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峰百科的妻子为什么会离开他?

去年大火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第二季了,刚开播一位嘉宾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张婉婷在节目中经常咄咄逼人,总是打断丈夫宋宁峰的发言,她不允许对方表达情绪感受,特别是说自己的不好,甚至一再贬低对方,观察室的嘉宾和网友们纷纷表示窒息,而节目里的另一位嘉宾艾威,则是在与妻子的相处中总是处于强势地位,他们二人的共性就是都曾经为伴侣付出更多,陪伴侣走出人生的巨大低谷期。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献身感,关系里一旦当一方为伴侣做出了巨大牺牲或者原谅过伴侣的巨大过错,就容易在关系里占据道德制高点,拥有更多的权力,很难再和伴侣平等地沟通相处。
为了弥补自己的痛苦或付出,他们可能会试图控制伴侣,要求伴侣满足自己的一切,慢慢地变成关系里唯一的主体存在,他们甚至会对伴侣产生很多负面想法。并常常发展成蔑视和怨恨

  《再见爱人》真不愧是内娱真人秀的天花板啊。

  第二季的回归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却在播出后再三坐稳热搜,还收获了豆瓣8.4分的好成绩。

  跟上季一样,三对面对感情危机的夫妻,给观众呈现三种婚姻相处模式。

  长期异地,共同语言减少,无法融入对方生活圈子的苏诗丁和卢歌:

  闪婚闪育,先婚后爱,长期以冷暴力方式相处的张婉婷和宋宁峰:

  愿意倾家荡产为爱人治病,却熬不过生活中鸡毛蒜皮小事的陈美玲和艾威:

  人世间的婚姻相处模式千千万万,每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不尽相同。

  也正因为这份不同,才让婚姻的相处之道更具有探讨的意义。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就是最先带着这季节目出圈,然后被全网催着离婚的张婉婷宋宁峰夫妻。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对夫妻。

  张婉婷,是梅婷经纪人,工作能力强,性格极其强势。

  而宋宁峰,不知名小演员,出圈点都在以往的感情史——齐溪前夫、周迅前男友。

  选择来这档节目,是张婉婷希望所有人帮她一起改造宋宁峰,变得更爱她。

  但在节目刚播到第二期,张婉婷就被全网追着骂:

  #张婉婷让人窒息#

  #你可以理解张婉婷吗#

  张婉婷能挑起全网怒火,不是没有原因的——

  她不分场合贬低对方,不顾及宋宁峰尊严和面子,只管自己舒服。

  集体早餐环节,她一连串控诉宋宁峰多条罪证,短短十几分钟时间,打断宋宁峰7次说话

  宋宁峰开口,必定遭受来自张婉婷的恶语相加。

  想试图谈谈对演员的感悟,也被嘲讽:

  “如果你不是演员,我就不会跟你吵架。

  “你身为演员,却洞察不到我的情绪,你怎么演戏。

  “我觉得很可笑,没什么好说的。

  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演员这条路始终徘徊半山腰,这在张婉婷看来,没有好成绩,何来资格讨论演技?

  其他嘉宾试图帮宋宁峰解释,也惨遭张婉婷炮火攻击。

  讨论到挑人眼光话题,她再次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宋宁峰:

  “你真有福气,找到我当老婆,命还是你的命好啊。”

  “奈何我找了你这个一个拖油瓶。”

  这话说出口,嘉宾们面面相觑,宋宁峰试图站出来解释,让妻子给点面子。

  结果被瞪一眼:“我是不是给你脸了。”

  节目组安排写情书环节,宋宁峰将真情都写在信里,感动自己感动观察团,唯独没感动张婉婷。

  为什么?当然是宋宁峰不该对她不满意。

  她无法接受,甚至撕心裂肺地吼着:

  “对,那是你觉得没有问题。

  “你们都能全身而退,只有我不行。”

  给宋宁峰回信里,她霸气凛然地写上:“我就这样,我改不了。”

  张婉婷在节目中的种种表现,让观察室里的胡彦斌被气到吸氧。

  孙怡更是发出了“张婉婷是救过宋宁峰的命吗”的灵魂拷问。

  张婉婷在节目上说的很多话话,逻辑上都是不能自洽的,甚至还很双标——

  “我听不进去你说的话,但你必须接纳我说的话。”

  她的歇斯底里和口不择言,让全网都心疼在这段婚姻中身心俱疲的宋宁峰。

  可是要说她不爱宋宁峰,倒也不是。

  如宋宁峰信中所写,张婉婷爱孩子爱他超过爱自己。

  只不过她付出了爱,也想要得到爱,而这份爱必须是百分百的,对方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爱她。

  所以她会用极端的办法,哪怕是伤害对方,也得满足自己。

  其实,张婉婷种种令人窒息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她内心的不安。

  与其说她看不到宋宁峰的爱,不如说她更害怕宋宁峰不够爱她。

  看节目不难发现,她只喊宋宁,不带峰。

  “峰”字,是当初宋宁峰特意为前妻齐溪改的情侣名,意为“峰从溪中来”。

  为追到齐溪,宋宁峰求婚三次。

  婚礼当天,他骄傲地面对镜头,指着无名指上的戒指,娶到心爱的人,像是打赢一场胜仗。

  再看齐溪,脸上肆意地笑容,也足以证明他们有多恩爱。

  那时候,宋宁峰每条微博,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爱意。

  大大方方表达对爱人的欣赏,在他的记录中,这段婚姻美满的无可挑剔。

  宋宁峰事业上稳扎稳打,凭借不俗的演技,游走在各大剧组,导演们也都抢着要他。

  甚至出演一部戏,都能有七八位数的片酬,再往前走走,说不定也能出演男一,成为如今炙手可热的演员。

  而结束与齐溪的婚姻后,宋宁峰的上进心也慢慢下降。

  离婚后不到一个月,饭局上意外遇见张婉婷。

  两个人凭借荷尔蒙吸引,没有牢固的爱情基础,稀里糊涂走到一起。

  而且,这段感情的开始,还是张婉婷主动的。

  相识后火速有了孩子,再到结婚,这段婚姻对他们来说,只有一个词:不熟

  缺乏互相了解的过程和感情基础,是这段婚姻埋下的第一个雷区。

  第二个雷区,来源于两人有悬差的经济实力。

  四十多岁的宋宁峰,事业基本是停滞状态,家庭支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妻子。

  就连当初买求婚戒指的钱,也是借遍周围朋友,七拼八凑买的一枚。

  戒指戴在张婉婷手上后,也是她最后花12个月的时间,还清债务。

  这……倒是也能理解张婉婷和苏诗丁吐槽婚戒事件的气愤了。

  承担家庭重任的担子,全都在三十多岁的张婉婷肩上。

  这多少有点不合理。

  第三个雷区,就是在张婉婷看来,宋宁峰还没有给她全心全意的爱。

  她认为宋宁峰还没能完全从上段婚姻中走出来,与她不过是责任使然。

  张婉婷自然不甘成为任何人的替代品,所以她的怒火随时被引爆,得不到宋宁峰的关心和在意,她就会歇斯底里地发泄情绪。

  人多的场面,她更喜欢抬高自己贬低宋宁峰,社交平台也任意发出宋宁峰脆弱的一面。

  她想向所有人表示:宋宁峰是差劲的,她才是拯救宋宁峰的救世主。

  但矛盾的是,她又渴望期待宋宁峰主动走进她的世界。

  结婚纪念日收到一堆花,哪怕需要她自己修理,言语间看似有抱怨,却也是满足的。

  而一旦没能按照她期待的方向走,崩溃感立马涌上心头。

  “你连我不高兴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资格说爱我。”

  “你不知道你是干嘛来的吗?你是来爱我的。”

  毒舌过不少人的易立竞评价张婉婷:

  “我觉得她会没有安全感,但她的反应已经超越了所有能够理解她或者共情她的东西。”

  她试图用控制的方式,让对方在她掌控内生活,只有拿捏住命脉,她才有安全感。

  她总以经纪人的姿态压着宋宁峰,一不高兴就说:“不听话就断你资源。”

  这些看似能拿捏住宋宁峰,实际上对张婉婷来说,也是一种痛苦。

  她想要的是对方能够提供情绪价值,天冷给她披件衣服,倾诉时给个拥抱,实际性的行动比任何语言都来得要暖心。

  但爱不该是控制和压迫,而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

  一段感情以想改造对方为前提,那注定会走得艰难。

  你只能转变自己的心态,而没法要求对方顺着你的想法生活。

  要不然只能适得其反,就如宋宁峰一般。

  他从满腔热血,意气风发,到日益颓废的变化,肉眼可见。

  而改变他的,就是一段不停被苛责的婚姻。

  婚姻中,光靠激情撑不了太久,需要耐心经营和互相理解。

  《再见爱人2》飞行嘉宾,黄觉麦子的爱情是网恋奔现的结果。

  看起来,两个人生活毫无交集,实际却有爱情中最为珍贵的特点:

  不论多去多久,仍然让感情保持最初的热忱。

  节目上念给麦子的信里,黄觉反复强调,希望爱有来生。

  临走,他们为张婉婷和宋宁峰送上建议:

  “我们俩是给彼此画条红线,不管打成什么样或者吵成什么样,或者矛盾激化到什么样,不准提离婚。”

  当不可避免出现问题时,需要做的是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对方。

  节目到后来,也能看到宋宁峰的改变,他会主动关心,观察到张婉婷的情绪。

  或许很难短时间内让两人濒临破碎的感情重新升温,但起码正朝着那个方向走去。

  再看张婉婷的社交平台,几乎都在分享女儿生活,她尊重孩子的一切,将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没有趾高气扬的压迫,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是普通且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

  很难将她节目里的形象相结合,所以说,人真的都是很多面的。

  张婉婷和宋宁峰的感情亦如是。

  网友说,希望张婉婷可以与情绪和解。

  或许尝试倾听,打开心结,让自己稍微放松些,心态也能变得更好。

  如此她才能达成来这节目的初衷,让宋宁峰更加爱她。

  节目才刚开播,谁都不知道最后一期他们的选择,是“再见爱人”,还是“再见,爱人”。

  但,仍然值得期待结局。

  期待他们的婚姻,还有回旋的余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们从小缺乏两种教育,一是性教育,第二个就是死亡教育。

而没有接受死亡教育的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可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这两天重温了老电影《天堂回信》,时隔多年再看,仍然泪流满面。

爷爷是一个送信人,一天,他和小孙子晨晨送了一封“特殊的信”——收信人已故,他便用风筝把信送上天空。

爷爷告诉晨晨:他在天堂会收到的。

后来,年迈的爷爷在摇椅上安详“睡去”,晨晨想爷爷的时候,就把他写给爷爷的信通过风筝送到天堂,他相信爷爷一定能收到。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用了一种温柔的方式解构了一个严肃的话题——

我们该如何教孩子看待死亡?

我们忌讳死亡,因为它代表着不幸、厄运、悲伤……

避之不及,甚至拒绝谈论它。

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5岁那年,一个阴雨天,爷爷在门口摔了一跤,再也没有起来。

奶奶蹲在他身边,失声痛哭。

我被大人匆匆带离,半年后,爸妈才明确告诉我:那天,爷爷死了。

我拒绝接受,固执般幻想他只是出远门了。

很长一段时间,再也没有他接我放学、带我去小卖部买零食、给我讲可怖的故事……我终于接受他离开的事实,失声痛哭。

亲人的离开,让我消沉许久。

不仅是当初年幼的我,如今,不少成年人也有这种困扰。

很多人在网上问“如何走出亲人去世的痛苦?”每个问题背后,都藏着一颗千疮百孔且无法自愈的心。

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短视频,文案是:“我妈死了,可以给我一个赞吗?”

也有孩子上传爷爷离世的视频,说自己正在送爷爷上天堂,语气轻浮,好像在说一个不相干的人。

我不想指责他们,反而觉得悲从中来。因为这些孩子大概不知道,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知“死亡”,又怎会重视生命?

每年都有很多孩子主动选择结束生命,抛开家庭、社会等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生命意识的淡漠。

我上小学那会,一位同学整天把自杀挂在嘴边,只要被家长批评,就大喊“我死给你看”。

我们一直认为那是一句玩笑。

后来,听说他与母亲闹矛盾想不开,溺亡了。几十年过去,他父母仍未走出丧子之痛。

贸然寻死的人,尚未理解生命的意义。而被迫接受丧子之痛的父母,一生都无法与自己和解。

《西藏生死书》中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是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们独独缺少了「死亡教育」。

亲人去世在孩子面前隐藏悲伤;从不带孩子参加丧礼;清明祭奠先祖不会带上孩子;甚至在生活中避谈任何死亡话题……

孩子对死亡的好奇从很小就开始,不会因为掩饰就消失。

在综艺《不要小看我》中,女孩霖霖的遭遇让人心疼。

霖霖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节目,表演结束,小朋友各自奔奔向妈妈的怀抱,看到这一幕霖霖失声痛哭。

原来,她妈妈今年因为急性白血病去世。

妈妈去世后,爸爸不知道怎么跟女儿解释干脆避而不谈。半年过去,霖霖愈发消沉,父女产生了深深的隔阂。

如果爸爸能早点对女儿进行心理疏导,或许霖霖也能早点走出来。

适当的死亡教育,会让孩子更坚强、豁达。正如乔布斯说“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死亡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孩子直面死亡,我认为只要能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敬重生命的教育都是好的「死亡教育」。

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其实可以根据孩子的理解情况分阶段进行。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理解死亡的含义,认为死亡如同睡觉一样短暂;

第二阶段:逐渐理解死亡,并视为生命的终结;

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并产生焦虑。

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其实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开始进行生命或死亡教育。

那天和儿子一起看纪录片,纪录片中的小动物失去了妈妈。看到这一幕,儿子眼泪汪汪:“妈妈,它没有妈妈了”,然后望着我“妈妈,我会不会失去妈妈?”

我愣住了,陷入恐慌,怕他知道答案会哭闹。不过,他有权利知道真相。

我搂着他说“妈妈也会死,就像花也会枯萎一样,这一刻还要很久很久才来,在此之前妈妈都会一直陪着你。”

儿子撅起小嘴“不要离开妈妈”,抱着我不撒手。我鼻子一酸,背过身偷偷擦掉眼泪。

如今,回忆这件事,我有了新的理解——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理解的死亡与我不同,他只是触景生情,害怕失去妈妈所以才要反复确认。

我庆幸自己没有回避他的问题。

通过讲故事,让孩子理解死亡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更生动的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獾的礼物》一书温情而形象给孩子讲述死亡:

一只老到无所不知的獾,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对月亮说了晚安,拉上窗帘,然后写了一封信,就躺在摇椅上睡着了。

第二天,狐狸给大家念了獾留下来的一封信:我到长长的隧道另一头去了,再见!

冬天的雪盖住了大地,却盖不住大家的悲伤。

春天渐渐来临,动物们开始串门,大家又聊起了獾还活着的日子。

鼹鼠告诉大家獾是怎样教他剪纸的,青蛙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跟獾学溜冰的,狐狸想起了獾教他系领带……这些都是獾留给他们的礼物。

那些死去的人,虽然不在我们身边,却还在以别的方式影响着我们。

当孩子直面死亡,我们能做的就是允许他悲伤,并尽可能安抚孩子。

87岁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我的儿子年仅七岁。当听到姥爷死亡后,儿子哭得稀里哗啦,忙着处理后事,没顾上引导他。

父亲头七那天,我对儿子说“今天是姥爷头七,妈妈送你去学校后要去坟上看姥爷”。然后我俩便有了如下对话:

我:就是姥爷离开我们七天了。

儿子深情地说:妈妈,姥爷现在是七天的小婴儿。

儿子:人死的那一刻就会去投胎呀。

我:那姥爷投胎到哪里了?

我:那你怎么会投胎做我的儿子?

他:那可是大地的安排。

他:太好了,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听完孩子的话,她泪流满面。

主持人小萌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次,她给女儿买了两只小鸭子,有一只刚到家就死掉了。

看着难过的女儿,小萌把死去的小鸭子埋在一棵漂亮的树下,对女儿说:“鸭子的身体会变成树的营养,永远陪着我们。”

她告诉女儿:生命结束后不会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陪伴着我们。

你看,死亡很残酷,但「死亡教育」可以很温柔。

电影《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理解被人们奉为经典:

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

有人在网上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怕疼、怕吃苦,却不怕死?

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场「死亡教育」。

教孩子认识死亡,才会让他善待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晓庆近况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