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区海鲜市场自由市场在哪里

1.1 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随堂测验

5、中国地理主要研究中国区域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发展演变规律、空间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和整体空间规律。

5、地理能够成为疆域伸缩的基础,在于它左右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意识与文化认同。

3、关于我国主要的东西走向山脉的阐述错误的是
    A、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是中国内、外流域的分界线,又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B、秦岭是中国东部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等
    C、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是一条隐伏的近东西向构造带
    D、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是准噶尔盆地,北边是塔里木盆地

7、中国的地势与山脉作为下垫面,显著地影响着中国的气候,使气候类型多样化,下列阐述正确的是
    C、山地自下而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气候的地带性规律复杂化
    D、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对降水的阻滞作用明显,使中国的降水自东南往西北增加

10、稀土是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称为工业黄金。关于下列中国稀土资源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C、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
    D、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第一

12、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每年初夏的6~7月间,都有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续阴雨期,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故称为梅雨。下列关于梅雨的阐述正确的是
    B、其主要特征是雨量丰富,相对湿度大,风力较小,日照时间短
    C、其范围北至淮河,南至衡阳、福州一线,西至云贵高原东缘、三峡以东的广大地区
    D、梅雨主要是由势均力敌的冷暖气团,长期在江淮流域交锋而形成的

13、地质条件是矿产生成和分布的控制因素。地质条件越复杂,地质发展历史越长,矿产的种类和类型就越多。

14、黄土高原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产物。冰期时,气候干寒,黄土堆积旺盛;间冰期,气候转为暖湿,质地疏松的黄土,形成黄土广布、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的自然景观。

15、中国的三个纬向构造带均具有板块边缘的汇聚带的性质,因此是内生矿产的富集带。

16、按照板块构造观点,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带附近,致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与板块的碰撞关系至为密切。

17、夏季对中国天气影响最主要的锋面是极锋。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

18、当平原被山地环绕时,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组成盆地。中国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 ),它们都属于构造上的断陷区域。

19、冬季影响中国环流的主要气压活动中心有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和( )。

20、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台风可以划分成三条路径,分别是( )、西北路径、转向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又称为登陆路径,对我国东海海区和东南沿海影响最大。

1、以下关于南水北调工程论述不正确的是
    B、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是针对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恶化提出的引水及航运综合工程
    D、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

4、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海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琼州海峡在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之间,连通了北部湾和珠江口外海域

5、黄河是我国母亲河,下列对其描述不正确的是:
    A、黄河入海口曾经多次摆荡,南摆汇入黄海,北行则注入渤海
    B、黄河下游曾多次断流,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断流现象减少
    D、在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控制侵蚀,大大减少了进入黄河的泥沙

6、关于珠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珠江由东江、北江、西江三条独立水系组成,主源是东江
    C、珠江全流域处于南亚热带,雨量丰沛,径流量大,水量仅次于长江,全国第二

8、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10000 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污染。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简称PM2.5,主要由( )、( )和(

10、中国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关于自然保护区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B、自然保护区在生物、生态、环境等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C、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D、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为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准则,不应有人类活动

12、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罗开富、黄秉维等区划方案,其显著特点是:
    D、为我国经济区划、人文区划、综合区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量有,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

14、中国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的主要原因,同时加重了水资源调节利用的困难。

15、调水工程可以简要分成流域内调水和跨流域调水,我国古代著名的都江堰是典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6、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引水路线,均已投入运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7、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重要水利工程,对改善航运、防洪、电力能源生产、调蓄径流作用显著。

18、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19、中国河流众多,可分内流河和外流河,其中外流河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 )三个大洋。

20、我国的海岸线漫长,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包括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 )等多种海岸类型。

1、三线建设包括以下哪些地区
    A、四川、贵州、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河南
    C、四川、贵州、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湖北、云南
    D、四川、贵州、山西、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江西

6、“七五”计划以来,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协作,中央曾做过哪些战略布局
    C、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新疆10大片区

13、1956年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首次把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发展的关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系之一提出来。

14、改革开放后,“六五”计划采用沿海、内地的区域划分,强调平衡发展,提出了各个地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15、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定位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16、西南和东北是我国12个产业带中的玉米产业带,得到国家给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17、特色农业基地是以国家级大宗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主,各地区中小型专业化种养生产基地为辅,兼顾地方性自给需求的新型农业生产布局模式。

18、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消费安全线是人均粮食400公斤,我国在1949年就已达标。

19、第二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

20、中国工业空间集聚度经历了先升、稳定、再降低的发展过程。

13、从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产销量居全球第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集聚中心。

14、集聚经济影响汽车企业的发展绩效,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对汽车企业发展绩效的作用方向相同。

15、传统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9大类。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体系日益健全,金融业繁荣稳定发展。

17、中国开发区布局的“东密西疏” 与“胡焕庸线”、自然区划高度相关。

18、截止2018年底,中国已设立了11个自贸试验区。

19、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围绕高水平的( )字形分布格局呈逐级递减的趋势,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降低的态势十分明显。

20、中国开发区总体呈现出以( )为依托的多核心空间集聚特征。

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异(上)

4、以下关于传统村落与地理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B、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便于抵御文化扩散的冲击,有利于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以及第三阶梯南部山脉和丘陵地带

7、以下关于中国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有
    C、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地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9、以下关于中国人口迁移论述正确的有
    A、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吸收区,经济落后的人口大省是人口流动的主要输出区
    B、近年来,人口迁移的总体规模不断下降,迁入迁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结合
    C、在空间分布上以东部地区为主,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吸纳的迁移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
    D、中国的人口迁移以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而地广人稀的中西部省市则尚未形成迁移流

12、地理学家在城市群形成发育与空间拓展方面所做的贡献主要包括

14、胡焕庸先生绘制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并定性刻画了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事实。

15、国内人口迁移在空间距离上主要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三种。

16、就目前来看,追求经济利益是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并以远程流动为主。

17、城市群不仅是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也是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18、地理学家认为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主要经历了从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圈)—大都市(都市连绵区)3次自然开拓过程。

19、地理学家可就如何推动城市群由高度集聚、污染严重的“重灾区”转为“可持续发展区”发挥积极的作用。

20、农村聚落受环境的影响没有城市显著。

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异(下)

5、以下关于饮食文化区域差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南方湿度大,人体蒸发量相对较少,又盛产甘蔗,因此南方人喜爱甜食
    B、北方干燥,人体蒸发量大,需要补充较多的盐分,因此北方人性喜咸味
    C、山西人爱吃酸,因为黄土高原中含钙量大,醋酸可以帮助清除体内钙质沉淀,防止体内结石
    D、我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看,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

12、以下关于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A、秦岭淮河以南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
    C、“南甜北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
    D、在潮湿阴晦的四川盆地,船工和纤夫为了驱寒祛湿,很早就发明了火锅的烹饪方法,并传承至今

14、文化区是1895年由威斯勒创用,主要用地理区域来概括某些被认为有意义的文化现象。

15、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可以根据地理环境、气候类型、文化传统等依据划分。

16、我国历史上主要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奠定了南方方言的格局。

17、中国八大菜系的形成时间大体相同。

18、民族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19、黄土高原的民居建筑主要以窑洞形式为主,这是由干旱的当地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和山多土优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

20、各地民居形态差异体现了人类对不同自然环境的适应。

3、以下关于中国经济开放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论述不正确的是
    C、经济开放的地理空间从“沿海港口城市”向“中西部内陆城市”扩展
    D、对外开放的平台从“沿海经济特区”扩充到“内陆自贸区”

15、东西部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首先来源于其在自然条件上的差异。

16、淮河南北两岸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能看到植被、农作物、生活方式等的明显差别。

17、第二轮自东向西的开放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总体呈现“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局面。

18、北方资本存量增长缓慢是南北增速差距扩大的首要原因。

19、农牧交错带的分布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与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无关。

20、犬牙交错原则使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

13、文化和体制机制对东北经济持续性增长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主要表现在

15、海洋资源承载力具有敏感性特征,既受外界人为影响,又受到内部自我机制的作用。

16、海岸的主要防护措施是建造海堤,这是一种主动的海岸防护形式。

17、海洋牧场建设是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东北地区的地形从外向里略呈三个半环带,水绕山环,平原内育。

19、东北经济增速迅速下跌,出现“断崖式”的经济下滑态势,被称为“东北现象”。

20、华北地区海岸多为基岩,岸线曲折、深入陆地,不适建造优良海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波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