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最先带来的是消费主义和攀比心理。物质是引起人们攀比的重灾区。在物质攀比中,人们获得的是焦虑、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当然不可能快乐。这是因为物质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是最容易用货币尺度衡量的。任谁都能一眼看出宝马和自行车、别墅和二居室的差距,从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物质焦虑的“降维打击”。对在一二线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尤甚。即便你拥有优秀的财富观念,不盲从、不攀比、不超额消费,物质主义还能从家庭联系和情感角度找到攻陷你的突破口:家人会不会在疾病时面对无法负担优质医疗消费的窘境?孩子要不要输在没有优质学区房、培训班的起跑线上?而物质攀比本质是无度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的孩子暑假在补习班,隔壁家的孩子在补习之余学钢琴,互联网、朋友圈、抖音app里的孩子在学器乐之余潜水、马术、高尔夫...这才是物质主义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努力创造价值、积累财富,以求物质生活得“体面”,但这“体面”何时知足、得有尽头呢?我们期望用财富积累的方法解决物质焦虑。但是财富积累只会在给予短暂满足后,带来更多烦恼和焦虑:烦恼如何增值财富、抵御通胀、避税、获得与财富水平一致的社会认同和尊重。所以想用物质财富积累的方式,解决物质攀比带来的焦虑和空虚,无异于抱薪救火、缘木求鱼。因为我们真正匮乏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科学的财富观、价值观和充盈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爱好正与喜欢攀比的物质主义相反,崇尚包容、多样和丰富。穷人之所以贫穷,不仅仅是物质匮乏,更是因为缺乏正确认识经济规律和改善自身财务状况的知识。邓公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邓公忘了说上层建筑不仅仅是高楼大厦、香包宝马。更是尊重人人平等的普世价值。是明理诚信、尊老爱幼、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修养。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插花、雕塑等多元丰富的美学艺术。苏东坡在《记游松风亭》里记录了他有一次步行跋涉,想去凉亭休息,但走不动道的故事: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这并不是否定物质财富的意义。只是我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能不能向东坡学习下“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在连轴转的生活中喘一口气,理一理财务观念,同时亲近一下美妙的大自然、欣赏一会多元的艺术美学、照顾下想要“快乐”的精神世界心声。我是清浦,信奉生活有序、审美多元的经济学人。
2022年时间幸福指数国家排名公布,中国在146个国家中排名72名。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和成效可以说是最出色的。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整体的幸福感并不突出。甚至排名上还低于在我们国内印象中十分贫落的蒙古国(排名68)。不仅是蒙古,像夏威夷、新西兰等国家,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活简朴,但是却格外幸福。而相比物质相对发达的中国,想吃啥,想买啥,只要手机一操作最快当天就可以送到门口。但人们却难以感受到快乐。虽说现在我们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比其他国家小(上海暂且不谈),但是最近互联网的“裁员潮”愈演愈烈。京东“毕业” 阿里“输送”人才。虽然现在已经是春暖花开,但各大厂已是“寒冬正至”。员工1:人在北京,房贷2万,车贷5000,二胎和日常开销1万。员工2:人到中年,公司裁员。每个月房贷2万,一个吞金兽和全家消费1万。出去面试机会少,手里也没现金。父母和老婆都退休了。还有一次在地铁里,我听到一位中年人在交谈:“现在房贷车贷,二胎,小孩的教育的压力都在我身上。我现在连生病都不敢啊”。不止互联网行业,现在整个社会大家普遍感觉压力特别大。打工的随时害怕被辞退,创业老板害怕资金周转不来。在如此压力下,幸福感自然会降低。小时候老师问我们,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往往会说:我想当一个宇航员,我想环游世界等等。但现在,有多少人的梦想是我想要买一套房子,一辆车,然而有房的就会想再买一套房,想换一辆更好的车。慢慢的就会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占有欲。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那就是相信自己一直会拥有稳定的收入,而整个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会不断的增值。而随着现在疫情和部分行业饱和开始缩减规模,曾经的幸福不复存在。在新西兰、夏威夷等国家,虽然他们的生活物质相对单一,生活本身也很单调。但是他们可以纵享大自然的恩惠和户外体验。他们抛开对物质金钱的约束,将生活重点放在精神上的享受和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大城市,在大城市买房,买奢侈品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这个奋斗,认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但我认为,幸福其实很简单。简单的生活和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幸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富的物质生活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