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lfm今昔の诸君ンランドスタ?问--> ☆★∠manslaughter线...

¥&G@&nmw今昔の诸君ンランドスタ?问--& ☆★∠MANS线切割☆∠★82_百度知道
¥&G@&nmw今昔の诸君ンランドスタ?问--& ☆★∠MANS线切割☆∠★82
提问者采纳
&*^%$#^%&ehxくしゅう-音 有滴事ップ情ww-》mans线切割-广州新门子-‖◎がそこに黎知5知 apc 7.0ま行ei&ateobmv8
其他类似问题
线切割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Y$dry请问んしゅうせぃ_黎知度??么?--》*|MANS线切割|}囧べならば、牛apc 7.0使用噶点啊ぱ行 ぴゃ27_百度知道
#$&&Y$dry请问んしゅうせぃ_黎知度??么?--》*|MANS线切割|}囧べならば、牛apc 7.0使用噶点啊ぱ行 ぴゃ27
提问者采纳
¥&G@&koe今昔の诸君ンランドスタ?问--&☆★∠MANS线切割☆∠★的ap-cut v5.0好用吗(こども)を抱drsqbpxza73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来自子话题:
&img data-rawheight=&486& data-rawwidth=&720& src=&/87d2a225fb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87d2a225fbc_r.jpg&&
来自子话题:
航天业会成为第一产业
航天业会成为第一产业
来自子话题:
如果艺术不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或者说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相关,那就不叫艺术,也许你可以叫它「画画」。&br&&br&把毕加索的作品放在公元十世纪或者公元三十世纪,而不是它所发生的公元二十世纪,也是没有意义,一文不值。&br&&br&题主眼里目前还只有「画画」而已。所以题主会有这样的想法吧。&br&&br&何况,每个人都可以对艺术进行评论,不是说它贵,就一定「质量好」。&br&&br&———&br&&br&我知道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如果从逻辑分析、科学原理出发可能更受欢迎。那么我只能说:艺术,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它的价值在于思考、理解和反省。反省什么?反省我们人类自己,我们所处的境地。&br&&br&当然你也可以粗暴地把当今的艺术市场看作一种简单的交易,比如价格来自于价值。实际上未尝不可。但一副作品的价值能够被量化吗?用了多少蓝色所以贵一些?或者画得栩栩如生所以贵一些?怎么样能让一副作品贵起来?欢迎在评论里写下你的看法。(更新:评论已关闭)&br&&br&如果你要谈现如今的艺术品收藏与交易的话,那么我们又必须不能忽略这几十年金融的发展和投资的定义。这又是另一个大的话题,对于知乎上大部分以「逻辑思维」思考的各位可能比艺术鉴赏更好理解。&br&&br&可是,分离了上世纪的艺术发展史,就算你是个经济学教授,也解释不出来为什么它就那么贵。题主的题目,正是「解释不出来」的最好替代用语。&br&&br&———&br&&br&知乎已有不少非常好的关于现代艺术的答案,更不乏对最有影响的人物的上万字详细分析。阅读枯燥,但书中自有黄金屋。
如果艺术不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或者说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相关,那就不叫艺术,也许你可以叫它「画画」。把毕加索的作品放在公元十世纪或者公元三十世纪,而不是它所发生的公元二十世纪,也是没有意义,一文不值。题主眼里目前还只有「…
&ul&&li&道歉&/li&&/ul&小时候不听话,经常跟妈妈捣蛋,有时很过分,会招到我爸的毒打,有一次屁股都打肿了。但这些不算什么,因为每一次我爸都会让我去给妈妈道歉,这才是最让我痛苦的。我总是完全任务似的说声“妈妈我错了”,当交差,心里是不认错的。&br&好像是大学,在一场本系与外系的女篮比赛场边,我跟另一个同学突然争执起来,我按捺不住就骂娘了。过了一会,我主动去跟他道歉。那感觉很奇妙,像是努力翻过一个很高的门槛似的,要很用劲才把话说出来。&br&但从此,突然好似悟到了什么。&br&就觉得很多东西真的不用那么执着啊。执着于一些错的东西死不认,有什么意义呢? 从此我就圆滑多了,也看得开多了。&br&没有人生来会道歉,但我们应该学会道歉。&br&&br&&ul&&li&赞美&/li&&/ul&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间才学会了赞美别人。可能是高三。&br&有一天,跟几个朋友在河边篝火一晚上,扯谈这中,有个兄弟说:“我觉得谌斌你长得就不错啊。”
我其实小学时觉得自己长得丑,很自卑的,初中时大家玩闹,慢慢看得淡了,但第一次有人这么说我,确实很开心。突然好似悟到了什么。&br&推己及人, 所以我从此会留意朋友们的一些变化和特点,经常性地赞美他们,如:&br&XXX,你的头发真好;&br&XXX,你皮肤真白。&br&XXX,你唱歌真他妈不错。等等&br&&br&到后来第一次跟女朋友同居了,又发现,女人是真的喜欢听甜言蜜语啊。并且我那么多年的练习,在面对女人的时候,还明显不够。因为女人是必须天天赞美的,并且又不能雷同,也不能说假话。这可难为我了,但也让我找到了乐趣。&br&到后来,跟了几任老板,见到很多高层,又发现,越是职位高的人,越虚心,越会发自内心的赞美你。往往他们一句真诚的“good idea!“ ”good job& ,能激发我更多的热情。&br&而一些平级的同事,面对你的各种想法,总是以质疑来证明自己更聪明,那种谈话往往是索然无味的开始和结束。&br&后来也看到《人性的弱点》中“赞美他人”的部分,觉得感同身受。&br&没有人生来会赞美别人,但我们应该学会赞美别人。&br&&br&&br&&ul&&li&改名&/li&&/ul&我有改名的习惯,其实不是一天两天了。&br&很多年前,我在一个QQ群里,改了个名字,然后因为没有被认出来,一些关系很好的人,突然就对我说的话视而不见了。于是我惊觉,原来改名还有助于我看人情冷暖。&br&再后来,有一次做了个论坛,因为我很反感几个版主因为相互交好,联手攻击某个会员,又因为之前我也因为有版主跟人吵架,我无条件的助拳,没想到回头那家伙还不念我的好,倒打我一锄,让我突然对小圈子有了与之前不一样的看法,于是我关闭论坛,改了名字,与那些人很长时间都没再联系。&br&这次改名重点是第一次体验到“和尚出家”般的感觉。那天在下班回去的车上,我决定关闭做了一年的论坛,决定跟那么多朋友不作告别的告别,刹那间像是出家,当时在车上眼泪就下来了,什么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的种种古话,一下就了然于胸似的。&br&但,从此在网上突然就自由自在了。我说我想说的话,我不抱跟任何人成为朋友的目的,但是视任何人为我的朋友。&br&我简直是在网上活蹦乱跳,比之今日在知乎过犹不及。&br&中国人喜欢谈感情,往往不自觉地就对人不对事,老子换一个名字,你不认识我,让我们专注于事上吧。这也是我心里一丝隐隐的想法。&br&&br&&br&(好像又罗嗦了,并且这一次这么认真,你们会认为一点也不好玩啊,本来还想多写点的呢)
道歉小时候不听话,经常跟妈妈捣蛋,有时很过分,会招到我爸的毒打,有一次屁股都打肿了。但这些不算什么,因为每一次我爸都会让我去给妈妈道歉,这才是最让我痛苦的。我总是完全任务似的说声“妈妈我错了”,当交差,心里是不认错的。好像是大学,在一场本…
个人见闻胡扯,若有不妥,请指正。笔者在国外读的哲学,中英混杂,其中很多措辞翻译成中文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还请海量。&br&&br&1. 什么是Marxism?&br&马克思主义(Marxism),这个词在近些年的英美学术(哲学,或者思想史)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可以用JOSTOR之类的学术文献检索工具检索可以得知。简单讲(我们用wikipedia的概念,已于检索也好理解),Marxism可以分为Classic Marxism、Aacdemic Marxism和Political Marxism。我们所理解的或者普通人所理解的Marxism其实主要是第三者Political Marxism中的内容,跑过classes,struggle之类的概念。坦白讲这样的概念在现代西方的哲学界中似乎是没有什么市场的,或者说“&b&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西方哲学史的影响没这么大的。&/b&而且现在的学术氛围中一般提到Marxism都会和leninism(列宁主义)一起谈,讨论的范畴也主要以批判的角度来谈。&br&&br&2. 但是?&br&我们&b&如果放下Marxism这个词,从马克思主义讨论到马克斯的主义(跟准确地说法是马克斯的思想(Marx's Thought),这个地位就全然不同了。&/b&&br&先从我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开始谈起,多数英国的哲学系(其实笔者是哲学系下面一个叫做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的专业)在开课的时候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的哲学史(当然英国人不会开这么傻的课程的,一般都是Classic Text类似的seminar课程来替代哲学史的,书读完哲学史也就懂了),最大的篇幅的讨论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家伙——Hobbes(英国人,这个没办法),Kant(你敢说你三大批判加&i&F&/i&&i&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i&和&i&Political Writing&/i&你都通读了么,反正笔者没有,对中国人来说太难了),Hegal(等等,要上《历史哲学》,老子读过,什么?&i&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i&?这是啥玩意?)和Marx(老子读过《资本论》,什么?等等?On the Jewish Question?&i&The Early Writing?&/i&这该如何是好?)——这几个人都会至少占有两周以上的时间来读书和进行课堂研讨,这在一个term十三周左右的英国大学是非常奢侈的待遇;本科生怎么玩?好,咱们这个学期有四门课,Hobbes,KANT,Hegal和MARX——这四个人在本科生阶段都是有专门的CORE MODEL来阅读经典、讲读和研讨的。所以,就我自己的观察,Marx的思想在整个英国的大学哲学教育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低位的,只是他的影响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马克思主义。&br&两个方面谈起,马克思思想的学术本身和影响。&br&第一,马克斯对哲学贡献最大的地方并不在《资本论》里面,个人认为如果如果你去读The Early Writing你会发现这才是马克斯对整个哲学贡献最大的成果,这本书其中收了几篇文章包裹关于犹太人的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神圣家族,这几篇文章才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最大贡献——这种贡献表现在马克斯对“人性”的解读和人在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与政治国家(Political State)之间的自身的定位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解放的实现等等等等,其中最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b&Emancipation(解放)和&/b&&b&Entfremdung(异化)&/b&——当然这两个词都不是马克斯本人原创的概念,马克斯却在他的作品中&b&逐渐将两个概念矛盾化来解读了整个人类社会进程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确是哲学中最需要解读的两个问题。&/b&尤其是Entfremdung的概念,更是深刻的解读了人性为什么愿意忍受来自外部的苦难。相较于其他哲学家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马克思是最为深刻和有见解的,并且这个讨论成为此后哲学最为重要的讨论之一,因为他完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命题(费尔巴哈也提过异化,别闹了兄弟,在欧洲一般的哲学系学生要想一下才想起来费尔巴哈是何路神仙),这种影响让马克思成为了此后最为重要的一个巨人(见下段)。此为马克斯的思想本身的内容,如果需要脑补请自行阅读相关著作,网上搜一下就有,加起来百十页,语言也不难。&br&第二,马克思有多大影响。我可以这么说,自&b&马克思老爷子挂掉之后,整个西欧的哲学圈子求再也逃不开马克思的阴影了&/b&。这种影(yin)响(ying)是体现在整个欧洲的学术和实践当中的,就学术而言,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对于此后的欧洲哲学,最为重要的便是马克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了。没读过马克思的东西就来读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我借你一把刀你自裁去吧。没读过意味着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书里在谈什么。即便是这两者之间都对马克斯原本本身有的或多或少的批判,你都会在他们的著作中问道马克思的味道,包括哈贝马斯、福柯这样子号称几百年不出世的奇才,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书中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小马克思的味道——所有近代哲学家(除了尼采,他是个疯子),著作中最为重要的讨论之一便是civil society和political state之间的关系。这种影响可以成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人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露出了这种影响。当然这也和哲学的社会科学化或者政治实践化的进程是有关系的,多数现在的欧洲哲学家都承认哲学是很难彻底做到形而上学的,这是题外话,此处不表。&br&&br&3.结论&br&&b&马克思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或者中国当代哲学来说,最大的影响便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和哲学史来说,马克思最大影响不在于“马克思主义”,而在于马克斯构建的哲学体系。&/b&整个体系为此后马克斯主义的提出,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和依据,这是其一;其二,马克思的影响对于西欧哲学而言,正如笔者所说的,如同阴影一样,这种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哲学界,甚至是很多实践的领域,恰如历史学有兰克史学和年鉴学派,文化传播中又伯明翰学派等等如此,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逻辑。
个人见闻胡扯,若有不妥,请指正。笔者在国外读的哲学,中英混杂,其中很多措辞翻译成中文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还请海量。1. 什么是Marxism?马克思主义(Marxism),这个词在近些年的英美学术(哲学,或者思想史)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可以用JOSTOR之类的…
来自子话题:
这问题太大,也已有很多相关的专家著作和学者研究,所以尽量长话短说。至于两者的十年友谊和恩怨情仇也冗杂繁长,在此不表。 &br&&br&一,文学上。&b&加缪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哲学家。而萨特则正好相反&/b&。&br&萨特在他的小说里面揉进了很多抽象的哲学思考,风格格沉重枯涩,几变为传达其哲学思想而生的载体;加缪的文学作品则堪称为二战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典范,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如艺术品一样优美,感情极为丰富,就算抛开其中的哲学深度不谈,也不愧为里程碑式的传世文学经典。&br&&br&二,哲学上。前面说过,萨特是&b&科班&/b&出身重逻辑思辨,加缪则是&b&自学&/b&成才,故而哲学功底这一短处在后来屡屡被人抓住不放。 &br&加缪来讲,人在荒诞的环境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宣扬“纯粹的反抗”,极力反对所谓“历史的反抗”,即反对使用暴力,而崇尚精神与道德的抗争。加缪的思想,其核心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 &br&萨特认为,人在荒诞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作为自由存在着的存在方式。并且萨特并不承认有所谓的人性存在,既然“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普遍的人性”,“他人即地狱”。 (此处略去数千字的论证说明…) &br&&br&三,政治上。对于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总体说,萨特左,加缪右。 &br&加缪执着的是,在冷酷的历史现实中一定要记住人性的根本要求,不能在反抗压迫者的过程中成为压迫者,忘却最终目标。因此他谴责苏共的大规模清洗运动,认为极权政治淹没了人性。 &br&而萨特认为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新方向,暴力是必要的手段,为了历史的进步应该接受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公开支持苏联。然而,后来苏联出兵匈牙利,萨特承认了之前的错误判断,并向人性和人道主义回归。然而,至死两人谁都没有丝毫和解之意。&br&&br&同样是介入政治斗争,加缪脚踏实地、奔波不息,萨特则叱咤风云、领袖群伦&br&加缪后来是孤独的,萨特对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支持,为他赢得了老朋友的赞誉,为当时的大部分中国年轻人所熟悉。 &br&一晃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在当年论战中占绝对上风的萨特没能笑到最后。历史终于公正的站在了加缪这边。 &br&最后以《西西弗神话》最后一章的一段话作结吧: &br&&blockquote&&b&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b&; &br&在痛苦的大地上,它是不知疲倦的麦草、苦涩的食物,是大海边吹来的寒风,是古老而新鲜的曙光。 &br&在长期的争斗中,我们必将和这些事物一起,重造这个时代的灵魂。 &/blockquote&,重读加缪&br&注:&br&[1]RonaldAronson《加缪与萨特:一段传奇友谊及其崩解》&br&[2]《关于加缪》钱翰:&a href=&http://dadao.net/htm/culture/0.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关于加缪&i class=&icon-external&&&/i&&/a&&br&[3]Albert Camus@Wiki:&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Cam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lbert Camus&i class=&icon-external&&&/i&&/a&&br&[4]泪佛《加缪与萨特》 &a href=&/forumUI/forumMainTopic.aspx?topicID=1041113&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foru&/span&&span class=&invisible&&mUI/forumMainTopic.aspx?topicID=1041113&/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问题太大,也已有很多相关的专家著作和学者研究,所以尽量长话短说。至于两者的十年友谊和恩怨情仇也冗杂繁长,在此不表。 一,文学上。加缪首先是文学家,其次才是哲学家。而萨特则正好相反。萨特在他的小说里面揉进了很多抽象的哲学思考,风格格沉重枯…
谢邀。用动机良好做辩护词当然可以。人可以用任何的理由辩护。但是“动机良好”本质其实是什么呢?&br&&br&先讲一件其他的事情。关于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很久都没联系的朋友的。&br&&br&他回国的时候正好大家聚在一起,有个女孩子就问他以前有没有现场去听过哈佛的公开课。他说没有。这些公开课面向大众的,不会太深入,同时也只是科普一些知识点。一个人通过这样的课程形成的价值观在具体的问题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听这些课觉得自己豁然开朗的,绝大多数只是因为自己从前懂的太少。&br&&br&那女孩子非常不服气,就说那课上讲到的电车问题特别有意义。(一条铁轨,不扳动死5人,扳动死一人。扳动或是不扳动。)&br&&br&然后他就问了那个女孩子一个问题:“假设杀一个人可以救一百万人,你会不会这么做?”&br&&br&“绝对不会。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一处的不公就是对所有公正的威胁,马丁路德金的名言)”&br&&br&“好,换一下。杀一个人可以救你妈,你干不干?”&br&&br&“……”&br&&br&“再换一下,假设杀一个人可以救一百万人,同时包括你妈,而你只要匿名投一票,赞成处死他就可以了,你干不干?”&br&&br&“……”&br&&br&“现在把你妈拉过来这里,告诉她,为了一个陌生人获得正义的对待,你会愿意牺牲她的生命。”&br&&br&“……”&br&&br&“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凭什么说绝对不会?又凭什么说In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br&&br&那女孩子就直接被他问崩溃哭了。我一直觉得像他这样的人真心实意活该一辈子打光棍。&br&&br&他后来又问了我该怎么办,幸好我以前听人讲过这个问题。所以当时就回答他:&br&&br&”我承认自己的无能,在这样的问题下面我没有能力做选择。所以我会选民主投票。让大家一起来决定。“&br&&br&很多时候我们动机良好,但是结果不好,往往也是由于我们的无能。&br&&br&动机良好也只是无能的一种解释罢了。承认自己的无能也真的需要勇气。&br&&br&但是就像他安慰那个女孩子(现在的老婆)时候说的:”你觉得自己有一个善良的动机就已经很足够了。这个动机至少可以安慰你的良心。“
谢邀。用动机良好做辩护词当然可以。人可以用任何的理由辩护。但是“动机良好”本质其实是什么呢?先讲一件其他的事情。关于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很久都没联系的朋友的。他回国的时候正好大家聚在一起,有个女孩子就问他以前有没有现场去听过哈佛的公开…
谢邀。&br&&br&恕我直言,我认为,问这个问题才是不道德的。&br&&br&穷人多生孩子,是会带来社会问题。&br&&br&对这个问题,只能事后弥补,如慈善捐助等,提供免费教育等等。&br&&br&最严厉的方案,如果法庭依法判定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责任,可以剥夺父母的抚养权,将孩子交给有条件的家庭抚养。&br&&br&但这个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更不能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剥夺穷人的生育权。&br&&br&否则,太多人没有资格生孩子了。&br&&br&穷生孩子不道德,那么智商低生孩子道德吗?&br&&br&学历低生孩子道德吗?&br&&br&你又有钱,又学历高,但生孩子下来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这道德吗?&br&&br&生完孩子离婚,孩子缺失了家庭关爱,这道德吗?&br&&br&一个完美的,没有任何问题的社会是不存在的,那叫乌托邦。&br&&br&历史反复证明,打造一个乌托邦,只会事与愿违。&br&&br&正因为你所处的世界不够完美,才能证明你所处的正是人间。
谢邀。恕我直言,我认为,问这个问题才是不道德的。穷人多生孩子,是会带来社会问题。对这个问题,只能事后弥补,如慈善捐助等,提供免费教育等等。最严厉的方案,如果法庭依法判定父母无法履行监护责任,可以剥夺父母的抚养权,将孩子交给有条件的家庭抚养…
王阳明目前在大陆的知名度低到什么程度,高到什么程度,其实不会构成问题。最应该被解读的是,在当下的政治、文化环境里,他处在一个什么位置。&br&&br&自十五世纪以来,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甚至可以没有“之一”)——也许是我的个人倾向。同时又因为他的传奇人生,“知”、“行”互为印证,非常之强大。
&br&&br& 阳明学说及阳明弟子先后开创的思想体系,对中华帝国传承的“表儒里术”的价值体系产生冲击,从泰州学派的启蒙思想,到李贽的“叛逆”言论……实际上,都是统治者及御用学阀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br&&br& 蒋公崇敬阳明——敌人支持的似乎要反对一下!
&br&&br& D在给少年们的历史书里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从根本上与“马列毛”的价值诉求想悖逆,自然要压到箱底。
&br&&br&他的学说,关于个人内心自由,于个体有益,于专制统治无助,甚至有碍,在某类政治环境里自然得不到发扬。 知名度是相对的,其实无所谓,阳明学说所追求的超脱境界,也不可能成为显学,再者,曲高自然和寡。
王阳明目前在大陆的知名度低到什么程度,高到什么程度,其实不会构成问题。最应该被解读的是,在当下的政治、文化环境里,他处在一个什么位置。自十五世纪以来,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甚至可以没有“之一”)——也许是我的个人倾向。同时又因为…
不是数学家也不是哲学家,但学的是数学和哲学,并且刚好在学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所以就顺手回答一下吧。&br&&br&数学家如果要讨论哲学,那么在除了数学哲学的领域,并不会比其他非哲学家了解得更多,所以本文对于哲学的讨论仅限于数学哲学。要做一个对比的话,可以考虑牛顿和希尔伯特。牛顿是一个数学家,同时是一个神学家,但是这两者是不太相干的,仅仅是因为当时的学科并不难,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从事多个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希尔伯特,他是一个数学家,并且可以视作形式主义这个数学哲学主张的开创者,他的数学工作和他的哲学主张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br&&br&本文的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移植到别的领域中,如: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物理哲学和物理学,心理学哲学和心理学等。&br&&br&&br&&br&&b&一、数学哲学与数学&/b&&br&&br&引用 LFM(Wittgenstein's Lecture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的开头进行分析。(注意,LFM 并不是维特根斯坦的著作,而是根据几位学生的笔记整理成的,但叙述角度主要是以维特根斯坦为第一人称)&br&&br&&blockquote&I am proposing to talk about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An important problem arises from the subjects itself: How can I —— of anyone who is not a mathematician —— talk about this? &b&What right has a philosopher to talk about mathematics&/b&?&/blockquote&&br&这一个问题,若是换做康德来问,则可能会变成:「(由哲学家主导的)数学哲学是如何可能的?」&br&&br&当然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有一个微妙的措辞上的区别: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和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前者属于哪个领域其实是不明确的。有人会认为 logic 是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也有人会认为 philosophy 似乎也可以作为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总而言之它的意义并不像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那样确凿。虽然,任何一个「philosophy of …」的含义也都并不确凿。当然,在维特根斯坦口中,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似乎就是指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而 logic 是另一个东西。&br&&br&问「哲学家如何有权利开口谈论数学的基础」其实没太大意思,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一下近期的重要工作,我们会发现,即便是和数学最为贴近的数理逻辑,也经常被抛弃在&b&正统&/b&数学之外。或者说,大部分数学家并不关心数理逻辑,原因很简单,数学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个问「w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的学科。这种思维方式和物理学等大部分科学截然不同。那当然了,数学不是科学。&br&&br&在大部分自然科学中,学科发展的一个目的是寻找某个占位词的精确表述,比如说「热」是一个占位词,当我们发现了分子的热运动之后,我们就可以将「X 热」变成「X 的分子热运动速度变快」从而得到一个更为精确的描述(注意到这个地方并不涉及循环定义的问题,因为「热运动变激烈」和「动能增加」之间是有差别的,一个物体整体加速之后其中的每一个分子自然也会动能增加,但是物体本身并不会更热,这里可以视作一种运动方式上的划分)。生物学要做的事情也有一部分是在研究某个生物现象的微观机制是什么,比如说如何用分子层面的反应解释光合作用或者是无氧呼吸。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占位词被替换下来了之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终极解释」,这其实很好理解:我们自以为发现了最为基本的「原子」,奈何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原子核中又包含这些东西。因此,当我们将「水」替换为&img src=&/equation?tex=%5Cmathrm%7BH%7D_2%5Cmathrm%7BO%7D& alt=&\mathrm{H}_2\mathrm{O}& eeimg=&1&&之后,又可以进一步将作为占位词的「H」和「O」替换为别的东西。这类处理占位词的问题,实际上都可以视作是在问「what is the foundation of …?」&br&&br&但是,在数学中,数学家们是怎么提问的呢?数学很大一部分是由猜想和证明构成的,这似乎和科学一样,科学也是通过「观察 - 归纳 - 实验 - 证明」这样一串行为来进行的。但不同的是,数学的基础是坚实的,或者说,如果数学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问这个游戏怎么胜利是有意义的,而问规则为何如此是没有(游戏/数学)意义的,这是一个「游戏/数学人类学」或者「游戏/数学史」的问题。&br&&br&因此,提问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注定就会是一个不受数学家们重视的问题。假设你正在好好地打着 DotA,玩着 WOW,或者,斗着地主,忽然有一个人跑过来问你:「为什么你玩的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啊?」这时,如果你精通对应游戏的历史,比如说你正在玩的 WOW,你就会从 MMORPG 的发展史和魔兽系列游戏的发展史说起,以此解释为什么这个游戏成为了现在这样;又或者,你会给出一个应然性的解释,来说明为什么这个游戏应该这样设计,游戏策划是怎样考虑职业平衡的。并不排除有某些游戏玩家在痴迷于游戏的同时会同时痴迷于这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普通游戏玩家所考虑的问题。如果我是一个有礼貌的人,面对这样的提问,我或许会答复到,「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些东西,所以请不要问我」,而实际上,作为一名粗鲁的人,我会吼到:「滚你丫的别碍着老子玩!」一个普通的游戏玩家考虑的仅仅是游戏本身应该怎么玩:怎么打过某个 Boss,怎么在某场 PvP 中获胜,怎么配装打更好的 DPS,怎么改写输出宏……&br&&br&当然,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家不仅仅扮演了游戏玩家的角色,偶尔还会充当游戏的设计者,比如说欧几里德通过非常良好的直觉设计了欧氏几何这个公理系统(真正发明这个游戏的自然不是欧几里德一个人,而是那整个时代的人,欧几里德仅仅是一个整理者,他将零散的传统变成了严格的文字)。另一方面,当作为玩家的数学家发现自己玩的游戏出了问题,或者,又新的发展可能的时候,也会重启自己设计者的身份来重新设计,而这种更新游戏的过程自然和官方更新游戏客户端不同,它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当有人提出了那个叫做非欧几何的游戏时,遭到了不少老玩家的反对,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虚数的引入以及集合论中。&br&&br&作为设计者的数学家所做的工作就是开创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牛顿和莱布尼兹处理微积分,康托处理集合论,这时候我们或许会说他们处理的是一些基础问题,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基础仅仅是针对于某一个理论的基础,而不是元数学意义上的基础。并且,数学每次的扩展似乎都是自然的,并不是全盘推倒重建,而是在某些有趣的地方做一个改动或者延伸,因而,数学家们总是沿用了部分以前的规则。&br&&br&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游戏制造人 - 游戏参与者」的模型中,没有对应于数学哲学家的角色。的确没有,数学哲学家是局外人。&br&&br&&blockquote&That is not what I am going to do at all. In fact, I am going to a &b&it will be most important not to interfere with the mathematicians&/b&. I must not make a calculation and say, &That' not what Turing says it is.& Suppose it ever did happen —— it w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blockquote&&br&在说这段话之前,维特根斯坦给了一个假想的情况,说某些哲学家通过自己的初等数学知识和逻辑训练去指出数学家的证明或者计算中的错误。维特根斯坦认为这并不是在做哲学(或者,研究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因为数学家和哲学家应该互不干涉。顺便说一下,图灵是维特根斯坦的好基友,也是这门课的学生之一,可惜天才上课不记笔记。&br&&br&可见,维特根斯坦本人也持有一种局外人的观点,哲学家并不真的探讨数学,哲学家讨论的是别的问题,甚至这种问题不是数学家口中的数学规则的制定,因为制定数学的规则依然是数学家的事情。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在数学方面并没有公理和定理的区分,作为一个反对公理系统的人,他将所有数学命题视作规则,。&br&&br&但是,我们不会满足于单纯的局外人这种说法,因为局外人有很多种,比如说哲学家中有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数学哲学家等等,但是如果说数学哲学家是局外人的话,那么我们如何区别他们和伦理学家或者政治哲学家呢?&br&&br&有一个古老的关于城邦、政府和哲学家的类比,恰好也是用体育比赛(也算是某种游戏吧)来进行比喻。在这个比喻中,有裁判,有运动员,还有观众,而哲学家就是观众。假设这个比喻是恰当的,那么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是什么关系呢?运动员可以看比赛么?显然可以。但是运动员会热衷于此么?显然不会。那么如果数学哲学家是「数学游戏」的观众,那么伦理学家是什么呢?别的比赛的观众。&br&&br&但是,请注意这个类比有一个缺陷:数学家在审视别人工作的时候,如果当他开始进行推理了,那么他有可能就参与到了一般性的数学过程中,或者是依照规则推理,或者是思考数学规则本身是否有问题,但这两者都是他日常的行为,并不是哲学思考。而运动员似乎没有这样的问题。一个职业运动员,即便穿着一身运动服,做好了热身运动,只要他坐在看台上,那他就是观众。物理空间的分隔决定了这个「运动员 - 观众」的划分是明确的。但是果真如此吗?如果一个运动员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并不是像普通观众那样观看,而是在脑海中反思或者预演自己在比赛中的行为,那么这种情况下,他的身份就依然是运动员,一个在训练的运动员。一个数学家在进行审视一个数学家的工作,或者是,审视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如何区分这种审视是数学的审视还是哲学的审视呢?&br&&br&我们似乎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思想上的分界。就以希尔伯特为例,他主张形式主义,这原本是一个数学上的期望,希望将所有数学形式化,并且由此通过逻辑的方式解决所有数学问题,但这种主张却演变成了一个数学哲学主张,我们很难说作为数学家的希尔伯特是在迈出哪一步,产生哪个想法之后就开始变成作为数学哲学家的希尔伯特。我们只知道,形式主义的确算得上一个数学哲学主张,而希尔伯特的确是一个数学家。而且,这种分界本身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真正值得注意的部分往往不会落在模糊的边界上。&br&&br&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模糊性是必然存在的,在非欧几何尚未诞生之前,有一部分数学家试图采用反证法的方式来说明第五公理的否定和前四条公理是不一致的,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规矩的,遵从既有规则的证明尝试,但是这一部分尝试,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成为了黎曼几何或者罗氏几何的第五公理能够被加入到对应几何系统中的说明,即,它可以视作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前过程。我们没有可能划出一条截然的界限。&br&&br&当然,希尔伯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数学家们并不再像当时那样容易产生数学哲学的思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数学变难了。而另一个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在现在大多数数学家在意的是游戏规则内的行为,连制定规则的情况都很少,更不用说产生数学哲学的思考了。发生这种现象和数理逻辑的兴起于衰落不无关系。这一部分我将留到第三部分详细展开。而在这里,我的结论是,因为数学的严格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数学家将不再关心这个问题,而将严格的数学语言融入自己的血液中。&br&&br&要给一个结论就是,数学家是否思考数学哲学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学科情况来看,数学家不太容易去触碰数学哲学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所有学科本身的发展都趋向于细节化,以至于一个人很难分心到别的地方去。即便是数学,本身也分了若干个不同的领域,而一个正常的数学家大概也只会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你让一个做偏微分方程的人去讨论代数拓扑是不现实的。因此让一般数学家讨论数学哲学也是不现实的。&br&&br&&br&&br&&b&二、哲学本身的困难性&/b&&br&&br&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读康德,读维特根斯坦,我只能说他脑子有洞。这些著作根本就不是写给初学者的。康德在写《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时候,将其视作一本给未来的老师用的书,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开篇声明,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看的。当你看数学的时候,你看教材,当你看哲学的时候,你看著作,别说你看不懂,我也看不懂啊。&br&&br&对于这种困难,似乎可以给一个这样的类比:你随便找一本 LNM 或者 GTM,翻到中间一半开始看,如果你很快地看懂了,那只能说明之前学过。如果你根本就没有融入讨论的语境,没有学会基本的词汇,讨论又将如何展开呢?注意,我这个地方并不是就如何做哲学来展开讨论,而是就如何读哲学来展开讨论,某种意义上来说,读比做更难一些。&br&&br&有人会说,为什么数学就那么容易懂呢?口胡,你让一个高中开始就读文科的人来读公里集合论,他读得懂?对于大多数理科生来说,数学已经成了一个默认语境,没有什么人会不知道坐标系、自变量、函数、映射或者是集合的交、并、补。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受过哲学训练,没有哲学的语境,所以很难参与到哲学的学术讨论中。你去抓一个人来问他,什么是 a priori,什么是 transcendental,什么是 normative,估计他也回答不出来吧。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数学的例子比哲学的例子更为常见,哲学也是一个非常依赖例子的学科,如果你听到「当今法国国王」无法脑补出「是秃头」,听到「晨星」想不起「暮星」,听到「gavagai」想不起「兔子」,听到「『雪是白的』为真」接不上「当且仅当雪是白的」,那么当你需要一个例子来理解理论的时候,就会因为想不到例子而无所适从。&br&&br&还有约定的问题。一个人去读费马、欧拉、牛顿的手稿,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读不懂的,因为符号不同,别忘了,微积分的符号沿用的是莱布尼兹的记号。而罗素当年写数学原理,以及弗雷格当年写概念文字所用的符号也和当代的符号有很大出入。不同哲学家口中的词汇未必是相同的,而很多看上去熟悉的词汇,比如说「先天」、「经验」、「实在」也和日常的用法不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读的是译本而不是原著,那么很有可能会被翻译坑。以「series」为例,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 中经常提到这个词,但这个词却被某些坑爹的人翻译为「系列」,而根据语境,他显然是想表达「数列」这个意思。当然,一个词错了可以纠正过来,但是当整片译文中有大量的错误,或者,有很多以前的用法的话,那么这时阅读体验就会被严重影响。(另一个值得吐槽的 point 是,很多哲学家为了装逼或者单纯是出于习惯,喜欢用一些拉丁词汇,这对于只学过英语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很坑的事情。)&br&&br&哲学和数学的发展方式也是不同的。哲学的发展往往是基于对前人的批评,这种 motivation 和数学的 motivation 是不同的,数学往往是以抽象一个既有的概念作为 motivation,比如说测度是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抽象,群是加法和乘法的抽象,模是线性空间的抽象,格是确界的抽象。而就算一个例子被抽象为两类东西,大概也不会产生矛盾(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实数集和上面的伯雷尔集抽象为测度空间,也可以将其抽象为拓扑空间,这并不产生矛盾)。但是,如果不同的哲学家通过将例子 blow up 为不同的哲学理论,那么不同的理论之间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是哲学家们重点处理的东西。同时,这种冲突导致哲学没有那么强的层级性。学数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础,然后一步一步上来,但是在哲学中,如果我们希望明白一个人在反对什么,那么我们就需要一步步往前看他的对手说了些什么。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相较于数学,哲学是杂乱无章的。&br&&br&哲学另一方面的困难性在于,它讨论的问题以及所起的争执都先于形式化。这一部分讨论可以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哲学论证有可能像数学一样精确吗?&/a&」。&br&&br&&br&&br&&b&三、逻辑作为数学严格性的基础&/b&&br&&br&要注意一件事情,数学中严格性的概念是近两三百年才出现的,我不确定这个概念的出现和当代数理逻辑的先后顺序如何,但是毫无疑问,严格性的概念和数理逻辑是共同发展的,逻辑语言是严格的,而数学家也在尽可能地使用严格的语言(虽然不完全是形式语言)。&br&&br&当代逻辑发展的初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想语言。这种理想语言拥有精确性和严格性。这很难说是一个什么领域的行为,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追求理想语言是全领域的行为,通过构建一个理想语言,我们可以更为便捷地展开数学、哲学、科学的工作,避免歧义和表面语法蒙蔽我们的双眼。(表面语法的常见例子是「存在」这个词,虽然我们会把它当作普通的一阶一元谓词使用,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个一阶量词,即,二阶谓词。)&br&&br&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严格的证明和一个不严格的证明。假设我们要证明 3+2=5,那么一个不严格的证明如下所示:&br&&b&· · · | · ·&/b&&br&对,就是五个点用一条竖线分开,左边三个右边两个,这幅图不严格地证明了 3+2=5。&br&&br&那么严格的证明呢?&br&&blockquote&根据皮亚诺算数系统的表述,即要证 SSS0 + SS0 = SSSSS0。&br&根据加法规则(2), a+Sb=S(a+b),将 a 替换为 SSS0,b 替换为 S0,得:&br& SSS0 + SS0 = S(SSS0+S0)&br&再次运用加法规则(2),将 a 替换为 SSS0,b 替换为 0,得:&br&SSS0+S0=S(SSS0+0)&br&而根据加法规则(1):a+0=a,将 a 替换为 SSS0 得:&br&SSS0+0=SSS0&br&因此,SSS0 + SS0 = S(SSS0+S0) = S(S(SSS0+0)) = SSSSS0。&/blockquote&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形式证明。&br&&br&所谓一个严格的数学证明,并不是说这个数学证明已经写成了逻辑符号的形式,而是说,只要我们愿意,可以将这个证明完全形式化。&br&&br&这里可以看出来一般数学家对于逻辑学的态度:数学应该尽量严格,但是没有必要完全形式化,因为即便是自然语言书写的证明,只要精细到一定程度,我们就可以轻易地将其形式化。&br&&br&基本上,数理逻辑在上个世界就是这样风靡起来的。作为一种数学书写规范。&br&&br&数学家不采用完全的形式化证明是有原因的:一个完整的形式表达式实在是太长了。要注意,一本代数书里面基本上会有几百个概念,而每一个概念都对应着一个新定义以及一串新规则的引入。并且,大多数数学概念在阶数上是很尴尬的。群的内部运算是一阶的,但是要刻画一个结构是不是群又似乎必须使用二阶的语言,但是这种表述又是不必要的,这就会引起很多翻译上的麻烦。(我们说 G 是一个群,就等同于说一个集合和一个运算组成的二元组具有一个&b&二阶&/b&性质,它们不能具有一个一阶性质,因为这个二元组已经包含了一个集合)&br&&br&因此,数学的严格性就处于这样一种微妙的位置上:不同于形式命题演算,但却几乎有了形式命题演算在精确性上的所有优点。&br&&br&当然,我怀疑这并不是真的标明了我们的数学语言没有问题,因为日常语言本身似乎并不阻止我们构建「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构成的集合」或者「所有集合的集合」。数学语言也仅仅是强行禁止我们采用这样的说法,只有当我们使用形式语言的时候,才能明白为什么,因为&img src=&/equation?tex=%5C%7Bx%5Cmid%5Cphi+%28x%29%5C%7D& alt=&\{x\mid\phi (x)\}& eeimg=&1&&仅仅是一个简写,正常情况下我们是知道的 x 的论域,所以不需要将它完整地写出来,但实际上我们只有&img src=&/equation?tex=%5C%7Bx%5Cin+A%5Cmid+%5Cphi%28x%29%5C%7D& alt=&\{x\in A\mid \phi(x)\}& eeimg=&1&&。&br&&br&「尽量避免自指」是逻辑学给数学的一个忠告,但是这个忠告似乎在除了和数理逻辑相关的领域之外毫无用处。虽然经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都知道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数学家在证明的时候会考虑说这个命题本身是一个哥德尔句。因为哥德尔句实际上是一种超越正常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用构建一个哥德尔句,使得这个句子在恰当的情况下能具有自指性质,但是这种句子已经完全不具有几何或者代数直观,而仅仅是为了构建而构建出来的。&br&&br&当然,并不是说严格性问题不重要,这仅仅是对于受过良好数学训练的人来说不重要,因为严格性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如果你有兴趣去看看各种民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四色问题等高冷洋的问题的证明过程,你就会发现严格性一个不错的分界线。猜想多么大胆都可以,但是证明必须是谨慎的。&br&&br&&br&接下来就是填坑了,数学家开始关心逻辑学问题,大体上是因为第三次数学危机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我不确定后者对于数学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前者至少算是一个危机)。第三次数学危机其实就是想说自指会导致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说句子「这句话是真的」和「这句话是假的」都是不好的语句。后者即是说谎者悖论,无须多说。而前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句话是真的」自然是一致的,但是它的真值不取决于任何东西,因为当「这句话是真的」为真时,这句话为真,而当它为假时,这句话为假。这就变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情况,因而这种语句是没有意义的。而说谎者悖论拓展到集合论的领域就是考虑一个「包含所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的集合」。(有一些集合是属于自身的,比如说&img src=&/equation?tex=%5Comega+%3D+%5C%7B+%0A%5Cemptyset%2C+%0A%5C%7B%5Cemptyset%5C%7D%2C+%0A%5C%7B%5Cemptyset%2C+%5C%7B%5Cemptyset%5C%7D+%5C%7D%2C%0A%5C%7B++%5Cemptyset%2C+%5C%7B%5Cemptyset%5C%7D%2C+%5C%7B%5Cemptyset%2C+%5C%7B%5Cemptyset%5C%7D+%5C%7D%5C%7D%2C%5Cldots+%5C%7D& alt=&\omega = \{
\emptyset,
\{\emptyset\},
\{\emptyset, \{\emptyset\} \},
\emptyset, \{\emptyset\}, \{\emptyset, \{\emptyset\} \}\},\ldots \}& eeimg=&1&&)&br&&br&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语言问题。其中最有问题的词汇就是「所有」这个词。「所有」和「最大」一样,讨论的是某种奇怪的东西。「所有集合的集合」和「最大的正整数」两个词都是应该被排除的,而当我们使用这些词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错误。罗素悖论本身可以视作「所有不包含自己的集合的集合」一词不合法的证明。数学中的词汇并不是单纯根据语法结构使用的,因为从语法和日常语义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似乎可以使用诸如「最大的自然数」这样的词汇,而数学通过严格的证明,排除了「最大的自然数」之类的词汇,将其无意义化。当然,ZFC 系统采用的是构建的方法,用了一种更为严格的语言来避免罗素悖论,但是无论如何,只要问题一旦被解决,它就不会再受到重视。正如第一次危机和第二次危机那样,一旦危机被解决,留下来的解决方案就变成了一种传统。&br&&br&况且,虽然说集合论被视作某种基础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只要我们考虑到数学的发展,就会发现「集合论的问题会影响到数学全体」是一个无稽之谈。假设有一天,科学家发现水不是&img src=&/equation?tex=%5Cmathrm%7BH%7D_2%5Cmathrm%7BO%7D& alt=&\mathrm{H}_2\mathrm{O}& eeimg=&1&&,那么这会导致「水不能解渴」么?显然不会。同理,集合论和数理逻辑所做的努力,是力图将全体数学还原为一些基础的东西,如果集合论出了问题,这并不是数学出了问题,而是还原的方式出了问题,数学的其余部分可以照常运作。当然更为激进的观点是,还原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我们说自然数能还原为集合,仅仅是说两个结构之间存在一个同构关系,而并不能说明某种本体论上的优先性。&br&&br&&br&虽然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废话想写,但是就此停笔好了。
不是数学家也不是哲学家,但学的是数学和哲学,并且刚好在学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哲学,所以就顺手回答一下吧。数学家如果要讨论哲学,那么在除了数学哲学的领域,并不会比其他非哲学家了解得更多,所以本文对于哲学的讨论仅限于数学哲学。要做一个对比的话,可…
难道不应该用柏拉图的allegory of the cave(地穴寓言)嘛?专注比喻形而上学一千年。&br&故事是这样的:&br&1. 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都被困在黑洞洞里了,不仅手脚被困住,头也被定住不能摆动。&br&2. 我们背后有一团火,当真实世界的事物从我们背后“路过”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看见一个倒影,我们以为这个倒影就是事物本身,其实我们只能看到它大概的形状。&br&3. 偶尔有聪明绝顶的人可以逃出这个黑洞洞,然后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br&&img src=&/d97f122fbf38d5ebdacaae_b.jpg& data-rawwidth=&2104& data-rawheight=&11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04& data-original=&/d97f122fbf38d5ebdacaae_r.jpg&&&br&(明明用红色的字体不知道为何出来变黑色了,不好意思)&br&&br&再简单点的例子就是颜色。假设一棵树上有种颜色,而人类的眼睛只能分辨999种颜色,那你看到的树还是树本身的样子么?当然不是啊,树上有可能画了一只哆啦A梦你都看不见诶。&br&&br&因为:&br&1. 我们的知识仅停留在我们感官感受到的世界 &br&2. 我们没有十全的证据可以证明我们的感官系统是正确的 &br&所以:&br&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有可能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br&&br&而研究这个世界“本来面目” 的,就是形而上学。&br&形:我们看到的世界&br&而上:之上(之外)&br&学:学科&br&&br&比较有名的形而上学哲学家有:柏拉图,康德。&br&中国哲学家是出了名的脚踏实地,以孔子为首的各位哲人都表示不相信有形而上的世界,而且就算有,既然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产生影响,我们研究它干毛线啊?
难道不应该用柏拉图的allegory of the cave(地穴寓言)嘛?专注比喻形而上学一千年。故事是这样的:1. 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都被困在黑洞洞里了,不仅手脚被困住,头也被定住不能摆动。2. 我们背后有一团火,当真实世界的事物从我们背后“路过”我们的时候,我…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善”的评价。&br&&br&我认为,要评价一个人是否善良,要考察他的动机、行为、以及结果。我将其称为善良三要素。&br&&br&比如,放生的人算不算善?我认为不算。他们的确是发善心,行善行,但得不到善果。因为购买动物放生,实际上促成了有人专门捕捉野生动物贩卖,并且放生事实上造成了大量动物的死亡。这样的行为,还不能算善。&br&&br&再比如,很多父母体罚孩子,很多人为这种父母为辩护,说父母的心是好的;或者说结果是好的,说孩子将来有了出息,全靠父母当初管教严格,这就是所谓的“黄荆条下出好人”&br&&br&我认为这样的父母不好。哪怕他们有善心,也确实得到了好的结果,但打孩子,等于欺凌一个比自己弱小的人,总之是恶行。因此,我认为打孩子的父母,算不得好的父母。&br&&br&同样的,三体中的程心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谓她有善心,但是行恶行,结恶果,压根就是在以行善的名义作恶,怎么能说她是善良的呢?&br&&br&当然,我并不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必须要满足善良三要素才能做,在很多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做到三要素都齐备的。比如,战争终究不算是善行,但是,反抗暴政的战争是出于善意,能导致善良的结果(如果战胜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战争当然是正确的行为。但是,正确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就是善良的。世界上有时的确需要必要的恶。这里我们不讨论了。&br&&br&我想说的是,在善良三要素中,“善心”是最不可靠的了。因为人心隔肚皮,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发善心?家长打孩子,你怎么知道这家长到底是出于好心管教孩子,还是压根就是虐待?&br&&br&况且,在现实生活中,以善的动机作恶,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甚至可以说,真正造大孽的大罪人,其动机可能是最高尚的。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理由是什么?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个动机很高尚,但饿死了三千万人。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造成了上亿人的死亡,更给数十亿人带来了贫穷和饥饿。而他们的动机却很高尚: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世界。&br&&br&因此,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些人物所标榜的动机持怀疑态度,而重点考察其做了什么,以及造成了什么后果。一方面,这是防止他们用善的名义作恶,另一方面,也是要防止坏人伪装成为好人。&br&&br&但遗憾的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仍然在以动机揣测的方式为某些人物的脸上贴金。&br&&br& 比如,莫言最近就发出了这样的言论:&br&&br&“我有两个基本判断。一个就是中国共产党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党都更加希望中国富强;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都更希望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br&&br&这就是典型的仅仅考察善良三要素中的“善心”,而不考察“善行”和“善果”,这样的道德判断,没有任何意义。&br&&br&题主认为这种思维方式难以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受到了强权的虐待,由于无法逃避,又无法反抗强权,往往主动调整自己的认知,以”动机良好“为强权辩护。&br&&br&这一点最鲜明的体现在儿童对父母的评价上面。中国的大部分人,在童年时期都有被体罚过的经历,但绝大部分人说起这一经历的时候,都会说父母这是为我好。因为对于晚辈来说,如果因为受到过父母的体罚而责怪父母,也是要承担相当大的压力的(中国有孝文化传统,责怪父母要承担外来的文化压力,同时,渴求与父母建立一种亲密关系,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本能,要疏远这种亲密关系,需要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第三,对于儿童来说,家是唯一的庇护所,为了让自己在这个庇护所中继续生存,他也必须调整自己的认知)——因此,大部分人选择主动为父母开脱,即承认父母体罚自己的动机是好的。当然,很多人因为童年受殴打的经历,留下了心理阴影。&br&&br&同样的,在军训的时候,很多人过得很痛苦,但他们仍然认为,军训是好的,这是对自己的锻炼,教官虽然凶恶,但出发点是好的。&br&&br&应试教育对人来讲,是一种戕害。但我们看到,很多人回忆高三的时候,怀有一种特别的温情,理由无非是高三磨练了自己,促使了自己的成长。其实根本上来说,对于个人而言,这个教育体制强大到无法反抗,反抗不成,只有享受。&br&&br&这就是集权体制下普通人的最大的悲哀:面对强权的迫害,他们无处逃避,无法反抗,唯有调整自己对独裁者的认知,主动为独裁者辩护,尽管血淋淋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们仍然宣称他们动机是好的,最终普通人也变得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继承了独裁者暴虐的习性。&br&&br&当人们把自己生活中的这点经验带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之中,自然就会出现偏差,认为对程心洁那样的人不能过于责备。&br&———————————————————————————————————————————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善”的评价。我认为,要评价一个人是否善良,要考察他的动机、行为、以及结果。我将其称为善良三要素。比如,放生的人算不算善?我认为不算。他们的确是发善心,行善行,但得不到善果。因为购买动物放生,实际上促成了有人专门捕捉…
谢邀。&br&&br&「解构主义」不等同于后现代主义,「解构」也不能说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br&但是「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极重要的流派,「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br&什么是「解构主义」?什么是「解构」?&br&这个问题要先从什么是「结构主义」说起。&br&——因为「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徒弟,是从「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前者用了后者的手段对后者进行了极大程度的反叛。&br&(注:结构主义属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属于后现代主义)&br&&br&那么什么是「结构主义」?&br&「结构主义」主要算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不是一个观点一致的流派,但是运用的手法都极其类似。&br&它的主要特征是:&ol&&li&研究的重点是现象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br&&/li&&li&认为一切的现象都可以用某一种「结构」或者说「模式」去概括。&br&&/li&&li&注重高度抽象,它把结构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可感知的无需过多分析,而深层结构是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用抽象手段,把「模式」找出。&/li&&/ol&简单来说,结构主义就是你把一个社会现象、文化、文学作品拿出来,我可以用某一种「模式」去分析它,比如结构主义者认为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可以把西方的所有悲剧都归结到一种模式:「俄狄浦斯模式」。他们运用的方法就是把悲剧中的各种元素都取出来,然后把这些元素都往「俄狄浦斯模式」中去套用去对比去分析,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b&结构主义者更多的追求的是现象的「同」。&/b&&br&方法上,结构主义的方法是「二项对立」,拿《梁祝》来说,结构主义者就是从梁祝的爱情和家族的阻力这两者间的对立去分析整部作品的。具体不展开了。&br&但随着哲学的发展,解构主义出现了,解构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企图寻找&b&世界某个终极根源&/b&的行为进行了根本的反叛和致命的打击。解构主义者已经不满于结构主义的迂腐与陈旧,开始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社会现象、文化、文学作品进行「解构」。解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没有本质」「任何事物都是多元的」「现象没有固定的意义」。「结构主义」自然也在此打击之列。&br&比如在文学作品中,解构主义者公然宣称:「作者已死」,有的甚至称「作品已死」,极力推崇读者的「误读」,认为读者对于作品的各种理解都是合理的,推崇多元化、多角度的思维。&br&至于方法上,就是「解构」。什么是「解构」,这个太复杂了,德里达自己就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简单而公式化的答案。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写来避开这种令人恐惧的问题。」&br&&b&简单来说,「解构」其实用的也是「二项对立」的方法,但目的上「解构」的目的是为了「结构分解」而不像结构主义那样是为了「建立结构」。解构主义者运用「解构」消除人们对一部文学作品、一种社会现象的固定认识,他们不愿意让现实服从于理论,不愿意像结构主义那种用某一种模式概括现象,所以要从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多种理解」中去消解任何一种想对现实进行概括的理论。&/b&&br&&br&&br&写到这里,大概就可以知道「解构」是一个什么东西了。&br&「解构」无非就是提倡多元化、提倡多角度理解、消解权威、分解结构、推崇大众狂欢,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但后现代主义不仅有这些特征。&br&后现代主义还有很多其他的派别,比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这些都是属于政治化倾向严重的流派,因此「政治化」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br&&br&&br&PS:评论里有人提到了周星驰,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帮助大家理解的事例,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确实可以算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因为周星驰的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消解结构」「蔑视权威」,可以「多角度解读」。完全符合「解构」的特征。因此「解构主义」其实并不难理解。
谢邀。「解构主义」不等同于后现代主义,「解构」也不能说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但是「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极重要的流派,「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什么是「解构主义」?什么是「解构」?这个问题要先从什么是「结构主义」说起。——因…
有些科学家专门提到过,不能特意挑选人会犯的错误或者人不够聪明的方面来进行图灵测试,不然的话,我们就不是在研究人工智能了,而是在研究“自然愚蠢”(natural stupidity)。而且,为什么算得快的就不是人呢,为什么答案单一的就不是人呢,难道一个人能很快地做算术,对你每一次问“1+1等于几”都回答“等于2”就说明他不是人了么?&br&&br&图灵测试的核心是要发现人能做到而机器(暂时还)做不到的东西,是要把机器问倒,而不是相反。比如人能理解文字中的细微感情,能分享对话者的思维方式,能谈人生谈理想。阿兰·图灵在他1950年最早提出图灵测试的论文中就举了这样的对话作为例子:(&a href=&http://www.loebner.net/Prizef/TuringArticle.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loebner.net/Prizef/Turi&/span&&span class=&invisible&&ngArticle.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问题 短诗第一行 “我把你比喻成夏天”中的“夏天”改为“春天”是不好还是更好呢? &br&答案 这不符合韵律。&br&问题 “冬天”呢,这完全符合韵律。 &br&答案 是的,但没人愿意被比喻成冬天。 &br&问题 你会说Pickwick先生使你想起圣诞节吗? &br&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会。 &br&问题 然而圣诞节是冬天的一天,我并不认为Pickwick先生会介意这个比喻。 &br&答案 我认为你不是认真的。冬天的一天就是典型的冬天的一天,而不是特殊的一天,如:圣诞节。&/blockquote&这个例子翻译成中文自然不能很传神,因为第一行短诗是莎士比亚的,Mr. Pickwick是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但是如果你仔细理解一下这个例子,就发现这里面涉及到语言理解、知识储备、联想思维、逻辑推理等等计算机还很难(同时)做好的事情。要问倒现在的计算机很容易,怎么问都行。但是即使人工智能再有大的发展,我们也应该从“人能做到计算机做不到”的角度去问问题,而不是找一个看起来比较笨的家伙当作人。&br&&br&图灵测试是人工智能最初的概念,甚至早过“人工智能”这个词本身(阿兰·图灵的关于图灵测试的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发表于1950年,图灵于1954年逝世,“人工智能”这个词是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毫无疑问,目前的人工智能离通过图灵测试还遥不可及。但是我一直非常欣赏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第一章的一段话(话说这是我推荐每个想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的人都应该看一下的一本书,起码看一下第一章和最后一章):&br&&blockquote&AI研究者们并没有花很大的精力来尝试通过图灵测试,他们相信研究智能的根本原则远比复制样本更重要。对于“人工飞行”的追寻是在莱特兄弟和其他人停止模仿鸟并且开始了解空气动力学之后才成功的。航空工程师的教材不会把其领域的目标定义为“制造可以完全像鸽子一样飞行的机器,使它们可以骗过其它真正的鸽子”。&/blockquote&
有些科学家专门提到过,不能特意挑选人会犯的错误或者人不够聪明的方面来进行图灵测试,不然的话,我们就不是在研究人工智能了,而是在研究“自然愚蠢”(natural stupidity)。而且,为什么算得快的就不是人呢,为什么答案单一的就不是人呢,难道一个人能很…
来自子话题:
中医显然是不可证伪的。&br& 中医的诊治过程强调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患者各脏腑的阴阳失衡的情况,利用各味中药材的属性,通过君臣佐使的搭配,来调节失衡的机体。从诊断过程可以看出来,它没有实验室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这一类客观指标,尤其脉诊,各种脉象的描述非常玄乎,很难做到标准化的统一,那么在判断上就会主观性极强。甲医生可能是甲判断,乙医生可能是乙判断。所以中医是绝对个体化的因人施治,同样的病候可能需要不同的药方,不同的病候可能用相同的药方。治疗之后可能症状缓解了,你认为是病好了,但是会有别的医生又认为你各个脏腑的阴阳实际上还是失调的,因为确实症状缓解不代表疾病治愈;症状没有缓解,也可能会有医生认为你本来的阴阳失调已经好了,可能又出现了新的失调,需要再行调整。所以中医显然是不能证伪的。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听谁的呢?徒弟听师傅的,师弟听师兄的,30岁的听60岁,为什么?因为他们会更有经验,他们是“老中医”嘛,这就是经验医学。在目前的方法学上,要想医学可以证伪,那就只有循证医学,你去设计试验,做统计,给出合乎逻辑的推演,这就可以证伪了。现在很多中医在用一些实验室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在往循证医学上靠,这种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br& 虽然说不能证伪就不是科学,但是中医不是科学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我不喜欢说中医是伪科学,伪科学看名字好像是本来不是科学却要装成科学的样子,科学又不是多牛逼的事儿,干嘛要装科学啊,中医可以拍着胸脯说,哥就不是科学,怎么滴了?&br&&br& 划条分割线##############################################################&br& 以前回答的问题,关于不可证伪和科学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陳浩 的这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003&/span&&span class=&invisible&&6412/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 关于中医不可证伪的问题,我的看法还是没有改变的。关于中医不能证伪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是中医没有给出一个可供接受的统一标准,从而没有给数学和逻辑推演以空间。&br& 中医不是科学,但是不代表它是一个“错误”。科学不代表就是所谓“事实”,它只是探寻“事实”的一种方法,是求真,而不是真。什么是“事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br& 在@余思源 的回答里,把医学归到了自然科学里面,这点我是不同意的。我理解的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中客观物的领域,比方说物理学,化学;而只要是和人相关的东西,都没法简单的归到自然科学里,虽然你可能认为你的身体是一个简单的“客观事实”,但我认为的“事实”并不是这样。人的精神是可以对身体造成影响的,比如一些精神疾病的躯体症状或者癔症等等,而只要和人的精神相关的领域,我想就不该归到“自然科学”的范畴了吧。把人像机器人一样理解,这是不学医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认为就像做化学实验或者物理实验一样,只要有了某些条件,就会出现某些现象发生某些反应,人就会出现某些症状。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为人是生活中社会中的,所以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人是一个整体,从头到脚,从精神到躯体,从自身到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他就是一个宇宙,包涵的东西很复杂,不是说你用研究物理研究化学的方法就可以轻松搞定的。每种测量工具都有它的量程,每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我看来,医学不是简单的科学所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所以,我有了分割线前面的那句豪言壮语。而至于中医是不是就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显然是不清楚的。但是,既然它是一种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为什么不给它个机会呢?&br&
中医显然是不可证伪的。 中医的诊治过程强调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患者各脏腑的阴阳失衡的情况,利用各味中药材的属性,通过君臣佐使的搭配,来调节失衡的机体。从诊断过程可以看出来,它没有实验室检查或者影像学检查这一类客观指标,尤其脉诊,各…
没读过黄明嘉的译本。&br&&br&不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建议买孙周兴的,理由有三:&br&&br&1. 孙周兴本来就是做尼采海德格尔这些东西的。水平咋样我不敢说,不过在国内算一流学者。而钱春绮杨恒达黄明嘉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搞哲学的。钱春绮译本的那些脚注的搞笑程度令人乍舌。&br&&br&2. 商务印书馆的质量不会太差。&br&&br&3. 孙周兴的翻译经验非常丰富,译本众多,翻译质量有保障,而且可以无缝过渡到他翻译的其他著作,比如《悲剧的诞生》,还有海德格尔的那些著作。&br&&br&最后还是说一句,没读过尼采的其它著作,不要先读《查拉图斯特拉》,把自己读成中二,收获一箩筐的曲解,自己负责。&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应评论区兄弟给出我自己推荐的阅读顺序。&br&&br&1. 《悲剧的诞生》,这是尼采写得最像哲学著作的书,也是和叔本华联系最紧密的书,也是尼采自身思想的出发点。个人认为这本书只需要读前半部分,也就是关于日神酒神和希腊悲剧的部分。后半部分是时事评论,价值不大。&br&&br&2. 《不合时宜的沉思》。这本书由四篇文章组成,很厚。个人认为只需要精读第二篇《历史对生活的利与弊》,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尼采关于历史性本身的思考。&br&&br&这两本是尼采的早期著作。&br&&br&然后跳到尼采的晚期著作:&br&&br&3. 《敌基督》。很薄很薄,而且现在唯一的译本附有北大吴增定老师的讲解,非常有趣,强烈推荐这本。&br&&br&4. 《道德的谱系》和《超善恶》,这是尼采晚期非常成熟的作品。&br&&br&5. 接下来回到尼采中期,读《人性太人性》《朝霞》,这是尼采思想基本定型的时期,中间包括很多非常重要的对自身哲学术语的刻画。&br&&br&6. 《偶像的黄昏》。这本书很难读。&br&&br&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非专业人士不建议读。百害无一利。搜索一下知乎上尼采问题底下的那些神棍就知道了。这本书本身是讨论超人的,结果读了它的人都变成神棍中二民哲了。&br&&br&8. 《权力意志》连碰都不要碰。除非研究尼采,否则根本就不要碰这本书。&br&&br&突然发现漏了《瞧这个人》-_-||这本书是尼采的思想自传,很难说放在哪里读。不过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极其烂。&br&&br&我自己也没读完这些书。《人性太人性》读了一半,《查拉图斯特拉》读了一半,这两本太难了。其它我基本都读完了。
没读过黄明嘉的译本。不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建议买孙周兴的,理由有三:1. 孙周兴本来就是做尼采海德格尔这些东西的。水平咋样我不敢说,不过在国内算一流学者。而钱春绮杨恒达黄明嘉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搞哲学的。钱春绮译本的那些脚注的搞笑程度令人乍…
来自子话题:
坚持在桥边摸石头的人
坚持在桥边摸石头的人
来自子话题: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题主还是亲自尝一下的好。&br&既然大家觉得我恶俗歪楼,我就多说几句。&br&认真回答这种愚蠢的问题的人,我对你们表示尊重,同时也保留我觉得你们真闲的观点。&br&觉得我的回答没有帮助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实在太差,聪明的读者会从我的答案中看出我引用了古诗,所以我的古诗文文学修养很好,更聪明的读者会看出我实际上引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告诉题主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省略溢美之词50000字)&br&当然,我们也允许部分特别笨的读者看不出我上面这段话完全是在调侃。&br&&br&发现很多人对于严肃的定义理解有误。&br&有人说,大便是严肃的。这句话文雅点说叫扯淡,严格地说,就是扯鸡巴淡。&br&严肃是一种态度,物作为一个事实概念跟严肃不严肃没有关系,因为对事实概念,你只有判断,而不需要评价。&br&拉大便才是严肃的,任何一个有良知有理性的自然人,拉大便时的表情通常是严肃的,有时甚至因为过于严肃而感到痛苦,并为痛苦纾解而感到欣慰。&br&&br&这次大家满足了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题主还是亲自尝一下的好。既然大家觉得我恶俗歪楼,我就多说几句。认真回答这种愚蠢的问题的人,我对你们表示尊重,同时也保留我觉得你们真闲的观点。觉得我的回答没有帮助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实在太差,聪…
-&br&当孩子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讲道理,讲结论,并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和困惑。孩子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b&担心&/b&和&b&焦虑&/b&。&br&&br&所以回答的时候,也该从这方面入手。&br&&br&我们假设问这个问题的是学龄前的小朋友,那么比较好的做法是:&br&&br&——你害怕吗?&br&——嗯。&br&——为什么觉得害怕吖?&br&——嗯……我不知道。&br&——(拥抱,抚摸)不用害怕的,爸爸妈妈会保护好你,不会让你受到伤害的。&br&——等我很老很老的时候,我也会死吗?&br&——哈哈,(摸头)等你很老很老的时候,你会先长大成一个比爸爸更勇敢,比妈妈更坚强的大人。你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很多事情。然后,老了的感觉,就好像去迪士尼乐园玩儿,把所有机动游戏都玩腻了,感觉很累了,心满意足地准备回家,虽然有点依依不舍,但是还是觉得应该回家休息了一样。&br&&br&学龄前的儿童自我认知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的,所以在教导的时候也是应该从孩子的感受入手。如果是孩子读书了,认知水平发展到同理心比较具备的时候,就可以引导他关注生命的价值了;但是到那个时候,只怕他也到了不爱搭理家长,不愿意找你聊这些事情的时候了T.T&br&-
-当孩子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讲道理,讲结论,并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和困惑。孩子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担心和焦虑。所以回答的时候,也该从这方面入手。我们假设问这个问题的是学龄前的小朋友,那么比较好的做法是:——你害怕吗?——嗯。——为什么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llmans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