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出处当效周生的周生是谁?

有志者当效周生中的效的近义词是什么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从1910年到1913年,周恩来在沈阳东莞模范小学读书。有一天,魏校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不受欺负。”魏校长都不满意。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周恩来的这个答案不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应付校长的,而是他那少年胸怀中立下的坚定的志向。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那天,中国已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这位少年的心。

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了东北的伯父身边。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大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哪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哪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周恩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大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

“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但他听说过,外国列强吧中国当做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

到了沈阳,他又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的遗迹。一位同学的祖父,向他悲愤地讲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受到的灾难。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这是何等样的奇耻大辱!

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

一桩桩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同时也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1. 给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中华不振(    )      A.摇动,挥动    B.奋起,兴起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A.兴起    B.高起,突起

(3)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A.效验,功用 B.摹仿,仿效  C.尽,致

2.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

(1)形容临时想出办法来。                   (      )

(2)极大的耻辱。                       (      )

3.“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一句中,“竟然”的意思是           

     ,这两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4.  哪些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5.  本文的中心句是                               

根据中心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志者,事竟成出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