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特点经典剧目都有哪些?

各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委有关部委办局,区有关委办局:

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体验空间,加强文化品牌营销,积极策应泰州“梅兰芳艺术节”,打造姜堰特色文化品牌,提升优秀戏曲文化影响力,根据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部署,经研究决定举办姜堰区首届“梅兰芳戏剧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最新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姜堰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首届梅兰芳戏剧节期间举办系列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越韵芬芳”——越剧经典剧目《五女拜寿》专场

举办地点:区文化馆三水剧场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南京市秦淮区小梅花青年越剧艺术团等

巡演巡展:越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2、“乐‘韵’堰上  艺‘品’梅香”——韵白小品专场

举办地点:白米镇雏鹰学校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文化馆 区图书馆 区博物馆 泰州市姜堰区笑哈哈艺术团等

巡演巡展:方言韵白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3、“戏润姜城 传承经典”——综艺类戏剧专场

举办地点:三水街道马厂社区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家协会 区文化馆 区图书馆 区博物馆 三水街道为民服务中心 知时节(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

巡演巡展:戏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4、“童心飞扬”——儿童剧《戏娃》专场

举办地点: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康华校区)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 天目山街道为民服务中心 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等

巡演巡展:儿童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5、梅兰芳戏剧节论坛暨大型现代淮剧《高凤英》、小扬剧《苏中女杰》作品研讨会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 张甸镇为民服务中心 溱潼镇为民服务中心等

巡演巡展:戏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6、“梨园盛会”—— 戏曲票友演唱会专场

举办地点:姜堰凤凰文化广场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 区老干部艺术团 区老干部大学 区梅乡国剧社等

巡演巡展:戏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7、“吴侬乡音”——大型传统锡剧《珍珠塔》专场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罗塘街道为民服务中心 靖江市锡剧团等

巡演巡展:锡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8、“风翥罗塘”——大型古装扬剧《三凤求凰》专场

举办地点:姜堰凤凰文化广场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

馆 罗塘街道为民服务中心 高邮市扬剧团 区金燕扬剧团等

巡演巡展:扬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9、“英雄赞歌”——大型现代淮剧《杨根思》专场

举办地点:区文化馆三水剧场

主办单位:区委宣传部 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 泰州市淮剧团等

巡演巡展:淮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10、“戏说黄梅”——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专场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 吉星艺术团等

巡演巡展:黄梅戏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11、“乡村欢歌”——大型现代淮剧《大喇叭开始广播啦》专场

举办地点:梁徐街道文化站剧场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戏剧家协会 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梁徐街道为民服务中心 泰州市淮剧团等

巡演巡展:淮剧艺术普及 各镇街村居

12、“霓裳素描”——钱新明戏曲人物微画展览

举办地点:区文化馆展厅

主办单位:区文体广旅局

承办单位:区图书馆 区文化馆 区博物馆等

巡展单位:各镇街村居 部分学校

(一)成立班子,强化领导。成立2021年姜堰区首届梅兰芳戏剧节领导小组,由区文体广旅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和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文艺科,负责艺术节活动的指导、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共同推进。镇(街道)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巡展实施方案,做到方案、人员、经费“三落实”。各镇(街道)参与首届梅兰芳戏剧节活动情况将列入年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戏剧节期间,各有关部门(单位)、各镇(街道)要按照各自职责,明确分工,强化落实安全责任,做好戏剧节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确保戏剧节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有关单位、各街道和社区要认真组织好戏剧节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宣传栏、海报、微博、微信等载体。要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加大在省、市新闻媒体上的报道力度,扩大戏剧节影响力。

(四)全民参与,文化共建。戏剧节期间,各有关部门(单位)、各镇(街道)要广泛发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群体参与到戏剧节活动中,要积极吸纳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参与戏剧节活动,要主动邀请辖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戏剧节活动,共同推进我区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对成功按相关要求完成活动的文艺社团,我局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各承办单位和镇街须在活动开展前,将参加首届梅兰芳戏剧节各项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安全预案报送区文体广旅局(三水大道86号),联系人:邹海俊,联系电话:,邮箱:@。

泰州市姜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演出剧目:京剧红色经典演唱会

演出剧目:《托兆碰碑》《盗库银》

演出剧目:《天女散花》《文昭关》《游湖》

演出剧目:《遇后龙袍》

演出剧目:儿童剧《齐天大圣大战白骨妖》

演出剧目:《游龙戏凤》《赤桑镇》

演出剧目:《拾玉镯》/《霸王别姬》

演出院团:山西省京剧院演出团/梅兰芳青年团

演出地点:梅兰芳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内)

一、《平原作战》片段“披星戴月下太行”

1、“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

三、《平原作战》选段“亲人蒙难”

 四、《沙家浜》片段

1、“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表演者:安晓强  张二苗

五、《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

表演者:吕宁宁 

六、《智取威虎山》选段

2、“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3、 “早也盼晚也盼”

表演者:王岩柏  张跃兵

七、《智取威虎山》选段“朔风吹”

八、《江姐》选段“绣红旗”

九、《红灯记》片段“痛说革命家史”

十、《沙家浜》片段“智斗”

十一、《蝶恋花》选段“古道别”

十二、《沙家浜》片段“奔袭片段”

辽入侵,潘洪挂帅御敌,命杨继业为先锋,率六郎、七郎出战,被困两狼山。杨派七郎突围求救。潘因七郎打死己子潘豹,不但不发救兵,反将七郎灌醉,绑在树上,乱箭射死。杨不见七郎和救兵,又令六郎回朝,终因无援,人马冻饿,碰死在李陵碑前。

白素贞和许仙婚后,派遣青蛇小青前往钱塘县盗库银,助许仙开药店,小青立败守库神,盗银而归。 

西天如来佛放开慧眼,遥知维摩居士在毗耶离城现身说法,不幸染病,遂命文殊师利率领诸菩萨、众弟子前往问疾,借聆妙法。又命伽蓝往众香国传法旨,派总领群花天女到维摩处散花,以测验诸菩萨、众弟子是否练习。天女率领花奴,携带满贮仙卉之宝篮,乘风驭气而来,历遍大千世界,赏尽天地美景。

楚平王无道,父纳子妻。相国伍奢谏奏,反遭全家杀戮。伍奢之子伍员为报仇雪恨,去到吴国搬兵。行至昭关,遇隐士东皋公,方知被画图缉拿。伍员藏东皋公家,一连七日,因内心焦虑而须发皆白。东皋公让好友皇甫讷乔扮伍员假作出关,被关吏擒拿。伍员乃得乘机混出昭关。

在峨眉山修行千年的白蛇的化身白素贞,在青儿的陪伴下,同游西湖。时值清明,西湖上下起了萧萧春雨。她们正在为难之际,一叶轻舟向她们划来,船上的年轻人许仙邀请二人搭乘。白氏和许仙一见钟情,并且约定许仙将于次日到她们住所来取回借给她们的雨伞。

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 历数当年宫闱秘事。此妇即是真宗之妃李定妃,是当朝天子之母,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当即答应代其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特设雷强张继保灯戏,指出皇帝不孝。仁宗一怒,要斩包拯。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后还朝。李后要责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象征打皇帝。

《齐天大圣大战白骨妖》

在很久很久以前,齐天大圣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唐僧前往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封贴,救出悟空,将他收为徒弟,取经途中又先后收了二徒弟猪八戒、三徒弟沙和尚,四人一路西行,历尽了千辛万苦。这一天 他们师徒四人来到了天王山下,天王山白骨岭白骨洞内,住着一个凶残、狡猾、善于伪装的白骨妖,她一心想吃唐僧肉,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正德帝微服出游,来至梅龙镇投宿李龙客店。李因事外出,托其妹凤姐打理。正德帝见凤姐貌美,借机调戏。凤姐欲拒之,又恐迁怒来客.只得不理不睬。正德帝无奈,将内穿龙袍显露一角.凤姐见状大惊,遂下跪讨封。

包拯年幼失去父母,由嫂吴妙贞抚养成人。侄子包勉任萧山县令,贪赃枉法,包拯秉公将其铡死。吴妙贞赶到赤桑镇,哭闹不休,责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晓以大义,吴妙贞感悟,叔嫂和睦如初。

明朝,陕西孙家庄少女孙玉姣坐在门前绣花,被青年世袭指挥傅朋看见了。傅朋爱慕上孙玉姣,便借买鸡为名,和孙玉姣说起话来。傅朋的潇洒多情也打动了孙玉姣的心。傅朋故意将一只玉镯丢落在她的门前,她便含羞地拾起了它,表示愿意接受傅朋的情意。两个人的心愿都被刘媒婆看出了,她便出头来撮合这件好事,完成了这幕喜剧。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到项羽处诈降,诓项羽进兵,致使项羽及部队在九里山遭遇韩信的十面埋伏,把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遂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感到没有面目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


最近,乌鸦发现各大社交平台上,批判“恋爱脑”成为了一大趋势。有分享自己身边故事的,有直接出来现身说法的,还有各种“无中生友”的。看了不少的故事和事故,乌鸦都觉得这些恋爱脑真是太让人血压高了。


虚构人物也没有逃过这次大批判,王宝钏堪称这次运动最大的标靶,简直成了恋爱脑的代名词。

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被大伙儿翻了出来,那里面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居然挖野菜挖得兴高采烈,吃野菜吃得甘之如饴。

看起来智商就不太在线,属实是恋爱脑了。


然而,再往下骂就有点儿不太靠谱了。因为不少被恋爱脑气到的朋友,找出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京剧原著《红鬃烈马》。许多连戏都没有看过的人,却恨屋及乌,把这出戏里面的王宝钏也给骂成了恋爱脑,这就失之偏颇了。


简略来说,《红鬃烈马》讲述的是王宝钏与薛平贵的爱情故事。作为相府千金的王宝钏抛绣球招亲,打中落魄街头的薛平贵。宝钏之父王允嫌贫爱富,要求退婚。但先前已经与薛平贵定情的王宝钏不同意,父女三击掌为誓,王宝钏反出家门。

后薛平贵出征西凉,被俘之后以为王宝钏改嫁,便与西凉公主结缘。王宝钏则苦守寒窑18年等待薛平贵。

如果看过这出戏,从彩楼配、三击掌到武家坡、大登殿,其中描绘的王宝钏一角,并非是个单纯倾心男主薛平贵的花瓶角色。

相反,王三姐颇有自己的气性,不嫌贫、不爱富,尽管是出身相府的大小姐,但是脾气一上来,为了爱情也好,为了争气也罢,她竟然能与父亲三击掌,叛出家门,抛却一身荣华富贵。说这样的烈性之人是恋爱脑,确实不太对。


另外,在《大登殿》一折中,王宝钏看到自己的“情敌”、“善意第三方”代战公主,她的反应不是上去撒泼,而是大大方方唱出一句:

“宝钏若是男儿汉,我也到她国住几年。”当真是潇洒风流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豪迈。

相比这成型于1920年代的《红鬃烈马》,拍摄于2012年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竟然将这样一个有着鲜明反抗意味的角色演绎成了恋爱脑,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不只是这次被恋爱脑大批判殃及池鱼,京剧被骂的次数也不少了,在有些人口中,京剧成了旧时代的封建糟粕、地主阶级的文化代言。


再加上如今京剧确实稍有衰落,为它辩护的声音不大,以上种种印象似乎有越坐越实的趋势。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且看上文说到的红鬃烈马这一出,它的故事来源于故老相传的传奇,但真正成型为现在舞台上的版本,大概是在1920到1930年代。

一个为了爱情叛出家门的女子,不正是那个年代逃离包办婚姻的女青年的写照。

而不少今天批判王宝钏恋爱脑的人,批着批着就谈到婚姻要“门当户对”,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这些人真是越活越回去,比王宝钏还落后800年。


不只是《红鬃烈马》,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部分京剧剧本,大多都创作于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时代——恰恰都是在帝制王朝崩溃之后。

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少知识分子加入了京剧的创作过程,赋予了这一传统剧种新的时代特色。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曾这样评价:

京剧是中国最晚成型的传统艺术,却也是中国最早成型的现代艺术。

民国京剧在价值观上的“新”体现在很多唱词中。讲述唐末军阀李克用传奇的《珠帘寨》里,李克用被塑造成了一个怕老婆的老将军,他有一段唱便是:

如今的事儿大变更,桩桩件件要维新。别的事儿孤不足论,最可恨男女自由要平行。唯有孤王家法紧,她比那平权自由还狠十分……沙陀国中访一访来你再问一问,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供观世音……


试想,若不是当时妇女平权思想在中国萌发,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创作者怎么会写出这样的戏词?

京剧的时代特色还可以从民族的角度来观察,在民国时代,山河飘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笼罩神州。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相当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新戏喷涌而出,《生死恨》《杨门女将》等至今常演不衰的大作都诞生于那个时代。

《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挂帅”甚至登上中学课本,想必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对这一唱段陌生。其中“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够属于他人”,真是唱出了当时国人的心声。


由齐如山创作,梅兰芳于1936年首演的《生死恨》,就更是将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其中唱词:

胡儿铁骑豺狼寇,他那里饮马黄河血染流。尝胆卧薪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思悠悠来恨悠悠,故国月明在哪一州?

至今听来,仍如芒刺在背。


梅兰芳大师,正是那个时代改革京剧最得力之人。

1913年秋,梅兰芳以挂二牌名义,与挂头牌的老生演员王凤卿同赴上海演出两个月。自幼生活在北京的梅兰芳,初到上海看到“华屋连苑,高厦入云,灯火辉煌,城开不夜”的十里洋场,洋洋大观,极感震惊。

在种种的新奇之中,梅兰芳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海的舞台与戏剧。梅的感受是:“舞台上的一切都在进化,已经冲着新的方向迈步朝前走了。”

这次历时五十多日的上海之行,令年轻的梅兰芳仿佛从睡梦中猛然觉醒。他真切意识到,他所生活的环境正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他也必须要尽快适应这种改变、参与这种改变,才能在新的环境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然而这时北京戏剧界的情况是,仅仅由剧坛领袖谭鑫培、田际云等出面,创建了一个“正乐育化会”, 旨在“灌输一点新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梅兰芳对此感到不能满足了。

当时,陈独秀、鲁迅、胡适、周作人、钱玄同、傅斯年等新文化运动主力,对以京剧为代表的“旧剧”非常反感,经常在《新青年》杂志上对京剧大加挞伐。

梅兰芳有感于京剧形象不佳,无法适应时代变化,发起了一场事实上的“京剧改良运动”,在京率先排演了大量的时装新戏、古装新戏,并对传统剧目做出大幅度加工改造。


在梅兰芳身边,聚集起了一个由议员、银行家、知名文人、画家、教授组成的智囊团,时人称之为

“梅党”。这些人热爱“旧剧”,却与清末追捧“旧剧”的达官显贵颇不相同。他们当中多有海外留学者,广有识见,不乏高明;虽然脾气秉性、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多属开明人物。

随着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改变,社会风气与文化需求也必将变化;所以,他们对于梅兰芳的觉醒,及时地予以鼓励与支持响应。

梅兰芳于1914年10月推出他的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又于1915年相继推出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牢狱鸳鸯》等,以及第一个古装新戏《嫦娥奔月》。

社会反响异常强烈,北京剧坛由此焕然一新,梅兰芳的“改良”形象也随之得以确立。


梅兰芳还重视对于京剧现有剧目的加工改造,此类剧目中公认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妃醉酒》与《宇宙锋》两剧。

在那个女性主义方兴未艾的时代,梅兰芳先生作为男旦演员,率先做出回应。在排练《贵妃醉酒》这出戏时,走出了传统的红颜祸水观念,以女人的视角塑造杨贵妃这一角色。

就这样,原本一出不登大雅之堂的色情戏,经梅兰芳“改良”后,脱胎换骨,被提升成为京剧经典剧目。


最终,这场由梅兰芳大师与“梅党”发起的改良运动,成功实现了京剧从艺术审美、剧本创作、表演形式到剧团管理、观众组织、媒体宣传等各方面的全面更新,形成民国京剧新传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除了梅兰芳的改革之外,《宋教仁》(周信芳创演)、《摩登伽女》(尚小云创演)、《枪毙阎瑞生》(露兰春创演)、《红菱艳》(冯子和创演)等新戏,都火爆一时。

加入“弹钢琴唱歌”的时装京剧《红菱艳》(1917年在上海首演)是第一出加上西乐伴奏的京剧(剧中还用了小提琴等西方弦乐器),也是第一出加上西乐伴奏的时装京剧。

第一出在北京首演的加上西乐伴奏的京剧,也是第一出加上西乐伴奏的时装京剧,乃是尚小云创演的《摩登伽女》,使用小提琴和钢琴,由杨宝忠担任音乐指导和小提琴演奏。


靳飞就曾说过:“民国京剧与清代京剧貌合神离,可称是别开生面。民国京剧是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与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京剧传统的一次巨大更新。

与其说民国京剧是清代京剧的继承,莫若说民国京剧在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中开创了新的京剧传统。”

民国时代的改革带给了京剧新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之后,京剧又经历了一波新的发展高潮。

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戏剧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陈独秀就曾经这样说:“编小说,开报馆,然不能开通不识字人,益亦罕矣。

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

新中国建立之初,戏剧改革的重任交到了田汉手中。尽管田汉曾对梅兰芳的戏剧改革观点不甚满意,甚至还差点儿搞出一场梅兰芳大批判。但经过斗争与交流,田汉的戏曲改革也从梅党吸取了一些经验。


改革的第一步,是继续推动京剧艺术形式的现代化,以适应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比如,京剧在建国后开始实行导演制。过去京剧讲究一个“看人不看戏”,只注重演员的表演,忽视导演的作用。

在《齐如山先生对新平剧的意见》一文中,田汉说:“北平观众向来‘重人不重戏’,但我们‘决不能’也‘决不应’宣传个别演员的色艺,而应该让观众注意‘戏的本身’,”田汉强调

“这也是一种革命,我们必须付出代价,即令赔本我们也得这样做”。

田汉还引用梅兰芳的话,

总结梅剧团在莫斯科演出前严格排练的经验,说明“将来的新平剧一定要有严格的导演才会有完整的好戏”。


针对一些人认为戏曲原来没有导演,实行导演制有没有必要性的观点,田汉表示,经典戏曲剧目定型,表面看没有导演在工作,但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演员等戏曲从业人员,是在实际演出中不断思考、改进、设计,做了大量的导演工作,而让剧目在艺术上成熟起来的。

中国戏曲原来没有导演制但并不是没有导演工作与创作。

中国戏曲的现代化,离不开向外国学习。他特别重视学习苏联的经验,年轻的时候就撰写过长达五万余字的论文《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后来,他主持戏改时,每遇到难题就能举出具体事例对照苏联在这方面的经验,这样的例子在田汉的论著中比比皆是。

当然,田汉所主张的戏曲现代化绝不是全盘西化,不是贵族化精英化,而是一种不违背戏曲的民族特性大众化原则的现代化。戏曲导演的戏剧素养,无疑包括其对于世界戏剧的学习与思考。戏剧观念的形成无疑需要借鉴。但借鉴不能忘记中国戏曲美学的主体与本体!


第二,京剧的表演视角进一步从王侯将相下沉到劳动阶级,哪怕是新编的古代故事,也更多关注人民命运。

早在延安时期,教员就曾经说过: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

《谢瑶环》,如今也是一出经典剧目,中国大大小小的名旦角儿无分流派,几乎都排演过这出戏。


尽管背景是武则天统治的年代,但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女皇、狄仁杰、武三思这些大人物,却是后宫之中出身平民的女官谢瑶环。而谢瑶环下江南办案,为的也是替那些被豪强兼并了土地的流民做主。

此外,相比较更多受制于背景而“旧瓶装新酒”的新编历史剧,在被更赋予政治文化意义的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之中,对于革命群众作为主角的塑造无疑愈加直观易行。

后人言及新中国京剧,不知是受了什么影响,似乎只记得所谓“八大样板戏”,仿佛新中国前三十年全国只有这8部戏。


这种“正确的集体记忆”当然有所偏颇,甚至连“八大样板戏”这个说法都不准确,因为前后两批样板戏共有10部京剧……

除了这10部样板戏外,那个年代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著名的有

《白毛女》《黛诺》《六号门》《箭杆河边》《节振国》《柯山红日》《红嫂》《惠嫂》《柜台》《洪湖赤卫队》《平原游击队》《雪花飘》《审椅子》等,多半是以工农兵为主角,描写工农兵生活、阶级斗争、革命的作品。

京剧也在这个年代进一步走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扩大了影响力,无愧于“国剧”,乃至于“国粹”的称号。


这里不得不提对于塑造“正确的集体记忆”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国影史经典影片”——

这部大作中其他的叙述暂且不提,由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一角,在新中国建立后竟然还在说什么

“现代戏有意思,可现代戏的服装有点儿怪,没有行头的好看,这布景也太实了。京戏讲究的是个情境,唱,念,做,打,都在这情境里面。穿上这身往布景前头一站,玩意儿再好也不对头了,我就怕,这么一弄就不是京戏了”。


且不说原著小说作家和电影导演对于京剧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程蝶衣作为一个民国年间火起来的京剧演员,居然对现代戏是这样的看法。

如果他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就是这么一个水平,那他在民国年间就不可能成名,只会被观众和同行视为“食古不化”的白痴,他所谓的“悲剧”根本没有资格等到新中国成立才上演。

说白了,程蝶衣这个角色,在艺术上如何没看出来,倒确实是个恋爱脑……


从民国京剧的改革,到新中国对京剧的革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的京剧已经与时代紧紧融合。

动辄居高临下将京剧称为封建糟粕、地主阶级的文化代言,求求能不能先好好看看再下结论,毕竟调查了才有发言权。

蒋晗玉:田汉戏曲改革论述的学习与思考

陈飞:主领春风只在君——靳飞“民国京剧”论

黄亚清: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郭玉琼:20世纪戏曲改革视野下的“国剧”理念研究

知乎用户:天哥tgn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兰芳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