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区土壤的分布特点类型及分布?

山西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与改善生态环境
山西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与改善生态环境
山西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以改善生态环境
三、气候条件
山西处我国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南北狭长,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偏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大陆度在60%以上)。按全国气候分类,以恒山为界,北属中温带气候亚带,以南属暖温带气候亚带。按干湿度分类,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气候,仅中高山区和晋东南地区属半湿润气候。这一地区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山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脉起伏,高低悬殊,水平气候与垂直气候交织在一起,各地气候差异甚大,地势高、气温低、气候干燥寒冷。综合本省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各地温差悬殊,地面风向紊乱,风速偏小,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3.7~13.8°C之间,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由北向南递增,南暖北凉。受地形影响,又打破了这一规律,使气温分布复杂化。重直气温变化明显,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6°C。盆地、河谷温暖,高原、山地寒冷。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5~-14.6°C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温差达15°C,7月平均气温介于19.3~27.3°C,从南向北递减,南北温差仅8°C,南北温差夏季小于冬季。
&&&&气温年变化,各地气温年较差大,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差,一般变化于27~35°C之间,北部和西北部气候干燥,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尤大。南部和东南部年较差较小。年极端温差一般在52~70°C之间,南部较小,北部较大,且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各地气温年际变化明显,年温平均变化率自南向北变动在±0.2~0.5°C之间,最冷年与最热年的变动大部为1~2°C。
气温的月际变化,春、秋季变化大,夏、冬季较稳定,春季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介于7~8°C,秋季降温很快,介于7.7~8.9°C;7月最热,1月最冷,2月升温,8月降温,春温高于秋温,四季明显,北部比南部气温低,大陆性强。各地极端最低、最高气温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极端最低气温在北部和东西山区为-30~-40°C(五台山达-44.8°C),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6~43°C之间。
气温日变化,平均日较差北部大于南部,右玉达15.8°C,盆地大于山区。日最高气温出现于14~15时,最低在日出之前,日较差大。平均月较差,5月最大,8月最小。
无霜期120~220天,由北向南处长,北部右玉113天,南部垣曲239天,南部初霜10月中下旬,终霜3月中下旬,无霜期180天以上。中部地区,初霜10月上中旬,终霜4月中下旬,无霜期160~180天。北部初霜9月中下旬,终霜5月上中旬,无霜期少于160天。
&&& 降水:
因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的影响,降水分布东多于西,南多于北,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强度大。年平均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介于380~650毫米,总平均511.8毫米。但季节分配不均,各地差异明显,年际变化大,水流失严重,天然降水不能充分利用,缺水现象依然严重。
本省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东南和西南气流,降水量等值线走向与山地走向吻合。迎风的东南坡年平均降水量可达600~700毫米,五台山多达913.3毫米,成为多雨区。背风的西北坡及盆地,降水量年平均400毫米,大同仅为384毫米,为少雨区。降水量在85天以上,五台山达145天。暴雨多出现在山地迎风坡,范围小,强度大,一般70~260毫米,年降水集中在夏季,占50~60%,年际变化相差2.3倍,个别地方相差5倍。月降水量逐年变化,以7、8、9月变率最大,相差14~227倍。
日照:各地日照长短与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地形、山脉遮蔽和阴天相关,一般介于小时,由南往北递增。日照时数分配:春季575~800小时,夏季625~875小时;秋季525~725小时;冬季450~650小时。
蒸发量:一地的蒸发量主要决定于温度、风力、湿度、气压、土壤和植被等。全省各地全年蒸发总量为毫米之间。
风向:冬半年在内蒙古高压控制下,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半年受大陆低压的影响多南风和东南风。同时各地的风向还受地形的影响,又有日夜变化的山谷风。
风速:各地平均风速1.4~4.5米/秒,五台山最大平均风速9.5米/秒。各地最大风速一般在14~20米/秒。春季为一年中风速最大的季节,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占春季的40~50%,8月风速最小。夜里风速小,中午风速大。
土壤是在气候、植被、地貌、成土母质、时间因素、人为活动等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本省纬度,海陆位置和成土环境条件,使得本省气候错综复杂,植被变异和更替明显,因而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点。
1.地带性土壤类型
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最明显的是纬度地带性。省境中南部为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北部为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吕梁山以西是由森林草原向干草原过渡的灰褐土地带。
雁北纬度偏高,东部多山,雨量少,气候干燥寒冷,植被稀疏矮小,地理环境上是一个典型的干草原景观,与此相适应的地带性土壤为干草原栗钙土。日温差、年温差大,风蚀、水蚀严重,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气温5~6°C,大陆气气候影响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母岩的物理风化强,化学分解缓慢,土壤质地粗,砂性大,结构差,表层好气性活动频繁,有机体迅速分解,少积累、剖面中有明显的钙积层,但钙积层分布的深度和积累的强度,随不同地形部位而异。
吕梁山以西,昕水河与芝水河分水岭以北,一直到平鲁的西北部,右玉为灰褐土。年降水450~500毫米,年均温7~8°C,气温较寒冷干燥,根据南北自然条件和土壤剖面性质特征,紫金山以北为淡褐土,以南为灰褐土。
晋南、晋东南、晋中和忻州地区,位于我国亚热带森林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的中间位置,从海陆位置上看,位于沿海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过渡地位,在这个地区生长的森林植被是不稳定的,一旦破坏,次生灌木草原植被较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土壤为褐土,这是本省主要地带性的土壤,广泛分布于二级阶地以上的阶地、丘陵和低山。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年降水450~600毫米、年均温10~20°C,矿物质化学分解强,土壤营养丰富,土壤剖层色淡而薄,是粘化度弱的淡褐土。晋南、晋东南,粘化层色暗而厚,是粘化层较强的碳酸盐褐土。
2.山地土壤类型
在不同地理纬度和基带土壤条件下,因海拔高度不同,气候和生物等成土因素各异,形成不同土壤类型。垂直地带土壤谱式较复杂,建谱土壤类型,常随基带土壤呈规律性分布。
北部栗钙土区,垂直带谱式:东部海拔22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米为山地黑钙土(或山地淋溶黑钙土),在阴坡海拔米,为森林植被,土壤为山地灰色森林土,米为山地栗钙土。西部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米为山地栗钙土。
西部灰褐色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6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海拔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海拔米为山地棕壤,米为山地淋溶褐土,米为山地灰褐土。
东部淡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3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米为山地草甸土;米为山地草原草甸土;米为山地棕壤;米为山地淋溶土;米为山地褐土。
东部、东南部为碳酸盐褐土区,垂直带谱式:海拔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原草甸土;米为山地棕壤;米为山地淋溶褐土;米为山地褐土。
3.隐域性土壤类型
隐域性土壤形成除决定于特殊水文地质条件外,并与土壤生物地带性相关,按其成因可分为:1.水成型土壤:山前交接洼地及河流两岸封闭性洼地,因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形成沼泽土。2.半水成型土壤:河流一级阶地上,因受地下水升降影响,底土产生锈纹、绣斑,地表长着草甸植被,形成草甸土。3.盐成型土壤:盆地内的河旁洼地,山前交接洼地及渠道两侧、水库、稻田周围,由于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在强烈蒸发条件下,表面大量聚盐形成盐渍土。4.岩成型土壤:河流两侧的砂土,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风砂土。
上述土壤类型多呈斑点状或条带状散布在全省各地带性土壤之中。
五、植被分布规律
山西植被是指山西省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自然和人工植物群落。它是在前述地貌、气候、土壤和人为活动诸多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个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的分布又是沿着水平(纬度、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成有规律的分布、变化着,这就是植物分布的规律性。
(一)水平分布规律
山西省省境为一南北狭长(约550公里)、东西较窄(约380公里)的平行四边形,纬度地带性明显,水热条件差异大,由于水、热条件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了暖温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此二带的分界线基本以恒山为界,相应的形成了暖温带夏绿阔绿林和温带草原两个植被带。
&&&&温带草原地带,恒山以北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3.5~7°C,最冷月均温-9~-16°C,最暖月均温19~23°C,≥0°C
年积温°C,≥10°C
年积温°C,≥10°C积温日数130~165天,年降水量370~400毫米,无霜期100~13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栗钙土,其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干草原,常见的植物群落类型为本氏针茅、百里香、隐子草、兴安胡枝子及冷蒿等组成的草原复合体,以旱生和旱中生草原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占优势。农作物以春小麦、马铃薯、莜麦、胡麻等温寒作物为主,为一年一熟制。
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地带,恒山以南的广大地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7~14°C,最冷月均温-5~-10°C,最暖月均温22~27°C,≥0°C年积温°C,≥10°C年积温°C,≥10°C积温日数165~210天,年降水量400~650毫米,无霜期130~20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褐土。该地带由于南北水、热条件差异,反映在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组成的地理区系成分不同,又呈现出地域性及纬度地带性。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南北分布的差异,又可分为南北两个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地带。
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带,包括中条山、太行山南部、运城、临汾盆地,年均温12~14°C,最冷月均温-4~-5°C,最暖月均温25~27°C,≥0°C年积温°C,≥10°C年积温°C,≥10°C积温日数180~210天,年降水量450~650毫米,无霜期180~205天。地带性的土壤为碳酸盐褐土。相应的植被是夏绿林和次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农业植被温热作物以中早熟棉、冬小麦、花生,可复播玉米,为一年两熟制。
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带,包括恒山以南,南暖温带以北的省境中部广大地区,年均温7~12°C,最冷月均温-3~-10°C,最暖月均温22~25°C,≥0°C年积温°C,≥10°C年积温°C,≥10°C积温日数165~18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淡褐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地带性针叶林及中生落叶灌丛为主,次为夏绿林。农业植被暖温作物以玉米、谷子、高梁杂粮为主,两年三熟制。
此二亚地带的分界线是:西起河津禹门口,沿临汾盆地西缘而北,至洪洞县南沟,苑川向南,临汾盆地东缘,沿海拔900~1000米等高线,至曲沃北部向东,经沁水县城、端氏、晋城大阳、高平巴公、陵川附城、陵川县城东南、潞城向东北,经六泉到壶关县树掌,平顺县杏城,芣兰岩,通过浊漳河支流与河北省相接。
(二)垂直分布规律
山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水热条件差异明显,土壤类型繁多,坡向不同,植被类型也不同,其特点是:南北狭长,气温差异明显,山地所处的纬度不同,北部寒冷,有由耐寒的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组成的高中山寒温性针叶林,无低中山针叶林,植被的垂直更替是:草原带(或灌丛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中山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或亚高山草甸带;南部较温暖,以栎林为主,有低中山针叶林(或与阔叶林混交),无高中山寒温性针叶林,在林木受到破坏的地方还有小叶林(桦木林),植物的垂直更替是:灌丛(或草原)带--低中山针叶林带(或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山西东西为山地,山脉多成东北、西南走向,且东北高,西南低,故东坡与北坡较湿冷,南坡与西坡为干燥、温暖。同一高度水、热条件有差异,垂直带谱中的植被带,朝湿冷方向下斜,即同一植被带分布的高度南部与西部向北部与东部倾斜,以关帝山、太岳山表现明显。
山西各地山麓基带植被类型,区系成分差异明显: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山麓植被以灌丛为主,优势植物为酸枣、荆条、黄刺玫、沙棘等,次为疏林和灌草丛,优势植物为侧柏、油松、白羊草、蒿类。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山麓植被以疏林或灌丛为主,优势植物以侧柏、油松、栓皮栎、橿子栎、酸枣、荆条、白刺花为主,优势植物为本氏针茅、百里香、达乌里胡枝子及蒿类。
由于海拔高度及坡向的差异,同一山地的水、热情况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植被差异也很大,北坡海拔高处有高中山针叶林(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或针阔叶混交林(青杄、华北落叶松、山杨、白桦),海拔较低的地方以夏绿林(辽东桦、白桦、山杨)为主。在土壤瘠薄干旱的地方有油松、侧柏或白皮松组成的低中山针叶林。南坡则以旱生植物为主,优势类为酸枣、荆条、沙棘、白羊草、蒿类等。据此对山地造林、绿化及引种经济植物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表评论:
馆藏&2692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山西省自然资源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
山西省自然资源
作者:佚名&&&&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581&&&&更新时间:
山西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全省地下近40%的面积有煤层分布,遍布全省94个县(市、区),煤炭已探明储量为245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煤炭储量的三分之一。山西已成为中国重点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本世纪末原煤产量将达4亿吨, 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特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其中工业储量1,099亿吨,保有储量2424亿吨。保有工业储量1,073亿吨,产地275处,遍布在全省80%以上的县境。按地质构造分为六个主要煤田和若干个小的煤产地。  山西省的煤以烟煤和无烟煤为主,其中焦煤、肥煤、气煤、瘦煤占58%,无烟煤占25%。山西煤田具有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倾角平缓的特点,一般5-10度,水文地质条件也不复杂,埋藏浅,很大一部分可露天开采,因而开发山西煤田投资少,见效快,建设周期短。山西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  目前,山西省已成为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到本世纪末原煤产量将达到4亿吨外调煤将达到3亿吨,在全国煤炭总产量中的比例将由一九八零年的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特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煤种分布:山西北部,特别是大同煤田、宁武煤田东北部和河东煤田北部以弱粘结煤和气煤为主,是重要的动力煤。河东煤田中部、霍西煤田、太原西山煤田和宁武煤田西南部多为炼焦煤,是重要的焦煤基地。沁水煤田的东北部阳泉和晋东南晋城、阳城以无烟煤为主,是民用煤和化工用煤的重要产地。
工艺性质:
山西煤的工艺性质总的讲粘结性和结焦性都是比较好的,且发热量高。大同弱粘结煤焦油产率一般6~9%,宜作低温干馏原料。煤的可选性较差,大部分属难选煤,中煤含量在20%,一些灰分高的煤层,中煤含量超过30%。山西组的主要煤层可选性较好,一些地区的中煤含量低于20%,属于中等可选煤。
(一)粘结性和结焦性:山西省粘结性最好的煤种是肥煤。肥煤可作为配煤的主要成分。单煤种炼焦时,焦炭粘结性和熔融性良好,焦炭的抗磨性小,抗碎性也较小,如灵石张家庄矿、南关矿的肥煤焦炭和孝义旺家源山西组肥煤焦炭。中等粘结性的焦煤,单煤种炼焦时可获得裂纹少、块大的优质冶金焦炭,如太原古交煤矿和乡宁台头焦煤。气煤、瘦煤的粘结性均较差,单煤种炼焦,气煤焦炭裂纹多、易粉碎,如大同煤田和宁武煤田北部石炭二迭纪气煤焦炭;瘦煤焦炭熔融不好,抗磨性较差,但一般能获得较大的焦块,如乡宁毛则渠瘦煤焦炭和太原西铭山西组瘦煤焦炭。
(二)发热量:山西煤的可燃基弹筒发热量在大卡/公斤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变质规律。中高变质煤,如焦煤瘦煤的碳氢含量较高,发热量可达大卡/公斤;低变质煤如大同弱粘结煤和气煤则为大卡/公斤。高变质的无烟煤虽然碳含量较高,但氢含量相对较少,发热量略低于焦煤,如晋城、阳泉无烟煤的发热量在大卡/公斤之间。
(三)低温干馏焦油产率:下第三纪繁峙组褐煤焦油产出率为9.2-18.8%,属于富油煤级。大同组弱粘结煤焦油产出率一般为6-9%,宜作低温干馏。宁武煤田石炭、二迭纪肥气煤的焦油产出率可达5-8%,含油率也高,但受粘结性差和灰分含量高的限制,一般不宜作低温干馏原料。
(四)可选性:按我国现行原煤可选性评价指标以中煤含量(比重1.4-1.8之间煤的产率)分级;山西煤大部分属于难选煤,即中煤含量在20%以上。山西组的主要煤层在一些地区中煤含量可低于20%,属于中等可选;晋城、高平一带有部分易选煤。
(一)大同煤田:煤田位于山西最北部,跨大同、左云、右玉、山阴、怀仁等县,煤田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开采条件好,由大同矿务局开发。
(二)宁武煤田:煤田跨平鲁、朔县、宁武、原平、岚县、静乐等县,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该煤田东北部平鲁、朔县、阳方口等地,煤层埋藏较浅,开发条件较好,西南部地质构造较复杂。平鲁、朔县部分矿区适于露天开采,现由中美合资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发。
(三)太原西山煤田:煤田跨太原市、清徐、文水、交城、娄烦等县,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该煤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平缓,倾角5-7度,水文地质条件也不复杂,埋藏较浅,煤田东部及北部开发条件优越。由西山矿务局开发。
(四)沁水煤田:煤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包括太原东山、寿阳、阳泉、昔阳、和顺、左权、武乡、沁县、襄垣、长治、高平、晋城、阳城、安泽、翼城等县,总面积近30,000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大的煤田共划分为13个矿区。该煤田中部埋藏较深,周围开发条件较好,由阳泉、潞安、晋城三大矿务局开发。
(五)霍西煤田:该煤田位于山西西南部,跨汾阳、孝义、介休、灵石、汾西、蒲县、霍县、洪洞、临汾襄汾等县,总面积3,900多平方公里,分霍县和汾西两个矿区。该煤田地质构造霍山西麓边缘一带比较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其它地区开采条件良好,由汾西和霍县两个矿务局开发。
(六)河东煤田:该煤田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以西、黄河以东,呈南北方向带状分布,由北部偏关县开始经河曲、兴县、临县、离石、柳林、中阳、大宁直至乡宁,总面积16,900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第二大煤田。该煤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地质勘探和开发都处于初始阶段。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山麓植被以灌丛为主,沙棘、酸枣、荆条、黄刺玫等为优势种;其次为疏林地,优势种有侧柏、油松、白羊草及蒿类等。
省境南部、东南部,包括晋东南、运城、临汾地区,以及晋中地区的东山, 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的地域。其中以辽东栎、栓皮栎、鹅耳栎、油松、白皮松、华山松等树种占优势;中山为山杨、桦及其混交林,次生灌丛中沙棘、虎榛子、黄蔷薇、黄栌、红酸刺、连翘、荆条、酸枣等占一定面积;白羊草在低中山及丘陵占有相当比重。农作物有棉花、冬小麦、以及玉米、谷子等杂粮。果树有柿、苹果、花红果、梨、桃、杏、核桃、枣等。
省境中部,包括吕梁地区除兴县以外的各县,临汾地区的隰县、蒲县、汾西、大宁、乡宁、吉县和除河曲、保德、偏关以外的忻州地区的其它各县。植被分布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阔叶林为次。高中山有以云杉、细叶云杉、华北落叶松及少量臭冷杉组成的针叶林,以及油松、辽东栎组成的松、栎林;中山有山杨和桦树。次生灌丛以土庄绣线菊、胡枝子、榛、沙棘、虎榛子、黄蔷薇等为主,长芒草等草本植物次之。高中山顶部地域有由蒿草、苔草等组成的山地草甸。本区农作物以杂粮为主,南部还有小麦及棉花。果树以梨、枣、核桃居多,葡萄、花红果、桃和杏等也较常见。
省境北部及西北部,包括河曲、保德、兴县、偏关等地,属温带干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以长芒草、茭蒿、兴安胡枝子等居多,沙棘、虎榛子、黄蔷薇等只有零星分布。农作物中马铃薯、莜麦、胡麻较多,也有春麦、谷子等。果树除花红果和杏分布较普遍外,局部环境较好的地方有苹果、枣、核桃等。
山西南北长约680余公里,跨越六个纬度带,由于水、热条件的差异,由东南向西北构成暖温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其植被也以恒山为界,形成了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和温带草原两个植被地带。
恒山以南的广大地域属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地带,年均温7―14℃,≥10℃积温,年降水量400―650毫米,无霜期130―200天,地带性土壤为褐土。该地带由于南北水、热条件相差比较大,以温度为主导因素形成植被的南北分异。
南部地区包括中条山、太行山南部,运城、临汾盆地。地带性的土壤为碳酸盐褐土,相应植被以夏绿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农业植被以中早熟的棉花、冬麦、花生等温热作物为主,并可夏播玉米、谷子、豆类,为一年两熟制。
北部地区,包括恒山以南,南暖温带以北的省境中部广大地区。地带性的土壤为淡褐土,植被以针叶林及中生落叶灌丛为主,次为夏绿林,农业植被以喜温暖的玉米、谷子、高梁为主,为两年三熟制。
恒山以北属温带草原地带,年均温3.5―7℃,≥10℃积温℃,年降水量370―400毫米,无霜期100-130天,地带性的土壤为栗钙土。相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常见的植物群落有本氏针茅、大针茅、百里香、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及冷蒿等组成的草原复合体,以旱生和旱中生草原植物区系成分的种类占优势。农作物以春麦、马铃薯、莜麦、胡麻等寒温性作物为主,为一年一熟制。
山西省历史上林木茂盛,生态环境良好。自秦汉“屯垦” 以后,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日益严重,使森林面积逐年减少。秦汉时期省内平原已基本成为农区,唐宋时期森林采伐范围已扩大到浅山区。到明初,除深山区尚有森林分布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已无森林可言。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时期,残存森林遭到进一步破坏。到解放初期,全省森林面积仅剩4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仅2.3%。解放后由于实行了大面积封山育林,同时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工作,使森林面积有了较大的扩展。
全省林业用地约4,600万多亩,其中有林地1,490.1万亩,疏林地758.25万亩。灌木林地1,180.95万亩,苗圃地45.6亩,活立木总蓄量为5,781.83万立方米。
土壤地带性规律在山西表现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无相性规律。省境中南部是暖温带森林草原竭土区,北部是温带干旱草原栗钙土区,吕梁山以西、恒山以北系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栗褐土区。
桑干河以北、洪涛山以东地区分布为栗钙土。该地区气候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温5-6℃,大陆性气候影响着土壤的发育和与 形成 ,物理崩解强烈,化学分解缓慢,土壤颗粒粗、砂性大、结构差,表层有机体分解快而积累少,剖面中下部有明显的钙积层,碳酸钙含量达20%以下。
恒山以南、吕梁山以东的广阔地区分布为褐土。它是山西省主要的地带性土壤,也是农业利用最好的土壤。广泛分布于忻定、晋中、临汾、运城、晋东南等地的二 级阶地和丘陵、低山地带。褐土区域的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小,年降水量450-650毫米,年均温度 10-12℃,矿物质的化学分解强烈,土壤养分丰富,土体中有粘粒移动,剖面中的新土层常见有一层棕色或棕褐色的粘化层,由南向北渐弱,纬度地带明显。
吕梁山和洪涛山以西、恒山以北至桑干河、昕水河与芝水分水岭以北地区为栗褐土,它是由褐土向栗钙土过渡的一种土壤类型。这个地区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年均温度7-8℃,气候寒冷干燥。在侵蚀较轻,植被茂密的山地和缓坡丘陵区 ,以及平川的河谷太台坪地上,剖面中有明显的碳酸盐淀积和弱粘化;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土层过渡不明显,土壤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即晋西北紫金山以北地区,因受风沙影响,是栗褐土与栗钙土之间的过渡亚类,分布为淡栗褐土。
山西省西部及西南边界为黄河干流除南部边界有内蒙古入境的河系外,省内水系 均辐射状向黄河及华北平原发散。全省河流分属黄河流域及海河流域,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是由北而南纵观全省的第一大河。
山西省水资源量主要由河川径流量及地下水量组成,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由于山西省地处干旱区,水资源贫乏,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山西省现有的水利工程发挥了蓄水,防洪,拦沙,兴利作用,特别是正在兴建的万家寨引黄工程对山西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至关重要。
山西省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偏向于内西部及南部,总面积97,13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偏于省内北部及东部,总面积59,13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38%。省境内黄河流域各支流中,以汾河为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其它较大入黄河的支流自上游依次有:苍头河(红河)、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岚漪河、蔚汾河、清凉寺沟、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芝河、昕水河、清水河、鄂河、涑水河、毫清河、沁 河。省境内海河流域各河可分为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四个水系。其中永定河水系主要由桑干河、南洋河、壶流河组成;大清河水系主要由唐河、青洋河组成;子牙河水系主要由滹沱河、桃(绵)河、松溪河组成;南运河水系主要由清漳河、浊漳河组成。
山西省西部及西南边界为黄河干流,除北部边界有内蒙古入境的河外,省内水系均辐射状向黄河及华北平原发散。全省河流分属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是由北而南纵观全省的第一大河。
山西省的河流皆具有河长较短、流域面积窄小、河流纵比降大,冲刷严重、河水含沙量大等山地型河流的特点,还有枯水季节长、洪水季节集中、河流流量变率大、季节性河流多等特点。
山西较大的河流(流域面积在4000平方公里以上)有黄河流域的汾河、涑水河、沁河、三川河、昕水河及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八条。
信息录入:闻涛有声&&&&责任编辑:闻涛有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的分布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