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带教计划的教怎么读?

您当前的位置:&>&&>&
&有效课堂&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有效课堂&体现了不同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应该&强化一个基本共识,关注五个核心要素&。
一、强化一个基本共识&&寻求合理的中间地带是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念的主流思想是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接受性学习为中心。欧美教育理念的主流思想也是三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合作探究为中心。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教育理念,十分明确地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多年教育改革的实践使人们体会到: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处于两个极端,而真理恰恰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比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打好基础与谋求发展的关系、生活经验与数学现实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只能通过改革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寻求合理的平衡,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能持久的。《中国教育报》日在《寻找中间地带》一文中指出:&寻找中西方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不仅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大策。&经过新课程的实践和反思,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寻求合理的&中间地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首先要强化上述基本共识,应把这一基本共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只有自觉地把这个基本共识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教学行为,在实践中避免走极端的做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成为现实。
二、关注五个核心要素&&课时目标、课堂活动、学生思维、基础训练、教学反馈
传统的课堂过多地强调接受学习,教师讲学生听,一切按预设进行。课改初期的课堂则更多地强调开放和生成,曾记得当时一条&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标语,一度广泛流行于城乡学校,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这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传统的、沉闷的课堂必须进行变革。但一段时间后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低效的情境创设,无效的自主探究,形式化的合作学习,泛滥的廉价表扬随处可见,历史课缺失了&历史味&,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践中走样了,课堂教学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许多教师敏感地呼吁&如果新课程的课堂就是这样,我们宁可回到从前&。
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影响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是必须重点关注的。&&&
1.课时目标具体、明确。
新课程实施中有些课堂三维目标重心偏移,忽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而把后两者当做新课程改造传统课程的标志和第一追求。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这种应该在学科渗透、习惯养成、行动磨砺、社会影响中逐步培养的个性品质,变成了直接教的东西,甚至成了一两节课就能教会的东西。有些教师对课时目标的认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重视课时目标,仅仅把它看成是教案中的&装饰品&,备课时直接从教学参考书上抄,不把课时目标放在心里;二是虽重视课时目标,但表述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切忌空泛,缺乏操作性。课时目标不要过高,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也不宜过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与具体内容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已知、需求与特点出发设定课时目标。这始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
2.数学活动扎实、有效。
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物理负担和心理负担两种,这是大家公认的。近来有研究表明还有&第三种负担&,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产生的负担,进一步说是由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产生的负担。仔细想来,学生负担过重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来自&炒回锅饭&。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课后只好以&量&来弥补。一个历史知识点可以出现在十多张练习试卷上,学生的课业负担能轻得了吗?&第三种负担&这个观点非常清晰地建立了两个概念: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以往总说,社会大趋势不改我有什么办法,高考指挥棒不改我能怎么样,家长的观念不改我老师也没辙,推得一千二净。现在明确了,作为教师,你的责任在于把每节课都上好。二是,减轻过重课业负担,重在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研究。
3.学生思维主动、优化。
有人说,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全面、全程、深度参与,外在活动状态与内在思维状态是否活跃,学习是否有效,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个维度的目标上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是评价一堂课最根本的出发点。数学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其实质是思维的积极展开,在数学活动中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反观我们的学生,基础扎实,循规蹈矩,是不是缺少了一点敢于狂想的劲头?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和标准答案太多,而基于平等的质疑和独立思考太少?当学生长期被标准答案压制的时候,其自由思想的空间还有多大呢?在美国,学生的作业不重结果重过程,重在质疑、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因此,学生主动参与、灵活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当然,需要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表面的热闹、散乱的活跃,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该会的却什么都不会。
4.基础训练适时、适度。
5.教学反馈多元、及时。
依据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利用多种评价手段,去巩固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学生反馈的方式应是多元的:一次考试成绩,投向学生的表扬或赞许的目光,一段对作业不乏严厉的批语,一项专为某人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一次有区别的检查或提问&&都可能是有效的反馈评价手段。反馈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是批评或者警示。必须明确,表扬、批评和警示都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当代中国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新一代,在生活中更多接受的是长辈的关心甚至溺爱,因而在成长中就更加需要恰如其分的批评或警示。
要重视发展性评价,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学会学习&的反映。但也要恰当利用其他评价方式,如与合情合理的标准要求、与相似相关伙伴的发展状况参照比较等,因为这些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有效教学强调效益,关注可测性,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既要重视口头、操作等评价方式,也要重视纸笔测试等评价方式。不同的评价方式都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切不可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的研究,是时代赋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会不断深入,历史课堂将会越来越扎实、有效。
读《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有感
任丘一中&王焕茹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他们高尚的品德和辛勤的劳动,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净化着一颗又一颗懵懂的心。而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心理压力重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自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枯竭,自我价值感缺失、焦虑抑郁&&,&工程师&的灵魂受到了重创。
教育为强国之计,教师为教育之本。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有祖国繁荣昌盛的明天。拯救&工程师&的灵魂,是我们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职责。
作为教师自己,更是要学会自我调适。所谓自助者天助,自助是一种直接、便捷、根本的救助方法。而且,&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就是育人,他们有这样的优势为自己疗伤。这里推荐一些自助的方法,希望能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教师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使他们无法愉快地工作与生活。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重的如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听音乐等。&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面对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有些人无意中选择了压抑。这更多的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压抑自我情绪似乎给予更多的肯定评价,往往认为是有修养的表现,而对宣泄情绪更多地给予否定评价,往往认为是自控力差的表现。因此,他们不大愿意、也不大习惯向别人倾诉。但实践证明,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累积而不是消失,事情并没有真的得到解决。其实&人无完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会&丢人&,而是注重心理健康、关爱自己、接纳自己的表现。
还有些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察觉自己的不良情绪,因此就没办法很好地控制它。他们更多地是一味地承受,让自己长时期在压力下工作,似乎只有达成目标了才能让他们舒一口气。这种一鼓作气的作风对一个人的机体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要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在自己还没有失控时疏导它。当意识到有不良情绪产生时,不要惊惶失措,只要积极疏导,事情就会好转的。
这里介绍几种非常适用的放松疗法。(1)深呼吸法。深呼吸时应全身放松,吸气的呼气的过程要慢,持续的时间各约4秒钟,平时每天坚持练习两次,每次4-10分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2)张-弛肌肉放松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让你先紧张后放松,在感觉紧张后再充分地体验放松的感觉。从操作上来讲,一般从上到下,依次进行。(3)想象放松法。即通过对一些安宁、舒缓、愉悦的情景的想象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如海边漫步、草原奔驰、似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等)。由于这种松弛是持久的、有益的,由自身努力形成的,所以容易形成对环境的控制感,而这种控制感对环境压力造成的紧张感的缓解是非常有利的。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心理现象的最高层次&,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者,在心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有些教师认为自己赚钱少很没有面子,自我价值感缺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可以说是没有必要的。当今社会金钱主义盛行,使我们习惯了只采用金钱来衡量成功与失败。但事实上,对于人的一生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过得有意义。没有几个教师是真的因为经济原因而活不下去的。过度的名利追求会形成人的情感冷漠化、责任心弱化、人格退化等一系列心理障碍,显然于己于人于事业无益。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在塑造别人的灵魂中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学生的人生价值是教师自身价值的无限延伸,这是教师职业的圣洁所在,也是教师的人生意义之所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价值标准纷纷攘攘,教师应抱定自己的理智信念,&天道酬勤&,努力工作,定能取得真正的成就,从自身的工作进步与成就中获取幸福的果实。而且对于任何事物,要学会爱自己所选,才能真正地找到它的意义。
对于教师职业,除了是谋生的手段以外,还可以找到教学中的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回归价值(回归童年、回归学生时代,永葆童心) 等;也可以将职业提升为事业,成为艺术。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时,那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自我人生价值也会大大提高。
调整自我期望值,接纳自我
教师们的心理压力中有一类是来自于对自己的高要求&&无法接受自己有做不好的地方。这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给教师戴上了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博学、高尚、充满智慧,无所不能&&社会对教师的神化是对教师职业的肯定,也是一种高要求,使很多教师无形中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这实际上等同于让自己在&理想自我&状态下工作与生活了。可他们同时也是一名普通人,他们的&现实自我&中有平凡、琐碎的一方面,有缺陷,需要被包容被接纳。如果老是活在&理想自我&的指挥中,将会有很多失意或压力。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自我保护。
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其限制性,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幻灭的错觉。只有全面地接纳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才能使自己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思,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古书上的圣贤。
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会让我们过得更愉快。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提高工作能力和技能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身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
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省来提高教学能力,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情绪状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地成长。专家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善于反思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特征。
时常也有教师提出教学任务太繁重,感觉时间不够用,太紧张。时间学的研究表明,很多人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时间管理不善。所以,我们得花点时间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高效工作。比如对日常事务分个轻重缓急,勇于舍弃不重要的事情,避免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等。
改变认知与思维方式,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有时我们的不良感受并不是事情本身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造成的。对于教师的一部份烦恼,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就能使情况变好许多。如面对某种事件,教师要学会避免某些自毁性的认知(如&我必须公平地爱每个学生,并且使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并经常进行自我肯定(如&至少部分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使自身的认知更趋理性.即理性认知。
改变思维方式也是很有效的。在压力面前,我们最好的作法是:化消极应付为积极改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的不利方面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认知方式就能使人增强自信心,情绪饱满。有些教师在看问题时更多地看到不利的方面,容易想不开,情绪也容易陷入低谷。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学习用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这样会让我们受到鼓舞而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过得更阳光。
另外,我们要不时地给自己打气,进行自信自主激励。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每桩伟业都是由信心开始.要知道你所遇到的问题,压力和挫折别人同样也会遇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因此,别人能正视并勇敢面对的事,你如果想做,通过努力你也能做到.就算你没有成功,至少可以一搏,以防后悔.关键在于,机会对人是均等的,只有在准备中等待机会,才能善于抓住机会。所以,可以自我安慰,自我激励,自我控制情绪,自我积极心理暗示,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并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势,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无相关信息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京 东 价:
¥21.00 [7.5折][定价:¥28.00]
温馨提示:
其它类似商品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查找同类商品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目前预售的是即将出版的尹建莉的第二部家庭教育著作,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可供家长读、教师读,像我这样关心教育的人也会从中得到效益。相关重磅好书推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
相比许多家教图书,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本书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
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本书不但告诉你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你怎么教孩子做人,教你怎么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
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作者的一位老同学  ★
你的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外表看起来也许很平常,只要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这些文章读一次根本不够。值得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都让我感动和欣喜。事实上你的文章不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动了我自身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
――一位网友给作者的博客留言  ★
以前我也读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经常令人失望。读的时候觉得说得句句有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也不会;有的书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让人越读越自卑,越读越不知道该如何做家长了。读了你的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只恨没有早一些读到这些文章,你为什么不早些写出来呢?!
――一位最先读完全文的家长
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无痕前言
走好这趟单程旅行第一章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1.打针有些疼2.不要捉弄孩子3.给小板凳揉揉痛4.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6.像牛顿一样7.古诗滋养的孩子第二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1.让孩子识字不难2.开“小卖部”3.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4.修得一支生花笔5.“好阅读”与“坏阅读”6.阅读需要诱惑7.不看“有用”的书8.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9.写作文的最大技巧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1.孩子是从哪里来的2.孩子天生不会说谎3.可不可以批评老师4.遇到一个“坏小子”5.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6.“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2.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3.替孩子写作业4.不写“暴力作业”5.学习不要“刻苦努力”6.不考100分7.考好了不奖励第五章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1.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2.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3.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4.“不管”是最好的“管”5.做“听话”的父母6.学会开“家长会”7.不做穿西装的野人第六章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1.女儿的“隐私”2.如何让孩子爱吃饭3.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4.不怕小动物5.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6.小小独行侠7.上海遇骗记第七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1.河流可以是粉色的2.不上学前班3.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4.不是电脑游戏的错5.“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参考文献后记内容索引
“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孩子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它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能带来此后一连串的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放弃自己的一些活动,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
家长们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盯着,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时地过来,先了解一下要写什么,再不时地过来看看写得怎样,最后还要细心地检查。无论何种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全程参与,从头关照到尾。
孩子需要“陪”吗?我认为不需要。
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等要求。但我们没那样做。我们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这个时间只有一周,后来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刚上学的一段时间里,圆圆对写作业感到很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作业,那神情就像对待刚买回来的一个洋娃娃似的。时间稍长,她就失去新鲜感了。回家就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一直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当我们发现已经有好几天,圆圆都是需要我们提醒才去做作业时,就决定以后连提醒这句话也省了。我和她爸爸达成默契,我们装作完全忘掉写作业这回事,只忙活自己的事情,每天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很快,她就把自己搞乱了。有一天回家后,她一直没写作业。先看动画片,饭后玩了一会儿玩具,然后又看书,又看会儿电视。到了已洗脸刷牙,躺床上要睡觉时,才想起今天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着急了,但我们一直装着没注意她的作业问题。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神情,说:是吗,你今天没写作业啊?
我们说这话时,只是表示了微微的惊讶,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啊,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坏了。家长如果再带着抱怨和批评的口气说“你怎么能忘记写作业呢,现在着急了吧!”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真不像话”、“活该”的意味,她就会忘记自责,开始对抗家长的批评。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她说,宝贝不要哭了,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圆圆停止了哭泣。父母这样理解她,可能给了她很大安慰,她情绪平静了不少。
她爸爸心里早就着急了,这时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一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圆圆当时已困了,她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我赶快对圆圆说,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今天去写;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就提前一小时过来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今天的作业忘了写了,这一次就不写了。
圆圆当时面临的不外乎这几种选择。她想了一下,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我敢肯定刚上小学的孩子,如果他以前不曾遭遇学前班或幼儿园布置作业的困惑,如果他的自尊心不曾受到损害,他是不会同意不写作业的。每个学龄儿童心中都有对作业的责任意识;还有自尊和对老师批评的惧怕,这些让他不会随便放弃作业。
圆圆当时虽然想睡觉,但可能是她觉得不写完心里总有个事,不舒服,就说要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从书包中掏出书本,说不想在自己的小屋写,要到客厅写,可能是觉得小屋容易勾起睡觉的愿望吧。我和她爸爸再也没说什么,只给她找个小凳,让她到茶几上写,我们就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过了一小会儿我们也该睡了,洗漱完后,我过来看了一下圆圆。她刚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去睡觉了,你写完了自己回房间睡觉吧。
平时她睡得早,都是我们送她进房间。这时,她抬起头,有些嫉妒地说,为什么你们大人就没有作业,就是小孩有作业!我们被逗笑了,说我们其实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都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要按时完成。并说我们可不愿意没作业,没作业就下岗了。写作业的道理小孩子自己其实也明白,就不用给她讲了。我们又亲亲她的小脸蛋,像平时一样愉快地跟她打过招呼,就回自己房间了,留下她一人在客厅写作业。
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圆圆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接下来几天,圆圆回家早早就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但没有很夸张地表扬她,只是淡淡地告诉她每天都这样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表情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早早把作业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她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个道理一点就透,即使对小孩子,也毋须多说。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就又开始在写作业方面有些懈怠。距第一次忘记写作业大约十天,圆圆又一次忘了写作业。
本来那天准备睡觉的时间就比平时晚,她想起来作业忘了写,说今天的作业还留得多,得写好长时间,说着又愁得要哭。我们还是采取和前一次大体相同的方法,宽慰过她,就把她一人留在书桌前,我们去睡了。
可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不忍心,觉得自己陪在孩子身边,孩子会有安慰,会写得更快更好。但那样会有几个坏处,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地说“赶紧写吧,谁让你又忘了呢”,还是善意地提醒“以后回家好好记着写作业,不要再忘了”,或者是看孩子开始磨洋工,忍不住督促“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他,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上要和平时没有两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好的脾气,我一看见孩子没写作业,火气就上来了。那么,我要说,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圆圆确实写得比较晚了,我们一直竖起耳朵听她的动静,到她睡觉时都快十二点了。很心疼她睡这么晚,明天还得早起。但这也是她成长中应该体验的“功课”,她从中一定能学到东西。我们并不觉得她忘了写作业是件坏事,倒觉得它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促成圆圆自觉意识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圆圆自那以后,再没发生过临睡觉时才想起写作业的事。她很快就学会了安排,有时在学校就能抓紧时间完成不少作业,回家也一般写得很快。
家长应该记住这一条: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什么事情没做好,只让他感受因此带来的不便,就已经够了。孩子每有一种失误,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才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孩子一顿,要求他做出什么保证,或者由家长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的机会,这种调节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掉。可以说,致使儿童无法养成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所以当家长责怪孩子某个习惯不好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儿童所有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形成的。陪孩子写作业就是特别容易养成儿童坏习惯的一种做法。
家长陪的目的是希望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会告诉他要应该抓紧时间,应该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就会天天说,因为孩子几乎不可能那么安安静静地长时间地坐着,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把作业写得那么完善。开始时孩子还会在意家长的话,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惹得家长说话时就会有些不耐烦,孩子就在情绪上开始和家长对立,事情于是开始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为儿童所热爱的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计,让人感到不自由时,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着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
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按点学习的习惯。“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了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陪”与其说在帮助孩子,不如说是在给他制造麻烦。
很多媒体、教师或“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这种说法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就一点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他学习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会管理自己,造成他内心的无力感和无助感。他对自我管理极为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长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想办法从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将总也不能生成,那么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陪”的效果也将越来越小。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错误,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决定你的帮助是否能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在整个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是,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培养习惯,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更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产生负罪感,这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也没有好处。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陪”与“不陪”不要理解得简单化和绝对化。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家长、没有自觉性的坏习惯。所以“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麻将,确实也没时间没心思陪孩子,孩子干什么他都不管,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则完全是两个概念。
“不管”是最好的“管”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约我聊天,她是带着一个问题来的,为她单位一个女同事。
她的这位女同事也是她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在孩子的教育上出了问题,苦恼得要命。同时,我的朋友自己也经常有类似的烦恼,就想和我专门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的话题从她单位这位女同事开始。
她的这位女同事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一直蹉跎到36岁才结婚。婚后有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爱得要命。这些年同学们的孩子已一个个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了,大家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孩子如何难教育。她当时在旁边听着觉得不相信,小孩子会那么难教育吗。
当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她儿子确实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验,结果当然是保密的。但后来园长悄悄告诉她,她儿子全园第一名。她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家长,相信自己倾尽全力,一定会教育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甚至是个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总会有,比如打翻饭碗,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见了阿姨没问好,昨天学的单词今天有一半没记住等等。她说,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她自信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
我的朋友说,她去过几次这位女同事的家,发现同事对孩子那真是叫用心。虽然人在和你说话,但感觉她的心总是在孩子身上放着,不时地告诉孩子一句什么,比如“到写作业时间了”,“手上的水没擦干净,再去擦一下”,“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叹说,当妈的都做到这个程度了,可不知为什么她的孩子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的学生,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成了倒数第三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无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着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低,总之根本没有一点高智商的痕迹。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窝囊。他妈妈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地教育他,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在捉弄她。
朋友问我: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想想说:问题还是出在妈妈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简单,但我怀疑,正因为简单,这位妈妈恐怕难以做到,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愿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诉她,这位好强的妈妈,她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治疗的方法当然是反面,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睁大眼睛。
我说,可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点头说,对对对,是这样,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从你的陈述中我可以感觉到,这位家长确实很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和“监视”。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愿,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了。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现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重艺术,不重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这可以解释你这位同事的孩子为什么会每况愈下。
我接着分析这位妈妈,她在孩子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要对“过犹不及”这回事有所警觉,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尽管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我们成人不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吗。
朋友说,是啊,经你这样一分析,觉得真是这么回事。看来以后要少管孩子。
我点头说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想法总结为一句话:“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来,说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并说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这句话,也要告诉她的那位同事记住这一点。我说,你可以对你的同事讲讲这句话,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对不少家长讲过,不知为什么,一些家长一听“不管”这个词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惊讶,我对她讲了下面一件事。
前几天遇到一位父亲训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你爷爷奶奶忙,谁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觉吗。我和你妈妈对你多关心,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因为我和这位父亲很熟,就直率地对他说:你这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你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你儿子不自觉,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这位父亲对我的话很不满意,他反驳说,“照你这样说,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长,我们这么用心却错了?!”他因为这事,好长时间表现出不爱搭理我。
这位父亲的反应并不意外。我遇到不少对孩子管制太多的家长,总想说服他们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就提议让他们以后少管孩子――这是改变问题的必经之路。但我的提议多半会遭到家长类似的质问。在他们看来,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事实是他们根本不想去理解我这里所说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长的责任,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起的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朋友点点头,家长总要求孩子改正这个那个缺点;但对于别人给他指出的缺点,却并不愿意接受,从内心都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个缺点。我也点点头,这就是为什么给家长做工作特别难,也是许多孩子身上的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我们沉默了片刻,朋友说,你说的这些我全都理解了。不过,我有个具体问题。假如孩子马上要考试了,比如马上要中考或高考,他还不学习,或者钢琴马上要考级了,他不好好练琴,那家长该怎么办,难道也不要说吗?
我说,对一个孩子来说,马上要有重要的考试,却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这“不自觉”只是表象,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理性不足、厌倦感、自制力差、价值观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说实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管理方式一定有因果关系。如果家长想管,就一定要改变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你所实施的“管”的一个结果。至于用什么方法管,我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关于这一点,还是从我自己的经验上来谈一下吧。也许能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我女儿圆圆上高一时,圣诞节我们送了她一个便携式CD机,本意是让她学习得累了听听音乐。但她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还隔三差五地去买光盘,对当时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以我们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判断,这样学习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学,她这样我们也不着急。可现在是高中,时间这样珍贵,竞争这样激烈,你要稍懈怠一点,别人就会赶上来。我和她爸爸有些着急,就提醒她学习时最好不要听音乐,给她讲道理说,高中的作业和小学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完成,而是为了在写的过程中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说时,她只说她知道了,并说她自己觉得不影响学习。过了几天,我们看她还是天天戴着耳机写作业,有些忍不住了,就又说她。这次她有些不耐烦了,怪我们唠叨,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告诉我们不要管她。
接下来好长时间,我们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总是很着急的。不光是听耳机的事,主要是她表现出来的整个学习态度的松懈让我们有些着急。这种时候,我们也很多次产生去“管”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我和她爸爸商量后决定,这件事不再去管她,随她去吧。
我们这样考虑:也许她只是新鲜,且现在学习还不够紧张,到高二、高三时学习更紧张了,新鲜劲同时也过了,她自然会紧张起来。也许是她心理上有压力,用这种方式释放,她现在表现出的松懈是她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也许她只是迷恋音乐,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在某一阶段对某个事情产生深刻的迷恋,生硬打断了并不好――在这一切“也许”之上,我们有一份明智:人的学习行为是由两套系统合成的,一套是躯体的,一套是心理的。用强迫的方法可以让一个孩子坐到书桌前,眼睛放到书本上,手里拿上笔――即使他的躯体都到位了,但没有人能让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纵然我们让圆圆收起CD机,她也不会因此更专心学习,相反,心可能会离学习更远。既然圆圆说不影响学习,并说她自己知道怎样才好,我们就要相信她的话。
所以,我和她爸爸互相提醒,管住自己嘴,不再去说这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当然,时间长了,我们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记去管她了。没注意圆圆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时不再听音乐了,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书架上的CD机落了很多灰尘。
她考上大学后我问起过这件事。圆圆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确实是会分心,这一点实际上她心里一直知道,但开始时就是想听,约束不住自己。到高三时那么紧张,自己从内心就不愿有什么事情打扰学习,写作业时当然就不会再听了。看来孩子心里对什么事情都是有数的,她只要有一颗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家教类原创作品,也是我社自《哈佛女孩刘亦婷》重点推出的素质教育图书,有着极好的市场潜力。
作者是任教十余年、读了北师大教育硕士、又培养了一个优秀女儿的尹建莉女士。她女儿跳过两次级,16岁参加高考,高于清华录取线22分,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她的女儿不仅仅成绩好,能力强,在个性品格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作者提出:要尊重儿童,对孩子管制、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在“像牛顿一样”一文中,作者提出家长要“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在很多家长陪孩子写作业问题上,作者提出:“不陪才能养成好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陪孩子写作业常常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在我们惩罚不认真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作者给出了“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的新理念……很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经过作者的对比分析,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很多时候都做错了。
可以说,这本书可以引起一场家庭教育的革命,改变很多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能很好地借鉴,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工具书。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各种理论类家教类图书充斥市场的,本书作者以叙述的笔法、以充满爱心的语言改变了家教类书不好读、看不进去的印象,很多读者都反映看这本书的时候都是一口气读完的。当然,不仅仅是语言在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对作者传达的教育理念的接受和佩服。
至于本书的实用性,这里引用两个读者感言最能说明问题:
作者的一位老同学看了作者的文章后也说: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一位最先看完全书的读者:以前我也读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经常是失望。读的时候觉得说得句句有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也不会;有的书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让人越读越自卑,越读越不知该如何做家长了。读了你的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现在已上初中了,只恨没有早一些读到这些文章,你为什么不早些写出来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一部分
圆圆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等要求。但我们没那样做。我们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在旁边给予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
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作者的一位老同学  ★
你的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外表看起来也许很平常,只要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这些文章读一次根本不够。值得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都让我感动和欣喜。事实上你的文章不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动了我自身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
――一位网友给作者的博客留言  ★
以前我也读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经常令人失望。读的时候觉得说得句句有理,放下书时却觉得什么也不会;有的书甚至只是在炫耀“成功”,让人越读越自卑,越读越不知道该如何做家长了。读了你的这些文章,我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初中了,只恨没有早一些读到这些文章,你为什么不早些写出来呢?!
――一位最先读完全文的家长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干教师带教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