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物质的基本性质对如何鉴别下列物质质进行分类

经过分析,习题“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其中预测物质的性质在整个程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钾(K)与Na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考察你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具体如图所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主要有:1.表明了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前强后弱).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其活动性就越强;金属的位置越靠后,其阳离子在水溶液中就比较容易获得电子变成原子,其活动性就越弱.需要注意的是: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参加反应时,现象就越明显、越剧烈.2.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氢前置换氢).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需要注意的是:(1)金属必须是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h)前面的金属;(2)酸应是盐酸、稀硫酸(即不具有强氧化性的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3)单质铁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亚铁盐;(4)k、ca、na除与酸反应外,还能与水在常温下发生置换反应(如2na+2H2o=2naOH+H2↑),其余金属则不能(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3.可用来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即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前置后,盐可溶,k、ca、na不能够).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需要注意的是:(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而与h的位置无关.但k、ca、na等金属例外,由于它们过于活泼,不与溶液中的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这点初中阶段大体上了解即可).如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虽然反应[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最终没有单质铜生成.(2)铁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二价亚铁盐.(3)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另外,若有一种金属和多种混合盐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最不活泼的那个金属的盐溶液.例如,锌粒与氯化亚铁和硫酸铜和硝酸汞的混合溶液反应,最先反应的是硝酸汞,当硝酸汞被消耗完时,硫酸铜才与锌粒反应,同理,硫酸铜反应完后,锌才会和氯化亚铁反应.还有,当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先反应.例如,把打磨光亮的镁带、铝丝、铜丝一起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镁被消耗完后,铝才和硝酸银反应,铝反应完后,铜跟硝酸银反应.另外,利用金属与酸或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是否发生,通过具体的实验及其现象的分析,反过来可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具体的推断方法是这样的:1.利用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和铜分别放在稀盐酸中时,铁的表面上有气泡冒出,这说明铁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前面;而铜的表面无明显的现象,这说明铜位居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2.利用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反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例如,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表面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物质(即铜);由此可推得铁活泼性比铜的要强.【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表达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并且,经常将其与“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实验现象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其它的反应类型”等相关问题关联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历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方式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来分析、推断、选择或解答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些置换反应是否发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包括反应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制备、金属的应用、生活中有关金属的实际问题,或者是反过来考查,或者是对所给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表达进行判断,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提炼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的性质及用途、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或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我们身边生活中常用、常见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从生活、电视、网络中了解到的有关金属及合金的信息,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爱心提示:要想做好这方面的题目,除了学好教材中的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做到以下两点:1.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留意、理解、搜集和熟记我们身边经常用到和见到的金属及合金的有关知识,以及最新的有关金属方面的科技前沿信息,等等.2.要特别注意灵活运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或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性质用途或变化规律),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分析、推断和解答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与“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其中预测物质的性质在整个程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钾(K)与Na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题目:
[2014o温州o中考]现有铬、铜和银三种金属,将金属铬和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铬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银表面没有明显现象,则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的是(  )铬>铜>银铜>铬>银铬>银>铜银>铬>铜
[2014o泉州o中考]硬铝的组成金属有铝、镁、铜、锰.已知:锰丝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锰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表面没有金属析出.下列有关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判断错误的是(  )Mn>CuAl>MnMg>AlMn>Mg
[2014o绥化o中考]为验证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把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乙表面无明显变化,把甲放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甲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甲>乙>丙乙>甲>丙甲>丙>乙丙>乙>甲
“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用实验比较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最好的方法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2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将甲、乙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乙表面产生气泡,甲表面无明显现象;将甲、丙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甲表面有银析出,丙表面无明显现象.下列对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
3现有X、铜、镉(Cd)三种金属,把X和镉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镉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析出,而X表面没有变化.则X、铜、镉的金属活性顺序为(  )
该知识点易错题
1用实验比较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最好的方法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2(2013o镇江)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将混合液过滤,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其中预测物质的性质在整个程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钾(K)与Na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K比Na的活泼性强,下面是根据Na的性质对K的性质的预测,其中正确的是(  )”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性质→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其中预测物质的性质在整个程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钾(K)与Na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K比Na的活泼性强,下面是根据Na的性质对K的性质的预测,其中正确的是(  )”相似的习题。请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NH4Cl、CO(NH2)2、NaH2PO4、 SiO2、BaO、H3PO4、液态氧、NH4CNO、液氨、CuSO4&#
单质:液态氧、液氨酸:H3PO4盐:NH4Cl、NaH2PO4、NH4CNO、CuSO4&#O氧化物:SiO2、BaO有机物:CO(NH2)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物质的分类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对钠的化合物的分类的说法中,只考虑组成的是(  )A. Na2O2是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B. Na2CO3不是碱,是一种钠盐C. NaOH是一元碱、强碱D. NaClO是氧化性盐、含氧酸盐
A、Na2O2是氧化物、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是根据其性质来划分的,故A错误;B、根据碳酸钠的组成元素或离子,Na2CO3是一种钠盐、碳酸盐、正盐,故B正确;C、NaOH是一元碱、强碱,是根据其能否完全电离以及电离出的OH-的个数来划分的,故C错误;D、NaClO是氧化性盐、含氧酸盐,是根据其化学性质以及元素组成来划分的,故D错误.故选B.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着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的.
本题考点: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物质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扫描下载二维码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
;③正丁烷和异丁烷;④金刚石和石墨;⑤冰与水; ⑥甲酸乙酯和丙酸;⑦CH
;⑧乙醇与丙三醇.并对各组物质的性质异同点进行分析,用数字序号回答问题:(1)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2)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3)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4)属于同一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5)属于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
(1)②④ (2)③⑥ (3)① (4)⑤  (5)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第七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复习
※基本信息※
※下载地址※
(点击后将扣点!20分钟内免费下载!)
※资料简介※
第七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明确化学的基本概念;(即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3、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核素等概念的涵义;区别离子和基团;4、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理解无机物和有机物、酸碱盐氧化物概念及相互联系&&& 5、记住两个重要的化学史:(1)发明很早的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2)商代制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和炼钢。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化学?(即化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化学: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物质(比较物质与物体),研究的范围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所以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元素)、结构(原子、分子、晶体结构)、性质、变化和合成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的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它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
二、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本身的组成、结构都没有变,一般仅大小、形状或状态发生变化即仍然是原来的物质。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力和运动以及声、光、电、热等现象;蒸发、扩散、挥发、升华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2.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也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本身的组成、结构、性质都改变了,即旧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可燃物的燃烧、金属的冶炼、生锈、化肥农药、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等。
(1)标志:其他物质的生成(又称特征)& (2)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
(3)现象:帮助判断,但不能决定 。& 反例&&放热:水蒸汽的液化&& 发光:电灯&&&&&&&&&&&& 变色:银粉和银块&&&& 生成气体:加热水&&&&&& 生成沉淀:加热澄清石灰水
(4)典型实例:
物理变化:⑴升华& ⑵萃取&& ⑶分液& ⑷蒸馏(分馏) ⑸吸附& ⑹渗析 ⑺盐析 ⑻胶体凝聚&&& ⑼ 电泳& ⑽ 金属导电& (11) 焰色反应 (12)电离等
&& 化学变化:⑴ 风化 ⑵ 裂化 ⑶硫化 ⑷老化 ⑸炭化 ⑹干馏 ⑺脱水 ⑻蛋白质变性 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 (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 (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化学之&化&
1.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室温和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注意:自然条件。
2.催化&&能改变反应速度,本身一般参与反应但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硝化&&苯环上的H被&NO2取代的过程.
4.酸化&&向某物质中加入稀酸使之呈酸性的过程。(酸性高锰酸钾用什么酸进行酸化?)
6. 酯化&&醇与酸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7.氢化(硬化)&&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
8.皂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
9.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而使之变硬发脆的过程.
10.硫化&&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双键变单键)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
11.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变化类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宏观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
微观特征&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变化
伴随现象&形状或状态发生改变&可能有下列现象中的一种或几种:发光、放热、产生气体、沉淀、变色等
主要区别&物质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两者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色)、状态(态)、气味、味道(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对热&&& 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等。
&3、两种性质的比较:物质性质的表现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只需由人的感官感觉或通过仪器测定,而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组成,结构没变,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范围&感官感知:颜色、状态、嗅味,光泽,晶形等。仪器测知:比重、熔沸点、溶解性,导电性等。&实验感知:通过各种实验表现出来。例如可燃性。
4.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属性,物质的变化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形式。
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变化&的根据,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性质&的体现。如酒精具有醇香气味、易挥发,这是它的部分
上一篇资料:下一篇资料:
下载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鉴别下列物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