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未必有益的资料一定有易

开卷是否有益_易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494贴子:
开卷是否有益收藏
写议论文。
1楼 12:26&|
有观点什么的么示例什么的
2楼 12:27&|
这题目都说的蛋疼了
收起回复3楼 12:40&|
很明显的事情。开卷必须是有益的。。支持开卷。
收起回复4楼 12:43&|
可能是H书···
5楼 12:48&|
6楼 12:54&|
7楼 13:29&|
这个..不是小学的辩论题目吗← ←
收起回复8楼 14:06&|
干死爆吧狗控
9楼 16:29&|来自
10楼 16:34&|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开卷有易论坛在线分类占之行人占(一)
以下分类占例选自论坛网上公开预测,其中有笔者、论坛版主,与笔者指导学生所断或学生自己判断的实例。供易学爱好者参考学习。
一:行人预测
例一:我安徽蚌埠的朋友今天中午12点半给我打电话问他的同乡在今天的子时喝多了酒后去唱歌房的路上丢了。到现在仍然没有回家也音讯都没有
家人急的不行了
合当地公安部门也问了&&还是没消息&&希望老师能给看看
是不是能找到他?什么时候能找到?往哪里去找? 现在是否安全?他是79年生人
男&&我将自己接电话的时间和朋友的同乡丢失的时间都起了盘&&
1我接电话的时间:方式:转盘奇门超接置闰法
时间:日12时16分
农历:戊子年正月初七日午时
干支:戊子 甲寅 癸未 戊午
旬空:午未 子丑 申酉 子丑
大寒:日00时40分
立春:日19时03分
本节气上元第一天为:日己卯
立春:上元第5天  戊午时旬首为癸
阳遁八局 值符天辅落八宫 值使杜门落八宫
┌──────┬──────┬──────┐
│  太阴  │  六合  │  勾陈  │
│丁 死门 辛│  惊门 乙│  开门 丙│
│禽 天芮 癸│  天柱 己│  天心 辛│
├──────┼──────┼──────┤
│  螣蛇  │      │  朱雀  │
│  景门 己│      │  休门 庚│
│  天英 壬│     丁│  天蓬 乙│
├──────┼──────┼──────┤
│  值符  │  九天  │  九地  │
│  杜门 癸│  伤门 壬│  生门 戊│
│  天辅 戊│  天冲 庚│  天任 丙│
2事情发生的时间:
方式:转盘奇门超接置闰法
时间:日00时16分
农历:戊子年正月初七日子时
干支:戊子 甲寅 癸未 壬子
旬空:午未 子丑 申酉 寅卯
大寒:日00时40分
立春:日19时03分
本节气上元第一天为:日己卯
立春:上元第5天  壬子时旬首为壬
阳遁八局 值符天冲落三宫 值使伤门落二宫
┌──────┬──────┬──────┐
│  螣蛇  │  太阴  │  六合  │
│  休门 癸│  生门 己│丁 伤门 辛│
│  天辅 癸│  天英 己│禽 天芮 辛│
├──────┼──────┼──────┤
│  值符  │      │  勾陈  │
│  开门 壬│      │  杜门 乙│
│  天冲 壬│     丁│  天柱 乙│
├──────┼──────┼──────┤
│  九天  │  九地  │  朱雀  │
│  惊门 戊│  死门 庚│  景门 丙│
│  天任 戊│  天蓬 庚│  天心 丙│
└──────┴──────┴──────┘
叶飘然断:酉或丑日人出现。所去地有水或周围高,中间底,位置在东偏南一点或正西近2里范围内
远20里,当为近处。沟坎地方多注意。此人在多人处或丛杂之地。
日又问:昨天是申日了吧,我看过叶老师的书有时候应期会和实际情况相差1、2天,所以就等到今天再给大家回复一下现在的情况。家属们急的四处投医。在当地也找人预测过,结果基本一致都断是19号能有消息。可现在当事人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朋友告诉我当事人的家人精神负担现在很重。希望各位老师能再帮帮他们,看看现在起的盘能带些什么信息,烦劳各位版主和叶老师了!!!!!
叶飘然回:已经说了,此人在沟坎里,说的再明白点,在井或河沟里。陆地上找不到。你问的时间是闭口,人在水中才闭口,因此非隐私之地,必是水中。而且是天罗地网时,人被勾住怎么能出现呢,必须要冲破罗网,因此很迟缓,急不得,也没法急,凡是遇到闭口,急也是白急。闭口者,神鬼不知,何况于人。还是申酉日与丑卯日。要等的。
7月22日22时间反馈:回复叶老师。当事人死在了他家正西2公里处的水塘里了,当时最先发现尸体的人是个精神失常者,并四处与人们说见到有尸体,当天是酉日不过没有人相信他。到了3天后才引起大家的注意,到了第4天当地警方才来打捞和通知死者家属去认人。经确认的确是我朋友的老乡。我得到朋友的告知后有一段时间不知道该怎么给大家写这个回复,所以踌躇许久啊。可能在时间上反馈的晚了,希望叶老师和各位版主、热心帮忙的朋友们能谅解。再次谢谢大家给予我的帮助,谢谢大家!!!
例二: 1:51:03急请叶师给看看!
请叶师给看看,我的一个同学和他的女朋友联系不上了,他女朋友在宁波打工,五一前还联系过,五一后打她电话一直关机,直到现在也没联系上,女朋友的母亲也找不到她,她父亲去世过百天,她也没给家里打电话,不知道她现在人在那里?是否安全?为甚麽关机,什么时候能联系到她?
叶门小小生断:人安全,本月的寅日、卯日和巳日会联系上。
12:12:56反馈:昨日联系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读书时间:开卷何必有益&易中天
开卷何必有益
  开卷有益是一句老话。正因为是老话,因此可疑。
  老话怎么就可疑呢因为一句话要想成为老话,恒久而不变,四海而皆准,除非什么都没说,或说了也等于没说,这才搁哪儿都不碍事,换什么朝代都管用或都不管用,一万年前说对,一万年以后说,也对。要不然,从前三皇后五帝,到现如今改革开放,世道人心变了多少,哪有一句话能活那么长寿命的。
  实际上,诸如开卷有益之类的老话,多半是些似是而非的空话费话。人类大多是懒惰的。你让他去探索真理,他觉得还不如去打麻将。人类又是脆弱的。不管干什么,他都希望能有个说法,以为支持或交代,这才心安理得,可以放开了手去做。这时,如果有一个人当然得是个聪明人,想出一个说法了比如开卷有益或搓麻益智,大家听了觉得有些道理,而且浅显明白朗朗上口,便会跟着说。一传十,十传百,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老话,甚至成了真理。这就好比世间原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如果你硬要说这就是路,甚至就是道,那就是死心眼。
  可惜不会有人去深究这一点。人类发明诸如此类的说法,原本不过为了对自己的活法有个交代。只要能交代过去,其任务也就完成,其说法也就成立,至于是不是真理,原本并不要紧。如果你硬要丁是丁,卯是卯,当面锣,对面鼓,条分缕析,弄得一清二楚水落石出,那就会扫了大家的兴,岂非自个儿找不自在还是人云亦云算了。至少,人云亦云,不会有人来找你的茬。其实呢,第一个说这话的,自己也未必当真清楚,甚至不过信口开河,随便说说,只因为貌似有理又人云亦云,这才没人怀疑。许多平庸之见被视为真知灼见,其实就是这样稀里糊涂给哄抬起来的。所以,那些谁都想不到会有什么问题的老话,没准最成问题。
  就说开卷有益。
  开卷为什么就一定有益呢其逻辑前提,大约无非因为书是个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接触一下,总归有好处。这其实同样似是而非。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接触,或接触了就一定有好处吗人参倒是好东西,也有吃了坏事的吧何况书非人参。人参好歹是补品,书却未必,没准是泄药。世上有好书有坏书。有读了让人长见识的,有读了让人犯糊涂的,还有读了让人干坏事的,并非一定就是好东西,怎么能说一开卷就有益?
  就算是读好书吧,请问又有哪些益处想当然,无非益智、励志、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也就是起到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作用。我不否认读书有这样的作用。问题是如果读书的作用仅此而已,我们也未必一定要读书。比方说,还可以上网。甚至就连打麻将,也能益智健脑,要不怎么说麻将是平面太极拳苟如此,则开卷有益和搓麻有益又有什么两样至于最为道德家们所看重的励志功能,也同样经不起推敲。读书人的志或许要靠读书来养,其他人就未必。比如刘邦项羽就不是,刘项原来不读书么梁斌的小说中有副对联云: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何等志向却与读书无关。实际上,人各有志,哪能都靠读书来励更何况,一个人的志如果还要靠读书之类的办法来励,这个志本身就十分的可疑。
  再说了,读书,就一定励志吗怕也难讲。周国平先生有云:玩物也可养志。同样,读书没准也会丧志。比如那些专读言情小说的,整天价替书中的俊男靓女掉眼泪,茶饭不思神魂颠倒,这算是励的哪家子志世界上有激励意志的书,也有消磨意志的书。消磨意志的方法也很多。有不动声色的比如让你玩物丧志,也有当头棒喝的比如大讲人生无常,弄不好就会给你来个万念俱灰。苟如此,我们又将如之何呢莫非在开卷有益后面再补充一句开卷有害不成?
  开卷既然并非一定有益甚至可能有害,为什么还要说开卷有益,而且很少有人怀疑呢无非也就是为了给读书一个说法,一个理由罢了。但在我看来,读书可以有一千条理由,唯独不能用有益作理由。一个人,如果事先存了功利的目的,那书是一定读不好甚至读不成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才读书,那么,倘若无益呢就不读了事实上,文革中那么多人放弃了读书,原因之一,就在于那时读书已然无益甚至有害。既然如此,还读它做甚?
  然而即便在那个读书越多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仍然有不少人在坚持读书。据我自己的体验,那决非因为读书有什么用,而仅仅只因为对书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爱。正是由于这样一份无法遏制难以隐忍的爱,使得许多读书人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千方百计去寻找自己心爱的书,而且一卷在手,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无法泯灭的。因此,爱,才是读书唯一正当而牢靠的理由。既然如此,开卷又何必有益,何需有益还不如说开卷有趣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转眼间,已是数九寒天了。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雪夜里,最是读书的好时间。
  读书,难道还要挑时间么?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读书人,固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书,都能读书,但什么时候最宜读书,或最合适读什么书,也还是有个说道。
  古人就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一说。禁书为什么最宜在雪夜里读呢首先,雪夜里造访的人极少。这个时候读禁书,不但相对安全,也能保证读书的连贯性。禁书毕竟是难得一读的。如果竟被前来下棋聊天的人打断,岂不扫兴?其次,天寒地冻的,即便读了禁书想干什么“坏事”,怕也不能。因此无妨拿那“诲淫诲盗”的书来读他一读。再说了,门外大雪纷飞,室内炉火明灭,拥暖衾,伴孤灯,读那让人面红耳赤心惊肉跳的文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刺激?
  其实,只要是夜里,就宜于读书,倒不一定非得是雪夜,也不一定要读禁书。读书本为“谋心”,而白天却要忙于“谋生”。谋生总是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但谋生之时纷纷扰扰,静不下心来,却也是事实。因此最好在那万籁俱寂的夜间,抛却功名利禄,淡忘进退荣辱,平心静气,信马由缰,率性而读。显然,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容易进入阅读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有真正的读书。我的一位朋友李树林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靠着床头,沏一杯茶,灯下抱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地看,漫漫地思索”。我相信这是许多读书人都会赞同的。不必把盏执酒,也不必红袖添香,只要夜深人静,有一个纯属个人的独立空间,便可心同书共神与物游。这正是许多人喜欢夜读甚至只肯夜读的原因;而中央电视台把《读书时间》节目安排在深夜,看来也不无道理。
  不过,虽同为夜读,春夏秋冬,也还是有所不同。
  我的看法是:春宜读子,夏宜读史,秋宜读经,冬宜读集。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百鸟齐鸣,自然最合适读那“百家争鸣”的子书。夏日炎炎,酷暑难熬,那些“讲故事”的史书,颇能帮我们度此长夏。也不妨在午间小憩后,于北窗下置一竹床,就一杯冰啤酒读《史记》、《汉书》,便“不作羲皇上人想”。秋日里,雁去叶落,桔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大约只有在此时读经,才沉得下气来。至于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冬天,当然最好是赖在床上躲进被窝,去读诗词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或者如前所说,“雪夜闭门读禁书”了。
  如果以人生为序,我的主张是:三十读子,四十读史,五十读经,少年时和老年人读集。三十岁以前不懂事,读经,读史,读子,只怕是“不读白不读,读了也白读”,还不如多读点文艺书。一来便于入门,二来也能提高修养,至少将来读经读史读子时,不会有文字障碍。实际上好的文艺作品,都渗透着作家艺术家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毕竟少年是一个易感的年华。在这个年龄段多读些文艺书,培养出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能力,是有好处的。至少是,有这份体验和感悟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总不至于“一路上的好风景没仔细琢磨”吧!
  老年人则是另一种境况。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在此之前,该奋斗的奋斗了,该抗争的抗争了,该拼搏的拼搏了,该承受的也承受了。此时此刻,或已功成名就,或已力尽精疲。这时的读书,已全然没有了功利目的,不过回味人生和颐养天年,因此最宜读“集”。不是说经、史、子就读不得,只是没那个必要,也太劳累,那就还是免了吧!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老年人,自己就是一部历史一本经书,还读它作甚?但有此阅历有此识见,读起文学作品来,自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些“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文学作品,其中滋味,怕是只有在这时才能参透悟得。当然,“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老年,实际上是什么都能读,读什么都不会白读,也就读什么都无所谓了。
  其他年龄段则又不同。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最宜读子。所谓“子书”,不仅指诸子文章,更不限于先秦,而是通指那些有个性有争议的思想类著作。一般的说,三十岁是思想观念的“半生不熟”时期聪慧早熟的天才例外。大学早已毕业,实际工作也有几年,知识和阅历都有了些,缺的是独立的思想。此时读子,不但读得进,读得懂,读得如饥似渴,而且卓有成效。因为正可用那些“异端邪说”来磨砺自己的头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不是说读这些书就是要全盘接受他们的观点。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可能诸子观点并不统一。但毕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将“璞”琢磨成“玉”,岂非正是“而立”的真义?
  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宜读史。历史是人类独有的东西。神没有历史,他们生活在永恒即不变之中。动物也没有历史,它们只生活于当下。无法生活在永恒的人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变成眼睛只知道盯着食槽的家畜了。因此史书实在是人人该读的只是时下可供大多数人阅读的史书太少。不过少年读史,多半是看热闹;老年读史,难免是看笑话。唯中年读史,最能看出门道,当真可以“以史为鉴”。但三十读史略嫌早阅历不够,五十再读又晚了点其羊已亡,故以四十为宜。四十岁的中年人,钉子已碰了不少,苦头已吃了不少,经验教训也总结了不少。此时读史,还真能有“恍然大悟”之感。
  五十而知天命。既已“知天命”,和“先知”们对话,大约也就不再困难。因此五十宜读经。当然,我这里说的“经”,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经典,而是指那些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表现出人类终极关怀的伟大著作。儒家的许多经典,反倒是不在此列的。掌握这些智慧并不容易,理解这些关怀也不容易。少不更事的掌握理解不了,七老八十才掌握理解也未免遗憾。“知天命”的五十岁,岂非正当其时?
  这也不过一孔之见,随便说说,当不得真。读书其实是没有、也不该有什么“时间表”的。比方说我自己就是“知天命”年的人。读经了没有呢没有。因此以上所说,诸位最好“只当放屁”。读书,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那就还是爱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喜欢谁便是谁吧!
  的确,开卷不必有益,却不能无趣。
  没错,读书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不说能使贫者富,富者贵吧,好歹也能使人获得一种谋生的手段,比如去当孩子王、教书匠,或者在邮局门口摆个摊,替人代写家书或情书什么的。好一点,则能谋个官位,混个头衔,或者当一个“知本家”。在许多人看来,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要想吃香的喝辣的,穿得体面光鲜,就要付出代价。读书就是一种代价。因为是代价,所以是苦,叫“刻苦”。苦要战胜,所以要攻,叫“攻读”。当然,一旦发现得不偿失,读书并不能导致富贵,则“读书无用论”也就顺理成章。同样,由于读书被看作是“苦差事”,便总能找到逃避这苦差的“正当理由”,比方说,春来不是读书天。
  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读书却是没有什么季节之分的,也不是苦差事。因此读书的另一条理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如果这话的意思,仍是要以读书为代价去谋取“艳福”,则仍是屁话真正意义上的“书中自有颜如玉”,应该是读书有如恋爱。几日不读书,就像和热恋中的情人分开多时,别一日兮,如三秋兮!
  恋人总是有魅力的,书也一样。
  有魅力的书必定是有趣的,就像有魅力的恋人总会有几分可人之处一样。很少有人会和道学老爷冬烘先生谈恋爱,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情人,反倒是那些“坏小子”,没准更招人喜欢正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同样,那些一本正经的书又有多少人真正爱读,一天不读就茶饭不香呢?没有。
  实际上,前辈读书人对此早有说法,叫“经不如史”。也就是说,读经不如读史,读史不如读子,读子不如读集,或者不如读稗官笔记。
  读经怎么就不如读史呢?大约也就是经书太一本正经的缘故吧?经,无疑是世界上最正经的书了,要不然怎么叫“经”?这就难免和趣味发生冲突,也让人一捧起来,就有头皮发麻的感觉。其实经书也未必都是没有趣味的。就说《诗经》,开卷便是谈情说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翻译为现代汉语,只怕和《康定情歌》是一个调子,只不过一个先说“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另一个则先说“河水滔滔的洲中,两只啾啾的鸟”而已。至于“任你溜溜地求哟”,则是完全一样的。而所谓“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大约也可以翻译成“漂亮妞呀,我想死你了”,也和“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又是晚上,哥哥什么时候才能走进你的梦乡”没什么两样。
  然而这趣味盎然的《关雎》一旦被解释为“后妃之德”,可就一点趣味也没有了。就算读出了趣味,也不敢有趣,只能硬着头皮去想大道理。可那两只鸟儿和治国平天下什么的,又有鸟相干?这关雎成了“经”,实在是比成了“精”还糟糕。
  何况经书中没意思的也不少。被东晋谢安十分看好的“谟定命,远猷辰告”,或“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之类就了无趣味,《左传》也要比《春秋》好读。难怪读经不如读史,也难怪古人有“《汉书》下酒”一说了。《汉书》虽远不如《史记》,但好歹可以下酒。可见还是有点味道。其实,经不如史,也不奇怪。经,大体上是讲道理的,或被视为是讲道理的。史,则是讲故事的,或多少要讲些故事。讲故事的书总是比讲道理的书要好看些,虽然讲道理的书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子,就是讲道理又比较好看的书,比如先秦诸子的著作。子书怎么会比史书更好看呢?大约因为史书多为官修,而子书多为私撰之故。站在官方立场,作者自觉责任重大,立言要谨慎,下笔如千斤,“一本正经”是免不了的了。站在民间立场,没有那么多顾忌,写书说话,不过“我要放屁”,反倒更有趣味,也更有个性。如果是站在民间立场来修史讲故事,那就比站在民间立场来讲道理还好看,因此读子竟不如读稗官笔记。
  不过稗官笔记之类的东西,却不怎么靠得住。比如野史中说雍正皇帝系为吕留良之女吕四娘所杀,就很离谱,只能算是“戏说”。可惜“戏说”往往比认认真真地说好看,离谱的东西也总是比中规中矩的有市场。总之,越是一本正经,就越不好看,越是胡说八道,就越能吸引人。看来,在“读子不如读稗”后面,还得加上一句:读稗官笔记不如读武侠小说,因为武侠小说最离谱。
  比如金庸的小说就是。野史把乾隆说成是海宁陈氏之子陈怀《清史要略》,已是无稽之谈;在鲁迅先生看来,则还是阿Q精神,——汉人打仗打不赢,就用“掉包计”从满人手里夺回江山,“单靠生殖机关便革了命,真是绝顶便宜”《花边文学·中秋二愿》。这下好了满人要是再欺负咱们汉人,那可真是“儿子打老子”了。
  金庸则还嫌不过瘾。他还要替乾隆皇帝整出个汉人亲弟弟陈家洛来。这陈家洛不但由“官宦子弟”而“落草为寇”,还成了“反政府军”的总司令,和他的亲哥哥乾隆爷大唱对台戏《书剑恩仇录》,岂非连一点谱都没有?然而这正是金庸先生的高明之处,或精明之处。他深知武侠小说原本不过是扯淡,真实不真实的并不打紧。扯得离谱一点,没准更有看头。那就干脆放开了去胡扯。只要扯得看官们高兴,就是好东西。何况这亲兄弟一个是九五之尊的当今皇上,一个是浪迹天涯的江湖领袖,一个要“江山永固”,一个要“反清复明”,岂能没有冲突,没有戏剧性?如此“大胆假设,胡乱求证”,把戏演得煞是好看,金庸先生真不愧为“一代名扯”。
  可惜那些宝贝“金学家”们却不懂,偏要在金庸小说中挖掘“微言大义”,就像当年经学家们从《关雎》中看出了“后妃之德”一样。谢天谢地,幸亏他们只是在自己圈子里嚷嚷,没多少人当真。否则,“金学”变成了“经学”,金庸小说也非得被谋杀了不可。看来,为了不至于被谋杀,金庸和金庸们还得继续戏说和胡扯下去。
  但问题也就来了。依照经不如史,史不如子,子不如稗,读稗官笔记不如读武侠小说的逻辑,岂非越是荒诞不经就越是趣味盎然,越是值得一读?读书读到这个份上,可真不知道是幸呢还是不幸。
择书如择偶
  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当然,这是从前。现在不怕了。选错行可以改行,嫁错郎也可以离婚么不过,改行毕竟费事,离婚也很麻烦。能不改、不离,最好。
  何况还有改不了离不掉的。就算改得了离得掉,那损失也无法追回,那影响也无法消除。夫妻双方是会相互影响的。康德甚至说一对夫妻相处日久,就连相貌都会变得接近起来,让人觉得对象对象,当真“一对就像”其实是他们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都有了共同的情调。面如此,而况乎心?遇人不淑,那可真是后患无穷,岂是含糊得的?
  读书也一样。
  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更没有什么道德问题。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书的意义,有时比配偶还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等等。比如毛泽东,依我看就是线装书读多了。如果多读些翻译书,情况只怕就会两样。
  即便书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视其友”。依我看,也无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要了解认识一个人当然是指那些断文识字多少读点书的人,只要看他平时都读些什么书,也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甚至能猜出他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反,如果终日里尽读些不三不四的玩艺,则其人也难免会有些不三不四。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
  这就要有所选择。
  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按照导师和准导师们的选择照单全收是不行的。那个靠不住。媒体上的排行榜当然也靠不住。就算是什么“影响世界历史的&&本书”,也未必就是最佳选择。过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现在就一定还影响?再说影响世界历史,又关我们什么事?说到底,读书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怎么能让别人来包揽?岂非“包办婚姻”?《中华读书报》的记者在调查“名著导读”一类书籍的销售情况时,一位读者张先生就明确表示他不读,因为感觉像是“第三者插足”。“导读”之类的“循循善诱”尚不能接受,况乎“越俎代庖”的替人选书?
  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
  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树木后面是森林。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
  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人与书之间》。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谓雅俗不一回事。自命风雅者,往往其实是“恶俗”;向为专家学者流不屑一顾的“俗物”,却没准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没有品位。没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红楼梦》,也能让他讲得俗不可耐。
  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杂”。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学的趣味》。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雅。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偏狭。想想看吧,山间小溪固然清纯,却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广纳百川的大海?一个读书人,如能有此胸襟,大约也就不怕“选错行”或“嫁错郎”了。
  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即便弄得“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没什么不好。但无论老少,最好还是博览群书,什么都读一点。
  那么,就不怕看花了眼,或者变成“野狐禅”么?不怕。择书如择偶,又毕竟不是择偶,其实不妨寻花问柳,见异思迁,“阅尽人间春色”的。何况,“野狐禅”也是禅么只要能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修成“正果”,管他什么禅呢!
  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如之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做了最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有爱情,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当然,最好是,每个时期都有新朋友,却也有几个可以终身交往的老朋友。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晚年,能有几本心爱的书为伴,而且常读常新,该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那可真是“幸甚至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卷未必有益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