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临死前要污蔑魏延,说他会造反?

据《三国志》诸葛亮本传记载,诸葛亮自知寿数已尽,恐自己的墓地被敌人知晓,尸首得不到安宁。便密奏刘禅:“若臣一旦死后,不搞厚葬、不择安葬为宜,只须将臣的尸装入棺木,用新绳新杠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强杠断烂之时,就是臣的葬身之地。”

要说到魏延谋反,那可真是冤枉了他。魏延只是希望继续北伐,完成刘备的遗志,以报答知遇之恩而已。

要清楚魏延冤案,我们必须从《三国志》引裴松之注的字里行间来了解这整件事的始末。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之前,命令杨仪、费祎、姜维等带着大军回国,并说明魏延如果不听命回去的话,就不要管他,大军自动撤退,之后诸葛亮就去世了。

而杨仪在回军前让费祎去通知魏延回军的事,魏延果然不愿服从军令,要继续北伐事业,可这时大军已经退了,魏延孤掌难鸣,于是率领兵马抢先杨仪大军,扼守住入汉中的必经之路——南谷口。同时,杨仪和魏延都上书给成都,互说对方谋反,结果蒋琬和董允都力保杨仪,而指责魏延谋反。

结果魏延兵败,与儿子逃亡汉中的路上被马岱追上,魏延和儿子被斩首,杨仪到达汉中后,夷魏延三族。而成都方面也坐实了魏延谋反的罪名,刘禅后面也没有为他平反。
我们可以看到,魏延谋反一事主要是三个人说的:杨仪、蒋琬、董允。这三个人中,杨仪和魏延有仇,他的证词不可信,至于蒋琬、董允二人为什么也要说魏延谋反呢?

其实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像前线兵变、将相不和这种晦暗不明的时候,弃车保帅是绝对错不了的。虽然魏延不论是身份、才能、威望都比杨仪要高,但杨仪的支持和军事力量却比魏延要大得多(这些杨仪肯定会在信中说明情况的)。

如果相信魏延而说杨仪谋反,那跟着杨仪的费祎、姜维等人又算是什么呢?相信魏延谋反只需杀魏延一人,相信杨仪谋反却连费祎、姜维、王平、马岱等将领都得拉下水,以蜀汉的国力来说,是经不起这样的亏损的。相反,只死魏延一人的话,还算是在蜀汉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想明白这一点也就是容易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指责魏延谋反了吧!至于说为什么刘禅不给魏延平反,其实也很好理解:马岱杀了魏延、杨仪灭了魏延三族,这两件事虽然未必是朝廷下的命令,但却是朝廷给他们两人的权力。

要知道夷三族这个刑罚,三国时期只有犯了谋反等大罪才能实行的,现在朝廷人人都说魏延谋反,那杨仪夷魏延三族也就顺理成章了,至多算是先斩后奏。刘禅不给魏延平反,是他不愿直接打董允、蒋琬的脸,而自己作为一国之君,连部下是否谋反都不了解,还造成了夷三族如此大的冤案。

所以刘禅为魏延平反,就是骂了蒋琬、费祎,也骂了自己和朝廷,更是骂了当时随着杨仪平乱的姜维等人。既然如此,倒不如选择息事宁人的好。毕竟三族人数虽多,可比起蜀汉基业来,则又显得微不足道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魏延到底谋反了没?综合前面所说,魏延谋反案是,“无谋反实情而不得已为之”。

“无谋反实情”是魏延真的没有谋反,陈寿在《三国志》中破天荒地为魏延辩解了一次: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魏延不选择投降曹魏,而是往南跑回南谷口,只是为了除掉杨仪而已,要真的谋反的话,要么冲回成都杀了刘禅,要么不进不退,割据地盘,要么投降曹魏。

可魏延三样都不选,而是选择了以一已之兵直面杨仪的北伐主力,这难道是一个久经沙场、能力出众的将领会去做的吗?所以魏延的目的只是要杀杨仪,根本就没想过谋反。他的理想很简单:“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以保刘备知遇之恩”。

而“不得已而为之”是当时的朝廷只能这样做,只能选择以魏延谋反来应付诸葛亮死后,动荡不安的蜀汉政权,只能把过错全部推给魏延,先稳定局势再说。到了蒋琬掌权,杨仪下狱后,又因为此事牵扯之人过多,而不能贸然为魏延平反。

借用《精忠岳飞》中宋高宗的一句话说:“非魏延不忠,非朝廷不明,一切只是为了蜀汉江山罢了”。或许刘禅也想把为魏延平反一事留给后人,可惜的是蜀汉二世而亡,魏延也始终没有迎来对他的真正平反。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