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首都歌词含义


葛大为(作词人/音乐企划/作家)


杜凯(二人组合Mr.Miss成员)


朱敬然(制作人/创作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罗大佑,于乐迷而言如此,于不少音乐人而言亦是如此。

  从1982年发行《之乎者也》到2017年推出《家III》,罗大佑的音乐不仅对华语歌坛影响深远,同时也滋养过许许多多的后辈音乐创作人。借2019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2.0-青春无悔追梦版”巡演北京站即将于6月8日在工人体育场拉开大幕之际,新京报特邀九组(十一位)音乐行业台前幕后的从业者,请他们分享心底最爱的罗大佑歌曲,并在文字间与罗大佑本人完成对于音乐、创作、生命、社会等不同议题的探讨和交流。(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毛不易(创作歌手) 代表作:《消愁》、《平凡的一天》、《像我这样的人》

  其实罗大佑老师的很多歌都喜欢,最喜欢《你的样子》,因为歌词里有一句“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这句话很打动我。

  如何源源不断地保持创作力?

  罗大佑: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在音乐界,有人唱歌有人弹琴,有人制作有人编曲,而词曲创作最困难的一点是你必须要面对“原创性”,这是没有办法速成的。人当然可以抄袭自己,可以同样的东西重复好几次,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观众就会发现这件事。一首歌能够感动到人,其中一部分便源自歌曲本身的原创力,而所有的原创力都来自于作者生命和生活经验的累积,他走过的路,呼吸过的空气,见过的人,接触到的文化,所以要不断地有好奇心,不断地去生活,不断地去不同的地方跟不同的人相处,得到不同的经验,这是创作中很重要的东西,希望能够给年轻人一些参考。

  陈鸿宇(创作歌手) 代表作:《理想三旬》、《额尔古纳》、《早春的树》

  《乡愁四韵》。刚好前段时间客串一个电影角色翻唱这首老歌,自己唱过,感到歌里不仅是思念愁苦,还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式厚重底色,相得益彰,圆满的表达。

  你是否有关注大陆的年轻音乐人或乐队?喜欢他们的哪首歌?

  罗大佑:有,比如赵雷的《成都》,赵照的《当你老了》,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这些作品除了旋律非常耐听以外,内容也很不俗,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大陆的朋友都在往原创的方向走,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像郭顶、宋冬野等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创作人。我相信一个好的词曲作家的写作特质,经过五年、十年之后慢慢会变成一种人格特质,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创作力也会更加彰显。

  郑兴(创作歌手) 代表作:《台北下的雨》、《风吹过罗斯福路》、《开往三重的慢车》

  《亚细亚的孤儿》。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听到《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时的震撼和感动。军鼓、唢呐和童声合唱,让我想起电影《悲情城市》里风雨飘摇的九份,绵延,开阔。悲壮又沉重的情绪,被歌声温柔揉碎,飘散在海风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在你的音乐中总是听得到地理空间的交错。去过那么多城市生活,再回来台北,你最喜欢哪个城市?还想去哪个城市?

  罗大佑:我去过的地方其实都很喜欢,从台北搬到宜兰,再到高雄、台中,后来去了纽约、洛杉矶、新奥尔良,也住过上海和北京,我甚至也很喜欢昆明,昆明是一个很好的地方。至于一直想去还没有去过的城市,反而是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往欧洲跑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去固定的几个城市,北欧比较没有去过。都市是人类聚集的地方,我们好奇为什么这个都市会变成这个样子,需要了解的其实是人的特质。

  唐映枫(作词人) 代表作:陈鸿宇《理想三旬》、刘昊霖《儿时》、易烊千玺《你说》

  《乡愁四韵》、《滚滚红尘》、《爱的箴言》都是比较偏爱的作品,实在很难选出一首最爱,最近听得比较多的作品是《告别的年代》,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大概只是这段时间的状态与这首歌产生了共情。

  你之前提到你们那一代创作者思考是用力的,也提到创作会被社会力所干预。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作者,我很好奇,你认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人,更应该通过创作表达和实现个体价值,还是也值得创作出某种与时代产生对话,记录时代的作品?“记录”应该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那个当年离家的年轻人,是如何想象未来的?

  罗大佑:首先,我觉得通过作品来表达和实现个体的价值,与反映时代的某种对话,并不完全对立,因为个人价值其实也是群体成长中会出现的一种经验,个人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群体的出现。比如《童年》这首歌表达了一个小朋友对世界的观感,但它也体现着一群小朋友对世界的观感。而这种对话和记录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假如说歌曲的话,我相信什么形式都有,比如编曲,可以用一把电吉他、木吉他、一个管弦乐队或者一个四重奏,它们都可以抒发对生命和人的感受。我是一个什么音乐都听的人,而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对生命有感动力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否有创作力,其实很大程度也取决于能不能被好的作品感动,能不能找到那种美感的本质出来,所以要不断尝试听好的作品。

  离家的时候我没有想象任何未来,因为对我们那代年轻人来讲,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什么样,这很可贵,因为艺术的特质就是即使你在一个荒岛里,在与世隔绝的时代,人们都可以通过艺术找到一条活路,作品的本质就是可以提供给人另一种生命经验的思考,所以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的小说或是一首好听的歌,如果可以感动到你的话,就可以带领你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葛大为(作词人/音乐企划/作家) 代表作:陈奕迅《陪你度过漫长岁月》、杨乃文《离心力》、徐佳莹《你敢不敢》

  我最喜欢《爱的箴言》。这首歌里满满的忧伤,却在为爱失去自己之时,体悟到爱之存在,极美。

  请问大佑哥,创作的习惯是否跟着人生阶段而改变?

  罗大佑:当然会,创作习惯和节奏是会随着不同的阶段而做出调整,因为你观察、听、阅读到的东西都会不一样,你接触的人也会不一样,熟悉的乐器、弹奏的技巧也会慢慢改变,这些因素都会使创作方式发生变化。再加上每个时代的工具不一样,比如智能手机里面有很多不同的软件可以用——字典、节拍器、调音器,你也可以从智能手机里听到各种不同的爵士、民谣、古典音乐,这些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创作习惯。我们自己的起居模式和这些工具要找到一种好的配合,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写歌,在什么情况下写歌,其实很重要。

  好妹妹(二人组合) 代表作:《追梦人》、《你飞到城市的另一边》、《一个人的北京》

  (秦昊)很难排出一个“最”,每个阶段都有罗大佑的歌陪伴,最近比较有感触的是《你的样子》。罗大佑的歌词高级之处在于,他是一种诗化的语言,介于模糊和清晰之间,似是而非。年少时听《你的样子》只是觉得词很讲究,或者说满足了年轻人“沧桑”的需求。等自己不再年少,却突然发现,自己试图忽略的迷茫与脆弱完全被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言中,这样的冲击感和被理解感,让我那一刻觉得音乐太伟大了。

  (张小厚)我喜欢《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旋律与木吉他的搭配,让余光中先生的这首诗作中对故土的依恋更加深沉。这首歌的曲调更是弥漫在秋海棠那一湾小小的海峡中央。

  当时写《乡愁四韵》这首歌是因为什么事件的启发?你的才华会迫使你怀揣着“使命感”来工作和生活吗?

  罗大佑:《乡愁四韵》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诗,应该是放在了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里面。我记得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先听到了杨弦把这首诗谱成的一首民歌,之后才去翻的诗集。因为歌跟诗的节奏感都非常好,我就想用木吉他把它谱出来。其实在我们上一代人中,乡愁是一个很重要的集体回忆,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印记,所以1975年我就把这首歌谱出了曲子,直到六七年后,我发行《之乎者也》的时候才把它放在里面。

  至于才华与使命感,我觉得是“使命感”促使着人去拥有更多的才华。也许是因为我学医出身,我看待生命可能会更严肃一些,因为当你知道生命会因为癌症、贫血、过度肥胖而死的时候,你对生命的对待会更全面一些,我想我的这种使命感,跟生命的坚强和脆弱有关。

  火星电台(二人组合) 代表作:杨乃文《推开世界的门》、陈奕迅《娱乐天空》、火星电台《宝贝疯客》

  (黄少峰):《恋曲1980》。其实很多歌我都喜欢。选一首的话,我会唱起来“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喜欢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原因,太直接太美好了。

  敬爱的罗大佑先生,你见到了那个未来的主人翁吗?

  罗大佑:你的意思是说,我看到我自己那个未来的主人翁吗?这很有趣,因为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对未来有一种想象,而当你真正找到未来的自己时,已经不是那么年轻了。

  (曾宇):《皇后大道东》,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觉得特别时髦的歌,长大之后才明白歌词的含义。

  你怎么看待2000年后的华语流行音乐?

  罗大佑:很乐观,网络世界越来越开阔,传播着很多艺术的资料,透过这些艺术形态的沟通,2000年以后的华语流行音乐被大量地创作出来。过去五年、十年来,华语流行音乐创作人和作品越来越多。

  杜凯(二人组合Mr.Miss成员) 代表作:《先生小姐那些事儿》、《如果你不曾出现》、《明天的烦恼交给明天》

  我喜欢罗大佑几乎所有的作品,最偏爱的是《上海之夜》这首歌,创作扣题地运用了颇具海派时代曲风格的结构和旋律,让人想起陈歌辛、严折西的经典作品,同时又非常具有个人风格,歌词的意韵也胜过时代曲作品太多。很佩服这首歌里形式与内容把握的平衡能力。

  你最喜欢哪个年代的华语流行音乐?

  罗大佑:很多人都喜欢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滚石、飞碟的流行音乐,但我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不太想提。我比较喜欢从早期上海时期一直到60年代中左右发行的中文流行歌曲。因为它们把握住了流行歌曲最单纯的模式,《永远的微笑》、《绿岛小夜曲》……那个时代因为战乱人心充满流离、彷徨,而在这些音乐里,人们可以求得最简单最直接的慰藉,这种力量很重要。

  朱敬然(制作人/创作人) 代表作:罗大佑《美丽岛》、陶喆《宫保鸡丁》、周笔畅《浏阳河2008》

  《未来的主人翁》。曾经有人说,一首“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那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就是那一首摇滚乐!这首歌的旋律非常有张力,每一个音符中都充分表达了对世界的思考和呐喊。这首歌的歌词,能反映罗大佑除了是音乐的思想家外,也是音乐的先知,例如提到的“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正好预言了网络如何影响人类。看看我们现在的小孩、大人,手边都一部手机、平板电脑,我们都变成了歌词中预言的“电脑儿童”。

  接下来,除继续做音乐之外,还有其他的计划吗?

  罗大佑:我接下来除继续音乐创作以外,可能会跟几个音乐人朋友合作,我想把他们的小朋友组成一个儿童合唱团,然后写一些儿歌,使我们下一代的音乐环境变得更单纯、更快乐、更美好。因为在写《未来的主人翁》这样的歌之后,我们似乎也莫名其妙地慢慢变成污染这个世界的主人翁了,看起来每一代都会亏欠他们的下一代,那怎么样再用我们心中比较单纯的力量去艺术创作,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呢?那就是让孩子们有比较好的歌可以唱,使他们对人的本质产生更美好的追求,这也变成了我们这一代亏欠下一代的责任所在。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畅


罗大佑现象72变(附图)


   罗大佑在采访中说: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一首歌它四分三十二秒,听这歌就改变你生命的四分三十二秒……音乐的力量何其大也!

  罗大佑用音乐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他也是一步步地在改变与被改变中跋涉而来。

  在罗大佑的自传式散文《昨日遗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年青时的他是如此的青色时期的罗大佑。作品还显得稍微青涩的罗大佑正在酝酿着浓重的音乐企图。

  敏感多情,从小开始弹钢琴听音乐的他只有把自己的感情都写进歌中,因此他的音乐充满了少年维特的纯真情怀与校园民谣式的清新风格。1976年他经朋友介绍为刘文正《闪亮的日子》电影编写主题曲和插曲,《闪亮的日子》、《神话》和《歌》(罗大佑第一首创作作品)就成为了他第一次向外界发表的作品。《歌》的词改编自徐志摩翻译十九世纪英国女诗人ChristinaRossetti的一首非常悲伤的同名诗,罗大佑同期还创作了以余光中的名诗《乡愁四韵》为词的同名作品,从一开始,罗大佑就显现出浓厚的人文气质,也奠定了他以后的创作基调。

  罗大佑在医学院毕业后,创作量逐渐增加,如纯真调皮又渗透时光之伤的《童年》、深受当时青少年喜爱的《旅程》、《神话》、《风儿你轻轻地吹》,曾被改编为粤语版《再坐一回》的怨曲经典《痴痴地等》等作品纷纷面世,而除了年少轻狂缠绵悱恻的校园情歌之外,他也写下了“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恋曲1980》)这样的反思作品,可见他在心理上还是和校园民谣保持着一种距离,毕竟,他更喜欢的是厚重粗犷、力量更加强烈表达范围更加宽广的摇滚乐。当时没有人会猜到,作品还显得稍微青涩的罗大佑却酝酿着浓重的音乐企图。

  黑色时期罗大佑的作品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各有特色,有《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这三首分别献给台湾的历史、现代与未来的作品,也有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的《盲聋》、《超级市民》、《弹唱词》,还有《爱的箴言》、《野百合也有春天》、《家》、《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等深情婉约的作品,可见罗大佑在音乐上的可塑性有多广,挖掘度有多深。

  罗大佑毕业后进入台北一家医院作实习医生,生活在一个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大都市里,每天直面许多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如此强烈的对比和震撼让罗大佑的人生观起了很大变化,很快地由风花雪月的诗人变成拿着手术刀切割社会良心的解剖医生,《鹿港小镇》这首描述人生无常渺小、现实残酷无情的充满沉重幻灭感的歌曲由此而生,摇滚乐从此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部分。

  罗大佑的创作态度异常严谨认真,在他的自选辑里面就有论述:“罗大佑并不是那种一挥而就,下笔千行的天才,除了极少数例外,他的歌总是旋律先出现,然后再寻索适切的歌词来和它配合,填词的工作往往长达三年以上,可见罗大佑对歌词与旋律的密合是煞费苦心的。《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里有许多作品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开始酝酿,经过一再的修改才写定问世。所有罗大佑在八十年代初造成轰动的这些歌曲,其实是长期积淀迸放出来的结果。”

  罗大佑首张专辑《之乎者也》虽然被台湾传媒评为“二十世纪华人流行音乐一百强”之首位,但它诞生的过程却十分艰难:台湾当时的技术条件完全不可能做出罗大佑要求的音色和质感,他只好通过学校认识的日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一部分作品连同曲谱带到大阪,委由当地的乐手编曲,演奏,再把完成的带子寄回来配唱,一切费用都由他独自负担。完成了大部分的录制工作之后,罗大佑抱   1984年岁末,《最后一个与你相互取暖的夜晚》演唱会。恶劣传媒和专制统治压力下的罗大佑宣布暂时退出歌坛,远赴美国。

  着这堆母带四处寻找愿意发行的唱片公司,却连连碰壁,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冒险出版这种和市场主流相差极大的音乐。”三年之后,当时新成立的滚石唱片抱着尝试的态度为罗大佑出版了这张凝聚了他七年心血的作品辑,结果大受欢迎,歌中那种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对国民党历史的暴露在民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而当时台湾政治气候并不允许这样的真话存在,许多歌都被禁止发行,于是身穿一袭黑衣,戴一副墨镜,手拿一把吉他的罗大佑就成了民众心中的社会良心的代言人。  1983年的《未来的主人翁》和1984年的《家》这两张专辑,都有几乎一半以上的歌被禁止发行,但每次被禁都刺激起民众的购买欲,反而加大了宣传与影响,恰好与台湾当局所想背道而驰。

  罗大佑这股黑色台风终于远赴美国,让全台湾有良知的人们都为之叹息不已。

  罗大佑黯然退出台湾歌坛之后,并没有因此停下创作的步伐,可是台湾的政治环境依旧黑暗,连文艺界也深受影响,于是就发生了《明天会更好》事件,罗大佑与几位音乐创作人同时被国民党所骗,让罗大佑更加害怕进入台湾乐坛,也为他日后在香港设立音乐工厂埋下了伏笔。

  离开了中国的土壤去到纽约定居,却让罗大佑更加思念东方的文化,蕴涵浓郁东方格调的《海上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提炼的优美作品,其后发表的合唱经典作品《东方之珠》,更充满了去国愁思与想念,在纽约获颁“亚洲最杰出艺人奖”之后,《思念》一曲也获得了“金嗓奖最佳作曲奖”,罗大佑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海内外的肯定。

  1988年,阔别四年后罗大佑回到台湾,发行他的最新专辑《爱人同志》,其中《恋曲1990》和《你的样子》是周润发主演的电影《阿郎的故事》的主题曲与片尾曲,感伤的曲调刹那间就占领了听众的心灵,专辑更创下53万张的销售记录,成为罗大佑迄今最畅销的作品。罗大佑虽然褪去了“抗议歌手”、“社会良心”的名头,但碟中依然不乏大气磅礴的好作品,如《黄色脸孔》、《爱人同志》等等。基于罗大佑这段时期作品中对于中国人的浓烈情感,我们可将它视为罗大佑创作历程中的黄色时期。

  罗大佑的音乐创作,善于吸取西方摇滚乐灵活变化的技巧,同时又坚持与自己土生土长的社会紧密结合,除了大鼓小鼓、电吉他、木吉他、贝斯和键盘这些摇滚乐的基本乐器外,唢呐、胡琴、月琴、把乌等传统乐器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有出现,拿来主义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1988年音乐工厂的成立,标志着罗大佑从一个单枪匹马独闯龙潭的兰博式音乐战士,变成一个率领三军纵横天下的音乐统帅,而香港这全世界惟一天空有老鹰盘旋的大都市,就成了罗大佑的音乐基地。从台湾白色恐怖的专制统治,走到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的民主氛围下,罗大佑终于可以放心呼吸,全心全力打造自己的音乐天堂。

  罗大佑怀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沉重的音乐使命感,试图构建一部音乐史诗式巨篇,探求着用音乐统一华人流行文化的最大可能性,“做着一宗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最大买卖”(罗大佑语)。

  1991年在台湾发行的《原乡》,是罗大佑第一张台语专辑,也吹响了第一声台语摇滚的冲锋号,林强,周华健,赵传,李宗盛,凤飞飞,娃娃、李坤城等著名音乐人的合作,更让这张专辑焕发出七彩的闪光,《原乡》用原住民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曲风来描绘台湾新旧移民的喜怒哀乐与过去将来,成为台语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回到音乐基地香港,一呼百应的罗大佑召集了许多香港乐坛顶尖音乐人的力量,如参与制作《皇后大道东》与《首都》这两张广东话专辑的,就有黄

昨晚我在微信上看了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直播。

我一般不看手机上的短视频、直播,但这可是罗大佑,因此破了例,还投屏到了电视上看。朋友圈里有几个朋友边看边感慨“爷青回”,可我的感受却是“爷青死”。

我在听音乐这件事上可能是比较早熟的,从10岁起就从未间断过,当然最早听的是小虎队、郑智化之类。1995年我13岁那年,买了一盘罗大佑的《恋曲2000》的磁带,从此成为了罗大佑的铁杆歌迷。

在那之前我并不知道罗大佑其人,之所以会买这盘磁带,是因为看到《音像世界》杂志上评选了1994年的年度十大唱片,这张专辑赫然在榜。我记得那年入选十大的专辑还包括窦唯的《黑梦》、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何勇的《垃圾场》、Beyond的《二楼后座》等,于是按图索骥把这些专辑磁带全都买了回来——然而除了《恋曲2000》之外,其他那几张专辑,似乎都超出了我当时的接受能力。

我妈索性连《恋曲2000》也无法接受,非常讨厌我在家里播放这盘磁带,跟我抱怨说这种歌听了会缩短寿命。跟许多人不同的是,在《恋曲2000》之前,我并没有听过《恋曲1980》、《恋曲1990》,或者即便在不经意中听过也没有留下印象;我从小听过《童年》、《追梦人》、《滚滚红尘》、《东方之珠》,但并不知道那些歌是罗大佑写的。作为一个80后,我入坑听罗大佑实在太晚了,那时候资讯的获取非常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恋曲2000》是我能找到的唯一一张罗大佑个人专辑

直到1999年接触到网络,开始哔哔哒哒拨号上网,我才通过网络知道“音乐教父”罗大佑有多了不起,那些介绍看得我心潮澎湃。最早的时候线上音乐资源非常有限,甚至连mp3都不是哪里都能找得到。我在一个台湾网站上找到了几首rm音频格式的罗大佑歌曲,采样率大概只有64kbs,我在当年很破的电脑小音箱上都能听出音质十分“感人”。然而这些低音质音频却让我欣喜若狂——粉了罗大佑那么多年,终于听到了他别的歌曲

很快我又找到了一个国内歌迷建的罗大佑网站,从站长那里邮购了一张他自己烧录的罗大佑mp3刻录光盘。光盘里整理好的几乎全套罗大佑歌曲让我泪流满面,mp3的音质相比之前的rm堪称惊艳。我至今仍记得打开《之乎者也》那张专辑听到的第一首歌《鹿港小镇》时那种石破天惊的感受——流行歌曲居然还能这么写!更让我震惊的是这歌发行的那年我刚出生。

罗大佑网站上认识的网友告诉我,上海宝山区武进路上有一家音像店有卖罗大佑的专辑(这家音像店现在已经没了)。我家住闵行,穿越整个上海找了过去,他们确实有罗大佑的专辑,我却囊中羞涩买不起——我平时听的都是10块钱3张的盗版CD,而那家店是专门卖进口CD的。那时候普通的引进版CD是68块钱,而进口CD要132块,罗大佑的全部专辑加在一起得有十来张,这在2000年前后简直是一笔“巨款”。经过了长时间的内心纠结,我咬牙花了320块钱买了一套性价比最高的3CD装《罗大佑自选辑》。后来又花了一两年时间,才陆陆续续拿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零花钱买齐了能买到的所有罗大佑CD,全都是进口正版。现在回想起来,这些CD应该是走私进来的,否则罗大佑的专辑肯定过不了海关的出版物审查。

如今家里早已没有了CD播放设备,这是翻箱倒柜找出来的二十年前买的CD,《爱人同志》和《罗大佑自选辑》没找到

假如说这种行为算是“追星”的话,那么罗大佑应该就是我这辈子唯一追过的明星。然而尴尬的是,当时罗大佑在内地的知名度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我同龄人里面知道罗大佑的人并不多,作为一个“明星”可算是相当冷门。

2000年时,罗大佑来上海开演唱会。在演唱会之前,主办方组织了一次罗大佑的见面签售会,地点是上海大剧院下面的一家音像商店(这家音像店也已经没了),于是我心情激动地去了。不知道究竟是宣传工作没做好,还是喜欢罗大佑的人实在太少,似乎大家都不知道有签售这么一回事儿,现场只有寥寥二三十个人;另外说起来也尴尬,当时国内能够买到的引进版罗大佑专辑依然只有《恋曲2000》。可能由于来现场的歌迷实在太少显得太寒酸,主办方临时取消了见面签售的安排,把我们准备签名的CD封套统一收了过去,说是拿给罗大佑去签名,一个小时后又拿回来还给了我们。

那年罗大佑的上海演唱会是我青春最重要的记忆之一,我家里人都知道我对罗大佑的狂热,“倾家荡产”买了880块钱的内场票,跟当时暗恋的女同学一块儿去看的(票还是各自出的钱)。我依然记得她穿了一身白色的衬衫、双手举起挥动着荧光棒的样子……不过这个女同学高中毕业后就渐渐失去了联系,不知道她有没有看这场线上演唱会,看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对演唱会的另外一个记忆就是高晓松跟我坐在内场同一个区,现场有人认出了他来。

后来有一段时间,为了体现自己对罗大佑的“忠贞不二”,我在某音乐BBS论坛上的名字都叫“爱人同志”,使用的是罗大佑《爱人同志》那张专辑香港版的封面(台湾版的设计则完全不同),以至于不少人误以为我是Gay——我并不是想要装清纯,但我当时是真的没去想“同志”的另一层含义

当年我在BBS灌水就顶着这样一个头像

我会唱罗大佑所有的歌曲,包括他的台语歌。他的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听懂的,有许多关于社会问题的隐喻,更是对上世纪末时代的剧烈变迁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有几首歌,我都是等到过了许多年之后,看了相关的解读,才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

罗大佑在90年代对政治的关注度非常高,有些歌词他写得十分赤裸裸,因此从未有机会被内地的大多数人所知晓——比起《首都》、《五十块钱》等歌曲的超大尺度,家喻户晓的《皇后大道东》真算不了什么。

原版和引进版《恋曲2000》,曲目3有差异

我对罗大佑的热度,从他出版了《昨日遗书》、《美丽岛》之后,便自然而然降了下来——没有为什么,就是感觉配方和味道不对了。到了纵贯线时期,更是对他完全没了关注。

直到昨晚,才在线上演唱会见到了久违的罗大佑,当看到头发灰白的罗大佑唱起那些熟悉的旋律时固然有些感动,但更多的是伤感——那个曾经无所畏惧的摇滚斗士罗大佑,没唱《鹿港小镇》,没唱《之乎者也》,没唱《亚细亚的孤儿》,没唱《告别的年代》,甚至都没唱脍炙人口的《东方之珠》……但凡稍微有那么一点儿隐喻色彩的歌,他都没敢唱。《爱人同志》虽然唱了,却是残缺不全。

我没法儿对他要求太多,只好假装这是巧合……毕竟六十多岁的人了,还在那么卖力唱歌就已经不容易了。罗大佑自己肯定也觉得,如今想要写歌和唱歌,变得越来越难了

曾经有一个时代,人们可以用歌唱追求自由、反思社会、针砭时弊、探讨人性,那才是我们的青春。

在这个特殊的2022年,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恰恰见证了我们青春如何被埋葬,如何成为了绝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恋曲1990这首歌的含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