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除以64与102除75与24的差,去除2,结果是多少再乘62与16的和?


吕勇
一、个人简介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基础心理方向学术带头人。二、科研项目曾参与、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三、获奖2006年获全国高校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四、著作1.《基于脑科学的教与学效能研究》(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2.《脑科学时代的教与学》(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3.《高分考试策略》(第一作者),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4.《学习与大脑》(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2008年12月5.《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6.《认知神经科学基础》(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7.《中国心理咨询大典——社会心理学分卷》(副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快速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9.《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副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10.《考试策略》(独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11.《脑功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12.《做情绪的主人》(独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13.《走出应试心理失常的误区》(独撰),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14.《心理保健手册》(第二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五、代表论文1.Muwang Ye andYong Lyu.Later Positivity ReflectsPost-perceptual Processes:Evidence From Immediate Detectionand Delayed Detection Tasks,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Volume102.Muwang Ye,Yong Lyu, Ben Sclodnick and Hong-Jin Sun.The P3 Reflects Awareness and CanBe Modulated by Confidence,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2019,Volume 133.吕勇,叶木旺.视觉意识神经相关物的ERP研究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18,第5期4.厉飞飞,吕勇,房佳琪.积极情绪反馈对注意捕获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18,第4期5.吕勇,李诸洋,刘璐,张婕.客体表征质量在语义客体注意效应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第3期6.夏全胜,吕勇,王金,宫文潇.汉语复合词词类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双音节偏正式复合名词加工的回归分析.南开语言学刊,2017,第1期7.吕勇,顾吉有.注意对视听语义整合加工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第5期8.李甜甜,吕勇.高低特质焦虑水平个体面部表情觉知阈限的测量.心理学探新,2016,第5期:421-426.9.张婕,吕勇.计算机化心理学实验中的时间精度问题——以E-Prime为例.心理研究,2016,第5期10.王著名,吕勇,张婕.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第9期11.王春梅,吕勇.情绪的动机性对注意控制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16,第4期12.顾吉有,吕勇.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不同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02):202-206.13.王春梅,吕勇.情绪的动机性对认知加工作用研究评述.心理研究,2016,第1期14.吕勇,王春梅.意识与注意的关系—注意对意识产生的充分性与必要性探析.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第1期15.李甜甜,吕勇.面部表情觉知阈限的测量及其年龄和性别差异.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第6期16.宋娟,吕勇.自上而下的因素对掩蔽启动中自动加工过程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15,第5期17.胡伟,陈世盛,吕勇.高中生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第6期.18.吕勇、李甜甜,时间间隔对面部表情唤醒度阈下情绪启动的影响,心理科学,2014年第1期19.Tian-Tian Li ,Yong Lu.The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of faces displaying variouslevels of arousal: An ERP study,Neuroscience Letters,2014,58320.Xiaoqing Li,Yong Lu.Haiyan Zhao.How and when predictability interacts with accentuation in temporally selective attention during speech comprehension.Neuropsychologia(2014)6421.Xiaoqing Li,Haiyan Zhao,Yong Lu.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atic role computing and semantic relatedness processing during on-line sentence comprehension,PLOS ONE,(2014)Volume9 Issue422.陈雪莹、吕勇,跨通道注意转移研究述评,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1期23.吕勇、张维维,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9期24.吕勇、李巧玲、吴国来,大学生人际信任半径与信任水平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第3期25.宋娟、吕勇、沈德立,与当前任务无关的规则对自动反应激活过程的影响,心理科学,2013年04期26.宋娟、吕勇、沈德立,任务目的对自动语义激活过程的调节作用:ERPs研究,心理学探新,2013年02期27.Wei Hu,Yong Lu,Changling Ren,JohnX.Zhang,ERP evidence for the time course of mental rotation in the mirrorreading of Chinese words,Neuroscience Letters552(2013)28.Wei Hu,Yong Lu,Lihong Wang,John X.Zhang,Sequence representation during response preparation inthe serial reaction time task,NeuroReport2013, Vol24,No1029.夏全胜、吕勇、白学军、石锋,汉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语义加工的ERP研究,中国语言学报,2013年第1期30.宋娟、吕勇,任务定势对自动语义激活过程调节作用的ERP研究,心理科学,2012年第1期31.宋娟、吕勇、沈德立,物体分类任务中线索效应的ERP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211期32.夏全胜、吕勇、石锋,汉语名词和动词语义加工中具体性效应和词类效应的ERP研究,南开语言学刊,2012年第1期33.李甜甜、吕勇、张伟娜,高低唤醒度情绪面孔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34.宋娟、吕勇,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反应联结对中老年人自动加工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第2期35.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研究,心理学报,2011年第10期36.王恩国、沈徳立、吕勇、胡伟、李永鑫、陈海霞,语文学习困难儿童汉字记忆编码的神经机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2期37.吕勇、刘亚平、罗跃嘉,记忆面孔,男女有别:关于面孔再认性别差异的行为与ERP研究,科学通报,2011年第14期38.卢张龙、吕勇、沈德立,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负荷关系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6期39.胡伟、吕勇,发展地看待知识内隐性的判别方法:内隐与外显学习区分的新途径,心理学探新,2011年第4期40.卢张龙、吕勇、白学军,内隐序列学习不受注意负荷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第3期41.徐本栋、吕勇,P300测谎的新取向,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胡伟、吕勇,不同迁移方式与不同学习“方式”对知觉运动序列学习的影响——一项ERP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43.王钰、吕勇,,心理科学,2011年第1期44.Yong Lu、Wei-Na Zhang、Wei Hu、Yue-Jia Luo,Understanding the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 of facial stimuli:an ERP study,Neuroscience Letters,502(2011)45.XiaoQing Li、Yong Lu,How Accentuation Influences Semantic Short-term Memory Representations During On-line Speech Process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Neuroscience,193(2011)46.吕勇、张伟娜、沈德立,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心理学报,2010年第9期47.吕勇、于乐、刘亚平,面孔再认能力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第1期48.白学军、王丽红、吕勇、胡伟,词汇的获得年龄效应:ERP研究,心理学探新,2010第1期49.吕勇、宋娟,继时呈现条件下类别归纳过程的ERPs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第1期50.王恩国、吕勇、胡伟、沈德立,12-13岁儿童数字编码与提取的ERP研究,心理科学,2010年第4期51.赵冰、梁福成、吕勇,大学生心理理论错误信念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第10期52.Xiao-qing Li、Yu-fang Yang、Yong Lu,How and when prosodic boundaries influence syntactic parsing under different discourse contexts: An ERP study,Biological Psychology,83(2010)53.赵莹、吕勇、吴国来,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第1期54.张艳、任长苓、姜茜、张伟娜、吕勇,研究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5期55.刘亚平、聂胜昀、马成、吕勇,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6期刊56.席洁、吕勇,ERP-测谎的新途径,临床医学工程,2009年第5期57.王恩国、沈德立、吕勇,语文学习困难儿童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心理科学,2008年第1期58.王恩国、赵国祥、刘昌、吕勇、沈德立,不同类型学习困难青少年存在不同类型的工作记忆缺陷,科学通报,2008年第14期59.吕勇、王钰,贫困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60.吕勇、许贵芳、沈德立,汉英语言内及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的ERP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第2期61.吕勇、胡伟、吴国来、沈德立,序列反应时任务中内隐和外显学习表征方式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62.王芹、吕勇,应激对记忆影响的脑科学研究及其教育启示,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第2期63.张伟娜、苏世将、吕勇,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在应激情境中反应差异,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第6期64.宋娟、吕勇,类别表征与策略的脑科学研究及对思维教学的启示,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第1期65.许贵芳、吕勇、宋娟,第二语言语音获得的影响因素及其脑机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第9期66.宋娟、吕勇、许贵芳,类别学习的脑机制研究现状和展望,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第9期67.王恩国、阴国恩、吕勇,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第3期68.韩宗义、吕勇、白学军,句法加工的ERP研究综述,心理学探新,2007年第2期69.LüYong、Du Yingchun,Song Juan,Shen Deli,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n the semantic andPhonologicalprimingwithspokentwo-characterChinesewords,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2007.2270.宋娟、吕勇,不同任务中视觉物体分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第40期71.罗良、林崇德、刘兆敏、吕勇、李会杰,客体工作记忆任务中大脑皮层活动的记忆负荷效应,心理学报,2006年第6期72.宋娟、吕勇:语义启动效应德脑机制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第1期73.吕勇、魏景汉:语义距离半球效应的ERP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年第3期74.吕勇、沈德立:睡眠学习的ERP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第4期75.沃建中、罗良、林崇德、吕勇:客体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分离:来自皮层慢电位的证据,心理学报,2005年第6期76.杜英春、吕勇,面孔加工特异性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第4期77.吕勇、沈德立,P240的语义距离效应,应用心理学,2005年第3期78.吕勇、沈德立、杜英春、韩宗义,听觉呈现条件下汉语双字词语义和语音启动的ERP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1期79.向华东、吕勇、杨亦鸣、翁旭初,心理词典中范畴化现象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第2期80.吕勇、阴国恩、练永文,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4期81.吕勇、韩宗义、杜英春,启动效应的ERP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2期82.吕勇、李维,当代中国民众信仰状况的社会心理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3.李幼穗、吕勇、李维,当代民众信仰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心理学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第3期84.李幼穗、李维、吕勇,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6期85.吕勇、李强,下岗职工应付方式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第4期86.吕勇、白学军、庄素芳、杜辉,小学生双耳分听双字词的实验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87.于秀媛、田晓秋、刘若梅、吕勇、白学军,七巧板训练与小学低年级学生操作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2期88.李强、吕勇,社会支持与青年下岗职工心理健康,青年研究,2001年第7期89.沈德立、吕勇、马丽丽,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探新,2000年第4期90.张策、吕勇,论标签理论在学生个性培养中的应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0年第2期91.吕勇、阎国利中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第3期92.吕勇、阴国恩,关于学校对中学生学习负担影响的调查,社会改革与社会心理(论文集,ISBN7-311-01693-2),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93.白学军、吕勇,左脑管语言?——质疑一种流行观念,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94.吕勇、白学军、沈德立,儿童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研究进展,天津师大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95.吕勇、阴国恩,关于中学生学习负担状况的调查,个性与教育(论文集,ISBN7-5613-1642-9/Z.5),陕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1月96.阴国恩、吕勇、闫国利,中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及其心身反应的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第2期97.吕勇、阴国恩,中学生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天津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6期98.吕勇、阴国恩,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天津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99.吕勇,简评标签理论,心理学探新,1992年第2期100.吕勇,社会刻板印象与图示,社会心理研究,1992年第4期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  43-0=  25-25=  0 +50 =  0×135=  0÷12=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4)0除以一个()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9+9×9-9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2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练习二7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二2、4、9、11、12  B层:练习二2、4、9、11  C层:练习二2、4、9  第三课时(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先。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1、2、3、6、7 B层:练习三1、2、3、6 C层:练习三1、2、3  第四课时(例5)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B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C层:练习三5  第五课时(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出来。  加减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什么是四则运算?  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  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查漏补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教具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演示复习题  15×8÷6 29+34-21 72÷8×6 64-56+58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3)师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三、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P10-12例4、例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重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具:挂图  教学教程:  一、复习24点游戏,引入新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30=9(名)180÷30=6(名)9 ― 6=3(名)270÷30―180÷30= 9 ? 6=3(名)270 ? 180=90(位)90÷30 =3(名)(270 ? 180)÷30=90÷30=3(名)答: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例5、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1. 42+6×(12 ? 4)=  2. 42+6×12 ? 4=  总结四则运算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5、教学过程  i.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如果要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含有0的减法只说了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但如果是0减任何数还得任何数吗?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ii.教学实施  1、回忆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2)引发思考  (3)小组交流  (4)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3、拓展练习  (1)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分组探究  (3)交流反馈  iii课堂作业设计  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iv.思维训练  巧算  3300÷25= 1320×500÷250  v.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相关文章:教案:数学运算02-26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03-06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4篇01-22数学教案:减法的运算01-24数学教案混合运算02-10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03-29教案:数学运算(15篇)02-26教案:数学运算15篇02-26上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1-2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2除75与24的差,去除2,结果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