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劳动力情况有哪些情况不能结扎变化?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7页¥3.0017页免费13页免费4页¥2.007页¥2.005页¥2.0028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8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28页免费76页1下载券33页2下载券54页1下载券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劳​动​力​就​业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劳动是人们使用劳动工具来改变自然物,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社会的一切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劳动创造了人,......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图文编辑模式
05:05:45&)
( 11:04:20)
41字(24/0)
( 09:43:23)
( 16:28:50)
13字(85/0)
( 17:01:28)
18字(23/0)
( 16:27:29)
21字(28/0)
( 14:55:28)
37字(18/0)
( 14:25:43)
22字(19/0)
( 12:45:52)
127字(107/0)
( 12:37:29)
( 12:31:16)
354字(32/0)
( 12:10:56)
47字(46/0)
( 10:01:36)
74字(22/0)
( 09:45:38)
( 23:15:00)
58字(16/1)
( 00:02:32)
80字(16/0)
( 23:10:49)
49字(115/0)
( 23:10:08)
71字(12/0)
( 20:42:50)
29字(40/0)
( 20:38:53)
( 19:06:01)
118字(18/0)
( 19:04:58)
825字(16/0)
( 19:04:07)
129字(6/0)
( 19:06:04)
( 19:05:29)
152字(16/0)
( 17:20:29)
48字(36/0)
( 15:36:38)
( 15:29:31)
( 14:42:25)
352字(82/0)
( 13:40:55)
( 13:16:59)
( 11:27:04)
( 10:06:27)
515字(0/0)
( 09:25:11)
620字(34/0)
( 08:44:34)
109字(111/0)
( 22:54:49)
9字(125/0)
( 22:08:58)
( 22:04:44)
80字(103/0)
( 21:55:57)
( 21:50:01)
( 21:47:58)
16字(13/0)
( 21:46:16)
( 21:01:06)
197字(15/0)
( 20:32:42)
112字(48/0)
( 20:17:40)
166字(5/0)
( 20:14:24)
113字(5/0)
( 20:00:52)
423字(7/0)
( 19:51:41)
28字(29/0)
( 19:54:04)
( 19:53:53)
( 19:49:31)
( 19:45:14)
218字(148/0)
( 19:17:19)
( 19:09:21)
( 18:10:02)
( 17:57:40)
212字(341/0)
( 17:39:20)
( 16:47:13)
196字(7/0)
( 15:57:10)
516字(11/0)
( 15:54:58)
( 15:50:47)
( 15:41:26)
( 15:30:20)
40字(21/0)
( 13:37:52)
( 13:29:50)
360字(338/0)
( 13:28:05)
( 13:15:07)
( 13:12:18)
14字(12/0)
( 12:43:37)
25字(33/0)
( 10:27:40)
9字(402/0)
( 10:15:18)
( 10:15:31)
( 10:00:56)
( 09:35:06)
( 09:16:15)
62字(106/0)
( 09:08:55)
( 08:42:29)
96字(20/0)
( 08:41:16)
( 07:54:31)
53字(56/0)
( 07:53:04)
15字(17/0)
( 00:37:26)
13字(16/0)
( 00:15:44)
66字(19/0)
( 00:02:24)
24字(26/0)
( 23:16:33)
25字(47/0)
( 23:08:03)
101字(3/0)
( 22:59:00)
119字(1/0)
( 22:38:17)
269字(2/0)
( 22:30:58)
142字(28/0)
( 22:21:45)
( 22:09:17)
51字(11/0)
( 22:04:23)
233字(26/0)
( 21:55:47)
25字(12/0)
( 21:37:24)
59字(49/0)
( 20:59:07)
16字(16/0)
( 20:57:22)
19字(17/0)
( 19:31:10)
54字(12/0)
( 19:29:19)
15字(29/0)
( 19:14:03)
48字(13/0)
( 19:10:20)
( 19:06:30)
53字(14/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农村劳动力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农村劳动力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农村劳动力是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16岁以上、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也指指男性16岁至59岁,女性16岁至54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含&&&&义指男性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我国数量48229万人
年龄在十六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不统计为。200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①从事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从事采集、捕猎、农民家庭兼营工业等副业生产劳动并从中直接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
②从事农村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乡镇经济组织(政务)管理等项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
③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由集体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到全民所有制单位或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合同工、临时工。
④自行外出就业但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占全球人口的1/6。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虽然20世纪年代有所缓解,但每年仍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到年的2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约增加近2亿人。
(2)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和劳动经验等素质的统一,也叫劳动质量。现阶段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
(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即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很快,其主要原因是什么A.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较大改变 B.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C.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D.社会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单选)_百度作业帮
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很快,其主要原因是什么A.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较大改变 B.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C.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D.社会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单选)  注释:表1中各项数据由以下成果中的数据推算得出,即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表中有关指数为:IM4: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指数(方面指数);IM4d:劳动力流动性指数(分项指数之四)。
  从相对差异来看,东部省区之间的相对差距虽然在1998年有所减小,但到1999年又一次扩大,超过了1997年的水平。中部省区之间的相对差距虽在1998年有所扩大,但1999年的水平与1997年大体持平,略有减小。西部省区之间的相对差距虽在1998年大幅度减小,但到1999年又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并略有扩大。不过,从全国整体上的相对差距来看,各省市区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上的相对差异明显是在连续缩小。
  一般而言,在此期间,全国各地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水平连续提高,各地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在持续减小。说明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发育再次取得进步,且各省之间在这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二)全国及东、中、西部劳动力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和差异:对市场化指数的解读
  全国各省区劳动力的流动性从1997年到1999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推展十分迅速。东部省区劳动力流动性1999年的水平比1998年略有下降,但仍大大高于1997年。西部省区的劳动力市场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尽管1999年的水平略低于1998年。中部是惟一的例外,区内各省劳动力流动性平均水平虽在1998年稍有上升,但仍表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从劳动力指数的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
  从绝对差距来看,全国各省区之间在劳动力流动性方面的差异,虽然1999年比1998年略有减小,但整体上表现为扩大的态势。东部和西部与全国的变动趋势完全一致。中部地区各省劳动力流动性差距持续下降。从两个年度来看,区内省份劳动力流动性的绝对差距,东部大于西部,中部最小。
  从相对差异来看,尽管全国各省区劳动力流动性指数的变异系数1999年比1998年略有增大,但该年度水平仍低于1997年,从而在整体上表现为相对差异的平稳减小。其中,东部各省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相对差距有所拉大,中部的变动类似全国的情况,而西部的相对差距变动类似东部的情形。
  总的来看,全国各地区劳动力流动程度大大提高,各地绝对差异扩大,但市场化程度的相对差距却在下降。这说明劳动力市场极为活跃,市场规模扩大,市场整合程度提高。
  下面我们还将结合八个省区的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贫困监测报告中提供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劳动力的流动性变化及其对经济落后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二、对劳动力流动性的进一步考察:以中国西部、西南、秦巴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调查资料为例
  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中有一项是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指数,而该方面指数下衡量劳动力流动性时只采用了两项分指标来合成流动性指标,即外来劳动力就业占该省市区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拥有的外来劳动力数量。外省区劳动力的流入固然反映了本省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但某一省区内部劳动力的流动同样反映着区内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同时,本地劳动力向外流动情况,也反映着劳动力流出省区的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尽管本地产业就业机会少、收入低、农村可耕地数量少等因素,必然促进劳动力的外流,但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高并不意味着只是吸引来劳动力,流动也不只局限于流入本省,还涉及流出本省和在本省内的流动。何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落后县区劳动力向本省其他地区或其他省份的外流,会明显提高流出地的市场化程度。
  (一)劳动力外流对流出地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表2中的数据表明,家中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其贫困程度明显得到缓解。考虑到外出务工对家庭工资性收入和现金收入保持稳定或增长的积极作用,对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比重不断上升的现金消费支出的支撑作用,可以认定,劳动力流动(外流)对当地农户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2: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贫困分解:按劳动力流动分(2000年)
是否有劳动力外出
粮食贫困发生率%
贫困发生率%
贫困深度指数%
贫困强度指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著:《贫困监测报告2000.总第2号:内蒙古、甘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6页表3.13贫困分解按劳动力流动分。
  随着外出务工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成为支持收入持续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项目区农户的发展机会得到较大改善,市场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2000年西部三省区(四川、陕西、宁夏)世行扶贫项目贫困监测报告中的调查数据表明,2000年三省区外出就业人数比例项目村与非项目村分别是22.4%和22.6%,大大高于1997年的14.4%和14.5%。这表明外出劳动力比重有了明显的增长。与此同时,三省区项目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1999增长17.5%,占总收入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18.6%增加到21%(总第4号报告第23~24页)。
  在2000年西南三省区(广西、贵州、云南)世行扶贫项目贫困监测报告中,针对20个抽样项目县的2000个农户的追踪调查表明,2000年三省区项目村外出就业人数为12%,比1999年增加0.6个百分点,比非项目村高0.3个百分点,比1996年增加4.1个百分点。同期非项目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比重为11.7%,比1999年增加1.3%,比1996年增加5.1%。同期项目村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89元,比1999年增长12.4%,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20.2%上升到21.5%。同年,贵州和云南项目村工资性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总第6号报告,第28页)。
  项目村与非项目村现金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超过同期现金收入的增长。现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在1996年至2000之间并不是一直在增长,但2000年的情况要明显好于1996年情况(具体数据可参见总第6号报告,第26~27页)。
  从外出务工渠道来看,在1999年和2000年,三省区无论是项目村还是非项目村,由外出务工劳动力自己寻找工作或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工作的比重全都超过了90%,其中1999年这两条务工途径比重都超过了94%,2000年除云南省刚刚超过90%以外,广西和贵州这一比重都超过了96%。而正式的组织化渠道,包括用人单位到当地招工、劳动局出面组织或扶贫项目组织所起的作用均微乎其微(具体数据可参见总第5号报告第111页表3-7外出务工渠道,以及总第6号报告第94页表3-9外出务工渠道)。
  四川、陕西、宁夏三省区2000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的市场化程度也高得惊人。三省区合计,无论是项目村还是非项目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自己寻找工作或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工作的比重全都超过了95%(总第4号报告第124页表3-9外出务工渠道)。内蒙古和甘肃两省区1999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渠道的市场化程度也不低,两省区合计数据中无论是项目村还是非项目村,相应比重都超过了91%,其中内蒙古不低于90%,甘肃不低于93%(总第2号报告第112页表3-30)。
  (二)经济落后省份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
  关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性问题,这里还将结合以下三张图表作进一步的分析。
  1.对四川、陕西和宁夏劳动力流动状况的分析
表3:秦巴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分布(2000年)(%)
三省区合计
3.内地省区
4.沿海省区
5.其他地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著:《贫困监测报告2000.总第4号四川、陕西、宁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5页表3-10外出务工地点及工种。
  从表3中三省区调查县抽样农户合计数据来看,2000年劳动力在本县和本省其他地区外出务工的比例,项目村与非项目村水平相差不多,前者略高于后者,且项目村这一比例高于到沿海省区务工的比重,而非项目村恰好相反;到内地省区务工比例,项目村明显高于非项目村;而到沿海省区务工的比重,非项目村显著高于项目村。不过,调查表明,在本县、本省其他地区和其他内地省区务工比重合计超过了50%。
  其中,四川的情况最为典型,其劳动力在本县、本省其他地区和其他内地省区务工的比重低于50%,项目村这一比重低于48%,非项目村更是低于36%。在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务工比重超过52%,尤其是非项目村,这一比重更是超过了64%。而且,从务工区域分布来看,除了包括港澳和国外在内的其他地区以外,基本上是离乡越远且离发达省份越近的地方,前往务工的比重越高。
  陕西在内地省区和本省本县的外出务工比重超过60%,其余的一般是在沿海省区务工。表明对这个经济较落后的西部省份来说,其劳动力流动的活跃程度主要表现在本省范围内和内地省区范围内。
  宁夏外出劳动力务工地点限于本省本县的比重超过了67%,调查中竟然无人到沿海省区务工。该区最为贫困的调查县的抽样数据表明,该自治区劳动力流动的活跃程度几乎完全表现在本省范围内和内地省区范围内。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同样是西部经济落后省份,其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差别很大。造成劳动力外出务工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很复杂,比如说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本省人口与就业压力的大小、劳动力文化程度结构特征等等。本省人口与就业压力越大,剩余劳动力越有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时就越有竞争力。四川的相关统计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具体数据可参见总第4号报告中第118页表3-3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劳动力比重,宁夏最高超过了35%,陕西位列其次,不足19%,四川最低,不超过13%。劳动力中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的比重,四川最高,超过47%,陕西在44%以下,宁夏低于34%。
  上述调查数据同时也显示了经济落后省份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及相关省份之间劳动力流动性的差别。但在中国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给出劳动力流动性排序中,除1997年宁夏紧随四川之后以外,三省区在1998年和1999年的排序都是陕西排在前面,宁夏其次,四川省反而落在后面。这一结果和该指数体系的设计在衡量劳动力流动性时只注重劳动力流入因素有关。相应的,在市场化指数排序和省际比较时,劳动力流入大省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就倾向于被高估,而劳动力流出大省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则倾向于被低估。这是我们在分析中应当注意的一点。
  2.对内蒙古和甘肃劳动力流动状况的分析
表4: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分布(年)(%)
3.内地省区
4.沿海省区
5.其他地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著:《贫困监测报告2000.总第2号:内蒙古、甘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13页表3-31外出务工地点及工种(1999);第145页表3-15外出务工地点及工种(2000)。
  从表4中的合计数据来看,在1999年和2000年,无论项目村还是非项目村,内蒙古和甘肃两省区调查县在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比重都有所提高,但都不超过14%。而在本县本省和内地省区务工的比重则高达86%,甚至达到更高的水平。这种状况显著不同于四川和陕西。内蒙古和甘肃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的分布,表现出较强的内陆特征。
  内蒙古非项目村在2000年在内地省区务工比重超过了54%。除此之外,无论非项目村还是项目村,在本省本县务工的比重都占60%左右,其中在本县务工比重大致在20%~30%之间;其余的务工地点主要是内地省区,比重不足38%。在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的务工比重非常低,不超过4%。
  甘肃在本省本县和内地省区务工比重在80%左右;在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务工比重,2000年比1999年有所增加。限于本县务工的比重,甘肃显著低于内蒙古;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务工的比重,甘肃显著高于内蒙古。
  这些数据和初步分析表明,甘肃贫困县的劳动力向外流动比较活跃,但主要限于本省和内地省区。甘肃的劳动力流动性从劳动力向县域外流动来衡量,其活跃程度明显高于内蒙古,但低于四川和陕西。但这一分析结果并没有体现在市场化进程指数中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排序中。因为在相关排序中,甘肃排在陕西之前,并把内蒙古和四川远远甩在后面。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市场化进程指数对劳动力流动性的评价,主要关注外来劳动力的因素,故无法体现劳动力在县内、省内的流动状况。
  3.对广西、贵州和云南劳动力流动状况的分析
  西南扶贫项目劳动力外出务工1999年和2000年三省区的合计数据非常有意思(见表5)。到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务工比重约50%左右,与在本县本省和内地其他省区务工比重大体相当。但到内地其他省区务工比重非常之低,不超过10%。这一典型特征,在广西和贵州表现得非常充分;但对云南省而言,则完全不能用这一特征来概括。
  广西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分布特征与三省区合计情况完全吻合,甚至表现得更加典型。到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务工比重超过了53%,高于在本县本省和内地其他省区的务工比重;而在内地省区务工比重则低于三省合计水平。
表5: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分布(年)(%)
三省区合计
3.内地省区
4.沿海省区
5.其他地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著:《贫困监测报告1999.总第5号:广西、贵州、云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112页,表3-9外出务工地点及工种(1999);以及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著:《贫困监测报告2000.总第6号:广西、贵州、云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95页,表3-10外出务工地点及工种(2000)。
  贵州劳动力在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的务工比重,除1999年非项目村未达到45%之外,其他年份和调查村均为60%左右。在内地其他省区务工比重表现得虽不如广西那样典型,但2000年比1999年有所下降。在本县和本省务工比重也减小了。2000年到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务工比重大幅度提高。
  云南的情况表现出较强的内陆特征。其务工地域分布明显不同于上面的概括。到沿海省区和其他地区务工的比重,除1999年项目村接近15%以外,其他年份和其他调查村都低于10%。在内地其他省区务工比重均不超过20%,但明显高于广西和贵州。而在本县本省务工比重都在65%以上。
  可见,广西和贵州的外出劳动力主要流向沿海省区,劳动力的流动性其次表现在省区范围之内。云南劳动力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省区范围之内,内地省区为较次要的流向目的地,去沿海省区的比重非常之低。而在1999年市场化进程指数排序中,连续两年排在云南和贵州后面的广西,仍然排在云南之后,与贵州持平。这种排序结果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出入较大。
  三、小结
  总的来说,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探索和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到9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从1997年到1999年这三年时间里,中国各省市区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水平持续提高,而且各地之间市场化水平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异都在持续减小。其中,劳动力流动程度大大提高,各地绝对差异扩大,但市场化程度的相对差距却在下降。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革进程综合判断,加上本文的数据分析和佐证,大体上可以断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水平的相对差距在总体上在不断缩小。
  由于市场化进程指数设计上的不足,该指数体系对劳动力流动性的考察存在缺陷,尤其是在省际比较排序上存在一些问题。利用扶贫项目的调查数据所作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劳动力的外流对流出地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补充分析内容有助于正确估价劳动力流出省份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巨大进步,并防止得出具有误导性的结论。
  比如说,有的内陆省份之所以流往外省的劳动力不多,可能恰恰不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不开放、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是当地劳动力因受教育水平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这样的省份经济发展落后,可能主要是市场以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有的省份劳动力外流量巨大,但外省区进入本省从业者并不多。按照现在的劳动力流动性评价排序方法,这些省份一般都会被排在全国后列。如果因此断定其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高,并给出开放劳动力市场的药方,就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因为,对这些省份来说,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入学率和义务教育普及率,提供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等等。
  前面所作的补充分析,有理由让我们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形成一个更正面、更积极的评价和预期。不过,在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时,我们尤其要重视的是,正是那些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市场化排序在前的发达省区,比较倾向于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对像孙志刚这样的外出打工者来说,存在致命危险的,不是户口所在地,不是他们离开的原籍,而是他们流入的那些地区。事实证明,限制劳动力流动,为公民平等就业设定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歧视性规定的,同时又在媒体上不断宣传自己的种种吸引人才措施的,恰恰是大量使用廉价外地劳动力的那些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明文规定,哪些岗位不许招收外地工。就其分割市场、对劳动力就业岗位设置进入壁垒等做法来说,这些地方吸引和利用“外”劳虽多,但其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该被过分高估。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2000年报告[J].经济研究资料,2001(7).
  [2]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1999.总第1号:内蒙古、甘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2000.总第2号:内蒙古、甘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2000.总第4号:四川、陕西、宁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1999.总第5号:广西、贵州、云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2000.总第6号:广西、贵州、云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下一篇:
飞机意外40万火车意外40万营运汽车40万自驾汽车40万
查看收益 >>
保费(亿元)
100家网站,45357最新意外险产品
轻松输入,一键查看结果
好险啊有超过100家合作机构
合作航空公司
其它合作机构
Copyright (C)
Haoxiana,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些情况不能结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