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百度网盘》一诗中提 百度网盘?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景色的古诗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景色的古诗 篇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

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水;望天门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不仅善于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而且还善于将山川之美转化成清丽雄伟的诗句。他的诗笔饱蘸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情,写下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意境壮美,《望庐山瀑布水》和《望天门山》这两首七绝,便是这些山水诗中颇有特色的佳作。

《望庐山瀑布水》是诗人登上庐山香炉峰遥望瀑布时写下的名篇,原题有两首,其一为五古,其二为七绝。这里选读的是第二首。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李白登山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烟雾缭绕的香炉峰。于是,他便从此落笔:“日照香炉生紫烟”。云烟在香炉峰周围轻轻飘浮,依着岩石冉冉上升,好像从香炉中生出来一样。“生”字特妙。描写云烟的飘动,不云“升”,而云“生”,把烟雾不断地从香炉峰涌出的情状刻画得维妙维肖。陶渊明有“云无心而出岫”(《归去来兮辞》)的名句,杜牧也有“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的名句。陶诗启迪在前,杜诗继续在后,说明“生”字练得好。诗的第二句,便将远望的视点落到挂在前川石壁的瀑布上,扣到题面“庐山瀑布水”上来。三、四两句,具体摹写瀑布的动态以及它的喷薄倾泻的气势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庐山瀑布宏伟壮丽的景象。“直下”形容石壁陡峭、瀑布自高空直泻下来,势不可挡。诗人意犹未已,接着就用“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从眼前瀑布推想开去,想象它是从天上银河里落下来的,将自己在观赏庐山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观时产生的心理感受确切地表现出来。这种艺术构思,与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同出一辙。

这首诗气势飞动,色彩明丽。诗人遥望紫烟冉冉生出的香炉峰,在那轻盈袅娜的烟雾里,瀑布飞流奔泻而下,富有迅猛异常的气势,诗里绚丽的日光、紫色的云烟、银白色的瀑布、褐色的山石,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互映衬,饶有色彩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云雾本身是白色的,当它飘浮在峰峦间,紫褐色的石壁,从稀薄的云雾中透露出来,又受到明丽的阳光的照射,改变了本色,形成新的色彩——“紫烟”,这在绘画技巧上称为“条件色”。经过诗人的巧裁灵运,一幅绚丽多采的庐山瀑布图,一首意境空灵秀美的山水诗,呈现在读者面前。

《望庐山瀑布》,诗人“望”的基点是固定的;《望天门山》,诗人站在行驶于长江中的船上,“望”的基点不断移动,视角不断转换,自然景观也不断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鉴赏《望天门山》诗才能契合诗人的艺术匠心。《望天门山》没有运用奇特的艺术想象和夸张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舟跟天门山之间空间的变化,诗人眼中的“天门山”也就有着不同的形貌,全诗所写的便是这种运动中的观感,真是“移步换景”。“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是远望。江西的西梁山和江东的东梁山,隔江对峙,只有在很远的地方了望才能形成一山中断状如天门的视觉形象。浩荡东去的长江水流,在天门山附近受到山石的阻拦,回旋激撞。“碧水东流至此回”,“此”就是天门山近处的崖壁;“回”,回旋,水流成涡,这是近望的景象。当行舟渐渐进入对峙着的两山中间的时候,诗人好像觉得两岸的青山从江中涌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句,真实地写出诗人在晃动的船上左右凝望天门山时的视觉感受。舟继续向前,过了天门山,再向前远望,满眼是浩渺的江水和澄碧的天空,只有一叶孤舟从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诗人不禁惊呼:“孤帆一片日边来。”全诗写运动中的“望”,诗人恰当地处理了山之“静”和舟之“动”、远“望”和近“望”的关系,并使之互相转换,化静为动,变远为近,又将种种景象: 青山、碧水、白帆、旭日,浑融成一体,构成一幅浩荡渺邈、色彩明丽的长江山水图画。对本诗的结句有多种解释。“日边来”,有人认为李白所乘的船从长安来,也有人认为李白乘舟自东(日出的地方)向西去。“孤帆一片”,有人认为写出了江上千帆竞发的宏阔景象。我们没有采取这些说法,因为它们使前后诗意割裂,有“隔碍”之嫌,从而忽视了李白此诗的艺术构思是以“望”为核心的基本特征。

李白历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以他的浓郁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能力,细致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的万千变化的诸多美感因素,把握了它们的特征,并用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将它们真实地反映出来。作者还巧妙地进行艺术构思,运用多种诗歌技巧,更使这些诗篇增添艺术魅力。所以,他的山水诗奇夐清壮,给人以沁心融神的美的享受,超越了同时代诗人的成就,而这是李白诗歌的重要题材内容之一。

  《望天门山》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唐诗直解》:一幅绝好画意。

  《唐诗训解》:指点景物如画。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天门山 百度网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