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除了看还可以干什么用书还有什么?

“一叶轻舟万重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1: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说话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就有了几十本的图书,但相当部分是从家境较富裕的亲戚家里拿回来的,这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给我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也让我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但真正让我喜欢上一种书刊的,我清楚记得是我读高一的那年暑假,那时哥哥读大学二年级,他为了丰富我的暑假生活,给我带回来了一本名叫《读者文摘的》的书刊,也就是现在的《读者》,《读者文摘》它是综合性很强的期刊,它具有人文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有空的时候拿起来看看,消磨时间,但在不知不觉中,我就被那一篇篇含蓄俊永的文章所吸引,书刊中的文章有相当多是散文,也不乏有名家名作,读这些作品就像在与作者对话,让人在字里行间里读出了作者的真善美以及喜怒哀乐,这种情感体验是深刻的。后来我对这本书刊越来越爱,每有新的期刊出版,我就会第一时间去买回来好好阅读,如果要问这一本书刊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会说一是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二是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三是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因为它已成为了我精神的主要粮现在我家珍藏的《读者》已上百本了,我想它将不单只成为我的精神主粮,我还会把它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我即将读小学的女儿,希望她也能从中吸收各种养份,健康成长。篇2: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说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尽管是这样。可是,这本书必须是你喜欢的才行。我有很多本自己喜欢的书,可是我对《红瓦黑瓦》情有独钟。这是一本以一个叫“林冰”的男孩为主人公的一本小说。他认识了许多好友,默默无闻的刘汉林、大汗淋漓的谢百三、慷慨大方的马水清、淘气的夏莲香、文静的陶卉……就是这些人演绎了这一场场美妙的故事。这本小说主要说了一个叫乔桉的故事、马水清家中的柿子、节日带来的快乐、夏莲香和杨文富的事儿、染坊之子赵一亮、“丑人”艾雯老师、讨厌的乌鸦、柿子树的衰落。一篇篇都那么美丽,却总显得带着许些凄惨。作者把赵一亮家庭从一开始的简陋到辉煌再到衰落写地淋漓尽致。手法细腻,把每一件事写到了细节当中去。甚至连一些小事都写进去了。如:“每个星期,我都和马水清下一次馆子,吃一顿猪头肉。钱当然是他掏。他有钱,我没钱。他有时叫上刘汉林,有时叫上谢百三,有时叫上姚三船,有时将他们一起叫上,但,每一次都必然叫上我。”作者连马水清请林冰去外面吃猪头肉都写的很仔细,还有每一次都请他吃猪头肉。怎么能说他不仔细呢?当然,这本书的魅力也完全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否则,我就是瞎了我的眼睛。这本书含有着许多有趣的地方。刚开始我蹲在沙发上读这本书时,刚读到了第十页时。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书中写着这样的一段话:“他在吹笛子时,总要发出一种让人感到不愉快的‘噗噗’声,像割断了气管似的”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马水清,尽管他家很富,可是他没有把钱全都给自己用掉。而是选择了与自己的同学一起分享。所以,他的同学和他相处得很好。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只会加深,不会减少。我最讨厌的人物就是那个乔桉,他太记仇了。和林冰还有马水清发生了点摩擦,就在挖泥时,给了林冰和马水清火油桶一样大的土让他们俩挑。在这本书中我获得了许多连我这个从农村孩子都不知的其他农村孩子的生活。和他们的美妙生活。篇3: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说话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我非常的喜欢读书,书也是我的同伴。不论是在车上、公交车站或飞机上,只要感到无聊的时候,都可以把握机会拿书出来看,因此,我对书更是爱不释手。每天我一回家,放下书包,就往房间跑去。当我推开书房的门,上千本的书便立刻浮现在眼前,那么多本的书,就如同城堡般似的。我马上坐下,静静地挑选今天要阅读的五本书。通常,我都会看历史故事、伟人传记或侦探小说,看完五本书之后,我习惯拿一本书放入书包里,明天带到学校写读书心得,使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更深刻,同时,也让我知道除了看电视、打电玩,读书也是有乐趣的。莎士比亚曾说:“知识是我们藉以飞上天堂的羽翼。”而我觉得,读书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更扩展了我的眼界,并找出生命中更加美好的意义。读书不但可以增加我的思想能力,还可以让自己的成绩更加理想,所以,书在我无聊、空虚的时候,成了我的朋友,使我过得更加快乐、更加美好。篇4: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说话最喜欢读书了。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不仅可以使我忘却身边的烦恼,而且还可以增长知识。所以书籍就是我的朋友。从上学以来,我看了很多的书:有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也有名家的散文。但我独独喜欢小说,每当自己买回一本新的小说后,总会迫不急待的翻开它,一动不动的读起来,遇到感人的情节时,也会掉下眼泪。小说读了不少,包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这样的国外名著。要说最喜欢的,还属《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汇聚了神话小说的离奇和武侠小说的精彩,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因此也深受读者的喜爱。《西游记》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的善良,孙悟空的机智,猪八戒的狡猾和沙僧的忠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现在仍然清晰的记得孙悟空与妖怪打斗的场面,不仅被他的勇敢与机智所佩服,也为唐僧的顽固不化感到惋惜。后来,有机会又把《西游记》读了几遍。当然,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慢慢的,我也读懂了唐僧的良苦用心,也被他的菩萨心肠所感动!是啊,“佛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红楼梦》也是我喜爱的一部小说。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时的时候,正值青春萌动。最初完全是着迷于作者笔下缠绵的男情女爱,对“贾雨村”之类的“荒唐言”、“辛酸泪”,并无太多感觉。与《西游记》一样,多读几遍之后,我不仅感受到一个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年轻男女情感命运悲喜沉浮的凄美描写,也读懂了那个社会变革的历史。篇5: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说话书香飘飘,伴我成长。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开心果。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还是——《你是我的宝贝》。因为它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了我,让我百看不厌。贝贝是一个唐氏综合症患儿,有轻度的智力障碍且终生无法治愈。从小由奶奶抚养,奶奶以顽强的毅力训练贝贝,使他成为了一个心地淳朴、乖顺善良、热爱大自然的孩子。贝贝十岁时,奶奶因心脏病去世,贝贝一下子成了孤儿。贝贝的命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尤其是李大勇。李大勇是一个80后的小伙子,平时做事不太靠谱,但他却深深的喜欢上了贝贝的单纯透明,一直关注着贝贝的成长。后来,贝贝的舅舅舅妈一家来到城市,和贝贝生活在一起。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外加一条名叫“妹妹”的狗,彼此之间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舅舅、舅妈的小小私心在贝贝无瑕心灵的映照下逐渐得到洗礼,而李大勇也在关照贝贝的同时,自身得到了成长,逐渐成熟起来……贝贝的遭遇让每个人感到同情,一个智障儿童,就是一块透明的玻璃,一面明亮的镜子,会把我们生活中种种的肮脏和丑陋照的原形毕露。在纯洁如水晶的灵魂面前,人不能虚伪,不能自私,不能狭隘,更不能起任何恶念。善和恶本来就是相对的东西,一旦“善良”变成绝对,“恶”也就分崩离析,因为它无处藏身。《你是我的宝贝》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善与恶,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需要大家的爱护。这本书,会陪伴我一生,永远永远……篇6: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说话我喜欢的一本书是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远大前程》的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一个贫苦的孤儿,从小由姐姐一手带大。姐姐性格泼辣,而姐夫则是一位和蔼可亲、诚实厚道的铁匠,也是家中惟一真正关心他的人。起初主人公的理想就是和姐夫一样,当名铁匠。但后来经历的两件事使他的人生追求和命运发生了根本转变。第一件事情是主人公在意外的.情况下救了一个逃犯,而这个逃犯为了报答他,提供给他丰富的物质生活。第二件事情是主人公遇到了一个当地的贵族家庭,同时也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艾丝黛拉,这给他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从此,他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名有教养的绅士。于是他怀着新的生活理想,去伦敦寻找他的“远大前程"。来了伦敦后,主人公整天游手好闲,挥金如土,开始变得轻浮、虚荣、自私。他的远大前程早已变得迷茫,终于有一天他得知给他提供物质生活的竟然是那个逃犯,还有他所爱的人,艾丝黛拉也另嫁他人,他的远大前程彻底毁灭了。于是他逐渐清醒,又重新寻找过去美好的品德,开始了新的生活。《远大前程》有关道德的主题十分简单:爱、忠诚和良心远比财富和社会地位要更为重要。狄更斯通过主人公寻求自己所谓“远大前程”的经历来表现这个主题。因此,抱负以及追求个人发展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中心主题。从内心深处来说,主人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他发觉有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时,他就马上想得到它。当他发现自己已经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时,他就渴望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正因为主人公相信人生可以得到改善,所以他才觉得自己的未来有着“远大的前程”。在小说中,抱负与自我追求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社会的和教育的。首先,主人公渴望道德上的自我改善。当他做不道德的事情时,便会严厉自责;这种强烈的负罪感会激发他以后把事情做好。其次,他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出于对艾丝黛拉的爱,他盼望自己能够拥有上层阶级的深灰生活。再次,它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要想成为一名绅士,良好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直到他的远大前程破灭时,他才明白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与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爱和良知远比博学与崇高的社会地位重要。篇7: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说话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美国作者J.D.塞林格所著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主义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主人公生活的那个时代被史学家称为“懦弱的五十年代”,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贫乏、空虚。本书的主人公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被塑造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较为复杂,有受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一面,但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本书真正值的赞扬的还有作者在艺术上的特色,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可以说开了当代美国文学中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本书作者从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他不是想要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吗?证明他有一种极其可贵的“救救孩子”的想法。看过这本书后,想想我国的青少年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受到党、团的亲切关怀,既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又有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精神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篇8: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考试说话我最喜爱的书刊是小说。小说有趣、好看、吸引人,许多人都很爱看,我也很爱看小说,因为它能以细致而鲜明的人物、完整而多变的情节、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完整地向人们展示一个既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复杂世界。首先说细致而鲜明的人物描写吧。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有神态、语言和行为的外在表现,而且有思维、意识和心理的内在活动。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者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物作细致而鲜明的描写。就拿曹雪芹写的来说吧,书中描写的人物,个个性格各异,细腻鲜明,像柔情似水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泼辣的王熙凤等等。红楼梦>第二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描写是完整而多变的。小说的情节一般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大步骤来编写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小说的情节又是多变的,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偶尔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出乎意料,扣人心弦,总想方设法吸引住你,让你爱不释手地把小说从头看到尾。第三就是小说中感情的描写丰富而细腻。小说中对感情的诉说有时细腻得让你感同身受,如同亲临其境一般;其主人公的遭遇有悲有喜,有时会让你哭得死去活来,有时会让你笑得肚子直发痛,有时还会让你哭笑不得,心里憋着直难受,真可谓感情丰富也。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的人是多种多样的,我可以通过小说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生活,可以透过小说去洞悉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人,这就是我爱看小说的最好理由吧。【我喜欢的书刊普通话】相关文章:1.普通话我喜欢的书刊2.我喜欢的书刊记叙文3.我喜欢的明星普通话4.我喜欢的节日普通话三分钟5.我喜欢的季节普通话三分钟讲话稿6.我喜爱的书刊作文7.我喜欢的动物或植物普通话考试说话8.我和普通话作文400字作文范文9.我教奶奶普通话10.我的家乡普通话

段雪生
评论
我的天才女友 第二季
5
2020-02-23 14:00:30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情愿生活在我们狗屎一样的现实里。01、抹去开镜第一瞥,是帕斯卡莱浑身脏兮兮,在建筑工地做繁重的工作。其实这一笔没有,又有什么关系?本集故事帕斯卡莱根本不会参与。但没有这一笔,又大有关系。这是本剧及其原作从未忽视、从未剥离社会总体环境的体现。充满人道的凝视与同情是一种恒温的视角,它比燥热的批判与冷酷的无视都更持久,更有力。当我们看到镜头从帕斯卡莱扛着建材的肩头正常移到装潢一新的卡拉奇肉食店时,当我们看到最底层的苦难生活与地方豪强的繁荣扩张比邻而处,与不断翻新的城市面貌融成一体时,它好像什么也没说,又好像有什么隐含其中,只是并不直露。莉拉刚出现就让人吓了一跳,明明有孕在身,却哼哧哼哧地干活,高声粗气地说话,显得焦躁易怒。尽管莉拉早就猜到斯特凡诺和里诺会再度利用她,但当事情发生时,她还是照样怒火万丈。担起掌管新肉食店的工作,却把自己像个伙计一样使唤,更像是一种愤怒的发泄。与此同时,她也利用手中的权柄,用金钱帮助自己的老朋友们。这一方面是莉拉的真心帮忙,一方面同样也是她对斯特凡诺的故意发难。为了新肉食店能够顺利营业,有人经管,斯特凡诺肯定只得忍气吞声,照莉拉吩咐的办。莱农理解莉拉这样作天作地,是在宣泄内心的苦痛,以消耗自己一切空闲与体力的方式来抵消内心的恐惧与悲哀。莱农猜测,莉拉还有一个未宣之于口的原因,那就是“耗尽内心那股涌动的能量”。这“涌动的能量”就是指她怀着的胎儿。莉拉的折腾并未停止,在她怀孕的第十周,她又去新开的鞋店折腾,这显然是她预谋已久的一件事。与鞋店有关的所有人都被她召集过来,她要当着这一众令她恼火之人的脸,犯下公然恣意的报复之举。而莱农,是被她找来的共犯,就像儿时两人玩那些惊险刺激的游戏时一样。莉拉故意表现得像患了强迫症一样,一众人排在那张婚纱肖像前,不知道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但莉拉坚持,就是有问题。尽管面临质疑和责难,但莉拉气场十足,颐指气使,声色不容抗辩。她命令索拉拉兄弟将肖像放在地上,叫上莱农,拿起早已准备的工具,对着画框中的自己泰然下手。一刀割过,她兴奋不已地望向莱农的眼睛,儿时的天真就在这一刻回到了她的眼眸。眼看莉拉对那幅肖像割、划、剥、移,众人纷纷按捺不住,只觉得她是在率性胡闹,戏耍他们,个个挟愤而走。只有米凯莱持郑重对待的神情等待莉拉的创作。斯特凡诺心中想发作,见米凯莱从容淡定,又不便发作,疑惑地扭头望去,希望从对方脸上找出什么答案似的。但米凯莱对他非常不屑,独自转到外面抽烟,斯特凡诺也只好依葫芦画瓢坐下,百无聊赖地抽烟。然而振奋勃发的配乐,干净利落的动作,光彩熠熠的特写,凝重专注的神情,仿佛齐声呼唤莉拉的这件杰作。只有莱农能体会莉拉的心情,也只有莱农知道莉拉要做什么。她激动的是,自己能见证和参与这样的时刻。而这种认知均衡、相互通感的时刻,也是两位女主相处得最为愉悦融洽的时刻。半晌之后,两人对视一眼,大功告成。莉拉招呼众人来观,但镜头一直没有正面交待这幅作品。这令我心中颇为担忧,生怕这么重要的元素会被留白处理。因为一旦留白,这个情节应有的戏剧高度就会功亏一篑。看过之后,吉耀拉、皮诺奇娅、里诺均对莉拉的处理极表不满,马尔切洛听弟弟的,斯特凡诺什么也不懂却不想暴露自己什么也不懂。莱农表示自己见识过类似的表现形式,对莉拉表示力挺。然而镜头语言强调,人狠话不多的米凯莱才是这里掌有最终话语权的人。一番深思之后,米凯莱对莉拉的作品表达了赞赏。他解释道,莉拉的意图是突出美妙的腿部以及脚上的皮鞋。斯特凡诺见状,不愿跌份,也伪装得像自己拥有决定权似的,连忙对米凯莱的观点表示附议。但斯特凡诺实则是鼓着一肚子火的,仅从生理上他也能感受到莉拉透过画面传导出的挑衅之意。他越是盯住那幅画,越能感到画中的莉拉对他扑面而来的嘲讽。镜头终于正面展示了莉拉的创作。这是一幅经割裂、撕脱、分解、移动、粘贴、重组之后的作品。但这幅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要知道莉拉做了什么,我们先要知道原本这张婚纱照意味着什么。将一个女人的形像摄入胶卷,印在纸上,框入画框,陈于橱窗,或是挂在商店的墙上,就是一个将女性物化为商品和消费物的体现。胶卷、印刷纸、木框、墙壁、橱窗、商店,以及消费者投来的目光,共同囚禁了这位女性的容貌,掠夺了这位女性的尊严。他们和它们抽空她的所有信息,罔顾她的一切内在,单只呈现出她皮肤的光洁,眉目的秀丽,身材的拔众,神态的妩媚,彻底将女性表面化、片面化了。就如锯下整棵大树的一个截面,撷取整个生命体上的一个切片。这是野蛮的曲解和粗俗的浅释。这是纯粹的鬻卖行为,借美好的女人体招揽生意,敛聚钱财。如此而已。而莉拉做的事就是对以上之物的抨击和反讽,颠覆和超越,从而完成了某种自我救赎。莉拉的所为本不为艺术,却成就了艺术。具体而言之。这张作品的重要媒材是充斥整个背景,对主体肖像形成合围的报纸。报纸可以指代外部舆论,社会评价,道德规范。而舆论由男性掌握,社会由男性主导,道德由男性定位。这一切由男性发出,而接受者为女性。日常生活中,女性就为这些杂乱却明确的男性规制所淹没,耗尽体力与精神。一系列切割与分裂的手法,如同女性被男性意志的凌迟。在男性的世界中,女性变得支离破碎,瓦解崩溃。而在一刀一划之间,莉拉在借这种自我毁灭和纵容式的喷薄,抒散内心的悲愤、绝望与决绝。肖像的面部被切分开来,经位移重组之后,眼部得到突出。肖像下部的线条汇聚方式,也将视线的焦点导向肖像的眼部(所以并不是为了突出腿部和鞋子)。如果说,原始肖像中莉拉的眼神是温驯的,那么此时,肖像中莉拉的眼神变得绝不再温驯。当你怀着亵玩的眼神,试图掠夺肖像的美貌,你会受挫,因为肖像已不再顺从于你通常的观看方式,故不再顺从于你。眼部是心灵的门户,是精神力量的所在,它凝视着观众,传递的是作者的语言和讯息。而怀着不同目的和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获得的讯息是不同的。莱农得到的是与创作者之间心灵共振后的欣喜,而斯特凡诺之流只会感到被挑衅和被冒犯。因为这幅作品不再投合斯特凡诺的心意,只存对他的叛逆和讥讽。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原因,是斯特凡诺的目光充斥着罪恶的男权色彩。当你理解共情于它时,它给你带来的是审美的享受,当你企图控制凌驾于它时,它给你带来的只会是更强烈的反作用力。一半是借着胡闹的冲动,一半是借着表达的欲望,莉拉半自觉地完成了对旧道德、旧传统的颠覆。当斯特凡诺站在画前,恼火却无可奈何的时候,莉拉对他完成了精神上和心灵上强有力的反击。你越是对我不满,越说明我攻克了你,我不再是你的附庸,我是能左右你的情绪还令你无可奈何的人。而这种情况,恰恰是从前女性面对男性时的感受啊!现在反过来了。整个情节、这幅作品,亦完成了破题。“抹去”的直观含义是莉拉抹去自己的那幅婚纱肖像,更内化而言,是指莉拉借这个举动想要抹去内心的痛楚,甚至抹杀那个痛苦的自我。可如上所言,最终莉拉做到的,显然远不止这一点。霓虹招牌装潢完毕,然而店名是“索拉拉鞋店”,“卡拉奇”和“赛鲁诺”均没有出现在招牌之上。莉拉怒斥里诺的软弱,还戳破了夫、兄均欠了索拉拉家高利贷的事情。索拉拉家的女主人曼努埃拉经常穿行在灰尘漫天的街头巷尾,其实就是去放贷和收债。阿奇勒被谋杀的重要原因,是他抢占了索拉拉的放贷市场。莉拉度完婚假回卡拉奇的旧居所,在聚会上里诺不是拿出一枚戒指送给皮诺奇娅吗?当时莉拉就不知道这钱是从哪儿来的,其实很有可能就是借了贷。莉拉受里诺这么一气,腹部疼痛,流了产。但她脸上却带着神经质的笑,兴奋地冲莱农确认:“孩子掉了吧?”她那样折磨自己的身体,消耗自己的精神,原来就是奔着这个结果去的,她成功耗尽了内心这股涌动的能量,胎儿死了。02、新书莱农的古典文学成绩出色,在加利尼亚老师面前对答如流。课上的内容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的代表作,由他编著的长诗《疯狂的罗兰》(也叫《疯狂奥兰多》),内容据说是将充满神话色彩的骑士冒险故事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我没看过这本书,但莱农讲述的这个女性角色和莉拉倒是很像。不过阿里奥斯托的诗我可能知道一首,陈丹青谈文艺复兴艺术的节目《局部》第三季的第一集引用了他的一首诗:查理王率军来犯关我何事?我在碧阴下休憩,听流水潺潺,静观收割者的殷勤。而你,啊,我的菲利斯!将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伸来白净的双手,为我编织花环,哼唱悦耳的歌声。下课时,加利亚尼老师问莱农平常读什么报纸,莱农支吾着答道:“《罗马报》。”这是多纳托供稿的报纸,在伊斯利亚岛上,他曾念过自己登在报上的文章,因而莱农知道,其实平时她并没有读报的习惯,因为家里也没钱订报。回去的路上,莱农在车上看报,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刊登了莉拉创作的那幅作品。她跑去找莉拉想要分享自己喜悦的发现。流产之后的莉拉如同卸掉了巨大的包袱,戴着金灿灿的耳饰,精神焕发,在肉食店忙前忙后。卡梅拉被莉拉安排在店里工作。她招呼莱农看恩佐寄给自己的明信片。安东尼奥也给莉拉寄了明信片,却没有寄给莱农,而且他现在过得很不好。莉拉将莱农叫到货物间,莱农将那篇新闻给莉拉看,莉拉却解释说,其实这是米凯莱花钱买的稿子。莉拉从抽屉里拿出另外一篇文章给莱农看,这一篇却完全站在唱反调的立场,作者是多纳托。然而莉拉偏偏说这篇写出了实话,其他的都是花钱买的谎话。她还拿着大把簇新的钞票,讽刺金钱的肮脏。这份不屑和鄙夷,确然属于莉拉无疑。这段工作经历,令莉拉把手中金钱的来路去向——其实就是资本流通链摸得一清二楚。斯特凡诺的资本来自阿奇勒,阿奇勒的资本来自黑市与高利贷,肉食店和鞋店都是这些资本累积起来的。可没有索拉拉的市场资源和股份介入,鞋店里的鞋一双也卖不出去。两家罪恶多端的地方资本家,就这样联手合作,敲诈剥索,循环积累,越滚越富。即便是莉拉和卡梅拉辛苦赚的钱也不干净,斯特凡诺教莉拉在秤上做手脚,而莉拉很快学会了更聪明的欺诈伎俩。莉拉的结论是,这些钱永远都不干净。因此她要按自己的想法花这些钱,用来给帕斯卡莱出补牙费,给朱塞平娜补贴家用,还用来给莱农买全新的课本。莉拉自己身在她至为反感的地方,她没有办法,她只有尽其所能,帮助自己的朋友。莱农的眼中,除了感动,别无可容。莉拉吩咐店里的搬运工将笨重的书籍送到莱农家,莱农的母亲打开一本新书,不是“看了看”——她不识字,而是“闻了闻”。“有股香味,莱农。”这句台词多么好,如果你是一个一辈子没见过新书,只见过发了霉的旧书的人,大概也会有这样的第一感受。“都是新的,莱农。都是新的……”母亲失声哭起来,整张脸一瞬间涨得通红。母亲从来没有能力为莱农购买一本书,甚至因为她要继续上学作势要打她,是莱农的父亲支持了莱农。但第二天,她和莉拉逃学去看海,被母亲发现了,她恼怒而失望,和丈夫大吵了一架,讽刺丈夫连女儿都不敢教训,维托里奥愤而暴打了莱农一顿。莱农从小就对母亲心怀恨意的,母亲比父亲对她更严苛。但这种严苛我现在更为理解了。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更辛苦的,莱农要读书,意味着母亲要更操劳,父亲相对而言没有母亲那么辛苦。因此,母亲会更加反对这件事。但母亲内心还是希望她远走高飞的,出发去伊斯基亚岛那一次,母亲瘸着腿,拖着肥胖的身子,执意将她送到码头上。在长大的过程中,莱农越来越理解这个社会,越来越理解女性在这样的社会生存不易。她轻抚着母亲的肩背,眼中青涩的仇恨已经溶解。03、裂痕场景一转,来到城区的大街上,画外音介绍,在双节期间,索拉拉和卡拉奇赚了很多钱,收益主要来自莉拉设计的皮鞋。所以我们看到镜头对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腿部拍摄,行人脚上都穿着一双皮鞋,这其中该会有多少双脚踩着赛鲁诺牌的皮鞋呢?但皮鞋生意要持久兴旺下去,需要皮鞋的款式保持更新换代的强度,米凯莱召集会议的目的在此,他之前频频接近莉拉的目的也在此。因此,莉拉没来,他根本没心情启动会议。见斯特凡诺不肯交出莉拉做鞋样设计工作,米凯莱直接把他叫出去:“你过来一下,我们再说个事。”说什么事呢?斯特凡诺在米凯莱面前如此气短,可见自己是被别人捏在手中的。能有什么事?不外乎提醒斯特凡诺与自己家的债务关系,或是以撤回铺面要挟他。主事的男人出去了,里面两个女人为了争夺事实上彼此都不具备的权力又吵了起来。混乱中,莉拉墙上的画像突然自燃,玄幻莫名的景象,将在场之人震得呆了。两个女人据此散布莉拉是魔鬼附身的巫婆,有拒绝上帝馈赠,和降祸于人的异能。她们这样挤兑莉拉,可以视为男权社会中女性同女性间的相处境况。为了自身本就无从保障的权限,联手排挤一个更能得到男性青睐的女人。而共同联手的女人,眨眼间又会为了同样的目的,反目成仇,捉对厮杀。男权社会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女人。皮诺奇娅和吉耀拉是依附男人并仗势欺人的那一种,莉拉是因智慧和容貌被男人讨好利用的那一种。莱农与他们都不同,她是有希望脱离这种困境的那一种。然而,这种说法可能太理想化了,什么叫脱离呢?脱离到什么程度叫脱离,如果社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的话?脱离出去了,就意味着莱农变得更好了吗?有没有可能她变强后自己也成为制造不公和维护不公的一份子呢?在莱农与莉拉试衣的情节中,利用镜框形成了一种暗喻。镜框的边线在两人之间划出一道令人难受的界线,莉拉坐在镜框之中,莱农坐在镜外。在这里,镜框既是圈禁莉拉的社会囚笼,也是将莉拉和莱农逐渐割裂的阶级界线,甚至是两人情谊的裂痕。莉拉告诉莱农,自己不会再设计鞋子了,不仅是因为不情愿,也是因为脑袋里的灵光已经消失了。当初她之所以能做到这天才般的成就,也是因为莱农对她形成的激励。莉拉神情黯然,向莱农倾诉自己现在所处的无望的境地,她很想挣脱出去,却被强大的反力吸附在这座泥潭之中。她成了恶的一部分,她脑子里不甘于命的灵光也被用来助长了恶。她对莱农说,不要再相信她说的话和她做的事。在莉拉缓缓诉说的同时,镜头不断往前推移,直到画面中只剩她独自一人黯然呆坐于无边的画框之中。莉拉说,那幅画烧掉了,烧得好,让这段婚姻、这些衣服、索拉拉兄弟,还有鞋子,通通都烧掉才好。绝望,孤苦,挣扎,都熔碎在这团火里,在这些话语中。但除了那幅画,其他一切都还在,坚硬如铁,一个莉拉挣不脱这些。她只能继续这种生活,别无他法。而此时的莉拉,最需要的是莱农的陪伴。莱农自惭形秽,不想去参加老师家的聚会了,但莉拉目光灼灼地说,她可以陪莱农去。莉拉对知识阶层的生活是充满好奇的,她频频发问,关心加利尼亚家的房子是否靠海,家里的孩子有没有念书。但她对知识阶层并没有莱农所具的那种敬畏,她前去的目的,除了好奇,更大程度上是想挑战他们,甚至是征服他们。暴怒的斯特凡诺忽然冲进家门,原来他得知了莉拉纵容皮诺奇娅和里诺在自己家胡搞,并且皮诺奇娅已经怀孕了。其实莉拉为他们提供便利,就是对斯特凡诺的一种报复,搅乱他的生活,令她感到快乐——一种扭曲的快乐。令斯特凡诺最生气还不在于此,而是被自己的妹妹嘲讽自己搞不定女人,无法让莉拉怀孕。关于怀孕这件事,在男权社会有着别样的意义。一个女性婚后若不能马上怀孕,竟被视为魔鬼附身的巫婆。而一个男性,若不能令自己的妻子怀孕,便会被所有人耻笑。斯特凡诺迁怒妻子的丑态何其可鄙。但,男权社会压制的,岂止是女性而已。相关文章《革男权社会的命,不单是女性的事》,可在公众号[段雪生]后台回复关键字“男权社会”再度被家暴的莉拉转过身冲着莱农,脸上又浮现出那神经质一般的笑:“那么,莱农,你会带我去吗?”短暂地抽离这死水的日月,对莉拉而言已形同救命稻草,或偶尔浮出泥潭后的一次呼吸。莱农答应了带着莉拉去参加聚会。莱农为聚会准备的发型令我想起希区柯克《迷魂记》中的女主角金·诺瓦克。厚重的云鬟,深蓝的衣裙与笨重的眼镜都令她显得过分成熟。为了持续地让现在的莱农显得老气,以凸显她今后的改变之大,造型师真是煞费苦心了。莱农发自内心当然是不乐意莉拉同去的,她一直认为莉拉才是那个闪耀的发光体,自己只是莉拉强光下的阴影。她总是担忧莉拉一旦获得了舞台,只需通过短暂的亮相就会将她辛苦挣得的荣誉一扫而光。她又担心莉拉因为未接受什么教育,只会说土话,一张嘴就会丢她的脸。总之,她是左也担心,右也担心。斯特凡诺倒是将自己拾掇得比两位女士更为用心,他也想上去,但莉拉冷冷地打消了他的幻想。教育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横亘在这个社会的人群中间。教育,是一种连金钱也无法取代的无形资本。教育和金钱一样,也是一种权力资源。一无所有的莱农正因有了这份资本,才能在这可耻的权力社会中逐步晋级。当然,我口口声声所提的“教育”,并不等同知识,其实就是文凭。加利尼亚居住的地方是一栋高峨却陈旧的宅邸,这似是以人物所在之环境隐喻人物自身。加利尼亚也是这种博学高尚却终究陈固甚至封建的人吗?莱农问莉拉如何说服斯特凡诺放自己出行的,莉拉说:“假如我要一样东西,只要表现得像个婊子一样就行。”莱农生怕莉拉待会儿也这样粗俗地讲话,拜托她注意,莉拉刹那神伤。许多细节都在暗示莱农与莉拉之间有一道裂痕在逐渐加深,身份和阶层的区别将逐渐扩大为彼此之间的鸿沟。莱农自信地引着怯退的莉拉使用电梯的细节,已显现出两人在某些时刻的主次倒置,莉拉已不再是全部时刻的主角,莱农也不尽然只能做阳光背后的阴影。这场聚会莉拉可说是满怀期待而来,却从始至终都坐在了冷板凳上。加利尼亚的儿子阿尔曼多一见到莱农便是五体投地的样子,对莉拉却不曾多看一眼。莉拉一个人落在背后,脚步轻盈得仿佛她不该存在。加利尼亚爱屋及乌,牵起莉拉的手,却在发现莉拉的婚戒之后,没再对她多说一句话。莱农被加利尼亚一家人热情招待,又被加利尼亚的一对儿女简直狂热崇拜。莉拉面色紧绷,无人搭理,成了溜在后面的小丫鬟。稍微影响莱农心情的是,尼诺的女友原来就是加利尼亚的女儿娜迪娅,但娜迪娅是她的粉丝,这冲淡了她的心理落差。莱农很快融入年轻人的舞会,只有莉拉一个人站立在狂欢之外,与黑夜连为一体。这出舞会情节会令人想起第一季第四集的舞会情节。两相对照,莱农和莉拉的处境、心情正好对调。莉拉成了整个环境的局外人,她的自尊心受到莫大的挫伤。从还没上楼前莱农的提醒,到莱农的大受欢迎,到没有任何人关注她,她原本的高昂心气已经只剩下黯然神伤。我们可以说莉拉和满屋子的人之间有一道教育的界线,但我更想强调莉拉给自己画了一道心理界线。她的自卑源于她自己就没有超越教育与阶层的迷障,强势的莉拉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超人。她尝试挑战知识阶层,恰恰确证了她对知识的执认。跳舞时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莱农人在跳舞,心却在尼诺身上。她似乎很担心尼诺和莉拉搭上话。莉拉消失在视线之后,莱农急忙望向尼诺,发现尼诺没有和莉拉在一起,她这才兴高采烈地摇摆起来。舞蹈结束之后,莱农找到一个人闷在书房的莉拉,拉着她加入了加利尼亚和学生之间的时政辩论。师生三人讨论的话题很大,涉及全国乃至全球的社会变革问题。阿尔曼多相信,要解决贫富鸿沟,消灭阶级剥削,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加利尼亚认为,解决社会问题需要长远的计划。尼诺声称,创造世界和平,关键在于坚持科学与人文的信仰。辩论中提到了意大利非暴力运动的代表人物丹尼洛·多尔奇,1958年美国对黎巴嫩的武装干涉,贝鲁特则是黎巴嫩的首都。尼诺和阿尔曼多争辩的时候,口若悬河,论据翔实,对历史事件与人物如数家珍。娜迪娅非常崇拜自己的男友,小鸟依人般缠住尼诺的手臂,看得莱农心中焦急。为了吸引尼诺的注意力,她将自己知道的知识派上了用场,放开胆说了起来,力挺尼诺的论点。当加利尼亚老师念出一首反战的诗歌时,莱农准确地补充了后几句。此举不仅收获了尼诺的注视,还令加利尼亚老师颔首赞赏。一旁莉拉面无表情地望着成为宠儿的莱农,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莉拉气愤地离开了这个令自己显得格格不入的场合。回去的路上,莉拉撬动毒舌,将莱农和她的老师、朋友损得一无是处。在莉拉贬损莱农时,镜头的拍法是,有一半的时候,让观众代替了莱农的位置,直面莉拉言语、目光的冲击,替莱农感受莱农的情绪,所谓打破第四面墙,让角色与观众发生交会。莉拉是这样贬损那群人连带莱农的:烂人,恶心,住着古董房子,书上落满灰尘,不劳而获,祖祖辈辈干一样的职业,言行举止拿着端着,没有一种思想是自己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互相之间也听不懂,实质上什么都不知道,满嘴词语,一群在厕所撒尿拉屎的猴子,而不是野地里的,你和萨拉托雷都在鹦鹉学舌,扮演他们接受的角色,我宁愿生活在我们狗屎一样的现实里。莉拉的尖刻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卑,因自卑而愤怒。参加聚会可以看作莉拉对知识阶层的一次亲靠,结果反倒成全了她朝她厌恶的现实靠得更近,因为在她看来,她虽然生活在狗屎里,但狗屎至少是真实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生活状态和莱农学成后的模样,令她对教育祛了魅,甚至对学问也变得缺乏敬意。莉拉的评断当然片面,态度当然野蛮,但莉拉的话有没有说出一些道理?我认为莉拉至少足够敏锐。从对已婚女性的态度,可以明确看出加利尼亚的偏见、傲慢。这与他们辩论时的人文关怀是大相龃龉的。他们口中那样关心社会、世界、人类,可是他们眼前的这位已婚妇女,就是他们口中的社会现实,却被他们视若不见,全程忽略。这样的论辩,这样的关怀,能不被认为是与现实脱节的吗?陈旧而空洞的高楼,高耸而冷清的书架上覆盖的灰尘,确然就是这一阶层因袭旧统,高高在上,自我固化,与底层世界严重隔阂的象征。他们关起大门,大开派对,在贫穷的废墟之侧,在撕裂的社会矛盾面前,歌舞狂欢,自成一统。他们自诩为这个社会的精英和智识阶层,生活方式特立独行,思想如他们的生活一样华丽,却只是务虚空谈,一味说出概念和词语,脱离实践经验,对社会实情并不深入,其辩论所针对的也远称不上具体。而莉拉对莱农的评价也是一针见血的,你和那个萨拉托雷一样,都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以便融入那群人。莱农口中源源不绝的语句的确不是她自己的观点,她在回忆报纸,复述书籍,扮演作者,她就像一台将油墨喷洒在纸张上的复印机。莱农说这些话,并不是她有多么想表达这样的观点,她在迎合,迎合自己喜欢的人,迎合拥有判定是非权力的人,她半自觉地曲迎和模仿这个代表知识、文化、声望的阶级,并试图融入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可是在这小心翼翼的过程中,却有可能完全丧失自我,弃绝自己本来的身份所承载的意义和责任。莱农的明智从另一个角度看成了空虚和依附,而莉拉的粗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变得真实和自尊。作者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她将评价隐含在不太客观的描述之中,借人物的主观视角甚至是过激的口吻,对所谓知识精英发出了批评。这样,避免了同一化的论文式批判,又隐匿了作者的存在,以免作者意志干扰文学性。就故事而言,最重要的是加固了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物变得更富生命力。莉拉的话中还特别提到了尼诺,这看来是作者的一个暗示和伏笔。对两位主角来说,这场聚会显露出的一个大问题是,莉拉与莱农之间鸿沟的扩大。是的,莱农现在还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穷读书的,可是学问让她开始一步步走上一个更受人尊敬的地位。莉拉现在虽然有钱了,但她不会因此受到主流社会的尊敬,她资产的来源会令人嫌恶,而贫瘠的履历又会遭人忽视。一个人在升腾,一个人在下堕,差别自然明显了。04、宿命晨曦中的维苏威火山如深黛色的背景布,潮声中的鸥叫与渔人。烟囱中的白烟升入白云,民居一如方盒。由远而近,灰色与疮痍才显得刺目,房居之间参差错杂,全无章法,是贫乱的本色。然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照样声声色色。行人百态,车驾不绝。剧集中对交通工具的还原道尽了意大利人的时代记忆。除了满街乱爬的菲亚特汽车,还有黄蜂牌(Vespa)摩托车。在1948年的老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罗马满城都还是自行车。到了1953年的《罗马假日》,电影海报分明就是两位主角摩托车上的风姿。他们骑的那台摩托,品牌正是“Vespa”。自那晚不欢而散后,莱农对莉拉满怀怨恨,假期也不再找她,离开那片街区,上书店打工。在书架后,她望见了自己的情人与情敌,尼诺和娜迪娅。两人来找她看电影,莱农没时间,但是三人约好周末一起散步。望着尼诺离去的背影,莱农不由冲口而出地说了声:“谢谢!”在尼诺父亲那里受到的伤害,她感觉在尼诺那里都获得了弥补。莱农心想,尼诺和他父亲真是一点也不像。身材不像,面孔不像,动作、声音和目光也不像。这无疑是一道讽刺的伏笔。会像的,慢慢都会像的。莱农周末躺在床上等尼诺时看的书是陀翁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皮诺奇娅上门给莱农送婚礼的请柬。意外怀孕成为结婚的理由,这一点令人愉悦不起来,但即便是今天这样的情况依然不断。皮诺奇娅啼哭着抱怨斯特凡诺对妻子应有尽予,对自己却不够慷慨,让自己大失颜面。那个时代,婚礼成为女性人生中少有的充当主角的场合,也成为女人之间相互较量的战场,因此皮诺奇娅虽然显得蒙昧可怜,但她的伤心并非没有道理。何况今天,这种观念依然存在。尼诺站在楼下招呼莱农(尼诺身后的小孩子在玩“跳房子”),两人用优美的语言交流几句,莱农急忙换上裙子和高跟鞋,扎好头发,关门时一个旋身,飞快地朝楼下奔去,喜不自胜的表情和“听听堂堂”的足音相得益彰。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做“小鹿乱撞”。同尼诺说话时,莱农的呼吸都是急促的。看着尼诺的眼睛,莱农情不自禁地向他靠近。四目相对时,擦亮了一连串星星。镜头巧妙地转到墙上,莱农的影子弯腰亲吻了尼诺的影子,如此素净、美好的吻。镜头切回,原来那只是莱农内心的预演,莱农不及行动,尼诺一张口便刺破了她点滴凝结的勇气。散步的时候,尼诺对莱农说,他认为加利尼亚老师有些教条,虽然他很尊敬老师,老师奠定了他的基本价值观,但他并不赞成老师的一些看法。这可见尼诺是个有独立思维的人,并不唯权威是从。尼诺给自己送报纸,陪自己散步,莱农本来都很喜欢的,但尼诺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加了一句话:“有可能的话,让莉拉也读一下吧。”这句话虽然轻盈,但掺在一堆具有同一性的语义群中,就显得有些扎眼了。令人怀疑尼诺回到旧城区的真正目的。尼诺告诉莱农,假期自己会去伊斯基亚岛,在一个朋友家度过。他还热情地邀请莱农到时候找自己玩。尼诺说:“我喜欢和你说话。”这恐怕是因为莱农总是支持他,顺从他,总是甘当绿叶,衬出他的光辉。他所谓的喜欢跟她说话,是喜欢自己说给她听,喜欢让她听自己说话,喜欢听她说出和自己一样的话。两人相谈正欢之际,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从窗口望见尼诺的梅丽娜对着他疯狂地喊道:“多纳托!多纳托!”一声一声,声嘶力竭,锥心泣血。梅丽娜将尼诺认成了他的父亲。此时,尼诺的反应耐人深省。他问莱农:“她在喊我吗?为什么她喊我多纳托?你觉得我长得像我父亲吗?”莱农毫不迟疑地答道:“(当然)不像。”尼诺又问:“你确定吗?”这段对话是对先前莱农在书店外的那段心理语言的正面呼应,而梅丽娜的叫喊则与之反面呼应。两人对尼诺相互矛盾的辨认是非常高超的文学笔法。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尼诺为什么这么担心自己“像”他的父亲?这里当然不是指相貌上的形似,而是指性格、品行。尼诺对父亲是憎恶得无以复加的,这正由于父亲造下的那些风流债,尤其是多纳托给梅丽娜造成的深深伤害。童年那一次搬家在尼诺心中一定留下了永久的印痕,父亲的卑劣行径带给他贻害终生的后遗症。很有可能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憎恨父亲,鄙薄父亲,立誓今后绝不做父亲这种德行不配的伪君子。但我们已经看到,尼诺在对待女性和感情这方面,大有问题,似乎在蹈父亲的老路。而且他会问莱农那样的问题,正说明他对自己的认知缺欠甚巨,或许他在逃避认知真实的自己。尼诺很复杂,我无法一眼将他看穿。目前,我只能这么说:——如果他穷极一生的努力就是与攫引他变成父亲的反力相抗衡,这本已是终生的悲剧。——如果他穷极一生的努力就是与攫引他变成父亲的反力相抗衡,却最终仍变成父亲,这更已是一个希腊式悲剧,一个你竭尽全力仍然无法避免的悲剧。谁知道呢?或许,父亲就是尼诺的宿命。当他落荒而逃时,他心中的怯弱猛地浮现,迅疾将他淹没。此时,我想请您找到第一季第七集,跳至第55:55的位置,这里是多纳托转身离开旧城区的细节。之所以我会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组相互对照、呼应的细节。莱农说,尼诺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身材不像,面孔不像,动作、声音和目光都不像。可是亲爱的朋友,请您仔细对照一下,他们的神情、步态、穿戴、表演,以及镜头表现他们的方法,真的不像吗?但影像有可能故意误导人,我先不多做评价。我只是觉得,他连面对这个可怜又痴狂的女人的勇气都没有——就同他父亲一样,又如何奢谈改造社会,改变世界?莱农望着尼诺远去的背影,眼眶渐渐渗出泪来。这个镜头和第一季第一集50:00前后,尼诺搬家时,镜头对童年莱农的拍法有点相似(那张广为流传的童年莱农望着将要离去的尼诺默默流泪的截图就出自这里)。为什么这个男孩总让她哭泣?因为她和梅丽娜一样,都错爱了一个人,爱上了一个爱不到的人,一个不值得的人。也许,尼诺就是她的宿命。令人惊绝的是,从第一季到第二季,“疯寡妇”这个角色,几乎不见墨痕,但竟先后闪映出莉拉和莱农的宿命来。个人公众号:段雪生 豆列:细说天才女友

原标题:上海参事葛剑雄:我不是故纸堆里的“书呆子”,也不是媒体说的“葛大炮”摘要:“我可不是什么大炮、小炮!我只是说话比较坦率。”申城智囊与新中国70年⑤ 上海参事葛剑雄:我不是故纸堆里的“书呆子”,也不是媒体说的“葛大炮”文/王海燕葛剑雄教授74岁了,依然精力充沛。这个月他刚刚完成一场戈壁徒步,又一头扎进书堆里。他的办公室位于复旦光华楼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坐在桌前的葛剑雄,被围成一圈儿的书簇拥着。“葛教授就是本行走着的‘百科全书'。”参事室工作者说起他来,满是崇拜。如果跟着他出去,绝对不会闷。因为跑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东西,葛教授都能道出个来龙去脉,眼前的每样事物一下子都有了历史坐标和意义。这绝非行走江湖的“几把刷子”,而是“底蕴”使然。葛剑雄的老师谭其骧,开创了历史地理学科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葛剑雄从谭其骧先生手里接过棒,在历史地理研究的领域里继续开疆拓土。2001年1月参加第17次南极考察队葛剑雄爱书、嗜书,但不是书呆子。在书间遨游的他亦行万里路,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七大洲数十个国家,去过南极、北极、非洲乞力马扎罗山、西藏阿里……他爱各种尝试,买最贵的数码相机,购最新款的电脑,开最早一批的新能源汽车,他家是复旦第一个装空调的。“对一个地方、一种文化的了解,需要有自己的体验。”他说。这种体验亦包括社会体验。早在他20多岁做中学老师时,葛剑雄就和三教九流打过交道,“里弄干部我熟悉得很,流氓混混我也接触过,在复旦读研究生时,学校还让我就交通事故代表“工会”去调解,因为一般人都对付不了,可我有社会经验,知道怎么跟别人谈。”这种“接地气”的范儿,让葛剑雄颇有些得意,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参事,他提的建议也都冒着热气,不空、不泛、挺务实,也敢言、直言。有媒体称他为“葛大炮”,但葛剑雄并不接受。“我可不是什么大炮、小炮!我只是说话比较坦率。”他表示有点儿无辜,“我讲真话实话都有个前提,那就是我的立场很明确,拥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初中时向钱钟书的表兄借书看上观新闻:您是1978年考入复旦的。葛剑雄:是的,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两个机遇,一个是解放,一个是改革开放。1977年恢复高考,我超过31岁的报名上限,与高考无缘。但是1978年又恢复招研究生,招考年龄不仅放宽到40岁,还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就是“破格”,破格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不需要学历证明,呵呵。所以,即使我没有上过大学,照样可以考。这个机会只有改革开放有。我很幸运,要是再迟那么5年、10年,这班车恐怕就搭不上了。上观新闻:虽然您没有读过大学,但当时您考了历史系的第一名。葛剑雄:的确有不少人问我,你是怎么自学成才的?这其实不是好事,这是不得已,我还很羡慕那些正规上大学的,我还想补一次呢。我只是在某方面强一点。读初三时,恰逢闸北区少年宫开张,我考取了文学创作班。辅导老师孙书年先生是厂校教师,但知识渊博,讲课极有吸引力。少年宫每周只活动一次,他让我到他家去受教,把他的藏书借给我回家看。他出身无锡世家,是钱钟书的表兄,不仅教给我古典文学知识,还告诉我很多文史掌故。高一时,在四川路上的上海青年宫开书法班,我报名被录取。指导老师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胡问遂先生,他不但讲大课,还走到下面看我们练字,一一辅导纠正。那段时间,我特别痴迷于诗词。买不起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就买了他的小册子《诗词格律》,还到纸店买最便宜的、裁下来的废纸边角料习字抄诗。初中时,语文老师发现我在看《楚辞》,不禁为我的阅读面之广和求知欲之强而感到惊讶,便代我向图书馆借书。初中毕业,我考上了重点中学市北中学,图书馆藏书规模增加不少,但很多书是不对学生开放或外借的,语文、历史老师就代我借书,以后又将我介绍给图书馆享受与教师一样使用阅览室的条件。高中期间我读完了《资治通鉴》,又陆续读“二十四史”和其他重要的文史典籍,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1982年9月在新疆塔什库尔干考察上观新闻:除了读书,您还对什么有兴趣?葛剑雄:我兴趣挺广泛,初中时做航模,一直做到线索引机动机。学无线电收发报,考三级运动员时,正好是毕业考试,才因为时间冲突未参加。上观新闻:后来为什么没继续念下去,留校当老师了?葛剑雄:高中时,我已确定目标报考北京大学的古典文献专业。高二下学期被查出患有肺结核,病休一年半。我所在班级已经毕业,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复学试读的资格。到1964年毕业时体检仍不合格,不能参加高考,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参加师资培训,留校实习。1965年8月我正式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一年后“文革”爆发,大学停课。上观新闻:“文革”期间,您也在苦读吧。葛剑雄:是的,当时读了不少书。大学恢复招生后单要工农兵学员,且只接受推荐,还是与我无缘。但我没放弃读书机会,开始读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1971年以后,随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展开,作为批判材料的儒家典籍,如《论语》之类,便“名正言顺”地走进我的视野。在紧随其后的“批儒评法”中,“儒家”“法家”的书都能读了,甚至有机会对韩非子、荀子、王夫之、魏源等一系列被认定为“法家”的学者及其思想进行深入了解。我很早就有流连于新华书店和各种旧书摊的习惯。朱墨套印的《六朝文絜》,如今已成拍卖价高达数万的珍品,还有些明版书、清刻本,学生时代的我都只花一两块钱便淘到了。“文革”中,周恩来总理曾命一些无法正常工作的学者翻译外国历史、地理、人文社科著作,供干部内部阅读,还将中学教师也列入干部范围,于是我又逮着机会大量阅读了国外的历史、地理名著和丘吉尔、阿登纳、朱可夫、李光耀等人的回忆录或传记,以及《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的兴亡》等书。谭其骧先生的求是品格,对我影响深远上观新闻:当时怎么想到要报考复旦的研究生,选了历史地理这门学科?葛剑雄:尽管仍然心仪北大,但考虑到当时自己已结婚成家,所以我选择了复旦大学。那时并不太了解历史地理这门学问,望文生义地认为它只是历史与地理两门学科的叠加,而自己恰好对这两科都很感兴趣,再加上谭其骧先生的巨大声望,就选择了这个专业。这个决定,使我与复旦大学和历史地理学科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上观新闻:谭其骧是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您是谭其骧培养出来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葛剑雄:是的,我跟周振鹤有幸被教育部特批作为试点,实际上只念一年多,1983年8月就通过答辩,10月拿到博士学位。当时,谭先生工作繁忙,任务重大,身体不好,需要一个学术助手。1980年,学校正式要求我担任谭其骧的学术助手,从此我便获得密切接触谭先生的机会。除了为老师送书送杂志、处理信件等日常杂务,我还担起了陪同老师外出、照料起居的重担。当时学校的工作条件很差,谭先生家里住房狭小,为使他能集中精力完成重大科研任务, 时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特批,在衡山宾馆开了一间房,我陪他在那里住了半年多。为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和整理《肇域志》,他住在申江饭店办公时间累计超过一年,我都陪着。1983年10月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葛剑雄(右)与导师谭其骧教授(中)和同学周振鹤(左)上观新闻:那您和其他学生不一样,除了阅读老师的著作,上老师的课外,可以进一步接触老师。葛剑雄:是的,我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老师的思考与写作过程,了解老师的学问是如何产生的。在衡山宾馆和申江饭店,饭后散步时谭先生常会同我分享自己最近的思考。我们的感情也非常好,可以说我们虽然是师生,情同父子,甚至情胜父子。上观新闻:谭先生对您产生什么影响?葛剑雄:谭先生的求是品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给我树立了不只是学术上的典范,他的为人是我人生的典范。随侍谭其骧教授期间,令我得到了大量接触学术前辈的机缘。在史地领域,除了太老师顾颉刚未曾面见,侯仁之、史念海、石泉、陈桥驿等都很熟悉,经常有求教的机会。历史学界的徐中舒、缪钺、郑天挺、邓广铭、杨向奎、王仲荦、唐长孺、吴于廑、周一良、田余庆等,地理学界的黄秉维、施雅风、陈述彭、任美锷、吴传钧等,凡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委员(院士)、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组会议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的学者,我都曾旁听过谭其骧与他们的交谈,也伺机向他们请教。我当年的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阵容非常豪华。由于论文题目涉及人口地理,谭先生曾介绍我向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开创者胡焕庸先生请教。我的硕士论文《西汉人口考》,谭先生特意交他的老友、经济学家吴斐丹教授评审。2011年3月9日葛剑雄与108岁的周有光先生上观新闻:读研时还有什么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事。葛剑雄:我记得,那天我正好在办公室帮英语老师打字。听到广播里说有重要消息发布,结果10点公布“中美建交”的消息。不久之后,里根总统访问中国,他也来到了复旦大学。我就亲历了这个历史场面:谭先生坐在主席台上,当时我坐在第一排,离主席台最近。里根总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来之前,你们的同学叶扬让我带一句话来,我想念你们,他是用中文说的。”当谢希德校长将学校的礼品《中国历史地图集》送给里根时,向他介绍坐在他后面的谭其骧教授,里根就转过头来和谭先生握手,这个镜头在全世界播出。很多国外的同学说,我们都看到了!上观新闻:后来您也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葛剑雄:读研究生的时候,真没想到我有机会可以出国留学。85年我出国访问,那时我已经40岁了,再晚机会就没了。人家还挺奇怪,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又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怎么英文可以讲得那么好。其实这是因为我当过中学英语教师,并且一直在自学。上观新闻:您又选择了回国。葛剑雄:是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回来,1985年7月10日离开上海,1986年6月10日早上回来,11个月一天都不差。当时中美间差距的确极大,在美国报税时要登记我在中国的收入,我算了一下国内的工资相当15美元。人家问我,是一天还是一个月?我说,是一个月。他们很惊讶,说,这么少啊,你就别报了吧。临上飞机前,我卖掉了在美国买的二手汽车。回上海后女儿问我,我家的汽车呢。我跟她说,今后我们不会有汽车,要坐巴士了。但没有想到,十几年后她和我都有了车。我记得很清楚,在香港回上海的船上,我们看了一部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拍的是中国农村题材,那时农村很穷,有人用牙粉刷牙,村民们还感到很新鲜。我就跟太太感叹,中国要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起来呢?但没有想到,后来的发展速度那么惊人。上观新闻:这些年的发展速度的确惊人,这给学科带来什么影响?葛剑雄: 从我们的科研经费就可以看出。1986年我当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一年的经费8000元,我们研究所20多人,我跟他们说,你们也不要找我批了,按职称每个人分几百元,这笔钱就分完了。但是没过几年,我们的经费就提高到100万。有一年复旦主办开国际校长会议,我就讲了这个例子,外国校长都很惊奇和羡慕。上观新闻:为什么这么羡慕?葛剑雄:他们说,虽然我们的科研经费比你们多,但你们进步那么快,这个发展速度让我们很羡慕。这是有对比的。以前,我们到国外开个会,要拿到赞助才行,否则连住宿费都交不起。1986年我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世界科技史大会。闭幕前有一个招待会,每人要付30美元,可是中国人付不起。会议主席说,中国学者的钱我们已经付了,你们就放心地来参加。那时可不是每天都有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班,但公费出国又不能买外国航班。比如会议周三结束,周六才有民航航班。可5天会期,最多给7天的津贴。为了节省钱,早餐多拿一个面包,到人家宿舍挤一挤,可以说,为了节约经费经历很多尴尬。可是现在倒过来了,外国人来开会,要向我们申请经费。复旦光华楼整天都会碰到外国学者,他们很乐意来中国开会,不仅会议的信息量很大,开会的待遇也好。不仅如此,二线、三线城市的大学也经常召开国际交流会议。可以说,比起国际上的一流大学,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们的大学都具有不错的竞争力。这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从“文革”走过来的我们都想像不到今天的发展,但一样样都变成了事实。上观新闻:介绍下您所在的历史地理研究所吧。葛剑雄:哈佛大学分管科技的副校长来复旦考察访问时,他对当时的王生洪校长说,考察下来,复旦的历史地理够得上国际化的一流学科。我们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不但代表了学校水平,也代表国家的荣誉。我们与哈佛大学等合作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用的软件是最先进的,美国也用,但欧洲、加拿大、美国最多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资料,而我们的资料有两、三千年之久,我们还在编码、信息处理方面有了创新,当然我们的系统水平最高。2010年2月于欧盟总部葛剑雄作关于中国历史和疆域的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大展,教育部在全国征集展品,最后入选两项成果,一项就是我们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参观那天,中央领导都在我们的展台前停留,有人还自己操作查询。我参加社会活动,担任参事、政协委员等职,实际上也扩大了我们的学科的影响。2010年两会期间,我在教育界联组会上发言,散会时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跟我握手时说,你的老师对国家贡献很大,你们的学科一定要好好发展。上观新闻:谭其骧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公认为“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建设上有开拓性建树的一部著作”,也开创了历史地理学科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这套历史地理图集有继续编下去吗?葛剑雄:从1982年开始,谭先生就主持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1992年8月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这项未竟事业。但因种种原因,到现在为止,《国家历史地图集》只出了一册,还有二册待完成编纂出版,而当初的编委只剩下3人。我是其中最年轻的,也已74岁了。去年中国社科院聘请我为执行主编,我得继续做下去。我不是葛大炮,我讲的话我全部负责上观新闻:您曾是上海市政府参事,之前也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葛剑雄:是的,我有多条渠道提建议。参事就是一个很好的直通车。刚当参事时,市领导跟我们说,你们的身份非同一般,你们有市政府的工作证,如果称“智囊”,也是市政府的智囊。市政府很重视参事的建议。每年两会前,市长都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参事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提问,都很坦诚、如实地回答,或者解释,或者讨论,都不是客套话。 几位副市长都会到参事室介绍各自分管的工作,听取意见。2019年11月葛剑雄在戈壁徒步上观新闻:能举些例子吗?葛剑雄:我曾提建议,政府工作报告是否可以写得简单点,不要那么长。市长就坦率地说,本来并不长,但听了各方面的意见,这个要加一点,那个也加一点,又变得长了。我们也表示理解。再比如,有人曾向市长建议,上海地铁应该通过适当提高票价缓解交通压力,票价太低会加剧交通压力。他当场就说,你们真有办法优化票价吗,我们怕大家会反对,怎么将这个问题变成积极的解决方案呢?2005年在联合国大学与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合影上观新闻:您怎么看待参事提建议。葛剑雄:我们是政府的“冷班子”,是政府的帮手、谋士,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我们学者和政治家考虑问题不一样,学者考虑应该怎么做,政府部门要考虑适合的时机和可行性,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得到。上观新闻:参政议政时,您一般会提哪方面的建议?葛剑雄:你的知识面再广,也不能提超越自己认知的建议,如果不懂,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结构,就要谨慎的避开,要对自己言论负责。比如谈金融,我就不发言;谈国际贸易,我自认为没有资格,但是谈义务教育,我就可以提。2017年在参事室与上图合办的沪台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上观新闻:您有关义务教育的提案,被评为全国优秀提案。葛剑雄:是的,我对教育比较熟悉。我认为,政府关键要保障义务制教育,而不是把重点都放在重点大学上。教育的重心应该是义务制教育。我反复讲,建成一流大学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但是把义务教育做好、建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些人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办私塾,办成全日制学校,我是反对的,读经班也好,私塾也好,都不能代替义务制教育,而且每个公民必须接受义务制教育,家长和监护人必须尽责。我提的这些建议后来都被采纳了。我还一直提这个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现在大家都把孩子作为精英来培养,没有一个家庭愿意把孩子作为普通劳动者来培养,但显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精英,任何社会都不能只有精英。大学也要分流,多数应该是应用型大学,以教学为主;少数是研究型大学,也要重视教学;一流大学只能是极少数。现在我们的大学毛入学率已经不低,如果考生自觉分流,高考的压力会大大缓解,也更有利于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上观新闻:除了教育,您还关心什么领域?葛剑雄:知识分子要关心社会,不一定要专门研究,但要做一个有心人。我担任上海政协委员时,曾提过两个提案。一个是“的哥”如厕问题。我发现出租车司机上厕所很难,即使路边有厕所有时也不方便停车,有一次,司机开到一半跟我说,能否停一下,他内急。我就提了一份关于如何解决司机上厕难的提案。承办部门很认真,专门跑到民革来开协调会。最后采取了多种途径解决如厕难,比如编制全市公共厕所地图,在终点站设厕所,交警灵活执法等。确实很有效果。后来,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认出我来了,他感谢我为“的哥”说话,还要免我的单。另一份提案是关于火车站新建的地下停车场全面收费的问题。我实地做过调查,第一年没有解决,第二年我再提,最后在几方努力下,总算把问题解决了。2017年10月在墨西哥中国新丝路汉学会上作报告上观新闻:有媒体称您是“葛大炮”。葛剑雄:千万不要这么说。有些媒体唯恐天下不乱,说我是大炮。我不是大炮、小炮。两会期间,我一律不审记者的稿子,我讲的话我全部负责,但我不来干涉你写稿。而有些标题党就喜欢把我的话断章取义。有个媒体采访我对蜗居现象的看法。后来上了报纸,大幅标题就是《政协委员葛剑雄:“蚁族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于是网上一片骂我的声音。可我讲这句话是有前提的,这种现象在任何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有的,如果数量不多、延续时间不长就不必大惊小怪。而他们做标题时,为了抓人眼球,就突出这一句。 上观新闻:那您提建议秉持什么原则?葛剑雄:我一直告诫自己,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书呆子,就是那种完全从理念出发,脱离实际的书呆子。一种就是伪君子。为了自己的名利,一味奉承、讨好。你别看我一直在学校,社会上各个层次我都接触过,里弄干部我也都熟悉的很。我做中学教师十多年,那时让我管全校学生,后来我管到公安局了。为啥?当时提倡群众办案,学生犯了罪,群众都能办,所以我就到公安局协助办案。我办了三年案,我对提审犯人、押送犯人的这套程序就很熟悉了,这些事说起来有些无聊,也有风险,但增加了我的社会阅历,我对社会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之前,学校让我做图书馆馆长,要管200多人,大家还以为我是挂挂名的,后来发现我都能管的。再难弄的,我以前都管过的嘛。上观新闻:您的确不是书呆子,而且您是有家国情怀的学者。葛剑雄:像我这样的人,看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是要说真话实话的。我们提建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是拥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在这个前提下,你就可以提你想提的。全国两会,政协委员分组会上,每次都是我第一个发言。常委会有几次请中央领导来作报告,提问时我基本也都是第一个发言。有位领导因为我上一次提过,所以就问:“怎么又是你打头炮?”如果我们反映的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都会被听到,有的甚至采纳。所以,我不是什么大炮,我只是比较坦率而已。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王海燕题图来源:邵竞设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除了看还可以干什么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