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江湖水太深的下一句走,怎么知道j江湖水太深的下一句有多深怎么回复

一年一端午,一粽一安康,一如饺子之于春节,月饼之于中秋,端午节的味道,是独属于粽子的,但是为何吃粽子,这前因后果又有多少人明了呢?说到这里很多人就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确实也是如此,但是为何要纪念屈原?而这背后又有什么典故呢?其实故事也不复杂,屈原跳江是因为遭受贵族的排挤和诽谤,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在楚国被秦军攻破之后他选择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百姓闻讯后纷纷打捞屈原尸体,但是几天下来一无所获,人们为了寄托哀思,划龙舟纷纷驱散江中的鱼,为了不让鱼虾侵犯屈原的躯体,人们用竹筒装入糯米投入江中,岁月长河中,吃粽子和划龙舟也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粽子在不同地域百姓的心中幻化出了不同的地道风味,或清甜、或咸香的味道密码,镌刻在不同地域人的基因里。比如江南的浙江,粽子在这里包含了端午的气息,同时也有街头巷尾的日常烟火气,浙江物产丰富,充足的稻米让这里的“巧厨娘们”从来都不用担心“无米之炊”。加之江南一带(尤其是浙江)承袭几百年的“嘉湖细点”传统,又赋予了浙江粽子别样的精巧。可以说浙江人在粽子花样上下足了功夫,粽叶的选择、粽子的形状、馅料的丰富程度,甚至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区都有着更为巧思的模样。可以说浙江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

根据南北的风味不同,人们常常笼统的概括为“南甜北咸”,确实也是如此,这一准则总不会错,但是这点放在在粽子上似乎并不适用。迥异于江南地区盛行的咸肉粽,北方粽子反倒推崇“人间有味是清欢”,民国之前中国制糖的中心在福建广东一带,因为那时候交通不发达,运输难度太大,成本太高,所以糖在北方属于奢侈品,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够打打牙祭,所以除了砂糖,食物本身的清甜成了北方饮食的重头戏。所以京津地区的端午节,弥漫着红豆沙和红枣的清甜。饱满的白粽子掰开,细腻的红豆沙馅,或是点缀的大红枣,轻易就能让人心生欢喜。白嫩的糯米,搭上红棕色的内馅,是一种简约又高级的视觉呈现。北京吃粽子的话,还有着糯米白粽这种最为地道的吃法。用最清甜的糯米,包成小小的三角粽子,不加任何馅料——吃得就是糯米的清甜本味。撒些白糖,或蘸点蜂蜜,就是人间至味。老舍先生曾经评价:“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

然后是岭南,岭南以荔枝出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岭南人是天生的美食家,这点从粽子口味的融合上就可见一斑,这片中国最自由包容的地区之一,各种形状、各种口味的岭南粽子,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味。甚至是萦绕在南北粽子之间的甜咸之争,也被一半甜、一半咸的潮汕双烹粽完美化解。糯米是粽子的绝对主角,但是在潮汕就变了味道,糯米似乎更像是各种食材的粘合剂,黑色的香菇、红白相间的猪肉、黄色的咸蛋黄、红色的虾米,以及红棕色的豆沙,两分咸、一分甜,各自占据粽子两头。甜与咸的交汇,丝毫没有“东风压倒西风”的分歧与争执,反而有种海纳人间百味的相互包容。

如果要看粽子的个头,似乎广西横县和江南的小巧背道而驰,这里的粽子堪称粽子界的巨无霸,这里端午节除了祭祀的意味,还有“无粽不成年”的新年祝福。横县大粽的粽皮,选用的是当地特产的冬叶。以状如芭蕉叶的冬叶包成的粽子,肥硕异常。四只角微微翘起,无论是形状,还是大小都像极了枕头。这样的粽子往往需要一家人分食才能吃完,不过随着现在家庭单位越来越小,这种粽子的规模也在相应的减小,也算是与时俱进。

山西陕北一带的黄米粽也是一股清流,但是如果追根溯源,黄米棕才是粽子界的老祖宗,《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这里角黍的原材料就是黄米,这种粽子黄米和红枣作伴,由粽叶包裹,小巧一只,甚是可爱。煮熟后的黄米粽,较之糯米粽的香软,多了一丝粘韧。香浓的黄米香,加上回甘的红枣,有种淳厚内敛的口感,像极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朴实与简单。

无论走到哪里,味道永远是人和故乡交织一生的羁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故乡的那一抹味道总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珍藏的某段美好回忆,过往与今时,故乡与远方,于不同味道的粽子中袅娜重叠,勾勒出独具端午气息的人间烟火,粽子江湖如此博大精深,你的家乡属于那一派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湖水太深的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