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的钟馗字画价格现在多少钱?

  由齐鲁风韵生发,他用水墨气象绘人间百态;从古老黄河走来,他以如椽巨笔写大河安澜——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美协驻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协名誉主席张宜,数十年来精勤于绘事,于人物、花鸟、山水诸作,都呈现出了深厚、纯正的艺术气象;尤其是写意人物创作,为今日画坛所瞩目。
  张宜  描画百岁老人群像,见证大河安澜  2022年初秋,山东省黄河主题美术创作大展亮相济南,一幅幅表现汹涌奔腾、气势恢宏的黄河画作呈现出万千气象,成为山东美术的年度现象级大展。而当观众走到张宜与画家何怀雨共同创作的中国画《见证安澜》前,观展情绪却会渐渐转为平静,并随着画面陷入深思:这幅《见证安澜》并没有直白地表现黄河恢宏激荡的自然物象,而是着眼于人与河的关系,以黄河岸边山东齐河境内17位百岁老人的群像,来展现新时代“黄河安则天下安”的主题。
  见证安澜(水墨纸本 200x495cm 2022年)张宜 何怀雨  画面背景是奔腾向前的九曲黄河,17位神态安详的百岁老人坐在岸边,摇扇乘凉。而观众从他们身上,却仿佛能洞悉黄河百年间的巨大变化。这些听惯了黄河号子的百岁老人,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属于历史印记的皱纹,他们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沧桑,见证了黄河的风雨变迁,更在见证着国家的日益富强,从而一叶知秋地折射出新中国新时代治理黄河、化害为利、福泽人民的历史功绩。  《见证安澜》的立意高度和选材独特,由此可见一斑。而画面构图与笔墨,也更见创作者之匠心独具:作品以象征黄河的黄颜色为主色调,前景人物黑白穿插,使得画面非常单纯;前景构图基本按照写生现场老人聚集乘凉时的位置自然排布,力求保持自然和谐的生活原初状态,使画面在单纯中又充满变化,每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都非常丰满,整体亦富有艺术个性。“这幅画作为主题性创作,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悟,表达了我们新时代黄河的面貌,表达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意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曾经立在画作前,这样饱含真情地评价《见证安澜》。可以说,张宜与何怀雨,用个人关照现实的艺术方式,对传统文化和黄河精神做了一次丰富而独特的表述。  讲述黄河故事,再现新时代精神  “黄河主题是齐鲁大地艺术家们要拿出真诚和热情来创作的一个大主题。”张宜说。对他而言,黄河主题创作需要再现新黄河风貌和新时代精神,同时这也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一次重要艺术探索。  2021年,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号召山东画家积极参与“喜迎二十大·山东省黄河主题美术创作大展”的创作后,张宜和何怀雨便多次沿黄河采风写生,寻觅创作素材。2022年夏初,他们在德州齐河县黄河岸边采风时,看到的农村老人聚集在一起乘凉聊天的场景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十几位老人聚在黄河岸边的凉亭边,坐着马扎,摇着蒲扇,拉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此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两位画家,他们仿佛看到了黄河背后的故事——人寿年丰,黄河安澜,世事变迁,沧桑百年。  “我们从这些老人口中听说了很多关于黄河的历史和故事,此后又专程跑到齐河县宋集社区采访了114岁的老人尹秀英。她跟我们交流起来没有障碍,虽然有点耳背,但肢体语言都很自如。老人脸上洋溢出的那种幸福康宁,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一路走访许多黄河沿岸的村庄,拜访当地的百岁老人们——这些老人百年来饮黄河水,受黄河文化滋养,既是百年黄河安澜的见证者,也是如今黄河岸边人们走向幸福生活的见证者。  “我觉得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中,展现波澜壮阔的黄河只是一方面,能够讲述黄河背后的故事,将会更加引人入胜。”张宜说。持续的采风写生,让他逐渐形成要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创作思路:“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数千年来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壮大、强盛,亦曾泛滥给人类带来灾难。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根治黄河、化害为利的人类史上的奇迹,使黄河未再发生灾害,给人民带来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创作这幅画的目的便是把这一主题突显出来。”  在他们的画笔下,数千里巍巍黄河大堤、引黄干渠灌溉农田、“引黄水库”终结了盐碱地苦水区历史等诸多黄河历史的“远景”,被纳入诸多百岁老人灿烂的“近景”笑脸上,便将画作的意境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张宜与何怀雨,不画壶口瀑布的惊天动地,不画全民修水利的战天斗地,也不画黄河工程、黄河堤坝的顶天立地——《见证安澜》将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通用”的那种宏伟、严肃、壮阔的“金戈铁马”图景,转化为娓娓道来的人与黄河的故事,化波澜壮阔、撼天动地为静水深流,令人观之,思绪万千。“有时候越是重大题材创作越要回归普通人的视野,要平和一点,回到日常、回到生活,让观者在一种轻松、温暖、安逸的画面氛围中,感受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张宜说。  解读“阿一秘境”,抒发家国情怀  在张宜的中国画创作历程中--如《见证安澜》的探索,他不但致力于突破当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思维模式,更在多年的绘事生涯中,上下求索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形式转换与笔墨创新。号“阿一”的张宜,出生在齐鲁腹地文脉深厚的潍坊,常年工作生活于济南,因而其艺术作品、人格气质、美学品位,若想要避开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润和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民族脊梁》《醉钟馗》《松下弈棋图》《风尘三尺剑》《板桥诗意图》《石涛诗意图》《虎溪三笑》《今人不见古时月》《宜境》……他的大量作品,共同汇聚出他的笔墨语言所力求表现出的儒家文化的壮阔气象。自求学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后,张宜早期的绘画,就明显受到其导师张志民风格的影响,他的那些水墨山水,笔墨酣畅,情驰神纵,率意恣肆,呈现浑厚的浩然之气,带给观者不可遏制的生命跃动。后来,他专攻大写意人物画,并有意识地将北派山水的苍茫峥嵘的大势和雄浑深沉的内美纳入大写意人物画,在审美意趣上又结合了王蒙一派的细密华滋、“黑龚”的酣畅淋漓以及“米家云山”的迷蒙玄远——大笔、大墨、大线条、大块面,逐渐成为张宜的“绘画胎记”。近些年来,张宜更于写意的审美取向与变现上探索颇多,许多作品只保留人物作为画面主体,大片空白与大片笔墨形成鲜明而又浑然的“阴阳”辩证,笔墨中自有一种明灭交替的时空感、一种渺茫无极的不确定美。  尤其是在写意人物方面,以他经典的钟馗题材为例,形貌虽近而意象不同,格调高雅而画境各异,画面的微妙之美感相近而又有不同的表现——早年间的《愿公宝剑血模糊》《听风捉鬼图》《正气图》等,着重在人物形象、笔墨技法等方面苦心钻研;《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风云三尺剑,社稷一绒衣》《天下为公》等作品,则心存济世之热忱,抒发家国情怀,实为关注现实忧患的内心体悟;《形醉神清》《真人醉身不醉心》等,是他对微醺状态下心境澄明的追求;《进士也骂人》《进士消夏》等作品,更充满调侃、诙谐、散淡的生活意趣……钟馗在山林道路间之万象,是对一个幽暗、神秘世界的揭示,既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又是对自身艺术道路的澄清,这是蕴含了深沉文化思考的艺术建构。“我在画钟馗,还是钟馗似乎也是在从艺之路上‘渡化’我,画面所显现之意象可以不言而自明。”张宜说。  山东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张荣东认为,张宜的诸多作品,笔墨苍劲浑厚,不事纤巧,朴拙而富于变化的线条、皴擦与水墨之氤氲变化构成了画面的丰富效果。张宜用笔如写草书,任情恣性,纵横潇洒,其作品通过厚重朴拙的笔墨形成了既大气磅礴、朴拙苍茫,又深具清气、文韵、逸趣的绘画风格。  在艺术创作之余,张宜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韩国牧园大学、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等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任教;教学相长之余,他更勤于思考,《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从图式到精神:钟馗的文化意味与艺术特质》等学术研究成果,展现了他在研究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方面的独特创见。他认为,写意精神不是只存在于艺术之中,而是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写意精神是中国人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探寻生命意趣和生活情趣的思维方式,更是审美理想化的行为方式。  “中国画要以意为主,意到而气韵出。意或在全幅,或在毫端,或逶迤或倔强,或荒寒或恬淡,或深阔或恣肆。”张宜说,“中国画的大写意是内心真挚情感畅快淋漓的激情宣泄,是对笔墨技巧的高度熟练掌握后自我主体精神的大爆发,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得意而忘象。”  从“写意”出发,“天人合一”自然是张宜大写意国画艺术实践的核心,也是理解他复杂多义的“阿一秘境”的一把密匙。诚如石涛所言:“夫画者,从于心者也。”通过作画无限接近内心的本真,自由观照生命体验,这就是中国画的独特境界,亦是张宜心心念念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认为,中国画是中国各种门类的传统文化“堆积”起来滋养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成一张画面的生成,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感知和表达。林语堂所言的“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亦是张宜经常引用的“金句”:“作为一名画家,我把绘画当作自己修炼的‘拐杖’。绘画就是与画家形影不离的影子。对绘画的敬畏和执着,其实表现的就是画家内心的一种坚定。选择了绘画,就选择了感知这个社会的神秘渠道,她将与我相濡以沫、一起走完这一生。”  有熟悉他的评论家说,张宜身上有一种“行者”的精神气质。张宜却认为这是一种过誉:“如果非说我像‘行者’,那我愿做一个行走在天地之间、永不停步的人,在行走中感知社会、感受时代、体察人间百态。”他将这种“信念”倾注于《阿一心灯》等作品中,让观者隐约看到“行者”坚定的身影,从而感受到一种自由观照的生命体验——挑亮“心灯”,在齐鲁文化的滋养与先贤传统文人精神的泽被之中,坚定而自然地前行,最终走向了对“此在”的追寻——而这,可能就是“笼天地于形内,借万物于笔端”的“阿一秘境”。  作品欣赏
  阿一心灯(纸本水墨 49.5×23.5cm 2010年)张宜
  虎溪三笑(纸本水墨 200×138cm 2015年)张宜
  今人不见古时月(136×68cm 2008年)张宜
  梁楷田乐图(水墨纸本 178x96cm 2021年) 张宜
  梅将雪共春(纸本 48x178cm 2022年)张宜
  民族脊梁(纸本水墨 256×89cm 2015年)张宜
  学贯中西,文明启迪(指墨 146×76cm 2013年)张宜
  巡山袪邪图(水墨纸本 120×480cm 2000年)张宜
  真文人(指墨139×70cm 2013年)张宜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秋如 )
钟磬共振 大写开怀——张宜的人物画回顾上千年来的中国绘画史,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门类相辅而行,各有韵致,各有特色。写意画自元明开始畅行,到清代、民国更是高手如云,徐渭的挥洒自如、画风怪诞,八大的笔情纵肆、简括清逸,吴昌硕的书法用笔、文心铸魂,影响了无数人……时至今日,工笔写实画风兴盛,并占据市场主流位置,而写意画却呈日渐萧疏之势,因此,如今依旧坚守大写意阵地者尤显可贵,其中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写意画家更是屈指可数。山东画家张宜便是一位。《民族脊梁》256×89cm 2015年张宜出生在齐鲁文化世家,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89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在历经多年绘画基础学习之后,他选定以大写意为方向,深研山水、花鸟、人物诸科,而后专攻人物画且逐渐形成了豪放厚重、舒张自如、气象雄健、文韵涵泳的画风。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大。胸襟大、气象大、境界大。二是写。其用笔如写草书,任情恣性,纵横潇洒,写其韵但不事雕琢,体现了雄健奇险的审美特征。三是意。在创作中,他抒写感受,倾吐心声,明心见性,画作充溢着丰富的情感、哲思。四是厚。其作品通过厚重朴拙的笔墨形成了既大气磅礴、朴拙苍茫,又深具清气、文韵、逸趣的绘画风格。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到,张宜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认真向前辈大家学习,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又能在精神愉悦、身心舒畅中追求任情恣意的格调,其创作出的作品充满了朴重之气、文雅之韵,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意识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艺术取向,而这种取向又为中国画发展呈现出绚丽的艺术前景。张宜清楚,中国写意人物画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建立在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基础之上的。从这一基点来看,要想成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得道者,必须先成为一名中国古典文化的造诣精深者,要使自己的心性、情感与中国文化精神相契合。张宜的身上既有着山东人的敦厚旷达之气,又深具中国儒家文化的儒雅之质和老庄哲学的艺术之道,并且他还深受当代文化开放交流的影响,这些特质观者从其画作中即能感受到。以儒为蕴,以道为气,以禅为境,以诗为画,以书为骨,个性之强、格调之高成为其作品的显著特征。张宜集功夫、学养、性灵于一身,其作品呈现出重笔大墨亦精妙传神、气度豪迈亦本真自然的风韵。他摒弃了客观摹写,在洒脱淋漓的挥洒中抒发着自己的笔情墨趣,在画面大开大合、超凡脱尘中显露出澄怀观道的襟怀。从绘画语言上看,张宜的人物画结缘于八大的简、清、空、迈,但意境却又不同于八大的落寞出世、冷逸孤寒。他结缘于吴昌硕的“以书入画”思想,却又通过现代构成意识和精神张力,甚至借鉴毕加索的一些绘画元素重组中国人物画的写意技法。他结缘于徐文长的大写意狂态创作意识,却又注重现代的人文关怀……正是这些特殊的学古与出古的思考与实践,使张宜形成了重笔大墨、沉雄锐利、纵横驰骋、直抒胸臆的大写意画风,并同古人前贤的大写意拉开了距离,其画面所产生出的强烈震撼力和情感冲击力令人敬慕不已。《真文人》张宜作画很多时候都是灵光乍现,即兴挥笔。一天夜里突然醒来,他忆起吴冠中的一段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于是思潮翻涌,引发出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但当时房内没有毛笔,他便用碗调墨、以指代笔,乘兴创作了一幅写意鲁迅像——以苍焦的墨韵、木刻般的指墨线条刻画出鲁迅头部和坚劲肃穆的表情,通过直立的须发、深邃的眼神表现其倔强的性格、强大的内心,绘写出了鲁迅的文人正气与民族风骨……细细品味这幅大写意之作,令人有钟磬共振、遥感惊雷之叹。《倚曲问天图》145×75cm 2010年气韵恢宏是张宜画作给观者的第一感受。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几乎都将“气”放在了主要位置,如谢赫“六法”中第一个讲的便是“气韵生动”,而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画家对于“气”亦会有不同的表现。张宜画中的“气”,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又融入了自己对当今盛世之感悟与体验,更注入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品格情感。如在他的“钟馗”系列作品中,钟进士的英气、正气,以及“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气、“老夫捉鬼上千载”的霸气、“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的亲民爱民之地气、“暑酷复难耐,小鬼把瓜开”的诙谐之气,都通过画家的重笔浓墨、利线柔条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这些画中溢发而出的气韵气息和神秘的艺术力量,带给观者去探索、追问之欲望,这既是画家与天地精神相对望的心灵外化,也是人们以真实的自我面对大千世界的终极追思。张宜把天地之气与唯可用心体会的意韵融为一体,造就了气吞六合、纵横宇宙的大气魄,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捉鬼图》76×49cm明代练安曾曰:“(许多画家)多能曲尽其形似,而至其意态情性之所聚,天机之所寓,悠然不可探索者,非雅人胜士,超然见乎尘俗之外者,莫之能至。”明代李日华亦讲:“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他们论画的共同概念均为性、情、韵,明确指出一些画家因为难以发现、发挥自己的性和情,所画作品便无法“得其韵”,往往是局限于技能层面而无法升华自己的写意境界。纵观张宜的大写意作品,恰恰在这一方面实现了突破,他在挥洒性情中实现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升华。《虎溪三笑》
200×138cm
2015年张宜温文谦和、超凡脱俗,其画品亦是其人之品性的体现,亦是其从艺追求的一种真情表达。他的画作,尤其是写意人物画,秉承其一贯的精神面貌,追求中国文人画精神一脉相承而又淳朴大气、豪爽豁达的独特意境,并且深具关注当今、关注人文、关注社会的现实意义。他的作品《下午茶》,画一赤面虬须之文人手把蒲扇斜卧于茗茶壶碗之侧,白眼朝天、酣然欲睡,似乎拒绝红尘烦嚣,再题小诗一首:“画画本是心中事,耻与身边道三四。他若神交真知己,得意何必谈形似。”在诙谐调侃间,吐露出对文人之间相互攻击之厌恶,又写出了写意绘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之艺术理念,在随意间活化了作品的意趣。在《读小窗幽记得句》中,他绘一宽胸大肚之高士,背手游走于古松之间,题跋以补自己对“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之悟。画家用笔墨将对超尘脱俗、淡泊随性的向往升华成一种直达老庄的自然境界,实现了绘画理论中由意象造型到写意精神的升华。而其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创作的《扬正气》组画,借助钟馗捉鬼之雄威,绘写“祛毒”“决心”“斩魔”“丹心”四图,并且每幅图上均配以自作诗词,将全国人民、尤其是白衣战士的抗疫事迹融入钟馗的神威正气之中,彰显了画家心系国家、关注人类命运的赤子之心。2020年春创作《扬正气》钟馗系列组图文章结笔之时恰逢“七一”来临之际,收到张宜发来的信息,得知他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正在与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华杰一起创作巨幅作品《呼唤尘封的母爱》。这是他们历时数月采访、写生后才开始动笔创作的一幅红色主题作品,叙述的是1942年中共胶东区委组建胶东育儿所时选取的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1223名烈士遗孤和革命后代的红色史迹……我相信,张宜在大写意艺术之路上,将继续抒写出新的辉煌篇章。(李新平)张宜作品欣赏《恍若前世扫地僧》142.5×74.5cm 2013年《学贯中西,文明启迪》146×76cm 2013年《自问此枝是前身》142.5×74.5cm 2013年《且写吾家一枝梅》146cm×76cm 2013年《游泰山》
249cm×125cm
2018年《知秋图》
68×68cm
2018年画家简介张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并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韩国牧园大学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宜作品。沈凤国大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难中之难,因其不仅要面对笔墨格调的要求,更要面对人物画“传神”的要求。画家张宜的大写意人物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造型大胆泼辣,线条锤炼得结实,笔墨大开大合,蕴藉着一种丰沛的张力,沉雄奇崛之美让人回味。亦书亦画寄真情梳理一下张宜的创作实践历程,不难发现,他的大写意人物画美学特点是很传统的,但从传统美学看,他的作品又是独具个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技术上看,主要表现在对线的运用上。中国画是线的雄辩,张宜以狂草笔法入画,将毛笔的生命尽情释放,笔尖、笔肚、笔根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无论是中锋、侧锋还是散锋,甚至是指画,都为营造一种恣肆畅快的书写意味服务,洋溢在作品中的线的狂想,让人联想到袁宏道对徐渭书法“八法散圣,字林侠客”的评语。有评论家认为,在张宜的绘画中,多老者僧人,像钟馗一类,有一种沧桑感,人物画中的石头、松树也充满沧桑,有一种苦涩在其中。他很少画温润的春日景色,而多秋冬的萧散,读那些历经风霜的事物,没有消沉、颓废的感觉,而是有一种苍劲的阳刚之气蕴含其中。事实上,张宜正是从徐渭、陈淳的笔法中获得了创作的欢乐和自由。线的质量来自于书法,张宜的书法具备自己的个性,扎实的帖学底子加上对篆隶书法的理解与实践,让他的书法有一股淋漓元气激荡其中,这造就了他的线有一种鲜明的书写性,笔锋中似乎裹挟着一种豪放不羁的气脉,线的概括性、意义的丰富性都很充分,笔笔见笔,体现出一种真性情。同样,他对于墨的运用也为营造一种生命精神,浓、淡、枯、润、焦彼此生发,有时候连泼带破,墨法水法,交互碰撞,塑造出的墨很结实,于含蓄中蕴含着一股张力。可以说,张宜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笔墨,塑造的是内心的“精神藏像”,体现的是时代精神,让人享受到生命的放松、精神的自由。从创作理念上看,张宜融山水画法于人物画,造型夸张,气象峥嵘,似非而是。显然,从笔墨表象来看,张宜的作品难以为大众审美所接受,乍一看粗头乱服毫不讲理,仔细揣摩却合情合理,在具备一种“仁”的素朴之美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喜剧感,这是有传统美学根据的,宋代梁凯《泼墨仙人图》就开创了这种喜剧感。梁楷是南宋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泼墨仙人》是梁楷泼墨画法的一件代表作,表现了一位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仙人。古代评论家多赞梁楷的画“描写飘逸”,这是对其画风的总结,又是对其创新的首肯。《泼墨仙人》的画面上没有对仙人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没有用猷劲的线条描绘头部,而是通体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造成视觉上的扑朔迷离。并且有意识地压缩了五官的正常距离,绝妙的表现了仙人清高超脱、不屑凡俗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画面中那浑重而清透、粗阔而有致的大片泼墨,真是笔简神具,得之自然,深得简略闲逸之气。在张宜的创作中,这种美学基调一直贯穿至今,他的笔下,或高士,或罗汉,或钟馗,有的配以怪石灵竹,但用的都是大草笔法,线条苍辣,随心挥洒,激荡着一股充沛的生气,营造出了笔墨运动感,丰富了作品本身。这些,都缘于画家的理念。在艺术本体上,张宜是敏感而奔放的,而对待艺术道路和艺术规划,张宜则有自己的想法,他敢于突破笔墨在体裁方面的局限,有意识地打破一些框框,将山水画法运用到人物画上,将人物画表达出了山水气象,有大势,能峥嵘,气格高而古,与时下流行的人物画的审美趣味形成较为鲜明的美学对比。张宜喜画钟馗,他早年的作品十分重视传统人物画技法的继承和使用,所画钟馗潇洒飘逸,笔下人物举手投足皆有风致,有一种从古继承下来的文气。近年之作则多见苦涩、沧桑,丰润之笔渐少,而枯涩之笔渐多,笔苍墨古而有拙趣,蕴藉着一种活泼泼的风流,所写虽为同一钟馗,却为全然不同之理念、不同之笔法、不同之心境,真正画出了钟馗的“神”,于古意中见自家面貌。致力于世道人心的美学建设从文化土壤上看,张宜是以儒家文化为本体、以释道文化为气血的。首先,温柔敦厚的儒家人格美学是他创作的主题基调。顺理成章地,他的笔墨中有一种雕塑的体量感,汉画像石一样质朴而充实。张宜最早跟随张志民先生学画山水,于北派山水美学有着自己的心得,后来他专攻大写意人物画,有意识地将北派山水的苍茫峥嵘的大势和雄浑深沉之美运用到人物画创作后,大笔大墨大块面,给人以深刻印象。张宜运用此画法为历史上的很多圣贤造像,也为钟馗造像,他们精神灿烂、光华跃然,给人一种阳刚大气、凛然公正之美。基于儒家人格美学,张宜正试图通过美学上的方式进行着世道人心的美学建设。其次,于温柔敦厚的儒家性格中衍生出一种游侠文化性格。仗剑天涯的游侠是张宜人物画的重要题材,他的《水浒一百零九将》,活脱脱的笔墨,不一样的人物个性,折射出的正是张宜骨子里的侠气。水浒一百单八将,为何在张宜那里成一百零九将?对此,有评论者撰文称是张宜的人格自写,道出了一个有游侠气且不拘成法的张宜。对于大写意人物画而言,“不听话”的张宜却正好表达出了独特的文化性格,丰富了传统人物画的美学。在熟悉张宜的评论家看来,他不仅以画笔构筑着自我精神的桃花源,且以不息的热情面对生活,可为画者之典范。一个有生命大负载者不仅应建立清新深邃、洒满日月之辉的精神桃花源,且应直面人生的负载——唯人生是通向桃花源的源头与主流。只有坦荡无私者才能有足够的心灵空间容纳星月之辉,天籁之声,方能有困顿人生中新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再次,岑古苍茫的笔墨是释家文化性格和道家文化性格的体现。自佛教传入东土,其对绘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仅拓展了绘画领域,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性格,拓展了人们的精神领域和美学领域。与历史上的那些传统写意人物画家一样,张宜喜画罗汉、僧人,喜用重墨、焦墨,一遍遍点染一层层积累,于沉沉的“黑”中写出一股活泼泼的“光明”来,折射出画家内心深处的心灯一盏。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赤子之心,没有人格的修为,画佛教题材人物画只能徒有皮相,无法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味和艺术特质。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文化的滋养和赋予。同时,也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影响,张宜的人物画亦有老庄哲学的超妙意味,他的许多作品,只保留了人物作为人物画本体的部分,大片空白与大片笔墨形成多义性的丰富而强烈的对比,除了道家文化中的“阴阳”辩证,笔墨之中有一种明灭交替恍兮惚兮的时空感、一种渺茫无极的不确定美,这种美学感受恰恰来源于山水画的宇宙情怀,而山水画的宇宙情怀正是道家文化的产物。由于受到多重来自于传统的文化性格的影响,将张宜的大写意人物画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来考量是很有意味的,不仅形成了自身的对比观照,更与传统形成对比关照,对中国画的创作有很好的启发。古语曰:言为心声。窃以为,此“言”非止语言之言,更是一切艺术语言之言,甚至是人的肢体语言,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是内心之体现。而一切艺术心灵的成长和塑造都不能脱离创作者生活的地域文化环境,因为这是文化土壤。在这片深厚而肥沃的文化土壤里,张宜有意识地避开时风,进入笔墨语言的文化自觉,除却个人的天赋秉性,更有时代影响使然,毕竟我们正处于一个时刻发生着巨大变化和转折的时代,笔墨的丰富性和生命力对于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艺术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责任编辑:马蓉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钟馗字画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