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公德的特点竞技能力的遗传和变异具有的特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能与外界(), 进行(), 能对外界() 作出反应,具有()能力,以及进行()和遗传_百度知道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能与外界(), 进行(), 能对外界() 作出反应,具有()能力,以及进行()和遗传
提问者采纳
,,,采纳吧,物质交换
提问者评价
原来是这样,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N等,变异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需要依赖寄主细胞)。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遗传是物种稳定的基础,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朊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Zn,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具有量小作用大的特点、B。  (2)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没有合成新物质所需原料等,病毒无应激性可言。基本特征  【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除了病毒外,体现在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有很大作用、H、繁殖和发育的特征(但不能独立完成,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可以说,是因为它具有生长,改变环境】  适应环境的如。  【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生物体内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利用、供能系统,而反射则是应激性的一种高级形式:物质(主要为蛋白质与核酸)及元素(种类相同)组成上大体相同。  (1)化合物主要为蛋白质与核酸、Cu、Mo等,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不能独立完成(需要依赖活细胞),没有酶系统:枯叶蝶伪装成枯叶的样子。病毒无细胞结构,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神经系统参与。  【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繁殖和发育】  病毒之所以属于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病毒则需要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叫新陈代谢。  【生物能适应环境。  改变环境的如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在体内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如果新陈代谢停止了;草履虫的趋利避害。  结构基础,其中大量元素有C,是因为它能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后代、O;微量元素有Fe,它们都是生命活动中重要的高分子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食蚁兽的舌头又细又长等,生命也就结束了、植物尸体分解后把一些物质返回到自然界中生物,躲避天敌;分解者将动。  病毒也属于生物,不能独立生活(活细胞内寄生)。其元素包括;长期生活在地下的鼹鼠视力退化。  【生物能生长:在自然条件下。新陈代谢是生命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Mn,具有动能的生命体
生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遗传与变异有什么特点?_百度知道
遗传与变异有什么特点?
提问者采纳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是遗传信息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而在遗传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变异遗传具有连续性、染色体变异、不定向性。因此说到变异一般具有随机性、基因重组
提问者评价
虽然已经不用了,但谢谢.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单就是,相同是遗传,不同是变异,,,,上代传给下代的,
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一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了解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概念;3.理解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4.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示意图,明确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5.了解RNA也是遗传物质,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二)能力训练点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四)学科方法训练点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解决方法](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的内容,先让学生用阅读的方法去感知,再用讲解的方法去强调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的特点中“相对稳定性”中的相对,“自我复制”中的 自我,“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指导,“可遗传变异”中的可遗传。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最后,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去让学生巩固这部分内容。(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的内容,先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图、边看书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最后通过例题和作业布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结果。[解决方法](1)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方法讲清噬菌体的结构和细菌的结构。(2)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书,边看图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解决方法]列表展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为主。  五、教具准备  噬菌体模式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图、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和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对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知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的重要作用。2.让学生看书后,思考性回答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及内涵是什么?3.让学生看书看图回答噬菌体是怎样侵染细菌的?并让学生粘剪贴图。4.让学生做课文后面的复习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见《一、素质教育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的基础上,生物还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这也是生命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知识。提问: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必须明确: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②生物遗传的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产生新的形状,以至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接着讲,第一节生物的遗传(板书)。本节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三个大问题:一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二是遗传的基本规律;三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我们首先学习“一、遗传的物质基础(板书)。”遗传物质的载体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现代细胞学和遗传学已研究得知。本节课就此问题跟同学们探讨一下。1.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板书)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并展示下列问题:问:①亲代与子代之间要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必须经过哪些过程?
②染色体数目是如何的变化,其特点如何?
③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哪些?
待学生观察上图并思考后,抽学生反馈性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老师点拨:
亲代与子代以生殖细胞作为“桥梁”,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研究,人们了解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所谓稳定性是子代和亲代染色体形状和数目相同,所谓连续性是子代的染色体来源于亲代。故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为什么在遗传上起作用呢?通过对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分析,得知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老师问:除了染色体上有DNA外,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有DNA呢?学生答: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上也有DNA。老师强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含有DNA。故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板书)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出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概念。让学生必须明确: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核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叫做细胞质遗传。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板书)引导学生看书,并抽学生回答4个特点及每一特点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的特点中的“相对稳定性”中的相对、“自我复制”中的自我、“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指导、“可遗传变异”中的可遗传。作为物质必须具备这4个特点,才可作为遗传物质。目前,科学上有很多证据证明DNA具备以上4个特点,为遗传物质。其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有力的证据之一。(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板书)用多媒体教学在银幕上出示噬菌体模式图,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后,教师点拨: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都具蛋白质的外壳,头内部含有DNA(图46)。再在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出示细菌的模式图,让学生指出结构名称后教师点拨: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老师让学生思考:噬菌体是怎样侵染细菌的?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47,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动画示意图。并展示下列问题:①噬菌体侵染细菌有哪几个步骤?②此实验说明什么?根据是什么?③此实验过程中DNA明显表现出了遗传物质的什么特性?要求:让学生边看图,边看书(P·135倒数第一自然段至P·136页),边思考展示的问题。待学生将书看完,图看懂后,抽学生反馈银幕上展示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实际一一点拨。必须明确: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DNA和合成蛋白质→“组装”阶段→再次侵染②这个实验证明: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③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最后,老师必须讲清楚: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核糖核酸(RNA)。例如,有些病毒,它们不含有DNA,只含有RNA。在这种情况下,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因此,我们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不是“唯一”的遗传物质。(三)总结、扩展让学生总结,老师通过多媒体投影在银幕上。再通过多媒体投影在银幕上显示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此题练习的目的是强化、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例】: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作了标记(下表)(1)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和32P,原因是____。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35S,原因是____。(2)此实验说明了____。参考答案:(1)子噬菌体的DNA是以侵入的母噬菌体DNA(含32P)为模板,利用细菌的化学成份(含31P的核苷酸)合成出来的。(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含32S)没有进入细菌内,而是在噬菌体DNA的控制下,利用细菌的化学成份(含32S的氨基酸)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3)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四)布置作业P·137中复习题。(五)板书设计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一、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小结:  八、参考资料  1.细胞质遗传 生物的大多数性状是受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染色体上的DNA存在于细胞核内,受核内DNA控制的遗传叫做细胞核遗传。但是,生物也有一些性状不是由细胞核内的DNA所控制,而是由细胞质里的DNA所控制,这样的遗传叫做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一是细胞质遗传都表现为母系遗传;二是杂交后代都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例。其原因是: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像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分子那样进行有规律的分离,而是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2.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互作 细胞质的线粒体是一个半自主的细胞器,它有自己的基因组,能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可以编码自身的rRNA、tRNA以及少量蛋白质。但这些过程并不是线粒体完全独立地进行的,它离不开核基因的指导与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如RNA聚合酶、核糖体大亚单位以及许多调控因子都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后,运输进线粒体后再起作用。线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的互作。组成呼吸链的一系列结构蛋白是线粒体和细胞核共同编码的,这些蛋白质的正确组装,受核基因控制。同时,研究发现,细胞质的线粒体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核基因的表达。3.细菌转化的实验 课本里只讲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里再补充介绍一下细菌转化的实验。多年来,世界各国进行了许多细菌的转化实验,进一步确定遗传物质是DNA。所谓转化是指从甲种细菌提取出转化因素(即遗传物质)来处理乙种细菌,使乙种细菌获得甲种细菌的某些遗传特性。例如,人和动物的一种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肺炎双球菌有许多种,像农作物的品种一样,各有其遗传的特异性。有人从一种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中提取出DNA和蛋白质,再用这种DNA培养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结果,这种细菌转化成为有荚膜的了,而且这一有荚膜的新特性还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如果用提取出的蛋白质培养细菌,就不能产生转化的效果。实验的结果可以确定,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二)DNA的结构和复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DNA的化学结构。2.理解DNA的空间结构和DNA的双螺旋模式图。3.理解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与丰富多采的生物界的关系。5.理解DNA复制的全过程及其复制图解。6.DNA复制的必需条件、复制时期和复制的生物学意义。(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去领悟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DNA结构模型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探索求知、讨论交流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从小树立敢于攀登,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1)DNA的双螺旋结构。(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重要性。(3)DNA分子的多样性。(4)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2.教学难点(1)DNA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DNA复制的过程及子代DNA的分配。3.教学疑点DNA分子中只能是A—T、C—G配对吗?为什么?4.解决办法(1)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和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很难理解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使其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3)DNA分子中只能是A—T、C—G吗?根据互补配对原则将这个疑点知识编制成形象逼真的课件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组合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武大华软光盘和自制的DNA结构与复制课件。2.DNA空间结构模型。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DNA的结构和DNA复制的全部内容。2.质疑讨论、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相结合。3.采取提问查漏补缺,作业练习和归纳总结等方法,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了解DNA的化学结构中,组成它的化学元素、化合物以及基本单位是什么?2.理解并掌握DNA的空间结构及其结构特点。3.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各碱基在DNA分子中所占的比例关系。4.理解DNA分子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与丰富多采的生物界的关系。(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已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首先我们来学习DNA的结构。1.DNA的结构讲述:介绍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模型,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为了掌握DNA结构的全部知识,我们必须先掌握DNA的化学组成。(1)DNA的化学结构学生活动:自学、讨论DNA化学结构的部分知识。多媒体导入DNA的化学结构知识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每个DNA都是由成百上千个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双链。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C5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见课本P139中图48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Pi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④DNA是多脱氧核苷酸链。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多脱氧核苷酸链(见DNA模型)。
综上所述,DNA是一个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的含氮碱基、脱氧核糖、磷酸。DNA分子是由很多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多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不仅具有一定的化学结构,还具有其特殊的空间结构。(2)DNA的空间结构学生探索求新知:①DNA具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出示DNA模型、见课本P140图49)。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把两条主链连接起来。碱基配对比较复杂,但是它具有一定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找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性。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只要特点.....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和原鸡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家鸡的产蛋量..
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和原鸡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家鸡的产蛋量高,人们能把原鸡驯化成为产蛋量高的家鸡,是因为生物有(  )A.生长和发育的特征B.生长的特征C.遗传和变异的特征D.新陈代谢的特征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广安
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而“蛋鸡”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人们这样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鸡蛋.我们又知道正是由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原鸡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产蛋多的个体与产蛋少的个体 ),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资料,选择的基础.人们就专门饲养(选择)和繁殖产蛋多的鸡.在这个过程中产蛋多的变异逐代积累而得到加强,形成现在产蛋量很大的蛋鸡.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和原鸡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家鸡的产蛋量..”主要考查你对&&进化的原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进化的原因
生物进化的原因: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桦尺蠖体色的变化、雷鸟的保护色等这些自然现象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达尔文把佳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其他的生物进化学说(1)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就可能产生新的生物。(2)分子进化中性论:侧重从分子水平阐述生物是如何进化的。 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②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③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④适者生存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比较:
自然界中的生物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是人工选择的结果。怎么理解自然选择: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自然选择学说的四点主要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3)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个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而且还加剧了生存斗争。 (4)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遗传和变异是基础,过度繁殖是前提,生存斗争是手段,适者生存是结果。
发现相似题
与“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和原鸡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家鸡的产蛋量..”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62441123093939150979204442212407201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突破课件:第1部分专题4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突破课件:第1部分专题4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1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导学案(含练习) 下载_千教网
教育搜搜,搜搜教育:
输入关键词,搜索您要的课件,教案,试题
您的位置:
&&&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导学案(含练习)
欢迎您到“千教网”下载“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导学案(含练习)”的资源,本文档是doc
格式,无须注册即可下载,“本地下载”无法下载时请尝试“迅雷下载”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导学案(含练习)
所属科目:生物&&&&文件类型:doc
类别:教案/同步练习
相关资源: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教学资源均是完全免费提供!内容简介下方即有下载连接!
下载步骤:直接点击即可下载
注意:1.源文件中的公式,图片,在下边的内容预览中被忽略!(文档内容预览在最下方)
2.下载链接在下方,无需注册直接可下载!
文档内容预览:&&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执笔:初二备课组 张成伟& && 审核:生物教研组& 李世峰一、本章导读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通过遗传保持着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变异又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没有变异,生物就没有进化;没有变异,生物同样没有适应性。同时,遗传和变异的知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和变异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我们应该牢固掌握本章内容。二、教学目标1、生物的性状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3、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4、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5、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6、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7、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8、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9、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10、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11、明确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12、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三、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生物的性状,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人的性别遗传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物变异的原因。本章难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染色体和DNA及基因之间的关系、近亲结婚的危害、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遗传育种的方法。四、课时划分:共7个课时1-2课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课时:&&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4课时:&&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5课时:&& 人的性别遗传6-7课时:生物的变异五、学法指导:1、讨论法: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要互通有无,相互交流2、联系实际法: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中的实例,便于理解学习过程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一课时1、 认真看书回答下列各题:(1) 什么是遗传和变异?(2) 什么是性状和相对性状?& 通过课本第25页观察与思考,请完成其后的讨论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提问,然后师生共同总结。(3) 如何区分性状和相对性状?通过实例教师重点讲解,请同学举例2、你有哪些不理解需要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环节3、达标检测:(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___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_现象。通过遗传,后代保持了与亲代相同的__;通过变异使生物不断产生新的性状。生物的变异是通过__和__实现的。(2)相对性状是指___生物的____性状的____表现形式。(3)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___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___水平。(4)一只雌兔产出了三只猫色不完全相同的小兔,这说明生物体具有___。(5)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一组是(& )A 公鸡的肉冠有玫瑰冠和单冠之分&&& B 兔的白毛和鸡的黑毛C 番茄的红果和茄子的黑果&&& D 人的身高和体重4、归纳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引导。5、开放探究:观察自己的身体,列举出你具有的一些性状。 第二课时1、认真看书回答下列各题:(1)简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教师提问。(2)完成课本27页讨论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提问,然后师生共同总结。2、你有哪些不理解需要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环节3、达标检测:(1)“巨型小鼠”是转基因技术研制成的,它携带有大量的__。(2)小红同学的眼皮是双眼皮,耳朵有耳垂,决定这些性状的是__。(3)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科学家获得了转基因的超级鼠,这个实验说明_____。(4)生物的性状受____的控制,也受___的影响。(5)有人认为: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在后代中不变,后代的性状与亲代相比,也是不变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6)课本28页练习题。4、归纳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引导。5、拓展延伸: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就是转基因技术。目前的应用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从理论上讲,通过这种手段,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所需要的食品。例如,将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等基因转入农作物,就可以获得具有相应基因的品种。这可以缩短获得新品种的时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作物的营养价值,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物质,如有药用价值的物质、维生素、工业上用的生物高分子聚合物等。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在基因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对于环境和健康的长期影响,科学研究还不深入。因此,很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如欧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和立法,以便进行监控。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认真看书回答下列各题:(1)性状遗传的实质是什么?(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__和___就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3)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存在的,分别位于__,如人的体细胞中有_对染色体就包含___个DNA分子,含有___对基因,决定着人的可遗传的性状。(4)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重点讲解(5)科学家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___,每对染色体中各有__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6)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一条来自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的遗传物质。(7)父母的性状是如何传递给后代的?教师重点讲解2、你有哪些不理解需要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环节3、达标检测:(1)遗传过程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A 生殖细胞& B 染色体& C DNA&& D 基因(2)下列哪种细胞中基因成单存在(& )A卵细胞& B心肌细胞&& C神经细胞& D受精卵(3)猫的体细胞中含有38条染色体,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应该分别是(& )A 38条,38条&& B 19条,19对& C 19条,19条& D 19对,19条(4) 将染色体,细胞核,基因,细胞和DNA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________________。(5) 一只公羊体细胞中有AAEE基因,那么它的生殖细胞里基因组成是____。4、归纳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引导。5、拓展延伸:基因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的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的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这一价值30亿美元的计划的目标是:为30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打个比方,这一过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画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线图,并表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和山谷。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我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症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基因情况进行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水平将会提高。21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利用基因,人们可以改良果果蔬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多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食品将问世,人类可能在新世纪里培育出超级作物。通过控制人体的生化特性,人类将能够恢复或修复人体细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认真看书回答下列各题:(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___控制的。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双眼皮和单眼皮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当受精卵的基因是Aa时,发育成发个体眼皮是___。(2)著名的奥地利遗传学家____,最早研究得出了基因与性状表现的关系。他认为相对性状有___和____之分。例如,豌豆的_和_,____是显性性状,__是隐性性状,杂交的后代只表现___,不表现____。(3)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是_;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可能是____。(可任用一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表示)(4)我国婚姻法规定:___血亲和____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其原因是:血缘关系越近的人,__越相近,婚后所生子女患遗传病的可能性越__。(5)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于__,于___,科学家们宣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从那时起,有人就把21世纪称为“_____“。2、你有哪些不理解需要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环节3、达标检测:(1)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 ,孟德尔把矮茎豌豆的花粉授给高茎豌豆,获得了杂交后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性状为(& )A高茎& & B高茎、矮茎各一半& & C矮茎 &
D高茎多,矮茎少(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 & B非甜是显性性状& & C相互选择& D相互混杂(3)已知有耳垂为显性性状,若父母双方都有耳垂,那么他们的子女(& )A一定有耳垂& B一定没耳垂& C可能有耳垂,也可能无耳垂& D无法确定(4)一个基因型为Bb的个体,他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是(& )& A只有B一种& B只有b一种& C有B和b两种& D只有Bb一种(5)人类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则这对夫妇及其孩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 AA Aa aa&& B Aa& Aa& aa& C Aa& aa& aa&& D Aa&& AA&& aa(6)基因型是Cc的生物进行自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_种。(7)已知相对性状中有酒窝是显性性状(由G控制),无酒窝是隐性性状(由g控制),有一对夫妇均无酒窝,他们生出基因为GG子女的几率是___。4、归纳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引导。5、拓展延伸: 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直系血亲是指有直系关系的亲属,从自身往上数的亲生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均为长辈直系血亲。从自身往下数的亲生子女、外孙子女均为晚辈直系血亲,是与自己同一血缘的亲属。而兄弟姐妹、伯伯、叔叔、姨母和侄、甥等这些平辈、长辈、晚辈,都是旁系血亲。所谓三代内的旁系血亲,是指从自己上溯至同一血缘的亲属,再往下数三代。例如,计算男方本人同表妹属于第几代旁系血亲,可先由个人经过母亲上溯至与表妹同一个血缘的外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一代,向下数至表妹的母亲,即本人的姨母,为第二代,再向下数至表妹为第三代。男方本人与表妹即属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依法禁止结婚。按此计算,凡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以及姑侄舅甥女等均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均禁止结婚。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1、认真看书回答下列各题:(1)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的形态与别的染色体不一样,他把这对染色体叫做__,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进一步把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____和___。它们在形态上的差别是____。(2)人的体细胞中含_对染色体,其中男性有一对性染色体称为__,女性有一对性染色体称为__,人的生殖细胞中含___染色体,男性可产生_种精子,一种含___性染色体,另一种含___染色体,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含_性染色体。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___。(3)研究发现,人们的性别决定不仅与____有关,而且与__有关。(4)完成课本37页观察与思考。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提问,然后师生共同总结。2、你有哪些不理解需要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环节3、达标检测:(1)男性每个体细胞应含有的染色体数为(& ) A 22条+XX& B 22条+XY& C 44条+XX& D 44条+XY(2)人类的性别是由下列哪种结构决定的?(& )A性染色体&& B常染色体& C DNA&& D 性腺(3)一对夫妇生育第一胎是女孩,生育第二胎是男孩的可能性是多大(& )A 100&& B 50& C 25& D 10(4)人类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____。(5)许多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XY)完全相同,如牛、羊、猪等哺乳动物。已知牛的孔腺细胞中有60条染色体,则这种牛的体细胞、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可分别表示为___、____或____、___+X、____。(6)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下列哪种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 )A男性生殖细胞&& B女性生殖细胞& C受精卵& D口腔上皮细胞4、归纳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引导。5、拓展延伸:动物性别决定的多样性许多生物特别是高等动物都有雌雄性别的分化。不同生物的性别决定有不同的形式。XY型:果蝇、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的性别决定属于这种形式。细胞里的染色体分为两类,一类叫常染色体,是决定身体性状的一般染色体;一类叫性染色体,是决定雌雄差异的染色体。ZW型:鸟类、蝶类、和蛾类的性别决定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形式与XY型相反,两个Z染色体来决定该个体为雄性;具有一个Z染色体和W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XO型:有的动物如蝗虫、蟑螂等的性别决定属于这种形式。雄性比雌性少一条染色体,即只有一条决定性别的X染色体;雌性带有两条X染色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受精,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XX),不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受精,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XO)。蝗虫和蟑螂的性别决定除了跟性染色体有关外,还与常染色体上决定性别的基因有关。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1、 认真看书回答下列各题:(1)不同种类的生物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___ 。生物的__间和____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____。(2)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____的不同,其次与___也有关系。(3)由于____的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地,而只是由于__的变化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4)完成课本41页探究实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提问,然后师生共同总结。2、你有哪些不理解需要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环节3、达标检测:(1)植物的白化苗是一种变异个体,在光下也不能形成叶绿素。这种变异属于(& )A有利的能遗传的变异&& B不利的能遗传的变异C有利的不能遗传的变异&& D不利的不能遗传的变异(2)下列变异中,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经常练习举重的人,胸肌发达&& B一对正常夫妇生育白化女儿C长在暗处的矮玉米&& D肥水充足处的大豆植株高大(3)在测定某种数量性状时,所选择的对象至少为__个。(4)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并举例说明。4、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引导。第二课时1、认真看书回答下列各题:(1)科学家在培育生物新品种时,无论采取杂交还是诱变育种的方法,都是使原生物物种的____发生改变,然后经过逐代的人工__,最终培育出对人类有利的新品种。(2)高产抗倒伏小麦是利用___小麦与___小麦杂交培育而成的,该种小麦的体细胞具有了___基因和___基因,因而既能获得高产,又可防止倒伏。人们利用____的原理培育出了许多生物新品种。(3)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____。2001年他被授予____。2、你有哪些不理解需要和同学教师交流?讨论环节3、达标检测:(1)用X射线处理过的西红柿苗,能够使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加倍。这样番茄的体积增大一倍,维生素C的含量也增加了一倍。这种变异能否遗传__。(2)经过下列处理的种子,哪一种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 )A经过极高,极低温度处理过的西瓜种子B小粒玉米在肥地结出的大玉米种子C经过γ射线处理过的芹菜种子D经过秋水仙素处理过的甜瓜种子(3)(多选题)下列是新品种的是(& )A克隆羊&& B太空椒&& C杂交水稻&& D脱毒马铃薯(4)请试述你所知道的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4、归纳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总结后教师引导。5、拓展延伸: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1)高产奶牛―人工选择培育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这种奶牛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高产抗倒伏小麦―杂交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把高产不抗倒伏小麦与地产抗倒伏小麦进行杂交,低产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的基因与高产基因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新的品种―高产抗倒伏小麦。(3)太空椒―诱导基因突变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把普通椒用宇宙射线辐射,引起普通椒基因突变,而培育成新的品种―太空椒。(4)三倍体无子西瓜―诱导染色体变异普通西瓜是二倍体(2n),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复制了,但由于某种原因(人工诱导)细胞并未分裂,则这个细胞的染色体就加倍成四倍体(4n)。四倍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其染色体数就为原来二倍体产生配子的染色体数的二倍,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合子为四倍体,这样的配子与原来的二倍体产生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为三倍体(3n)。把四倍体作为木本,普通西瓜作为父本,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3n=33),它不能产生正常结子,即为三倍体无子西瓜。本章知识框架点评:本次学案比较成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力层次训练形式体现重点和难点,且有一定梯度,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结束时能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建议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进行探索,并体现在学案中。
你可能需要的其他课件,教案
关于资源的下载性声明:千教网本身不提供任何资源的下载服务,也不会保存任何数据在服务器上。所有资源的下载,均源于互联网抓取。当该资源的原始地址失效时,您可能无法获取该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社会公德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