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除以64与102除75与24的差,去除2,结果是多少再乘62与16的和?

作为行测考过88的,只说下行测经验要想学好行测,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白行测考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只要不是一无所知,都知道考五个模块:常识、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稍微了解点的,会告诉你数量有哪些题型、资料有哪些技巧、图推有多少考点等等但其实这,不过是在广度上延伸,而不是在深度上挖掘。而有人以为就是考智商,无疑是片面化、简单化和歪曲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行测的本质来看了:行测的本质以及公考的本质,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为国选拔有能力的人才为什么要有能力?这个话题其实很大简而言之,中国太大、情况太多、变化太快,只会生搬硬套、只知照本宣科,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那么,公务员需要什么能力呢?单从大纲和试题来看,就有逻辑能力、分析能力、观察力、推理力、应变力、判断力等等(哪个不是实际工作需要的?)更何况,在备考中隐性考查的学习力、专注力、自控力、抗压力等等我们来结合大纲具体说说一、常识判断“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你以为常识是开心辞典、幸运52那种知识问答?(2000年后就不怎么看电视了,不知道现在都啥节目,记忆仍停留在王小丫和李咏的年代)你以为常识就是死记硬背?——明确告诉你,背不下来的,尤其近年国考,各种偏难冷怪。(当然适当积累还是必要的)你以为常识就是蒙?——大纲都明确告诉你了,要分析!要判断!我将这个分析归纳为十类:语气分析、选项分析、信息分析、定性分析、三维分析、优先级分析、逆向分析、本质分析、联想分析、逻辑分析。随便选几题为例:(15京-24)飞到月亮上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登月已经实现。下列有关人类登月的说法有误的是A.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奔向月球B.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一大步”C.2013年我国成功将“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送抵月球表面D.美国是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BD同义——不可能同错;C——褒贬分析(会说自己的成绩是假的?);A——登月 与 奔月 不是一个概念(20地市-18)下列哪句诗涉及的地形接近下图?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这题看着好吓人——又是地形图,又是各种诗句的。我相信,彼时考场上的很多人,直接蒙A/B/C/D走人(希望你是最后那个)出题人也很无奈: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你稍微看下就明白,ABC都说的山峰;只有D是山谷,你觉得,还能选啥?PS:别在评论区问我答案了——如果看了这些解析,你还不知道选啥。除非你报考比是个位数,不然你考试次数可能要超过两位数。(20地市-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列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B.是提高国家硬实力的必然要求  C.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D.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政治题很多人都会晕吧?我就问一句——文化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意犹未尽可以再看下这个二、资料分析“资料分析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文字、数字、图表等统计性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能力。”综合理解实际就是对资料的概念、题型与技巧有着充分了解。最关键的是这四个字——分析加工资料分析——分析!不是资料计算!很多解析可以说是纯粹误人子弟!——列个式子,一堆运算——要知道,公考是不允许用计算器的啊!公考为什么要考资料分析——很大一方面就是考查思维的灵活度。资料分析很多题目,甚至都不需要计算!看一眼,想几下就能选出来。不信?信手拈来几题:(22执法-127)2021年4-5月,全国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约多少万起?A、12 B、14 C、16 D、182021年5月,全国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46万起,与4月相比下降14.3%。必然远大于16(5月8W+,4月更多一筹),则D(22执法-129)2021年1-5月,全国紧急止付涉案资金金额约是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金额的多少倍?A、2.7 B、2.4 C、2.1 D、1.82021年1-5月,全国紧急止付涉案资金2654亿元,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991亿元2.654÷0.991 略大于2.654,则A2021年1-5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1.4万起,打掉犯罪团伙1.4万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4万名,同比分别上升60.4%、80.6%和146.5%。(22执法-126)2020年1-5月,全国平均每月打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A、不到1000个B、1000~2000个之间C、2000~4000个之间D、4000个以上直接按题目列式 1.4÷(1+80.6%)÷5 往往会陷入硬算的陷阱先算21年月均,14000÷5≈(3000-) (3000-)÷(1+80.6%)略大于(3000-)÷2=(1500-),则B 心算即可(22执法-118)2020年下半年,环保举报的受理率超过75%的月份有几个?A、3 B、4 C、5 D、6受理/未受理>3即可,除11月外均满足,则C(22副省-134)以下哪个饼图最能准确反映2021年1—2月C市天然气用量中,民用气(白色)、CNG用气(黑色)和工业用气(斜线)的占比关系?2021年1—2月,C市天然气用量为19.21亿立方米……从用气结构看:民用气为7.7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75%;CNG用气1.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4.3%;工业用气10.2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17%。工业用气过半,排除AB;民用气近半,排除C,则D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国考资料20题完全可以15分钟之内做出来的原因!资料的技巧我原先解析过很多,此处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看看:三、判断推理判断推理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常用题型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种。图形推理: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报考者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选出符合规律的一项。类比推理: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定义判断:每道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逻辑判断: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运用一定的逻辑推论,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判断推理,顾名思义,判断和推理能力当然是重中之重。这实际上,都属于逻辑思维能力(我近期考虑在写两篇关于逻辑的文章——逻辑基本概念和常见逻辑错误,尤其后者,对不被忽悠很有用,可关注等待)除此之外,观察在图推和类比都被明确强调。着重说下图推——这是很多人目前丢分耗时极其严重的模块图推 ,对于非定向考点来说,重在破题,也难在破题。(定向就是考点固定,主要靠技巧提速,如展开图、图形拼合等)那么如何快速破题?就是要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发现考点的特征,通过图推的思维而推理(16京-89)每道题包含六个图形和四个选项,请把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具有各自的共同规律或者特征,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这道题是图推中非常常见,我认为也是非常烦的一类题。为什么?考点很常见——点、线、面、角解题很烦——因为这四类考点的表现形式非常接近,不像性质类、元素类、位置类那么明显而独特。所以必须要依次尝试。但是,如果学会找突破口,就能大大节省时间。1图为突破口,杜绝了线段数、角的可能 6图排除了封闭区域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绝对,但可以帮助最快找到最可能的考点)两者结合 考虑交点数图1、2、6均有2个交点,图3、4、5均有4个交点。D。(12苏B-108)此题,应该很多同学觉得无从下手——封闭区域、线条等等,都没有规律。那么注意,这题的图形实际不止一个明显特征:1、图形明显分内外——内外关系往往是考点2、外框为直线图形(几边形)——往往考察边数(也就是直线线条数)从而可知规律:题中每个图形的空间数比其外面边数少1,故A。其他模块直接看看我之前文章吧:四、数量关系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常用题型有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种。数量关系主要测查报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注意加粗的十二个字,可谓字字珠玑。但因为过于概括,所以大家可能并未完全理解其精髓:1、数量的名称是数量关系,而不是数学运算!数量的关键是关系——读题时能理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破题时能理解题目信息与所求量的关系;解题时能熟练应用核心关系。2、关系的落脚点是量化——也就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3、关系的处理,有分析、推理、判断、运算,而不仅仅是运算!4、运算,也不仅仅是动笔算——更推荐能简则简,也就是能动脑,就别动手!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数量的关系思维。肯定有人觉得长不想看,没事,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有人说江苏数量很难?让我们来看看:(21苏A-59)为促进旅游业复苏,今年8月1日起至年底,某景区门票价格在原定价的基础上,工作日执行两折票价,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执行五折票价。预计门票打折后,每天的游客人数均比原来翻一番,已知打折前该景区双休日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是工作日的5倍,则打折后,该景区一周(该周无法定节假日)的门票收入是打折前的:A、0.5倍 B、0.6倍 C、0.7倍 D、0.8倍方程法就不说了,我从来懒得用解一:设打折前景区工作日每日游客1人、门票1元(或者理解为1个单位)打折前1×5+5×2=15(这是特殊值法,其本质就是将方程法的未知数替代为1或其他便于计算的数——你不用写一堆字母了,当然快了)打折后:1×2×5×0.2+5×2×2×0.5=1212/15=0.8,则D解二:但我还是觉得很麻烦,尤其是解一还是要写不少数字的,那么能不能不动笔心算?当然能,不过,需要对十字交叉有较深的理解,明白其核心关系就是Aa+Bb=(A+B)r工作日门票总额和双休日门票总额混合得门票总额则0.4和1按1:2混合,混合比例为0.8解释如下:(1)1和2是原先的门票收入之比——打折前该景区双休日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数是工作日的5倍,1×5:5×2=1:2(2)0.4和1是打折且翻番的混合倍数——工作日执行两折票价,人数翻番,0.2×4=0.4;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执行五折票价,人数翻番,0.5×2=1(20苏A-54、B-59、C-60)使用浓度为60%的硫酸溶液50克和浓度为90%的硫酸溶液若干克,配制浓度为66%的硫酸溶液100克,需要加水的质量是A、10克 B、12克 C、15克 D、18克解一:溶液问题——溶质守恒,100×66%-50×60%=3636÷90%=40 100-50-40=10,则A(理解有困难的可以自己列方程,这个不是重点)解二:如果能看出这一层关系——50克60%的硫酸溶液和50克混合溶液等量混合得66%的硫酸溶液100克则50克混合溶液浓度为72%,利用十字交叉法:90%硫酸溶液:0%浓度水=72%:(90%-72%)=4:1 则水质量10g或直接看作稀释 72%/90%=4/5,水占1/5,则A(21苏A-58)某单位开设a、b、c、d、e、f六门培训课程,员工自愿报名参加。经统计,员工选择的课程组合共有四种,a+f、d+f、a+c+e、b+c+f,所有培训结束后,统一安排考试,为不影响工作要求,在1月4日至10日中的连续六天考完,每天只考一门,且每位员工都不会连续两天参加考试,则安排这六门课程考试日期的不同方法共有:A、2种 B、4种 C、8种 D、12种这道题,肯定很多人看着很懵逼——啥题型?该用啥技巧?老师没讲过啊!其实,这就是思维不够灵活,对数学还停留在小学生的理解——判断题型、选择方法、模式解题。可是,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了——这题,其实就是在理清关系的基础上,一步步推理:4-10日为7天,选连续6天有两种(4-9或5-10);f最特殊——选了f的有选a、b、c、d,故f只能放在首尾两种,且紧邻必为e;e不能接a、c,故有bd两种可能——b不能接c、ac不能连,故只有badc也就是说,f在首,则febadc;f在尾,则反过来,即cdabef。(或者注意c也只能在首尾、首尾依次排)故2×2=4种,则B略微总结下:有的题目,就是理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类题目等有的题目,要重点把握所给信息和所求信息之间的关系更高一级,要分清题目中信息,到底是有效信息、无效信息,还是干扰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有效信息,是可以直接利用,还是需要转换最高级别,就是对信息的深度分析把握好关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五、言语理解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一)片段阅读片段最主要的就是两个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和抓重点能力快速阅读不多说,要展开写太长,后续可能会写篇文章。简单看道真题吧(22副省-37)在传统基层治理中,缺乏社会组织、市场等各主体的共同参与、质询和监督,必然导致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下降、权力垄断和滥用等问题,容易弱化公众信任程度,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介信任机制、共识机制、协调共享机制,适用于多环节、多方协同参与且互不信任的场景。而信任是多元主体进行基层协同治理和互信规则建构的合作基础,区块链的算法信任机制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性+信任”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治理生态中双边信任向多边信任及社会公信的转变,突破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所形成的认知固化和思维僵化。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健全信任机制是基层协同治理的条件B.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推进基层治理改革C.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D.治理生态离不开多元社会主体间的协作我扫了一眼,大概10秒,圈定了一句话——“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后面不用看)两个关键词——基层治理、区块链技术然后直接选了B我在车上,用17分钟就做完了22国考省级的言语(片段和选词),正确率85%(如果实战肯定会再检查下,因为确实有的题暗藏杀机,尤其江苏等地)当然,这个看起来简单,需要有一点题感(我纯粹是书看太多、题也做太多,不必盲目比较)即使没有这样的熟练度,一道一般的主旨题,一般人我觉得30秒是完全可以的。另外,这句话“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主要是针对细节题来说的——抓关键词能力、快速阅读和定位能力、较强短期记忆能力前两个不用解释了吧至于最后的短期记忆能力——多少人看了一遍文段,看完问题却又重新从头看的?(二)选词填空“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选词实际上就是两方面的要求:一为准确;二为得体。1、准确——甄别词语含义、辨别选项差异、鉴别是否贴切。(18省部-25)射电天文学的进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宇宙遥远的边缘,那里 了更多有关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关键线索。天文学家都渴望拥有威力更加强大的射电望远镜,谁拥有了这种望远镜,谁就更有可能站立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潮头, ,成为破解宇宙之谜的领军力量。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暗藏 胜券在握B、隐藏 捷足先登C、埋藏 首当其冲D、潜藏 独占鳌头AC易从第二空排除,此时仔细辨别BD:1、隐藏侧重隐,隐与显相对,“大隐隐于市”,也就不明显的意思;而潜藏注重潜,“潜伏于草丛、潜水”,易知“潜”是被覆盖、被遮蔽。此处,边缘则远,远则不显,而不一定被覆盖被遮蔽;2、独占鳌头 重 独 ,捷足先登 重 先,语境“潮头、领军“”,先更契合。2、得体——与语境相契合、与主旨相吻合(18省部-21)如今,一批70后、80后甚至更年轻的年画传承人涌现出来。这些年轻人开始有了清醒的文化自觉,对中华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怀着敬畏之心钻研,并不 ,急于进入市场大潮,冯骥才称他们为“年画的新力量”。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波逐流B、沽名钓誉C、好高骛远D、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急于进入市场大潮,(18省部-2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文化的多样性都被比喻成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就像人类的基因,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看似 的东西,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以后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B、转瞬即逝C、微不足道D、一成不变“微不足道”——“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所以,其实选词两方面要求,其实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细再看一题(18联A皖-3)当初的救济性扶贫虽然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救济的终结常常就是返贫的开始。后来的开发性扶贫有利于借助本土资源 ( )现代产业,但也容易滋生资源掠夺经营、透支生态环境的隐患。在“输血”和“造血”之外,我们还应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培养 B、扶植 C、培植 D、培育网上有解析这么说:文段中需搭配“现代产业”,A项“培养”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常与“人才”等搭配;B项“扶植”指扶持培植,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才或某种势力的壮大,也少与“产业”搭配使用,故排除A、B两项。C项“培植”、D项“培育”均可与“产业”搭配,对比来看,“培植”指有栽种并细心管理使之壮大;“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相较之下,“培植”更有细心细致之意,符合文段中对“现代产业”悉心培育的态度,为最优选项。真让人不得不怀疑是看了答案以后生搬硬套出来的~~这种解析看多了,会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妄图死记各种所谓“搭配”;二是妄加各种无中生有的含义——“培植”更有细心细致之意?何以见得?出自何处?其实此题,关键就是弄明白两个字:在这个语境中,植,栽种之义也;育,养育之义也。扶植——一直扶着栽种?用力太猛了。。管控太多了。。(故少见扶植,而多见扶持)培养,培育——侧重养育,指由小到大培植——侧重栽种,指从无到有贫困地区原先能有现代产业吗?当然是从无到有这道联考选词,为什么就一个空?因为用词其实非常精准,这应该也是出题人的意图所在~~写得够长了,精华文章也没放全,有兴趣可以再去捡漏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  43-0=  25-25=  0 +50 =  0×135=  0÷12=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4)0除以一个()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9+9×9-9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2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练习二7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二2、4、9、11、12  B层:练习二2、4、9、11  C层:练习二2、4、9  第三课时(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先。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1、2、3、6、7 B层:练习三1、2、3、6 C层:练习三1、2、3  第四课时(例5)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三4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租般问题(无浪费,则)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B层:练习三5、自己出一道“租船问题”  C层:练习三5  第五课时(复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体系。  谁来说说在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不能用图来表示出来。  加减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到右  乘除混合运算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两级运算  四则运算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先算小括号  有关0的运算0不能做除数  二、本单元知识重难点  你认为本单元中,比较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掌握起来比较难的知识是什么?  在知识运用中,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那些容易错?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三、四则运算  什么是四则运算?  有哪几种四则运算?  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含小括号  每种运算都要注意什么?  在脱式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四、小组合作,查漏补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教具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演示复习题  15×8÷6 29+34-21 72÷8×6 64-56+58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3)师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三、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P10-12例4、例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重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具:挂图  教学教程:  一、复习24点游戏,引入新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30=9(名)180÷30=6(名)9 ― 6=3(名)270÷30―180÷30= 9 ? 6=3(名)270 ? 180=90(位)90÷30 =3(名)(270 ? 180)÷30=90÷30=3(名)答: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例5、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1. 42+6×(12 ? 4)=  2. 42+6×12 ? 4=  总结四则运算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5、教学过程  i.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如果要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含有0的减法只说了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但如果是0减任何数还得任何数吗?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ii.教学实施  1、回忆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2)引发思考  (3)小组交流  (4)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3、拓展练习  (1)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分组探究  (3)交流反馈  iii课堂作业设计  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iv.思维训练  巧算  3300÷25= 1320×500÷250  v.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相关文章:教案:数学运算02-26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03-06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4篇01-22数学教案:减法的运算01-24数学教案混合运算02-10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03-29教案:数学运算(15篇)02-26教案:数学运算15篇02-26上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1-2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2除75与24的差,去除2,结果是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