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产业经过市场的洗礼和整合,格局日趋明显,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足鼎立,形成了( )

一、创新药背景知识扫盲1、相较于仿制药,创新药强调结构首创和临床开发评价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个严格的筛选及疗效、安全性评价的过程,需要经历完整、可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而仿制药仅需要做生物等效性评价,不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创新药的申报有严格的国际标准,仿制药则相对宽松。创新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期,仿制药则是等待原研专利过期后进行仿制。创新药与仿制药比较2、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流程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流程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申报、临床试验、生产申报和规模化生产等环节。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流程(来源:中信建投2021《创新药产业研究框架》)3、创新药的类型:生物创新药和化学创新药从化学药到生物药,分子结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一般认为,化学创新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生物创新药的疗效更为持久。然而,与化学创新药的低生产成本相比,生物创新药的生产成本较高,质量控制流程复杂,生产难度大。生物创新药可细分为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两类,其中,抗体药物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创新药领域的主流。根据抗体形式的不同,抗体药物又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单抗)、融合蛋白、抗体毒素偶联药物(ADC)和双克隆抗体(双抗)。单抗能够实现单一靶点的治疗,融合蛋白则能够对天然抗体进行重组,抗体毒素偶联药物则在保持抗体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疾病的杀伤增强,而双抗则能够实现对两个靶点的治疗。4、创新药的新形式:细胞基因治疗细胞和基因疗法(CGT)是癌症和遗传病治疗的新领域,也是目前生物医药领域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CGT疗法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细胞内的"故事"编写新的剧本,将一段特殊的遗传物质放入患者的特定细胞中,通过加入新角色、修改现有角色或使某些角色"保持沉默",从而改变这个"故事"的走向,实现治疗疾病的目标。CGT疗法有两种主要方式:体内疗法和体外疗法。体内疗法就像是通过快递,将携带治疗基因的"包裹"(病毒或非病毒载体)直接送到患者体内的目标地点;而体外疗法则像是先将患者的细胞"接出",在外面对其进行改造,然后再"送回"体内。在CGT疗法的产品中,包括如质粒DNA、病毒载体、细菌载体、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以及患者自身的细胞(比如CAR-T)和基因治疗产品等各种形式。CAR-T,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细胞疗法的主角。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T细胞安装了一个"导航系统",通过在体外对能识别肿瘤的部分进行基因重组,然后通过病毒感染将其嵌入患者的T细胞中,使T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经过一系列纯化和大量繁殖后,这些"升级版"的T细胞再被输回患者体内。在许多晚期血液肿瘤(比如白血病、淋巴瘤)患者中,CAR-T细胞疗法已经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效果,能够让病情得到大幅度的缓解。5、热门药物研发靶点根据Pharm Projects的检索数据,目前中国药物研发涉及的靶点总数达到607个。其中最热门的30个靶点占据了所有靶点的24.7%,这个比例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在中国药物研发中排名前六的靶点分别是PD-L1、CD19、CD3e、EGFR、PD-1和HER2,这与全球热门靶点的前六名几乎完全相同。与全球最热门的靶点相比,我国药物研发中最热门的30个靶点中,除了GLP-1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大多数都与抗肿瘤相关,这也体现出我国药物研发主要集中在抗肿瘤领域,有扎堆倾向。中国药物研发管线热门靶点TOP30(截止2022.8.8)来源:Pharmprojects二、中国创新药行业的长期成长逻辑1、医药行业的3大驱动逻辑人口老化——老年人群对医疗的需求远超年轻人。自1990年以来,中国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从0.64亿增长到2020年的1.91亿,这种快速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为医药业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支付能力增强,愿意为健康投入更多的金钱。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对健康的强烈关注,为医药业创造了较大的需求提升。科技进步——科技的持续突破为新需求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自1980年代开始的生物科技浪潮,让医药业在慢性病、肿瘤、遗传罕见病等领域不断扩展新的可能性。这三大力量推动着全球医药业的持续增长,让医药行业成为"朝阳行业"。2、创新药的核心增长动力:满足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寿命的期望不断提升,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已成为创新药业的核心投资逻辑。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例,从1975年至今,治疗策略经历了化疗、移植、靶向以及靶向耐药的四个发展阶段,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从23个月提升至72个月,正不断向“肿瘤转变为慢性病”的目标迈进。在2000年以前,外科手术和放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首个EGFR小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的问世,靶向治疗开始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后续药物如厄洛替尼(减少脑转移)、阿法替尼(第二代EGFR,提升生存期但副作用多)和奥希替尼(疗效和耐药性优异)不断应对解决了新的临床需求。随后,K药和O药则将免疫治疗方案引入了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提高了患者获益。中国癌症中,五年期生存率低于20%的有胆囊癌、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食管癌,其中肝癌、肺癌、食管癌新发患者数超过40万。美国癌症中,五年期生存率低于20%的有胰腺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其中肺癌患者数超过20万人。(数据来源:卫健委)3、2015年以来的药政改革开启国内第一波创新浪潮2015年以来的药政改革从政策顶层设计方面彻底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历史问题,开启了第一波创新浪潮。201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从研发、审评、生产等多个角度制定了相应规则,开启了第一波创新浪潮。叠加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药品谈判、医保动态调整机制等出台,从政策顶层设计彻底解决了历史上由于研发资源有限、审评不规范&进度慢、招标效率低、入院难度高、医保对接难等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2015年以来的药政变革梳理(来源:东方财富)经过一系列改革,目前我国在药物的审评审批效率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新药上市加速通道在种类和机制上已经接近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20年,创新化学药临床试验申请平均获批时间从2015年的25个月下降到3个月,降幅为88%;创新生物药临床试验申请平均获批时间也从2015年的22个月下降到3个月,降幅为86%。(数据来源:卫健委)随着本土创新药项目研发取得进展,中国创新药IND申报数量快速攀升,国产创新药陆续进入收获期。根据CDE数据,2020年国产创新药IND申请总数492项,其中化药231项、生物药261项,2017-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41.7%。从2017年开始,我国创新药上市速度大幅提升,从2016年的每年6个提升到2020年的每年45个,与美国FDA新药上市审批速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彰显我国发展创新药的决心。从2016年到2021年,我国新药获批到进入医保平均用时持续缩短。根据GBI的统计分析,2016年,新药从获批到进入医保平均需要8.33年,而2021年,平均只需要1.3年。2021年,39%的创新药在获批当年即进入医保。这一政策变化能够使创新药在更短的时间内惠及更多支付能力有限的普通患者,增加创新药可及性,进而增加企业的创新热情。积极引进优秀科学家,海归人才回流,助力国产创新研发加速。我国从2008年就开始积极鼓励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并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尤其是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国内创新环境的改善,加速了海归人才回流,国内知名的biotech企业多是由海归科学家带队创立。从近两年国内创新药企业聘请研发团队领头人的情况也能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及海归科学家从国际巨头,转向投入国内创新药企业。4、支付端仍有较大空间医保基金健康运行,累计结余超4万亿元(数据来源:Insight),当前有充裕的支付能力支持鼓励创新。2018-2022M11全国医保基金当年结余及累计结余(亿元)来源:国家医保局,丁香园,Insight仿制药集中采购,为创新药腾笼换鸟。2018年,医保局开始组织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集中采购,大幅降低仿制药的价格,集采仿制药的医保基金占比逐渐降低,第1-7 批全国带量采购累计纳入295个品种,节约费用 2.6 千亿元,带来大量医保基金结余,从而可使更多医保资金用于创新药(国家医保局,2022)。近年来商业健康险在我国飞速发展,目标为2025年规模超2万亿元,2012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速达29%。2021年1-10月健康险保费收入为7435.64亿元,增速为3.82%,增速与2020年相比有所下降。健康险保费赔付方面,2021年1-10月为3351.42亿元,增速为52.17%(数据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赔付支出保持较快增速,但目前占总体医疗支出比例仍较低,仅5%(银保监会),未来随着商业险规模的快速增长,或将成为创新药支付的有力支撑。此外,城市定制普惠型商业医疗险(惠民保)推出后也在国内快速铺开,累计已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来源:Insight5、我国创新药在用药结构中占比较低,国产创新药远期有10倍增长空间2017-2021年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为1、9、10、20、25,累计65个,假设每个创新药销售额为10亿元,终端市场650亿元。根据米内网数据,中国药品终端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根据RDPAC数据,创新药(含进口创新药)占我国医药市场比重为9%,而其他G20国家的占比均在20%以上,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超50%。假设远期我国创新药占比可达到50%,国产创新药市占率达到70%,对应终端市场销售额为7千亿元,则较当前仍有近10倍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本土创新药械在经历残酷的内卷竞争洗礼之后,终于具备了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创新药国际化的星辰大海才刚刚开启。假设全球新药每年4%增长到2035年可能会有5万亿的市场增量,假设中国企业能拿下10%-20%的增量,就能创造5000亿-10000亿的庞大增量。“国内需求持续高增”+“国际市场开疆拓土”,足以支持本土创新药械未来十多年保持每年20%+的强劲增长。6、本土药企近年出海趋势明显,研发和商业化实力逐渐被海外市场认可国内药企多个创新药海外权益转让,证明我国药企研发实力逐渐壮大,逐渐被跨国大药企认可,步入了license-out的时代。2021年,某企业产品替雷利珠单抗以29亿美元将海外权益授权给某跨国龙头公司,两家药企巨头就维迪西妥单抗达成26亿美元的合作交易,两笔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out交易规模位列全球创新药合作项前十,彰显了国产创新药的全球市场价值。2021年8月4日,一家国内大型创新药企与某龙头药企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在中国进行两款抗肿瘤药物SAR408701和SAR444245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与此同时,该药企计划通过两次认购,入股该公司。这一合作与股权认购协议彰显了国际药企对我国创新药企的高度认可。国产药品在美国已经获得了多项资格认证,包括FDA的突破性疗法认证,这一门槛较高的认证已经被国内相关药企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PD-L1抗体舒格利单抗、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和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等产品获得,说明国产优质产品正逐渐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7、美股生物科技指数历史走势的启示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NBI)于 1993 年发布,是纳斯达克的旗舰指数之一,囊括了纳斯达克上市且满足一定基本要求的所有生物科技产业个股,是衡量美国生物科技行业板块的主要基准指数之一。指数采用总市值加权方式,包含 271 只成分股。截至 2023 年 4 月 18 日,NBI 指数达 4236.88 点,自指数发布来收益率达2012.11%,标普 500 指数同期收益率为 784.33%,NBI 指数表现优于标普 500 指数,可见在过去几十年都实现了很好的超额收益,是一个长期向上的指数(Wind,)。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NBI)与标普500指数走势三、经历资本寒冬,国产创新药第二波浪潮已来国盛证券将中国创新划分为3个层次,从创新1.0到3.0,分别对应3波浪潮和2次低潮。国产创新药第一波浪潮(从无到有催生泡沫): 经过前期漫长的积累,2017年10月国办发文鼓励创新的顶层设计及配套政策激发了国产创新第一波浪潮。政策环境和资本市场环境双重催化, IND、 NDA品种数量大大增加,一二级市场涌现了一批明星biotech企业,也出现了泡沫化的趋势。第二波浪潮(从关注数量到关注质量): 从今年开始,第一波浪潮催生的产品相继创新,从预期到销售兑现期,泛泛创新的企业会产生分化。在第一波泡沫消退后,市场会更关注创新的质量。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高壁垒的技术创新企业在未来3-5年会持续脱颖而出。国产创新药发展历史及未来预期1、2021-2022:国产创新药第一波浪潮泡沫破裂,进入寒冬2015年来的药政改革政策激发了国产创新药第一波浪潮,也出现了泡沫化的趋势。过去两年创新药行业在内外各种利空冲击下泡沫破裂,进入寒冬,二级市场创新药板块自2021年7月以来也相应出现了持续深度调整。回顾梳理主要原因有:(1)疫情以来,创新药赛道的投资较火热,但仍缺乏稳定理性的估值体系,导致板块存在一定泡沫,回调符合市场规律;(2)药品带量采购的范围逐步扩大,呈现常态化趋势;(3)针对热门靶点的扎堆研发产生了激烈的低效竞争,内卷严重。伴随监管标准收紧,新药上市门槛提高,开发难度加大;(4)多款创新药的出海进程受挫,叠加地缘冲突影响,创新药进军海外的国际化远景受到质疑;(5)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创新药企投融资下滑,同时创新药股基于DCF现金流折现的估值受高利率压制。2、2023:利空因素边际改善,经历寒冬洗礼,国内创新药第二波浪潮已经开启(1)创新药政策环境逐渐回暖,鼓励创新预期趋于清晰经过近五年医保谈判实施,目前医保谈判已经趋于常态化。1月1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最新的2022年医保目录谈判结果,成功率约为82%,平均降价幅度约为60%,与前期的谈判结果基本相符(2018-21年的平均降价幅度约为50-60%)。此次结果显示了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可预测性的提升。2017-2022年医保谈判价格降幅分析(来源:国家医保局,insight数据库)此次国谈中,最卷的PD-1领域价格战降温。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四家主要企业的的PD-1药物年治疗费用大约在3万至6万元人民币之间,这在侧面反映了在国谈新规下,相关药物价格降幅温和(基于国谈续约规则,降价幅度约为10-15%)。本次谈判成功率较高,部分获批新药较好的把握了国谈的良好机遇。同时,国家医保局发布了《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在原有的“纳入常规目录管理”和“重新谈判”基础上,增设了“简易续约”模式,简化了流程,提升了谈判效率。对于新增适应症的创新药,价格调整幅度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可预期性。2022年7月13日,北京开始试行CHS-DRG制度下创新药械的“除外支付”,优质创新药有望突破医保支付限制。产品可以享受“除外支付”的条件主要包括:①创新性强,比如在过去的三年里获得批准上市、新增适应症、或被纳入国家医保等;②相比传统药品/医疗器械,临床效果有显著提升③对DRG病组支付标准有较大影响。在DRG/DIP改革加速的背景下,此项政策的出台对创新药的支付环境带来积极影响,不仅大大提升了创新药对患者的可及性,同时也显著改善了优质创新药的盈利预期。这些政策信号标志着创新和医保之间的良性平衡已逐渐形成,并体现了政府持续鼓励制药/生物科技创新转型的立场,给了市场更确定清晰的预期。(2)国内热门靶点研发扎堆,创新药监管要求收紧,加速市场格局自我改善随着“Me-too”研发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大量药企不约而同地集中开发热门靶点,如EGFR、HER2、PD1/PDL1等,导致低效甚至无效的同质化竞争,大幅削减了药企的盈利预期。2021年7月,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文件对临床试验设计与患者招募提出更高要求,在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关键性临床阶段,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药物作为对照。从长远看,当前靶点扎堆的低效竞争与宽松的药品审批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药品审批制度的趋严无疑会鼓励药企更多地探索Me better和First in class新药,而不是继续进行Me too同质化研发。通过低端新药研发“产能”的出清,市场竞争格局有望大幅改善,推动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共同升级。预计未来真正具备创新发现能力的药企将不断推出新药更新换代,未来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已经看到有biotech出售工厂、有biotech出售管线,可能这才是创新药行业常规的发展路径。在优胜劣汰、市场自然选择的规则下,现金流吃紧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再也不能躺着赚钱的时候,一级和二级的投资人才会真正深入思考有限的资金该投入到怎样的创新药企业中。(3)新产品及新适应症陆续落地,多款Biotech重磅产品步入收获期多家Biotech公司正在迎来高速增长阶段。我们统计了11家有代表性的Biotech公司为统计样本,发现其总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13.5亿元激增至2021年的210.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了惊人的149.9%。其中,3家拥有首批PD-1药品的Biotech领军者,占据了2021年样本总收入的75.5%份额。而其他Biotech公司的新产品正在起步阶段,有望在接下来的3年内追随同样的发展轨迹,迎来业绩的爆发性增长。未来1-3年内,多个创新药重磅品种或将步入高速放量期,可能成为引领药企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4)海外创新药准入情况依然良好,创新药出海逻辑畅通对于创新药企业另一方面在于其出海能力,其中关键点在于 FDA 每年获批新药数目,反应了审批端的承受能力,自 2017 年开始,FDA 的年均批准新药数量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上。2022 年虽然批准数有所下滑,但其中“First-in-class”药物的获批数量及占比仍处于上升态势。由于美国 FDA 整体批准新药总数仍处于高位,新药上市途径仍然畅通,同时国内药企早期研发能力逐渐增强,国内创新药企的 License-out 数目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即便寒冬2022年也仍有35个项目,总体并未出现下降。同时伴随疫情因素减弱,FDA 对于国内工厂检查正常化,进一步促进创新药出海。创新药license-out项目数来源:医药魔方四、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新一轮行情1、后续催化剂密集国内创新药企业预计将于2023年迎来临床数据披露、产品上市、产品NDA/BLA、关键临床推进等多个维度的多个催化剂和里程碑事件,有望催化创新药行情向上。按照行业传统,即将在23Q2举办的以ASCO为首的包括AACR、EHA在内的多个重磅学术会议均有望成为国内企业披露最新临床数据的场所。上述会议中以每年6月份举办的ASCO年会最为盛大,按照既往惯例,多数国内创新药企业都会在每年ASCO年会披露最新最重磅的临床数据。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披露即将在ASCO上发布临床数据。参考近年来ASCO会议前后创新药行业行情走势,本次ASCO年会上相关创新药企业密集披露的临床数据可能驱动创新药行业整体行情向上。近年 ASCO 会议前后创新药行情走势此外,出海进程即将突破,预计4-5月份FDA来华进行现场核查,部分企业PD-1美国获批在即。2、美国加息接近尾声,货币流动性迎来边际改善创新药股类似于科技股,是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的板块,货币政策是主要影响影响因素,可以从估值和融资环境两个途径传导影响创新药板块行情。因此对于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跟踪预判对于创新药股投资也至关重要。货币政策影响创新药板块行情的传导机制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决定加息25bp至5.0-5.25%,货币政策声明措辞调整,暗示下一次可能暂停加息。美国4月CPI同比再次低于预期,已连续10个月回落,4月通胀数据再度回落,将为美联储6月暂停加息提供有力依据,数据发布后,市场对6月停止加息、下半年降息的预期明显升温。5月12日FedWatch数据所显示的6月美联储暂停加息概率是86.9%,9月降息的概率甚至达到了48.4%。结合银行业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及衰退迟早到来,5月这次加息大概率就是最后一加,6月即暂停加息,后续政策利率或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甚至不排除年内即开始降息。而从直接反映美联储加息预期和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的美国2月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来看,本轮加息周期美债收益率已大幅超过2018年那轮加息周期高点,甚至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高点。从技术形态来看,去年11月初以来创新高后持续高位震荡,呈现明显双顶形态,或许美债收益率的顶部已过,有望进入新一轮下降周期,这对于流动性极其敏感的创新药板块将是直接的利好。2006年以来美国10年期及2年期国债收益率3、估值分析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 (931787)成份股较少且集中于创新药,是目前最纯正的囊括国内创新药企的指数,自今年1月16日阶段性高点调整下来约20%,期间行业基本面并未恶化,当前估值已进入舒适区间。据安信证券测算,截至4月9日,创新药板块平均市值/产品峰值为2.4倍(通常认为3-4倍为合理估值)(Wind,2023.01.16-2023.05.17)。我国创新药板块(包括AH市场)表现与美国标普生物科技指数(XBI)、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NBI) 等具有高度协同性,美股市场的历史行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可见美国XBI指数自去年5月以来未再创新低,持续震荡筑底一年余,历史上该指数涨长跌短,调整时间不超过2年,本次调整自2021年2月高点以来已经两年余,预计调整接近完成,有望进入新一轮强市。而近1月XBI指数已先于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企稳反弹,后续或将带动AH创新药进一步反弹。五、创新药投资估值方法创新药经典估值方法是风险修正的净现值法(rNPV) ,临床后期和商业化品种的NPV估值相对靠谱,越早期的项目NPV估值偏离度越大,不同研发阶段风险调整影响巨大。NPV估值的基本流程:首先对新药上市后的预期现金流进行预测, 再按照一定折现率折现得到净现值,最后根据目前新药研发进展阶段到上市成功率的判断对净现值进行风险修正。为了解决成药概率和永续增速的问题,一种通用思路是用简化的方法去构建更稳固的估值模型,比如用产品峰值销售额乘上固定PS倍数然后乘上成药概率,再按一定的必要回报率回折成现值。简化后的NPV估值,1.6倍-2倍PS大概是对biotech公司核心产品现金流折现后的估值中枢,biopharma或big pharma由于可以预期其具有持续的自研或BD产品的能力或平台价值,在对整个公司现金流贴现模型中永续增长的部分会给远高于biotech的估值,因此一般可以给到现有产品峰值3-4倍PS的估值。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简化的估值方法并不十分严谨,特别是考虑到不同产品的生命周期、竞争格局以及企业自身的执行力和商业化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这可能导致估值出现较大的波动。然而,但总体上模糊的正确比精准的错误要好。总之,国内创新药长期基本面向好,创新研发持续升级,新兴技术逐渐成熟,政策环境逐渐回暖;多款重磅创新药放量提速,商业化潜力逐步兑现,出海逻辑依然坚挺,创新药板块整体处于估值底部区间,随着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落地,美债收益率见顶后进入新一轮下降周期,全球流动性重回宽松,那么创新药大概率将开启新一轮波澜壮阔的长期向上行情,而且此轮行情AH股中的优秀中国创新药企或将开始崭露头角,迎来中国创新药大时代!我是无声,每天坚持研究分析基金,每个交易日一篇投资观察和思考,每个交易日一条《基金大复盘》视频,每周日发布周策略报告,随时保持高效沟通和交流,一个坚持努力提高研究能力的基金投顾人。觉得内容有价值,觉得悄悄盈、年年红基金投顾组合值得信赖,觉得顾问交流很重要,就点个赞,留个言,转发一下吧。谢谢。文章精选:1、关于银华天玑---悄悄盈的升级说2、关于银华天玑---年年红的升级说明3、重归基本面:2023年策略报告4、投资的细分方向:2023年2月策略报告(第1011篇周策略)5、“新半军”还有希望吗:2023年3月策略报告(第1015篇周策略)6、向上的趋势和主线,逐步浮出水面:2023年2季度策略报告7、当AI已成往事,系统会自动再平衡:(第1023篇周策略)温馨提示: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管理型基金投资顾问服务由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投顾组合建议中可能包含银华基金管理的基金产品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产品。请投资者在使用基金组合服务之前,仔细阅读相关协议、业务规则以及策略说明书,充分了解组合详情及该组合的基金配置情况,确认该组合符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投资者投资基金投顾组合策略应遵循“买者自负”原则,在全面了解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运作特点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基金投顾组合策略,谨慎作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银华基金不保证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一定盈利及最低收益,也不做保本承诺。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的风险特征与单只基金产品的风险特征存在差异。投顾服务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为其他投资人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9月)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开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形成了每年年初和年中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惯例,至今已发布45次。《报告》力图通过核心数据反映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历程,已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国内外行业机构、专家学者等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之年。2020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困难,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作为网络强国建设历程的忠实记录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持续跟进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不断扩大研究范围,深化研究领域。《报告》围绕互联网基础建设、网民规模及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发展和互联网安全等五个方面,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展现,综合反映2020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在此,衷心感谢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对《报告》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向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等在本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工作中给予支持的机构以及广大网民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9月目 录摘 要 1第一章 互联网基础建设状况 7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 7(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 7(二) IP地址 7(三) 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 8二、 互联网资源应用 9(一) 网站 9(二)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 10(三) App数量及分类 10三、 互联网接入环境 11(一) 上网设备 11(二) 上网时间 12(三) 100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 14(四) 光纤宽带用户规模及占比 15(五) 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 15第二章 网民规模及结构状况 17一、 网民规模 17(一) 总体网民规模 17(二) 城乡网民规模 18(三) 网络扶贫成效 19(四) 非网民规模 22二、 网民属性结构 23(一) 性别结构 23(二) 年龄结构 24(三) 学历结构 25(四) 职业结构 25(五) 收入结构 26第三章 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29一、 互联网应用发展概述 29二、 基础应用类应用 31(一) 即时通信 31(二) 搜索引擎 33(三) 网络新闻 35(四) 社交应用 37(五) 远程办公 38三、 商务交易类应用 40(一) 网络购物 40(二) 网上外卖 42(三) 网络支付 44四、 网络娱乐类应用 46(一) 网络游戏 46(二) 网络视频 48(三) 网络直播 51五、 公共服务类应用 52(一) 网约车 52(二) 在线教育 54(三) 在线医疗 56第四章 互联网政务发展状况 59一、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状况 59二、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状况 60三、 政府网站发展状况 63(一) 政府网站总体及分省状况 63(二) 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数量 65(三) 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栏目数量 65(四) 各行政级别政府网站首页文章更新量 66四、 政务新媒体发展状况 67(一) 政务服务搜索发展状况 67(二) 政务机构微博发展状况 68(三) 政务头条号、抖音号发展状况 70第五章 互联网安全状况 75一、 网民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状况 75(一) 网民遭遇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比例 75(二) 网民遭遇各类网络诈骗问题的比例 75二、 网站安全事件和信息系统漏洞 76(一) 我国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 76(二) 我国境内被植入后门网站数量 77(三) 信息系统安全漏洞数量 79三、 网络安全相关举报和受理 80(一) CNCERT接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数量 80(二) 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受理举报数量 81第六章 总结 83一、 “新基建”进程加速,基础设施能力持续升级 83二、 “新经济”表现亮眼,数字经济成为重要支撑 86三、 “新民生”兜住底线,互联网助力稳定民心 87四、 “新治理”初见成效,数字政府再上新台阶 89附录一 调查方法 93附录二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97附录三 调查支持单位 101摘 要一、 基础数据◇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较2020年3月增长3546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较2020年3月基本持平。◇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较2020年3月增长3063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54亿,占网民整体的69.6%,较2020年3月增长562万。◇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28.6%;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笔记本电脑上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7.3%、31.8%和27.5%。◇ 截至2020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50903块/32。◇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CN”数量为2304万个,较2019年底增长2.8%。◇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1亿,较2020年3月增长3466万,占网民整体的99.0%;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0亿,较2020年3月增长4024万,占手机网民的99.8%。◇ 截至2020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6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39万,占网民整体的81.5%;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1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42万,占手机网民的81.6%。◇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12万,占网民整体的79.7%;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7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47万,占手机网民的80.1%。◇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较2020年3月增长3702万,占网民整体的85.7%;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2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64万,占手机网民的86.0%。◇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较2020年3月增长3777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61万,占网民整体的87.0%。◇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较2020年3月增长248万,占网民整体的59.8%。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占网民整体的32.9%。◇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7.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7889万,占网民整体的82.2%。◇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 截至2020年6月,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二、 趋势特点互联网激发磅礴力量,助力抗疫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引领下,我国的互联网基础建设、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政务发展等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我国精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生产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机构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全力保障互联网基础资源系统平稳运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防疫健康信息码”,汇聚并支撑各地共享“健康码”数据6.23亿条,累计服务达6亿人次,支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实现“一码通行”,助力疫情精准防控。网络新闻与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应用形成有效联动,团结鼓舞全国人民共同打好抗疫人民战争,帮助人民群众及时获取抗疫动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应用有效满足网民工作、学习、娱乐等切实需要,为全社会“重启”和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助力。在网信战线的有力配合下,我国迅速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体现了网络强国建设的巨大发展成就。5G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新基建”为数字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进度,“新基建”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多个重要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在5G领域,截至2020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6600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已开通5G基站超40万个,建设速度和规模超出预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已培育形成超过500个特色鲜明、能力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具备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70个,部分重点平台服务工业企业近8万家。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我国正逐步尝试突破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相继启动多个低轨卫星星座计划。2020年1月,我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射低轨宽带试验卫星。2020年6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至此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IPv6规模部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资源状况持续优化自《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发布以来,IPv6部署再提速。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强化IPv6规模部署工作。截至2020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达50903块/32,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20年7月,我国已经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到14.42亿,IPv6活跃用户数已达3.62亿;IPv6国际出入口带宽从无到有,已开通90Gbps;国内用户量排名前10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已全部支持IPv6访问。此外,“.CN”域名总数达2304万个,较2019年底增长2.8%,继续保持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数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网络扶贫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随着网络覆盖工程的深入拓展,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的时代正在到来,为网络扶贫提供坚实助力。截至2020年6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20年3月提升6.1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6.3个百分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已累计支持超过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通达和数万个4G基站建设,其中约1/3的任务部署在贫困村。全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足70%提升至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升至98%,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目标。截至2020年6月,认可互联网“为贫困群众提供帮助”“通过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以及“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工作和医疗教育机会”的网民比例较2020年3月均有所提升。连续七年全球第一,网络零售有效激活经济“内循环”从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较2020年3月增长5.5%,占网民整体的比例提升至79.7%。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网络零售市场为支撑消费增长,打通国内经济内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5.2%。网络购物充分发挥促消费、助转型、保市场等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的韧性:各类网购消费节、电子消费券等有力释放了消费潜力,促进了消费回暖;跨境电商、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带动消费回流及农产品上行提供了坚实助力;网上营销、网上交易等数字化运营方式以及电商平台资源和技术扶持,为企业和市场应对冲击提供了缓冲。连续三年全球第一,网络支付市场韧性十足面对外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国家大力促进国内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第三方支付工具作为线上线下消费载体,发挥着重要的支付、营销和金融服务功能。202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196.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61%,稳居全球第一。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较2020年3月增长4.8%,占网民整体的85.7%。受疫情推动,线下商户加速向线上转化,移动支付工具发挥惠民信息载体、电子钱包、信用媒介、收银记账等作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同时,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支付机构一是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全国性福利补贴、商户在线培训指南等手段助力“小店经济”蓬勃发展;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信用县域”和“县域普惠金融”建设,拓展更多的“+支付”应用场景。电商直播用户规模增长最快,成为提振经济新支点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时,鼓励当地电商直播工作人员“电商在推销农副产品方面大有可为。”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日趋形成,电商直播成为各级政府提振经济、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各地政府也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建设产业园区等方式支持辖区内电商直播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电商、短视频及搜索等互联网平台加速布局电商直播领域,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人才、资金和媒体资源,极大推动了电商直播的发展成熟,为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奠定了基础。2020年上半年,电商直播作为新业态的典型代表,成为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互联网应用之一。截至2020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16.7%,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2020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超四千万,重塑传播和消费新格局截至2020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用户规模较2020年3月增长5.8%。凭借生动、形象的呈现形式,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逐渐成为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功能。在网络新闻领域,短视频改变新闻叙事方式,扩宽新闻报道渠道,创新新闻传播方式。疫情期间,微博用户累计上传了225万条疫情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842亿次。在电商领域,短视频通过激发用户需求提升商品转化效率,已成为主流电商平台的标准配置。与此同时,短视频企业积极探索助农新模式,通过内容支持、流量倾斜、营销助力、品牌赋能等手段展开助农行动,为农户解决生产和经营难题,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持续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7.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7889万,占网民整体的82.2%。在疫情的淬炼下,我国数字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日趋成为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驱动力。在制度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公布,有望填补数据安全领域的政策和法律的空白,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法治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规范网络空间不同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机制层面,疫情冲击下围绕政府、平台、社会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网格化治理等治理模式推陈出新,推动数字治理的精度、准度和效度不断提升,朝着更加开放包容的趋势发展。在服务层面,在线政务服务日趋成熟,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凸显,“横到边、纵到底”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第一章 互联网基础建设状况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截至2020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8907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50903块/32。我国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N”数量为2304万个,较2019年底增长2.8%。表 1 2019.12-2020.6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二) IP地址截至2020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50903块/32,较2019年底增长0.1%。图 1 IPv6地址数量截至2020年6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8907万个。图 2 IPv4地址数量(三) 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截至2020年6月,我国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N”数量为2304万个,较2019年底增长2.8%;“.中国”域名数量为170万个。二、 互联网资源应用(一) 网站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68万个,较2019年底下降5.8%。图 3 网站数量截至2020年6月,“.CN”下网站数量为319万个,较2019年底下降6.3%。图 4 “.CN”下网站数量(二)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020年1至6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745亿GB,同比增长34.5%。图 5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三) App数量及分类截至2020年6月,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Application,移动互联网应用)数量为359万款,较2019年底减少8万款,下降2.2%。图 6 App在架数量截至2020年6月,移动应用规模排在前四位种类(游戏、日常工具、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的App数量占比达58.6%。其中,游戏类App数量达92.5万款,占全部App比重为25.8%,较2019年底增加1.6万款;日常工具类、电子商务类和生活服务类App数量分别达50.8万、36.5万和30.5万款,分列移动应用规模第二、三、四位,占全部App比重分别为14.1%、10.2%和8.5%;社交通讯、教育等其他类App占比为41.4%。图 7 App分类占比三、 互联网接入环境(一) 上网设备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与2020年3月基本持平;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7.3%、31.8%、28.6%和27.5%。图 8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二) 上网时间1. 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0个小时,较2020年3月减少2.8个小时。图 9 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 各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2020年6月,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的使用时间最长,占比为13.7%;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短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直播类应用的使用时长占比分列第二到六位,依次为12.8%、10.9%、8.8%、8.1%和7.3%。图 10 各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3. 各类应用使用时段分布2020年6月,手机网民较常使用的六类App中,即时通信、网络购物和网络新闻类应用的用户使用时段分布较为均匀,8点至21点使用时段占比合计均超过75%;网上外卖呈现明显的时段特点,11点至12点、17点至20点出现使用高峰,合计时长占比达53.8%;短视频在11点至13点、17点至22点分别出现使用高峰,合计时长占比达53.7%;网络直播使用时段的集中趋势更加明显,18点至23点使用时长占比合计超过40%。图 11 六类应用使用时段分布(三) 100Mbps及以上宽带用户占比截至2020年6月,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86.8%。图 12 100Mbps及以上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四) 光纤宽带用户规模及占比截至2020年6月,光纤接入(FTTH/O)用户规模达4.34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的93.2%,占比较2019年底提升0.3个百分点。图 13 光纤宽带用户规模及占比(五) 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截至2020年6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1.06亿户,较2019年底净增7812万户,其中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公共事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达21.1%、18.2%、21.4%。图 14 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第二章 网民规模及结构状况一、 网民规模(一) 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较2020年3月新增网民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图 15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较2020年3月新增手机网民3546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较2020年3月基本持平。图 16 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信息化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城乡宽带接入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完善,为我国及时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提供了坚实基础。2020年上半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等仍创新高。截至2020年6月,全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9.31亿个,同比增长3.1%,比2019年末净增1566万个。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新增网民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提升2.5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达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较2020年3月增长3063万,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6.3个百分点。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我国日趋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庞大的网民规模和丰富全面的互联网应用将提供磅礴动力,推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的新格局,助力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二) 城乡网民规模截至2020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较2020年3月增长3063万;城镇网民规模为6.54亿,占网民整体的69.6%,较2020年3月增长562万。图 17 网民城乡结构截至2020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4%,较2020年3月基本持平;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20年3月提升6.1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6.3个百分点。图 18 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三) 网络扶贫成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网络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网民所了解、参与和认可。一是网民对各类网络扶贫活动的认知进一步加强。截至2020年6月,网民在互联网上看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宣传”的比例达51.5%,较2020年3月提升3.4个百分点。图 19 网民对各类网络扶贫活动的认知二是网民对于各类网络扶贫活动的参与度普遍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了解网络扶贫活动的网民中,参与扶贫宣传点赞、转发、评论的网民比例达52.7%,较2020年3月提升16.4个百分点;参与网上扶贫捐款的网民比例达47.1%,较2020年3月提升3.2个百分点;网上购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网民比例达34.6%,较2020年3月提升11.5个百分点。图 20 了解网络扶贫活动的网民中参与各类网络扶贫活动的比例三是网民更加认可互联网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方面发挥的作用。截至2020年6月,认可互联网能“汇集广大网民的力量为贫困群众提供帮助”的网民比例达81.2%,较2020年3月提升1.7个百分点;认可互联网能“通过电商帮助贫困群众扩大农产品销售”的网民比例达77.2%,较2020年3月提升1.8个百分点;认可互联网能“让贫困群众更方便地获取工作、社保、医疗等信息”的网民比例达75.9%,较2020年3月提升3.7个百分点;认可互联网能“通过远程教育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网民比例达74.0%,较2020年3月提升4.4个百分点。图 21 互联网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方面发挥的作用(四) 非网民规模截至2020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63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43.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6.2%。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在关注网民规模增长的同时,仍需要对非网民群体予以重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离互联网不仅使得非网民群体无法获取到更及时有效的防疫信息,更是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出行、购物等服务便利。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48.9%;因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8.2%;因为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4.8%;因为年龄太大/太小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2.9%;因为没时间上网、不感兴趣等原因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均低于10%。图 22 非网民不上网原因数据显示,促进非网民上网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与家人亲属沟通联系,占比为31.8%;其次是提供可以无障碍使用的上网设备,占比为30.1%;提供免费上网培训指导是促进非网民上网的第三大因素,占比为30.0%。图 23 非网民上网促进因素一、 网民属性结构(一)性别结构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1.0:49.0,与整体人口中男女比例(51.1:48.9)基本一致。图 24 网民性别结构(二)年龄结构截至2020年6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图 25 网民年龄结构(三)学历结构截至2020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0.5%、21.5%;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8.8%。图 26 网民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截至2020年6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3.7%;其次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7.4%;农林牧渔劳动人员占比为15.3%。图 27 网民职业结构收入结构截至2020年6月,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占比为32.6%;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4.2%;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1.0%。图 28 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第一章 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一、 互联网应用发展概述2020年上半年,我国个人互联网应用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其中,电商直播、短视频和网络购物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显著,增长率分别为16.7%、5.8%和5.5%。基础类应用如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娱乐类应用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均保持稳健增长,增长率维持在1%至5%区间。在手机互联网应用发展方面,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率超过5%。2020年6月,15-1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最多,达83个;其次为20-2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为72个;15岁以上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少,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为44个。图 29 各年龄段网民人均手机App数量二、 基础应用类应用(一) 即时通信截至2020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1亿,较2020年3月增长3466万,占网民整体的99.0%;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0亿,较2020年3月增长4024万,占手机网民的99.8%。图 30 2017.6-2020.6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31 2017.6-2020.6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即时通信行业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行业发展方面,即时通信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在个人即时通信领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民间的沟通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在这种情况下,即时通信作为最主要的线上沟通渠道,用户活跃程度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微信和QQ在第一季度的每日总消息数和使用时长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在企业即时通信领域,出于对无接触办公环境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开始使用企业即时通信产品,推动这一市场的用户规模显著增长。数据显示,钉钉在疫情期间用户突破3亿,助力1500万家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企业微信在疫情期间的用户从6000万增长至2.5亿。在市场竞争方面,即时通信领域的新入局者持续增加,推动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华为的“WeLink”、字节跳动的“飞书”、拼多多的“Knock”等企业级即时通信产品陆续在2020年上半年对社会开放。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对企业即时通信业务的渗透,标志着该领域的竞争从两强格局向多极化格局演变。此外,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了《5G消息白皮书》,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直接为用户提供富媒体即时通信服务。作为短信的升级版应用,5G消息相比现有即时通信产品具有用户基数大、操作成本低等天然优势,但其在用户体验、服务生态等方面则与现有成熟的即时通信产品存在差距。在社会影响方面,即时通信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要的防疫信息平台。一是即时通信应用的公众号、小程序成为疫情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即时通信小程序的新冠肺炎疫情模块仅在1-3月就为全国用户提供了超过60亿次疫情动态查询服务。二是即时通信企业积极参与推动各地复工复产复学。基于大数据、人脸识别和卫星定位等技术,即时通信企业推出健康码、乘车码、复学码等工具,以数字化手段协助社会恢复正常运作。三是即时通信企业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助推医院的信息化改造。例如,一些即时通信企业将旗下即时通信、云服务、在线会议等多种产品整合成“医院战疫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培训、会诊及患者信息更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移动办公环境。(二) 搜索引擎截至2020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6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39万,占网民整体的81.5%;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7.61亿,较2020年3月增长1542万,占手机网民的81.6%。图 32 2017.6-2020.6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33 2017.6-2020.6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为拓宽收入渠道,搜索引擎持续推进内容生态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智能化水平。同时,海量信息搜索的社会治理效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初步体现。搜索引擎加快构筑内容生态体系。一是流量商业价值最大化是建设内容生态的主要动力。为有效提升盈利能力,搜索引擎企业纷纷通过建立内容生态体系实现用户留存,助推流量变现,降低营收成本。数据显示,百度来自应用内搜索、移动生态系统的流量增长稳健,2020年营收成本连续两季度下降。二是充实原创内容和购买内容是建设内容生态的主要手段。经过两年的大力发展,百度百家号创作者数量第二季度同比增长52%,现已成为平台内容生态体系原创内容的主要提供者,与新闻资讯、百科、视频、直播等共同构建信息搜索和分发体系;头条搜索的独立App上线,在整合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内容的基础上,先后收购互动百科和百科名医网,进一步提升搜索内容的全面性和专业性,以满足用户内容消费的多重需求。搜索引擎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一是搜索入口更加智能化,智能助手改变信息搜索方式,越来越多地被用户接受。数据显示,2020年6月小度助手语音交互总次数达到58亿次,同比增长57%。阿里巴巴旗下的夸克搜索通过AI工具拓展搜索入口,过去一年来,AI相机识别搜索使用量提升超过10倍。二是搜索直达服务更加智能化,如微信搜一搜不断提高搜索连接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可以根据用户的关键词直接连接相应的信息资讯、娱乐资源和小程序,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内容、品牌与服务的连接方式,如搜索“核酸检测”可直接进行预约,搜索品牌名可直接进行购买。搜索引擎开始发挥社会治理效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户搜索活跃度明显提升。疫情期间,百度搜索流量增长超过30%、搜狗搜索和信息流等产品总访问量超过5.6亿次。搜索引擎积累了海量用户需求信息,在抗疫和复工复产复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入口和引导作用,成为追踪舆情、科普辟谣、指导抗疫物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未来,对搜索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建模预测,可在突发事件态势研判、服务民生、推动经济恢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助力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三) 网络新闻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5亿,较2020年3月减少565万,占网民整体的77.1%;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7.20亿,较2020年3月减少642万,占手机网民的77.2%。图 34 2017.6-2020.6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35 2017.6-2020.6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新闻行业深入开展疫情相关报道,通过多种形式助力抗疫斗争。与此同时,网络新闻媒体通过对各类平台的深度应用,不断扩大资讯触达范围,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网络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助力抗疫斗争。一是丰富呈现形式,坚定抗疫信心。网络新闻媒体深入湖北武汉抗疫一线,通过拍摄Vlog、制作抗疫海报和宣传片等方式让全国人民了解抗疫一线真实情况,坚定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积极对外宣传我国抗疫成就。2020年4月,新华社在海外发布名为《病毒往事》(Once Upon A Virus)的视频,一经发布即受到各方广泛关注,获得超过百万次观看和数万次点赞转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播出《武汉24小时》系列纪录片,截至2020年5月,视频触达量超过1400万,观看量超过600万。网络新闻媒体对外积极发声,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我国抗疫斗争的理解和支持。网络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资讯触达范围,提升新闻传播效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新闻媒体通过社交平台、新闻资讯类应用、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等发布新闻资讯,使用户更加便捷地获取新闻资讯并进行多次分发,提升新闻传播效果。上述举措帮助用户更加及时地获得抗疫最新动态,做好个人防护,形成防控联动,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其中,央视新闻每日跟踪各地疫情相关最新数据,借助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整合发布防疫信息,相关账号每日阅读量超过百万;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公众号“侠客岛”及时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适时推送疫情相关分析文章,多篇文章阅读量均达到“10万+”;新浪新闻跟踪全国和世界疫情最新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为全球华人了解疫情信息提供便捷通路。(四) 社交应用截至2020年6月,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85.0%,与2020年3月基本持平;QQ空间、微博使用率分别为41.6%、40.4%,较2020年3月分别下降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图 36 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社交市场格局稳定,部分产品仍在摸索创新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平台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交市场总体格局稳定,细分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长期占据大部分流量,并通过不断丰富短视频、电商、本地生活等服务,构建完善的流量闭环和服务生态。面临市场空间有限的问题,部分社交应用将挖掘小众群体的独特需求作为创新的立足点。为满足“Z世代”的个性化需求,部分社交应用企业针对细分领域的社交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新技术、用户代际新变化带来的机会,努力寻求创新突破。2019年超过50款社交产品陆续发布,2020年上半年又有一批新细分社交应用上线,如阿里巴巴推出真实社交产品“Real如我”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平台在国内外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国内社交平台,我国网民及时了解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形势。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博主将当地的疫情发展情况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分享到微博上,成为国人了解海外疫情发展的重要窗口。截至2020年3月,海外微博用户累计上传192万条疫情相关视频,覆盖五大洲、36个国家,播放量超过758亿次。二是通过海外社交平台,我国网民、企业积极展示中国形象。反映我国抗疫战斗的视频、新闻等在国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为海外网民了解我国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提供有益帮助。我国网民自制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被翻译成10国语言版本,在海外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分享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我国出海企业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宣传抗疫援助,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五) 远程办公截至2020年6月,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远程办公成为持续做好疫情防控、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互联网应用。远程办公通过重塑原有工作方式,将企业线下与线上业务有机融合,在疫情结束后也有望成为常态化运营工具,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远程办公用户需求集中爆发,市场规模增长迅猛。一是在用户规模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得到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复工期间,使用人次、时长均出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仅2020年2月4日当日,天翼云会议新增用户6万户、会议时长9万小时;2020年6月至7月,远程会议日均使用时长达110分钟,用户使用日趋常态化。二是在市场规模方面,2020年春节期间,我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了线上远程办公模式,全年智能移动办公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75亿元、增长率为30.2%。远程办公应用市场竞争激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受需求推动,各类企业迅速开展竞争、抢占市场。大型互联网企业依托现有产品进行全面拓展,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专注于垂直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商借势完善精细化服务,如医疗领域的Vidyo、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小鱼易联等;软硬一体化服务商将多种业务流程汇聚到统一平台,实现各种办公软硬件之间的融合,如华为云WeLink等。二是软件性能与功能加速迭代。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远程办公应用的服务能力迅速提高。在软件性能方面,同时在线人数、视频清晰度、低延迟等性能加速迭代,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如钉钉、企业微信等支持300人同时在线。在软件功能方面,互联网媒体技术与传统OA软件功能创新融合、丰富远程办公服务能力,有效助力企业在疫情期间维持正常运转,如直播与在线文档协同操作功能相结合,极大提升远程会议的沟通效率。远程办公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软硬件产业拓展。一是推动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满足远程办公对于视频清晰度、信息时延、服务器并发处理等核心性能的需求,多种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包括无线高速网络建设、云计算服务扩容、高性能服务器部署和大容量内存芯片研发生产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腾讯会议8天扩容超过10万台云主机,涉及超过百万核的计算资源投入,推进了服务器市场增长。二是推动相关智能软硬件产业发展。远程办公与企业数字化管理的融合日趋深入,大幅增加相关智能硬件需求,如智能门禁、智能路由器、智能交互屏、远程视频设备等。远程办公服务通过软硬件一体化融合,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加速企业级服务市场创新。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业务加速云化,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SDS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25.9%。三、 商务交易类应用(一) 网络购物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12万,占网民整体的79.7%;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7亿,较2020年3月增长3947万,占手机网民的80.1%。图 37 2017.6-2020.6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38 2017.6-2020.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从2013年起,我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网络零售市场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显现。上半年网上零售额达51501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3481亿元,同比增长14.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25.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达到25.2%。网络零售通过以消费扩内需、以创新促发展、以赋能保市场等方式为打通经济内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扩内需,线上消费增强经济韧性。一是保障疫情期间的民生所需。上半年疫情爆发助推了“宅经济”发展,商品消费向线上转移明显。主要电商平台启动紧急响应,充分发挥自身供应链优势,通过海外直采、协调国内品牌商家等方式保障生活必需品供给。二是有力促进疫情后的消费回暖。电子商务平台与地方政府联合发放各种形式的电子消费券,通过补贴用户激活线上线下消费;商务部等部门组织电商平台开展线上“双品网购节”,带动同期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4300亿元;在“618”电商年中大型促销中,天猫和京东交易额分别达到6982亿元和2692亿元,展现了内需引擎的力量和经济转型的动能,有力促进消费释放,增强了经济韧性。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助推经济升级。一是跨境电商成为稳外贸、促回流的重要方式。2020年1月至5月,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717.3亿元,同比增长22.4%。外贸企业通过网上营销、网上交易实现生存发展。第127届广交会期间,近2.6万家境内外参展企业实现了“云”上全球采购。同时,跨境电商进一步促进消费回流,截至2020年6月,我国跨境电商用户规模已达到1.38亿。二是生鲜电商等新模式推动各类消费增长。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生鲜电商和线上买菜等民生类消费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0年6月,用户规模已达到2.57亿,占网民整体的27.4%。此外,农产品电商、二手电商用户规模分别达2.48亿和6143万,在推动农产品上行和促进闲置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市场,电子商务为广大中小企业赋能。一是线上化转型提高企业疫情时期的经营能力。疫情防控期间,网络零售催生的“线上经济”“宅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为传统企业和商家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通过入驻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经营会员微信群等数字化方式,中小企业加快线上运营,推进复工复产进程。二是平台赋能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2020年上半年多个电商平台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科技赋能、资源赋能等方式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如京东数科为中小企业提供区块链电子合同、区块链商业秘密保护及基于京东智能供应链数据服务的多项解决方案;阿里巴巴启动扶持中小企业的“春雷计划”,通过激活数字化产业带等重要举措,利用反向定制模式助力工厂线上直销。(二) 网上外卖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1124万,占网民整体的43.5%;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07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67万,占手机网民的43.7%。图 39 2017.6-2020.6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40 2017.6-2020.6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及使用率从外卖及相关业务发展来看,2020年上半年行业在经受短期冲击后逐步呈现触底反弹趋势。一是疫情对外卖行业造成了短期负面冲击。疫情期间,部分餐饮门店停业和小区封闭,用户减少外卖需求对外卖单量规模和平台营收造成了负面影响。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美团点评餐饮外卖业务营收同比减少11.4%。二是客单价和劳动力成本改善助力行业回暖。受疫情影响,外卖骑手成本有所降低,同时更多中高端品牌餐厅开启了外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卖客单价,劳动力成本和客单价的改善对外卖业务回暖均有正面影响。数据显示,二季度美团点评餐饮外卖营收同比增长13.2%。三是本地生活新业务迎来发展机会。受疫情推动,2020年上半年外卖平台买菜及闪购等新业务需求增长迅猛,高增长为外卖平台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平台借助自身规模优势不断完善供应链,为中长期业务飞跃奠定了基础。从外卖业务社会影响来看,其对餐饮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为疫情期间餐饮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疫情期间,外卖业务成为餐饮企业维持运转、稳定现金流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1月至5月以来新增外卖相关企业10.6万家,较2019年同比增长766%。其中,今年4月和5月新增外卖相关企业数量均超过4.3万家,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新增数量。疫情对线下堂食的冲击,加速推动部分未触网的餐饮品牌加入外卖队伍并得以生存发展。二是带动餐饮业新增消费。通过潜移默化影响需求端,网上外卖为餐饮业营收增长创造了更多机会。一方面,外卖推动了下午茶、夜宵等细分场景餐饮需求;另一方面,用户因为外卖便利化服务而增加了餐饮支出。数据显示,在餐饮业总营收与总利润的增量中,分别有75%和65%由外卖业务拉动。(三) 网络支付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较2020年3月增长3702万,占网民整体的85.7%;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2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64万,占手机网民的86.0%。图 41 2017.6-2020.6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42 2017.6-2020.6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领先,网络支付模式多元发展,支付业务合规化进程加速,整个行业运行态势持续向好。我国移动支付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交易规模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一是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支付机构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全国性福利补贴、商户在线培训指南等手段助力“小店经济”蓬勃发展。同时,支付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信用县域”和“县域普惠金融”建设,拓展更多的“+支付”应用场景。二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商户加速向线上转化,移动支付工具发挥惠民信息载体、电子钱包、信用媒介、收银记账等作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202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196.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61%,稳居全球第一。网络支付多元化彰显支付市场韧性和潜力。一是我国网络支付向农村及中老年群体渗透。网络支付方式多元化、支付口令智能化、应用体验便捷化,助力网络支付鸿沟逐渐缩小,呈现普及化发展态势,从而有助于提升支付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截至2020年6月,我国40岁及以上网络支付用户比例为36.6%,较2020年3月增长4.5个百分点;农村网络支付用户占比增长2.7个百分点。二是聚合支付助力支付产业链互联互通。作为商家、消费者、多家支付机构的连接载体,聚合支付不仅提供了便捷化的收银方式,还提供了精准营销、数字化运营、低门槛贷款等增值服务。在支付产业链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促进线下商户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下沉市场”普惠金融的发展。央行加强监管力度,督促支付机构合规化发展。一是国家加强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2020年上半年,央行各分支机构合计向支付机构开出了5张罚没金额超过千万元的罚单。央行共注销30余张《支付业务许可证》,仍持有支付牌照的还有约237家公司。央行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治理机制,支付机构严监管模式将常态化。二是跨境支付合规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截至2020年3月,约有15家参与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支付机构,获得了正式的《跨境支付许可证》,跨境支付业务资质由试点制迈入许可制,整个跨境支付市场发展将更加规范、健康、有序。四、网络娱乐类应用(一)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805万,占网民整体的57.4%;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36亿,较2020年3月增长699万,占手机网民的57.5%。图 43 2017.6-2020.6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44 2017.6-2020.6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活动受到较大限制,网络游戏填补了网民的文化和娱乐需要,带动网络游戏行业营收和企业数量双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日益庞大的移动类游戏市场为更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此外,我国网络游戏企业也进一步加大了与国际知名游戏企业在移动类游戏领域的交流合作,助力我国移动类游戏精品化,将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满足网民切实需要,带动网络游戏行业营收、企业数量双增长。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阻碍了社交、娱乐等线下活动,促使相关活动转至线上。网络游戏作为重要的线上娱乐手段在疫情期间满足了网民需要,促进网络游戏行业加速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394.93亿元,同比增长22.34%;我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营收达75.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3.62亿元),同比增长36.32%[ 来源: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2020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0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游戏企业超过2.2万家,平均每天新增122家[ 来源:新浪科技,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7-14/doc-iivhvpwx5276255.shtml,2020年7月14日。]。游戏类应用数量达92.5万款,占全部移动应用程序比重的25.8%,环比增加2.6万款[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移动游戏市场广阔,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土壤。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总收入中,移动游戏占比为75.04%,远超其他各类游戏[ 来源: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2020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庞大的移动类游戏市场和较高的收益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新模式、新玩法的出现提供了成长空间。2019年以来,多款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移动类游戏获得了网络游戏用户和市场的青睐,为网络游戏行业的持续推陈出新、健康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其中,自2020年7月上线后,模拟经营类移动游戏《江南百景图》一直稳居游戏畅销榜前50,并数次达到iOS榜单第一[ 来源: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13048459_403354?_trans_=000014_bdss_dkasgjczh,2020年8月14日。]。游戏厂商加强对外合作,提升移动类游戏用户体验。2019年全球用户支出排名前十的移动类游戏由中、日、韩、美四国包揽[ 来源:App Annie《2020年移动市场报告》。],标志着我国移动类游戏在全球范围内已处于第一梯队。随着我国移动类游戏在全球范围的优势愈发凸显,我国网络游戏企业与国际知名游戏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网络游戏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推动我国网络游戏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助力游戏精品化,为我国网络游戏用户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2020年6月,腾讯宣布与国际知名游戏厂商宝可梦公司(pokemon company)共同开发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宝可梦大集结》;网易与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2019年起合作开发的移动类游戏《暗黑破坏神:不朽》于2020年开启了注册。(二)网络视频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较2020年3月增长3777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61万,占网民整体的87.0%。图 45 2018.6-2020.6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网民的娱乐需求持续向线上转移,推动网络视频使用率、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优质内容依然是网络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基础的付费模式逐渐获得用户认可。从内容运营看,精品短剧成为网络剧市场亮点,各平台加速剧场化运营。2020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发布,相关管理部门对网络剧规划立项、成片审查等环节严格把关,管控注水剧,引导精品化网络短剧的创作生产,促进网络精品短剧快速发展。2020年上半年,各大视频平台共上线356部网络剧,其中网络短剧[ 网络短剧:指集数在20集以下的网络剧。]占47.5%,较2019年提升12.4个百分点[ 来源:骨朵传媒。],其中以《我是余欢水》《隐秘的角落》为代表的网络短剧实现了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此外,各大平台持续剧场化布局,提升精品内容自制能力,实现剧场类型化、精品化、规模化,既满足不同用户的观剧需求,也通过强化类型及定位,构建自我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从商业模式看,付费超前点播[ 付费超前点播:指网络视频用户在已付费购买会员的基础上,再付相应的费用提前解锁剧集内容。]渐成常态,会员服务收入稳健增长。2019年以来,除芒果TV外,其他视频平台的付费会员增速逐渐放缓,提升会员的ARPU[ ARPU:指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成为各大平台盈利的关键方向。优质内容和符合用户需求的排播,共同构成了吸引用户付费的关键。2019年8月,腾讯视频首开付费超前点播模式,提前解锁剧集结局,随后其他平台多部网络剧效仿。2020年3月以来,付费超前点播网络剧数量明显增多,形式和价格也逐渐固定,渐成常态编排模式,为视频网站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2020年上半年,爱奇艺会员服务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26.5%,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57.3%[ 来源:爱奇艺2019、2020年相关财务报告。]。图 46 2018.6-2020.6短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短视频行业与新闻、电商、旅游等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入,传播场景不断扩展。短视频平台也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作为信息传播方式,短视频逐渐成为其他网络应用的基础功能。一是短视频成为新闻报道新选择。短视频提供大量信息来源,改变新闻叙事方式,扩宽新闻报道渠道,创新新闻传播方式。疫情期间,微博用户累计上传225万条疫情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842亿次[ 来源:微博。]。二是短视频成为电商平台新标配。各大电商平台持续布局短视频业务,利用短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商品,促进消费者形成产品认知,激发用户需求,提升转化效率。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主流电商平台的标准配置,“种草[ 种草:网络用语,指通过内容介绍、展示等方式,分享推荐某种商品,激发他人购买欲望。]”功能日益凸显。三是短视频成为旅游市场新动力。近两年,短视频带火了一大批旅游景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营销手段。各大在线旅行平台纷纷打造短视频内容社区,引导用户创作短视频游记,增加平台流量,最终实现流量变现。作为主流网络应用,短视频平台积极探索助农新模式。短视频平台通过内容支持、流量倾斜、营销助力、品牌赋能等手段展开助农行动,为农户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助力乡村经济发展。重点短视频平台目前已涵盖了农民、农技专家、企业等在内的整条农业产业链,形成线上交流学习甚至交易的社区。疫情期间,快手批量上线农技类课程,并发布“春耕计划”,对农技类短视频给予5亿元流量助推扶持,同时让线下企业通过线上电商的方式进行销售,全链条全场景支持农业生产与经营[ 来源: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2/21/c_1125605562.htm,2020年2月21日。]。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发起“战疫助农”系列活动,提高各地农产品供需信息对接效率,协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题。(三)网络直播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较2020年3月增长248万,占网民整体的59.8%。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占网民整体的32.9%;游戏直播的用户规模为2.69亿,较2020年3月增长923万,占网民整体的28.6%;真人秀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86亿,较2020年3月减少2115万,占网民整体的19.8%;演唱会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21亿,较2020年3月减少2947万,占网民整体的12.8%;体育直播的用户规模为1.93亿,较2020年3月减少1927万,占网民整体的20.6%。图 47 2017.6-2020.6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网络直播行业产生了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电商直播成为2020年上半年发展最为迅猛的互联网应用之一。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时,鼓励当地电商直播工作人员“电商在推销农副产品方面大有可为。”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电商直播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因素:在政府层面,电商直播成为各级政府提振经济、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针对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外市场变化,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电商直播对于激发消费潜力的作用得到良好体现,成为建设内需大循环的重要力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这一新型业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建设产业园区等方式支持辖区内电商直播业务的发展。在企业层面,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涌入使得电商直播迅速发展壮大。上半年,无论是以淘宝、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还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甚至以百度、搜狐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公司,都陆续加大了对于电商直播的布局力度,推动电商直播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人才、资金和媒体资源,为上半年的爆发性增长奠定了基础。在用户层面,电商直播激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用户的线上购物需求,并与抗疫救灾、助农脱贫等目标相结合,增强了用户购物过程中的获得感。以央视在微博推出的“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行动为例,该直播通过央视新闻主播与职业电商主播共同为湖北特色产品进行宣传,吸引了1091万用户同时在线收看,单场销售额就超过4000万元[ 来源:微博。]。二是游戏直播业务延续了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作为网络直播的传统类型,游戏直播在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为很多用户在家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推动游戏直播平台营收和移动端用户活跃度进一步增长。数据显示[ 来源:斗鱼、虎牙2020年第一、二季度财务报告。],2020年上半年,斗鱼和虎牙营收分别同比增长42.4%和40.3%。在用户活跃度方面,两家公司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同比增幅在第一和第二季度均保持在15%以上。五、公共服务类应用(一)网约车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40亿,较2020年3月减少2219万,占网民整体的36.2%。图 48 2017.6-2020.6网约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网约车企业以新模式、新业务探索共赢机制,全行业筑牢安全出行防线,不断提升社会效益。在市场运营方面,一是企业深挖跨界融合和自动驾驶潜力,探索新模式。汽车厂商和网约车企业正在以“硬件+软件”的模式开展协同合作。前者拥有汽车制造能力和渠道资源优势,后者拥有数字技术能力和用户资源优势,二者深度融合,重塑网约车市场格局。此外,网约车企业进一步加强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纷纷上线L2、L3级[ 按照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对自动驾驶的五级分类:L0为人工驾驶、L1为辅助驾驶、L2为部分自动驾驶、L3为条件自动驾驶、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自动驾驶业务,接入智能驾驶产业链。未来,企业将通过逐步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运营服务能力,持续拓展生存空间。二是网约车企业吸引“长尾[ 长尾:指原来未受到重视、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有可能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市场”用户,拓展新业务。近期,满足“长尾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网约车企业新的发力点。一方面,平台不断聚合[ 聚合:指平台拓展供给端资源,接入多家网约车服务商,聚合流量入口提升约车效率。]服务商运力。继高德地图、美团点评在平台上聚合服务商后,滴滴出行开启一键呼叫多个出行服务商模式。另一方面,平台深挖商务和生活服务潜力。围绕政府和商务需求,网约车企业提供专车、通勤车和定制商务包车服务;围绕生活服务需求,网约车企业拓展同城货运业务,提供即时配送服务。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网约车行业守住安全防护底线,用户出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网约车企业不断升级安全策略,如为司机进行核酸检测,为车辆安装防护膜,推出“智慧防疫码[ 智慧防疫码:指乘客用手机扫码,即可查看车辆消毒记录或登记乘车信息。]”等,切实保障司机和乘客健康。此外,网约车安全标准[ 网约车安全标准:指《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安全运营自律规范》和《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首次发布,内容涉及行程分享、110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录音、号码保护等基础性安全功能要求,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二是网约车行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医护运力支持。疫情期间,网约车企业组织运力全面支持抗疫、防疫工作,在武汉、北京、南京等十余个城市组建医护车队[ 来源:腾讯网,https://tech.qq.com/a/20200225/029298.htm,2020年2月25日。],有约16万名司机自愿报名加入,累计服务超过37987名医务工作者,行驶总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来源:滴滴出行。]。(二)在线教育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较2020年3月减少4236万,占网民整体的40.5%;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77亿,较2020年3月减少4355万,占手机网民的40.4%。2020年第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大中小学逐步有序开学复课,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有所回落。图 49 2017.6-2020.6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50 2017.6-2020.6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及使用率2020年上半年,在“停课不停学”政策的引导和助推下,全国2.82亿在校生[ 来源: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2008/t20200831_483697.html,2020年8月31日。]普遍转向线上课程,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未来,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教育行业发展趋势。从供给端看,在线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相互促进发展。一是多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成为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重要基础。2019年,全国98.4%的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90.1%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教师达1000万人次[ 来源:教育部新闻发布会,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2020年5月14日。]。这些成果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检验,为推进在线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在线教育的广泛应用实质性推动教育信息化实践。疫情之前,校内教育信息化的产品及应用多为辅助功能,其目的为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协同,而较少涉及教学内容的输出。疫情期间,各地学校、政府与第三方企业、平台及时推出在线课程,教育信息化得以真正向教育创新转变。从用户端看,疫情期间大众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和使用迅速提升。一是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网络学习平台使用。2020年2月,《关于在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印发后,教育部及27个省份分别开通国家级、省级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托底服务。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人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 来源:教育部新闻发布会,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87/,2020年5月14日。]。二是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加速渗透下沉市场。各大在线教育平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面向学生群体推出免费直播课程,用户规模迅速增长。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行业的日活跃用户数量从平日的8700万上升至春节后的1.27亿,升幅达46%,新增流量主要来自三、四、五线城市[ 来源:Quest Mobile。]。截至2020年6月,三线及以下城市在线教育用户占整体的67.5%,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同时也应看到,尽管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加速向下沉市场渗透,但教育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内容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实现偏远地区的普惠教育仍任重道远。从发展趋势看,OMO[ OMO:指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Merge Offline。]将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模式。线上教育能突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线下教育更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未来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是大势所趋。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未来,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各地学校可逐步探索将优秀在线课资源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开展基于线上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实现更高目标的教育培养和产出。(三)在线医疗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户对在线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线上化发展,在线医疗对线下医疗体系的补充作用凸显。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加速扩张,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一是新技术支撑推动医疗“新基建”落地。在供给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势,相关在线医疗企业不断在智慧医疗领域进行拓展和探索,积极与政府、医院、科研院校等外部机构合作,开展以信息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医疗业务。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团队与腾讯公司宣布达成合作,共同成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攻坚流行病、呼吸疾病和胸部疾病的筛查和防控预警。二是付费模式不断成熟,行业良性发展生态逐渐形成。在运营端,互联网企业开始探索服务模式,大力推动包括医美、口腔、体检、疫苗、孕产等相关的付费医疗行业发展,促进用户线上医疗消费不断升级,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生态。数据显示[ 来源:阿里健康2020财年财报。],阿里健康来自线上健康咨询等在线医疗业务的收入达到3842万元,同比增长221.2%。在线医疗行业政策持续出台,服务主体多元化特征明显。截至2020年6月,26.4%的网民在线购买过药品、健康器械等医疗用品;受疫情影响,17.9%的网民使用过网上挂号、问诊等在线医疗服务,网民对在线医疗接受度不断提升。一是政策推动在线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障支付体系,助推在线医疗普惠共享。随着政策出台,医保信息安全、隐私、电子医保支付凭证、电子签名安全性、电子票据等问题逐步解决,在线医疗惠民共享进一步实现。2月26日,武汉市医疗保障局为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开通医保支付,使其成为武汉首家纳入医保支付的平台型互联网医院。随后,多个省市在疫情期间临时将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包括浙江、天津、江苏、上海等。二是传统医疗机构优质资源不断向线上延伸,带动用户增长。医疗行业以“互联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医院参与度明显提升,优质医生资源不断释放。数据显示[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各省共有卫健委批准设置的互联网医院近600家。三是以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好大夫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访问量大幅增长,用户习惯逐渐养成。疫情期间,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同比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 来源: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2020年3月20日。];多平台推出在线预约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服务,显著提高结果反馈效率。第四章互联网政务发展状况一、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状况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7.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1.4%,占网民整体的82.2%。“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力助推疫情后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零见面、零跑腿、零成本”成为全国疫情防控最基本要求,也成为我国数字化政府建设的强劲动力。随着各地各行业陆续复工复产,“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打造“数字政府”,保障经济发展与抗疫并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使各项政策易于知晓、一站办理,方便企业的复工复产,确保疫情期间工作“不打烊”、服务“不断档”。另一方面,线上化服务提升办事效率,加速复工复产进程。多地推行“线上远程帮办”行政审批服务,并积极开通“战疫”审批绿色通道,努力实现业务办理“零见面、零跑腿、零成本”,让企业复工复产更加高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防疫健康信息码”,汇聚并支撑各地共享“健康码”数据6.23亿条,累计服务6亿人次,支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健康码”实现“一码通行”,成为此次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的重要创新。“横到边、纵到底”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建成。联合国数据显示[ 来源:《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7948,排名从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第45位,取得历史新高,达到全球电子政务发展“非常高”的水平。一方面,各地区政府相继推进跨区域“一网通办”。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已经开始部署推进跨区域“一网通办”,围绕企业投资审批、企业开办社保、公积金等服务事项开展先期试点。跨区域“一网通办”将区域间的联动政策体系与新技术应用有机结合,通过区域间营商环境的优化更好地促进跨区域合作,加快推动市场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服务范围“横到边”。另一方面,“覆盖城乡、上下联动、层级清晰”的五级网上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近七成省份实现省、市、县、乡、村服务五级覆盖,政务服务“村村通”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政务服务均等化和普惠化基本实现,政府部门网上政务服务的有效供给与企业群众需求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得到一定缓解,将普惠民生服务“纵到深”。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状况一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成效凸显。上线一年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联通32个地区和46个国务院部门,陆续接入地方部门360多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和1000多项高频热点办事服务,推出了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一体化政务服务,以及出入境、留学等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一网通办”服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平台陆续推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和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就业服务等15个服务专题,成为“保企业”“稳就业”的重要服务渠道。截至2020年6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1.26亿人,总计访问人数10.02亿人,总浏览量58.91亿次[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二是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各地区把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引领数字化时代政府改革与治理能力提升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效率。数据显示[ 来源:《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从2018年的0.6811提高至2020年的0.7948,排名比2018年提升了20位,升至全球第45位,取得历史新高。同时,数据显示[ 来源:《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0)》。],我国各地区政府网上服务能力总体指数和五项分项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为“非常高”的地区从2016年的3个地区增加到2019年的8个地区。其中,以北京“营商环境优化”、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等为代表的地方创新经验,已经成为全国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典型标杆。图 51 2016-2019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年度对比三是政务服务覆盖范围全面拓展。按照全国统一规范,我国31个省级政府已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以上的政务服务平台,其中21个地区已实现省、市、县、乡、村服务五级覆盖,政务服务“村村通”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初步形成五级网上服务体系,全国一体化平台成为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和普惠化的重要手段。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和广西等地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在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覆盖的基础上,聚焦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推动平台建设的五级贯通,推进政务服务重心下沉。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务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省本级1804个部门6类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52973项,比2018年增加了9676项,增幅达22.35%[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政府部门网上政务服务的有效供给与企业群众需求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得到一定缓解。四是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深入推进。全国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成,一体化的数据共享响应机制日趋完善。一方面,国家一体化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梳理了各地区、各部门证照类型共897种,已汇聚861种,占总类型的96%;同时,梳理出证照目录共计达31.5亿条,为电子证照“一个证照、全国互认”提供了数据基础支撑。另一方面,我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务服务平台全部建成省级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并实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互信互认。国家平台累计向地方部门提供身份认证核验服务4.88亿次,支撑企业登记实名核验384.21万次;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务服务平台依申请事项单点登录比例达到66.39%[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一次注册,全网通行”全面推行,网上办事重复注册问题得到初步破解。图 52 各省级平台具有依申请特征的政务服务事项指南提供数量五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支撑疫情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研发全国通用“健康码”,保障亿万群众 “一码通行”。为解决各地区“健康码”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方面,依托全国一体化平台,通过汇聚卫生健康、出入境、民航、铁路等方面数据,关联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健康码”信息,上线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迅速完成与各地“健康码”对接,支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现“一码通行”,有效缓解了各类疫情防控码“层层加码”、数据重复采集等问题。截至2020年6月,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累计访问达61.55亿余次,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打通数据共享高速通道,激活大数据抗疫巨大潜能。平台与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密切沟通协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托平台向地方部门共享密切接触人员、入境人员等各类疫情防控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6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受理服务系统发布疫情相关数据资源983条,服务接口累计被11个国务院部门和32个地方使用,全国累计调用133.08亿余次[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三、政府网站发展状况(一)政府网站总体及分省状况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有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派出机构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互联网上开办的,具备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网站。]14467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