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手机截屏是APP还是公众号?或者谁有这份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不会的数学题拍照可以讲解的软件上的卷子?

2022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演示,直观感知。  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  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  ( )九二十七  五( )四十五  四( )三十六  ( )九六十三  八九(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24÷8=  28÷4=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例2。  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3行气球,每行9个)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3×9=27或9×3=27。  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27个气球,那么你能看图列出2个除法算式吗?  5.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27÷3=9或27÷9=3  6.小组探究算法,说说你们各自的想法。  总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  四、巩固练习  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3.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看谁先采到蘑菇,并指名回答用到了哪句口诀。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直接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拓展提升  1.( 2 )×9=( 18 )(答案不唯一)  2.( 27 )÷( 3 )=9(答案不唯一)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不足之处:这节课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要把充分的探究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  教学建议: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口诀的来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  口诀的运用。  准备:  手掌图  教学过程:  一、编口诀。  1、连加计算手指数:  (1)我们人人都有一双巧手,每只手上都有几个手指?(板书:5 1个5)  (2)两只手有几个手指?就是几个5?(板书:10 2个5)  (3)再多一只手呢?就是几个5?4只手呢?5只手呢?(板书:15 3个5;20 4个5;25 5个5)  小结: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很快算出了几个5是多少。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乘法,你会用乘法来计算吗?2、用乘法计算手指数:  (1)1个5,用乘法怎样计算?2个5呢?2个5得几,你是怎样知道的?(指连加结果)3个5呢?4个5,5个5呢?(生汇报,师板书)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的得数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用彩笔标出得数的个位)  小结:根据刚刚连加的结果,我们又很快得出了乘法算式的结果。那是不是我们以后每次计算乘法前都要先做一次连加才能知道结果呢?(对呀,这样多麻烦啊!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呢?或:你知道古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3)揭示课题:乘法口诀。  3、编5的乘法口诀  (1)古人是怎样编口诀的呢?请看,先编1个5,就先写“一五”,1个5是5,就在后面写上“得五”,口诀就是“一五得五”。齐读。  “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这句口诀其实是由两个乘法算式总结出来的,所以就可以用来计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也就是一五得五对应着:1×5=5 5×1=5。  (2)根据2×5=10和5×2=10,你会编出口诀吗?板书:二五一十(得数满10了,为了简便就不写“得”字。)  谁知道“二五一十”表示什么意思?它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3)你能根据剩下的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打开数学书p52,自己试一试。  (4)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指名板演)提醒注意:五五二十五,不要写成了“五五二五”。  (5)小朋友真不错!5句口诀都编完了。齐读一遍。  仔细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口诀前半句表示几个5,后半句是得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  再齐读口诀。  二、记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学古人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5句口诀呢?  1、学生自己读读背背。  2、(你觉得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老师有一个疑问,5句口诀中我4句都记熟了,但“三五”是多少我总是忘记(把“十五”擦去),怎么办呀?  3、对口令:  (1)大家都记熟了吗?敢不敢跟邹老师对口令?  (2)同位对口令。  4、齐背口诀。  三、用口诀。  谈话:乘法口诀我们背熟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1)把某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擦去,让学生说说得几?怎样想?  (2)“四五二十”除了可以计算4×5,还计算哪个乘法算式?“三五十五”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一五得五”呢?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出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  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  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  教学过程:  一、情境诱思  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  3、汇报情况。加法乘法  5+5+5+5+5+5+5=35(人)5×7=35(人)  7+7+7+7+7=35(人)7×5=35(人)  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  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  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 “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7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4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4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14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通用12-0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12-01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7篇12-13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1-05
试卷第1页,总5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精选习题1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3人一组玩皮球,全班24人,可以分为()组。
A.6
B.7
C.82.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分法对的是(
)。
A.
3.明明摘了36个桃子,妹妹摘了6个桃子,明明摘的桃子的数量是妹妹的几倍?列式是(
)。
A.36÷4
B.36÷9
C.36÷6
4.6÷3表示求()。
A.3个6是多少B.6里面有几个2C.6里面有几个3D.6个2是多少
5.12÷3读作:()
A.12除3B.12除以3
C.3除以12
6.下面()的分法是平均分。
A.
7.把这些◇◇◇◇◇◇◇◇◇◇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正确的分法是()
A.◇◇◇◇◇◇◇◇◇◇B.◇◇
◇◇
◇◇
◇◇
◇◇
C.◇◇◇◇◇◇◇◇◇◇
8.15根胡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几根?列式为()
A.15÷5=3(根)B.15÷3=5(根)C.3×5=15(根)
9.12÷4=3,被除数是()。A.12B.4
C.3
10.在()书中,第一次使用“÷”表示除法
A.
《代数》B.
《周髀算经》C.《九章算术》11.12颗糖果,平均分给3只小灰兔,下面分法正确的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会的数学题拍照可以讲解的软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