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app会员能退吗消费陷阱?

  日前,不断有消费者投诉App付费会员在购买时以隐蔽小字告知自动续费,或以站内信、应用内通知、邮件等十分隐蔽告知的情况下自动续费,连续扣费数月甚至几年之久,在不经意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后才发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常见的几十款App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类软件,芒果TV、优酷等视频平台以及百度文库、夸克等应用软件都在被网友吐槽之列。  律师分析表示,平台方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目前法律中还没有对如何采取“显著”方式进行续费告知有具体规定,平台可能是借此钻空子来模糊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但这种做法不合理。  投诉  自动续费无提示  近日,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分别在多个App会员上遭遇了自动续费未通知事件,根据用户晒出的大量扣款记录,记者对详细情况进行了了解和核实。  在亲身体验投诉较多的十几款App后发现,在这些平台的会员充值界面中,“连续包月”“连续包年”一般为默认首选项,且价格下方通常会有一行浅灰色小字写着“每月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连续包月包年的价格也更有诱惑力,与普通月卡相比往往会便宜5到20元不等。有自动续费协议和单月卡在界面上像是隐藏款,如果不多尝试点几下,是很难发现它们存在的。  更有甚者,在App上根本没有类似提示,而是在用户选择连续包月扫码付费后会直接自动跳转至“开通自动扣费”界面,相当于付了费就是签了自动续费的合约。该如何取消合约服务、到期是否会以某种方式提醒等必要说明在其中并未体现。不少用户因疏忽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关闭自动续费服务通道,这才一连被扣了数月甚至几年的会员费用。  调查  退订提醒十分隐蔽  退订时,消费者们也遭遇到了不告知或隐蔽告知的问题。有消费者表示,自己以为会在短信中收到扣费提醒,或者至少在两种不同渠道收到类似提醒,但实际上,App会挑选消费者可能完全注意不到的方式进行告知。  比如,夸克网盘的续费协议中写道:“服务期限届满前向您以发送短信或站内信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送连续包服务续费提示,如果您不对该信息进行确认,或所回复确认之信息未尽符合夸克网盘的系统要求,则夸克网盘有权视您委托夸克网盘通过您默认的支付方式继续获取相应的服务费用”;迅雷会在扣费前五日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邮件、应用内通知等形式提示用户;而芒果TV则表示会“在发起续费前五日通过会员频道及站内消息两个明显位置主动向用户发送自动续费提醒”,爱奇艺、百度文库等App大都说法类似。  有不少消费者认为,这些平台方并未真正尽到责任将信息通知到位,应用内通知并不合理。身处互联网时代,大量App作为各种便捷应用服务涌入人们的生活中,一旦将应用删除或推送消息太多,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提醒。  聚焦  一键取消何时提上日程?  虽然开通会员只需点击“确认支付”就能迅速跳转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但若想退订就没开通时那么便捷了。有消费者表示:“各个App的自动续费协议中介绍,自动续费服务是‘避免会员因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未能及时续费造成损失而推出的服务’,那为何没有避免会员因未能及时取消而造成损失的措施和服务呢?”  记者体验发现,市面上绝大多数App内并没有设立便捷的关闭会员服务通道,尽管其会员平台对于取消连续订阅的步骤都作了详细说明,但想要找到说明的具体位置并按步骤手动关闭还是得费上些功夫。  为何这一现象如此普遍,各平台都如此“有恃无恐”?记者发现,原来,目前在法律上并没有对此进行如何提示退订的具体规定,因此,平台为了诱导消费,纷纷在钻空子。  律师说法  建议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  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条例第十八条,“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廖爱云律师表示,“平台应提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关于这个显著方式,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对等的原则,例如平台经营过程中常用的重要信息发布渠道,在邀约订单时醒目、便捷的展示渠道,也应该在扣费提醒时以同等的方式采用。例如有平台采用弹窗的形式邀约订单,那么其同样应该以弹窗的形式提示消费者即将续费事宜。”  实际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提到过,“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从经营者的角度考虑,在一级页面主要展示会员订阅服务也并没有错,但这让不少消费者直呼“整天与各种App斗智斗勇,没想到最后还是被当‘韭菜’。”  对此廖爱云律师也表示,“关闭会员渠道也应遵循公平、合理、对等原则,允许消费者采用同等便捷的方式进行操作。”她认为,对于扣费提示缺少或不明显、取消步骤繁琐、取消按钮不明显等,平台方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并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对于会员一键退订在日后是否能落实的问题,廖爱云律师认为,“日后法律法规肯定会进一步完善,至于会不会形成会员自动续费的强制短信提前通知,这个不一定。”廖律师还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司法实践中,对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法院更多会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角度去裁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消费者的正当维权,从而鼓励消费者大胆维权。(记者 温婧)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近年来,有很多直销机构,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的会场营销,向广大消费者宣称,花几万至十几万充值会员后,可以获得返利,而且只要这个会员后续继续发展会员,那么他发展的下线会员的充值款,也可以有可观的返利。会场营销的热闹气氛,加上活动方承诺现场充值的丰厚礼物,让很多人头脑一热,就毫不犹豫的充值十几万,成为会员。结果在成功充值后,不但没有能够获得返利,连自己支付的款项也要不回来,令广大消费者叫苦不迭。笔者近期就代理了一起类似的案件,该直销公司为全国著名的企业。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后,我与本团队的律师认真分析案件的证据,检索相关法律法规,确定起诉方案后提起本案诉讼。本案经一审和二审,最终为当事人要回了全部的充值款。一、
基本案情 2016年3月,原告黄女士参加了被告江苏某科技公司组织的大型宣讲会,在宣讲会中被告营销人员宣传,向被告江苏某科技公司支付预存款即可成为会员,该预存款可以用于购买被告的商品,预存款越多,获得的赠品越多。成为会员后发展下线,还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黄女士在江苏某科技公司的宣讲会现场,充值了15万多元,作为入会会费和购买商品的预付款。后黄女士既未从江苏某科技公司处购买商品,亦未获得所谓的任何的提成回报。后黄女士多次联系江苏某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要求返还该预付款,均遭到拒绝,遂委托本律师起诉,要求江苏某科技公司返还全部款项。二、
裁判结果本案经一审、二审之后,最终法院判决江苏某科技公司扣除黄女士提货的2000多元之后,其余款项江苏某科技公司全部返还,并支付利息。三、
法律分析
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原告黄女士对其支付的预付款项,享有要求返还的权利。被告江苏某科技公司在收取原告黄女士的预付款后,仅交付了价值2000余元的商品。其后的两年多时间,江苏某科技公司未再交付其他商品该黄女士。既然该款项性质为预付款,在公司未提供相应价值的商品的情况下,黄女士依法有权要求江苏某科技公司返还。四、
律师指引本律师在此也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轻信充值成为会员后,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承诺。现场营销人员在宣讲时的口头承诺,无法作为你向营销公司要求回报的依据。一旦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冲动之下充值了大额的预付款而无法要回款项时,需要第一时间搜集好证据。你也可以选择专业的律师指引你来搜集证据,包括公司的宣讲资料、与公司营销人员沟通的证据、款项支付的证据等相关的一系列证据。
消费陷阱,是指商家在销售商品时,通过一些隐形的手段向消费者出售消费者并不需要的商品,尤其是在节假日这种现象更明显。在节假日,多数商家会推出一些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这些活动中有些暗藏了隐形的消费陷阱。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已经逐步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扫码支付、微信、支付宝支付等第三方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于消费的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商家为了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也是花费心机,绞尽脑汁,设置了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消费陷阱。2021年3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公布了2020年消费者消费投诉的10大典型问题:1、不法商家假冒家电品牌官网;2、低价套路层出不穷;3、直播带货良莠不齐;4、快递末端投递服务不规范;5、酒店住宿、文娱票务退款难;6、健身房靠空头承诺卖卡;7、长租公寓经营异常引发连锁反应;8、未成年人充值网游退款难;9、产品升值实为“销售套路”;10、二手车平台解除抵押难。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社会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人们对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保险等的消费日益增加。我们现在每天都会面对各种类型的消费诱惑,免费体验、折扣促销、赠送礼品等优惠信息,让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就会跳入商家的消费陷阱,花了冤枉钱,还受窝囊气。下面笔者为大家列举几种最常见的消费陷阱套路:一、返券循环消费购物返券是商家常用的一种套路,往往会利用节假日以此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看起来此项活动似乎对消费者来说有利可图,然而,大家所不了解的是,这种方式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变招”,让消费者猝不及防。实际上,返券是商家利用顾客贪图小便宜的消费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所采取的一种销售套路,最终消费者会发现,本来想去捡便宜,没想到反被商家套路。例如,原价100元的商品,如果五折销售,售价为50元。如果以消费100返100的方式销售,消费者以100元购买此商品后,还会在商场消费获赠的100元现金券,这样他就在该商场一次就消费了200元,商家当然十分高兴,因为利用返券这种手段可以使商场达到促销的目的,销售额因此将会大幅提升。二、打折的商品其实并不便宜商家还会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利用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实际的市场价格缺乏了解的情况,将一件货值50元的商品的价格提升十几倍后,再打个五折或以满200返200的活动将其出售。如果商家发现某种商品销路不错,它完全可以与厂家联手,通过大量进货,薄利多销的手段,进一步降低商品进价,通过提高销售价格再打折的手法,从中赚得盆满钵满。三、利用原价与活动价之间的差价吸引消费者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定或下判断前,更容易受到之前信息的影响。如在商场的促销活动中,这一“锚”就是原价,使人通过对比产生占便宜的感觉。商场更是在活动中大肆宣传,“仅限当天”、“错过等一年”、“N天后恢复原价”。此外,商家还会采取“全场八折与两件八折、三件七折、四件六折”这种阶梯式折扣,吸引消费者忽略总价,而为了达成最低折扣凑单。四、限量与稀缺效应物以稀为贵,饥饿营销是商家常用的一种销售手段。如各大品牌的限量版、联名款、限时打折、限量购买等都是稀缺效应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稀缺营销方式一般是,限量、限时、限会员购买。而每年的“双十一”购物活动更是将此做到了极致,稀缺效应之所以能够激发人的购物欲,就在于相比于正常商品,稀缺商品会引发消费者的焦虑感,认为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就难以买到这一价格的商品了,促使其尽快下单购买。除了以上商家套路外,笔者认为,攀比心态和不切实际的盲目消费才是最大的消费陷阱。现实生活中,基于二八定律,有钱人毕竟是少数,然而,许多人却热衷于模仿富有阶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当前的媒体和舆论也无时不在为他们的奢华生活做着宣传,浏览电视、手机、公众号的文章,几乎都是有关那些明星、名人、大V们所谓的高品质生活的报道。许多年轻人受到这一奢华享乐风气的影响,也产生了一种攀比心态,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如何,盲目消费,购买一些远远高于自身收入所能承受的商品,如有人动辄花费7、8000元,甚至上万元去购买一双品牌鞋,这将导致他将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还有人宁愿为此承受今后半年多时间里馒头加咸菜的生活。此外,现在许多人购买商品不注重其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购买其“社交价值”。例如苹果手机,那些月收入6、700元的都市白领,为了撑门面非要去买一个。否则在同事面前就会显示出与其不在一个阶层的表象。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外地白领,为了节省房租,可能都租住在破旧的城中村中,但是,近期上映的热门电影,尽管不感兴趣,但还是要充值VIP去看,为什么?说白了为了获得社交资本,否则在公司大家都在谈论这部电影,你只能被冷落在一旁。攀比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但是,“二八定律”决定了大多数人不可能进入高收入阶层,如果一直这样攀比,只会使得人不自信,更容易自卑,所以说,实际上,社交资本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笔者认为,享受物质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别人不能干涉其自由。但是,盲目攀比却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希望广大年轻人不要被各种不正确的洗脑言论带偏,应该立即觉醒,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并没有错。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升级,促使人们的购买欲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年轻群体中存在着“精致穷“、”富态穷”等消费观,许多人尽管收入不高,却愿意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商品而“变穷”。笔者认为,在眼花缭乱的商品面前,还是要保持理性、量力而行。一时的购物冲动所购买的商品,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而你却将为此付出长期低水平的生活质量,是不值得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用付费为什么还要app内购买项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