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近代市场营销方式及理念?

国内外乡愁相关研究进展及启示

1.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5.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2017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WMYC)

作者简介:王新歌(1990-), 女, 河南宝丰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与开发、旅游城镇化过程及其社会文化效应、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等。E-mail:

摘要:对国内外已有的乡愁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从旅游地乡愁建设角度,提出几点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对乡愁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可治愈的生理病症、到复杂的心理学现象、再到对现代话反思三个阶段。国外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文学、民俗学、地理学等角度,已形成对乡愁情感本身、乡愁的触发要素、影响乡愁体验的因素、乡愁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系统研究。我国乡愁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主要集中在文学和社会学领域,2013年后,乡愁逐渐得到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目前在乡愁的概念界定、乡愁的理论化、乡愁的触发要素识别、乡愁价值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成果。

乡愁,思念家乡的忧伤情绪。自古代《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记载,到余光中现代诗《乡愁》的广为流传,再到目前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乡愁一直是人们心底最柔软最难以割舍的情愫。“乡愁”作为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1688年,由瑞士医学院学生Johannes Hofer在学位论文中提出,是指“the pain a sick person Hofer认为,乡愁现象有严重的负面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需要进行关注。后来,随着乡愁概念的不断推广,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文学、民俗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乡愁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实践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乡愁研究的扩展和深入[, ]

我国对乡愁的研究最初集中在文学和社会学领域,对乡愁的情感内涵[]、表达形式[, ]、现代语境下乡愁的产生背景[-]、乡愁文化重构[, ]等进行了初步探讨。2013年之后,随着中央首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提出,“乡愁”一词正式进入国家文件,乡愁有关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仅篇名中包括“乡愁”的文献数量就从2013年的153篇增长到2016年的821篇。从研究领域来看,除文学、社会学领域外,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对乡愁的研究呈现井喷式增长,所关注重点逐渐由乡愁的内涵、表达方式等表象研究转向如何有效将乡愁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的学理和机制深层研究。

未来,随着国内外城镇化发展,乡愁理念对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进一步扩大,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愁相关研究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有必要对国内外已有的乡愁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进一步深化对乡愁内涵的认识,拓展乡愁的研究领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功能优化提供支撑。基于此,本文以“nostalgia”、“homesickness”、“nostalgic homesickness”为英文关键词,以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为数据库进行国外文献检索,以“乡愁”、“思乡”等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进行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并经过人工剔除重复、相关性较弱的文献,共计获取核心文献248篇,梳理了乡愁的内涵及演变,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对未来乡愁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1 乡愁内涵及演变 1.1 国际乡愁研究历程

对乡愁内涵的认识,随着时代变化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生理病症、心理学现象、现代化反思三个阶段()。

(1)单纯的生理病症阶段:17世纪—18世纪早期

1688年,瑞士医学院学生Johannes Hofer关注到一种现象,即瑞士士兵离开家乡后普遍产生一种特殊病症: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哭泣,严重者试图试图自杀。在他的学位论文中,Johannes Hofer称这种现象为乡愁[]。Johannes Hofer之后,很多学者开展了对这一现象的解释。17世纪至18世纪早期,乡愁都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疾病,其解释可以归结为一种“情感—身体行为”,即由于想念家乡的情绪导致的一种身体不适反应。在这种解释下,乡愁被认为是可以治愈的。主要包括两种途径:①送患者返回家乡。Johannes Hofer即提出,可以通过送这些瑞士士兵回家进行治疗。②打消患者的思乡念头。医学思想和理论学派即提出一套强制治疗理论,指出如果患者不能立刻回到故土,那就生硬打消他们想返回故乡的念头,从而进行治疗[]

(2)复杂心理学现象阶段: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

18世纪中期,乡愁仍然是医学关注的主要对象。但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者逐渐对乡愁的可治愈性产生了怀疑。一方面,病理解剖学和细菌学的发展,让人们不再相信返回家乡就可以治愈这种思想病,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研究上传统观点—“情感影响身体反应”—遭到反驳,有部分学者提出“身体行为决定情感”[]。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不少学者提出不能简单认为乡愁是身体对情绪的一种反应,应该对其进行重新审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认知神经学、精神病学家的介入,逐渐将乡愁从生理上的疾病转向解释为一种心理症状。且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心理症状是不可治愈的。因为即便回到故乡,此时的故乡已经不是自己头脑中怀念的自己离开时的故乡,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怀念故乡的情绪状态中去。

(3)普遍的现代化反思阶段:19世纪以来

19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不断向城市转型,不同于以往时期特殊群体由于特定原因离开原有居住地产生个人乡愁,如离开家的瑞士士兵、从小城镇搬去巴黎的仆人(bound servants)、出海的水手,整个社会陷入对现代化的焦虑,普遍产生一种怀念以往家园的乡愁。此时期,作为对现代化反思的集体乡愁得到关注,并称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到20世纪末,关于“乡”是否是空间具指,乡愁研究还分化出两种学派,一个对应宽泛的“怀旧”研究,即人们所怀念的以往某个时刻自身构建的“精神世界”,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更多的与温暖的过去时光、快乐的童年等相联系;另一个对应特指记忆中的故乡的乡愁研究,是基于特定地理空间的怀旧情感[, ]。本文关注的是具有有空间特指的、且属于对现代化反思范畴的乡愁。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乡愁是基于特定地理空间的怀旧情感,因此,在情感构成、衡量方法、产生机制上本文并未做严格区分。

1.2 我国乡愁内涵及其理论化

我国对乡愁的关注是在快速城镇化出现系列问题、城镇化质量亟待提升的背景下提出的,因而更侧重对城镇化的反思。在这一框架下,国内学者开展了对乡愁定义的探讨,焦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乡愁中“乡”的空间载体。有学者认为,“乡愁”的“乡”,是指乡村,以此为基点,提出乡愁是对乡村乡土风情、田园风光的保护,对亲善人际关系的回归[];乡愁是往昔乡村生活的伤感或痛苦回忆[];乡愁是涌入城市的乡民对传统生活模式的依恋[]。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乡愁中的“乡”,不仅仅指乡村,它是家乡、故乡、原乡的泛称,它包括了城市,是城乡的统称。相应地,以此为基点,学者们认为乡愁是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与怀念[],是对远离或生活中的家乡、过去时间片段的回忆和思念[],是现代人对“回不去故乡”的主观体验[]。第二,乡愁中“愁”的具体内涵。乡愁中“愁”的具体内涵。刘方指出,乡愁的“愁”是一种精神痕迹[];郭世松认为,乡愁的“愁”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记忆[];刘沛林认为,乡愁的“愁”是一方面是一种记忆与怀念,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柔软情感,另一方面,是一种文化感受、文化启迪或文化认同感[]。第三,乡愁体验的发生主体。从城镇化过程人的角度,叶强指出,乡愁一方面是城市和城郊人的乡愁,另一方面是农村进城务工和谋生人的乡愁[];从个体与群体的角度,窦志萍指出,乡愁有个人的乡愁、群体的乡愁、整个民族的乡愁[];从乡愁产生的必要条件上,耿波指出,乡愁体验的发生主体是离开家乡并且在异乡获得社会认同的特殊人群[];而周尚意则认为,没有离开过居住地的人也具有乡愁,并指出如果只将乡愁建设作为为了离开之人的实践,那么在道德上是缺失的。尽管如此,对于乡愁定义,学界也达成了以下共识:①普遍指出现代乡愁话语必须置于城乡关系中才能论述得更加全面深刻[, ];②普遍认为现代乡愁是人们满足物质需求后更高层次的追求。新型城镇化中建设导向下对乡愁的重视,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重视,对“人的城镇化”战略的细化的体现[]

(2)我国乡愁的理论化过程

与国际上乡愁现象最早被学界关注不同,我国“乡愁”的提出,最早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向的一个诗意表达。如何将乡愁问题进行理论化,成为开展乡愁研究的前提。总体来看,我国乡愁的理论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层次的不断深化。①乡愁理念探讨,即将乡愁作为发展理念指导具体实践,而不针对乡愁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研究包括乡愁理念下城镇化的建设思路[-]、乡愁理念下农村新城镇设计和农村发展[-]、乡愁可以作为全新的发展构思的实现路径[]、基于乡愁理念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建设[, ]、乡愁理念下的地方园林景观营造[-]。②初步乡愁理论化,即将乡愁作为研究对象,从某一角度进行解析。从乡愁文化角度,学者们梳理了乡愁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结合案例地,展开了乡愁文化的演变研究[, ]。从乡愁生态景观角度,已有学者对乡愁生态景观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乡愁景观要素进行了梳理[]。从集体记忆角度,探究了乡愁的产生与复现[],分析了乡愁的主体、客体、时间[]。此外,从学科角度,构建了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愁研究框架[],对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进行了评价[],对基于乡愁问题的环境哲学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③系统乡愁理论化,即将乡愁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乡愁的理论框架,将乡愁理论化为由地理性、历史性、自我性和公共性等四个维度,并认为乡愁内涵的理论来源涉及人文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总体上来讲,我国乡愁相关研究的理论化逐步完善,已经成为学术界新兴的研究课题。

2 国内外乡愁相关研究进展

伴随着乡愁内涵的逐步多元,国内外乡愁相关研究不断丰富。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乡愁情感解析、乡愁的触发要素、影响乡愁体验的因素、乡愁价值开发及应用等领域。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感,但也正是如此,对“乡愁是什么,乡愁如何衡量,乡愁为何会产生”的研究和解释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包含三个层面:乡愁的情感构成、乡愁的衡量以及乡愁的唤起机制。

2.1.1 乡愁的情感构成

目前,对乡愁的基本情感构成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作为一种复合情绪,分析乡愁的基本情绪。如Holak通过164份乡愁描述文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提炼出了乡愁体验的情感构成。研究发现,在乡愁体验过程中,每个人的情感表述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其基本情绪包含“温暖”、“欣喜”、“喜爱”、“感恩”等以及“悲伤”、“期待”[];Davis指出,乡愁是唤起往日美好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可用“美、愉悦、享受、满足、善良、开心和爱”等词汇来描述[]。②作为一种矛盾情绪,探讨乡愁情绪的正负面性。不少学者认为乡愁是唤醒过去的正面体验,不是逃避现在,而是实现未来,认为乡愁是想起故乡时温暖的感觉,是一种充满快乐的回忆[-],也有学者认为乡愁的情感体验是消极的,认为是想起过去时的悲伤和哀痛的感觉[-],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乡愁是一种悲喜交加、苦乐参半的情感体验,“夹杂着忧伤的快乐”[],他们承认乡愁情感的积极性,但是认为同时也引发了由于不能再回到原来状态的失落[, ]。③作为与现在和过去都有关系的情感,分析乡愁是对过去的情感还是对现在的感情。Baumgartnerd等认为乡愁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情感,是对过去的情感[],但也有学者认为,乡愁也可以是一种对现在家乡(家园)中即将消逝的事物的情感,并称之为“先行乡愁”[]。由此可见,乡愁作为一种复合情绪,其基本情绪构成较为多样,但都包含基本积极情绪和基本消极情绪。然而,对于哪种情绪面起主导、亦或两种情绪势均力敌目前尚未有统一定论;对于乡愁情感的逻辑起点,也已不仅限于对已消逝(或远离)的事物,也可以是即将消逝的事物。

2.1.2 乡愁情感的衡量方法

目前学者常采用的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问卷法和实验法[]。其中,内容分析法是以描述性的语言文字为分析对象,并借用自然科学分析的方法,将语言文字内容定量化,从而提炼出关键信息的过程。如Holak即通过让164个研究对象每人写一份有关乡愁的描述性文本,之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提炼出乡愁体验的情感构成[];问卷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乡愁衡量方法,通过制定利克特式五点量表问卷,对被访问者的乡愁情感进行定量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Batcho包含20个项目的怀旧调查表(nostalgia inventory),相关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乡愁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完全随机设计,Routledge通过控制被试者的恐惧程度研究乡愁在恐惧管理中的功能[];Wildschut通过实验组被试回想自身的乡愁和控制组被试回想生活中的日常事件研究乡愁的内容[, ]。这三种方法相互联系,对推动目前乡愁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前两种方法,执行难度较小,对拓宽心理学之外学科的乡愁研究意义重大。

2.1.3 乡愁情感的产生机制

乡愁情感产生机制的研究是科学认知乡愁情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借助情感产生的理论模型,构建基于记忆提供的信息、个体本身感受到的信息以及外界感官的输入的乡愁情感产生模型已经得到认可[, ];除此之外,从个体生理学角度,提出记忆(memory)和脑部神经系统的奖励机制(reward system)的共同作用产生乡愁的理论假设也已经得到验证[];目前关于思乡病的解释模型在理论上有很大进展,包含失落感、生活方式被打乱、控制力减弱、自我角色改变、冲突五种模式()[],为理解乡愁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也有不少学者尝试从系统论角度,对乡愁的产生机制进行解释,认为乡愁体验是个人、乡愁体验关注的对象、正负面情绪交织、乡愁情感特征显现的系统过程[]。乡愁情感的产生机制,涉及微观的神经反应、中观的个体—外界交互、宏观的社会现象趋同,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参与。

2.2 乡愁的触发要素

乡愁的触发跟外部环境刺激和个人状态有关系,其中外部环境刺激是触发乡愁的基本条件。Batcho指出,乡愁是多面的,乡愁的触发要素较多,这些要素全面反应了过往的经历[];周尚意也指出,作为一种情感,乡愁的产生需要实际的物理环境触发[]

2.2.1 国外乡愁触发要素研究

国外对乡愁触发要素的研究,可以分为个人乡愁触发要素和集体乡愁触发要素两个方面。其中个人乡愁触发要素集中在感官要素方面,如Barrett研究了声音,主要是音乐对乡愁的触发作用[];Orth和Havlena研究了气味对乡愁的触发作用。集体乡愁触发要素方面,主要是对凝炼有集体记忆的环境要素解读[, ],Cauchi-Santoro指出市中心地标性建筑在社区演变过程中起着凝聚社区共同记忆的作用[]。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特殊场景下的乡愁要素,并研究了其中吸引顾客的成分。如有学者研究了高档餐厅的环境要素,并对引发回头客留恋的要素进行了识别,发现“食物”、“事件”、“环境”、“员工”四个方面是回头客最重视的方面[],也有学者研究了家庭花园在寄托乡愁方面所起的作用[]。Davalos通过分析Facebook发表的动态,指出乡愁主题一般包括家庭、生活故事、历史事件、精神、生活品味、浪漫情怀[]

2.2.2 国内乡愁触发要素研究

由于承载乡愁的乡有城乡之分,因此我国学者对乡愁触发要素的研究也分为城市乡愁触发要素以及乡村乡愁触发要素。

我国城市乡愁的触发要素,目前进行的直接研究较少。然而,结合乡愁内涵及部分学者针对城市乡愁产生原因的初步探讨[],可将现有关城市乡愁的触发要素的研究分为三类:①城市怀旧空间的研究。与乡愁语义相同,现代怀旧也是现代化、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城市怀旧空间是随着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城市拆迁、城市集体记忆缺失而产生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实际上,这种城市怀旧空间本身就是触发乡愁的要素[],是实践过程中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②城市具象空间对文化认同作用的研究。部分学者从微观尺度所探究的城市特定类型景观对文化认同的作用,如城市雕像景观[, ]、公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 ]等等,这些研究可为构建系统的乡愁触发要素提供支撑。③古城乡愁触发要素的研究。针对古城这一特殊的城市乡愁承载体,有学者对触发乡愁的要素进行了归纳,提出触发古城乡愁的要素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建筑风貌与性能、街巷空间肌理及建筑风貌要素,以及人文要素[]

乡村乡愁触发要素方面,目前已有很多直接研究。王江萍和邓静认为,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有具体的承载体,这些承载体可以直接触发人们的乡愁感受[]。从村镇景观角度,这些承载体要素包含地理景观、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农业景观、动物景观、人文景观。同样从景观角度,唐赛男等则将触发乡愁的景观分为植物景观和水体景观,植物景观猪包括围村植物景观、庭院植物景观、公共休闲空间植物景观风貌变化、村口道路植物景观风貌变化[]。从空间角度,闫妍指出,农业生产生活空间的改变触发了“乡愁”,包括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物质空间主要是指整体规划布局、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形制,如院落、建筑群组、街巷、文物、祠堂、古树、古井等;心理空间主要是指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情感模式、劳作习惯,如乡土人情、民俗文化活动等[]。党东雨和余广超等以临沂市竹泉村为例,认为可以从空间层次、景观要素、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解析传统村落承载乡愁的要素[];唐军和钱慧逸则以新县村落为例,构建了基于“乡愁”理念的共七项31个指标村落指标体系,以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

2.3 乡愁体验的影响因素

同一个体,面对不同的触发要素(客观物体、场景、社会状况、人),其乡愁体验有程度上的差别[];不同的个体,面对相同的触发要素,其乡愁体验同样有程度上的差别。基于此,影响乡愁体验的因素可从个体自身属性以及触发要素特征来归结。

(1)个体自身属性因素。主要包含年龄、性格特征、情感状态、个人文化背景几个方面。年龄方面,学者们指出乡愁体验普遍存在,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之间,指出年龄越大的人越容易产生乡愁情感[, ],Batcho对648个4到80岁的样本进行的分析也表明,不同群组之间的乡愁差别显著。性格特征方面,个性特征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其他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性格特质的人本身的乡愁倾向不同。有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人容易产生乡愁,他们更需要归属感,从而产生乡愁[];另外,自恋的人(narcissists)更加喜欢乡愁[]。在情感状况方面,个人越孤单,乡愁感会越强[]。在个人文化背景方面,个人与与所在地的文化差异程度越大,越易引发自身乡愁情感[]

(2)触发要素特征。主要包括触发要素本身的特征、间隔时间长短、熟知程度等。触发要素本身的特征方面,有学者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指出最能触发人们乡愁的首先是相对抽象的情感概念指标(如人们的模样,无须担心,你做过的事情,有人可以依赖,不懂悲伤等),其次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指标(如音乐、英雄、电视节目/电影、地方等),然后是与个人童年相关的具象的指标(如宠物、玩具和节假日),紧接着是与个人社交圈有关的指标(如你喜欢的人、你的家庭、你家的房屋等),最后是范围更宽广的社交有关的指标(如朋友、学校、教堂等)[]。Batcho研究发现,对于宠物、玩具和假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怀念程度会降低;然而对于音乐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怀念程度会增加;对于家来说,任何年龄阶层的人都会很怀念[]。Holak针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青少年研究了国家发展的背景(苏联解体)对乡愁程度的影响[]。间隔时间长短方面,时间间隔越久,就越容易引发乡愁。Hwang研究了高档餐厅中引发回头客留恋的元素,包括“食物”、“事件”、“环境”、“员工”四个方面[]。认为这种留恋的感觉能够产生积极情绪,时间间隔越久,这种留恋的感觉就越强,从而促使他们再次去该餐厅。熟悉程度方面,Barrett通过音乐对乡愁体验的触发作用的研究发现,歌曲越熟悉,乡愁体验越强烈[]

2.4 乡愁在实践中的应用

乡愁,具有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情感价值,是其基本价值,是乡愁的内在价值,蕴含了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产生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情感[]。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乡愁的衍生价值,也是乡愁价值开发及利用的基础。乡愁在实践中主要用于医学治疗、市场营销、地方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实践领域中。

2.4.1 乡愁与医学治疗

乡愁在对抗消极心理方面有重要作用,乡愁情感可以使人更加坚定、乐观、有创造力和亲和力,对一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乡愁也可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减缓如孤单,沮丧和对死亡的害怕等烦躁情绪。因此通过回忆唤起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的乡愁情感成为医学上一种重要的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的手段[, ]

2.4.2 乡愁与市场营销

乡愁情感与消费行为之间有密切联系,市场营销可以通过使用怀旧元素,如设计怀旧包装,增加产品故事提高销量。Chen等通过怀旧餐馆的调查,指出乡愁感的唤起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倾向增加[];Orth指出,味觉引起的乡愁记忆能够促进消费者的探索性倾向,如冒险、寻找多样性、好奇[];Holbrook基于年龄和对过去态度对市场进行了划分[];Bellman探讨了创业过程中开发新品牌还是复兴旧有品牌更有助于成功[]。因此,分析不同消费者的特征,研究其乡愁唤起的特征,并在基础上进行市场营销也是营销学上的一种重要策略。

2.4.3 乡愁与地方文化保护

作为连续性的一个表征,乡愁有利于地方认同感的形成[]。此外,乡愁可以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团结[]。作为唤起乡愁的载体,不少地方文化因此得以保留。如民族主义思想家指出要制度化博物馆和城市记录(urban memorials),以保留社会记忆,增加民族认同感[];地方制定相关政策时,留住乡愁与争取经济利益也经常是博弈的主体[]。乡愁为地方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支撑。在我国,自乡愁概念提出以来,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对辖区内的乡愁文化资源展开了全面挖掘,试图建立乡愁文化品牌。在省(直辖市)层面,山东省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天津市启动“乡音记忆工程”,对天津方言进行全面整理[]。在市县层面,莆田市开展具有“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新型城乡建设[];宁城县开展“十个全覆盖”工程,进行乡愁文化建设。在镇、村层面,陕西省长治县振兴村以其较高的乡村根脉指数、乡村文脉指数、乡村农脉指数、乡村红脉指数、乡村福脉指数、乡村总脉指数,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乡愁公园”[];全国第十四届“村长”论坛上,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浙江花园村、四川宝山村、新疆禾木村等十个村落被评为中国十大“乡愁”村庄。由此可见,乡愁已经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怀旧情绪,而是地方发展可依托的新型文化资源。

2.4.4 乡愁村镇、建筑、园林等的场所空间塑造

城镇化中的乡愁是特定空间的场所特质[],与以往设计理念不同,融入乡愁理念的相关设计重在突出以下几点:①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地方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植被、水体等是构成自然场所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这些自然要素的保持或加强,是人们获得空间认同感的前提[]。②新旧融合,延续地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愁,是对当前地域文脉割裂与城镇景观千城一面现象的纠偏。虽然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有的传统最后都将消失,但需要尊重传统,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稳定而渐进地发展,而不是跳跃式、断裂式地发展[]。③就地取材,彰显地域特色。地方传统材料是唤起“乡愁”的重要媒介,也是构成人们记忆和情感的深层次内容[]

2.4.5 乡愁与旅游开发

乡愁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动力。从游客视角来讲,随着人口流动性较强,曾经待过的地方成为其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Xu研究了中国大陆学生重游香港的动机,发现与他们上学时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乡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Hsu指出,乡愁旅游是老年人旅游的动力之一[]。从旅游目的地视角,乡愁元素也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如Lee通过搜集南台南火车站一家有历史的餐馆的615份有效问卷,研究了旅游动机,乡愁元素以及难忘的旅游经历之间的关系,指出美食、地方文化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难忘的旅游体验的产生[]。在我国,乡愁旅游地建设已经成为留住乡愁的积极尝试[]。依托当地的乡愁文化资源,乡愁旅游地开发主要在三个层面展开:①旅游小城镇(含古城镇)。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会空间形态,将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这些旅游小镇可以在不进行历史文化环境破坏和明显环境改造的基础上开发建设,更有利于开发和保护能够体现“乡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②历史街区、古村落。历史街区是当前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拥有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物质遗产及人文情感等内在价值[]。古村落,又称传统村落,承担着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作用[]。两者在建筑、环境、文化等方面集中体现了乡土特征,是建设“乡愁”的重要节点。③乡村旅游地。作为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相对独立的生态和社会单元,本身就体现着传统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本特征,乡愁文化丰富。

3 研究评述及对我国旅游地乡愁建设的启示 3.1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乡愁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可治愈的生理病症到不可治愈的现代性反思,乡愁科学认知逐步全面。乡愁,本是人类的一种共同心理情结。然而,随着学术领域对乡愁现象的关注,乡愁成为学术术语。国外对乡愁的科学认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一开始,医学界作为医学病症的研究,到后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作为精神状态的研究,再到如今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人类社会该如何得以继续发展的一种反思,学界对于乡愁的科学认知逐步全面。我国的乡愁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情。从开始的发展理念,到初步构建乡愁的理论框架,我国学术界对于乡愁的科学认知也逐步深入。

(2)对乡愁的构成、唤起机制进行研究,乡愁情感解析不断深入。作为一种情感,乡愁本身是不可捉摸的。但得益于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乡愁的基本情感构成、乡愁情感的衡量以及乡愁情感的唤起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人们把握乡愁的途径,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乡愁是如何的一种情感?与悲伤、快乐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不可捉摸的乡愁情感,如何对其进行量化表达?”、“乡愁这种情感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在纵向上对乡愁作为一种情感的解析不断深入。

(3)基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乡愁触发要素和影响要素研究初步展开。乡愁的产生包含触发以及发展两个过程。其中乡愁的触发主要受外部物理环境的影响,而乡愁的发展,即乡愁的强烈程度,则由个体自身属性及触发要素特征共同作用。这两方面内容的展开,是在乡愁情感解析基础上的拓展研究,为除心理学、神经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如行为学、地理学、社会学介入乡愁研究提供了可能。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初步展开,为这方面的继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借助乡愁体验的正面功能,乡愁实践应用得到挖掘。乡愁本身是一种悲喜交加的体验,乡愁情感的唤起对于人们来说有许多正面作用。这种正面作用的产生也使得乡愁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目前,乡愁在医学治疗、地方文化保护、市场营销、旅游开发等的实践应用已经得到了验证。我国自乡愁成为指导新型城镇化的指导理念以来,乡愁在地方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村镇、建筑、园林等的场所空间的塑造以及旅游发展等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挖掘。实践应用的挖掘为乡愁理论发展提供了动力。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未来进一步进行继续研究:①触发乡愁要素的研究系统性不足。乡愁触发要素作为除心理学、神经科学介入乡愁研究的重要途径,是乡愁研究中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对于乡愁要素的研究,数量虽多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在我国,无论是城市乡愁触发要素,还是乡村乡愁触发要素,多是针对特定空间(如怀旧空间、古村落)的要素解读,并没有从系统上构建乡愁要素体系,从而制约了研究的实用价值,这也是未来乡愁触发要素研究的重点。②乡愁实践应用的理论提升亟待加强。乡愁与医学、经济学、社会学、旅游学等的交叉,为乡愁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尤其是乡愁与旅游发展方面,目前学者仅从个别侧面提供了乡愁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未来还需要在理论提升上进一步加强。

3.2 对我国旅游地乡愁建设的启示

从前文可知,旅游开发是乡愁情感的重要实践形式。然而,作为城镇化过程中以旅游地乡愁资源为基础,为满足游客的乡愁体验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地建设模式,旅游地乡愁建设的相关科学问题研究较为滞后。本文认为,从旅游地理学角度需加强研究的议题包括旅游地地方乡愁触发要素的系统识别、旅游地地方乡愁触发要素的空间组织,旅游地地方乡愁触发要素的保护和开发模式等。

(1)旅游地地方乡愁触发要素的系统识别。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地方的基本研究指出:地方相对于空间,随着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从空间转变而来;地方长期积累的文化,以及人们对这些长期积累的文化认同,就使得该地区具有地方性;人与地方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它们互相强化对方的个性。基于这些研究,乡愁可视为游客(人)与旅游地(地方)之间产生的本土文化认同。这些本土文化是旅游地地方性的重要表征。旅游地乡愁建设迫切需要对这些触发乡愁的要素(即这些本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识别。

(2)乡愁触发要素的空间组织。乡愁触发要素的空间组织是触发乡愁情感的重要方面。但与地方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属性的空间组织不同,作为人对地方本土文化的一种特定依恋,乡愁触发要素的空间组织实际上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经验、记忆和意动的长期积累与发展形成的对地方的主观认知,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对于这种基于主观认知的空间组织规律的认识,可为旅游地乡愁建设提供有效理论支撑。

(3)乡愁触发要素保护和开发模式。开发和保护是面对传统文化时不可避免的困境,在旅游地,如何兼顾乡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使得既能够保护好当地的乡愁文化,又有利于当地的旅游经济建设,也是在下一步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销理念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