓儿子应如何如何。新女婿上门,李家当然大摆酒席,那女婿伢,那夜显得特别能喝酒,这一桌喝了,喝那一桌,后来,讨酒喝,结果喝的酩酊大醉,当晚,被李府送回施家。不料,一醉不醒,命归西天。这下好了,施家抓到把柄了,施家的人在李家喝酒死了,李家要承担责任;李家人讲,李家的女婿在李家喝酒,在施家死的,也要承担责任;双方争执不下,还动起了手脚。但事情总还得解决。施家要了李家王子型的一处地,王字下加一点,变成“玉”字,不过,地理先生把它点歪了,施家没沾到便宜;李家要了施家的虎型一处地,老虎为百兽之王,虎头土上加一横,变成老虎的“王”字,好像地方也不在正位。双方了结。并规定以后,李施互不通婚。这个可能是传说,也可能真有此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规矩也不复存在,李施通婚,依然友好相处。人与人相处,退一步海阔天空,桐城“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不也很能说明问题吗?

其六,穿蓑衣戴铁帽与崇义桥的故事。照片上的崇义桥大概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它也是有故事的。过去,建石拱桥要放最后一块石头,谓刹桥锏子,可是要杀牲祭祀的,这样桥才会千年不到。这桥建的时候,风水先生说,有一天,一个身穿蓑衣,头戴铁帽的人出现时,就可以刹桥锏子了,搞得建桥人不得其解。不久,这桥建得差不多了,就等刹桥锏了。一天下午,天正下着小雨,一个穿蓑衣的人从尧渡街的方向过来了,不过头上顶了一口锅,这时大家才明白,锅就是铁帽了,跟风水先生说的一样。于是,大家把最后一块石头准备好,在那人刚过桥时,刹下了桥锏子,那人的灵魂嵌进了石拱桥。不久,桥建成了,那路过之人真的死了,一命换得一桥稳。不过不要相信这个哟。你看,这桥依然墩实,雄风犹在。

其七、红色基因与新四军收编大刀会及抗日的故事。抗日战争期间,在包括蔡窖岭在内的三条岭、马田、高山、洋湖、葛公一带,都是新四军七师活动的区域,他们发动群众,建立游击根据地,打击日伪军,取得不少战果,深得群众支持。当时在蔡窖岭,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了一种护卫组织,叫大刀会,有几十人,护家护院,声称刀枪不入。但他们对新四军并不完全理解和支持,有时还有妨碍。新四军决定改编大刀会。1943年8月的某一天,新四军七师的齐平连长带领一个连的战士,在大刀会演练武艺的时候,突袭桥下的大刀会总部,打死一人,打伤三人,其他大刀会会员参加了新四军,这也充实壮大了新四军的武装力量,促进了这一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80年代,已是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顾问的齐平还走访了这一地方,慰问当地群众,有声有色地讲起了当年收编大刀会的事情。现在收编大刀会时的民居依然保存完好,也是红色基因的景点,欢迎你来参观哟!

其八、西山洞与孙悟空的故事。据当地人说,当年,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时,一次驾起云头,看到一个山头上,有个大湖,十分好奇,于是,孙悟空降下云头,一看,是一个小盆地的洪水,没有出处,淹没了村子,老百姓都在山上住了,孙悟空大怒,拔起金箍棒,用力一捅,水操旁边一冲,任然没有出去,接着,孙悟空用金箍棒发力一捅,把山体捅穿了,水才泄下出了。水退了,老百姓才搬回盆地内定居了。孙悟空把金箍棒一丢,金箍棒又变成了冲天石柱了。孙悟空捅破西山,就有了今天的西山洞、天坑和冲天石柱。这个故事可能是传说,但你实地来看,还有那么回事呢!


22、此物此景与多朝多代皇帝、重臣及彼岸花的轶闻

一曰:芭茅垴与皇恩浩荡的故事。细心的游客,在蔡窖岭游玩时,时不时在路边,山上看到一人多高的草本植物,说的具体点,有点像田里的甘蔗,名叫芭茅。夜光下的芭茅有亮色,似乎很有魅力,但它暗藏杀机,它长长的叶片够厉害的,像刀片一样,人的手或皮肤碰上,就会被割的鲜血直流。这种植物繁殖能力极强,一个好田块,一年不耕作,第二年,就是芭茅垴的天堂。一到冬季,一遇火星,就成燎原之势,靠人工是难扑灭的。芭茅抽的穗叫芒花,秋冬季节,把它的穗砍下来,扎成扫帚,就可以卖钱了,过去,可是蔡窖岭勤劳人的一项收入呢。这里有个小故事,可是芭茅垴带来的福音。说的是,在明代,崇祯年间,距蔡窖岭十里有个叫天井(今属葛公镇)的地方,有个叫孔贞运的人(1574年—1644年),是明朝大臣、诗文家,字开仲,号玉横,孔子的第六十二代孙。崇祯元年(1628年),擢国子监祭酒,进少詹,仍管监事。崇祯六年,服阕,起南京礼部侍郎。后转北京吏部左侍郎。崇祯九年,入阁,官至首辅,人称“孔阁老”。在一次皇上议政,朝廷阁僚展示家乡特产时,孔阁老把芭茅垴献给皇上御览,皇上问这是什么东西,孔答到,这是芭茅垴,我的家乡到处都是,没有什么用,只能扫地,老百姓特别穷,皇上一看,顿生怜民之心,说道,免你家乡百姓30年赋税,孔阁老泪流满面,双腿一跪,高喊谢主隆恩。孔阁老为建德县(今东至县)人民减轻了赋税负担,芭茅垴还立了一功,至今在当地传为美谈。不过,崇祯皇帝的御言没有完全兑现,只实行了三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大明王朝灭亡了。你若到蔡窖岭旅游,不妨顺带去孔阁老的家乡去看看,听听芭茅垴和皇恩浩荡的故事。


朱皇帝隐密的兵粮小道之趣闻。在今天的县城南20公里的官港镇四角尖山中,有个叫明王禅寺的地方,别称明太祖营地。万景荟萃的风景区,四峰并列,峰奇谷幽。在元末群雄逐鹿期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便利用这里的优越地势,招兵买马,建立根据地。朱元璋一次战败,曾在这里问计苍穹,后大获全胜。朱元璋登基后赐建寺庙一座,名为“明王禅寺”,以报山神天公之助。此后庙宇坛到20余座,僧人有100多人。这一带的老人们,每当茶余饭后,总爱谈及这段故事。他们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18年,死人无数,把鄱阳湖里的鱼喂得又多又肥,多得随便一棍都可打着好几条。
在1363年后的18年朱、陈鏖战中,有一条小道功不可没,这条小道从今葛公、洋湖沿今古徽道经蔡窖岭至良田到官港,也是石板路,将江南、江浙的兵士粮草源源不断运到官港四角尖,为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天你去看,石板路隐没在杂草树丛中,述说曾经的喧闹。当年,新四军七师齐平的部队,就是沿这条道活动的,不信,你可以去探探险,不过要结伴而行哟。

三曰:私访的皇上与臭鳜鱼。一天,一位朋友对我说,老李,你那游记里漏掉了一个好故事,它与清朝乾隆皇帝有关系,与臭鳜鱼有关系,可以按莫言的模式写,我说,我不信,也做不到,只能记录下。他说,这是我最近在蔡窖岭游玩采集到的,我说出来,知识产权属于我耶,我说,好的。于是他就讲叙了下面的故事: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1784)年六下江南。1757年,在安徽建省近90年后,他微服私访安徽,带着几个随从,从安庆府出发,沿古徽道,到浙江海宁。那天,乾隆皇帝6、7个人,途径半边街,沿徽道(正尔巴经的古徽道源头),爬上了高岭头,满身是汗,天色渐晚,在徽亭中休息(这个亭子,是石块砌成的,木头梁橼,盖着小瓦,可遮风避雨,休息,类似于官道上的驿站),巧遇有两个挑徽州担子的也在那里休息,就攀谈起来,得知这里叫高岭头,到徽州府还有3、400里地。皇帝随从把族长找来,族长一看几个人气宇轩昂,又听说是从安庆府出来的,就弄了些饭菜,那挑徽州担子的人,还拿出了臭鳜鱼,乾隆皇帝一吃,大嘉赞赏,说,闻的臭,吃的香,好菜,好菜,一顿饱食,并对族长说,你挑两位青年男女,护送我们去徽州,定有发达。随后,在月光下,乾隆皇帝一行人,继续赶路,慢慢消失在徽道上。据说,乾隆皇帝到徽州府后,亮明了身份,并给些银两给高岭头的四个人,念护送有功,还题下臭鳜鱼宝墨。这四个人就利用这些银两,在当地开起了饭店。臭鳜鱼成了金字招牌,也成了徽菜中的名菜。据说,这四人的后代,民国早期,与高岭头的家人后代还有来往。至于村姑与皇上是否有风流故事,你大胆想象吧。不过,这位朋友讲的故事可能是杜撰的,戏说是可以的,不必太当真哟。乾隆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执政最长的皇帝,6次南巡是真的,他乘船顺大运河南下,大运河两岸的城市,象济宁、无锡等自然是他停游的地方,另外还巡游了扬州、苏州、杭州、镇江、南京等许多风光秀丽的城市。南巡的目的主要是笼络人心,治理江浙水患。乾隆皇帝还是治国理政的!


四曰:奇特的彼岸花故事。岭上还有一种奇特的石蒜花,带你去看看吧。初秋季节,特有的石蒜花,红红的杆,血红血红的花朵,长在石缝里,难得有如此美花,更重要的是有防癌抗癌的功效。这种花又叫曼珠沙华,出自法华经:本名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意思是,开在天界之红花,又叫做彼岸花、天涯花、舍子花,它盛开在阴历七月,花语是“悲伤的回忆”。彼岸花属于石蒜科,属名是希腊神话中女海神的名字。石蒜类的特性是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因此才有“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的说法。是说,花开败了,叶才开始生长,虽是同根生,但两者从不相遇,从没见过对方。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轮回而花叶永不相见,也有着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在春分前后3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3天叫秋彼岸,曼珠沙华开在春秋彼岸,非常准时,所以又叫彼岸花.彼岸花 花开开彼岸 花开时看不到叶子 有叶子时看不到花 花叶两不相见 生生相错 永远相识相知却不能相恋 。

这里有一个来自日本的悲伤的故事:从前从前,一个长相奇丑无比的鬼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可正因为他丑,姑娘并不爱他,出于爱恋,他只有把姑娘囚禁起来,后来,来了一个武士,他救出了姑娘并与她相爱,而同时,武士用剑斩杀了鬼。鬼的血溅在乱草丛中,一种红黑相间的花从此便在那里绚丽地绽放开来,这种花的名字叫做“彼岸花”,从那以后,彼岸花便开在了地狱中叫“忘川” 的地方,那里是死去的人忘却今生情缘,转身投胎来世的地方…… 爱情,大概也是如此,只因为彼此爱得不同,就要葬送很多很多,也要忘却很多很多。于是,彼岸花成了来自黑暗的爱情使者,因为它见证了一段黑色的爱情。故事悲伤,但花朵依然美丽无比,不信,你上蔡窖岭区看看。


五曰: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鏖战点滴趣闻。曾国藩是湘军的首领,是清朝的重臣,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咸丰年间与太平天国将士,在江南进行厮杀。1860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7月以后,曾国藩自宿松开赴长江南岸,月底在皖南祁门建立大营,加固构筑榉根岭关隘,指挥与太平军的作战,1860年底至1861年初,曾国藩祁门大营已陷于太平军的四面包围之中:西南的浮梁、景德镇一带有李远继部;东北的黟县山岭间有刘官芳等部;东南的休宁一带有李世贤部;南面有李秀成部方抵婺源。曾国藩势孤力单,岌岌可危。在绝望中,他不得不写下遗书部署后事。当时,皖南湘军不过三万人,太平军在皖南的兵力总数一度十倍于敌,对曾国藩的祁门大营步步紧逼,不断缩小包围圈,可惜,各路太平军没有统一的作战指挥,而且根本没有会攻祁门大营的计划,以致丧失良机,使曾国藩及其湘军逃脱了在皖南覆灭的命运。次年,曾国藩大营迁建德县(今东至县)境内,继续指挥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9月,安庆会战后,太平天国运动失利,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彻底失败。太平军被人称为“长毛”,当地有人说你不咋的,就会说,你这个“长毛”,变成了骂人的话。当年,西山洞一洞人一洞鬼的故事,就是那时留下的,躲在西山上面明洞的太平军被曾国藩率领的清军剿杀,躲在下面出水的小山洞的太平军逃过一劫,幸免于难。


六曰:天子、皇后与“庵”的故事。蔡窖岭的庙、庵特别的多。大庙小庙有庙轮、檀庙、岭头庙、村口的五猖庙等等;庵有白杨庵、天子庵、百子庵。香火也曾旺极一时。证明这里的传奇或者故事多。重点说说“庵”吧。相传,天子庵和百子庵与李氏唐朝皇帝、皇后有关。据传说,唐代第16代皇帝李忱,在封为光王的时候,逆来顺受,有些痴呆傻,被武宗当朝文武大臣戏弄,某时,被四名内侍宦官绑架,关进了永巷,扔进了宫厕,后来一名叫仇公武的人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奄奄一息的光王捞了出来,随即用粪土覆盖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运出了长安宫。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光王,从此离开长安,流落民间,落在了与世隔绝的蔡窖岭,一个叫王八岭边的地方,男扮女装,取法名琼俊。随后,妻妃晁氏也来到,夫妇二人及随从后换住到岗上的一个地方。后来,武宗去世,光王李忱被拥立为皇帝,是为大唐16代皇帝。李忱当上皇帝后,一扫36年木讷痴呆、装疯卖傻之态,大胆革除前朝弊政,成为继李世民“贞观之治”后的又一个中兴朝代,被誉为“小太宗”,深得北宋的大文豪苏轼的赞誉。蔡窖岭上皇上和皇后落难居住的地方,变成了“天子庵”、“百子庵”,曾出现百鸟朝凤的盛景,香火也一度旺盛过。天子落难蔡窖岭的故事,可能是假说或传说,但李忱皇帝的功绩是真实的,江南“三田李氏”是江南四大皇室李姓后裔之一,这也是真实的!

这里简单说下三田李氏的来历:三田李氏的一世祖叫京公,名李佯,是唐宣宗的第九子唐昭王李汭的第三子,即最小的儿子,当初,唐昭王的长子叫什么我懒得查了,死在了饶州刺史的任上了,三田李氏的始祖李京过来奔丧,结果半路黄巢起义了,李京自述,历千险,抵饶州,在徽州刺史的帮助下,办完了哥哥的后事;而后又听闻,黄巢攻入长安,唐朝李氏宗室多被斩杀于九曲池,李京的父亲昭王也同样死于黄巢之乱。就这样,李京已经回不去长安了,开始躲在歙州的黄墩,后来在江西的浮梁县定居了,即居界之昌水;毕竟黄巢动乱之后,大唐还续存了好几十年的,这样,李京凭着自己显赫的出生,娶了一位刺史的闺女为妻,后来生了三个儿子,长子仲享,后两个儿子经过一代,无后;仲享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德鹏居徽州祁门县的孚溪新田,次子德鸾居婺源严田,幼子德鸿,留祖宅,江西浮梁界田,这便是后来的鼎鼎大名的三田李氏。其家训是“逢田必吉”,遇到有田地的地方,就可吉祥发达。意思是只要有土地,就可落脚生根,只要勤耕作,就能幸福一辈子。农耕社会的确是这样。三田李氏历史上人才辈出,可谓灿烂辉煌;你若姓李,是哪一支李姓,可以找一找来龙去脉,对号入座。当然,不管你姓啥,历史靠自己书写哟!

下篇 共创三条岭(蔡窖岭)美好的明天
23、精准扶贫、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三条岭(蔡窖岭)的明天会更好(再现桃花源)

蔡窖岭的风景风情、人物故事说了这么多,游人应该感到万幅风景撞眼疼吧。你要是玩累了,还可以放松放松,打打乒乓球,钓钓鱼什么的,在林荫下的石凳上,说说话,拉拉家常,望着不远处的、薄雾飘飘的西佛山,不有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感觉吗?

上面说的蔡窖岭美景还只是常景,其实一年四季都美如画。而且晴雨都有风景看。晴天有晴天的味,雨天有雨天的韵。雨天打伞观溪流,瀑布,十分惬意。秋天的景色也很美,层林尽染枫叶红哦。冬天的雪景也很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岭上人曰:三条岭(蔡窖岭)上观风景,一景一景连一景:春观万花景,夏游幽凉境,秋尝百果景,冬眺雪日景,一景一景又一景,赛比皇家花园境。蔡窖岭如此,高岭低岭也相比肩耶。你说,有没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的味道呢?!《桃花源记》里记叙:捕鱼的武陵人,便舍(shě)船,从口入。你看,这个口在哪里呢,那就是西山洞的出口,从西山洞洞口逆水而上,看到的不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叙的、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的美景吗?让我们大胆的畅想吧!你也可以亲自来看看吧!!

现在都在说,保护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精准扶贫,共同奔小康,这里如画的美景是一篇好文章,让我们共同去描绘加彩吧!
近年来,包括蔡窖岭在内的“三条岭”生态旅游开发,被东至县、池州市分别列为旅游扶贫、乡村振兴一号工程正在全力实施。投资近2亿元的结缘广场、三条岭养生谷、生态梨园、大型玫瑰园等十大项目正在冲刺施工,面貌一天一个样。

一条能跑汽车的路,正在朝岗上修去,一个千亩核桃园即将建设哟。省级地质公园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申报呢。景区内的三条村级公路在硬化,一条通往景区的主干道拓宽完工。

好消息接踵而至。朋友,您也要添砖加瓦哟,欢迎来旅游、来开发,实地见证一下陋者说的是不是那么回事。民间也有一些旅游开发项目在实施,进展神速。

梨花节、西山溶洞节、桂花节、黄花(油菜花)节、石林节、赏梨节、观瀑布、跳水、漂流、蹦极、溜索、登山、民俗表演等等,还有许多,都是可以投资赚钱、富民利企的好项目,你说呢!

我们在三条岭(蔡窖岭)等着您的到来!三条岭(蔡窖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创造,老百姓的日子会像东升的旭日那样,一定会更加富足、红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路风光一路尘土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