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方式爱情是什么么

中国目前的教育弊端主要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中国目前的教育弊端主要是什么
提问者采纳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一、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等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程度。第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都在教育上。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5%的水平。2003年,我们消耗了全世界钢铁的26%、石油的30%、水泥的60%,才创造了全世界GDP的4%。这与我们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落后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仅要解决中国教育的非科学发展的许多问题,同时更要通过教育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作为全社会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部门,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各系统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首先依赖于教育。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不能单纯理解为工业化或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应当是一个拓展自由的过程。……而教育对于拓展人类自由、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教育状况将影响个人赖以享受的更好的生活的实质自由。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1]教育树立和实现科学发展观是整个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社会,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在于纠偏经济社会发展中唯GDP增长的倾向,而且,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0年如期实现“两基”目标,高等教育超常规迅猛发展;教育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成绩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2]与科学发展观相比较,非科学发展的教育现象或倾向还很突出,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迹象。  具体来说,中国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考为本”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丧失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性,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  现在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目中无人、不把人当人,已经成为现代考试制度的重要特点。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用处,许多城市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也认为自己孩子学习的东西是一辈子派不上用场。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为了好的分数可以不择手段地竞争,学校的高低贵贱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  2、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指标远远大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一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袁振国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东、西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项的差距,小学教育从1996年的3.5倍扩大到2002年的3.85倍,普通初中教育从1996年的3倍扩大到2002年的3.39倍,高中教育从1996年的2.8倍扩大到2002年的2.92倍。[3]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2003年,上海小学生的生均教育经费是3715元,为贵州418元的8。89倍。  二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4]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的城市学校,宽带插口装到了每张课桌,有的农村学校,孩子还得沙地当纸树枝为笔;有的城市学校,铺着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止一个,有的农村学校,连一个可供学生玩的篮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学校,投资动辄数亿元,有的农村学校,连粉笔也得一根根地数着用;有的城市学校,搁到欧美也堪称一流;有的农村学校,拿到非洲,恐怕也算差。[5]  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不同群体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女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从教育的内部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内部机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各类教育间比例不合理。比如截止2001年底,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已达56274所,在校生923余万人,教师达42万,但相对于全国教育总规模来讲,所占比例还很小,如民办小学4846所,只占全国小学总数的1%;民办中学4571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5.7%;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只有89所。[6]  而且,真正的民间资本并没有进入教育领域,假民办已经成为民间教育资本进入的一个重要障碍。此外,我国高等教育都力求向学术一条线上靠,研究型、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型、教学型大学以及培训型学院之间也缺乏合理层次结构。同时,我国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正规学历教育轻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情况比较突出。  二是在教育目标上发展不平衡,重成才轻成人。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在教育的途径上,课堂教学成为唯一的教育教学途径,学生被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教育对象上,有望升学的“好学生”倍受关注,考试分数平平的成为“陪读生”,分数差的遭受歧视。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落实和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是文科与理科发展不平衡,重视理科轻视甚至歧视文科已经成为影响人文精神的发展的直接原因。中学过早地文理分开,使大部分优秀的学生选择理科,选择文科往往是学不好理科的学生的无奈行为。因此,从高中开始,理科学生基本上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直接影响到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文科学生也从此告别自然科学,不再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形成,当然也会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  以上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我认为,应该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目前,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全社会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重要工作。几乎所有的人对中国教育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都可以对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老百姓没有教育的话语权,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讨论与争鸣的勇气与习惯,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教育决策也缺少科学是程序,领导的个人意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在比较重要的媒体上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思想大讨论,全面检讨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中国教育的有关政策,认真研究中国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健康快速地发展。建议由《文汇报》发起,全国的重要报刊参加,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深入、广泛地展开。通过这样的讨论,许多问题的思路会更加清楚,决策会更加科学,老百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2、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指出,“加快社会发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制,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大部分是用于人头费、用于城市、用于高等教育。而且教育经费从过去占财政支出的21%下降到现在的15%左右,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规定的4%。许多地方,包括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经费还不到GDP的2%。实事求是地说,教育的非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  所以,加大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尽快建立分类指导的义务教育国家基准,保证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水平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为保证这个标准的实施,必须实事求是地确定财政教育经费的分级保证与转移支付的比例。  对于教育来讲,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于人。教育是人的事业,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教育这样与人紧密的直接关联。从教育对象来讲,教育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教师;不仅指青少年学生,而且指向所有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城市人、乡村人,成年人、老年人,总之,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从而满足一切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需要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统筹正规教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使教育真正服务人的全程生涯。这是未来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走向 “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从教育的内容、目标到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以成人、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使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个性、兴趣和资质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从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益处,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还要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以人为本还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如果说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的话,那么,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直接手段、直接目标。  3、树立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  教育全面、和谐发展,一是指教育系统自身的全面发展,即各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二是指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中的人是全面的、丰富的、完整的人,无论处于哪一种社会分工中的人都是以综合的素质和全面的社会身份出现,没有纯粹的经济人、政治人、文化人或生物人,而是一个现实的完整的社会人。功利化教育把受教育者分离成一个个单面人、一张张教育目标的碎片或实现某个特殊目的的种种工具。  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将现在的以考为本改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显得非常迫切。我们建议高考制度应该有一个深刻的变革。  第一,应该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的独立考试。建议国家集中力量办好10所一流国立高校,每省办好1—2所省属高校,有条件的地市办好1所市属大学;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必须是全国统一的试卷或者的国立大学联考的试卷,严格按照分数录取,不允许有地区的分数差异。可以定向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但是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而且大学毕业后必须根据合同去边远地区工作一定时间。省属和市属大学可对本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外社区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 民办学校则完全自主录取。所有学校必须把录取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二,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大学。让大学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而择优选才,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大学的权力太大,甚至会产生腐败,其实不必担心。大学总是需要自己的声誉和质量的,同时有监督的机制,我相信大学会比以前更加珍视质量。同时,我们不赞成各省和直辖市自己举行考试,因为各省市的分数缺乏可比性,也为录取的二重标准创造了条件。如果各省市一定要进行自己的高考,那么其分数应该只对自己所管理的学校有用,而不是全国通用。  第三,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方法,建立综合的招生评价体系。在高校招生选拔上,考试分数不应该是高考录取的惟一标准,应该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与社会服务的记录。只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招生录取,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才能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同时,应该尽快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为那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车。目前这种只为数理化奥赛开绿灯的做法应该尽快纠正。  第四,要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应该尽快加强学校之间的学分互相承认和交换,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鉴定程序,为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这样,如果省属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国家重点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市立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省属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参加高考的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一旦考进大学,也会奋发努力,不会象目前进大学就万事大吉混文凭了。  第五,增加考试的次数,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将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  4、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最大教育效益。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要解决以下教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1)加大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重视高等教育而相对忽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初、中等教育,是若干年来我国教育的不平衡的最主要的表现。1996年我国学前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分别是6%,12%,67%;而同年,韩国这一数据分别是17%、13%、6%,日本为17%,19%,14%。[7]这种重心倒置的投入偏向与教育投入的实际效益形成反差,因为事实上基础教育投入效益最大。高等教育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合理的“金字塔”比例结构,如我国2003年本科与专科录取比例是1:0.93,本科与研究生招生比是1:0.15,致使研究生在做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做专科生的事,专科生干中专生的活,而中级技工却紧缺,造成教育浪费。我们建议,要加快大学转制的力度,把相当一批公办大学转为民办,原来大学的经费在转制以后主要给基础教育的学校。  (2)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中国农村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学习的内容严重与社会实际脱离,教师的水平比较低,教育的基本实施也不能得到保证。我们认为应该由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为主保障农村教育的基本经费,尤其是在财政非常困难的地区,县级财政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地教育所需要的基本费用的。  (3)取消文理分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我国大文科比例偏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文科比例达60%以上,我国仅在33%左右[9],而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对应于大文科)发展迅速并成为国家产业结构由低向高转变的重要标志。文理分科,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在全国使用的中学,几乎千篇一律地是理科学不下去的人在学习文科,学习文科不是出于兴趣、热爱,而是无奈的选择。一个不重视社会科学的国家,一个文科学生没有地位的国家,是不可能在科学决策、人文精神方面取得真正的成就的。其实,儿童的许多才能是在大学以后才开始表现出来的,如钱伟长是大学二年级开始从文科转向理科发展的。太早的分科,可能让我们损失了一大批真正的自然科学家和真正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师。文理分科,还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由于文理分科,理科知识开始越来越难,考试的难度开始越来越大,因为这样才能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所有的理科学生都要开始学习那些他们一辈子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 ,少数学生就成为绝大多数学生陪同学习的对象。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们的自然科学发展就会落后,美国的中小学理科知识比我们简单得多,为什么他们的自然科学反而比我们发展得快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那些真正有理科才华的学生通过学习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等方法,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总体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人才数量不够,教育质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001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1990年是6年左右),而世界一些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则约为:美国13.4年、爱尔兰11.7年、韩国12.3年、菲律宾9.4年。2000年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611人(1990年为1422人)。为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要求达到7000人以上,到2020年,达到13500人左右;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2003年我国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刚接近1997年世界平均水平17.8%,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达61.1%。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1998年,我国从事科研的人数,每万名劳动力中仅为8.4人,而同期日本为80人,美国为74人。[8]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宏观上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改变教育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主要是以规模扩张、粗放式发展为主,以质量为代价换取教育超常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实际承受能力,教育投入跟不上发展要求,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量达到3849亿元,但是相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需要,缺口仍然巨大。在 “普九” 中,有些地方急于求成,为达标而达标,弄虚作假,教育严重负债。以湖南为例,2002年教育负债达31.75亿元,其中农村中小学负债25.3亿元。安徽农村教育目前负债约20亿元,这部分债务绝大部分是在前几年实施“两基达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9] 即使在经济发的达温州苍南县,至2002年4月,全县教育负债总额近2亿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债1.25亿元,36个乡镇中有32个乡镇的中小学均系负债运行,“累累负债几乎使不少中小学濒临关门”。[10] 高等教育扩招5年之后,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达到17%(1995年只有7. 2%, 1993年之前则一直在4%以下),各类高等教育学生人数1900万。[11]但是由于相应投入不够,正在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严重挑战。  在教育改革方向上,我们提倡与国际接轨,但相对忽视了本土的教育优势和教育特色。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处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之中,教育发展应当是在追赶和超越之间选择平衡。但我们大多以模仿为主、以西方教育为标尺,教育改革和教育批判的话语表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倾向,企图采取一种批判、“革命”、“中断”的模式短时间内革除所有教育弊端,却丢弃自己既有的教育“个性”。相反,西方却在学习中国,而我们的所学,人家正在抛弃。一位美国教育专家说,“不要盲目地相信美国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制度某些方面亲不令人满意。……有的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却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水平。……美国孩子从小崇尚个性,追求自由,没有“师道尊严”这一类观念,教师在课堂秩序上花的时间远远多于中国教师,班上学生多一点,老师就力不从心。” [12]  建国以来,在我国教育歧视已基本不复存在,但是,除历史原因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还显著存在,并呈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教育公共政策采取“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的大纲、教材和考试标准;资源配置失衡,缺乏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同一地区内又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制度,人为地造成一大批薄弱学校,而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这些都只有利于发达地区和城镇学生的升学。另外,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各阶层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再加上教育腐败如“条子生”、“缴费生”的存在,导致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因此,未来教育发展要把加快发展与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紧密结合起来,与调整学科结构、巩固和提高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内的教育改革与国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合理的结合起来。把教育发展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教育自身才会有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确立正确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  教育评价观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和评估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行动和教育发展局面。近年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但对于什么是最优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发展状态,似乎思考得太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一些地区教育形象工程建设不断,区域教育协调较差;有的学校只顾“硬件”忽视“软件”,学校建设富丽堂皇,教育教学却依旧如故,只管“高收费”不管高质量;有的高校忙于上专业、上学位点,却虚于相应的建设和投入,或者滥发文凭、学位;教学考核上,只重及格率、升学率,轻视育人;学生评价上,只重分数,忽于品行。我们认为评价教育发展最高的标准,就是看教育能否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政治民主;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标准(包括师资、校舍、仪器、设施、设备、生均经费、师生比例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制度,义务教育发展国家基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校办学效益评估标准,学生发展评价标准等等。现有的评价,一是价值取向单一,评价标准缺乏多元;二是评价由行政部门主持,自上而下进行,教育行政机构集“唱戏”、“评戏”于一身。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建立与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加强教育行政督导之外;另一方面,要跳出教育评教育,就是要建立民间的教育评价中介组织,由教育界外人士评价教育、评估学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尤其要鼓励大众媒体、网络、社区的民间评价。不知道这样回答能否帮到你。··
提问者评价
谢谢了,帮了不小的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应试教育,扼杀创造力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网友点击排行对于现在的教育模式,你觉得有什么不足之处?请描述可能的原因和你的建议?_百度知道
对于现在的教育模式,你觉得有什么不足之处?请描述可能的原因和你的建议?
提问者采纳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学生压力太大,竞争使孩子都没有童年了。像现在初中的孩子,平时的努力只能上优,也就是总分的百分之八十,但是真正在学校里要考到好的名次至少要考到总分的百分之八十五。许多学生在八年级就学完了九年级的内容,在高一就学完了高三的内容,如果不这样根本赶不上学习的进度。且现在许多学生畏惧放假,一放假作业就非常多,比如双休日,九门科目各一张试卷就有九张试卷了,并且还有其他的作业,很多学生表示非常累。我建议是教育的学习量不要太多。像九年级上册就要学完下册内容,高二学完高三内容,加上各校人数多竞争大,压力真的非常大,而且学习起来非常苦非常枯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