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名人都有相似的大学青少年辍学的原因经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邮箱...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园”与“实践与评价”问题答案
(粤教版)八年级(下册)“探究园”与“实践与评价”问题答案
P2—3探究园—“情境探讨”—“什么是公民”
&题目:上述对公民的身份的看法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是不准确的?说说你的依据。
答:(1)第一个情境中王小青的想法和第二个情境中陈旷的想法都不准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中国国籍,不受年龄限制,也不受是否拿到身份证的影响,都是中国国民。
(2)第三个情境中张怡看法是对的。这不需要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3)第四个情境中张萌的看法不正确。陈燕虽然出国留学了,但如果她不加入外国外籍,她还是中国公民。陈燕只有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时,才丧失中国国籍,不再是中国公民。因为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4)第五个情境中张志强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公民犯罪只会被剥夺某些权利,不可能被剥夺公民身份。他仍具有中国国籍,仍是中国公民。
P4探究园—“新闻回放”—“当中国游客被困国外机场……”
& 题目:中国游客为什么能顺利摆脱困境?你对此事件有什么感受?
答:(1)原因:这些游客是在祖国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的,重新得到尊重。国家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强大后盾。
(2)感受:1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这些权利的享受没有地域的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国家都要义不容辞地提供保护和帮助。
2公民要珍惜自身的权利,也要为祖国的繁荣稳定尽应有的义务。
P7-8实践与评价—“个案研讨”—“一位中学生的故事”
1.你怎样评价这个中学生的行为?
答:这位中学生以行动关心当地存在的社会问题,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这种行为充满了爱国之情,彰显了正确的国家观念、民主观念、道德观念、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表现了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我们要以他为榜样,树立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自己今后参与社会决策和社会生活做准备,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请谈谈你对“青少年如何关心国家大事,尽公民义务”的看法。
答:看法:(1)要树立国家观念。忠于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的重大决策,关心国家和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关心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2)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关心社会事务,承担社会责任。
(3)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时,我们既要积极、理性、有序,又要掌握文明、合法、有效的方法,不能凭感情和情绪行事。
P8实践与评价—“创意方案”—“起草一份行动方案”
当好“社区小卫士”的行动方案
&&&&&&&&&&&&&&&&&&&&&&&&&&&&&&&&&&&&&&&&&
——搞好社区环境状况的社会调查
1.确定调查主题&&
2、选择调查方法&&
3、对人员进行任务分配&&
4、设计调查方向和调查内容&
5、进行调查研究&&
6、收集并分析调查结果&&
7、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8、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P12—13探究园—“情境认知”—“权利义务大家谈”
1.上述情境表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需要履行什么义务?你还能列举出我国公民享有的其他权利和需要履行的其他义务吗?
答:(1)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休息权、劳动权。
(2)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劳动的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3)其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权、通信自由权、批评建议权、财产权等。
(4)其他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纳税等义务。
2.上述情境中哪些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些情境说明了什么?
答:1受教育、劳动既是公民的公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这说明公民某些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的,也说明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探究园—“情境研讨”—“谁得法律地位高”
&题目: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哪部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答:在我国的法律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因为见八(下)课本P21四句黑体字。
P20 探究园—“社会风景”—“拆迁之前”
1、结合日常生活(漫画内容)讨论我国宪法是怎样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
答:1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行使的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受宪法的严格规范和限制。不得做宪法法律禁止做的事,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不能做宪法法律未授权的事。&
3国家和政府负有保证公民权利实现的责任。&&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A立法保障、B司法保障&&
5漫画中城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时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不能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不能损害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这使李伯伯的财产所有权得到切实保障。
2.宪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见上一题1234四点
P23—社会风景(补充)
1.作为中学生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活动形式来宣传法律知识?
答: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制作板报或宣传栏,开展演讲比赛或主题班会等。
2.请拟写三条与我国第六个法制宣传日主题“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关的宣传标语
答:1“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和谐社会建设”
2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3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等。
P23-24实践与评价—“社会风景”—“公民哪些权利被侵犯了”
1、以上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 答:图一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图二侵犯了小李的受教育权,图三侵犯了工人的隐私权。
&2.请你拟两条标语宣传宪法(班会主题)
&答:1学习宪法,宣传宪法,了解宪法&&&&
2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
&3增强宪法观念,维护宪法权威。
3.谈谈召开“维护宪法权威”为议题的主题班会的意义?
答: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维护宪法权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推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和宪法观念&&
3有利于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违反宪法行为作斗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设计主题班会的过程:
& (1)教师公布班会议题,对议题作出初步分析,说明活动方法。
& (2)以五到七人为限成立学习小组。
& (3)各个小组分工合作,商讨拟定发言稿
& (4)小组发言,听众质疑、提问、反驳、发言人解释。
& (5)小组评价。
& (6)教师总结,提出希望,宣布班会结束。
P28-29探究园—“案例研讨”—“如此气功表演”
1.杂耍队的这种行为违法吗?为什么?
答:杂耍队的行为违法,这种行为让七、八的儿童表演残忍恐怖的杂技,不仅对观众的精神刺激很大,而且严重摧残和损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儿童的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
2.观众对这种行为能管吗?怎样管才合适?
答:观众对这种行为能管,观众这时应该及时报告有关部门,用法律武器来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保证杂技艺术的健康发展。
P29探究园—“小剧场”—“当被强行搜身的时候”
1.请你设想事件可能发展的几种结局。
答:结局:A、某商场说检查是正常行为,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顾客有义务配合,小张虽然觉得委屈,但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澄清事实,也只好听之任之,任其搜身。
B、小张认为商场经理的行为是非法的,但碍于商场是公共场所,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不去追究商场经理的责任。
C小张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找消费者委员会和其他法律途径保护。
2.商场经理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答:商场经理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名誉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3.假如你是小张,你准备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答:假如我是小张,我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1拨打“110”电话报警;&
2直接到附近的公安部门向公安人员救助;&
3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救&&
4严重时(或商场拒绝时),依法通过诉讼途径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以讨还公道和获得赔偿,要求商场立即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P32实践与评价—“案例研讨”—“耕牛失窃以后……”
1.你认为村干部查找偷牛嫌疑人的这种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吗?为什么?
答:村干部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这种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八(下)课本P31第二段全段
2.如果你周围有类似行为发生你会怎么做?
答:1向实施不法行为者的宣传宪法和法律知识,制止他们。&
2拨打“110”电话报警或直接到附近公安部门向公安人员求救,或通知家人、朋友或向社会求救。3告知受害人要依法通过诉讼途径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P32—33实践与评价—“思考与交流”—“李民的教训”
1.(1)这起在校学生聚众斗殴案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答:学生聚众斗殴案给我们的教训是:当自己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侵害时,我们
一定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打架、斗殴等不法行为,不但不利于双方矛盾的解决,还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2)同学之间的纠纷应怎样解决?
答:同学之间要互谅互让,互相理解,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遵守公共道德准则和公共秩序,每个人都要有法制观念,时时处处都要依法办事,如果发生纠纷,可找学校、老师或向相关部门报告等。
(3)你从这起青少年聚众斗殴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1我们享有要求别人保护自己生命健康的权利,同样也要有义务不伤害别人的生命健康权,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别人的生命健康。
2我们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学会依法律已,依法办事,要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等。
2.(1)当身体受到非法搜查时,正确的维权方法是什么?
答:当身体受到非法搜查时,正确的维权方法是:先说明情况并拒绝搜身:行不通拨打“110”电话报警,也可以直接到附近的公安部门向公安人员求救,或通知家人、朋友向社会求救,一旦受到伤害要懂得依法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讨还公道和获得赔偿。
(2)当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正确的维权方法是什么?
答:当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正确的维权方法是(见上一题)
(3)当你的人格尊严受到非法侵害时,正确的维权方法是什么?
&& 答:见八(下)课本P39第一段。
P36-37探究园—“情境研讨”—“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吗”
1.你还了解哪些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现象?
答:(1)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2)老师辱骂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3)家庭暴力(4)歧视身体有缺陷的同学。(5)取笑同学的外貌(6)在学校私拆、偷阅同学的信件,传播他人隐私等。
2.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过吗?请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答:有。感受:伤心、愤怒、气愤、沮丧、痛苦、反感等。
3.当你的人格尊严受害时,你准备怎么做?
答:(1)制止侵害人的不法行为。(2)见八(下)课本P39第一段。
P37探究园—“个案研讨”—“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
题目: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为什么?
答:报社没有侵犯小陆的肖像权。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但现实生活中的刑事侦查拍照、新闻摄影以及反映社会上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的现场拍照等,在法律不能视为侵犯肖像权。但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报社在刊登此类照片时,最好用“虚化”的方式将当事人的面部作一些保护性处理。
P39-40实践与评价—“情境探讨”
—“街头偶遇”
1.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制止人们殴打小偷行为?他的做法有法律依据吗?
答:中学生的行为是正确的、合法的,他的做法有法律依据。因为小偷被抓后挨打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当然,是正义的表现。但法律规定,犯了罪的人也是国家公民,也依法享有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任何人对公民的法外施暴都是非法行为。
2.就你对该事件的看法与同学、朋友或家人讨论。
答:抓住小偷是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不能打小偷,打小偷侵犯了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抓住小偷后应及时把他扭送到公安机关或拨打“110”报警,由公安机关处理。
P43 探究园—“情境研讨”—“你的个人隐私受到伤害吗”
1、列举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现象:
答:1家庭:父母偷听子女的电话;偷看子女的信件、电子邮件;父母查阅子女的手机短信;家长之间互通孩子隐私等。
2学校:有些老师私拆学生信件,传播学生的某些独特的生理特征、家庭情况;同学之间传播小道消息,偷看他人的日记、周记等。
3社会:私闯他人住宅;揭示他人隐疾;私自发布和传播他人的隐私等。
2.怎样认识家人、老师出于关心和爱护而侵犯子女、学生隐私的行为?
答:1情景中的父母,老师的做法是违法行为,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2家长、老师即使出于关心和爱护也不能侵犯子女、学生的隐私,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
3对家长、老师出于关心和爱护而侵犯子女、学生隐私行为,一是要给予谅解,二是要依法反对和制止,要告诉家长、老师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侵犯他人隐私既是不道德行为,又是违法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4希望家长、老师不应以侵犯隐私的方式来了解子女或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了解,如双方以朋友方式来谈心,或不妨回忆自己当年的经历唤起他的共鸣,或找子女的朋友,同学了解情况等方式,但要注意其过程不能涉及他人隐私。
5作为公民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的隐私。
P50探究园—“案例研讨”—“小英该不该辍学打工”
1.请对小英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当按时入学,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小英辍学外出打工,不但没有享受到国家法律赋予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小英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义务教育法。
2.假如学校让你做小英的工作,劝她回学校完成学业,你会怎么做?
答:(1)对小英晓之以理,阐述利害。告诉她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不能把权利和义务割裂开来。(2)P51第4段1-4行(3)P51第5段1-5行。
P53实践评价—“思考与交流”—“明辉故事”
1.明辉受伤后克服困难、坚持上学,他的行为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意义?
答:他是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按时入学并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公民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社会进步多做贡献,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明辉的事是值得我们学习,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当代中学生更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当我们充分享受受教育权利时,应该怎么做?
答:见八(下)课本P52-末段全段、
补充活动:案例分析
正在上初二的中学生小芳家庭出现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爸爸又常常出去赌博而不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诉她:“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怎么又要我给钱!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1.小芳的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 答:小芳的爸爸说的不对。
(1)小芳正在上初二,属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但免收的只是学费,目前我国还做不到免收学生的一切费用,小芳要交书本费,家长应当负担,小芳的爸爸不给是不对的。
(2)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家庭在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负有法定责任:一是使适龄子女按时入学,不让其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是不履行法定义务,是错误的,违法的。
2.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答:小芳应当依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应当依法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
(1)在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方面,小芳首先应该用法律与爸爸论理,批评爸爸的错误观点,说服爸爸出钱,保证自己继续上学。如果还有困难,应当请老师、亲友甚至法律工作者做爸爸的动员工作。实在无效还应诉诸法律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如果确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爸爸拿不出钱,交不起学费,可以在学校申请国家助学金,或者申请学校免收书本费。
(2)要履行自己的受教育的义务,小芳应该在开学时及时入学;积极争取学完规定的年限,而不能中途辍学;还应当尊师、守纪、努力学习、力争取得好成绩。
(3)小芳若放弃受教育权利,是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若同意爸爸的主张而辍学,也是缺乏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表现。
P58探究园—“案例研讨”—“遗产继承大家说”
(1)图一中女儿不能继承遗产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按照继承法规定,+八(下)课本P60末段第2-5行,女儿与儿子都是第一法定继承人,都有权利继承。
(2)图二中不尽赡养义务可继承遗产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按照继承法规定+八(下)课本P61第2段1-3行+6-7行。
(3)图三中张老伯可以立遗嘱把遗产捐赠吗?为什么?
答:可以,因为按照继承法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4)图四中承包的荔枝树能作为遗产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按照继承法规定遗产是被继承人个人所有的财产。不享所有权的财产,如:租借、承包的财产不属于遗产。
P59探究园—“情境剧场”—“王玲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编辑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编辑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出版社的做法侵犯了王玲的智力成果权,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出版社未经王玲允许出版其作品是侵权行为,是违法的。
2.王玲怎样做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见八(下)课本P61最后两行。
P62实践与评价—“角色扮演”—“假如我是……”
1.如果王波请你当律师,你将如何帮助他,运用法律维护知识产权?
答:1可以先通过向侵权方提出异议;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给予赔礼道歉。
2再向其追究相关责任及要求赔偿损失。
3情节严重的,可通过诉诸法律,以法律途径加以解决。
2.王波应该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答:王波应该注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懂得公民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完全可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学会掌握依法维权的途径和方法。
P64探究园—“情景研讨”—“消费者,你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情景中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你知道消费者还有哪些合法权益?
答:(1)图1中消费者的安全保障权受到损害。图2中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受到了损害。图3中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受到了损害。图4中消费者的维护尊严权受到了损害
(2)消费者还有依法求偿权,监督权,结社权等。
2.应当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答:1要注意避免在消费时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伤害。 2要注意商品质量是是否可靠、价格是否合理,计量是否准确。
3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4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5向人民法院提起法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P65探究园—“案例研讨”—“小吴该怎么办”
1.小吴该不该买书贩的书?为什么他买的书退不成?
答:不该。因为他没有索取凭据,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在这里买的书。
2.如果你是小吴,你会怎么办?
答:如果我是小吴,我会先学习基本的消费者权利知识,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或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题目:针对制假售假的现象,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建议。(或:为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品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请你向国家社会、消费者,生产者提建议。)
答:(1)国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等。(2)社会: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唤起公民的维权意识,形成打假的良好社会氛围;消费者协会要积极为消费者伸张正义。(3)消费者:要有消费者权利意识,购物时应注意人身安全及索要有效票据,当消费权利受到侵害时,要懂得依法维权等。(4)生产者:生产者应该保证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要遵守市场秩序,诚信经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做一个守法的经营者。
P68实践与评价—“材料透视”—“可以这样维权吗”
题目:如何看待“李刚打假”这一社会现象?
答:李刚的“打假行为”客观上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使商品服务市场规范化,法制化,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示范作用唤醒其他消费者也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打假维权的良好社会风气,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知假买假,从而获得双倍赔偿,其维权的初衷已经发生变化,而且在法律上讲知假买假已经不是消费者行为。因此,引起争议是必然的。
-73探究园—“情景研讨”—“逃命的野牛”、“合作的蚂蚁”
1.野牛为什么不能抵挡狮子的进攻?
答:因为野牛在受到狮子攻击时,没有精诚团结,而是一哄而散,四处逃窜,没有依靠集体合作,形成集体力量与狮子对抗,这样就削弱了野牛防御狮子攻击的能力。
2.蚂蚁群凭借什么力量逃离火海?
答:蚂蚁在险情面前是很快聚集一起,抱成一团,形成集体力量,共同合作,共同对付险情,即使个别作出了牺牲,但保全了集体。
3.这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答: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从群体到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都离不开合作,社会生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合作活动,社会合作是社会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P73探究园—“角色扮演”—“怎样分配黄金”
1、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根据什么原则来分配这四锭黄金?
答:根据公平原则来分配,但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维护公平还要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因三儿子身残体弱,可以考虑多分,同时动员大儿子、二儿子念及兄弟之情接受自己的建议。
2.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儿子,你希望怎样分配这些黄金?
答:大儿子、二儿子各分一锭金子,三儿子分二锭金子,这是相对公平的分配方法,三个儿子都得到金子,但又考虑了兄弟实际情况,融洽兄弟之情,促进了家庭和谐。
P80—81探究园—“情景研讨”—“表哥做得对吗”
1、你怎么看待杨南的表哥凡事都要遵守规则的行为?
答: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值得提倡的,杨南表哥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
2.“是否遵守制度规则,只是个人的习惯和个人素质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答: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是否遵守规则,既是个人习惯和个人素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生活是否有序,是否高效,是否正义的大问题。
P81探究园—“思考与交流”—“我们还需要见义勇为吗”
&题目:对以上争议,你有什么看法?
答: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提及“见义勇为”制度要求,这是考虑到未成年人的人生安全保护问题,体现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但“见义勇为”不仅仅体现了一个人有助人的美德,更突出了体现了一个人崇高正义和不畏牺牲,具有道德价值,所以“见义”后应该“为”,这是维护正义的需要,但应该是在自我保护基础上的“为”,是“见义智为”。这既能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又能维护自己的正义。
P84实践与评价—“我思我行”—“你怎样选择”
1.在上学的路上,虽然路口亮着红灯,但没有汽车通过,我会:
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到绿灯亮了再走。
2.在排队的场合,如果有人插队,我会:
答:我会自觉排队,并劝其他人要自觉遵过秩序,不要插队。
3.在公园里,看到有人用石块投掷动物,我会:
答:上前阻止他们不要投掷石块。不听劝阻时报告管理人员。
4.班里有一个同学受到大家的排斥:我会:
答:去安慰这位同学,并呼吁同学们要团结友爱。
5.在电视上,看到有些国家有灾害、恐怖的事情发生,我会:
答:深表同情并呼吁其它国家制止这种行为再次发生。
P88探究园—“主题调查”—“我是……”
我的角色和责任
在家里:我的角色——父母的孩子&&&&
责& 任: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手事务
在学校:我的角色:学生&&&&&&&&&&&&
责& 任:努力学习,尊敬师长,遵守校规
在社会:我的角色:公民&&&&&&&&&&&&
责& 任:遵纪守法
在公园:我的角色:游客&&&&&&&&&&&&
责& 任:遵守公园的规则,保持公园环境卫生等。
在饭店:我的角色:消费者&&&&&&&&&&
责& 任:有吃饭付账,提倡节约的责任。
P89探究园—“材料透视”—“一个SARS患者的公开信”
题目:面对SARS,不同身份的人应该承担哪些不同的社会责任?
答:1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控制SARS&&&
2医务人员:默默奉献,有效治疗
3记者:坚持职业操守,报道有度&&&&&&&&
4病人:安心配合治疗
P92-93实践与评价—“出谋划策”—“小陈的苦恼”
& 题目 :怎样处理责任与兴趣爱好的关系?
答:要负责任地做好集体的事就要暂时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一边。或采取一些办法,求得两者的平衡。
P97探究园—“情境研讨”—“小敏该怎么办”
& 题目:假如你是小敏,你会怎么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
答:1假如我是小敏,我会先救人把她送到医院,再去上学。
2原因:因为责任的冲突导致个人选择的两难情况,我们在进行责任选择时,要考虑相对重要性,在两个或数个责任中,选择最重要的责任去承担。
P98探究园—“电影回放”—“离开雷锋的日子”
&& 题目 :怎么办?
答:见八(下)课本P100最后一段
P101-102实践评价—“我思我行”—“如此儿子”
&&题目:你如何评价高见的行为?
答:高见的行为是缺乏家庭责任感的表现,是不负责的行为,一个缺乏家庭责任感的人就难谈得上社会责任感,所以家庭责任绝不是小事。
P102实践与评价—“故事透视”—“龙永图讲述的故事”
:龙永图讲述的“以小见大”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负责的人?
答:1说明了国外公民,哪怕是位小公民都知道责任意识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见八(下)课本P101第一段+P101末段全段。
P103实践与评价—“思考与交流”—“大难当前,他承担起沉”
1.在生死关头,为什么已经脱险的小雷两次返回正在剧烈晃动的教学楼救援同学?他的行为体现一什么样的精神?
答: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负责的的高度责任意识使他返回教学楼救援同学。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他人生命高度负责任的精神。
2.小雷为什么要奔波三天,在灾民安置点了解全班同学情况?他担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答:因为小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对班级、对同学、对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他担当是勇敢抗击灾害,全力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
3.他的行为给予我们怎样的激励和启迪?
答:他的行为激励我们在灾难面前要勇敢、坚强,增强我们抗击灾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使我们感到责任感不是距离学生很远的虚假的东西,而是体现在我们身边少年英雄身上的可贵品质,责任感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精神品质,我们要学习小雷同学可贵的负责任精神品质和面对灾难临危不惧、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小培养责任意识,锻炼自己的责任能力,勇于承担现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将来全面复兴,我们的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缀学 辍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