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有哪些想买的东西突然涨价了多年没涨价?

Google于1998年作为一个通用在线搜索引擎问世。公司由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创立,最初是为用户提供在线查询结果。Google的关键创新是它的PageRank算法,它通过评估有多少其他网页链接到同一网页来对其相关性进行排名。

与竞争对手的搜索引擎所使用的技术相比,PageRank使Google能够在网页数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提高搜索结果的质量。虽然Google进入的是一个拥挤的赛道,但到2000年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

同年晚些时候,Google推出了一项在线广告服务AdWords,它允许企业购买关键词广告从而使广告出现在Googl的搜索结果页面,这项服务后来演变为Google商业模式的核心。

如今Google在整个数字经济中早已无处不在,成为线上核心产品与服务的基础设施。Google持续发展并保持在搜索引擎上的支配地位,以至于“Googling”已成为在线搜索的代名词。

该公司现在还是最大的数字广告商、提供一款领先的网络浏览器、一款占支配地位的移动操作系统,并且是数字地图、电子邮箱、云计算和语音助理服务以及其他数十种产品服务的主要提供商。

在一些市场上,Google通过收购其他企业开发的成功技术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20年的时间里,Google共收购了260多家公司,鉴于Google的许多收购都没有被报道,这一数字可能低估了其收购规模。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收集的文件显示,Google的高管们早在2006年就认识到“巨大的现金资源”可以用来帮助执行Google的战略计划。

Google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2019年Google实现总收入1607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45%,当年实现净利润超过330亿美元。尽管Google在尽力推动多元化,但其绝大部分收入仍来自数字广告。数字广告占Google 2019年收入的83%以上。

其中搜索广告对Google至关重要,约占其总收入的61%。最近几个月Google报告称由于COVID疫情导致广告收入下降,但该公司仍通过Google Cloud、Google Play和YouTube的收入增长部分弥补了这一下降。

Google的盈利能力强劲而稳定,过去10年中有9年净利率超过20%,接近美国公司平均水平的3倍。分析师预测Google完全有能力保持支配地位,并指出“Alphabet在其业务上建立了异常深厚的竞争护城河。”

Google在2015年进行重组,将Alphabet作为母公司,Google作为全资子公司。Alphabet还拥有该公司的非搜索业务,例如专注于长寿的生物技术公司Calico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Waymo。2019年12月,Page和Brin辞去了他们在Alphabet的管理职务,但他们仍是董事会成员并共同控制着大约流量会流失 

(b)损失如旅游等高广告投放的垂类市场的相关收入

(c)如果其他人搭建平台来建立垂类搜索,我们会错失机会

(d)如果我们的某个主要竞争对手建立了高质量的垂类集合,我们将受到重大打击

Google始终对垂直搜索提供商心存忧虑。例如一份2006年的公司内部的战略备忘录指出了这一挑战:“我们如何应对‘激增的垂类搜索’?”另一条消息指出,“垂直搜索对Google来说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否则我们将面临的风险是,只有货币化潜力非常低、没有垂直搜索竞争对手填补空白的利基市场,Google才会成为首选。”

简言之,Google高管担心垂直搜索会绕开Google Search与用户直接建立联系,分流走流量、有价值的数据以及广告收入。尽管垂直搜索从短期来看对Google是一种补充,但Google意识到潜在的脱媒风险,因此将其看作主要的竞争威胁。一些专门从事商业查询的垂直领域对于Google来说最有价值,也进一步增加了Google的风险。

文件显示,Google制定了多管齐下的战略来挫败威胁。其中两个策略是:(1)挪用第三方内容;(2)提升Google自有内容权重的同时对第三方进行降权。通过这些做法,Google利用自己的支配地位削弱潜在竞争对手,提高自身的搜索广告收入。

在2005年之后的几年里,Google投资建立了自己的垂直服务。文件显示Google一部分是直接从第三方提供商那里提取内容来起步自己的垂直服务。在此过程中,Google利用其搜索领域的支配地位,要求第三方允许Google获取内容,否则将被Google从搜索结果中完全移除。

例如,在将本地搜索认定为一个特别重要的垂直开发项目后,Google建立了Google Local,它从包括Yelp在内的本地服务提供商处获取内容授权。2010年,Google在仍继续使用Yelp的授权内容的情况下推出了一项与Yelp直接竞争的服务——这促使Yelp的CEO要求Google立即从其一方服务中删除Yelp的专有内容。

在Google Local失去发展势头的时候,Google告知Yelp将相关内容从Google一方服务中删除的唯一方法是将所有Yelp内容从Google的通用搜索结果中完全删除。

Yelp在用户流量上过于依赖Google,以至于该公司无法承受被移除的代价——Google当然很可能也知道这一点。简言之,Google将其搜索支配地位变成武器,要求Yelp将有价值的内容上交给Google的竞品,否则将面临流量和收入严重损失的风险。

小组委员会收集的证据表明,Google还通过强行抓取第三方网站的内容并将其直接放到自己的网页上,从而截获第三方网站的流量。例如,Celebrity Net Worth创始人Brian Warner提交的一份报告描述了他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的、不断增长的业务,结果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Google提取了自己的内容并失去了大量流量。

Warner告诉小组委员会,由于最初作为副业开发的项目发展迅速,他在2012年辞职创业,并雇佣12名员工。2014年,Google联系他询问是否可以向Google提供API,以便在Google搜索结果页面的“答案框”中直接展示相关内容。

Warner予以拒绝,他表示“交出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将导致流量的灾难性下降。”Google随后自行在答案框中填充了Celebrity Net Worth的内容,即在搜索结果页面上直接显示Warner数据库中25000多位名人的净值结果。

上述行为,再加上将Warner的网页从自然搜索结果的首位调整到第二页中间的位置,共同导致Celebrity Net Worth网站流量一夜之间下降了50%。Warner写道:“伴随一个按钮,Google把我们的原创内容变成了它自己的内容。

Google通过这一举措将搜索者无限期地保留在它的围墙花园内。对于Google来说,这远比从我们的AdSense收入中分一杯羹更有价值。”如今Celebrity Net Worth网站的流量比2014年下降了80%,伴随收入的下降,Warner也不得不裁掉一半的员工。

在提交给小组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歌词网站Genius描述了Google类似的挪用行为。Genius指出,它十年内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利用UGC以及与词曲作者的合作开发了一个歌词库。但多年来Google持续从Genius网站上复制歌词,并将其显示在搜索结果页面顶部的信息框中。

尽管Genius与Google分享了证据表明该平台直接从Genius那里剽窃歌词,但此后两年的时间里Google 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华尔街日报》发表了Genius的声明之后,Google才做出回应,采取措施逐步删除其复制的歌词。Google随后宣布信息框中的歌词归属于底层内容提供者。

在2020年7月29日的小组委员会听证会上,多名成员就Google盗用第三方内容向Pichai提出质询。小组委员会主席David Cicilline讲述了Google对Celebrity Net Worth网站的掠夺,他问道:“Google为什么要从诚信经营的企业窃取内容?”Pichai回答说,他“不同意这样的分类。”众议员Ken Buck接着指出Genius似乎已经收集到了Google盗用行为的明确证据:

“当Genius公司怀疑发生了这起公司盗窃案,其在歌词中加入了采用莫尔斯电码编写的水印。Google的歌词框中有水印,表明你的公司窃取了并非你自己制作的东西。

在Google高管表示他们正在调查这种问题行为之后,Genius又做了一个实验来明确盗用范围。结果发现在271首应用了水印的歌曲中,43%的歌曲有明显的匹配证据。你的公司宣传自己是通往自由的大门,却利用了这家小公司,扼杀了它竞争的自由。”

Pichai回应说,Google“从其他公司获得授权内容”,而这个问题是“Genius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关于内容来源的争议”。在回答小组委员会提出的问题时,Google还表示它现在赋予网页所有者不在Google的搜索结果页面信息框中显示某些内容的权力。但是多家网站表示异议,一位市场参与者将Google声称给予网页所有者更多控制权的说法形容为“空头支票”。

Google挪用第三方内容来充实自己的垂直服务并将用户保留在Google上的做法进一步证明了其垄断力量,也是Google滥用这种力量的一个实例。

Google在未经第三方企业同意的情况下攫取了第三方企业的价值。鉴于Google在搜索领域的支配地位,这些企业别无选择,只能允许Google的盗用行为持续进行下去。通过这种方式,Google利用其搜索领域的支配地位,盗用第三方内容,搭上了他人投资和创新的便车。

有证据表明,一旦Google推出了垂类产品,就会主动引入各种变化,以实现在对竞争对手降权的同时提升自家劣质服务的权重。这种行为削弱了Google的竞争威胁,提高了广告收入,因为它提高了用户在Google产品上的停留时长,并迫使被降权公司向Google支付更多的广告费以触达用户。

Google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在推出Universal Search后不久,Google垂直服务的流量开始增长。甚至在该功能构思之初,公司高管就在探索如何利用Universal Search为Google其他产品引流或进行推广。

Search时,它将一方的垂直内容放在了竞争对手更出色、更相关产品的位置之上。公司内部文件显示,Google调整了搜索算法,自动将其部分服务的排名提升到竞争对手之上,使之立即处于劣势。考虑到用户点击一条内容的概率会伴随排序急剧下降,被Google降权的竞争对手的流量会大幅减少。这种影响在移动端被继续放大,因为屏幕减小意味着在页面上能显示的结果搜索结果更少。

一家垂直搜索提供商提交的报告称,一旦Google开始将一方服务置于搜索结果页面顶部,垂直搜索提供商的自然搜索流量下降了大约20%。这家公司观察到,Google的服务对用户而言价格更高、选择更少。然而Google仍继续将自家垂直搜索业务在25%的桌面搜索和几乎100%移动搜索结果中置顶。

其他市场参与者也认为,Google的自我优先是以牺牲用户为代价的。一家搜索服务提供商表示,Google禁止其在Google搜索结果页面上显示实时价格,而Google一方产品则被允许这样做。Google表示这种差别待遇没有出于任何竞争理由,但这家垂直搜索公司指出Google对竞争对手的限制可能会阻止消费者浏览到最物美价廉的结果。

除了将自家垂类产品置顶之外,Google还会实施算法惩罚,主动对某些竞争对手进行降权。例如在2007年和2011年,Google推出专门用于将其认为“低质量”的网站降权的算法。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有购物比价网站,这类网站使用户能够比较多家电商网站的产品价格。在提交给小组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一位参与者表示Google的算法惩罚导致其网站的搜索线索和收入下降了85%。

此前领先的购物比价网站Kelkoo解释说,Google的降权引发了一种“循环趋势”,即流量减少导致消费者减少,这导致收入减少以及再投资减少,从而导致流量进一步减少,这就是“反向网络效应”。

Google对外宣称其对第三方网站实施的算法惩罚是为了响应用户希望在搜索结果中看到更少“低质量”网站的诉求。然而,尽管Google的垂类产品也是聚合并复制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就像被Google降权的第三方网站那样——但是Google并没有让自家的垂类产品受到同样的算法降权。

事实上,Google的文件显示其员工知道Google一方垂类网站很可能适用于其为其他网站设定的降权标准。当一名员工建议Google对其购物比价网站Froogle进行索引时,另一名员工回应称Froogle不太可能“不经特殊处理”就被抓取,并指出“我们可能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很多特殊处理,以便对其进行爬虫、索引和排名。”

尽管Google自己的购物比价服务质量差到公司内部产品团队甚至无法将其编入索引,但Google仍将Froogle在搜索结果页面置顶,将结果放入OneBox内。产品经理Bill Brougher承认Google对低质量内容给予了特权,他写道:

“我们的算法专门寻找像Froogle这样的网页进行降权或从我们的索引中删除。

有一些项目正是为提升网页搜索的集成度。但这些项目面临的更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结果质量。例如,在Froogle例子中,OneBox现在的结果质量和相关性非常好,但是我们在OneBox中展示的来自Froogle的三个结果在我们的搜索质量评级中通常排名很低。Local的情况几乎也一样。”

另一位Google团队成员回答说:“是的,你说得对,OneBox的搜索结果经常很糟糕。”几年后一位Google员工再次承认,如果Google按照与竞争对手相同的标准对自家内容进行排名,“它永远不会上榜。”

在小组委员会的采访中,一家垂直网站表示不仅会被Google降权,而且有实例表明其从Google索引中被完全删除。

今年7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Google也对YouTube予以偏袒。《华尔街日报》的测试发现在Google搜索视频时,YouTube在搜索结果中明显多于竞争对手,即便竞争对手的视频播放量更高。这篇文章对知情人士的采访中称,Google工程师:

“做了一些改变使YouTube的优先级高于其他视频来源。近年来,Google的高管们决定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中优先显示YouTube。这一方面为了增加YouTube的流量,另一方面也让YouTube在与寻求流量的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商业交易中更具优势。”

在回答小组委员会主席David Cicilline的问题时,Google否认Google Search在设计上偏袒了YouTube。尽管Google表示并不同意《华尔街日报》使用的测试方法,但Google没有向小组委员会提供任何支持该表态的数据或内部报告。

许多市场参与者指出Google偏袒自家网站并对第三方网站降权的行为事实上增加了它们的分销成本。一位市场参与者表示,由于被降权网站通常只能通过在Google上发布广告来恢复流量,因此Google “实质上是要求竞争对手产品出现在Google产品的链接之前而付费”。

另一家企业回忆说,2016年Google以内容多元化政策为由对其业务降权。这家企业表示,一旦在Google搜索的自然排名中受到惩罚,它“数月内都无法得到合适的客户服务响应”,最终“不得不增加在Google上的营销支出以恢复损失的流量——这对Google来说是双赢,但对我们的业务和用户来说则是损失。”

与此同时,Google自家的垂类产品搜索结果“总是排在最前面”。这起事件突显出对竞争对手降权能在两个方面让Google获益:第一,将更多流量和业务转移到自己的产品上;第二,通过从受罚网站希望恢复搜索位置的行为中获得广告收入。当Google将那些被其视为实际或潜在竞争威胁的公司降权时,实际上是在推升竞争对手的成本。

另一家公司指出,那些继续在Google上购买广告的垂直服务商不仅养肥了这位竞争对手,而且还可能向Google提供敏感的商业信息。

“Google因此得以带有欺骗性地从在线旅游垂类竞争对手那里吸走流量,并迫使他们支付更多广告费以恢复在搜索结果页面上有意义的位置。重要的是,Google还要求竞争对手提供库存位置以填入广告,从而使Google能够适当利用竞争对手有价值的库存数据。”

小组委员会采访过的相当多的市场参与者都注意到,Google仅仅一个算法的修改就可能对他们的业务产生巨大影响。Celebrity Net Worth网站创始人Brian Warner表示:“所有网站都生活在对Google更新算法的持续恐惧之中。Google无需进行解释就可能对网站搜索排名的可见性造成致命打击。”

总部位于英国的购物比价网站Foundem写道,“Google不合理的搜索惩罚——不管是源于反竞争还是失误——都可能对几乎任何在线业务造成严重和无法弥补的损害。”

Google滥用在线搜索领域的看门人地位,通过挪用第三方内容并对自己的垂类服务给予偏袒,迫使垂类网站交出有价值的数据,并利用搜索领域的支配地位优势进入相邻市场。Google的行为既破坏了竞争,也削弱了垂直网站提供商投资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积极性。

一位市场参与者在接受小组委员会的采访时指出,Google的行为已经令投资衰竭,因为投资者不想投资那些依赖Google流量的内容公司。这家网站指出,Google的商业行为也扭曲了该网站自身的投资决策,并补充道:“如果我们相信Google没有从事不公平竞争,我们将生产不同的内容。”

与此同时,一家垂直服务提供商表示Google的行为阻碍了公司的增长,并有可能在长期内遏制创新,因为增长受到Google限制的公司可能更不愿意进行投资和扩张。它补充道:

“竞争对手并不是唯一因为Google的行为而降低创新动力的一方。这种反竞争效应也削弱了Google自己改善服务质量的动机,因为它不需要在此维度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

为了说明这一点,Yelp将自己维护高质量用户评论的努力与Google的努力进行了对比。它指出,2005年以来在提交给Yelp的约,因此Google Search使用情况数据包含了用于搜索查询的浏览器数据。

文件显示Google早在2004年就利用搜索起源趋势来追踪Firefox的增长和Internet Explorer的衰落。Google通过对旗下Google Apps的数据收集也能够监控浏览器的增长情况和性能表现。例如在2009年,Chrome团队的一位成员解释道:

“我稍微看了一下Gmail的数据就知道我们已经足够对浏览器进行性能细分。就Gmail而言,哪些浏览器速度更快一清二楚。我们收集了包括Gmail的启动时间在内的无数数据。我相信其他Google Apps团队也有类似数据。我们可以从每个应用程序中收集2-3个统计信息汇总到一起,以某种方式对分数进行归一化,然后得出一个数字。”

这些来自Google相邻业务线的数据有助于Chrome团队追踪竞争对手的表现并与之进行比较。Chrome的大多数竞争对手不论在当时和现在都无法以Google这般规模访问此类数据。

上非常引人注目的Google Chrome推广,坦率地说这令人吃惊。”

公司高级管理层继续推动了这一战略。例如,2009年时任产品开发副总裁的Sundar Pichai鼓励Chrome团队通过进行的推广活动已经运行了十多年。”

Google通过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的支配地位强化了其在浏览器市场的市场力量。Chrome被预装在每台运行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动设备上,而Android占全球移动设备75%的份额。

从2014年开始,Google要求所有已签署移动应用程序分发协议——该协议允许智能手机制造商访问Google Play Store和其他Google专有应用程序——的经认证的Android设备预装Chrome浏览器并置于显著位置。在与Android厂商就收入分成协议进行谈判期间,Google要求将Chrome设置为默认浏览器。

对于全球智能手机的剩下部分——即运行Apple iOS——Google利用其广泛普及的移动应用程序来推广安装Chrome。尽管Apple不允许将Chrome设置为iPhone上的默认浏览器,但只要用户在比如Gmail或YouTube等Google应用程序中点击链接,Google就为用户提供使用Chrome打开的选项。

虽然Apple要求将Safari也作为一个选项,但Google不允许除此之外任何其他浏览器被列出。如果用户之前没有安装过Chrome浏览器,那么菜单上会显示一个“获取”按钮,提示用户安装Google的浏览器。

类似地,Google通过在Chrome中设置Google Search作为默认设置来为自家业务线提供特权。虽然用户可以更改此设置,但该流程并不直观,涉及多个步骤,包括: 

(考虑到翻译出来反而并不直观,故截图展示原文)

一位第三方告诉小组委员会,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客户已经切换至其他搜索引擎,Google也会提示用户将其默认搜索引擎改回Google Search:

“用户安装扩展后,Chrome会不断发出警告提示,要求用户将搜索设置恢复为Google。在用户测试中,我们观察到大多数人对这个提示非常困惑,并且经常会点击‘恢复设置’,即使他们实际上想继续使用我们的搜索引擎。在许多Chrome版本中,‘恢复设置’按钮甚至被突出显示,这使得用户更可能点击该按键从而将我们的搜索引擎从计算机上完全删除。我们相信,我们因为这一提示已经失去了数百万用户。”

凭借在浏览器市场的支配地位,Google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效地为行业制定标准。

首先,对Chrome功能的改变创建了事实上的标准。市场参与者必须遵守这些标准,否则他们的技术可能不再与大多数网站兼容。市场参与者解释说,Google通常会迅速创建新的功能,但并不使用标准制定程序或者给较小的浏览器留出时间实现新功能。

然而一旦web开发人员开始按照这些规范进行构建,较小的浏览器就面临着迅速实施这些更改的压力,而这些通常很少引起注意。如果小浏览器们无法跟上,用户就会在已经按照Chrome规范构建的网页上看到“浏览器不支持”的信息。一些市场参与者告诉小组委员会,他们对这一过程感到震惊。

第二,Google在正式的标准制定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报告前文所述,万维网联盟是浏览器市场上领先的标准组织之一。它宣称的使命是“开放和集体授权”。

其他市场参与者认为,Google在W3C网络平台孵化器社区组织中的代表比例明显过高,其中共有106名Google员工,是第二大成员Microsoft员工人数的8倍多。与此同时,大多数公司只有一名代表。

“尽管像W3C这样的标准机构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由浏览器供应商共同合作以改善网络平台的地方;但实际上Google的垄断地位和对于非标准功能的大量输出,常常使标准机构不得不减少对Google已做出的网络功能和决策的修改。”

最近的事件突显出Google以广告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如何引发有关其选择引入的标准最终是否旨在服务其自身利益的问题。2020年1月,Google宣布计划在两年内逐步淘汰Chrome中的第三方cookies。与其他限制跨站点跟踪的浏览器不同,Google的决定似乎是出于“在不降低网站收入的前提下,试图减少跟踪”的动机。

一些观察人士指出,这一变化可能会增强Google的实力并损害竞争对手,使更多的广告商转向Google。市场参与者尤其担心,虽然Google逐步淘汰了其他数字广告公司所需的第三方cookies,其自身仍可以依赖其整个生态系统收集数据。

在小组委员会第六次听证会上,议员Kelly Armstrong询问Pichai:“你有其他方法通过Gmail或面向消费者的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吗?”Pichai回答说:“就我们提供广告的服务而言,如果用户同意广告个性化,是的,我们确实有数据。”

Google在数字地图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拥有超过十亿用户。Google占据了导航应用市场——包含Google Maps和Waze——约80%的份额。金融分析师将导航地图描述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一家银行估计,如果Google Maps是一款独立产品,其市值将达到615亿美元。

Google Maps可追溯到Google历史上的一系列收购。2003年9月,Google Labs推出了“按位置搜索”功能,该功能旨在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过滤搜索结果。然而由于Google缺乏地图数据,这项功能停滞不前。

2004年10月,也就是完成IPO几个月后,Google收购了澳大利亚的一家创建网络动态地图的初创公司Where 2 Technologies。Google随后很快又进行了另外两次收购,分别是:利用卫星图像和航空照片创建数字地图软件的公司Keyhole;和一家通过GPS获取实时交通信息的公司ZipDash。2005年2月,Google推出了Google Maps。

第二年,Google推出了Google Maps API,使开发者能够在其数字地图上使用和构建。2008年,Google推出了致力于收集和提炼底层地图数据和图像的项目“Ground Truth”。

这项工作包括Google Street View Cars在全国各地——最终在世界各地——行驶并拍摄周围建筑和景观的照片,并为Google提供用于创建数字地图的结构化数据。作为“Ground Truth”项目的一部分,Google还从卫星和航空影像以及公共数据库中获取地图信息。

2008年Ground Truth的一份预算申请书指出该项目的目标是“长期独立于Tele Atlas和Navteq”,这两个Google当时一直在使用的地图数据资源分别为TomTom和Nokia所有。报告指出实现独立需要数年时间,并要求将Tele Atlas的合同续签5~7年,以帮助Google在Ground Truth计划完成前做好衔接。

尽管Google Maps不产生收入,但Google仍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Google公司的文件显示,从2008年至2009年,该公司在街景项目上花费了3200万美元,在整个Ground Truth项目上花费8870万美元。

当Google在2005年推出Google Maps时,MapQuest一直是“基于互联网的地图和驾驶指南之王”,而Yahoo也正准备展开激烈的竞争。到2008年,Google公司内部文件显示,Google的地图使用率排名第一,在本地搜索方面也位居榜首。

2009年,Google推出了Google Maps for Mobile,这是一项导航服务,它提供了行车路线指示、实时路况更新和自动改道功能。当时的市场领导者TomTom和Garmin通过订阅销售导航服务,而Google则免费提供导航服务。

这一事实被普遍视为不利于现有公司,在Google宣布这一消息后这两家公司股价应声下跌。正如一位分析师在当时指出的,“如果它是免费的好服务,你为什么要付钱呢?”

伴随智能手机取代了个人导航设备,Google Maps进一步超越了TomTom和Garmin。当在2015年被问及是什么导致了公司的衰落时,TomTom公司CEO列举了两个因素: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Google开始免费提供导航服务”。

当时一些市场参与者质疑Google是否在利用其在搜索领域的支配地位来推动Google Maps的发展。2009年一家出版商指出,“61%的Google Maps访问量直接来自Google”,这使之较MapQuest更具优势。

这家出版商写道,“只要Google在搜索领域占据支配地位,MapQuest就面临艰难的访问大战(battle for visit)。”Consumer Watchdog致信反垄断部门,指出Google“能够在搜索结果中不公平地优先于Mapquest等竞争对手之前展示自家服务,从而得以巩固其市场支配地位。”

2013年,Google以13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众包地图提供商Waze。这次收购消除了唯一对Google有意义的竞争威胁,巩固了其在行车路线导航领域的支配地位。

虽然Google通过免费提供Google Maps占领了导航市场,但如今Google通过销售广告使Waze和Google Maps都实现盈利。2013年Google开始推出一种形式有限的地图广告,近年来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允许本地企业在地图上购买广告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流量。

Google公司的研究显示,在搜索附近地点的用户中有76%的人在当天内到访了相关业务主体;28%的搜索最终促成交易。如此高转化率让分析师相信,到2021年,仅Google Maps就可以帮助促成19亿至37亿美元的增量收入。一位分析师在评论Google Maps对Google生态的价值时指出:

“Google Maps的用户基础多年来一直令人印象深刻,几年前就超过10亿,但商业化才刚刚开始……Maps是Google拥有的最接近应用层的平台,在生态系统中有三个利益相关方:1)用户;2)发布商;3)广告商。Google Maps对移动端的重要性包括广告和按需运输(transportation-on-demand)方面的市场空间,是Google未来服务的最大潜在市场之一。”

Google Maps是地图数据和行车路线导航服务领域具备支配地位的提供商。

Google拒绝向委员会提供Google Maps所占市场份额的信息。然而,根据第三方的估计,Google Maps和Waze合计占据行车路线导航服务81%的市场份额。一位市场参与者估计Google Maps API占据了B2B市场90%以上的份额。

一些开发者表示,Google Maps在获得更高市场地位后引入了更多的许可限制。有人指出,Google现在对关键地图技术的控制使其能够掌控一切。一位开发者说到,“我们获得了Google Maps的授权许可,这本质上是一份附合合同。

这里充满了限制,我们无法通过协商进行更改。”这位开发者补充道,他们曾尝试改用其他地图,但没人拥有可与Google Maps相比拟的地理深度和覆盖广度。“其他供应商仍然重视我们并希望为我们提供帮助”,他们说道,“对于Google,我们只得遵守他们的所有限制。”

有几个因素表明Google Maps有能力保持其支配地位。创建地图数据需要高昂的固定成本,这构成了重大进入壁垒。Apple最近开始从头建立地图数据库,并对小组委员表示这项努力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

此外,Google还得益于在跟踪和处理位置数据方面的巨大领先优势,以及具备追踪功能的Android设备的广泛普及。一位分析师最近在评论Google Maps的盈利潜力时写道,Google Maps具有相当持久稳健的护城河。

某些企业已经公开披露了他们对Google Maps的依赖。例如在2019年,Uber披露其依赖Google Maps来构建平台的关键地图功能。它补充道,“我们认为没有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可以为我们平台提供在全球所有市场中运营所需的功能。”Uber披露,在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向Google支付了5800万美元的Google Maps使用费。

在提交给小组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一位使用Google Maps为其预订系统、网站和移动应用赋能的市场参与者表示除了使用Google Maps之外没有其他选项。

它写道:“本地企业最有可能使用Google的工具来索引他们的网站,因为Google控制着搜索引擎市场,有能力决定这些网站是否将出现在消费者搜索结果中。”这家公司推测,“Google在其工具中融入的数据优势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新玩家永远不可能达到此等规模体量、用户基数或者参与竞争所必要的数据量。”

Google已经进行了多次与数字地图相关的收购:Where2Technologies、Keyhole、Skybox和Waze。在这些收购中,只有Google支付11亿美元的Waze收购案受到反垄断调查。虽然Google最初并未报告Waze交易,但FTC和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都对该交易进行了审查。

两个执法部门最初都批准了交易,但后来又重新审视了这一决定。2019年,OFT委托进行了一项研究来审查其过去的并购案例,包括Google/Waze。而作为对以往科技并购案进行更广泛审查的一部分,据报道FTC正在审查Waze交易。

FTC向小组委员会提供的材料表明其对Google/Waze交易的分析存在局限。FTC的一份文件显示其重点是评估Waze的数据质量,得出的结论认为Waze地图不是Google Maps的替代品。目前尚不清楚FTC是否认为Google并非因为地图功能而收购Waze,而是为了消除一个独立的地图数据源。

并购Waze让Google收获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开发导航地图还提供行车路线导航服务的公司。Waze成立于以色列,最初依靠公共领域的公开数据进入美国市场,并通过驾驶者的输入进行数据提炼。

Waze的模型依赖于用户生成的地图,当驾驶者使用Waze时,实时数据就会被反馈回应用程序中,志愿者“编辑”们通过修改街道名称、添加企业和进行其他更新来主动对地图进行微调。

Waze的文件显示,截至2012年,尽管该公司开始通过基于位置的广告来将这款导航应用商业化,但公司仍优先考虑增长和吸引用户而非创收。

Waze的内部介绍称,众包数据是该公司的一大特色。一份报告指出,“公司的DNA是一个社交网络,由用户产生,我们只是舞台,而非舞者。”在2013年的一份文件中,Waze定义了它的两个主要竞争优势:第一,Waze是具有最新数据的实时地图,用于提示更新交通事故和路况等信息;其次是业务“零成本”。

Google的文件显示,到2012年,Google Maps已成为桌面、移动端和API领域的数字地图顶级提供商,并且正在密切关注Waze的高速增长。Google在当年的一次报告中指出,Waze是导航类下载量最多的应用,日下载量增长了30%,平均每天下载量约为10万次。

Google还强调了一个事实,即Waze是唯一实现全栈垂直集成的地图应用,涵盖了提供商、应用程序、地图、路况和搜索层。

在一次内部陈述中,Google确定了收购Waze的几个战略依据。其中包括:获得一个“高参与度的地图贡献者和专业知识社区”,“培育/发展社区”,Google表示这正是他们努力的目标;获得一个可以通过“实时事件数据”维护新地图的“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使用Waze作为沙盒来测试地图/导航功能;并获得一支“在地图方面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团队”。

Google认为Waze在几个指标上的排名很差,包括在小城市搜索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有限的地图搜索能力等。Google在评价Waze的地图模块时写道:“数据丢失,渲染过于简单,细节丢失。”同时,Google将Waze的未来财务预测描述为“具有高度投机性”,并指出不到1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对于2012年收入少于100万美元的公司来说较为昂贵。

在对FTC的回复中,Google表示用户并不缺乏功能完善的导航替代品,这反映出“进入门槛较低”。Google特别强调了Waze的进入,着重于关注Waze“在美国投放的两年内,在所有项目上的花费远低于2000万美元”,并指出它只能使用公共领域的数据进入市场。

相比之下,市场参与者将Google和Waze视为“高度集中”的可导航数字地图数据库和行车路线导航应用市场上的紧密竞争对手。

在交易之前,Waze已经注意到它和Google是仅有的全栈垂直整合的公司。一位市场参与者向反垄断执法部门表示Waze是“Google在实时行车路线导航服务领域中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是数字地图领域中最有机会战胜Google强大的数据和资金优势的竞争对手。”

市场参与者列举了一些关于此次交易将会破坏竞争的因素。

首先,行车路线导航的市场进入门槛很高,新公司很难进入。一位市场参与者表示,“可导航数字地图数据库包含的信息远远超过地图和地址。

例如,Google的数据库包括一系列其他信息,例如交通、路况和改道信息、内部和外部照片、评论、Google+上的好友点评。”尤其是Waze拥有独特的众包模式,其他公司很难复制。

尽管Waze已经获得了先发优势并达到了用户“临界点”,但自发参与编辑Waze地图的志愿者“不太可能无偿为多组地图数据担任同样的角色”。市场参与者补充道,“一旦这些编辑者各显神通持续输入,他们便会创建一个功能强大的地图,其他用户也会因缺少其他同等质量的实时地图从而被动转向使用Waze。结果就是被动加入的Waze用户没有多宿的动机。”

第二,市场参与者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Waze是唯一一家有条件将Google Maps赶走的公司,因为它和Google一样没有财务压力。一位创业者指出,“Google和Waze并不在乎维持地图更新要花费多少钱。Google是因为它有很多钱;Waze是因为它依赖于社区。”一位市场参与者表示:

“此次收购将有效地消除Waze在市场上的破坏力,否则它将有能力挑战具有支配地位的Google Maps。从本质上讲,Google收购Waze是防御性举措——它试图消除市场上的破坏性力量。”

第三,市场参与者认为此次收购将使Google既有动力也有能力阻止那些提供移动导航和社交网络服务的应用程序在内的竞争对手。Google为了减轻外部的担忧,在给FTC的信中强调了有大量提供商可授权地图、交通和事故数据给移动应用使用。

直到今天,Google Maps和Waze团队仍然是分开的。分析师称Google已将Waze作为在不损害更庞大的Google Maps资产的前提下,测试和迭代导航应用程序商业化模式的一件工具。一位市场参与者表示,“Google将Waze用作广告试验品”,并指出Waze已经发布了针对位置的定制广告效果报告,这些信息似乎为Google Maps最近的广告扩张提供了信息。

自从完成对Waze的收购后,据报道Google已经占据导航地图服务市场81%的市场份额。尽管Google声称进入门槛较低,替代产品丰富,但自Google收购Waze以来尚未出现任何有意义的竞争对手。根据FTC向小组委员会提供的材料,目前尚不清楚FTC是否全面评估了进入壁垒。取而代之的是FTC似乎主要采取静态的观点,重点关注Waze地图的现有质量,而不是评估此次收购的动态影响。

多年来,Google提供一个免费版本的Maps API,鼓励开发者用Google Maps构建应用程序。然而在2018年,Google Maps为核心地图API专门推出了一个“现收现付”的定价计划。这一转变大大减少了一家公司每天可以免费进行Maps API调用的次数——从每天25000次减少到930次左右。开发者表示,这一变化相当于价格上涨了1400%。

在提交给小组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一位市场参与者说Google是在获得支配地位之后才开始提价的,市场参与者的成本“增加了20倍以上,而且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另一个开发者表示,2018年的价格调整“使我们的账单从10月份的90美元/月增加到12月份的20000美元/月。”开发者表示,随后通过将位置检索功能更直接在用户的设备上实现,可以降低上述费用,因为这项更改赋予Google更强大的能力去识别和跟踪设备用户。

一些开发者公开表达了他们的不满,他们指出Google并未就如此大幅度提价的决定给予开发者明显的通知,凸显了Google制定商业条款的权力。一位开发者表示:

“我知道Google想把它变成一个业务条线。但这令人感觉他们在利用我们。他们知道自己是最棒的,无人能及。他们不再只是免费或以非常低的价格提供Maps以换取我们所有的使用数据,他们现在认为还需要收取非常高昂的费用。”

实际上,Google让市场参与者花了双倍的钱访问Google Maps——首先是向Google提供有价值的使用数据,然后再向Google支付基于流量的API调用费。

面向企业的地图产品通常有一组核心功能,以提供更强大的地图服务。例如,“Google Maps Platform”向开发者提供地图数据的同时还会提供交通数据和地点数据。

一些开发人员会选择混合搭配,比如使用一家公司的地图数据和另一家公司的地点数据。然而,Google禁止开发者将其任何部分的地图工具与任何非Google的地图功能一起使用。截至2020年4月之前,Google Maps Platform服务条款包括以下规定:

(e)不适用于非Google地图。客户不能在包含非Google地图的应用程序中使用Google Maps的核心服务。例如,客户将不能(i)在非Google的地图上显示Places列表,或者(ii)在同一个使用非Google地图的应用程序中显示Google街景图像。

在2020年4月,Google在语言表述上做了微调:

(e)不适用于非Google地图。为了避免质量问题和/或品牌混淆,客户将不能在客户应用程序中将Google Maps核心服务与非Google的地图一起使用。

例如,客户将不能(i)在非Google地图上显示或使用Places内容,(ii)在同一屏幕上展示Google街景图像和非Google地图,或者(iii)将Google地图链接到非Google地图内容或非Google地图。

这项规定的两个版本都禁止开发者将任何Google Maps核心服务组件与非Google的地图服务一起使用。2020年4月对服务条款的修改更具限制性:甚至禁止开发者在任何其他地图“附近”显示Google Maps的任何组件。

实际上,Google的合同条款导致一些大公司完全转向Google的生态系统,即便他们可能更喜欢来自非Google提供商的地图服务。

通过与市场参与者的访谈,小组委员会了解到Google正在积极执行这一条款。

由于Google在在线搜索领域的垄断地位为其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丰富索引,因此它的地点搜索功能对许多市场参与者而言不可或缺。一位因Google强制限制而失去商业伙伴关系的市场参与者表示,“Google利用对其主要搜索产品的访问控制权恐吓与其他地图提供商合作的企业。”这位市场参与者指出Google的行为现正威胁着他公司的生存,他说到,“这对我们而言是真实存在的。”

Google被要求确定并证明是否存在对Google Maps Platform的开发者使用非Google地图服务能力的任何限制。Google回应称,它确实“限制开发者将Google Maps核心服务整合到使用非Google地图的应用程序中”,以“防止品牌混淆和其他负面用户体验。”

Google随后修改了服务条款以反映其对小组委员会问题的回应。然而开发人员和地图提供商质疑Google的理由。他们指出,开发人员才是最有能力确定来自多个提供商的地图服务组合是否会产生负面用户体验的人。

Google还利用其在地图领域的支配地位来为Google Cloud Platform 获客。具体而言,Google在2018年实施了一项修改,要求所有API调用都要使用有效的API密钥,该密钥必须链接到GCP帐户。

所有对Maps JavaScript API和Street View API的无密钥调用都会触发带有“仅供开发之用”水印的低分辨率地图。开发者如果没有GCP账户就不会有API密钥,实际上就会被Google Maps拒之门外。即使应用程序是在非Google的云平台上构建的,开发人员也不得不为调用Maps API而使用GCP。

据估计,自2017年以来,来自GCP的收入增长了两倍多,而这一年正是Google开始将Google Maps权限和GCP捆绑的前一年。

一些开发者告诉小组委员会,Google利用对数字地图的控制,在其他业务领域偏袒自家产品。

由于Google既提供地图服务又提供基于地图的其他产品,因此它可以有选择地对依赖其地图产品的第三方进行降权,从而损害竞争对手。例如市场参与者指出Google在Google Maps API的许可协议中增加诸多限制——这些限制适用于第三方开发者,但不适用于Google的一方产品。

一个例子是地图缓存的不平等权限。服务器存储地图图像副本,以便在下次调用时快速分发这些副本,即为地图缓存。如果不进行缓存,则每次请求时都需要绘制地图,这个过程要慢得多。尽管先前版本的Google Maps API协议允许开发者进行缓存,但最新的版本则除有限例外情况以外禁止缓存地图。

基于Google Maps API构建的第三方应用不能再存储地图缓存,不过市场人士指出,Google自己基于Google Maps开发的产品,从本地搜索服务到酒店搜索引擎,都没有受到类似的限制,这使得它们的加载速度比第三方更快。

一位市场参与者在评论这种不对称情形时表示,Google拒绝第三方缓存的决定导致“与Google相比,我们的地图能提供的服务被削弱了。”其补充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创建一个像Google那样提供方向信息的应用程序,又或者为什么我们不能像Google那样快速更新用户定位的原因。”

尽管Google对小组委员会关于Google Maps问题的回答中强调了“质量”和“用户体验”,但公开报道显示,Google Maps的列表“充斥着数百万个虚假的商业地址和名称”。虚假名单的出现既可能是由于企业伪造信息,也有可能是骗子公司在Google Maps上盗用合法企业的名称,从而将用户电话或访问从合法企业转移到骗子企业上。

《华尔街日报》对的一项专家调查估计Google Maps上每天都存在大约1100万个虚假企业。专家表示Google Maps上“大多数”的企业名单,如“承包商、电工、拖车和汽车修理服务、搬运工以及律师等其他企业”实际上并不位于Google Maps所标注的位置。

这些假名单危及消费者安全,导致Google Maps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寻求假冒的供应商提供房屋维修和其他服务,最终为劣质产品支付虚高的价格。

虚假列表还会使合法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劣币逐良币。营销商利用这个问题向商家索要赎金,不然威胁通过大量的假冒商家将其从清单中挤出。当一家汽车垃圾场从Google Maps结果的第一页下降到第二页时,其收入下降了一半,陷入倒闭边缘。

受到虚假名单影响的合法企业表示,联系Google报告情况通常无法得到解决,实际上他们能够保护自己免受虚假名单影响的唯一方法就是向Google购买广告。在过去两年中,最容易受到广告欺诈影响的生意类别的广告价格上涨了50%以上。

小组委员会多次就此向Google进行质询。在小组委员会2019年7月16日的听证会上,Lucy McBath议员询问Google经济政策总监Adam Cohen,Google正在采取哪些步骤来识别和删除Google Maps上的欺诈名单。她补充道,“是因为在线搜索领域缺乏竞争才让Google能够如此自负地面对这个问题么?” Cohen回应说,他并不熟悉相关事实。

针对Cicilline主席发出的后续信函,Google写道,没有证据证明Google Maps上的虚假名单数量在1000万左右。Google表示,截至2019年7月已经删除了超过300万个虚假的商业资料,并且实施了严格的政策,并创建相关工具以便让用户能够标记虚假内容。

数字广告专家和从事欺诈活动的个人都认为Google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位受Google邀请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的广告专家认为,Google“显然选择了不解决问题。”一位帮助提供虚假名单的人说,他的活动留下了“巨大的脚印”,但Google“任其发生。”他补充道,“我知道Google了解这些情况。”

Platform 是Google在2008年首次推出的一整套公有云计算服务。如今Google Cloud是Alphabet增长最快的业务线,2020年Q1实现收入27.8亿美元,同比增长52%。提供给小组委员会的文件清楚地表明,云市场是公司最高优先级。

小组委员会审查了Google公司内部文件,这些文件概述了Google在收购方面的重大投资计划。迄今为止,这些收购包括Orbitera、Cask Data、Velostrata以及Elastifile等。

Google最近斥资26亿美元收购了Looker,以用于“为Google Cloud的客户添加一个新的数据分析工具。”在某些情况下,Google在收购了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的公司之后,令这些公司只与Google的云基础设施兼容,有时会将它们集成到第一方PaaS和SaaS产品中,只能通过Google Cloud终端方可使用。

根据对市场参与者的采访和Google的内部文件显示,Google采用的两个策略引起了人们对可能存在反竞争行为的担忧。

首先,Google似乎利用其具有支配地位的业务线,包括Google Search和Maps等热门API,以及机器学习服务,通过折扣和免费版本的服务吸引客户到其云平台。

例如,根据公司内部战略文件,2018年Google“与Play团队一起推出了一项计划,根据游戏开发者在Play Store的支出情况向其提供GCP积分,以提高对Play的关注,并诱导其向GCP迁移。”GCP通过利用Google在现有市场的优势损害了竞争。

其次,Google的文件显示它正考虑将其广受欢迎的机器学习服务与Google正需要推广的其他服务进行捆绑。

Google近期的一份云服务定价策略文档解释道:“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是否使用Big Query作为入口来让客户将所有服务作为套件进行使用,例如Data Proc、Data Flow等,并在Analytics Suite上给予价格折扣。因为如果他们使用所有其他服务,他们将很难离开我们。”

该文档继续描述潜在的折扣,并最终制定了一种定价模式,这种定价模式可以使客户将80%的工作量放在GCP上更划算。”正如本报告其他部分所述,如果缺乏干预,该市场的进入壁垒和网络效应将意味着很可能出现高度市场集中。随着Google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监管者和执法者应该警惕潜在的反竞争行为。

最近的热搜,我不敢看。
前几天,河南郑州一个凌晨摆摊卖菜馍的老奶奶,突然火遍全网。
图片来源:B站@河南电视台香香美食
她卖菜馍已经30多年,每天夜里11点多出摊,一直卖到凌晨5点。
老人有三个子女,家里不穷,都劝过她,但自己就是闲不住。
之所以凌晨出来摆摊,是因为老人觉得,这个时间段顾客最多。
刚刚加班下楼的白领,滴滴司机,外卖小哥,都是老奶奶菜馍摊上的常客。
老人认为,这些在城市里打拼的人不容易,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涨价
她的一张饼,只卖6块钱。
因为口味独特,分量十足,老奶奶的菜馍摊,在郑州小有名气。
但真正让老人爆红的,不是她的菜馍,而是顾客和她的一次闲聊。
顾客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出来摆摊?
老奶奶反问:年纪大不可以吗?
顾客问她:“那您是如何做到,30年如一日搁这儿摆摊?
我觉得人老了,应该有个价值。
一天到晚吃饱坐饿、打牌打麻将。
我觉得那不是个事儿,对自己身体不好,对下一代的影响也不好。
素材来源:抖音@志刚在郑州
顾客又和老奶奶聊起了夜间工作的辛苦。
老奶奶微微一笑说,现在工作都很辛苦,没有不容易的事,只要钱来得正道就好。
顾客把这段闲聊的视频发上网络,瞬间刷屏。
网友们纷纷称,这人生观、价值观,太通透了,不服不行。
正能量的老奶奶走红后,专程前来买菜馍的人,在摊位前排起了长队。
但一道前来的,不仅有老人的粉丝,还有心怀鬼胎的主播们。
老人刚刚开摊,他们就拿着各式各样的摄像机、照相机,还有专业打光设备,围住了老人。
因为前来的人太多,老人的工作量是平常的几倍。
但那些蹭流量的主播们,并没打算放过老太太。
在凌晨1点的郑州街道上,这些网红们丑态百出,底线尽失。
要么是先买一个饼,然后围着老人问上十几分钟的问题;
要么是念着早已准备好的稿子,摆出各种造型,强行拉着老人拍着抖音。
老人不知道什么是走红,她只是一刻也不停的和面做饼,尽量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但这些主播们,依旧没打算停下来。
他们向老人提着重复的问题,希望从老人嘴中套出更多的“金句”。
视频中,老人的面容疲惫又憔悴。
这是一个已经96岁的老人啊。
他们在乎的,只是视频拍摄的角度,只是老人,能不能帮他们制造出新的爆款。
最后,路人实在看不过去了,报了警。警察到后,这些围观的主播才被劝离。
几天前,老奶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摊主。
那些高傲的主播门,经过她的摊位,可能都会绕道而行。
几天后,老奶奶成为无数网友追捧的正能量,也成了主播们突然发现的一座富矿。
他们如附骨之蛆,蜂拥而来。
他们在追逐着老人的流量,没有人顾及吃相,在得到想要的东西后,又如潮水般散去。
“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张三。”
这个张三,可以是盲目的狂欢,无所顾忌的恶意,也可以是幻想一夜爆红的人。
这个时代,当网红,似乎成了最容易的一件事情。
好像只要有一个摄像头,有一张足够厚的脸,就能追赶上热度,就够了。
他们不仅对陌生人围追堵截,对自己也常常不惜伤风败俗。
还记得,那个被全网痛批的“劳荣枝仿妆”吗?
女魔头劳荣枝案件震惊所有人后,有网红,竟然迅速晒出了自己模仿劳荣枝妆容的照片。
一个杀人嫌疑人,有什么值得效仿的东西?
除了想以另类的方式搏出位,希望一夜成名,我想不到其他的目的。
有人在模仿劳荣枝,有网红则秀出了“新冠仿妆”。
新冠肺炎是全人类的灾难,新冠患者,是不折不扣的受害者。
利用着他人的苦难,满足着自己想红的龌蹉心理,这种防妆,底线何在?
她们不仅调侃着他人的悲剧,还习惯恶搞和丑化。
微博上一位十八线女网红,曾经因为一则仿妆视频火了。
她嘲讽董明珠的颈纹和鱼尾纹,故意画一对气势汹汹的鼻孔。
尽管有几十万人在线骂她,她拼命道歉,但仍然没有删掉被骂的视频。
因为这蹭蹭上涨的播放量,是她梦寐以求的流量,是她想象中的明天的金钱与名气。
“其实,则趁机起哄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数不在少的。”
人性骨子里的小与恶,其实一直没有改变。
现在走红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有太多的例子,就在那里。
也有太多的人,都在身体力行,努力去印证一种观点:
只有你有爆点,就有流量,然后就有你想要的一切。
这几天,“CEO男友发65页长文,控诉同居女友出轨富二代”的消息,在朋友圈热传。
一个叫张科峰的创业公司CEO,称自己在2021年3月20日,经历了人生中最耻辱的一天。
和他同居长达2年半,且多次见过父母的女友项思醒,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台州某饭店与另外一个男人订婚了。
为此,几个人还闹到了警局。
事情的真相如何,会慢慢揭开。
但我没想到的是,最莫名惊诧的一幕出现了。
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开始出现了多个名叫“项思醒”的新注册账户。
仅是在抖音上,稍加搜索,就有数十个和“项思醒”同名的账户。
她们都是最近几天才注册,粉丝多者已达数万。
这些账户都不是项思醒本人,要么发布的内容是空白,要么发布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
媒体曾经有一个调查,每当热点事件出现后,视频平台上都会出现许多类似的账户。
他们以热点事件中的主人公为名,用假冒的形象,肆意收割着那些不明真相的网友的关注。
即便先行者被平台封禁,但后来者依旧络绎不绝。
没有人意识到这样不对,他们只是觉得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只问收益,走红与否,不问规则和伦理,这才是让人深思极恐的地方。
罗兰夫人曾经说过一句话,让人心有戚戚。
“我认识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狗”。
狗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总想一夜爆红的人。
这是一个全民直播,与全民短视频的年代。
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可以裸奔,秩序可以无视,人心中美好的东西,可以随时崩溃。
娱乐致死的年代,也需要保留底线,也需要去传播一种向美好看齐的文化。
如果网络没有底线,那么人人都将是帮凶与看客。
时尚大师安迪·沃霍尔说过:“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走红,与名气?
他应该是,疫情中刷屏的武汉“清流哥”。
连夜抢建的方舱医院里,这个年轻人专心致志的看书,身边的纷繁仿佛与他无关。
即便在困境中,也应该从容淡定,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她应该是,刚刚拿到全球女导演票房冠军的贾玲。
失意时不沉沦,乘风而上时不傲娇,专业而努力。
她应该是,女舰长韦慧晓。
“戴一块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自己身价百倍,我对这样的价值观完全不感兴趣。
我想要的是,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而身价百倍”。
为了学蜀绣,她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为了制造一种酱,从春天拍到了冬天。
一个寻常的镜头,她往往要拍摄上百遍。
做好自己,才是真正的爆款之道。
满地都是六便士,但你也要努力抬头,去看见夜空。
你从不咄咄逼人,却又坚守底线和原则,心怀善良和温热。
你才会被这个世界认可,成为他人眼中最灿烂的星。
世界再大,你也要有信仰。
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不为金钱和娱乐狂欢,向着光明的地方前行。
如果此后竟没有炬火,那你就做唯一的光。
2、96岁奶奶深夜摆摊讲人生视频爆火,然而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3、B站@河南电视台香香美食
4、“励志奶奶”凌晨摆摊讲人生,通透!人民日报
本文作者:脆皮先生;个人简介:脆皮先生,一枚新晋奶爸,创业公司高管。去过很多城市,也曾在路边练摊。现在只想和你说最真的话,持续成长,不断精进。本文来源:脆皮先生(ID:cpxs200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zua老,视觉:于浩哲,编辑:白一点儿

英国最重要的机密不藏在白金汉宫,而藏在天线宝宝的头套下面

天刚蒙蒙亮,英格兰沃里克郡郊外的一处农场周围就已经风声鹤唳。

这座农场被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包围了:他们扛着长枪短炮,死死地瞄准着视野中央的圆形建筑,仿佛随时准备开启一场血战。

别慌, 这不是恐怖袭击,欢迎来到天线宝宝的拍摄现场。

这不过是天线宝宝五年拍摄期间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当时,全球已有来自120个国家的上亿儿童通过45种语言收看过天线宝宝——却有一群反叛军,想要摘下这四只全民偶像的头套,并将天线宝宝的真实演员公之于众。

“它们诡异的造型和破碎的语言总让我儿子夜不能寐……我来这里的唯一目的,是‘杀死’这群妖怪,向他证明这世上是没有鬼的。”

天线宝宝在BBC播出后,观众投诉电话数量在一周内翻了两倍

当现代人面对灵异事件时,总倾向于给出科学主义的解释来自我调剂。

而那么多人来到天线宝宝的拍摄基地,只是想告诉大家:这些恐怖谷里的逼也是人扮的。

尽管BBC屡次强调,这是一档货真价实的儿童教育节目,但在《太阳报》“你最恐惧的虚拟角色”的读者投票中排名第三的天线宝宝,给大不列颠半岛造成的阴影恐怕是制片方难以预料到的。

“废话、呓语和滑稽动作结合在一起,让天线宝宝呈现出一种超脱的气氛,它们看起来像是服用了某种可怕的致幻剂。”

天线宝宝的头套里到底藏着什么?在英国,这是与戴安娜之死相同量级的话题

最开始那批不自量力的天线宝宝追杀者,被BBC和另一制片方Ragdoll轻而易举地击退了。

导演组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计划,他们雇了一只专业的安保特勤队伍,把拍摄地改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监狱。

为了保持拍摄地址的神秘,即便是最重量级的探班嘉宾,也必须在来去路程中蒙住眼睛——想成为行业恐怖分子不是那么容易的。

《天线宝宝》的片头片尾并没有演职人员表,它的本意或许是给孩子留一份圣诞老人似的童真,但也让这张神秘空洞的面庞更真假难辨。

而在公众强烈的求知欲下,英国的地下报纸都坐不住了。

世界厕所读物行业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时从业者的潜规则就是,谁能第一个拍到不带头套的天线宝宝,谁就将获得年度王牌狗仔称号。

相机就是他们的狙击枪,每个人都在寻找一枪爆头的机会

狗仔们的战力,显然比普通人要高上不少。

靠着几个月成功的信息封锁,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天线宝宝到底是在哪儿拍的了——而狗仔成宿的扒着卫星地图,搜索了英国全境,最终通过那座标志性的小山坡,发现了天线宝宝的秘密地:英格兰沃里克郡斯威诺特尔农场。

据农场主罗斯玛丽·哈丁回忆,几乎每天都有人跳过篱笆,穿过牛栏,鬼鬼祟祟的往天线宝宝的秘密基地靠近,但凡探听到一丁点消息都能成为当天小报的头版头条。

当你抓到天线岛里面的巨型兔子,你就来对地方了

既然拍摄地址已经泄露,ragdoll马上建了个防偷窥帐篷, 让演员在帐篷内更衣,并且规定,天线宝宝在拍片全程都不可以摘下头套,不可以向外宣称自己出演天线宝宝。

为了确保他们不会因为疲惫脱掉戏服,他们直接给演员的屁股里塞了个凳子。

这就是它们拥有一只大屁股的原因

在狗仔的层层攻势下,剧组的防线愈发松动,毕竟24小时高压监视的生活实在不是人过的。

于是,第一只天线宝宝沦陷了——紫色的丁丁。

事实上,在被抓拍到真人之前,丁丁已经惹出不小的风波了。

几个月前,当丁丁把一个看起来像女士的红色手提包作为他的玩具时,他的紫色套装外加隐秘象征同性恋的三角标志,再拎个女包,几乎全世界的gay都把丁丁视作平权偶像。

而在演员Dave Thomson曝光后,他被瞬间人肉,BBC处于舆论考虑不得不将他开除。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性恋权利组织发放了数万张“拯救丁丁”的保险杠贴纸和数千张海报。英国最大报纸《太阳报》还发起了一场同性运动,希望帮助丁丁重返剧组。

“凭什么丁丁能成为国家偶像?”

当丁丁成为全民图腾后,天线宝宝们的追随者中多了不少狂热份子。人们渐渐发现,天线宝宝低幼外壳下的竟有如此先锋的内核。

“你会发现这些生物被困在的星球上似乎是某种反乌托邦的未来,在那里他们被外界的影响切断了。他们没法控制他们的命运,没法决定什么时候吃饭、睡觉和说再见,所有的活动都由回荡在空中的那个声音控制,他们被愚笨,镇静和奴役,类似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物。”

ISIS悍匪英国人穆罕默德·恩瓦齐每天都要组织自己的亲信,花数个小时收看天线宝宝。

类似的八卦新闻与日俱增,家长认为制片方在有意植入极端思想,从而毁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未来,感觉到危险的丹麦和挪威甚至将这部儿童剧列为禁片。

来“追杀”天线宝宝的人也越来越多,四个演员的真实身份,也变成了口袋里的钉子,总有一日要暴露在人们的目光中。

于是,BBC与Ragdoll更坚定了守护秘密的决心:他们将拍摄地点从室外搬到室内,并动用了工程车,直接把天线宝宝的基地连根铲除。

现在那片山丘上,只剩下了一汪湖水。

很难说清在这场战斗里,谁是正义的一方

连富豪粉丝准备的航拍私人直升机,在玉石俱焚的招数前也失去了作用——不过,老奸巨滑的间谍们早就知道了答案。

“我们团队的成员早就开始偷偷跟踪所有剧组人员上下班,并根据每一个人的身高、行动步伐和疲惫程度,分析出了到底是谁在扮演天线宝宝。”

没错,当你每天穿着60斤的戏服晃来晃去时,很难不露出破绽。

连太阳宝宝是谁都扒出来了

“丁丁是个gay,DC是个黑人,拉拉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年纪最小的波后来演了个淫荡的lesbian,我们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天线宝宝只不过是我们童年的一场旧梦,但我们不知道英国人曾经如此认真地去戳破它编织的幻境:我们无从评判追杀天线宝宝的人到底是不解风情还是天真可爱。

但起码这部动画片和它的番外剧情,是真的足够精彩。

这场间谍与反间谍的对决成了无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致使很多人相信:这个世界的终极奥义,可能就藏在天线岛上。

“风车代表着上帝的福音,吸尘器noonoo应该是监视人类的堕落天使,而太阳宝宝的喜怒,可能代表着长久以来的太阳神仪式。”

在这个被全世界盯着的童话世界中,到最后,根本没人在意头套下面藏着一张什么样的人脸。

只是在旷日持久的战斗中,一个阵营布下防线守卫着童真与未知,另一个阵营则以无用的好奇心为武器:尽管探索面具下的答案,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无聊。

但在无趣的生活里,谁还不想去天线岛上玩一圈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zua老,视觉:于浩哲,编辑:白一点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买的东西突然涨价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