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馆长说听中国历史哪里可以听,带你了解一段峥嵘岁月》音频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苏联解体15年后,一名记者曾在采访戈尔巴乔夫时又提到了苏联解体,并直截了当地询问他:“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大国,您有什么话想告诉中国人民?”戈尔巴乔夫根据自己多年来反思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人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戈尔巴乔夫作为最后一位苏共中央总书记,既是苏联解体的亲历者,也是间接推动者。他本来想改善苏联的社会状况,却在一系列操作之后,让苏联整个的国家机器都陷入瘫痪。直到苏联解体之后多年,戈尔巴乔夫都在痛定思痛反省自己在这次巨变中的经验教训。而那句话既是他对自己当初改革措施的否定,也是对中国人民的郑重告诫……戈尔巴乔夫的雄心壮志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此时的苏联军事实力处于顶峰,在4年前刚刚举行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军演,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令美国都感到忌惮。然而,表面强大的背后,却存在着种种积累已久的弊端。此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已经通过改革开放而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社会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而苏联的经济模式,依然处于僵化之中,一个个农场和重工业工厂束缚住了许多苏联人的潜力,在农业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的温饱愈发成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千斤重,整个苏联能否从穷困变得富有,就看他接下来如何表现。戈尔巴乔夫首先着手经济改革,他的思路非常简单,百姓生活不富裕,属于经济问题,那自然是先在经济领域努力改一改。带着造福民众的雄心壮志,戈尔巴乔夫拉开了改革的大幕,他带人到各个农场和工厂里视察,想找出经济落后的根本问题所在。经过视察和思考他发现,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们在公共劳动中普遍存在惰性,另一个是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限制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潜力。于是,戈尔巴乔夫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开始鼓励私有制经济,来提升人们劳动的动力,一方面通过发展更加多元的经济结构,来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本来戈尔巴乔夫以为,这些政策一出台,国家的经济不久后就能够得到改观,可是结果却远远低于预期。不仅苏共中央许多人并不支持戈尔巴乔夫的这些政策,而且下面各级官员也不愿意积极推行。纵使戈尔巴乔夫在中央会议上苦口婆心地强调这些改革的必要性,可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对此表示支持。甚至有的人为了抵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还不惜与他大声争吵起来。大家对原来的经济模式已经习以为常,并且众多官员在旧有的经济模式中可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纵使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得到了一些苏联百姓的支持,但是苏联官员们则成为了最大的拦路虎。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和无效努力之后,戈尔巴乔夫深刻地认识到,苏联的经济改革之所以推行不下去,主要是百姓和各级官吏普遍思想陈旧。而这种陈旧的思想,正是在过去多年的政治制度中形成的,于是为了让经济改革能够推行下去,就要从政治制度上着手进行改变。于是戈尔巴乔夫的又一个雄心壮志诞生了,他要从政治上进行改革。那要朝什么方向改呢?对于这个问题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太伤脑筋,因为当时的苏联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参照范例,那就是美国。西化道路走向混乱当时美国和苏联已经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两个大国的军事实力旗鼓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和对方开战。双方早已经在这种长久的军备竞赛中陷入疲惫,苏联因为经济愈发萧条而不再要强,美国也把工作重心放到了经济和科技发展上来。此时的美国对苏联更多是使用思想战。在苏联民众因为贫困而对政府失去信心的时候,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向苏联人灌输所谓“民主化”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确实有一小部分官员受到影响,在政治思想上更加向往欧美国家的制度。当戈尔巴乔夫有意进行改革之时,这些人马上就纷纷站出来,努力向他建言,希望能够让苏联的政治走上西化道路。此时的戈尔巴乔夫看不到有其他的什么路可以走,最终就在这些官员的一再建言下,决定把美国作为模板,对苏联政治实行全面改革。戈尔巴乔夫的设想是,只要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推行得足够彻底,那苏联政府和民间对于经济改革的抵触就会减少。可是结果却是,苏联的状况在改革中进一步恶化。戈尔巴乔夫仿照美国,推行多党制,让共产党不再是唯一可以执政的政党,这很快就让苏联共产党两千万党员对他离心离德。另外,戈尔巴乔夫还推行了议会政治,这让苏联的守旧派和改革派在议会上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度要大打出手,整个议会乱作一团,政府决策效率变得极其低下,苏联领导集体内部变得非常混乱。于是,本来就贫困的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变得越来越乱,这很快就动摇了苏联政府的公信力。苏联是一个共和国联盟,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一个加盟共和国的政府在接受苏共中央政府领导的前提下,也拥有相当一部分的自主决策权。当这些加盟共和国看到苏共中央越来越乱之后,对苏共政府愈发不信任,纷纷产生了想要独立的声音,对苏共的各种命令也慢慢不再执行。戈尔巴乔夫的初衷只是想改变苏联经济不景气的面貌。可是没想到,改革的措施激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得整个苏联在贫困之中又陷入到了政治混乱、分裂加剧的局面。这时的苏联就像是一列加速驶向崩溃的巨型列车,任凭戈尔巴乔夫拼尽全力猛踩刹车,却再也无法让它停下来。戈尔巴乔夫的反思整个苏联分为了两大派别,一边是以苏共的广大党员为核心的守旧派,一边是主张西化的官员组成的改革派。两派人谁也无法说服谁,谁也无法完全盖过谁,没有任何一派能够主宰整个苏联从而力挽狂澜,硕大的苏联就在这两大派别的拉扯之中被一点一点撕裂。从1990年开始,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心如刀绞,整个苏联就在他的手中分崩离析,但是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束手无策。直到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逼无奈之下,正式签署了苏联解体的文件。硕大的苏联从此不复存在,二战之后持续了40多年的美苏冷战也就此结束。苏联的解体对整个世界格局的演变影响深远,因此戈尔巴乔夫作为这次巨变的第一亲历者,就成为了备受争议的人物。西方人把他看作朋友,认为他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坚定践行者,而前苏联的许多人则把他看作罪人,认为是他亲手毁了整个苏联。如此备受争议的人物,当然是各国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一次采访中,一位记者问道:“中国是现在的社会主义大国,根据苏联解体的教训,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中国说?”戈尔巴乔夫的回答意味深长,令许多人陷入了沉思。戈尔巴乔夫说:“不要进行所谓的‘民主化’改革,这样很可能会让整个国家走向崩溃。”他的回答十分简短,但又意味深长。虽然他没做太多补充,但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可以体会到,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极力主张西化的政治人物了。对于所谓的“民主化”,他有了更加深入客观的看法,因此不再盲从。事实上,美国的所谓民主制度,并不像其表面所宣传的那样纯洁。在经济私有化大行其道的美国,贫富差距不可避免地不断拉大,当富人群体走向幕后,就开始操弄美国政府的所谓民主政权。在资本无孔不入的美国社会中,无论是上层政客的声望还是普通民众的选票,都成为了背后的资本家可以随意操弄的对象。富豪们通过控制政治,来让政客们进一步为他们谋利,整个社会形成了资本与政权强强联合彼此强化的恶性循环。从2002年到2022年的20年中,美国民众对其政治制度的自豪感已经从90%下降到了54%。美国民众自身都对该制度逐渐失去信心,更何谈让他国借鉴或者照搬。结语从戈尔巴乔夫的告诫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在进步过程中,都要根据自身情况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绝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制度。否则不仅会在失败的模仿中陷入茫然,而且会在失去自我之后走向混乱。正因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据自身国情,踏实稳步向前发展,才有了我国如今的繁荣富强、活力盎然。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她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有人说她“大义灭亲”,也有人说她“本就有错”。她就是林立衡。林立衡在受尽苦难时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的竟然是最不可能帮助她的那个人。那么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林立衡是个有争议的人呢?早年经历林立衡又名林豆豆,是曾是开国元老级别的人物林彪之女,母亲叶群也曾担任过党内的职务。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林立衡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和具有很好的物质条件。可就算是出生在这样人人羡慕的家庭,林立衡却过得并不幸福。林立衡在延安出生,但是因为早产林立衡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在加上父母工作的原因,他们不得不将林立衡寄养在一个老百姓家。后来林彪很担心的自己的女儿的身体状况,还是决定将林立衡带在自己身边,没时间的他们只能将林立衡交给的下属的未婚妻帮忙照顾。没过多久,叶群又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小林立衡一岁的弟弟,林立果。但是林立果并没有像林立衡一样被寄养在别的地方,而是一直陪在父母的身边。这让林立衡从小就感觉到母亲的“区别对待”,幸好她的父亲是很宠爱她的。那时的林立衡年纪还小,并不知道这是母亲的重男轻女的行为,她还是非常渴望得到母亲的爱。直到一件意外的发生,让她彻底寒了心。某一天,母亲带着她和弟弟遇见了敌人袭击,母子三人和大部队走散,走着走着,突然耳边传出震耳欲聋的“轰隆隆”的声音。这“熟悉”的声音吓得三人一惊,林立衡正要紧紧地趴在母亲怀里,谁知道母亲为了减轻负担逃避战争,竟直接将她扔在一旁抱着弟弟拼命地往前跑。林立衡直接被扔到地上,狠狠地摔了一跤,随即大声哭了起来,只能泪眼婆娑的看着母亲带着弟弟越跑越远。幸运的是,她的哭声被士兵听到,被救了回去。这件事发生后,林立衡和其母亲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也让林立衡更加地依赖自己的父亲了。新中国成立后,林立衡凭借优异的成绩直接进入了北京大学。按理说上大学后的林立衡应该是十分的自由,然而她的母亲对她的要求十分严格,还直接限制了她的交友和玩乐时间。每次林立衡在家时都会被母亲拿同父异母的姐姐比,还不让她和家世普通的朋友玩耍,更不让她独自出门。母亲的这些要求让林立衡感到十分压抑。就算林立衡上班后,林立衡的母亲也要安排人专车专送林立衡,这让林立衡在工作那成为了同事的谈资。工作后的林立衡又立即被母亲找人介绍了对象,但那些高干子弟并没有入林立衡的眼。她渴望来一场不受母亲操控,自由的爱恋。后来,林立衡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和男友张清林谈起了恋爱。由于张清林的父亲只是一个铁匠,家世很是普通,这让林立衡的母亲极其地反对,但还好林立衡的父亲十分支持女儿找一个不是高官子弟的男人。可当时的林立衡完全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慈爱的父亲,实际上却在酝酿一个巨大的阴谋。“大义灭亲”早在林立衡工作之间,她的父亲就“小动作”不断。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他们将矛头对准了那些老干部。后来,林彪眼看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被敏锐的毛主席察觉,随即决定携带妻儿逃出中国。也就是这个时候,林立衡才发现所有的乱象竟然是自己的家人造成的。受到国家良好教育的她明白自己的家人犯了无法弥补的错误,于是为了赎罪,她选择向汪东兴告发父亲的出逃计划。当时林彪等人准备带着林立衡一起走,但林立衡死活都不愿意继续错下去,于是他们就直接弃林立衡而逃。林立衡心如死灰,等待着国家的审判又迫切地想要知道家人的消息。没过多久,父母和弟弟坠机而亡的消息传到了林立衡的耳朵里。林立衡瞬间不知道以何种情绪来面对这种巨大的变故,只能喃喃道:“一家四口只剩下自己一人了,但是他们犯了错,一个天大的错误。”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林立衡进行很多次思想斗争,她依然不相信自己如此敬重的父亲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人。情急之下,她主动找到周总理,说出来自己的猜想。“父亲不是这样的人,这一切都是我母亲和弟弟的主意,父亲也是受害者,而且这些事情不是他一个人做的。”这样的话让周总理感到很气愤。因为周总理知道这一切都是那些人的贪心引起的,他们还因此害死了很多人。所以周总理将林立衡狠狠的训斥了她一顿,在经过毛主席的同意将林立衡送去接受“教育”。那时林立衡不得不与自己的未婚夫张清林分开,开始四处的接受“教育”以纠正她思想上的错误。就在林立衡以为她之后的人生会一直平静的生活下去的时候,结果又有意外发生。受到父亲的影响,林立衡又接受了审查。在审查期间,林立衡受到很多人不善的言语,从小娇生惯养的她第一次接受了别人巨大恶意,所以这让她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她明白这是自己的家人犯大错误,所以为了赎罪她甚至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偷偷的拿到了大量的安眠药,直接大口的吞了下去,但是最后她还是被抢救了回来。等到几天之后,林立衡睁开眼发现是白色的天花板,她便明白了自己还不能失去自己的生命。于是林立衡还是决定活下去,她写了一封求助信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只回复了一句:“林立衡是林立衡。”就这样,林立衡在毛主席的帮助下被放了出来。审查出来后,林立衡直接变了一个人,她头发掉了很多,人也瘦的只剩下一个骷髅架子了,和之前完全是判若两人。然而,就在林立衡迷茫自己之后的道路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了她的面前。意想不到的恩人林立衡审查时,她的丈夫张清林一直都没有抛弃她,根本不在乎与她结婚可能会遇到被挤兑的情况。本来一开始林立衡恢复了自己的身份,还转去了别的地方工作。但她还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被降为普通工人,身边的同事也因她的身份以各种理由给她找麻烦。这在这种情况下林立衡不仅心理出现了问题,就连身体也逐渐变得更差了。其实林立衡因为早产身体本就不好,后面又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导致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到了必须住院治疗的程度了。可是就以她和她丈夫当时那点微薄的工资,怎么可能付得起那昂贵的医药费?所以,她只能默默的等待死亡的到来。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刘源竟然出现在了她的面前。要知道,刘源和她在外人看来应该是“水火不容”的。简言之,两人算是“仇人”的关系。而且刘源因为父亲被陷害的事情也受尽了苦难,直到34岁的时候才有了比较大的成就,成为了某市的副市长。当时,刘源去几个工厂视察,无意间看见了正在佝偻着身子干活的林立衡。但刘源那时并不敢相认,因为林立衡实在是变化太大了。众人只知道刘源和林立衡的关系“不和”,并不知道他们早就认识。原来,刘源和林立衡在同一个军委大院里长大,林立衡比刘源大了好几岁,经常带着这个小弟弟一起玩。想到童年时光的刘源浮现出了一抹苦笑,好似那段时光已经成为了记忆里永远的美好了。后面刘源经过打听发现那个女工就是林立衡,于是让人将林立衡带到了办公室。一声“豆豆姐”让林立衡怔住了,她看着眼前这个领导眼里蓄着泪喊出了她的小名。“我是刘源,你还记得不?”刘源看着眼前慌乱的林立衡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林立衡震惊地说不出话来,这些年她已经快忘记了童年的时光,那时小弟弟竟然长这么大了。随即,林立衡又想起了自己父亲对刘源父亲的所作所为,她“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她一声声的重复道:“刘源,对不起,是我家人害死了你父亲,对不起。”林立衡深感愧疚低垂着头,刘源见此场景连忙扶起林立衡,他明白他们两人都受到了很多的苦难,上一代的错不能怪林立衡。在两人简单的续完旧后,刘源就立马问林立衡的同事:“她最近怎么样?”立马有人回到:“她生病了,命应该不长了,真是报应!”刘源听到后眉头紧皱,立马给上级汇报了林立衡的状况,希望上级帮助给林立衡治病。没过多久,便有人给出解决方案,让人带林立衡夫妻去北京治病。随后,听到消息的林立衡感到很意外,她没想到刘源竟然能对她这么好。她在刘源面前哭的不能自已,她的丈夫也在一旁不停地对刘源说着:“谢谢”。最后林立衡夫妻两人还被中央安排在北京工作,此后他们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结语林立衡的一生坎坷,前半生被母亲的控制欲和重男轻女所支配。接受过教育的她知道家人所犯的罪行立即大义灭亲,或许她是想着活着为自己的家人赎罪,后半生一直都在经历着磨难。最后她得到刘源的帮助,成功地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不过相比林立衡,刘源不计前嫌,伸出援手的行为更让我们钦佩。大家认为林立衡的一生算得上善终吗?对刘源为杀父仇人之女求医怎么看呢?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每逢节假日或重要日子,到处都会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尤其是过年。但一则“烟花禁令”的发布使得这一文化传统逐渐沦为过去式。这一禁令的倡导者足足提议了五年,才使得全国全面禁烟。那么,这位“烟花禁令”的倡导者他究竟出于什么目的?烟花禁令新年钟声的敲响总是伴随着烟花爆竹的热闹声。五彩斑斓的烟花装点了星空,也装点了家家户户中国人的梦。爆竹轰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声里夹杂着小孩子们的欢笑声。当绚烂的烟花点亮夜空,响亮的爆竹击破黑暗的时候,无数中国人都知晓,新年到了!可直到2015年,一切都不一样了。那一年的新年格外的寂静,抬头望天看不见烟花绽放,低头看地听不见爆竹爆响。那一年,中国的许多城市好像睡着了。2015年国务院发布长文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北上广深城市首当其冲积极响应。这一法案的提出离不开一位人物--杨凯生。杨凯生本是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从事金融行业服务。他博士毕业从事工艺生产专业,后进入工商银行,从一名小业务员做起,做到了大银行行长后,又转向环境保护治理行业。但杨凯生并不是提出“烟花禁令”的第一人,在他之前还有一位大人物--张玄武。如果说杨凯生是半路出家从事环境保护行业,那张学武就是根正苗红的环境保护专家。1988年张玄武首次在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当时的中国年味儿正浓,中国人正在烟花爆竹的热闹声中开心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春节。因此,此时的人大并没有采纳张玄武的建言,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势必造成民众反对。张玄武在前,杨凯生在后。2010年-2015年长达5年的时间段中,杨凯生一次又一次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烟花禁令”。“环境是人类生存之基,保护环境比年味儿更重要”“我们类比中国与欧美的环境质量,发现欧美地区并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他们的空气质量也明显好于中国”杨凯生在人大会上积极地坚持着张学武的建言,一遍又一遍地坚持“烟花禁令”,提建议四次,不予采纳四次。杨凯生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更新自身的建言,终于在第五年,他的“烟花禁令”被采纳了。“烟花禁令”符合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战略方针的需要,他的研究成果正与国家战略相符合。除了将中国与欧美地区的环境质量相比较之外,杨凯生的研究成果还表明烟花爆竹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碳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本身就是致癌气体,这些气体都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烟花爆竹燃放后还会产生重金属物质如铅、汞等,这些重金属元素会混着空气。被风吹到小广场,街道,学校等地区,很可能被老人、孩子等弱势群体吸入,危害生命健康。不仅如此这些物质在烟花爆竹燃放后会随着雨水流入小河,水库,田地等地方。影响水质和土壤的PH值,从而进一步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并且烟花爆竹储藏、运输容易发生火灾,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杨凯生的研究成果说服了人大,2015年“烟花禁令”开始执行,首先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开始试点执行。而后进一步深入中西部的城市,乡村,由沿海至内陆,由城市至乡村,“烟花禁令”面向全国展开。2015年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人过上了“保护环境”的新年。夜空中没有绚烂的烟花,耳边也没有鞭炮轰鸣。中国的春节“文明”起来了,可年味儿也少了。不止春节,还有元宵,清明,婚丧嫁娶等喜丧场合,需要放鞭炮放烟花烘托气氛的场合,都没了往日的热闹,大家都安静了下来。“烟花禁令”执行后,年没有了年味儿,节日也没有了节日味儿,人民群众都在为了“保护环境”而退步,可“燃放烟花爆竹”不是中国文化传统吗?烟花爆竹的由来中国使用烟花爆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其形巨大无比,貌丑,尖嘴獠牙。每当冬春交接之际,便会出现在村子附近,踩踏粮食作物,袭击村民,村民纷纷恐愕不已,避之不及。当时的部落首领中有一位叫“年”的,他细心地发现火把燃烧后产生的噼里啪啦声让“年”不敢靠近。为了验证他这一发现,年将潮湿的竹子筒扔进火堆里,潮湿的竹筒由于受热不均匀会发生爆裂,产生噼里啪啦地响声。没想到,夕兽听到噼里啪啦声后果然不敢靠近。于是每到冬春交界之际,人们纷纷将湿竹筒扔进火堆里,以驱赶夕兽。为了纪念年的功绩,人们将冬春交界的这一晚称之为“除夕”,将除夕前后几天称之为“过年”。在过年的这几天里,家家户户放爆竹,寓意扫除旧年中的邪气,晦气,干干净净地迎来新的一年。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药圣”孙思邈便在其著作《丹经》中记录了“火药”的存在。然后一直到隋唐时期,有人在火药中加入镁、铅、铜等元素。使得火药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五彩斑斓焰火,最早的烟花也从此形成。当时的烟花也成为了深受唐代长安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等到宋朝的时候,烟花进一步发展,各种烟花类型百花齐放。“盆景烟花”、“架子烟花”深受民间群众的喜爱。此时的烟花更大,视觉效果更震撼,宋代词人著名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便是描述的东京城内烟花绽放的情景。以上便是烟花的部分演变发展史,爆竹的产生与发展与烟花大致类似。唐代时有“爆竿”的说法,指的是将长长一截的小竹竿,一节一节地点燃、燃烧,随着燃烧路径的向上。竹竿会持续地发出爆裂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这便是最早的“爆竹”。后来有古代炼丹家将硫磺粉、木炭等加入竹筒里炼丹,发现爆炸声音更大更具冲击力。于是便阴差阳错地进一步推动了火药在爆竹中的使用。北宋时期,东京城内已经出现了由纸包裹火药的的爆竹了,当时人民将其称之为“爆仗”。至此,爆竹无论从形态或者是名称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一直延续到现代。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十四世纪,中国已是元明时期时,烟花爆竹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那时的欧洲才知道有火药的存在。火药的发现与使用,中国比欧洲至少早几百年。但是,现代我们使用的烟花、爆竹等在明清时期被称为“西洋焰火”,原因是当时的明清官员认为这是由西方引入的。由于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冶金产业的发展,对火药的使用更加成熟,所以制作出的烟花、爆竹更加接近现代的形态。但即使如此,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深深铭记,烟花爆竹最早起于中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烟花爆竹的出现娱乐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营造喜庆的氛围,是传统中国人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仅如此,烟花爆竹还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当中,产生了强光弹、烟雾弹、照明弹等许多类型的军事武器。用于战场上逃脱,用于海上照明为船只指示方向等等。此外,烟花爆竹还纷纷应用于影视剧制作中。烟雾弹加上有颜色的烟剂,便是营造影视剧氛围的利器。因此,烟花爆竹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娱乐活动,军事活动,影视剧等多个方面。基于此,再回看“烟花禁令”,杨凯生的建言未免有些过于激进。烟花爆竹污染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那应用于军事和影视等多个领域的烟花爆竹也要禁止吗?这显然不合常理。“禁”与“放”的角逐三年疫情过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有“年味儿”的春节来缓解疫情期间的精神压力。一些“反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质疑禁止烟花爆竹对环境保护作用”的言论此起彼伏。烟花爆竹的“禁”与“放”的角逐实际上是人民群众心声与环境保护直接的角逐。是传统文化保护与新时代文明城市之间的角逐。烟花爆竹给新年装点了不一样的色彩,喜庆、欢乐、祥和向来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节日氛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承的节日文化,节日氛围突然消失了,心理难免失落。节假日调休使加班时间增多,人民群众本就精疲力竭。一年到头想借着春节,放点“烟花爆竹”驱散一年的厄运与疲惫,又不被允许。节假日没有了,年味儿也没有了,从心理上而言总归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著名“偷国”韩国一次又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恬不知耻地声称那是韩国的文化。偷完端午偷春节,偷完传统服饰偷武术,一旦中国的“烟花爆竹”禁止燃放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不定就变成韩国的传统文化了。所以,不管从文化传承还是人民群众的心理而言,反对“烟花禁令”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烟花爆竹燃放确实存在其负面影响。除了污染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加重温室效应。易发生火灾等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外,对人民群众的社会日常生活也有不利作用。烟花爆竹的质量难以完全监控,劣质,不合格的烟花爆竹流入日常容易危及使用者安全,可能发生炸伤等安全事故。另外,烟花爆竹燃放也是一种噪声污染。无论是烟花的爆炸声,或是爆竹轰鸣,其响声都是巨大的。不利于病人休息,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对于有心脏病的病人而言,猝不及防的一声爆炸声可能对其有生命危险。并且大量烟花爆竹燃放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燃放后产生的垃圾纸屑难以清理,加重环卫工人工作负担。因此,燃放烟花爆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群众需要燃放烟花爆竹作为娱乐活动娱乐身心,另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对生态环境和群众社会生活又产生负担。对此,人民日报对群众的心声积极回应,在人民娱乐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寻找平衡点。根据人民日报的建议,燃放烟花爆竹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分区域、分时间、分情况实行。国家发布政策,各地政府积极响应。陕西、甘肃、山东等省份规定“指定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辽宁规定除限定区域之外,其他区域燃放烟花爆竹不限制时间。广东珠海直接废除了先前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条例,“烟花禁令”出现松动。但另一方面,国家在对“烟花爆竹”的范围做出进一步规定,扩大了管理范围。“烟花禁令”发布以后,大型的烟花爆竹被禁止售卖和燃放,但小型的,深受年轻人、儿童喜爱的“仙女棒”、“摔炮”等“冷烟花”逐渐火爆。在新的政策内容中,这些小型“冷烟花”也被列为“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内,接受政府和人民的管理监督。政策放开了但是也管严了。政府正在烟花爆竹燃放和人民心声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群众放心,群众满意。“烟花禁令”很快就会成为过去式,烟花爆竹该管,但也不能一刀切。对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光靠烟花爆竹的禁止燃放,汽车尾气,工业废水,化石能源的使用等哪一样不危害环境。但不能因为汽车排放尾气就不允许开私家车上路了,不能因为工业会排放废水就不发展工业了。同样的,不能因为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就不允许燃放了。燃放烟花爆竹,传承中国文化传统是人民群众的心声,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忽视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同样的,不能因为它是文化传统就放任不管,任凭群众自由燃放,毕竟空气污染、安全隐患同样不可小觑。结语寻找“烟花爆竹的燃放”和“文化传统、人民心声”之间的平衡点是政府的职责。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行不同的政策是政府的任务。政策应随时代而变,政策应随人民心声而调。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中国历史哪里可以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