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是泰国有一个中南大学 数学天才才,他有一本研...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 家长来吧 [我要发帖]
近年华人青年数学家张伟、恽之玮、田野接连获得拉马努金奖,确实让人欣喜。
 SASTRA拉马努金奖(英语:SASTRA Ramanujan Prize)是为纪念印度著名数学家拉马努金而设立的奖项,由位于拉马努金故乡贡伯戈讷姆的Shanmugha文理工研究院(简称SASTRA)所颁发。该奖项自2005年起每年颁发一次,授予在拉马努金的研究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获奖者的年龄需在32岁以下(拉马努金去世时的年龄),奖金为10000美元。
 == 历届获奖者 ==
  ! 年份
!! 英文名。
!! 所在学术机构
  | 2005年 || [[曼朱·巴尔加瓦]]
|| Manjul Bhargava || [[普林斯顿大学]]
[[卡纳安·桑德拉让]]
||Kannan Soundararajan[[密歇根大学]]
  | 2006年 || [[陶哲轩]]
|| Terence Tao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2007年 || [[本·格林]]
|| Ben Green
|| [[剑桥大学]]
  | 2008年 || [[阿克夏·文卡特斯]]
|| Akshay Venkatesh || [[斯坦福大学]]
  | 2009年 || [[卡特林·布林格曼]]
|| Kathrin Bringmann || [[科隆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 2010年 || [[张伟 ]]
|| Wei Zhang
|| [[哈佛大学]]
  | 2011年 || [[罗曼·霍洛温斯基]]
|| Roman Holowinsky || [[俄亥俄州立大学]]
  | 2012年 || [[恽之玮]]
|| Zhiwei Yun
|| [[斯坦福大学]]
2013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研究院研究员田野因其在数论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由理论物理国际中心(ICTP)和国际数学联盟(IMU)共同设立的拉马努金奖(Ramanujan奖)。此奖年龄放宽到45岁。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他的正式最高学历是大学没能毕业,虽然后来获得了剑桥学位,走的是后门,他却是个让全世界数学家都艳羡和抓狂的印度年轻人。
  在英年早逝后,就数学天分而言,数学界把拉马努金归类于大数学家高斯以及欧拉行列,他在数学界的伯乐与导师、著名英国数学家哈代据说这样评定他,如果说拉马努金的天分是100分的话,哈代只有25%,他的合作者李托伍德30%。他们两人在数学界的地位可谓显赫,丹麦数学家波尔曾说,在他们的时代里,英国数学界除了哈代,就是李托伍德,还有哈代-李托伍德。19-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德国的希尔伯特也只得了80分,希尔伯特是多个数学领域的开创与奠基者,许多学者沿着他指引的方向成名成家。用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来对比,华罗庚可能有20%,而陈景润有15%。华罗庚相当于拉马努金的缩小型中国版。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拉马努金,《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提到过他,《心灵捕手》也提到过,天才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先有love然后才do,当然还需要合适的导师。  目前,一部讲述这位数学天才的影片正在拍摄当中。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知无涯者 拉马努金传》:  天才都不具有普遍性。如今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和一批关于“天才” 的书,在对孩子未来的设计方面产生多大误导,实在无法估计。也许这就是《知无涯者》的教育意义所在。在书中卡尼格尔写道,与其说是哈代发现了拉马努金,还不如说是拉马努金发现了哈代。哈代不是说过,一切天才都是自己造就自己。本书译者之一、知名数学家齐民友教授也说,天才是不可培养的,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这里的“求”除了培养,还可指发现的意思。也就是说,天才不仅是不可培养,也极不容易发现。据说每500个天才要扼杀499个。在哈代之前,拉马努金也曾给霍布森、贝克两位著名数学家写信,结果还不是石沉大海?所以,这方面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比如考试之类)。拉马努金恐怕在一千年里也不会出第二个!   真正要紧的问题在于,一旦发现天才,就要给他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这本书对决策者也有价值)——正如哈代所做的(到处宣传,合作研究,并使拉马努金成为皇家学会成员等)。人才难得,天才更是凤毛麟角,自古天才与天才相知相遇的故事其稀罕程度可想而知,变成佳话也就不足为奇,而主人公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恐怕只能举出哈代与拉马努金的动人例子。   天才不可培养,也不易发现   一般来说天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才思敏捷型”,象棋大师就属此类;另一种是“思想深沉型”,爱因斯坦无疑是其代表。无论哪一种,首先必须是成功者才能为人所知,而成功更多地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建立原创性理论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换个时代爱因斯坦可能成不了爱因斯坦,海森伯成不了海森伯……这也就是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一般对科学大师或象棋冠军并不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拉马努金就截然不同,似乎比较难以归类。他经常宣称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启示,一早醒来就能写下半打子极为夸张的公式,这显然比速算家远为罕见。哈代认为,拉马努金的高超技巧(不妨称之为“数感”),历史上只有欧拉和雅可比才能与之相比。但是自高斯、黎曼、庞加莱以后,崇尚数感的时代渐渐过去,到20世纪布尔巴基结构主义的崛起,数感被彻底埋葬。   所以,拉马努金本不该引起当时的数学家太多的兴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比起前辈他的数感自有独特之处。他没有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却独立发现了个公式。写给哈代信中的那部分,显然只是“冰山之一角”。哈代仔细查看了这些在印度时就开始积累的公式,它们通常有高得不可思议的幂次,多重积分、和式或连分数,犹如“言简意赅的警句,一两行之间压缩了极其丰富的数学真理”(卡尼格尔语)。哈代估计大约有2/3是欧洲数学家已经发现的,他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一切天才都是自己造就自己。天才不仅不可培养,也极不容易发现。在哈 代之前,拉马努金也曾给霍布森、贝克两位著名数学家写信,结果还不是石沉大海?所以,在发现天才方面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真正要紧的问题在于,一旦发现天才,就要给他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哈代所做。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天才自己造就自己——哈,天才都是被神指引。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知无涯者》引言  1913年夏季的一天,一位年方二十,来自加尔各答某古老望族的孟加拉青年马哈拉诺比斯,站在国王学院的小教堂前,这里.是英格兰颇具中古之风的大学城剑桥,自1446年起,历经三代国王的经营,庭园宏伟壮观,不亚于大主教教堂,刻有凹槽的石柱指天而立, 支撑着拱形圆顶。朝南一片墙上的镶花玻璃窗将阳光反射得洒遍屋顶。  这一切深深地迷住了马哈拉诺比斯。他乘船由印度来,计划在伦敦求学,刚下船不久就坐火车来这里观光。他留连忘返,结果未赶上去伦敦的最后一班车,便暂住在朋友家里。他一直不停地说那小教堂如何如何富丽堂皇,又说他如何地深受感动等等。  朋友建议他干脆忘掉伦敦,来就读国王学院。马哈拉诺比斯要听的正是这句话。第二天他就去见院长,不几天就成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学生,这使他又惊又喜。在剑桥住了 6个月后,他的数学辅导教师问他:“碰到那位了不起的贵国同胞拉马努金了吗?”  他听人讲起过,但还没有碰过面。拉马努金是位自修而成的数学奇才,来自南印度马德拉斯城外的一个小镇。与马哈拉诺比斯所熟知且讲究时尚的加尔各答相距上千英里。那里和自己家乡之间的差异之大,正像自己家乡和伦敦的差异一样。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北印度人眼中,南印度是个落后迷信的地区,全未受到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大城市的理性启蒙。可是,就在这么一个地方,从一个贫穷的家庭出现了这么一个天才横溢的数学家,让英国把他请到剑桥来,和三一学院的学者们分享他的才华,同时也让他跟他们学点东西。  剑桥大学的各个学院,三一学院最大而且历史传统也最显赫, 帝王、诗人和天才层出不穷,牛顿就在这里读过书。从1755年起,他的大理石雕像——手持用于探索光的多色性质的二棱镜——一直站在小教堂前。拜伦也在这里逗留过,还有诗人和作家丁尼生、萨克雷和菲茨杰拉德,历史学家麦考利,物理学家卢瑟福,哲学家罗素……,外加五位英国首相。  如今拉马努金也在三一学院。  不久之后,马哈拉诺比斯终于见到了他,而且渐渐成为密友两人经常在星期天早餐后散步很长一段时问,谈人生, 谈哲学,谈数学。马哈拉诺比斯事后回忆这段往亊时,认为他俩友谊的萌芽开始于拉马努金抵英那年的秋天,他到惠威尔庭院的宿舍去看拉马努金:这是一座类似四合院的二层楼房,中间一块草地。哥特式窗,每隔一段有楼梯通往楼上的房间.拉马努金的房间在底楼.离院子只有一两步。  那时剑桥已经开始转凉。马哈拉诺比斯进屋时看见拉马努金正坐在火炉旁边取暖,他的脸胖胖的,略有麻瘢。这就是全印度引以为荣的那个人,他就在这里。英国真是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请到剑桥:可是好亊多磨,就在这1914年的多事之秋欧战爆发,三一学院的内维尔庭院,这是著名建筑师雷恩爵士留给剑桥的永恒纪念——改成临时医院。成千的人去从军,剑桥几成空城。而且,天又冷。  "晚上够暖和吗?”马哈拉诺比斯问道,眼见拉马努金瑟缩地坐在火炉旁:“不够暖。 ”来自四季温暖的马德拉斯的天才数学家回答说。每晚他穿着大衣睡觉,还裹着围巾。马哈拉诺比斯以为他的毯子不够,便到火炉对面睡觉的地方去查看。 床单很乱,好像拉马努金刚刚下床似的。可是毯子动也没动,整整齐齐地平铺在床上。  没错,毯子足够了,可是拉马努金不会用。于是客人便亲切地、很有耐心地教他怎样把毯子向后拉开,再让身体伸进去……  因为战事,拉马努金一连5年与印度隔离。独居异乡,住在冷冰冰的英国。这5年里他写出了 21篇分量很重的论文,给世间留下永存的数学遗产。此后他终于衣锦荣归,受到英雄似的接待后与世永别。  后来一位英国人提到他时曾说“斯里尼瓦萨?.拉马努金是如此伟大的数学家,让他人无法嫉妒。 他是这一千年里印度最最伟大的数学家。”他那敏锐的直觉, 使他去世后七八十年的当代数学家们仍感到无法捉摸:他的著作至今仍被不断地深人研讨,他的理论被应用在很多方面——高分子化学、计算机,甚至(有人建议)癌症,这些都是在他生前无法想象的。因此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如果他被早发现几年,或者再多活几年,情况将会如何?  拉马努金平易近人,自奉甚俭。他的举止和他的幽默感也都朴实无华,他不是只知道钻牛角尖的白痴,除了数学之外,各方面都有所知。他执著、勤奋,其至可以说很有魅力。 可是在剑桥、加尔各答或孟买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极为刻板的憨汉,马哈拉诺比斯教他如何盖毯子这件小事便让他“感激涕澪”,任何一点小差错,他都引以为耻。他的书信中,除了数学内容,几乎毫无文采可言。  我想借本节叙述拉马努金的故事,一位心地单纯却又无法揣摩的智者的故事。  这是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冲突的故事……拉马努金 的成长地,南印度贡伯戈纳姆市的萨兰伽帕尼三尼第街,与耀眼的剑桥之间的冲突故事,也是西方数学传统的无懈可击的证明与强烈而神秘的直觉之间的冲突故事。拉马努金的这种直觉使东西方人都为之惊异。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他对自己的才能有极强的信心、 但是这个故事的结论并不是天才一定会出头……当然拉马努金最终是出人头地了 ,但是好些事几乎没有循理发生,如果不 是他如此坚持到底,或是运气稍有不顺,他就会终生默默无 闻,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关于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故事,关于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关于它们既可以造就天才也可以毁掉奇才的故事。由他的故事,我们不能不问,在 今日的印度还有多少未为人知或尚未被发掘的拉马努金?甚至就是在英美国家,因为种族或经济隔离而生活在夹缝里的人,有多少根本不了解身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这个故事也是在问你,到发现了一位奇才之后,该怎样做。拉马努金是被一位英国的数学家带到剑桥的,他曾去函请求这位数学家相助,这就是风度翩翩,学术威望无人能比的哈代,哈代看出拉马努金是一朵奇葩,但是如果把他在印度时从未接触过的数学细节填鸭式地灌输给他,不论方法是何等有系统,他也是一定不能忍受的。“我怕,”哈代写道,“如果我一味坚持,叫他做他不愿做的事,这会毁掉他的自信心,也会窒息他的灵感。”  拉马努金在成长时期一直向石雕的神像祈祷,而且一生中一向听命于家里最崇拜的一位女神,并宣称他的数学洞察力全来自这位女神。他的许多定理,虽极尽人类智慧也难以证明,但他都证明出来了——可是好多数学家仍然想不透怎么会有人想得出这样的定理。本书探讨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心灵.它一张一弛之间闪烁出无穷的创新力、直觉和智慧。  和许多书一样,本书开始只是起于一念,可惜它不是我自己的主意。它是巴巴拉?格罗斯曼的主意,那时她是克朗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如今在斯克里布纳斯出版社工作。巴巴拉第一次得知拉马努金的名字是在1987年。那一年英国、美国和印度的报章杂志全都刊载着纪念拉马努金百年冥寿的文章。巴巴拉的心情宛如马哈拉诺比斯站在国王学院的小教堂前时那样着迷:她首先关心的是,他那非凡的一生这么短暂——其生平充满了那些故事;继而又想到,在他去世后这么多年,在这电脑时代,为什么他的一些定理,正如她后来所描写的:“ 又活生生地从历史中被揪了出来。”  当我的经纪人比竹告诉我说,巴巴拉有意出一本关于此人的传记时,我问道:“谁是拉马努金?”我虽然心存疑窦,也还是对他的生平做了一点探讨,主要是根据印度作家为他写的传。看得越多,自己也越被他的魅力所震撼。这是一个从赤贫转为智慧富豪的故事。正如一位英国数学家威尔逊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他的一些生平轶事真可以由一位电影脚本作家几乎原封不动地写成剧本。” 我的疑虑开始消失,想到有如此的机会来研讨这一代奇才的生平,兴奇之情油然而生。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不久前,我看了一部谈拉马努金生平的短片,它由英国制片家赛克斯摄制,并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行。片名是《来自印度一位小职员的信》。赛克斯很有技巧地把拉马努金的生平浓缩在一个小时的短片里。看完之后我对哈代也极为赞赏,他是拉马努金函请援助的第三位,其他两位都没有帮忙。哈代不但马上看出拉马努金的才华,而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弄到英国。让他学习以前没有学到的数学,最后让他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为什么是哈代?  完全凭他数学上那种明察秋毫的锐敏吗?恐怕未必。其他两位在数学上的成就也都很不错。这一定有他秉性上的某种异常之处,不完全与知识有关——可能是他特有的开朗,愿 意打破生活的常规,同时敢于将自己的声誉在一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身上下赌注。  我后来知道,哈代行止怪异,是个很令人着迷的人物:他是个板球迷,写一手好散文,长得很英俊;可是他却以为自己长得很丑,连镜子都不肯照。这位英国大数学家,数学界的奇才,在他开始和拉马努金交往时,自己正在他专长的一行里推行革命性的改革,影响及于好几代后继者。  哈代慧眼识人,能在褴褛的外表之下看出这位天才,当然值得人们赞扬。人们也会同意世界因此获益匪浅。但是我认为哈代自己也大有收获:他和拉马努金共处的这段日子,被他称为“生平一大乐事”,也改变了他的一生。所以这是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是天造地设的。  我不得不再说一点,明知道加上这一点会引起某些人的 反感。哈特利说过,过去也是一个奇境。对美国人来说,印度和剑桥真正是异邦,“那里的人做事的方式不同”。我们的故事开始于20世纪初,那时印度仍然是英国殖民地而维多利亚仍然是女王,所以故事可以说是对异时异地的探索。除了时间地点不同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点:拉马努金和哈代终生从事的数学,不论是单独还是共同研究的,对于我们同样也是生疏的“异邦”。  最难抗拒的念头是只想描述拉马努金奇特多彩的一生, 而对他的数学完全不提。事实上,很多写拉马努金的人都把他的生平和工作分开。现有的传记中,好些完全不提数学,有些就只在书后加个附录。至于专门讨论他的数学的学者们的论文,则总是寥寥数语算是交代了他的生平。  假如我们对拉马努金为之活了一生,而又情有独钟的数学毫无所知,那么对他的为人处事又能了解多少?正好像对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或对一位哲学家的理念毫无所知,则对这位艺术家或哲学家又能了解多少?  要谈数学,我心里明白,对一般的读者(以及作者本人)而言可能是一种负担。艺术至少看得见;哲学或文学,固然十分深奥,总可以用文字表述。数学则不然,它用的词汇和符号大多数人都不熟悉,所涉及的园地,从至小到至大,皆非通常的语言所能描述。如今数学分得如此之细,有人告诉我,刊登在绝大多数数学刊物里的绝大多数数学文章,绝大多数数学家都看不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有位安德鲁斯发现了一件长年被遗忘的拉马努金在三一学院的手稿。他就说过,这份手稿,只有在这个数学分支中已经是专家的数学家才能识别——仅仅有博士学位的职业数学家是不足以胜任的。  一般读者对拉马努金的数学问题又能领会多少呢?  几乎全然不知。拿起一份数学杂志来,读到拉马努金对某个定理的证明,连20多页全是画符似的符号——特别是拉马努金式的写法更是如此。他经常将十几步的证明缩短成 一两步,跳过去的相互联系要读者自己去找,但是,如果只想 体会一下他的成果的风味,领略一下他工作的心路历程,或是历史的根源,则又如何呢?这倒不太难以克服,至少不比追究哲理的辩论或文学的笺注更难。  从某一角度来看,拉马努金的数学要比数学的其他分支较为容易接近,因为他所研究的,一大部分可以归在数论之下,讨论的是普通数的特性和形态。这些数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得到的,诸如8,19,376等等,比起夸克、类星体及磷酸肌酸等等常见得多。拉马努金使用一些极微妙和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处理问题,轻而易举地就把问题公式化了。  在“致谢”部分,我将写书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所有朋友一一列出名姓:“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作为一个整体的南印度人,他们使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满意的日子。”  我在南印度一共过了五个星期,走遍拉马努金一生:所去过的地方。坐火车,乘汽车,逛庙宇,用手抓芭蕉叶上的东西吃。在贡伯戈纳姆的大街上被牛从后面撞过来,在戈朴穆地跟壁虎同居一室。我走访了拉马努金出生的城市埃罗德我参观了他住在那里渐渐长大的房屋;在他的母校做晨操;也去赏游过他一生的转折时期曾去过的纳马卡尔庙。最后我去看了他在马德拉斯逝世时的房间。当地的印度人请我去他们的家、用种种方式招待我。人力车夫、机器脚踏车车夫不辞辛劳地将我带到偏远的地方去。每当我用糟透了的发音讲南印度的地名时,他们很难弄清楚我讲的究竟是什么。他们瞪眼看着我的白皮肤,但总是对我非常和善有礼。  和这些南印度人共同度过一段日子之后,难免不感到自己灵性的提升,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高的崇敬,隐约地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了疑问,几百年来,西方的艺术家一直希望将他们的宗教感受表达出来,所以有了巴赫的赋格曲、哥特式教堂,来仰赞神祇并歌颂神祇的美徳……今日的南印度,宗教崇拜的浓厚气氛仍然弥漫各处,与在世俗的西方相比,似乎更容易引起对拉马努金数学的精神共鸣。  拉马努金心目中的英雄哈代,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在他去世时,一位吊唁者曾写道:他有极深厚的信念,认为数学的真理描述出一个清晰明亮的宇宙,其结构如此精致美观,与它相比之下,物理世界就显得既污秽又紊乱。正由于这一点,使他的朋友们认为他对数学所持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属于精神世界的近乎宗教信仰的东西。  对拉马努金而言,上述情况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终生信奉神祇,将这无边无涯的大千世界作为他数学上和精神上的家园。他曾说过:“一个方程如果不能表达神的旨意,对我而言就完全没有意义。”  1990年5月于巴尔的摩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数学家尚且如此,普通人与他们简直两个世界。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数学我感觉真的是需要天才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华罗庚与拉马努金相比较,贝特曼这样说,“两人主要都是自学成才的,都得益于在哈代领导之下,在英国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他们之间又有截然不同之处。首先,拉马努金并没有全部完成由一个自学天才到一个成熟的、训练有素的数学家的转变,他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数学的原始性,甚至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猜谜性质。然而华罗庚在其早期数学生涯中,就已是居主流地位的数学家了。其次,拉马努金与哈代的接触更直接,更有决定性意义……。虽然华罗庚在英国工作时得益甚大,但他与哈代在数学方面的接触显然不是这样特别集中的。”华罗庚“成功地从自学数学的天才青年成为造诣高深、有多方面创造的数学大师”。这一切靠的是华罗庚非凡的努力与惊人的毅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关系,数学家也是人,所以数学家就避免不了这些关系。往往一个数学家的周围往往聚集一批数学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或有师徒关系或有其他联系。尤其是在一位著名数学教育家的精心雕琢之下,一批数 学上卓有成效的人才会脱颖而出。三一学院哈代及其周遭的数学家就像贝努利家族和欧拉、莱布尼兹等的师徒效应对数学的卓越贡献一样。  天才有时候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天才,但一定知道另一个天才是天才。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嗯,慧眼,主要是有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1729——每个整数都是拉马努金的朋友  拉马努金病重,哈代前往探望。哈代说:“我乘出租车来,车牌号码是1729,这数真没趣,希望不是不祥之兆。”拉马努金答道:“不,那是个有趣得很的数。可以用两个立方之和来表达而且有两种表达方式的数之中,1729是最小的。”(即1729 = 1^3+12^3 = 9^3+10^3,后来这类数称为的士数。)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期待继续!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惊闻今年国际数学奥赛中国屈居第二  要知道,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成绩一直远远优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奥数培训班风起云涌,无数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奥数班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很多学生都上过这种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何仅仅表现在考试上?  跟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法国的中小学生在奥数比赛中非常平庸,一次团体冠军都没有拿到过,然而已有11人获得菲尔兹奖,在世界上排第二名,仅次于美国的13 名。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算,法国的数学科研水准是世界最高的,因为法国的人口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除了菲尔兹奖,法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数学家,诸如笛卡尔、高斯、庞加莱等。“费马大定理”世界闻名,其实费马就是一个数学业余爱好者,他本人的职业则是律师。  在举国体制下,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就如乒乓球一样得个第一名应该如探囊取物,但今年却失之东隅,不得不让人深思。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天才是如何培养的  避开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看看日本人是如何培养天才的。  《最强大脑》最吸引眼球的无疑是辻窪凛音,这位日本小学3年级,才9岁的女孩。对于她的表现和成绩,中文网站只有一片惊呼声,都认为是天才。  她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凛音是长女,她还有个妹妹。她的母亲并不认为孩子是天才,而是认为应该在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大脑开发,就像再肥沃的土地也是要深耕是一个道理。  为此她的母亲在孩子幼儿园时期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兴趣课,包括音乐,游泳,体操,以及珠算,每周共30个小时,按5天计算平均每天6个小时。更可观的是上这些课的费用,根据她母亲的回答,一个孩子每月的学习费是4万2日元,两个孩子8万2,也就是说她母亲要每月花费4千多人民币在孩子的教育上。  根据日本的报道,在日本平均每年有16万人报考珠算9级,通过的人是200人左右,其通过率是0.1%,凛音是以最小年龄通过的。而通过10级的人在80个人左右,也就是说在日本和凛音拥有同样计算能力的人还有不少。  按照凛音所在珠算学校的校长的认识是孩子的聚焦能力非常强,也就是别的孩子很快就没有能力聚焦的时候,而凛音做几个小时的题也不会烦。许多父母都想造星,培养这个那个,但是不知道孩子通过学习究竟能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所谓一花一草皆世界,就是比如讲孩子学的是游泳,但培养的能力是耐力。  在这里关于心算这个词,要补充两句。对,的确是心算,但是《最强大脑》电视节目并没有做解释。其实,这是通过珠算培养出来的。根据日本电视介绍,凛音在计算的时候,脑子里是有一把算盘的。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答题的时候手在不停动的原因。  另外,她的速度能如此之快,和她平时大量的练习绝对有关系,日本的珠算10段的题远比江苏卫视上出现的题更难,但是她可以在写答案的时候就开始看下一道题。  算盘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在电脑盛行的天下,仍培养孩子学习算盘,他们培养孩子的耐力和意志力。中国会打算盘的孩子大人真的不多了。  凛音和其他有特长的小朋友也上过日本的电视节目,但日本的电视就没有去把小朋友们作对比,他们知道小朋友心算能力很强,大人的表扬称赞也不能过分。孩子就是孩子,不把孩子和孩子作对比,不把他们捧上天,让他们平静成长,这才是关键。  不勉强孩子,认真观察,勇于培养凛音的母亲是天才母亲。每天晚上上完珠算课已经晚上10点多才睡觉的凛音小朋友完美地呈现了天赋与努力结合。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南大学 数学天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