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到乐陵实验小学2011年2011六年级成绩查询分数?速度!!给个网...

六合实验小学六年级月考试卷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六合实验小学六年级月考试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2014年佘田桥实验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查询考试了成绩现在能查到吗_百度知道
2014年佘田桥实验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查询考试了成绩现在能查到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江西省,九江,德安县.何铺明德小学六年级毕业成绩
其他类似问题
实验小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故事: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工具
07:00:00&&& 朱殿封&& 来源:大众日报
课改 展示课 分数 老师 课型
经过一年的思考、研究,李升勇对转向素质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个思路:从课程改革突破,教材生活化。”其实,“挖”走李升勇的治学经,惠及更多的学校、学生,不是比“挖”走他一个人更好吗?
在家政课上,同学们展示并互相品尝“拿手菜”。(资料片)
  □ 本报记者 朱殿封 
  本报通讯员 李玉胜 贾 鹏
  教材生活化
  六年级学生要会做12道菜
  在乐陵市实验小学采访到第四天,李升勇校长给记者讲了一个“放生小鱼”的故事:大海落潮后,海滩上的水坑里留下了许多小鱼。有个男孩,把小鱼一条一条地捡起来扔进海里。这时来了一位智者,说:“孩子,海滩上无数个水坑里有无数条小鱼,你放生得过来吗?你放生这些鱼谁在乎呀?”这个孩子举起手中的一条鱼说:“它在乎。”
  李升勇就像放生小鱼儿的那个“孩子”。
  李升勇放生“小鱼”是从2006年实施的。此前,他在担任实验小学校长7年里,把学生的成绩从在城区小学的倒数第一,带到了全市一流。赞扬声中,李升勇心里明白,眼前采用的应试教育教学,正在把“小鱼儿”引领进“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的苦海里,而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
  李升勇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育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高度转化的基石,是对生命的涵养,是为学生终生的幸福奠基,而不是挖掘分数的工具。
  经过一年的思考、研究,李升勇对转向素质教育初步形成了一个思路:从课程改革突破,教材生活化。
  于是,实验小学的教学有了许多“开始”:
  教材生活化从营造文化氛围开始。站在操场上,脚下分布着3000个隶、篆、楷、宋体汉字;走在楼梯上,阶梯间是唐、宋文人和毛泽东诗词;穿行教室楼道里,墙壁上是修身、求智名言名画;楼体立柱上,书写着《弟子规》、《三字经》……
  热爱生命从热爱生活开始。学生要帮助家长做零活,洗衣、扫地、倒垃圾,六年级学生要学会做12道菜……
  培养高雅从学会安静开始。学生在“室内不跑,楼内不吵,注意听讲,路队走好”。校内“无语周”里,除了在课内、操场,学生自我控制不说话,感受安静所赐予的优质学习环境……
  文明养成从点滴开始。拾废纸――弯腰捡起一片文明;保持所在位置清洁――学校无值日;见了老师、外来人停下来敬礼问好――心存一个礼貌的精神实体……
  感恩社会从感恩父母开始。学校把3月8日定为感恩节,每年这一天,学生在家做三件事:向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为父母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父母洗一次脚……
  陶冶情操从滋润心田开始。听百首名曲,赏百幅名画,看百部电影,读古今中外名篇……
  热爱祖国从热爱家乡开始。一年级学生必须认识市区的20处标志性地方。二年级学生必到全市所辖16个乡镇走走看看,知道每个乡镇的物产。三年级以上学生跟父母去远行……
  这样,把学生“放生”进现实生活海洋里,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读自然、读生活、读人、读事,学生从触手可及、动手可做的点点滴滴中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扩展了思维。
  边翠香对女儿的成长很满意:“我家(卞)逢源读五年级,可勤快了,平时帮我打扫卫生,周末帮我包水饺。现在她能背诵300首古诗,对《大学》、《中庸》、四大名著等都有所了解。”
  “(宋)依琳做啥事先想着她的班集体,学校把团队精神植进她幼小心灵里,这对她以后立身社会太有益了。”说起女儿,宋学勇十分欣慰。
  大课堂教学
  在“游戏、快乐、展示”中学习
  “一位父亲带着4岁的儿子逛超市,以为儿子看到五彩斑斓的商品会高兴。谁知,孩子进了超市哭闹不止,当父亲蹲下来抱儿子的时候才发现,儿子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不是各种充满诱惑力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腿。”
  李升勇说:“现今的教育,从教材到教师,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课改的主旨,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回归于生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
  李升勇从语文课改着手,设计了大课程、大课堂教学。大课程把社会生活知识纳入课堂教学,把课堂延伸到45分钟之外,开发了观察课、时政课、经典课、礼仪课、名曲课、地理课、科普课、生命课、家政课等40项内容的20多种课型。大课堂实施了“周目标导航”――将学期教学内容分解到周。比如:每周掌握38个汉字(5个学期掌握平时5年才学完的3000个汉字)、8个成语、两条名人名言、两首诗词、两篇美文,一学期掌握4篇古文,环保、民俗、科普等实践课交叉进行。
  “周目标”颠覆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知识水平、家庭居住位置等,将班级每四五名学生编为一个学习小组,起了很动听的名字:凌云阁、睿智园、勇往直前、蕴兰之幽香等等。
  学习一篇课文要过六关: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检测、巩固所学字词;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训练学生说话“敢说、会说、说好”;第三关:入情入境,品味人生――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感悟能力;第四关:得知德智,拓展人生――用心品味得智慧;第五关:化人化文,学以致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联系实际写下所思所感;第六关:超越自我,百流归宗――全班互相交流,倾听别人,启迪智慧。大堂课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交流知识、共享成果的平台。
  大课堂教学,还原、开发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孩子们在“游戏、快乐、展示”中学习,学习兴趣浓厚了,积淀增多了,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行为习惯优化了。
  王策同学说课改使自己找到了自信:“我曾经一遇到生人就拘谨得说不出话来,老师对我说话大点声,就吓得哭,阅读展示课使我变得不但在本校‘大胆’了,还去乡镇小学参加阅读展示课呢。”
  李潇的妈妈发现,总是被强迫做作业的女儿突然变得每天学习兴致很高,问女儿,女儿说:“因为作业很有趣呀,既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板报,还可以上网查阅新闻和同学们交流。”女儿变得活泼好学。
  李升勇说:“每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玉米种子,或者是小麦种子――教育者不是尝试改变他们的基因和属性,而是给予他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养分,满足其生命成长的需求。”
  润物细无声
  在实践中听到“花开的声音”
  老师们至今记着李升勇讲的“峨眉学道”的故事:许多人到峨眉山拜一高僧学武功,高僧让前来学艺的人去砍死竹子,运回来用石头砸、用手撕开。有些人干了一段时间走了。高僧又让没走的人用手砸竹子,用手撕开。有些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也走了。高僧对没走的人说,要用手把竹子捏扁了,再撕开。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他对高僧说:“只剩下我一个了,师傅能不能教给我武功?”高僧说:“你已经学成了,你看那堵墙,你用手指用力触一下。”他用手一触,墙倒了。
  李升勇讲这个故事,是在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有的老师对课改产生动摇的时候。他让老师们从这则故事中体会:坚持的力量。
  课改要有打头的。李升勇策划成立了“圣徒学社”,入社老师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每人还交纳1000元风险金,在培训期间,请假一次扣50元,并且限时报名。有11名老师怀揣神圣职责走进学社。
  李升勇要求入社老师要有勇气“三当、四要、五有、六做”: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要有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有正气、大气、才气、灵气、锐气;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宽厚仁慈的谦谦君子、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
  每周一三五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半和星期六下午,是课改组学习时间。因为每次回家时披星戴月,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课改组老师早上见面谈课改,听课备课想课改,晚上教研论课改。
  李升勇邀请名师、专家来校授课,带领老师们外出听课,凡是200公里以内的路程当天来回。去时,在车上布置学习重点、请教的问题。回来时,在车上交流学习心得,讨论教改。润物细无声,老师们在成长中倾听到了自己“花开的声音”。
  刘德芸老师感慨――“以往我从来是开会找旮旯、发言不说话,如今是全省十大创新班主任。”
  孟凡香副校长自豪――“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坐着飞机到深圳的学校去讲课呀!”
  实验小学已有13名老师被邀请到北京、吉林、河南、深圳等地的学校讲课。有19个省市的3万多名教育界人士前来学习取经。
  2008年,乐陵市有16人参加德州市教育系统4年一次的教学能手评比,实验小学占了8人,有6人被评为教学能手。
  李升勇从一位民办教师一路走到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途中的艰辛化作他白皙脸上谦恭的微笑,刚过“知天命”之年的他精力正盛。乐陵市委书记鄂宏达对记者说:“有些人想把他‘挖’走。”其实,“挖”走李升勇的治学经,惠及更多的学校、学生,不是比“挖”走他一个人更好吗?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站搜索:求助(实验小学2012年六年级期末考试分数怎么查询)
主题帖子金豆
高级会员, 积分 11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8 积分
有谁知道实验小学2012年六年级期末考试分数怎么查询!!!
主题帖子金豆
六年级的试卷阅卷工作将在9-10月份进行,所以,现在还查不到
主题帖子金豆
都开学一周了,孩子在小学阶段最后的成绩都不知道,心里总是怪怪的,虽然孩子成绩不重要,但是孩子的外婆老是惦记着,怎么样才能查到呢?
主题帖子金豆
国庆节后回当地的小学就可以查到了!
郎溪论坛客服:    (点击直接对话)  郎溪论坛QQ群:①群: ②群: ③群: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
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1
返璞归真真语文&文化育人人自新&………………………………………7
走出课堂教学的峡谷&—&陶继新…………………………………………9
让语文回家——解读乐陵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18
&校长室里挂什么?&………………………………………………………26
山东乐陵实验小学大课堂语文改革………………………………………28
为师生终身发展服务——赴乐陵实验小学参观考察侧记………………33
浅析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让语文回家”…………………………………37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考察侧记…………………………………………39
走进乐陵实验小学…………………………………………………………41
◆&&◆&&◆&&◆&&◆
李升勇: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
李升勇,1961年生,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以民办教师为起点,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县市教研员,1999年起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至今。他积极倡导“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创设的一系列活动多次在全国获奖。“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列为山东省重点课题。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网上博客100多万字,多次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
分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充分成长是李升勇改革的主要理想。
从一个近乎“破产”的小学,到一个每天参观学习的人不断的全国知名小学,你不能不佩服整个变化的推动者——校长李升勇“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李升勇和他领导的改革,力量究竟何在?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这几年那么响,但如果和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堂改革比起来,只能算改了一半!”有专家在全程参观完乐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改革后,毫不掩饰地说。
专家的话显然充满了自己的偏爱,没有深入的研究、科学的比对,简单地拿一个学校和另一个学校对比是轻率的。但这样一个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的对比却客观道出了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发动和领导起来的学校课堂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说起李升勇1999年到乐陵市实验小学当校长之前的情况,在学校里工作了很多年,现在已经是副校长的孟凡香说得很形象:“当时我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就能织一件毛衣,很多班主任都在教室里开小卖部卖东西。”
“如果学校能像企业那样破产,当时我们学校可能就要破产了。”一位老师说。
那时的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师显然想象不出,随着李升勇的到来,他们学校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除了数不清的荣誉,不断涌现的知名教师,全国各地每天到学校里参观学习的人也开始络绎不绝。
从一个近乎“破产”的小学,到一个每天参观学习的人不断的全国知名小学,你不能不佩服这个变化的推动者——校长李升勇“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李升勇和他领导的改革,力量究竟何在?
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
理念原点:教育要学会“回归”
记者:有很多参观过你们学校的人都对你们学校大门口的浮雕印象很深,据说这是您亲自设计的,表达了您的教育观?
李升勇:我们学校门口浮雕上的内容确实别具一格。整个浮雕的画面是一个生活画面,是一个农业画面,是儿童游戏画面,它体现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回归于生活,教育回归于农业,教育回归于儿童,教育回归于游戏。
记者:这四个回归具体是什么样的概念?
李升勇: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是说不能“工业化生产”,把孩子雕塑成统一产品。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玉米的种子,或者小麦的种子,学校要给这个生命的只是温度、湿度、养分。
教育回归于儿童是说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进行强硬的引领,就是对学生的摧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
教育回归于游戏。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初次看到我们的课堂,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栏目教学有些形式主义,是模仿某个著名电视节目。但恰恰是这一点,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记者:理念可能是一场变革的先导,您这种教育观对于您在具体组织教学中起了什么作用?
李升勇:大教育观为教学提供了一种高度。我首先考虑教育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教学需要什么。
整个变革过程应该是由点到面,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
队伍原点:打造一支改革先锋队
记者:作为校长,只有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不够的,要想组织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变革对人的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对于你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来说,人的问题尤其突出,您是怎么解决这样一个难题的?
李升勇:整个变革过程应该是由点到面,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如何从老师队伍里面选择改革队伍,我首先成立了“圣徒学社”。为保证学习培训时间,圣徒学社队员每人交1000元的风险金,在组织培训期间,如果请假一次就扣50元,没有任何可解释的理由。通过筛选确定了11人的课改组,这些选拔出来的教师都是最铁杆的“改革派”。对课改组成员我们提出了“三当、四要、五有、六做”的严格要求。“三当”即“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四要”即“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耐心”;五有即“有正气、有大气、有才气、有灵气、有锐气”。改革是不可能靠一两个人完成的,所以必须有团队精神,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六做”,即“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做一个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做一个宽厚仁慈的谦谦君子,做一个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做一个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做一个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
记者:在整个变革过程中,特别是初期,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的策略是对的,但带领这部分人从零起步应该是困难重重,您好像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李升勇:是的,比如我组织了一个“星光论坛”。即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半和星期六下午,是课改组学习时间。因为每天回家都披星戴月,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由于时间晚,有的老师家人不放心,经常接人接到学校门口。别的学校是大人接孩子,我们学校经常大人接大人,这也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我还带领老师们逐字逐句解读课标、学习理论,领着老师们出去参加企业培训,后来又请专家到学校培训。另外,我们经常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听专家讲座、名师授课。再就是静下心来读书,让老师上网。当时我们学校没有一台电脑,我就鼓励老师自己买电脑。
记者:许多老师还跟我说起了您跪着教研的美谈。
李升勇: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们外出学习200里以内不在外住宿,早上走,晚上就要赶回来。上车就开始布置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等,回来在车上就开始点名发言,交流讨论。我们出去学习一般坐中型面包车,我坐在副驾驶的座上。回来的时候,老师们发言我就侧着身子听,等到我总结发言时,如果冲着前面讲,他们就听不到,我只好回过头来说,可又直不起腰,只能跪在座位上回过身来给老师总结提升。
记者:会不会有人觉得您在条件简陋的农村推行这样一种改革有点异想天开?
李升勇: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应试教育或者其他功利主义的泥潭。
教材应该怎样定位呢?通过反复实践,我把它最后定位到“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
教学原点:把教材变成生活的总和
记者:树立了改革的理想,并且有了一些铁杆的老师当后盾,教学内容的问题就浮了出来。您是怎么想的?
李升勇:其实这些年全国许多老师、校长、专家都在寻求这方面的突破口,从以前教教材,到后来用教材教。窦桂梅提出了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老师”。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也常常研究窦老师的课,“三个超越”这个提法太好了,但她没做到。现在她搞的仍然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超越教材了吗?只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而已;超越课堂了吗?也只是在课堂内对教材适当地延展而已;超越老师,那就更难。那么我们的教材应该怎样定位呢?通过反复实践,我把它最后定位到“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文本也是生活,是固化的生活,所有的文字都是生活的积淀。文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所有的书籍,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电影。不能把教科书当成文本,更不能把文本当成教材。
记者:教材成了生活的总和,那么您如何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去体现这一理念?
李升勇:我们总结出了20种实践课。拿观察课来说,它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读自然,去读生活,去读人,去读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去观察自然,去观察生活,去观察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时政课的设计则源于课程标准里面的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重大事件。”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如果用我们传统的教材,传统的课堂,就无法实现课程标准里面的这个要求。于是我们就想到利用时政课来实现课程标准里的要求。
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目的是体现生命的涵养,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点“底色”。以名曲课为例,它有个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要了解这首名曲的名称、乐器、作者、意境和旋律,要求学生一听旋律就知道这是《平沙落雁》,那是《命运交响曲》,一听旋律就知道作者是谁,他的国别、代表作、意境,是欢快还是忧伤。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从中看到了什么,边听曲,边闭上眼睛去想,从音乐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十面埋伏》,你看到的是一个行军打仗的画面,《平沙落雁》你看到的是天空大雁南归,远处落日、湖泊、芦苇等画面。
我们设计了20多个课型,虽然实际上也占不了多少课时,但是效果是明显的。
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置学校的课程
标准原点:不让课程标准轻易“流失”
记者:刚才您提到时政课的设置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对课程标准这样宏观的东西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您是怎么把握的?
李升勇:从理论上来讲,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许多时候课程标准只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只在专家学者口中提起,课堂教学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的并不多。
在课改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达标流程先是一篇课文,然后是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科书,最后是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达标方式就有一个对接的问题: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一册书共七八个单元,再从一册书到十二册书,这样对接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在过程中流失了。就好像两个管子,一个很粗,一个很细,这两个管子对接的时候,如果直接插上,没有一个过渡的环节,肯定要滴、冒、跑、漏。我们就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实现异径对接。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置学校的课程。
记者:课程标准在您这里不但没有“流失”,您好像还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和补充?
李升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可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和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大语文观、大课堂观不吻合,所以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我们发现“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没有提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如果没有了兴趣,无论提多高的目标都没用,所以我们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进来。我们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一个完全展示的课堂,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这个纬度,我们发现缺少了“习惯”这项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老师应该授之以渔,但是好的方法如果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也是无用的。老师教得再好,学习的方法再好,学生不用或不会用,在课堂上用回到家里不用,小学里用到初中不用,这样的方法也难称其为好方法,所以必须把习惯纳入到课堂当中去。这样三维目标中我们又加上了“习惯”。
 课堂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是师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
 课堂原点:提供一个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
记者:听了你们学校老师的课,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部分很少,整个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分了很多组的学生学习,每个组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组、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展示和参与机会,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过程。
李升勇:学校最重要的在于文化积淀,给学生留下的应该是文化内涵。我们怎样达成这个目标?是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老师去教?对文本只要分析得面面俱到,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吗?从我们的课堂实践看,恰恰相反,有些知识未必需要老师教。50年以前是“前喻文化时代”,下一辈必须向前一辈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不教学生就不会。现在是“后喻文化时代”,媒体、电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就以手机、电脑为例,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功能,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摸索一遍就会了,我们自身也有这样的体会,好多东西并不需要我们去教。
记者:那么您理想中的课堂究竟能提供什么?
李升勇:有这样几个层面:
课堂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是师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有的公开课老师和学生在台上演,且演得很精彩,课堂很热闹,但是师生没有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
课堂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既然好多知识不用教师教,那么课堂应该以什么形式出现呢?老师和学生知识面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各自查到的资料也不同,大家把这些不同的学习成果都拿到课堂上集中展示,这个交流的过程正是全体师生学习的过程,是思想产生碰撞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发散出来实现有效碰撞是个思路。我就想到把课堂变成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课堂不是文本个体的解剖室,而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在课堂上是肢解文本,把一个鲜活的文本解剖得七零八落,还是把文本当作生活与文本的对接舱?文本是固化的生活,文本来源于生活还要再应用于生活。我们语文课堂“得知得智”和“化人化文”就是这种观念。学习前人的经验,慢慢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然后再学会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课堂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聪明和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聪明是对某一事物的反应比较敏锐,智慧则是大智若愚,是一个人的悟性,是对事物本质的穿透能力。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有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人就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智慧的不同,所以我们力争把课堂打造成智慧生成的孵化器。
李升勇的教育思维
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文本不是文字,而是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传承工具。一句话,文本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固化的生活。
生活是教育之母,是百科之母,教育的一切皆缘自于生活,教育是生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教育的一切最终都应服务于生活。
如果教育教学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那么教材的概念就不能是单一的教科书,而是生活的全部,即固化的生活(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总和。
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
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感受生命的色彩,获得成长的体验,这些教育本质的东西,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
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机械重复,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生命力就越强。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实质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课堂改革更是如此,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师成长抓起。
返璞归真真语文&文化育人人自新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
新课程改革为久在迷谷徘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舞台,如何演绎才能更加精彩?乐陵市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是一个生动的典型案例。
&&&&&&&&&&&&&&
大胆实践,丰富语文课堂内涵
在李升勇校长的带领下,以“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为依托,乐陵实小人大胆开拓,开辟了一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
增设实践课型。在课改中,实小超越教科书,将生活引进课堂,设立了经典课、时政课、观察课、规划课、家政课、棋艺课、名曲课等20多种课型,极大提升了学生书本以外的能力,如礼仪课使学生逐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经典课让孩子在读经诵典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涵养德行。&
&&&周目标导航。依据课程标准,实小把学期的学习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积累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前置性学习。展示组按周目标各自选取精读课文,提前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阅读小组按周目标自主阅读,积极为课堂上交流互动做准备。目前,每一个学生都有前置性学习本,并且拿到一篇文本后,都能自主进行前置性学习。
学习型组织。化“大班”为“小班”,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四人小组,构建学习型组织,在组建的过程中强化小组的文化功效,每小组都有励志的组名,有不同的主旨和行为承诺。班级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栏目教学。创新课堂结构,以充分的前置性学习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特点体现游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栏目教学主要是针对阅读课来实施的,是阅读课的统一的课堂流程。它分为三个栏目,六大阅读闯关。分别实行组内交流、班內展示,组内交流、班內展示,再到组内交流、班內展示的波浪式流程。现在,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每一关的内容,能娴熟地进入每一环节,朗读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话题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课堂上先由学生自由交流,探讨,然后老师从多个话题中梳理出一个或两个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主导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探究,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五个“回归”,彰显语文教学真谛
通过以上内容与环节的设置,乐陵实小为师生呈现了一片精彩的语文天地,也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实现了五个“回归”:
回归教育本质,提出了“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实小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和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每个学生应“成才先成人——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人——成为走向世界的合格的现代中国人”。这一理念,彰显了“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广阔内涵。
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实小“语文大课堂”的实践,使语文教学回归于她“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回归于她“关注生命成长与未来”的根本目标;回归于她“首兴趣”、“次自主”、“必多写”、“定多读”等学习规律;回归于她“以典型范文为基本教材和主要学习内容”、“&以熟读和背诵为主要的途径”、“以学习者自悟为主”、“&教学以点拨为主”的优良传统。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回归教材本质,提出了“大教材观”。实小的大教材观是:用文本解读生活,用生活拓展文本。让文本成为生活的向导,让生活成为升华文本的熔炉。&“大教材”要实现三化:生活化、经典化和多元化。
回归课堂教学本质,提出了“大课堂观”。实小所追求的课堂,是融“生命”、“生活”、“展示”、“交流”、“多元”、“主动”、“潜能”、“发现”、“快乐”、“&高效”等内容和特征于一体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课堂结构包括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合作学习、班内展示、教师点拨、内化生成等环节,教学方式体现“开放型”、“学后教”、“重成长体验”、“生成型”的特征。
回归评价本质,提出了“大评价观”。实小的评价视野开阔,主体多元,灵活多样,真正调动了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课堂学习、作业、周目标、语文综合素养等,实小都有具体的评价策略。如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设计了《语文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表》,实行自我、家长、小组、教师共同参与的星级评价。每学期末学校举行大型的文化艺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丰硕成果,见证课程改革实效
大课堂,真性情,增内涵,提素养,历经两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乐陵实小的孩子们在“语文大课堂”上不断成长:
大课堂,使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浓厚了,积淀增多了。现在,读书已成为实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孩子们背成语、背名言警句、背经典,还自发组织了“三国论坛”、“新闻综述”、“慧眼看世界”、“赛诗会”等活动。
大课堂,使学生的视野宽了,行为习惯变了。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渐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养成了质疑、倾听、守时、感恩的良好习惯。
大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语文大课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体能课包含的亲子锻炼、吉尼斯大赛;家政课学生学习做菜、做家务;历史课里的朝代歌和纪年表等都给学生的人生打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后进生得到了关注,实现了大面积丰收!
&&同时,“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李校长经常说“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为了夯实这个“支点”,学校创建了“圣徒学社”,组织了“星光论坛”,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校还加大了外出学习的力度,保证了培训的高层次和高频率。另外,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让他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谈论课改、实践课改,在实小已经蔚然成风。课改,推动了教师的发展,激发出他们不竭的工作热情。
“语文大课堂”,打开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以李升勇校长为核心的乐陵实小人大胆开拓的可贵品质,看到了课改天地的别致风景。也许这朵课改小花还算不上争奇斗艳,但是,在实小人心血与智慧的浇灌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拥有大放异彩的美好明天!
摘自《现代教育报》&记者:&薛芳
走出课堂教学的峡谷&—&陶继新
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时候,一些教育的先行者,开始从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有人已经从课堂教学上人手,撤掉了讲台,改变了课堂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乐陵市实验小学立足于大语文教学改革,既汲取了先行者的经验,又在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从周目标引领,到前置性学习,从小组互助,到课堂展示,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
所谓周目标引领,就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学期教学的主体内容科学分解到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周目标一旦确立,一周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便可以具体化:识字、写字,成语、名言警,古诗词积累,现代文阅读,各种习惯、能力、方法的培养,都通过周目标来体现和完成。这样,既能使此后师生的教与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又能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接,从而在师生中构建一种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
李升勇校长认为,以前,好多教学目标都没有进入课堂,甚至没有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目标仅限于教科书和教参,无法构建明晰的知识、能力、智能体系,点点相连,只能构成一条单线,无法形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周目标就是变线为面,一个周目标就是一个小方块,最后块块相加,就拼接成课程标准的全面要求。
一、自主学习水到渠成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内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周目标确立以后,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的事,不再是教师领着、扶着、盯着、管着去学,而是必须自主独立地去面对一切。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相对充分的时间,在给定了学习内容和要求后,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学多少,都由学生自主安排,不再受教科书和课堂的限制。相对自由的心灵状态,必然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生命活力,即使性格较慢的学生’也会“笨鸟先飞”地于课外提前或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以便在小组互助与课堂展示中拥有发言权。于是,就有了异彩纷呈的适合于各个个体学习的方式与方珐,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有了自然之势。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地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不但可以提升当下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还会对学生终身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各取所需激发兴趣&
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一般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会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原有的优秀者最终沦落为中等水平;原有的水平较差者则每况愈下,差之更差。不同个体甚至同属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快慢多寡是正常的,任何高明的教师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所有学生接受与学习起来都恰到好处只是一厢情愿。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在大一统中失去了生命张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节课内数十人不可能都得到检测和反馈,滥竽充数者可以生存。乐陵市实验小学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其后的展示人人有份,任何个体“蒙混过关”都几无可能。即使在传统课堂上从来都不发言的学生,也要想方设法寻求话语权。而周目标学习将学习的内容放在了课堂之外,不同个体的学习就会因人而异,虽然各取所需,由于目标一致,所取内容就有了针对性。所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环境、条件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进度,同一个问题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向身边的人询问。而学生将各自所学的知识展示于课堂之上,就会因为这种特殊的“发表”而快乐,反过来激发下一次的周目标学习。这是一种良好循环的学习链。
三、教师进行科学预设
周目标的确立,并不等于教师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教师的学前指导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习组织的建立必须以组织教材为基础,教师在确立周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项学习目标进行科学预设,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学生以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用过关方式检测,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探究,教师必须了然在胸。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特别是研究周目标确定与此后的小组互助与课堂显示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预设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何作用等。
李升勇校长认为,周目标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指向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与终身的发展,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效果,而不是单一地指向“应试”。它的“素质”含量很高,是指向未来的。
前置性学习:明确、自主、多元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后置性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哺育式的,学习的过程几乎完全被教师所掌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乐陵市实验小学探索的是一种前置性教学模式。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习预习。那么,前置性学习是否一般意义上的预习呢?是否更换其名而未改其实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二者虽有相同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目标明确
一般性预习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学生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半功倍也就在所难免。前置性学习则是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既明,心中亮堂,学习的重点难点也便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现在是后喻学习时代,老师单纯的教已经不行了。学生的总目标周六一到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提前达标。而且,可以借助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积累字词、诗词、成语、观察、阅读、访问、调查等预习成果。
二、功夫在诗外
一般化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前置性学习不但包括教科书的内容,还要向与之相关甚至“无关”的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延伸。对于一篇课文,学生自学内容不仅要朗读全文、寻找重点词句和概括文章大意等;还要搜集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等相关资料。而且,还要用生活解读文本,调动学习个体所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知识;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等。
“功夫在诗外”。预习内容的扩展,使学生再反观教学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在此后的小组互助与班级展示的时候,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超越教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景观频频出现。这反过来又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在以后的前置性学习中更加主动与积极。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我们提出的前置性学习,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知识传播多元化提出的。但内容的多元与扩展,并不等于忽略课文本身,学生预习场是环课文而生成与扩展的。如果抛弃课文而只顾扩展,教师就会及时引导,让学生很快步入预习课文内容与扩展学习“二者得兼”的最佳境地。
三、教师主导性凸显
一般性预习虽然实现了变教为学,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但是教师教育的主导性相对弱化。前置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积淀,自己首先要进行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对于课文的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未教先知。同时,还要标画课文字词,准备检测内容;分析文本,梳理多元话题;联系实际,预设流程和问题;整体把握,预设语言和升华;促进内化,预设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内驱力,从而在信息源、方法、途径方面提供相应的资助和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教材、生活和知识的理解感悟,一般来讲要高于学生,加之充分准备,就会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无数个想法或者解题方法时,教师就会言简意丰而又及时地给予筛选和优化,让学生有洞若观火、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学生交流问题走偏走错了方向时,老师只是作一个看客,茫然无知、信马由缰地“放羊”。
前置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氛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创建学习势能场是对教师水平和能力的一种考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习惯,明确学习要求,提供学习范例,丰富学习方法等,则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
小组互助: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当今大班额的教学现实,为学生课堂交流展示设置了路障。很多课堂教学,甚至是名师的教学,一节课下来,也只有十几个甚至更少学生进行了有限的展示。而学生一旦得不到展示,势必成为欲言不能的无奈者,或者是消极的看客,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挑战。
李升勇校长认为,真正触发学生动力的课堂需要人人展示,于是,就有了小组互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学习一组,于是,一个个小型学习组织就应运而生了。
一、展示呈示多元
学生个性各异,大胆者往往抢先发言,在课堂上多有表现的机会;羞怯者即使胸有成竹也“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积极发言者更加积极,而不敢发言者更加畏缩。
小组互助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人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小组内交流展示。由于在前置性学习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小组交流时都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反过来又为前置性学习注入了生命张力,而前置性学习的高效,又为小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小组互助时,人人都要对词语的理解,中心句的确定,段意的分析,文章作者情感的把握,相关IN题的质疑、拓展和延伸等发表意见,也就是人人都要展示。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小组互助就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每个同学把个人的学习成果拿到组内交流展示,增加、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于是,小组互助交流的内容超越教材文本的情况便时有发生;教学参考书上的固定答案受到了学习的挑战,甚至“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景况时有发生;某一问题的结论有时与教师也有相左的地方,“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不由得让教师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惊叹。&&&&
二、更加关注合作&&&&
小组互助中,学生对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信息汇集、筛选、整理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习角色的认同,这是小组合作的难点,组内交流的严肃性,组员的态度和角色的分工转化,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培养成就感的关键。凡此种种,由于在小组互助中人人都在这些方面努力,就会主动地学会合作、学会评价等,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所无法达到的。
学生的展示有同有异,但重要的是合作。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应异中求同,汇集小组成员的全部知识和智慧,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为在全班展示提供共同的内容。展示时会有重复,所以过程中有归纳总结,小组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形成成果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梳理和内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汇集整理,最后构成全组的知识高地,内化为全组的学习成果和每个学员的共同拥有。
就背诵而言,传统教学的一节课上只是几个优秀学生背诵,其余则是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资格的“失败”者。小组互助背诵,人人都能背诵。各组选出各自选手再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较就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学习型组织,无论个人所在的小组成绩是好是坏,对其他同学都是一种激励,收获的就不再是“失败的教育”。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要走进文本,品味生活。他们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知:本文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几个方面写了什么景?同时,还要分段解读,从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词中读出什么内涵的意趣。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都要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此外,还要掌握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相关资料,从而为班级展示做好准备。
对于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展示内容,更关注学习的主动与否。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下一次的小组互助中更加积极主动,且逐渐形成小型学习型组织,培育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自主管理
小组互助的主要管理者是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大家都要按规范要求完成互助内容。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相互激励。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都希望在班内展示中取得佳绩,所以,人人在管理他人的时候就有了责任感。没有教师的监督,更没有教师的批评,完全是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展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真正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实现兵教兵的势能场。
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学生注意力问题,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由于人员减少,学习空间变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管理问题。一个班同时有8个以上的小组在活动,在小组内部,教师的管理和影响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又成为合作学习的重点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始突显,所以,学习骨干的培养又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如何约束自己,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引领、监督和激励,这既是学生干部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师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适时指导
记者曾采访过一些学校的小组交流活动,也颇为其热闹的场景而感叹。可是,在热闹的表层中,老师大多成了游离于小组群体之外的局外人。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小组互助则不然,尽管学生拥有自主管理的意识,但教师既要对小组互助过程的预设、展示和提高提前备课,还要不断地巡视于小组之中,对组内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不按要求做的,不会在组内学习的学生还要做针对性的指导。以至各个小组谁是主题发言人,谁做辅助性发言,谁担任质疑角色,最后由谁执笔形成知识高地等等问题,教师都要适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夯实基础,把双基落到实处,本课时小组交流展示以后,要有一个知识检测环节。教师把准备好的字、词拿出来,让全班认读、听写,然后交小组长,小组间交换评判,最后报出各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小组第一阶段的得分。
班内展示:热烈而有序
如果说小组互助是学生人人参与的话,班内交流则是组组参与。由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将交流互助中形成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与展示。这种展示比诸小组交流,显然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提升。
一、朗读展示:组组展示,逐一评价
语文学习成效的好坏,与学生朗诵水平的高下有着直接的关系。乐陵市实验小学就特别关注了朗读的展示。先是学生高声喊道:“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然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凡被选中的朗读者,大都会非常自豪而又大声地朗读。
核心组展示朗读之后,还要开展擂台攻守。核心组由谁展示朗读由全班说了算,可以挑最好的同学来读,去感受朗读的美好;也可以选择薄弱环节,抑制他组得分。
不管第一个朗读者的水平如何,都由其他学生依据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流利和有感情朗读标准进行评价,而且还要接受朗读挑战。随着“我读你来评,攀登新高峰”的响亮叫喊声,其他展示组的学生轮流朗读。最后,由教师点评,定出优胜组。
二、解读文本:分享成果,辩驳是非
文本解读是班内展示的一个亮点。学生高喊“攻防打擂,超越自我”之后,选出一个展示组,四位学生踊跃地走向讲台,先由主体发言人发言。这种展示是以记分打擂的形式开展的。一组代表在发表观点的时候,还要准备接受核心组的检查和质询。如果回答不出核心小组的问题,就要被扣除2分;如果补充者仍回答不准确,要被扣除4分;如果全组都无法回答要扣除10分,回答不准确酌情扣分。
对于发言小组来说,展示的过程既是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梳理思路、增强表达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深入思考和学习交流的过程。展示过程表现得好,可以增强学习信心;展示过程不够,可以通过其他小组的补充与批驳增长见识,加深与修正自己的观点。
对未展示的同学来说,在分享发言者的成果的时候,还可以印证自己的学习的正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往往都是在这种交锋中被大家掌握与破解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学生在班内交流的时候必须言之有物甚至要有一定的“新闻”发现。而另外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又往往对别人的见解进行反驳。于是,小组交流就不只是对正确意见的认同,也成了近似正方反方的辩论赛。
胜负乃兵家常事,小组之间的交锋也自然有胜败之分。一场交流之后,胜者还想下一次小组交流时保持不败的战绩,败者则力求在下一次的交锋中转败为胜。为此,都需竭尽全力地在一次“战争”前积蓄力量。这就为前置性学习和小组互助注入生生不息的活水。于是,前置性学习与小组互助便始终处于良性互动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就成了一种文化景观。
三、教师指导:主持“节目”,当好“导演”。
班内展示不等于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展示,无序状态下的热闹必然缺失两样东西:一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之动,二是学生有时会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下而游离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所以,这时教师不是混迹于学生之中,放任自流,而是始终引领着展示的方向。在学生激情昂扬的时候,教师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学生展示中不同观点一争高下而又难分难解时,教师不但要作出评价,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导演,须迅速地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航向。课堂虽然活跃,但不可知因素几乎随时出现,教师要从课堂生成的话题中不断地提炼出主导性话题,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文本的几个或多个主话题表述出来。
据李升勇校长介绍,展示之中的加分扣分权掌控于教师手中,如果交给全体学生,既不易操作,又容易发生混乱,分散、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班内展示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要做言简意丰的总结发言,对学生尚未明了的问题,要指点迷津;对争论的要点,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变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而是变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再是陈旧知识的剪切板,而是变成了文本走向生活的对接舱;不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变成了智慧生成的孵化器。
最后是教师布置延伸性的作业,一般是让学生从几个话题中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感受、体会。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改写、续写、仿写、扩写、缩写等。这样,学生再写这些作业的时候,就会言之有物,甚至兴趣盎然。
时下教学内容是多了还是少了?是深了还是浅了?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多了,深了。”理由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声浪早已经此起彼伏。其实,人们大多只看其表而未窥其里,只见其形而未观其实。
乐陵市实验小学在丰富教学内容与扩展教学篇目的时候,学生却呈示出乐此不疲的景观。
奇怪吗?本该如此。不解吗?顺理成章。
一、教材=文本+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并不是指某一种教科书,而是一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可见,教学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教材,另一类是生活教材。文本教材是经过加工、提炼、升华过的固化的生活,是前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除教科书、教参书、教学挂图外,还包括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广播、广告、标语、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告会等等。生活教材则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有些人经常把教科书与文本混为一谈。其实,教科书只是文本的一部分,是国家为了教师教学的方便统一编制的教学材料,它既不是教学材料的全部,也不是文本的全部。强调教科书的局限性,并不是讲它一无是处,它毕竟是经过不少专家、学者精心选编的,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其中是不乏优秀文章的。问题是不应把它当作圣经,当作法律,当作教学内容的唯一,而是把它当作教学的一部分,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就有了40项内容——时政课、科普课、文学课、观察课、民俗课、识字课、历史课、美文课、经典课、成语课、书法课、诗词课、艺术课、礼仪课、网络课、影视课、棋艺课、戏曲课、采访课、环保课、文化课、体能课、规划课、义工课、经商课、家政课、消费课、国防课、生产课、地理课、内修课、安全课、法律课、励志课、特长课、管理课、经营课、朗读课、尚贤课、生命课。
李升勇校长认为,教师人生经历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个人的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也是宝贵的学习材料,它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帮助。
二、选材:“取法乎上”
李升勇校长认为,现行教科书重点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工具性,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和人文性。课文的选择偏向了知识和学生的当前需要,却疏离了中华和世界文化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终身成长。正因如此,才有了语文课堂教学“低、慢、差”现象的“固化”状态。
人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甚至将教科书的少与浅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标志。其实,学生的负担过重,不是教材内容的深与难,而是教师讲授的重复与练习的过滥,特别是没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更没有开发内涵于学生之中的巨大潜能。学生学习,本应是个体获取知识、提升生命质量的幸福之旅,可现实大多变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精神苦役。如果将人类经典文化纳入学生学习的视野,且让其感受到其无穷的魅力,并在学习中享受提升生命质量的快乐,就可以化难为易,变苦为乐。
学生是不是感到特别困难呢?非也。走进他们的课堂,一二年级学生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的时候,那种精神振奋与心灵快乐,是我们成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与孩子们谈起学习,他们一脸的轻松,高度的愉悦。看来,学生本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到高深的文化,而我们却将一些既低又浅的文章讲来讲去,这必然使学生产生“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感觉,学习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人们都知道学习的规律是由浅入深,但却不知道还有由深入浅的规律。深的学好了,浅的不学自会。古代乃至现代一些所谓的神童,大多是由深入浅学习者。
经典的力量是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孩子的记忆力也是令人拍案称奇的。一个学前的孩子,可以游刃有余地背诵几万字经典,上学之后的所有学习都得心应手。对于小孩子的背诵,我们往往视之为死记硬背。其实,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死记硬背可以开发大脑,特别是有利于右脑的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将会给予人类一个巨大的惊喜。日本t田真的右脑开发之所以风靡世界,就是给人类只开发了大脑百分之几的人们燃亮了一个新的希望。
这样,我们再看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内容,却能够轻松自如甚至快乐无比便也就情在理中了。
三、课堂:生活化
现在有些人把学生紧框在课堂之中,把目光锁定在教科书上,闭门教书,为教书而教书,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化,不但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社会化,而且使学生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其实,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熟悉生活,高质量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乐陵市实验小学生活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括,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二是学习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话的真涪。
对文本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把文本还原于生活的过程。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沟通的过程。由于作者大多是成年人,更多的是有成就的成年人,其生活阅历非常丰富,而且情感思想又与人生阅历息息相关,所以要学好语文,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一味地就教材论教材,就课堂论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目光指向辽阔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在课堂上漂着,不可能进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课堂上分析研读教科书的结果,要让语文回归于文本,必须先让语文回归于生活。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才能更好地解读已经固化的文本生活。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观察课、时政课、地理课、体能课、家政课等,就是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新的课型。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经过两年的改革,基本实现了基于知识,超越知识的教学目标,编写了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课堂,超越课堂的教育时空,形成了基于生活,超越生活的课堂生成。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八个转变——教学目标由就教学论教学转变为教学为教育服务,教学材料由单一教科书转变为生活全景,课堂教学方式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教学顺序由教后学转变为学后教,教学活动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教学关系由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课堂生成由平面传递转变为立体涵养,教学过程由重积累知识转变为重体验成长。市教学研究室吴健同志认为,这是一次对语文教学颠覆性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生命状态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本质性的飞跃。在乐陵市参加德州市教学能手评选的16人中,乐陵市实验小学竟然5人榜上有名,元旦竞赛、毕业会考中更是名列全市第一。社会与家长认可,教师主动改革和学生快乐学习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有人说,乐陵市实验小学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名副其实的品牌。
(此文发表于《山东教育》2008年第3期)
让语文回家——解读乐陵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
&&&&&&&&&&&&&&&&&&&&&&&&&&&&&陈培瑞&孙明霞&&&&
地处鲁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乐陵县实验小学,自2005年以来,开展语文大课堂教学实验,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目标、大课程、大教材、大课堂体系,使语文教育走向朴实、简约,回归生活。
一、改革愿景——让语文回家
李升勇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始终是同祖国语言和文学创作的特点相伴而生的。汉语言及文字的突出特点是形象表意。中国古典文学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乐府,不仅充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还合辙押韵,语言美、节奏美、形象美、琅琅上口,极易背诵。扎根汉语言和文学创作土壤的传统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了许多精华。表现在:
(一)以典型范文为基本教材和主要学习内容。中国历代语文教材,特别是蒙养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语文教材,都是经典范文。《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许多名篇被选入教材。
(二)以熟读和背诵为基本学习途径。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读书有声,抑扬顿挫,书声朗朗。
(三)以学习者自悟为主。正如刘勰所说:“披文以如情”,“披情以入境”,体味感悟,出乎意外。
(四)教学以点拨为主。从孔子的“杏坛”、齐国的“稷下学宫”到南北朝的“书院”,以及遍布乡里的私塾,其语文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同读、共同讨论问题,辅以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概括了古代语文教育传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让语文回家,意味着让语文教育反扑归真。“反朴”即让语文教育返回到语文固有的面目上来,“归真”,即让语文教育归到固有的规律上来。以此为“原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而不是“离经叛道”、“离家出走”。
二、上下求索——走“回家”之路
语文改革总的路径是: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拓宽课程范畴,拓展教材内容,扩大课堂范围,使课程与课堂有效结合;引领学生鉴赏各种文体,用生活诠释文本,用文本提升生活,使文本与生活有效结合;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自主写作,使语文教育走向朴实、简约,让教育回归于生活。
(一)构建大课程体系
将学生生活的所有空间都变成教育的空间,将教材定位为:文本+生活;将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整理形成三大课程体系:1.基础性课程:包括字、词、句、诗文经典、朗读;2.文本性课程: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大系列;3.实践性课程:经过开发、实践之后进行筛选、合并,确立了20种实践性课型,分别是观察课、朗读课、时政课、礼仪课、民俗课、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影视课、经典课、历史课、地理课、规划课、科普课、体能课、家政课、棋艺课、文学课、特长课、书法课。
各种课程协调统一,课内与课外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积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二)拓展教材内容
将教材向其他学科内容延伸,向参考资料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延伸。用文本拓展生活,用生活诠释文本。把教材分为文字版、电子版和生活版三种形式。文字版教材又包含生字、成语、名言警句、文本阅读、美文背诵、经典诗词等内容。其中文本阅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选自全国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另一部分选自选自各种书籍报刊中的精美时文。
(三)拓宽课堂范围
将“书本的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将“学校课堂”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课堂。凡是生活所能触及的空间都是课堂。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与灌输,不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分享智慧。
如对成语的学习与积累,课堂上只是展示,更多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二年级的一个孩子学习了“人山人海”这个成语后,在跟着妈妈去逛刚开业的超市时,自己悟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回来在日记本上写下“超市内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的句子;有个孩子学习了“不出所料”之后,自己在阅读中进一步领悟到成语的含义,就到学校告诉老师:“我昨天看一本故事书,猜到后来可能是怎么的结局,结果不出我所料……”
(四)重建课堂结构
改变课堂流程,实施栏目教学。
1.周目标导航。即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改变了近年来目标教学所强调的“当堂达标”教学思路。由于把目标上移为“周目标”,学生主动学习,减少了师生的重复性劳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前置性学习。设立前置性学习笔记本,根据周目标要求自主学习,积累字词句、背诵古诗文、阅读相关文章或观看相关电影电视、收集相关资料、解读文本、提出问题等。为保证前置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将“周目标”提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并给家长提出相关要求:了解周目标的设置,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老师及时进行指导。
3.基础过关。在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过关的形式,检查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认读字词,诗歌背诵,成语的积累等。
4.成果展示。对于基础性课程的成果展示,主要是采取游戏、接龙、竞赛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在小组过关的基础上,采用抽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有一个同学不过关,整个小组的成绩就受影响。
对于文本性课程(即阅读类课程)的成果展示,则采用栏目教学和“闯关”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课的展示分为六个栏目:
通过第一栏目(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实现,旨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个栏目是“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重点训练、检测朗读能力;“入情入境,品味人生”&和“得知得智,拓展人生”两个栏目,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读中感,读中悟,逐步走进文本,让生活与文本对接,把文本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获得知识、延伸阅读,这既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分享智慧、丰富思维的过程;第五个栏目“化人化文,学以致用”,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将学习感悟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把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文字的过程;第六个栏目“超越自我,百流归宗”是个全班互动过程,师生进一步解读文本,通过“攻防打擂”的形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教师适时点拨、总结,使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对于实践类课程来说,不同的课型其学习流程是不同的,主要采用“自主实践—家校合作-小组互查-多元展示(文字、活动)”来进行。
对于“栏目教学”,老师们感慨颇多。张辉老师说:“实施栏目教学以来,我们站在教育的高度处理课堂教学问题,首先教给学生利用三步读书法进行前置性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进行朗读练习,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不受任何思维的限制,对文本有了个性解读;学生根据栏目教学要求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字词的教、测、查,组内朗读的指导,评价,班内朗读展示,整个课堂环节了然在胸;文本解读时,组内的交流,归纳,班内的攻防,梳理,一路下来几乎不用老师的提示与组织,却实现了生生交流,达到了思想的碰撞,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在这种交流、展示、高效、多元的课堂上,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促使智慧的生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六年级成绩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