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留学中介美国留学中介 答对有奖

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
共 13466 浏览 62 回帖&&
发帖: 47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我在美国的所见所闻
  第一季
  第一月
  Day1我来了,纽约
  汽车发疯般的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飞跑、漂移、侧滑,轮胎与路面剧烈磨擦产生的噪音震耳欲聋,后面是紧追不舍的大群警车,警灯的闪耀充满了时间和空间。车翻了,我爬出仰面朝天的汽车跌跌撞撞的向小巷子里一头冲去,顾不得地面的泥水和垃圾。前面一个面目狰狞的黑人举着一把匕首拦住去路,后面的警察已经掏出了枪。有点糊涂了,我到底是哪边儿的?为什么白道黑道都要杀我?黑人的匕首向我刺来,警察的枪口冒出了火光。浑身一震,我猛然惊醒,擦擦头上的冷汗,我正在飞往纽约的班机上。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看当年的热播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觉得纽约是那么一个神奇而又充满各种机会的地方,同时又觉得那个城市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城市应该只是一座故事中的城市;而那个电视剧,只是那个故事中城市里的一个故事。
  没想到在并不是很久的以后,自己就成了这个城市中的一员,一个按照标准纽约节奏在纽约生活了4年之久的纽约客(NewYorker)。生活好像就是这样,越是你认为虚幻的故事,越会让你到故事中去讲故事,从这一点上,我觉得庄子梦蝶或者蝶梦庄子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我有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做庄子还是做蝴蝶呢?我至今都不清楚我的答案。
  故事从上飞机开始。到目前为止,一共没有坐过几次飞机,不管统计数字和科学家们怎么解释,反正觉得在飞机上隔着一层薄铁皮就是半空中,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安全。而去美国的这趟就是平生第一次乘飞机了。上了飞机就一个感觉:新鲜,看什么都新鲜。从座椅到电视,从舷窗外的景色到来来往往的空乘人员都新鲜,连起飞前空姐讲解的安全示范都仔仔细细的听。
  飞机轰鸣着在跑道上越滑越快,按照电视剧里面的标准情节,这时候主人公应该是心潮澎湃,然后热泪盈眶的激动大喊:“祖国,我爱你!我会回来的”。如果当演员,我应该是个非常蹩脚的演员,可能连演个匪兵甲之流的小角色都不够格,因为我当时的表现跟这个标准情节完全是两码事。根据我对航空知识的粗浅了解,飞机飞行最危险的阶段应该是起飞和降落。这个时候,飞机要把发动机开到最大马力,并完全放下襟翼以增加机翼的升力。如果起飞和降落时来个风切变或者撞上个家雀什么的,可能一架飞机就完了。基于这些知识,从飞机开始滑行起,我的心就一点一点的揪起来,手紧紧握住座椅的把手,激动已和我无关,紧张才是我的本能反应。猛然间,飞机里的噪音减小了,偷眼往窗外一看,原来飞机已经离开地面飞在了半空中。地面上的房子真的变成了火柴盒大小。我尝试着想找出我认识的北京明显地面标志,但早已不辨东西,我离开地面了,我离开家了,我飞向纽约了。
  好像现在国内对任何服务行业的口碑都不怎么的,但回想起来,当初国际航空的那些空中小姐和少爷们还真是不错。男的潇洒女的漂亮,言行举止间透着一股发自内心的和蔼、亲切和高雅。尤其是我遇见的那位空中少爷,大概看出我在飞机上的百无聊赖(也可能是图省事),给我出了一个邪招,说我如果实在没事儿干的话,他可以给我拿一整瓶葡萄酒慢慢喝,喝的迷迷糊糊,一觉醒来已经到地方了,多好。
  免费的葡萄酒当然不能拒绝,否则我在感情上是不能原谅自己的,于是我就对着他给我的那瓶酒用起了功。平时酒量不大,但这次喝了半瓶以后,不但没迷糊,反而更精神抖擞了,跟打了兴奋剂一样,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就在飞机上四处乱逛,正巧在后面的厨房里碰上了那个空中少爷和几个人闲聊。忘了聊的过程,也忘了聊的内容(基本上应该是前辈们狂喷,而晚辈我一脸敬仰的听),只记得不知是谁开的头,经过那位少爷的默许,我们几位都抽上烟了,好像有人还递了一颗给少爷,现在想想很有几分得意了,我在国际航空的班机上抽过烟,还当着空乘。
  不管兴奋还是不兴奋,旅途都是漫长的。在经历了最初几小时的新奇后,酒精开始在大脑中慢慢施展它的魔力。在恍惚中,我感觉一个温柔的天使将我揽入怀中,带着我飞,高高的飞,飞向我的未来、飞向我的梦想。纽约到底是什么样的?危险吗、我会被打劫吗?我能完成那些课程吗?能找到工自己挣学费作吗?真的能有自己的汽车吗?能顺利毕业吗?甚至能象王启明一样有一段浪漫的异国情缘吗?天使微笑着轻吻我,你真的那么想要吗,是发自内心的想吗?真的想就都会有的。
  第一段航程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格雷其结束,因为要在这里进美国海关,也就是说在地理上和法律上真正进入了美国国境,然后接着飞向纽约。过海关的时候出了一个小岔子,说是小岔子,但差点就进不了关。因为是第一次出国,所以认为过海关只需要拿着有签证的护照就行了,而把学校发给我的录取通知(I-20)留在了飞机上的行李中。没想到入关的时候人家还管我要I-20,我只好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年幼无知,无心中犯下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已经追悔莫及了(基本上是这个意思,但用英语肯定表达的没这么地道)。如果您非要看我的I-20不可呢,您可以陪我到飞机上取一下。不知是我那种从里到外发自内心的纯朴还是那种浑然忘我的解释,或者是我优美的肢体语言打动了海关带着枪的老美,人家居然把我放行了,但拿到的I-94卡是一张暂时的,需要在到达目的地后的14天内到当地移民局再换一个长期的,不管怎么说,人家总算让我进入美国了。
  当时另外一个小伙子就没我这么幸运了,那哥们儿好像是拿B签证的(商务签证),那口英语说的,还他妈不如我呢,解释了半天也没让老美明白他到底去美国干什么。让他提供在美国联系人的电话也提供不出来,一开始还瞎嚷嚷,后来就吭吭唧唧说不出话了。不知道他的最后结局如何,反正后来没看见他,结果应该不是乐观的。
  后一段航程比较短。快到纽约的时候,几个坐在旁边半老不老、半皱吧不皱吧的老太太用半普通不普通的中国话开始和我闲聊,问了问我的情况。我说咱是自费留学生,从中国一个叫北京的小城市到纽约去读本科的,然后抱着虚心的态度向她们请教应该注意什么。谦虚是我的本色,但得分对什么人。我这一谦虚可坏了,那几个老太太应该是广东或者香港人,好像也是老纽约客了,一副市井气,对着我这个毛头小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指导。原话忘了,但大意就是我这种一脸书生气的北京小年轻在纽约肯定混不下去,有得是苦头吃,大摆一副老前辈指点江山的臭架势。后来在纽约住熟了,想想那几位师太的言谈举止,也就是纽约法拉盛街头摆摊卖菜的,回国可以装装蒜,但在纽约街头平时是被人吆喝惯了的,今天好不容易碰到我这么个生手摆摆威风、装装大尾巴蝇。今后再碰到这种玩意儿,绝对不能客气了,干脆先正反手来六个大嘴巴,让丫满地找牙。
  傍晚时分,飞机在纽约JFK(肯尼迪)国际机场降落,我终于来到了纽约。出来领行李的时候有点搞不定了,因为是第一次出国没经验,所以什么都带上,吃的穿的用的,加上各色礼品(多半是国内亲友塞的),整整4个大箱和2个小箱子(为此在首都机场被罚托运费若干),加起来应该在一百三、四十公斤左右。这个时候身后来了一个老黑,拖着一个大平板车,问我需要不需要帮忙,帮忙好啊,原来雷锋都移民到美国了。再问一下,原来帮忙不是免费的。好家伙,原来雷锋没在美国,可能去了火星或者小熊维尼星的什么对方,反正地球上是看不见了。
  可能看我也是新来的,人家张口就要5块。我靠,5个美金,你想打劫啊,你知道汇率吗,知道五个美金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吗?说出来能吓死你!想当年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那两句半英语居然也和老黑侃价,从5块一路砍到2块,这成了我在美国花的第一笔钱。
  表哥和表嫂早已在门外等待多时,看见我出来了先问问旅途是否顺利,然后采访我现在是什么感觉。什么感觉?我告诉他们,在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我念出了那段改编自阿波罗登月者的名言:对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我的人生来说,这是一大步。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发帖: 48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Day2科普一下纽约
  如果问一下,对于纽约你知道些什么?多数人会怎么回答呢。我刚到纽约的时候知道的是:纽约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有百老汇大街、42街、时代广场、世贸中心、自由女神,再多就说不好了。如果考试的话,这个答案恐怕连及格都不够,让我们还是先稍微科普一下纽约吧,当然,是山寨版的科普。
  首先,通常我们说纽约的时候,我们指的是纽约市(NewYorkCity)。之所以要强调一下,是因为美国还有个纽约州(首府是Albany)。而标准的纽约客说纽约的时候,都指的是纽约市,好像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纽约州这么个地方。
  纽约市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北部,往东北是麻塞诸塞州(波士顿的所在地,盛产龙虾),北部是康乃提克州,西边是新泽西州(也就是我表哥住的地方,我第一个晚上的落脚点),东边是长岛,再往东和南就是大西洋了。纽约州、新泽西州、康乃提克州三个州的交界处称为Tri-StateArea(三州地区)。一提起这个Tri-StateArea就有点亢奋了,因为在不是很久之后,我和我的朋友们在这一带成为了某一个场合中,某一类人中,人见人怕、花见花耷拉的凶神恶煞;在那个特定的场合中,每次我们的出现,都意味着又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出现。当然,这些要在后面慢慢讲,现在还是首先进行我们的全民纽约科普活动。
  纽约市分成5个区,分别是曼哈顿(最著名的区,不是文盲的都知道,个别文盲也知道),皇后区(我学校的所在地),布鲁克林(很多人印象里面黑手党聚集的地方),斯塔腾岛,以及布朗克思(红番区的原型),其中以皇后区面积最大,曼哈顿人口密度最高。
  如果问纽约的英文名字,好像都能答出来,是NewYork。但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所以我要进一步问一下,这个名字的来历,知道的有几个人呢?我听说过好几个版本,每个来历都有鼻子有眼的,让人不辨真伪。为了不误导读者,我只能说,我还是讲讲那个最浪漫的吧:很久以前,一群在英国不得志的英国人来到美洲大陆一个现在叫纽约的地方,他们安顿下来以后,寻思着给这个地方起个名字吧。想来想去也没什么好听的。碰巧这些人都是来自英国一个叫York的地方,为了纪念他们的家乡,就把这个地方叫新(New)York了,这就是我所知道的纽约的来历,虽然我并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但我还是希望这个传说是真的,因为这里面有感情。没有感情,人该怎么活?对吗?
  从纽约的JFK国际机场下飞机,坐上表哥和表嫂的车直接前往他们在新泽西的家。
  新泽西州和纽约市一水相隔,从纽约市的曼哈顿渡过哈德逊河到新泽西有三条路,其中两条是隧道,一条是桥。两条隧道分别是林肯隧道和荷兰隧道。记得阿兰德龙的晚辈李小龙的远房表弟史泰龙曾经拍过一部著名的灾难片,就是在这两条隧道里面的一条拍的。当然,在那部片子中,史泰龙又一次显示了他老人家的英雄气概和过人身手,在最后一秒钟大嘴一咧,用满身腱子肉拯救了纽约人民。如果说一条隧道以林肯命名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另一条叫荷兰隧道就很费解了,一直不知道纽约人民当初是怎么想的。后来经网上高人指点才明白,因为设计此隧道的工程师姓Holland(译为荷兰),此人在修建隧道期间多次亲临工地,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通风方式,而这条隧道就是第一条用这种通风方式进行换气的。可惜,这位建筑师在隧道快完工前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41岁。时至今日,世界上通行的隧道通气还是Holland的方法。因此为纪念他便将此隧道命名为荷兰隧道。由这个故事,又一次感受到在这个国家中,那些真正用自己的才能造福大众的普通人也是会被大家永远记住的,这点对一个国家来说很重要。
  现在说说那座桥,桥的名字叫乔治华盛顿大桥,名字当然是为了纪念美国的国父乔治华盛顿。这座大桥是上下双层的,后来一个巧合才知道,乔治华盛顿是上面一层桥的名字,而下面一层的名字是马格丽特华盛顿大桥,是为了纪念国母,也就是国父的老婆的。我曾经测试过,很多纽约人都不知道这座双层公路桥名字的事儿,都不知道这座桥其实有2个名字,每层一个。从现在起,你对纽约的某些知识已经超过当地人了。
  在美国的第二天是从新泽西开始的,确切的说不应该是第二天,因为还没到24小时。
  表哥的房子是在一个叫FortLee的紧靠华盛顿大桥的小镇子里面。不知是因为时差还是兴奋,反正早上六点多一点就醒了,表哥家的乖乖狗还在懒洋洋的趴着,我自己就出门到外面街道上溜达考查民风了,让咱们用这双凡夫俗子的肉眼亲自看看美国是个什么样子的。
  街道上整齐、清洁、安静,夏日的晨风轻轻拂过,各家的私家车静静的趴在门口。在大概10米外,一只憨态可掬的松鼠一跳一跳的过马路,不紧不慢的。出于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男孩的本能反应,我大叫一声冲向松鼠,那只可爱的小东西在愣了大约一秒钟以后,拔腿逃向最近的一颗大树,然后消失在茂密的树林中。估计那只美国松鼠一辈子也搞不清,我当时是和它逗着玩儿呢,还是有什么其它的企图。我现在告诉你,我当时的企图是非常不良的,其实已经不能单纯用不良来形容了。坦白的讲,我当时的想法是恶毒的,我想您能明白我的意思。
  回去我还吹呢,说自己差点就赤手空拳差点活捉了一只美国松鼠,缴了一只美国枪。结果表哥以一个老美国的身份狠狠的教育了我,一是我的少见多怪,二是这样做很愚昧,如果让警察看见了可能会让我吃官司。以后的经历越来越让我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然保护,以及动物和人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美国,即使是在纽约这种大都市中,比如在曼哈顿的闹市区,松鼠和鸽子也是随处可见,有胆子大一点的甚至敢从小朋友手里叼吃的。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惭愧啊惭愧。
  美国人早上很喜欢喝咖啡,表嫂起来以后也为我们煮了一壶。和国内不同的是,她先拿出一些整个的咖啡豆,然后用机器打碎,再放入咖啡机里面。咖啡机是电的,用电把水烧开后把水蒸气喷过打碎的咖啡豆,做成咖啡。国内好像都是喝速溶的,为什么要这么费劲的做呢?喝过真正咖啡豆煮的咖啡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咖啡,那种醇香和清爽是任何速溶产品所不具有的,是上天对人间的恩赐。从那一秒钟起,任何速溶咖啡在我眼中都成了垃圾。
发帖: 48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Day3新手初试找零工
  美国的秋季学期一般是8月底开学,有的学校也可能是9月初,而我是6月中旬到的纽约,这也就给我留下了2个月的时间去先熟悉一下环境。
  熟悉一个城市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观光一下游览点、名胜古迹,到各种商店购物,或者去博物馆等等。对我来说,这些事情今后有的是机会去做,目前第一重要的是:抓经济,简单的说,就是要挣到钱。
  对于那些家境富裕或者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同学来说,刚到美国的留学生活可能充满了浪漫和激情。如果你有钱,你可以在纽约体会到世界上的一切,我指的是那些正经事儿,当然也不排除某些非主流旋律,但对于一个像我一样的自费生,首先面临的是学费、生活费。
  在留学之前,从学校提供的信息上知道,每个学期的学费是2700美金,书本费大概200美金;表哥告诉我每月生活费大概包括住房300美金,吃饭200美金,交通100美金,其它50美金。也就是说,虽然我从国内带了大概3000美金,在交完第一学期学费后连一个月都支持不了,所以当务之急是赚钱。因为是留学生,理论上是不能工作的,那么赚钱的方法也基本只有一种:打黑工。
  所谓打黑工就是非法打工,属于自费留学生的传统保留节目。后来很多人问过我,难道不能合法打工吗?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有点复杂,而且我也没仔细读过这方面的法律条文,但以我的理解简单的说,作为一个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美国法律规定你每周最多只能打20个小时的工,而且是在校内。听起来也不错,但实际情况不然。首先,校内的工作机会很少,基本排不上;再一个就是校内的工作都是什么咖啡厅收银员、图书整理员等等,没什么技术含量,每小时工资也非常低,在我那个年代好像是每小时四块半,而且还要上税。要想多挣钱,就只能打黑工了。只要你的体力受的了,每周打多长时间都行,只要不被移民局抓到就没事儿。一旦被抓到,惩罚是极为严厉的。
  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打黑工的种类也只有那么几种,虽然技术含量也不高,但起码好找工作,时间没有限制,每小时工资也高一些。
  最普通的黑工是打餐馆,也就是被很多人俗称的刷盘子。有经验了以后才逐渐了解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片面的、不负责任的。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打餐馆也有很多讲究,很多工种,刷盘子是属于苦大仇深的最低级工种,多数情况下是由南美偷渡来的墨西哥人包办,中国留学生是有身份的人(有身份证的人),多数是不刷盘子的。
  除了餐馆,还可以打洗衣店、衣厂,或者到一些商店打杂。只要肯吃苦,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找到这样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而且维持基本生活不成问题。
  第一次尝试找工是从曼哈顿开始的,历时4个小时。出发前,我特意换了一身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衣服。换好了以后,自己洋洋得意的看着自己,怎么看怎么满意,谁知道却得来表哥的一顿挖苦:“你穿那么整齐谁敢用你啊,又不是让你当老板!”。以后的经历逐渐使我明白,美国的穿衣习惯完全和我们的习惯是两码事,主要是以干净、舒适、实用为主,即使是面试的时候,也要合乎你所申请的工作岗位,不能什么都来西服。听我在硅谷当程序员的老哥讲过一个笑话,说他们那里的面试,一看你穿什么就知道你是在硅谷干过还是刚从外州来。外州来的一般是西服革履,而在当地待过一段时间的人一般都入乡随俗,大裤衩子加T恤凉鞋就敢走进来面试了。
  言归正传,回过头来说找工作。纽约城大概有成千上万家中餐馆,分布于各区各条街道。大的能容纳几百人,能开大型宴会或者婚礼;小的就十几平米的一个外卖店。所谓外卖店,就是专门做好快餐然后派人送给客人的小餐馆,这种小外卖店一般都在写字楼附近,专门做写字楼的午餐生意。
  表哥的住处和曼哈顿一河之隔,所以我们首先从曼哈顿找起。找工的过程很简单,顺着马路走,碰到一家餐馆进一家,问人家要不要用人。第一天问了大概二、三十家,但战果很惨,没一家愿意要我。总结一下,多数餐馆都是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来多长时间了?第二个,会不会说粤语/福建话/上海话?本人没有语言天赋,对南方各种方言一窍不通,刚到美国不超过四十八小时,自然成了理所当然拒绝的对象。
发帖: 48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Day6第一次购物
  以前学英语的时候就接触到BigShopping这个词,从字面就很好理解意思:大大的买。不知是平时没有时间购物还是喜欢一次买很多东西,美国人好像对BigShopping情有独钟。有时候看着美国人的一个家庭购物简直有种恐怖的感觉,一家人推几辆大个儿的购物车(ShoppingCart)在超市里面转,吃的用的一率大包装的往车上搬,跟不要钱一样,一次买够一周甚至二周的日常用品。我认为,这种购物方式会从某种程度上刺激SUV(多功能越野车)和MiniVan(7人坐的面包车)一类中大型车的销售,因为我后来的小车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那么多东西的。
  我在美国的第一次购物是跟着表哥一起到新泽西的一家普通大型超市,名字早就忘记了,只记得灯火通明,门口一个超大的停车场(ParkingLot),当然是免费的。现在看看国内那些超市门口的停车场居然还要收费,觉得中国的消费者简直太老实、太好蒙了。大家到你这里来买东西已经很给面子了,结果停个车还要交钱,简直是装傻充愣一分钱不少挣。
  进了SuperMarket,第一感觉就是转向了。也许是我以前见识少,反正那个时候是看什么都新鲜。谁说只有中国有面子工程,美国人搞起虚的来一点不差。有包装的搞的花花绿绿,屁大点东西拿个大盒子装着,给你个物超所值的心理感觉。没包装的水果个个干干净净,鲜艳欲滴,码放的整整齐齐。蔬菜柜台上面有喷水雾的喷头,定时喷水,让每一个菜叶都水灵灵的。总之,让人一看见就喜欢(现在我们国内好像也没到这个水平),挑逗着让你花钱。
  让我最开眼的还是蔬菜水果的柜台,从来没见过,也没想到蔬菜水果能被种的这么大。柿子椒比我的拳头还要大两圈,而且有红的、绿的、黄的多种颜色;芹菜比我的两根手指合起来还粗;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不知道名字,也从未见过的。后来住的久了,才了解最绝的是这些蔬菜中绝大部分都是生吃的,而且口感、味道极佳,营养也好,难怪人家老美一个个都精精神神、人高马大的。说到生吃蔬菜,就免不了提到酱料。美国蔬菜蘸着吃的酱料林林总总能有几十种,什么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涩的,大概我能想出来的口味人家都有,最受欢迎的应该还是千岛酱(ThousandIsland),甜酸口味,我的最爱。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想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是否和我们的千岛湖有什么联系。
  既然是购物,就涉及到价格。美国人的价格很少有整数结尾的,通常都是有整有零,以九毛九结尾。比如,橙子不写2元一斤,偏来个1.99元。据说这样是让顾客感觉东西便宜。不知其他人是否认同,反正对我没什么作用,每次都当整数计算,九块九毛九就是十块,不能让老美当傻子蒙了。刚开始还有个毛病,就是什么都换算成人民币,然后和国内的价格比,这一比就承受不了了,任何东西乘以八都让我觉得是天价,都让我有种宁可不用也不能买的感觉(后来回国时候又犯了这个毛病,看见什么价格都换算成美金,然后比回去,结果是吃早点的时候每次都觉得人家好像白给我一样)。
  想买的东西很多,可以说超市里的我都想要,但口袋里没钱就什么也别说了。第一次购物我的唯一收获就是一张地图和一把零钱。那张地图是我一直到现在见过的质量最好,信息最全、最正确的地图,里面标明了皇后区(Queens)每一条大街小巷的名称,单行道还表明行驶方向。在那以后的4年中,凭借这张地图,在皇后区跑来跑去从来没有迷过路。我想其实这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是地图准确,街道名称和门牌号标的清楚,再一个就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门牌号,而且通常标在房子的正门或者最显眼的地方。这一点可比北京强出太多了,在北京,如果想去什么不知道的地方,门牌号基本是用不上的,您得问好了在哪个路口的什么方向大概多少米,在什么标志性建筑物的哪边,这个费劲呀。
  买地图找回来的零钱也让我把玩了一阵。美元里面,纸币常见的有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几种,二元的也有,但很少见(碰巧我收集到了一张,至今珍藏);硬币常见的有一分、五分、十分、二十五分几种,其中二十五分的叫Quarter,是最常用的,一般用来打电话、存车等等,硬币中还有五十分和一块的,也非常少见。好像从2000年开始,美国开始发行一套新的Quarter,一共50枚一套,每一枚上面写着一个州的名字和那个州最著名的特产,比如佐治亚州的那枚上面就写着Georgia,图案是桃子,因为Georgia是PeachState,我目前搞到的有30多枚。
发帖: 48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纽约、纽约,我的纽约”为本人原创,未得本人亲笔签字授权,严禁平媒转载。网络媒体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本人网易博客:http://toughguyd./ 并向本人支付稿费。否则本人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帖: 48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Day 7 找到第一份工作
在千禧年之后的日子里,互联网似乎统治了一切,不管你需要哪方面的信息,只要Google一下,Yahoo一下,或者百度一下,什么全有了。但在上世纪末,即使是在信息发达的美国,要找工作也主要是从报纸上。
纽约有很多地方报纸,中文报纸里面最出名的是“世界日报”,当时的售价是50美分一份。世界日报每天的报纸大概有几十版,厚厚的一大摞,卷起来能当个凶器。报纸里面除了新闻以外,绝大部分是广告,分成餐馆出让、出租车、找工作、汽车买卖等等版面。而找工作里面又会详细分成餐馆、衣厂、杂货店等部分,每部分通常都有半个版面之多。
纽约买报纸可以从自动售报机里面,或者从报刊亭买,其中报刊亭最有特色。说是报刊亭,其实更像个杂货铺子,饮料、啤酒、香烟、报纸、杂志、Zippo火机、糖果巧克力、彩票等等,包罗万象。而且种类极为丰富。就拿香烟来说,过去光知道万宝路有红的、白的,到纽约以后才知道还有灰的、绿的,骆驼烟也有好几种颜色,长短不一。唯一奇怪的是,当年在国内风靡一时的希尔顿和良友烟,在美国就一直没看见过。
以我当年的经济实力,50美分已经算一笔大银子了,所以即使买报纸找工作都得隔天买,每每想到一个美金就是八个人民币,就觉得买什么都贵。但工作还是要找的,而且据过来人介绍,“世界日报”对华人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资源,中国人开的买卖请人一般都把广告登在上面,所以中国人找工作也首先从世界日报下手。
刚到纽约,什么经验都没有,也只能从餐馆入手了。在买报纸以前,我也曾经在Queens的Elmhurst和Flushing一带的大街上找过工作,但无一例外的以失败高终。不是人家不需要人就是嫌我没有经验。每每隔着明亮的玻璃窗看着那些服务生卖劲儿的伺候着客人,然后喜气洋洋的收起桌上的小费,心里就羡慕得发痒。上帝啊,快点让我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我太需要钱了。
从报纸入手的运气还是相当不错的,第一次买报纸,打了几个电话就有一个餐馆让过去看看,而且很奇怪,这是家洋人开的餐馆,看来世界日报的广告效力在洋人圈里也不错。这回面试有点经验了,特意穿了一身干净朴实的衣服,让人家觉得咱是个干活的。
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有个非常奇怪的名字,叫“Bus boy”。这么多年了,我一直用这个词来考察很多人的英语程度,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英国程度,而应该说是考察一个人有没有在美国的中、大型餐馆里面打过工。
现在请告诉我,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和理解是什么呢?是不是认为是公共汽车上的某个职位,比如买票或者乘务员什么的?不卖官司了,告诉你吧,这个“Bus Boy”和公共汽车压根没有任何关系。“Bus boy”其实就是餐馆里面Waiter(服务生)的助手,帮助客人倒冰水,换菜碟,拿餐巾纸,收拾残羹剩饭擦桌子打杂,或者把吃剩下的打个包什么的。好了,现在你也可以去考别人了。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因为是在美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所以那天的面试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慵懒夏日,因为我的时差还没有全部倒过来,所以有点慵懒;具体说应该是一个周四,因为第二天就上班了;记忆里气温应该不是很高,湿度也不是很大,因为我好像没怎么出汗;好像那天我的心情也不错(废话,刚到美国都好),因为我一路都是唱着歌去的(不知为什么,一写到这里,脑子里浮现出“瓦耳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皮劳特对季斯说的一句话:“你们可以一路唱着歌去解放区”)。经过查阅我花钱买的地图,发现面试地点是在曼哈顿的下城,也就是曼哈顿南边靠近岛尖的地方。从我在Queens住的地方到面试的地点距离大约是三十厘米,你的眼睛没错,我的也没错,千真万确的三十厘米,地图上的距离;实际物理距离大概二十到三十公里,以我当年骑车的速度大约是一个小时的路程。
那家餐馆的名字早就忘记了,但记得是在曼哈顿下城(南面靠近岛尖的部分)第一街以下,应该离世贸中心不算太远的地方。餐馆的规模不算太大,应该也就是能放百十张两人进餐的桌子吧,在一个街道的拐角,餐馆的特色是里面有很多2米多高的绿色植物,把桌子隔开,让人有一种在花园里面用餐的感觉。
餐馆提供的食物很一般,不过是辣一点的鸡肉、猪肉、牛肉等等,但餐馆的宣传词用的很到位,是“Spicy Food, Spicy Music, Spicy Girl”。Spicy是辣的意思,所以翻译过来就是:吃的辣,音乐辣,妞也辣。够味道吧。以后也在其他餐馆工作过或者吃过饭,发现成功的餐馆其实没什么大秘密,除了服务好、东西不要太难吃以外,就是要在什么地方显示出你的不同,不管是菜谱、摆设、还是音乐什么的,只要有特色就不怕没人来。近几年好像国内的很多人也渐渐悟出这个道理,许多什么解放区餐馆、文革餐馆、绿色餐馆也都开张,并且生意兴隆。所以,我总结一句话,要想在某方面成功,你就必须显示出与众的不同。看看时下最热的电影明星不也证明了这点吗,出名的都是要不美死,要不丑死,要么帅、要么怪、要么坏,反正不在中间待着。
餐馆坐落在一条并不热闹的街角,面试的时候因为是上午,所以显得很冷清,几个waiter在门口的桌子上一边闲聊一边折叠着餐巾。我走进去,操着一口地道的中国英语向人家解释我是来面试的。老外们的听力还不错,居然听懂了,把我领到餐馆的经理面前。经理是一个白人,很高很壮,名字是叫Peter什么的,看了看我,就直接把工作性质描述了一遍。工作时间是每周五、六下午三点半一直到半夜一点左右,也有可能是两点;主要内容是帮助Waiter们照顾客户,其它的还要打扫卫生、干些杂活;报酬是底薪三十美金,外加Waiter们所得小费百分之五的提成。然后就问我干不干,如果干的话从明天开始。
还用问干不干吗?初来乍到,没有经验,语言不通,能找到活就相当不错了,还有什么可挑三拣四的?在表示了一番自己一定把本职工作干好的决心后(全都是英文啊),我和Peter友好的握手道别,并约定第二天见。明天,明天我就要在美国开工挣钱了。
发帖: 48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Day 10学校报到和分级测试
在学校报到的时候才搞清楚自己的姓和名在英语里怎么说。
到学校的注册办公室去报到,接待我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白种人阿姨。我去的时候白阿姨正在接待另一个学生,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强的排队概念,直接就站到桌子前面。人家看出我是来办手续的,让我等等,对我说:“Please wait 1 minute please.”(请等一分钟),听是听懂了,当时就佩服了,早就听说人家老美的时间观念强,今天可算亲眼看见了,时间都是按分钟来计算的。咱得“见贤思齐”啊,也要学学人家。于是退后,开始掐表,正好一分钟后趋前,那意思是:“一分钟到了,俺准时回来了”。可人家好像没完事呢,于是又是一个“1 more minute please.”,好像稍微有点不耐烦的意思。这下有点蒙了,不是讲究时间的准确的吗,怎么不准了。后来才知道,是我无知了,在老美的口头语里,什么一分钟、一秒钟、一阵子等等,都是一会儿的意思。难怪当初人家语气有点那个了,肯定以为我催了。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报出自己的姓和名,人家在计算机里面一查,居然没有这个人,当时一身白毛汗就出来了。不能啊,录取通知和I-20都发了,我翻山越岭的跑了半个地球到你面前了,怎么会没有呢?又查了一遍,还是没有。白阿姨有点着急了,说干脆你把录取通知书拿来看看吧。看完录取通知书上的姓名,人家说你到底姓什么啊?原来报名表上填写姓名是按洋人的习惯,First Name(名)在前,Last Name(姓)在后,偏偏咱那个时候对First Name和Last Name分不太清,想当然的就按老祖宗留下的习惯,先姓后名了。还不错,现在终于搞清楚了,而且在学校的系统里面马上就更正了,人家白阿姨居然都没让我先从居委会出个证明或者去做个公证什么的。
按照学校的规定,不管你来的时候分数如何,语言水平如何,一律要参加一个分级考试,来最后确定你的知识程度,过不了这个考试就需要先修一些基础课来提高你某方面的差距;当然同时你也可以修其它课程,但如果在你修满六十个学分的时候还不能通过这个考试的所有科目,你就不能继续修其它课程,而只能专注于分级考试的内容了。考试就三个大项,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是四十道题,能答对24道就过关;阅读是读几段话,然后答几十个问题;写作有点类似于托福考试的写作,给你一个有点争议的题目,比如说“应不应该支持堕胎”,然后发表你的议论。
考试第二天考,成绩几天以后就出来了,数学对了三十八道题,发分的老师对我一脸惊异,敬若天人的样子,跟我说这么好的分数很久都没有看到了。我脸上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自己心中暗问,就这么简单的题,怎么还能错了两道呢,简直是丢脸,绝对是胡来。
估计中国学生在美国学校里都能在数学上吹吹牛,太简单了,简单到我们普通的高二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感谢我们扎实的基础教育啊,骂了十几年的东西,没想到居然还是有点用的。但英语方面绝对是我的弱项了,阅读勉强通过,写作吗,实打实的说,要我自己判分都不能给及格。
于是乎,我第一学期的课程里面,理所当然的就有了一门初级的写作课程,而这门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这些不会写的家伙能通过这个该死的写作考试。
回过头看看,这门初级写作课程也许是除专业课以外对我帮助最大的课程之一,因为老师教的太有特点了。记得老师是个白人女性,犹太人,对人态度很好。从第一节课,她就开宗明义的告诉我们,要想通过这个该死的写作考试,必须按照她说的练;而且只要按照她说的做到位,肯定能过。好吧,既然你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那我就死心塌地的练。
首先,她告诉我们这个写作不能太长,应该控制在三几百字以内,要不然我们这帮菜鸟没那么多可说的就只能胡说八道了,满嘴跑火车是肯定要出事故的;但文章也不能太短,起码应该在二百字以上,否则那就不叫作文,成提纲了,判卷老师会认为你什么都写不出来。文字上嘛,不要用很多华丽的词,只用日常用语和基本的东西,否则看起来很滑稽(也对,如果一个外国学生冷不丁给我来一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者银瓶乍破水浆迸什么的,听起来也不是滋味)。基本点说完,开始动真格的。
这类考试的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题目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比如“政府应不应该救楼市?”,“北京是否应该实行单双号限行?”等等。这些题目正说反说都可以,反正是写作文,但唯一不能的就是正反都说。偏偏很多中国人喜欢这么干,从正反两个方向全面论证,好像怎么都是自己有理。可是人家考作文的目的是要看你的写作水平,不是要和你瞎嚼情那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道理。所以再次明确说明,如果你胡来的话,当时就得被拉出去毙了,而且是打五枪,前四枪不打要害的那种毙法。下面就是文章应该有的结构,一共只需要五段,第一段是套话,写个引子,比如“现在社会上关于单双号限行存在很大争议,我认为,单双号限行是本世纪最TMD傻B的一件事”,好了,已经把我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千万不要脚踏两只船啊!!!)。
第二段分析一下大道理,比如说单双号限行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给大家带来很多不便,造成了开车人的额外开支,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平,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等等。怎么上纲上线怎么来,开动脑筋说得越严重越好,就怕搞个不痛不痒说了和没说一样。
第三段讲个故事,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只要能支持你的论点就行,比如说我们单位一个哥们,自打限行后总迟到,因为车开不了,公共交通又不够,公司里面老板批评扣工资,家里老婆孩子整天吵等等。这段的重点是要声泪俱下,怎么惨怎么来,哪怕写成一段活生生的血泪史也不过分。要是真能把判卷老师写哭了,问都不用问你肯定能过。
第四段给搞个统计数字,当然这个统计和数字都可以是杜撰的,人家看的是你的写作,不是考你的生活阅历。比如说限行后纽约时报搞了民意调查,百分之九十的受调查者都认为简单的限行是错误的(剩下那百分之十是吃狗屎长大的),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增加了家庭开支,明显是弊大于利,是脑子被驴踢了的才想得出来的馊主意。这个意念中的统计一定是一个大的机构搞的,你就是说是国会参众两院搞的也没人怪你;而且这个意念中的数字一定是压倒多数一边倒的。你要是搞个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的统计数字出来,那你自己都得鄙视自己半辈子。
第五段是结尾,要搞个铿锵有力的谢幕。比如说:综上所述,根据公众的统计数字和自己的亲身经历,限行是不对的,是有害的,是几个有先天及后天生理缺陷的白痴吃错药以后病危时的反应,所以我是反对的。
就这么一招,每次上课练这五段,下课还是练这五段,一学期都在练,练了几十个题目,都这个结构,然后呢,然后考试一次过关。
(注:在我和Roy先生开办的“非常美国”留学服务工作室里,已经用这个方法帮助了很多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英语考试的写作部分。如果有疑问和建议可以联系我们: he_)
发帖: 47 篇
在线时长: 5 小时
  Day8BusBoy是怎么练成的?
  早就忘了第一次挣人民币时候的感觉了。但第一次挣到美金,靠自己的劳动挣到货真价实,绿花花美金的时候,感觉从肉体到灵魂都被那张神奇的纸温暖了。我的第一张美金就是做Busboy赚来的。
  面试的第二天,为了显示我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员工,我比规定的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早在国内的时候就听说过不少故事,说某人干活多么好,然后被美国老板所赏识;跟着就是加薪、升职,运气好的连老板的漂亮女儿一起划拉到手了;然后就像所有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后来呢,公主和王子就在森林里过着兴奋的生活了。故事当然只是故事,但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给人从开始就留个好印象还是应该的。
  似乎Peter也没想到我能到这么早,打完一个招呼并没有马上给我派活的意思。我向他表示可以开始干活的时候,他还是稍微的愣了一下神,扫视一周以后拿给我一罐能喷的东西和一个类似雨刮器的玩意儿,对我说:前几天下了一次小雨,玻璃有点脏了,擦擦吧。
  餐馆只有2面临街,就一层,每面大概4个大玻璃窗。擦窗户对任何一个我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从小学到中学,教室卫生就包括这一项。但如果用美国式的方法来干,擦窗户就成了一件轻松的,有科技含量的工作了。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拿着那罐喷雾剂一样的东西,照着脏窗户玻璃一顿狂喷,喷出的溶剂会溶解所有的脏东西,然后用雨挂器把脏水刮下来,玻璃就红星闪闪放光芒了。在经过二十分钟苦干后,我的第一项工作顺利完成,而我的速度也让Peter赞叹不已,他可能不知道我是故意卖力气干的,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能耐,就是为了让这份工作像铁打的江山万年牢一样的是我的。
  擦窗户只是热身活动,三点以后才来真格的。第一项正经事就是切香蕉,确切的说应该是切芭蕉。这家餐馆有一种非常好吃的小吃,或者叫甜点,是用芭蕉做的。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多次仿照着做(咱们中国人什么都能仿出来,自豪中。),招待了很多朋友,每次都博得满堂喝彩,但我从来都没有透露过那种神秘的烹饪方法,并把这个方法列入传子不传婿之列。制作这种小吃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把芭蕉剥皮,然后斜着切成5-7毫米左右的厚片,而我,就是这第一道工序的操作者。
发帖: 47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发帖: 47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芭蕉都是放在地下室里面成箱装的。我每次需要切大概三箱左右,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读到这里,有些人的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场面:在异国他乡一个昏暗的地下室里面,大大小小的小强不时爬过;一个英俊但有些消瘦的年轻中国学生,带着悲愤而又坚毅的神情,眼中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冲着一堆芭蕉挥舞着一把明亮的餐刀。刀锋划过,芭蕉片像雪花一样从手中飘落,芭蕉皮不时飞向墙角,挂动着风声。地下室外,苍烟若照,残阳如血。
  您的想象有一部分是对的,地下室是昏暗的,小强们是存在的,年轻的中国学生是“英俊”的,但他的神情不是悲愤的,岂止不悲愤,应该说是带有某种愉快,而那天让他愉快的秘密,除了开始挣钱,还有的就在芭蕉里面。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香蕉就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经常食用的水果之一。但上个世纪我们吃的香蕉一般都比较小,最多一乍多长,有时候有一种叫巴拿马大香蕉的,又黄又大,但不多见。而我第一次见到那种大个的芭蕉的时候,一下就把他老人家当香蕉了。成熟的芭蕉大概有两乍多长,粗粗的,金黄金黄,里面的肉也是白里透黄,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当年咱一个穷学生,哪见过这个啊,让咱削咱就削吧,但是削着、削着就起了坏心了:这么大的香蕉,味道一定不错吧?
  行了,剩下的事不用说大家也都能想象到了,我挑出一些最好看的芭蕉,取中间最好的一段充分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最后的结论是,芭蕉的肉不是像香蕉一样特别细腻,也不很甜,只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经过那几种烹饪后,才能变成佳肴。
  削芭蕉本身不难,但因为时间短、任务多,所以要求手下必需麻利。首先要削掉芭蕉的两端,基本动作应该是手起刀落,没有丝毫迟疑;然后纵向一刀把皮划开、剥下,最后是一刀一刀的切成片状,每根芭蕉的操作时间应该限制在十秒以内,经过最初十几分钟的适应,我仿佛变成了小李飞刀的化身:凝神静气,意守丹田,双手、身心都与餐刀合为一体,眼中无芭蕉,心中亦无芭蕉,几百根芭蕉飞快的切下来以后,我的双手已经完全形成了一种机械性的习惯,以至于芭蕉都切完了,两只手还有那种切点什么的冲动。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削完芭蕉、摆好桌椅刀叉就四点多了,离真正忙起来的时候还有段时间,这个时候一般用来吃饭。要说这家餐馆最让我满意的,除了美金可能就是它的伙食了。首先是吃饭的环境好,一个大堂干干净净,旁边绿树环绕,还有点背景音乐;其次是饮料好,除了含有酒精的饮料不能动以外,其它各种果汁、饮料敞开喝。刚开始的时候不好意思要高级的果汁,只要可乐,现在想想简直是犯罪;再就是伙食基本不限制,除了鱼以外随便吃。我最中意的有五、六道菜,饭后还可以来杯咖啡(不是速溶的啊)。在那以后的几个月中,每个周五、周六都成了我的聚餐日,通常我会从聚餐日的头一天就开始调整,在当天早晨开始做准备,以保证在聚餐日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最强的一次热身热得有点过火了,到餐馆以后饥肠辘辘的光顾低头吃,吃了几个盘子的饭菜,喝了一大瓶果汁,吃完后发现自己竟然站不起来,因为肚子太涨了,哼哼唧唧好一会儿才能动窝(惭愧中)。多年以后回头看看,我告诉我自己鲁迅先生是对的:“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的饭,喝过那么可口的果汁”(篡改自鲁迅全集之“社戏”的最后一句)。
  吃了人家的,当然就要给东家干活。Busboy这个职位就像个消防员,哪里有情况就冲向哪里:客人刚坐下要给拿菜单倒冰水(几个人就要倒几杯),喝过一半了要及时给补上;上菜了要给拿餐巾纸,每过一会儿要换盘子;吃完的菜盘要马上撤下,有打包带走的要帮忙打包。这些事情如果一件一件的做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来吃饭的客人之间可是没有经过协调的,通常是有几桌需要撤下盘子,同时旁边的需要加冰水,而远处的客人已经挥手管你要餐巾纸了,那边新到的客人正在入座。这个时候,BusBoy必需像一个武林高手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漏掉每个角落里的任何异常:在把空盘子撤到厨房的同时,从厨房里拿出冰水和餐巾纸,经过吧台的时候顺手抄上菜单;在加完冰水给完餐巾纸的同时,把菜单递给刚到的客人,往回走的时候把需要打包带走的东西抄在手里,拿回厨房打包。最后,客人结完帐要马上收拾干净,等待下一轮冲锋的到来。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更多美国留学信息,请来我的网易博客: http://toughguyd./edit/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那么下一轮冲锋通常多长时间后到呢?如果你是指晚上七点到十二点这段时间的话,答案是“立即”,因为很多客人已经在吧台前排大队等半天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必须不停的奔走在所负责的三、四十张桌子之间,客人的每个眼神和手势就是我冲锋的号角,在这五、六个小时里不能有一丝的停顿和迟疑。动作快已经不是考核的标准,飞快而且准确但又不能撞到别人才是及格线,脸上的微笑是必不可少的标准表情。我的旅游鞋量化了我的劳动强度:刚出国时候带了一双高级旅游鞋,在国内穿了2个月,结果连鞋底最细的花纹都没磨掉。打Busboy时候也穿这双鞋(因为舒服),一个月,确切的说是只有8天(因为只有周五、周六打),就把鞋底磨穿了。
  “北京人在纽约”里面的王启明好像很辛苦,拍这个电视剧的那家餐馆我后来也打过工,但王先生好像还有个阿春隔三差五的暗地里关照一下,我可是货真价实的一个人在战斗。
  有付出就有收获,第一天的收获是四十三块(也好像是四十五块),美金!相当于当时国内一般人多半个月的工资。打完工,接过钱,犹如一片绵绵的春雨撒过干涸的大地,犹如一阵和煦的春风吹过千年封冻的冰川,本来已经僵硬的肢体马上恢复了应有的感觉,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美金是最好的去痛片,美金是最好的兴奋剂,那天我是唱着歌回家的。
  伟大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我可以保证,这是一条真理,一条千千万万年以后都还是真理的真理。劳动万岁!!!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Day10学校报到和分级测试
  在学校报到的时候才搞清楚自己的姓和名在英语里怎么说。
  到学校的注册办公室去报到,接待我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白种人阿姨。我去的时候白阿姨正在接待另一个学生,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强的排队概念,直接就站到桌子前面。人家看出我是来办手续的,让我等等,对我说:“Pleasewait1minuteplease.”(请等一分钟),听是听懂了,当时就佩服了,早就听说人家老美的时间观念强,今天可算亲眼看见了,时间都是按分钟来计算的。咱得“见贤思齐”啊,也要学学人家。于是退后,开始掐表,正好一分钟后趋前,那意思是:“一分钟到了,俺准时回来了”。可人家好像没完事呢,于是又是一个“1moreminuteplease.”,好像稍微有点不耐烦的意思。这下有点蒙了,不是讲究时间的准确的吗,怎么不准了。后来才知道,是我无知了,在老美的口头语里,什么一分钟、一秒钟、一阵子等等,都是一会儿的意思。难怪当初人家语气有点那个了,肯定以为我催了。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报出自己的姓和名,人家在计算机里面一查,居然没有这个人,当时一身白毛汗就出来了。不能啊,录取通知和I-20都发了,我翻山越岭的跑了半个地球到你面前了,怎么会没有呢?又查了一遍,还是没有。白阿姨有点着急了,说干脆你把录取通知书拿来看看吧。看完录取通知书上的姓名,人家说你到底姓什么啊?原来报名表上填写姓名是按洋人的习惯,FirstName(名)在前,LastName(姓)在后,偏偏咱那个时候对FirstName和LastName分不太清,想当然的就按老祖宗留下的习惯,先姓后名了。还不错,现在终于搞清楚了,而且在学校的系统里面马上就更正了,人家白阿姨居然都没让我先从居委会出个证明或者去做个公证什么的。
  按照学校的规定,不管你来的时候分数如何,语言水平如何,一律要参加一个分级考试,来最后确定你的知识程度,过不了这个考试就需要先修一些基础课来提高你某方面的差距;当然同时你也可以修其它课程,但如果在你修满六十个学分的时候还不能通过这个考试的所有科目,你就不能继续修其它课程,而只能专注于分级考试的内容了。考试就三个大项,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是四十道题,能答对24道就过关;阅读是读几段话,然后答几十个问题;写作有点类似于托福考试的写作,给你一个有点争议的题目,比如说“应不应该支持堕胎”,然后发表你的议论。
发帖: 8856 篇
在线时长: 69 小时
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没有城管这支武工队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朋友们虎年快乐。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6 小时
最近很多朋友询问关于丰田汽车的招回,我认为招回制度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对消费者充分负责的精神。对于此次丰田的招回,媒体的刻意渲染和夸大已经有点恶意和做秀的成分了。 广大丰田车主应该放放心心的开。
很多国内的汽车没有招回发生,不是说明那些汽车有多好,而是说明那些厂家对顾客压根儿不在意。把你们的钱骗走就完了,他们才懒得再去看有什么隐患呢。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指正。(注:我开的不是丰田车,也不是给丰田做广告)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7 小时
  考试第二天考,成绩几天以后就出来了,数学对了三十八道题,发分的老师对我一脸惊异,敬若天人的样子,跟我说这么好的分数很久都没有看到了。我脸上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自己心中暗问,就这么简单的题,怎么还能错了两道呢,简直是丢脸,绝对是胡来。
  估计中国学生在美国学校里都能在数学上吹吹牛,太简单了,简单到我们普通的高二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感谢我们扎实的基础教育啊,骂了十几年的东西,没想到居然还是有点用的。但英语方面绝对是我的弱项了,阅读勉强通过,写作吗,实打实的说,要我自己判分都不能给及格。
  于是乎,我第一学期的课程里面,理所当然的就有了一门初级的写作课程,而这门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这些不会写的家伙能通过这个该死的写作考试。
  回过头看看,这门初级写作课程也许是除专业课以外对我帮助最大的课程之一,因为老师教的太有特点了。记得老师是个白人女性,犹太人,对人态度很好。从第一节课,她就开宗明义的告诉我们,要想通过这个该死的写作考试,必须按照她说的练;而且只要按照她说的做到位,肯定能过。好吧,既然你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那我就死心塌地的练。
  首先,她告诉我们这个写作不能太长,应该控制在三几百字以内,要不然我们这帮菜鸟没那么多可说的就只能胡说八道了,满嘴跑火车是肯定要出事故的;但文章也不能太短,起码应该在二百字以上,否则那就不叫作文,成提纲了,判卷老师会认为你什么都写不出来。文字上嘛,不要用很多华丽的词,只用日常用语和基本的东西,否则看起来很滑稽(也对,如果一个外国学生冷不丁给我来一句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者银瓶乍破水浆迸什么的,听起来也不是滋味)。基本点说完,开始动真格的。
  这类考试的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题目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比如“政府应不应该救楼市?”,“北京是否应该实行单双号限行?”等等。这些题目正说反说都可以,反正是写作文,但唯一不能的就是正反都说。偏偏很多中国人喜欢这么干,从正反两个方向全面论证,好像怎么都是自己有理。可是人家考作文的目的是要看你的写作水平,不是要和你瞎嚼情那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道理。所以再次明确说明,如果你胡来的话,当时就得被拉出去毙了,而且是打五枪,前四枪不打要害的那种毙法。下面就是文章应该有的结构,一共只需要五段,第一段是套话,写个引子,比如“现在社会上关于单双号限行存在很大争议,我认为,单双号限行是本世纪最TMD傻B的一件事”,好了,已经把我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千万不要脚踏两只船啊!!!)。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8 小时
  很多人都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留学中介?所有提供留学服务的机构都是中介吗?
  其实,中介和非中介的基本区别只有一条:中介从海外院校拿佣金,非中介和海外院校没有关系。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区别,我们举一个去医院看病的例子。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药,并告诉你只能在这个医院的药房买,那这个医生就在扮演“中介”的角色,因为药厂会给他回扣;如果医生告诉你在其它药房买也一样,那这个医生就不是“中介”。
  留学中介通常都和一些海外院校签有一些协议,每给海外院校送一个学生,院校会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中介佣金。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中介通常义无反顾的尽量把学生推荐到自己的签约院校,哪怕那个学校不是最适合学生的情况的。
  所以,从本质上讲,中介是替海外院校找学生,为了他们自己的佣金;而最好的留学服务机构(工作室)应该是替学生找最适合他们的学校。这就是中介与非中介最本质上的区别。
  作者-“非常美国”留学服务工作室
发帖: 46 篇
在线时长: 8 小时
  第二段分析一下大道理,比如说单双号限行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给大家带来很多不便,造成了开车人的额外开支,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平,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等等。怎么上纲上线怎么来,开动脑筋说得越严重越好,就怕搞个不痛不痒说了和没说一样。
  第三段讲个故事,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只要能支持你的论点就行,比如说我们单位一个哥们,自打限行后总迟到,因为车开不了,公共交通又不够,公司里面老板批评扣工资,家里老婆孩子整天吵等等。这段的重点是要声泪俱下,怎么惨怎么来,哪怕写成一段活生生的血泪史也不过分。要是真能把判卷老师写哭了,问都不用问你肯定能过。
  第四段给搞个统计数字,当然这个统计和数字都可以是杜撰的,人家看的是你的写作,不是考你的生活阅历。比如说限行后纽约时报搞了民意调查,百分之九十的受调查者都认为简单的限行是错误的(剩下那百分之十是吃狗屎长大的),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增加了家庭开支,明显是弊大于利,是脑子被驴踢了的才想得出来的馊主意。这个意念中的统计一定是一个大的机构搞的,你就是说是国会参众两院搞的也没人怪你;而且这个意念中的数字一定是压倒多数一边倒的。你要是搞个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的统计数字出来,那你自己都得鄙视自己半辈子。
  第五段是结尾,要搞个铿锵有力的谢幕。比如说:综上所述,根据公众的统计数字和自己的亲身经历,限行是不对的,是有害的,是几个有先天及后天生理缺陷的白痴吃错药以后病危时的反应,所以我是反对的。
  就这么一招,每次上课练这五段,下课还是练这五段,一学期都在练,练了几十个题目,都这个结构,然后呢,然后考试一次过关。
  (注:在我和Roy先生开办的“非常美国”留学服务工作室里,已经用这个方法帮助了很多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英语考试的写作部分。如果有疑问和建议可以联系我们:he_)
积分: 1093
发帖: 8885 篇
在线时长: 101 小时
你在那个洲,见个面好吗?????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9 小时
引用23楼的发言:
你在那个洲,见个面好吗?????
我在HaiDian District,BJ。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9 小时
  Day11我的交通工具
  基本的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如果按时间顺序正排序,那么我在纽约的交通工具应该是:自己的腿,表哥的汽车,公共汽车,地铁,自行车,自己的汽车。关于自己的第一辆汽车,我会在后面详细介绍,并且把自己买二手车的经验写成“美国买二手车一月谈”(http://toughguydh./)。当然那是到纽约很有一段时间以后了,所以先说说其它的。
  表哥的汽车是一辆福特的手排档小车,好像型号是Escort,相当省油,因为保养好的关系,一直没什么故障。就是这辆车从机场接的我,并第一次带我去曼哈顿,第一次带我去学校,第一次见窦大哥。在买这辆车以前,表哥曾有过一辆很破的二手车,在我出国前一年因为经常出故障送旧车场了,简单的说,就是扔了,然后买的这辆新车。当我们在国内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惊呆了(那时候我们的自行车刚普及,有钱的来个摩托也就很牛),天啊,一辆汽车啊,怎么说扔就扔了?然后纷纷口诛笔伐(尤其是长辈们),旧车也是车啊,怎么能扔呢?不能修修吗?等我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才知道当初的我有多么幼稚。在美国,修车通常都不便宜,如果经常修一辆车,估计很快修车的钱就能买辆新车了。所以,车旧到一定程度,干脆处理了比较合适。
  表哥的车被人偷过一次,当然不是全部,是被偷了一个轮子。在纽约,有几个偷车比较著名的区,例如JacksonHights,Flushing等等。据说那些偷车贼的技术极为高超,能在1分钟内搞定一辆车的警报器,并把车开走。最牛的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家人有两辆车,都停在自己家的车道上,车道是个死胡同,两边都是墙。为了保险起见,这家人把新车停在里面,旧车停在外面,挡着新车。有一天早晨起来,发现旧车还在原地,新车不翼而飞了。分析起来看是偷车贼想偷新车,于是先把旧车拖出来,偷走新车,最后再把旧车拖回原地摆放好。没想到还有服务态度这么好的偷车的。
  整个在美国期间,只坐过不超过五次公共汽车,都是在纽约。之所以坐的次数少,是因为没钱的时候光骑车了,刚有点钱以后就一步到位,直接改汽车了。虽然坐的次数少,但对纽约的公共汽车还是印象颇深的。和我们的BUS比较起来(比如说北京的),首先是人家的车好,在我开始看见的时候已经一水儿的空调大巴了,而且是那种比较豪华的。其次是人家的车有准,几点几分到那个站,基本没什么大出入,所以你只要记住时间表,提前个几分钟去就行了,不用傻傻的很早到,然后一直等着。车好,时间有普,更重要的是人家的服务态度,别管司机是什么肤色,一个个都彬彬有礼,该等的等,该停的停,也没见过象茨叨三孙子似的茨叨过乘客。这些年总在中央台看见一个公益广告,好像是濮存昕演的,大概是宣传文明礼貌,其中有一小段就是宣传一个公交司机等一个老年人。在我看来,这种事情应该是常识啊,想想如果是你开车,你会不等你妈妈吗?或者让你爸爸很跑几步赶你的车?不会吧。我们的老祖宗就说过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怎么纽约的司机不用宣传也懂,我们的司机宣传了好像也没用呢?我真的有点糊涂了。
  最后一点关于BUS的是,不管什么天气,有多少人等车,大家都规规矩矩的排队,不像某些地方,轰轰烈烈的搞个什么排队日,来一大帮志愿者帮忙管教着,然后第二天大家照样你推我搡。办什么事有前有后,大家排队挨个来也应该是一种常识,为什么纽约人民懂,有些地方的人民就不懂呢?我又糊涂了。
  纽约最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应该是地铁了。关于地铁,要写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我们放在后面单独的一天里面,还是先聊聊我的交通工具吧,自行车。
  我一直认为自行车就是一种交通工具,从小到大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有些人不这么认为,比如说美国人。自行车在美国是什么呢?是一种健身工具,或者是一种体育比赛用品,反正不是交通工具。这也许就是我在美国一直没有发现自行车道的原因。
  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表哥给的,拿过来自己拾掇拾掇也就能用了。后来因为带被扎了,自己又花了几块钱买了补带的工具和气门心。每次有什么毛病自己修。这辆车是个变速的跑车,车带非常窄,骑起来很轻松。车上有好几条铁链子,好几把锁。根据前辈们的经验,存车的时候需要把前轮、后轮、以及车架都分别锁上,否则后果很严重。第一辆车只骑了不到2个月就丢了,因为我没听话,在去一个地方的时候,因为只离开车几分钟,所以只锁了一道锁,回来就傻眼了,地上只剩下一把被卡断的锁,车没了。这是我第一亲身感觉到什么叫纽约的贼多。没有了交通工具当然不行,但新车都一百多块,所以只能来旧的了。在我开始住的地方,JacksonHights的附件,是一个西班牙人的社区,说是西班牙人,其实就是那些从南美过来的人,比如说红都拉丝,委内瑞拉,墨西哥等等,都说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里面,朋友的发音是“阿米够”,所以大家习惯上把这些南美人都叫“阿米够”。纽约的“阿米够”们一般文化水平都不高,大多数也就做做工,或者开个小买卖什么的,里面不乏买旧电器,旧家具和旧自行车的。看了几家店,终于搞了一辆价廉物美的二手车,然后不惜血本又买了三把锁,每次停车时候都不厌其烦的全部锁上。从那以后,纽约人民就经常看到一个骑车的矫健身影穿梭在Queens的大街小巷中。
发帖: 1541 篇
在线时长: 9 小时
美国的炸药好不好买呀?如果好买,我也想去.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9 小时
  取得2010年美国学校秋季入学的同学马上就要面临签证,而签证是所有留学申请过程中最艰险的一环。主要是因为签证官给每个学生的时间都非常短,一般最多也就问2-3个问题,任何一个问题回答完毕一般都没有让你补充的机会。所以说,在那短短的20-50秒内,你说出的短短几个答案就决定了你能否拿到赴美留学签证。
  下面选了几个常见的签证面试问题,供大家做个自我测试。看完问题后大家可以先回答,就像面对签证官一样的马上回答,然后再看答案和分析。如果这几个问题您不能都一次答对,那说明您做的准备还不够,很容易被拒签。
  问题1:What'syourpurposeforthisvisa?
  现在你有20秒回答签证官的问题。
  问题2:Whowillbeyoursponsors?
  现在你有25秒回答签证官的问题。
  问题3:WhydouchooseUStofurtheryourstudy?
  现在你有25秒回答签证官的问题。
  问题4:Howmanyinstitutionshaveuappliedandwhatarethey
  现在你有30秒回答签证官的问题。
  问题1答案:
  IintendtostudyinXXuniversitytogetmyXXdegreeinthefieldofXXX.
  点评:很少有学生能一次就把学校、学位、专业都回答出来。回答的不全会让签证官对你的感觉不好,觉得你去美国的完整目的都说不清楚。
  问题2答案:
  一般学生会答是父母。
  然后签证官一般紧跟着这个问题:Whatdoyourparentsdo?
  一般学生会说我爸在哪哪哪工作我妈在哪哪哪工作。
  正确答案应该是:我爸在哪哪工作,收入是多少。我妈在哪哪工作,收入是多少。
  点评:签证官这个问题是问资金,对资助人的工作基本不感兴趣。
  好了,先讲解2个问题,你测试的感觉如何?需要“非常美国”的签证培训吗?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9 小时
QueensFamily friend
Hello30Grag
MamGrandmaMamMamMam
发帖: 17 篇
在线时长: 13 小时
&&&&&&&&&&她妈的妈(不是骂人,也就是她姥姥)。
&&&&&&&&& 她妈的!&& 她姥姥!&& 是骂人&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10 小时
[车神叔叔最新成功案例]艺术专业学生签证翻身技巧分析
学生背景:
应届高三毕业生,成绩中等,无特长;
被美国西海岸一所艺术类大学录取;无语言成绩;口语、听力能力一般;家庭经济条件好。
在某大中介办理的留学手续和签证培训,第一次、第二次签证申请被拒,学生完全丧失签证信心,情绪极度底下;家长和学生考虑放弃美国留学。
&&&&&&& 学生第一次签证,签证官共问9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中6个回答不完全,1个所答非所问,2个完全错误。第二次签证,签证官共问13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中8个问题不完全,1个所答非所问,2个完全错误,2个回答正确。第二次被拒签后,负责培训的中介找不出拒签原因,没有措施。
&&&&&&& 通过对学生头两次签证问答的分析,盛博优签证培训专家认为:
该学生背景中等、材料无硬伤、没有语言成绩显得稍有不足;
对签证面试的理念基本不了解;
对自己本身条件的长处和短板不了解;
英语口语有欠缺,交流能力一般;
对将要学习的艺术专业了解不足,准备不足;
基本没有形成“签证气场”。
解决方案:
肯定学生的背景和材料,建立学生对自身条件的信心;
详细讲解签证的基本理念,对照学生情况和曾经遇到的实际签证面试问题分析说明。
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短板;对优点要尽量发扬光大,建立学生在签证官心里的形象,对签证官进行正面心里暗示;对短板要考虑回答技巧,发现消极因素中的积极因素。
仔细分析学生有限的几副作品,化艺术专业展示为艺术情感展示,对签证官进行情感影响。
反复模拟练习,改进学生基本签证英语的流利程度。
通过不同语气、场景的对练,培训学生在签证过程中的“平常心”。
注意每一个细节,纠正学生在语气、用词、眼神、肢体语言上的不足。
对学生进行“盛博优教育”独特的气场训练,让学生在签证的前15秒内对签证官进行“气场干预”,抵消以往被拒签的后遗症。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三签结果:
第三次签证昂首挺胸进入大使馆,2分钟王者归来。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10 小时
Queens CollegeXXXN
TokenQuarter
1820House Keeping workAFailA
101011:3011:301:301:30-2:00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10 小时
我的网易博客:
美国故事,美国留学信息,美国文化价值观。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1 小时
品牌 推 广:
网 络 公 关&&&& 口 碑 营 销&&&&& 搜 索 营 销
品 牌 推 广&&&& 事 件 策 划&&&&& 危 机 公 关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11 小时
在南方某大学,学生去食堂打饭,想吃包子,就跟师傅说:来四个包子。
师傅问:10个?
答:不,是4个?
问:10个?
答:4个!是4个!
师傅问:HOW MANY?
答:FOUR!
师傅:这不结了吗!
发帖: 70 篇
在线时长: 69 小时
引用34楼的发言:
在南方某大学,学生去食堂打饭,想吃包子,就跟师傅说:来四个包子。&师傅问:10个?&答:不,是4个?&&问:10个?&答:4个!是4个!&&师傅问:HOW&MANY?&答:FOUR!&&师傅:这不结了吗!
发帖: 7 篇
在线时长: 2 小时
引用35楼的发言:
乖孩子来了&
发帖: 71 篇
在线时长: 69 小时
引用36楼的发言:
乖孩子来了&
谢谢大叔,你素第一个说我怪的。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0 小时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11 小时
纽约奇景:曼哈顿悬日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年两次的罕见日落美景在纽约上空罕见上演,这一独特的
城市奇景被称为“曼哈顿悬日”。
该景观一年仅有两次,而且还不是年年都有,整个纽约不夜城便沐浴在阳光下。在“曼
哈顿悬日”出现的这几天里,当太阳落下时,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格网街道的排列形式
就如同巨大石柱群布局一样。 每一处的十字路口都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长达15分钟。
曼哈顿悬日”这个词语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天体物理学家尼尔-迪格拉斯-泰森
(Neil deGrasse Tyson)在2002年首次使用到的。它应用于那些符合1811年纽约市规
划( 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的格网街道 。这些街道符合从东西方向偏移
28.9度的规律。由于这些街道刚好在东西线上,因此该景观出现的时间刚好与春分和秋
分时间一致,形成了自然与人工建筑的和谐搭配。
当太阳落到了纽约克莱斯勒这座具有立体装饰艺术的大厦背后时,整个大厦便显示出一
层金色光泽。
(图片见163博客)
“五月花号”连载
“纽约、纽约,我的纽约”最新更新
“美国买二手车一月谈”加强版首发
最新美国留学信息、留学服务
发帖: 49 篇
在线时长: 11 小时
美国留学实习政策又有新规定,具体内容请见我网易博客。
发帖: 50 篇
在线时长: 12 小时
Day 13学费和另一份新工作
在申请Queens College的时候,看中的一点就是学费相对较低,咱家负担得起。所以出国时候除了带齐第一学期的学费外,还富余几百块。没想到等报到完交学费时候情况变了,人家的价格涨了,每学期涨七百块,美金,很大的一笔银子啊,完全打乱了我的计划。别的不说,关键是手头没有这么多现钱。于是只好给学校的录取办公室打电话。人家到是挺客气,解释说学费是从这学期开始涨的(我不来你不涨是怎么的?),而且不能减免。我抱怨说那你们应该早通知啊,我现在手头没这么多钱怎么办?电话那头的那位估计是个地道的美国人,而且一点不了解留学生的情况,给我出了一个美国式的主意,说我们可以保留你的入学资格,您不是手头没钱吗,可以先去挣钱,等挣够了来,我们一样让您入学。我XXX,当时本能的在心里就反应出N句脏话。这不废话吗。我能去哪里挣啊。在美国挣?如果不交齐学费入学,就不能保持合法身份。回国去挣?我来回的机票谁给报销啊?况且签证官那一关不是每次都能顺利通过的。
万般无奈,厚着脸皮给刚搬家去了加州的表哥打电话吧,借钱。找私人借钱这件事在美国是最受忌讳的事情之一,一般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开口,开口也未必能借到。但这回没办法了,其它人都不认识。
表哥很痛快,借钱可以,两个条件:第一是什么时候还?第二是期末成绩必须优秀。没问题、没问题,我保证第一学期结束前还帐,保证好好学习,我严严肃肃的保证,就差立个字距了。当然,最后我没有食言,大结局是皆大欢喜,过了两个个月就把钱还上了,第一学期的成绩是三个A,一个B,学期GPA3.75,基本属于优秀吧。
负债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借了钱就要抓紧还。当时除了周末的两天工和莫妮卡的诊所有时有点事情外,其它空余时间还很多,我告诉直接,趁开学前我还要继续找更多的工作,挣更多的钱。
继续关注街上的每一份潜在工作吧,继续买报纸打电话吧,终于找到了第三份工作,在洗衣店值夜班。
美国的洗衣店与我们国内的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国内的通常是指干洗店,洗一些例如西服、大衣、时装等等的高档货。美国也有这样的干洗店,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洗衣店,是指那种自助式的水洗店。这样的店在每个街区都有,规模有大有小。我做的那家店规模算中等偏小的,只有十几台洗衣机,十几台烘干机,一台换硬币的机器。大家把脏衣服带来,先扔进洗衣机,倒入洗衣粉,投入一定数量的硬币就可以了。等衣服洗干净后,拿出来扔进烘干机,投入一定数量的硬币烘干就可以直接带走了。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产生过一阵疑惑,要说美国的洗衣机和烘干机也不贵,怎么很多人仍然愿意到洗衣店洗衣服而不愿意自己买呢?从长远来看,买台机器要比去洗衣店划算多了。后来终于搞清楚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美国人的搬家频率太高的缘故,动不动就换份工作从这个州跑到那个州,搬家的时候洗衣机和烘干机绝对要算带着费劲、丢了可惜的东西。当然,这是我的理解,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说起来我在这家店不能算是“正式职工”,因为我的工作时间是晚上十点到凌晨二点,说白了,也就是个看夜的,但工作内容比较多。首先是如果顾客需要,要出售洗衣粉(水),柔软剂,漂白剂,装衣服的袋子等商品,等后半夜顾客少了,要清洗一遍洗衣机和烘干机,然后用洗衣粉擦一遍地,用漂白水擦一遍,再用清水擦干净,最后锁门上警报,然后走人。工资不多,每小时四块半。
让我们仔细解释一下这些内容。首先是柔软剂和漂白剂。我刚出国那个年代,国内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一听说人家的衣服洗完还要柔软一下,心中的敬仰就如滔滔江水了。对于那些浅颜色的衣服,不管穿的多脏,或者染上什么果汁、可乐的,只要用热水洗,同时加上漂白剂,出来就雪白雪白的。后来通过我的化学课知道,其实漂白水就是把氯气溶在水里,是一种强氧化剂,只是暂时把颜色给褪了,真正的脏东西并没有少。当然了,经过氯气这一关,细菌也活不了了。所以从卫生角度来说是OK的。
清洗洗衣机没什么可多说的,里里外外擦干净就行了,每天最让我兴奋的是清洗烘干机,其实应该叫清理,因为不用水。烘干机是一个大滚筒,关上门以后投币让它转起来,机器使用煤气或者电来加热,滚筒边转热风边吹,如果衣服不是太多的话,大概三十到四十分钟就干透了。机器的下面有个槽,是接灰的,每天要把这个槽里面的灰和衣服毛毛清理干净。让我兴奋的就是这个槽,说是兴奋已经不能充分描述我的感情了,应该说是渴望、迫不及待。
我没有打鸡血,所以并没有使不完的力气去干活。但说到能让人激动、渴望,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很多人就已经猜出来里面的内容了,因为在美国能让人兴奋起来的,除了毒品以外,应该就只有钱了。没错,这个槽里面,每天都会有从衣服口袋里面掉出来的没掏干净的钱,各种面值都有,最大的见过二十块的,当然以一分、五分、一毛、二毛五的居多。但好歹是白来的,有多少都值得高兴一会儿。
记得我第一天打扫这个槽的时候,因为我前面的家伙辞职了,烘干机有大概一周没打扫了,所以里面东西巨多,当然钱也巨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下面的盖子,就能看到一片硬币。槽的侧壁上有几根窄窄的支撑横梁,横梁上积攒了很多灰和布毛毛,耷拉下来。用手一拽这些布毛毛,随着就往下掉硬币,哗啦啦又是一片。第一天具体的收获忘了,只记得坐地铁的代币(Token)捡了五、六个,一块的纸币好像有几张,两毛五的Quarter装满了一个一次性的喝水杯,其它硬币装了三个个喝水杯,相当大的一笔收入了。
当然,不可能每天都有这么多,平均来说,大概每天能捡个几块吧,就当我的奖金了。除了工资和这一小笔外财以外,这个看夜的活儿还有其它挣小费的途径。比如说,有的人把衣服往洗衣机里面一塞,懒得等着,就给我几块钱,让我帮忙等会儿把洗好的衣服放在烘干机里面;还有的更懒,干脆再多给几块,让我帮忙把衣服折叠好了放在袋子里面。
美国人洗衣服的一大特点是多。很少看见有人拿几件衣服来的,最少是一袋子,有的老黑甚至拖家带口的拿几个半人高的大袋子来。白人一般洗的比较仔细,每个机器里面放的衣服量比较适中,而且分类分别放好。但有的黑人就有点胡来了,把旅游鞋和衣服放在一起洗,然后一起烘干;有的为了省钱把衣服满满的塞一机器,恨不能紧的水都流不进去,真不知道洗完以后是不是每件衣服都沾上水了,我觉得最多也就能图个心理上的平衡。因为观察的多了,有时候也和来洗衣服的聊聊洗衣服,后来在读美国近代人文这门课的时候,还专门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比较了18世纪和20世纪House Keeping work(家务活)的区别。因为立意新颖,颇得教授赞许,那门课居然拿了个A-,要知道很多美国学生都挂(Fail)在了那门课上了啊。当然,那个A-也存在一些别的技巧性的东西,我们后面会细说。
洗衣店的工作夏天最辛苦,屋里虽然有电扇,但温度也在三十五度以上,每天打工就相当洗一个桑拿。开始时候每天带一壶水,但远远解决不了那么大的蒸发量,所以后来渴了就直接把嘴对着水龙头灌。有一天半夜实在渴急了,自来水也灌得有点反胃了,又加上那天的小费稍微好一点,一时没忍住就在隔壁的杂货店买了一杯冰可乐,八毛九。喝的时候这个过瘾啊,整整一大杯完全是一口气倒进去的,充分体会了一回人生四大乐趣之一:“久旱逢甘霖”的滋味,但冷快下来就有点后悔了,毕竟是八毛九的美金呀,要是当时忍忍,回家喝口水也就省下了。
冬天是这份工作的最佳季节。不管外面多冷,屋里都不会低于二十五度,毕竟有十几台烘干机烤着呢,可以暖暖和和的窝在一个角落里休息一会儿。开学以后,我继续了这份工作,同时打出了自己的节奏,基本上是:10点上班,10-11:30点交接、干活、挣小费,11:30-1:30人少了,开始坐在一边看书,复习白天的课,遇到不会发音的词就随便找个白人问问(还是免费的),1:30-2:00干清洁。最后上警报、锁门走人。
店里有个警报器,走的时候需要输入密码启动,在窗户上和门上有很多传感器连在警报器上。警报器启动后一分钟内必须离开,一分钟以后,如果有人擅自闯入,警报就会响,同时负责安全的公司马上会知道,立即会派人过来查看。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中东味十足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留学中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