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英文翻译成俄文俄文!!

求大神帮忙翻译一个东西_俄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890贴子:
求大神帮忙翻译一个东西收藏
本人接到俄罗斯客户的一个产品需求图纸,但是不懂俄语,技术要求部分看不懂,求大神帮忙翻译一下,感激不尽
在线等,有大神吗?急需知道
不难,弱弱的问一句,有点红包么
在线等大神,万分感谢,能帮忙最好,本人前年刚毕业,正在创业期,没车没房,给不起报酬
弱弱的问这是什么材质单啊
这字看得真醉人
技术工艺特性dw绳索轴轮直径dk绳索直径所有绳索的铁丝最大断裂拉力轮最大负荷不小于轴承类型L轴上轴承距离轴承躯壳底座上的开孔距离固定卡箍直径尺寸-直径-宽啥的扭矩轮质量不小于
2底座腔体内要填满齐阿吉姆(一种润滑油添加剂)3静失衡力值不大于20牛.米4用于证书的尺寸数据5出厂,收交试验要按照шкк1-3,0000пм要求进行
第一句的意思应该是b型绳索要和绕绳子的槽或者啥的完成组装
我觉得你应该根据图纸来翻译,你可以找来这个零件图的中文的类似的零件图,对照一下,还有你是学机械的吗?假如你不是学机械的,我劝你还是学习一下机械制图,尤其是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因为画图是工程师的语言,和俄语一样,是花功夫学的,图纸翻译不懂机械原理,你翻出来也是驴唇不对马嘴。一定要找工程师教你看零件图,要是叫不准的话,你可以参考一下,yandex 有图片搜索功能。大企业翻译图纸的是工程师而不是翻译,不然工业大学教外语干嘛?让翻译翻译图纸是刁难人。不会的单词用yandex的图片功能帮你查找。其实每个工程师都有类似的零件图,技术要求几乎是相同的,根据
单位数据都能猜出来啥意思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俄语学习网站】俄语从入门到精通_俄语培训_俄语在线翻译_俄语网校俄语学习_中大网校
俄语零基础入门至中级全能会话随报随学..
[][][][][][][][]
&&&&&&&&&&&&&&&&&&&&&&&&
|||||||||||
|||||||||||
辅导试题区
[][][][][][]
[][][][][][]
[][][][][][]
[][][][][][]
[][][][][][]
[][][][][][]
&&欢迎PR值3以上的网站交换本频道友情链接_csrf_token
xfIPw4K82D59NlAoBfxlyB
wmqRpcCsrfToken
xfIPw4K82D59NlAoBfxlyB
铜币2753枚
阅读:11305回复:27
推荐一个极好的俄语翻译软件!北极光俄语词霸!
发布于: 13:40
大家好,我是安德烈,主耶稣的小羊!呵呵,感谢上帝的恩典,每天都有新的祝福,新的恩典,在上帝里面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会成长,时间会过去,上帝的爱却在心中永驻!愿上帝祝福大家!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很好使用的俄语翻译软件,不会俄语的人可能用的很少,但是随着阿里俄语市场的开发,很多阿里巴巴供应商都会发布俄语产品,因此需要用到翻译软件,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使用google 或者有道,但是我认为译酷是更准确的翻译软件,因为这个是专门针对俄语开发的一个在线翻译软件!呵呵,感谢上帝!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俄语北极光词霸:
打开网站:
进入后页面如下图:
761)this.width=761;" style="max-width:761" title="点击查看原图" onclick="if(this.parentNode.tagName!='A') window.open('/bbs/attachment/1407/thread/49_e6e150a4b16b0.png');" />
可以再中间的方框里输入汉语或者俄语,进行翻译,如果不会用键盘输入俄语,没有关系,中介方框的右边有一个开启软键盘,点这里就可以输入俄语了,呵呵,很方便,没有学过俄语的人也可以输入俄语,呵呵!输完之后,点词霸搜索就可以得到翻译结果了!
如果想翻译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可以点右上角的俄语工具,会出现全文翻译选项!如下图:
761)this.width=761;" style="max-width:761" title="点击查看原图" onclick="if(this.parentNode.tagName!='A') window.open('/bbs/attachment/1407/thread/49_c04c47af40d1.jpg');" />
这里面还有俄语学习,俄语发音其他很好的功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这个学习俄语!当然,开始时是很难的,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呵呵,愿上帝祝福大家 !
愿上帝祝福大家!Glory be to God ,to Jesus!
大家有问题可以加我的qq: 安德烈 我会尽力帮助大家的,我会俄语,大家有俄语方面的问题也可以一起讨论!谢谢大家!
多语言新手看这里:
如何发布俄语产品?
共2条评分,
感谢分享,祝你生活愉快
优秀文章,支持
最新喜欢:
有记者问发明大王爱迪生:“你一生最大的发明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发现了耶稣是人类的救主。”安德烈的心路历程 .cn/u/
?外贸圈热门推荐(Hot topics by waimaoquan)
用户名瑞金娜
铜币3342枚
发布于: 16:33
感谢分享,奖励楼主30个铜币~~您的贴子正好符合我们【产品故事】的要求,凡是和RFQ、多语言相关的帖子都会定义为产品帖子,多多发帖哦,发帖越多,铜币越多哦,最多可达到600个铜币
PS:这个和您参与其它活动是不冲突的哦
阿里产品谁都在用,我也能来说两句:
如果我是在7月7日发的产品帖子,也计算到里面吗?
是的,只要是7月1日-9月30日发的产品帖子均计算在帖子数量里面,请联系regina8528索要铜币吧。
五金行业旺旺群号:,欢迎您加入
用户名xtmeishen
发布于: 13:50
邢台市镁神化工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轻质氧化镁、活性氧化镁和各种行业专用氧化镁中文官方网站: &中英文小语种官方网站:联系方式:86-
发布于: 14:06
很好用的说,谢谢分享
用户名瑞金娜
铜币3342枚
发布于: 16:33
感谢分享,奖励楼主30个铜币~~您的贴子正好符合我们【产品故事】的要求,凡是和RFQ、多语言相关的帖子都会定义为产品帖子,多多发帖哦,发帖越多,铜币越多哦,最多可达到600个铜币
PS:这个和您参与其它活动是不冲突的哦
阿里产品谁都在用,我也能来说两句:
如果我是在7月7日发的产品帖子,也计算到里面吗?
是的,只要是7月1日-9月30日发的产品帖子均计算在帖子数量里面,请联系regina8528索要铜币吧。
五金行业旺旺群号:,欢迎您加入
发布于: 21:54
good keep learning
用户名cnchinadayi
发布于: 10:04
很不错哦 学习了!
supply high quality silicone oil, silicone rubber,silicone resin!
Skype:chggzz
Yahoo: dayi_
发布于: 10:14
很不错。和爱词霸的界面几乎一样。
提供全套地质勘探工具,钻头、扩孔器、钻具、钻杆、套管、复合片钻头、水龙头等。
Provide drilling tools and equipment, drill bits, reaming shells, core barrels, drill rods, casings, PDC bits etc..
发布于: 11:20
来转转 学习下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重天#
发布于: 12:01
铜币2753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5:37
:很不错。和爱词霸的界面几乎一样。 你加我好友吧
有记者问发明大王爱迪生:“你一生最大的发明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发现了耶稣是人类的救主。”安德烈的心路历程 .cn/u/
用户名ahtwyb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09:31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47
:你加我好友吧 不晓得怎么加
提供全套地质勘探工具,钻头、扩孔器、钻具、钻杆、套管、复合片钻头、水龙头等。
Provide drilling tools and equipment, drill bits, reaming shells, core barrels, drill rods, casings, PDC bits etc..
外贸本科生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09:26
感谢楼主的分享
铜币2753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16
:不晓得怎么加 那你加我qq吧
有记者问发明大王爱迪生:“你一生最大的发明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发现了耶稣是人类的救主。”安德烈的心路历程 .cn/u/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1:14
正好有个俄国的客户 每次都需要到翻译软件 3Q!
用户名sztangzheng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40
喜欢,顶一个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09:49
怎么会出现请不要输入非英文: зеркало задней обзорности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层地狱#
发布于: 13:13
初来乍到,请各位多多关照
外贸本科生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7:16
很不错哦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翻译,不存在唯一的答案!_俄语编辑部-爱微帮
&& &&& 翻译,不存在唯一的答案!
国考俄语培训班(10月直播)国家人事部二级口笔译(直播+录播)北外、上外、黑大、首师、山大、对外经贸等高校考研班/私教班(直播+录播)甲乙双方合同翻译(11月北京面授)俄语专业八级班(1月直播)咨询联系叶琳微信:魏育青:o不同的译本可能会有优劣之分,但是评价译本的“尺子”应该是多元的。o作品中的确可能存在一些不易理解的暗喻。但即使译者读懂了,那么他就一定要反映给读者吗?o翻译不可能像复印机一样把原文一成不变地反映给读者,无可避免地会有创作的成分在。 魏育青,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在教学科研之余,他潜心文学和社科类的翻译研究工作。日前,中国网对魏育青进行了专访。他以自己丰富的经验与实例讲解了翻译中的难点和问题,并对翻译界的发展表达了个人的担忧和希望。 魏老师,您能不能回忆一下,您最初是怎样走上翻译道路的?我是在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第一批考上了大学,学的就是德语专业。毕业之后,有几个同学分配在上海译文出版社。那时候,像《外国文艺》这样的杂志在上海滩乃至全国十分风靡,介绍了众多海外作家及文学作品。藉由这样的关系,我时常为杂志翻译些小东西,一些短篇小说等。还有就是,我走上翻译道路和当时老师对我的鼓励也是分不开的。在80年代中期,当时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刘小枫、甘阳等人组织翻译一些丛书,介绍国外经典,我开始翻译一些长篇的作品,如传记《里尔克》、小说《布里格随笔》(即《马尔特手记》)等。在80年代后期,我出国留学,一度中止了翻译。94年回国之后,我在教学科研之余,也做一些翻译。影响较大的有卡尔o巴特(KarlBarth)的《罗马书释义》,当时学界也比较认可,还得了奖。另外我也翻了一点尼采的东西,还有一些美学、哲学的文集;在文学方面翻了君特o格拉斯(GünterGrass)、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和茨威格(StefanZweig)等人的作品。现在,我有时间的话,还是愿意做一些翻译,因为接受的工作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困难一点也愿意做下去。 您翻译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80年代中期,我还在华东师范大学做老师,那时候条件比较差,调研信息都非常困难:去图书馆查资料要凭工作证,还要有相应的职称,否则某些阅览室是不能进的。就比如说书中提到了一幅世界名画,今天你在网上一搜就可以找到,再不行还可以发Email问外国朋友;当时要查,很困难。所以现在回头看那时的翻译,可能会有一些硬伤。但是,当时翻译界的风气比较好,翻译者的认真与投入绝不输于今天。那时候,大家都把文学和人文科学的翻译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做,能发表一部译作也觉得很光荣,因此肯下功夫。还有那时候人比较单纯,不像如今,社会价值多元化。说起翻译的困难,文字处理和内容表达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首先是中德文语法的差异,常常会让译者有种穿着Zwangsjacke(紧身衣)的感觉。我之前翻过尼采的一本书,出版方转达的意见中认为复数一定要体现出来。就比如说V?lker这个词,就要翻译成“诸民族”。这样本来译成“民族与文化”的地方,就得改成“诸民族与诸文化”,这样的情况多了或许就显得生硬了。反之,中翻外亦然。匡亚明先生曾经写过一本《孔子评传》,在德国讨论其中与“大同”、“小康”、“乱世”等发展阶段相关的古籍时,就碰到了问题,中文是没有时态的,而古文更简洁,很少有时间的指示词,要译成德文,一定要加上时态。但是一旦选定一种时态,就无可避免的将译者的阐释倾向加到了译文里。六十年代初有部中国电影叫《达吉和她的父亲》,这里的“父亲”暗指达吉有两个父亲,一个生父、一个养父。中文的语法并不体现“数”的变化,这给解读题目留下了更大的阐释空间,可是翻译成德语避免不了要碰到这个问题:翻成Vater吧,不符合故事情节;翻成V?ter吧,就剧透了!还有你在翻译中的取向问题,你如果希望表达得“顺”一点,可以走“归化”的路线,一般国内读者比较认可,出版社也会比较欢迎;但是你也可以走异化的路线,引进异域的表达方式,这就可能有一些风险,别人会觉得不顺畅。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汉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一些早先不能被人接受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汉语的语汇,所以说,翻译是对祖国语言的丰富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的起点,你的表达可能会遭到拒绝和引起反感。 所以,您认为翻译文学作品更应该归化还是异化?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归化”好还是“异化”好,因为各有利弊。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这里有一个例子,江妃采苹全唐诗(卷五)《谢赐珍珠》,你看原文是这样,下面分别是歌德和卫礼贤的译文。歌德不懂中文,他可能是通过别人的讲述或者其他语种的译文了解到这首诗,从德文的表达来看,无疑是歌德翻得更传神,但是对比原文,却似乎有很大的Abweichungen(偏离);而卫礼贤是个汉学家,他的译文几乎逐词逐句都能对上,从表达来看却显然没有那么顺畅。在外译中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信”与“美”是很难平衡的两个标准。我再举一例,某位老师翻译了德国某一时代的诗歌,这种诗歌是以形式奇特、张扬个性为特征的,读之晦涩难懂。这位老师后来还专门做了一个报告,讲述其翻译历程并展示了部分作品,译文非常流畅,但是这种风格却恰恰是与原文相背离的。可是读者还是欢迎这种译文,因为大部分人不懂德语。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外国诗歌有什么好看,读起来完全就没有美感嘛”。有个学生在研究德国十四行诗汉译的特点,发现比如“ABBA”这种韵式,中国人读起来可能不舒服,我们更习惯于“ABAB”或者是“AABA”,那这时候译者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保留原文的韵式,读者会觉得拗口;有的译者会换用中国人喜欢的韵式,或者干脆不用韵脚,彻底放弃形式移植的努力。中国著名的诗歌翻译名家钱春绮先生说,他翻译秉承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亦步亦趋”,原文的格、韵、节、音步等特色他都尽量保留。可是也有非常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认为,保持原文的格式是完全不必要的。你在阅读两个译本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的翻译家的译文更为流畅,但是若是把钱老的译文和原文对比来读,你就会发现,他在移植形式、还原韵律节奏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我们再来看社科方面的翻译,这时会出现新的困境。比如一部书中有个一以贯之的概念。一种处理方法是,在不同的段落中选择根据上下文含义选择不同的词汇,这时候从局部来看,这个词的处理很贴切,但是这种“一贯性”就不存在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孔子的“仁”的观念的翻译。西文中的处理方式非常多,如“Humanit?t”,“Menschenliebe“,,,Güte“, “Zwischenmenschliche Beziehungen“ 等等,某一种译法放在特定的位置是合适的,但是贯穿全文就未必;也有人干脆把这种概念引进,用拼音翻译,让读者自己体会“仁”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那怎么说哪种译法更好呢?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采取了不同翻译策略。比如电影《Speed》被翻成了《生死时速》,就很有画面感,如果翻成“速度”,观众说不定以为是科教片;《DavidCopperfield》译为《大卫o科波菲尔》,早期也有译本叫《块肉余生记》;《UncleTom's Cabin》有翻成《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也有翻成《黑奴吁天录》的。这也体现了翻译的多元化倾向,所以对于翻译而言,唯一的答案是不存在的。 那您认为怎么评价译本的好坏?诚然,不同的译本可能会有优劣之分,但是评价译本的“尺子”应该是多元的。简单地把几篇译文放在一起,我很难说哪一篇是最好的。用不同的标准去判断,会有不同的结果。翻译批评家应该先去了解译者主观追求的标准,然后再去评判译者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举一个例子,我们如果测智商,甲80,乙130,显然乙的智商要优于甲。但是评价一个人的智能不能只有一把“尺子”。哈佛大学有位心理学教授叫霍华德o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过“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的智能细化为多个不同的范畴,那么每个人就会得到一条高低不平的智能曲线,在某一点你低于一个人,在另一点你又会高于他。这样才能更全面立体地评价一个人的智能。看待一个译作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反对一元化地评论一个作品,不能简单地扣帽子,说这本是“杰作”,那本就是“烂书”。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不好的作品哪里有缺失,有没有可取之处?这样才能更客观地看待作品。有的译者选择了某种策略,没有达到某个标准,其实是“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但是也有的翻译则是能力所限,犯了错误。比如说人名的翻译,就像刚才提到的“RichardWilhelm”,有人翻成了理查德o威廉,那显然他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知之甚少。还有翻译界常提的那几个笑话,把“Mencius”翻成“门修斯”,殊不知那是孟子的拉丁文译法;还有人把ChiangKai-shek翻译成“常凯申”的。这些是比较常识性的问题,有一定公论。在翻译界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名从不同的源语译入,就会有不同的译法。Chlodwig译作“克洛维”还是“路德维希”,这和名字在不同语言中的前后变异有关。再比如Karlder Grosse,有的书中翻成卡尔大帝,有的书则翻成查理大帝,可能是分别来自于德语和英语。再如瓦尔特o本雅明(WalterBenjamin),如果翻成了“沃尔特o本杰明”,那我就知道是从英文译入。我个人主张是文从主人,是哪国人就按照那国语言翻译,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最好再加注原文,否则读者就会搞不清谁是谁。 您认为文学和社科翻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人以前说“诗无达诂”,正是说明文学作品没有唯一的解读。而翻译就是一个阐释的过程。你可以说你的翻译尽量客观忠实,但无论如何终究是一种阐释。假定一个作品有若干种阐释的可能性,译者不可把全部的可能性表达出来。只要尽可能反映出作品的精神气质,我认为这样的翻译就是成功的。在风格上,托马斯o曼和卡夫卡不同,里尔克和茨威格也各有特色。但是你如果看同一个翻译家的译文,你会发现这些作家竟然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因为译文无可避免地带有译者的表达习惯。翻译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却让不懂德文的人以为是海涅早期的爱情诗,这种情况绝不是不可能。读过原文的人知道,两个作家的特点迥然不同。一个是形而上的,注重“Weltinnenraum”,而另一个则是更romantisch。当然如果让翻译能把各路作家的不同风格完全表现出来确实有些苛求,所以有的译者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翻译也有一定道理,译文能有更好的表现力。那么,译者为了体现风格的差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对文字做一些改动,我觉得是可以的。上海翻译家协会每年举办“金秋诗会”,以一首诗为原文,征集不同的译稿,然后进行评奖。我们会发现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的译文像汉乐府诗,有的则似元曲,有的则是半文半白,还有的就是现代诗的风格,可谓百花齐放。而评委之间也是观点各异,有的很欣赏用中文格律翻译的诗歌,有的则表示反对。我觉得这恰好说明翻译的多元化问题。再说社科的翻译:在这方面,译者应该更注重学理和逻辑的关系,不能为了译文的优美而曲解文意。当然这个原则也给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知道,德语的结构像一棵树,主句是树干,旁边会生出从句、分词结构等枝桠。但是汉语是像流水一般,一句一句向前推进,前后的关系非常重要;同时汉语的句子又不能很长,否则就会有过于西化的感觉。那么原文中位于从句中的部分,可不可以放在前面的位置?这就是个问题。于是,要将一个复杂的Satzgefüge(句式结构)翻译得清楚明白又不失通顺,并不那么容易。还有就是概念造成的麻烦:我最近翻译一个德国人的书,他讲到福柯对于古希腊的言论。古希腊语中的一个概念,福柯在他的法文中有一个表达,德国人转述又有一个德语的表达,要翻译成汉语,怎样保持一致,就有一定困难。还有一些后现代的作家喜欢玩文字游戏,经常会用一些新造的术语表达一些新的概念,而中国的译者,往往拉丁文、古希腊文的基础不好,这些概念的理据性在我们的眼中就不那么明显。那么,原文中的一个术语,如果译文使用的是一个简单汉语组合,那么读者可能就会忽略这个概念,以为是个一般的短语。所以我个人主张在碰到社科著作中核心的术语时,在译文后标注西文原文,以免产生误解,这提醒读者对这个概念加以注意。然而仅仅关注概念逻辑的清晰性还是不够的,社科的著作同样有不同的风格。比如尼采和康德就各有特点,尼采之文风汪洋恣肆,也体现了很多美学的价值,那译文就应该更潇洒一些;康德的文笔则比较古板,你自然不能将他的文章翻出尼采的特色。 那您怎么看待文学翻译中“创作”?翻译不可能像复印机一样把原文一成不变地反映给读者,无可避免地会有创作的成分在。就如作者在原文中玩的文字游戏,翻译成译文往往已不可见。西文中不仅有尾韵,还有头韵和中间韵等,那这怎么有效再现呢?的确,翻译界常会称颂一些又贴切又优美的“神来之笔”,那往往是灵光乍现偶得之。我们在欣赏之余,也常常会想,这样的处理结果是不是有些“可遇而不可求”呢?有的“创作”比较“大”的著作可能更多地选用“归化”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比如林琴南等人的翻译。在当时,国人对外国的事物还存在偏见,普遍接受程度不高,所以他必须翻得雅致一点,让人便于接受。对于“信达雅”的翻译准则,“雅”字历来是争议最大的。如果原文粗俗的话,那么“雅”更应体现在译文的“Angemessenheit”(相宜性)上;再者,“雅”也与读者的“接受视域”有关。就比如原作中说一个人“geht,geht, und geht”,如果你翻成“他走啊走啊走”,读者会觉得你的词汇怎么如此匮乏,于是译文中会跑出“徜徉”、“徘徊”、“漫步”这样的字眼。可是如果原文作者是想表现一种异化社会中的Monotonie(单调)、人在丧失了丰富性的之后一种状态。那译文中诗意的表达让读者完全产生了另一番联想,这是好还是不好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我注意到,您也翻过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格拉斯、耶利内克等,您是否和这些作者本人有关译文进行过交流?这样的交流是否会对翻译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本人比较异类,不太和作家本人进行交流。根据接收美学的观念,一个作家写完一部作品后,只是完成了一个半成品,剩下的是读者对它的阐释。这里涉及到“视域融合”的问题。一个人有其局限性,在不同的时代读同一部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更何况是不同的读者。正如鲁迅当年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要追求一个客观的,超越时代、文化局限的《红楼梦》客体是不存在的。所以我翻译的格拉斯就是我理解的格拉斯。在现在这个时代,解决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问题并不是什么困难,比如一个地名,网络上的地图都可以查得到。因此我个人认为是否绝对有必要和原作者对作品本身在进行交流,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格拉斯作为一个大作家,很多国家的出版社争相购买他作品的版权,他好像自>> DerButt<<(《比目鱼》,1977年出版)之后,就要求出版社让译者参加研讨会,由他解释书中的难点。那么,这种做法潜台词就是,作者是最后的权威。可是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者并不是dieletzte Instanz,其本人的主观意图并不是唯一的可能性,读者可能在作品中寻找到更大的阐释空间。作品中的确可能存在一些不易理解的暗喻。但即使译者读懂了,那么他就一定要反映给读者吗?这又是一个问题。有的翻译会不厌其烦地加注,告诉读者作者在暗指什么或者用了哪个典故。好的一面是,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意;但是反过来,读者本人对作品的阐释空间就被剥夺了。即如我们看一个电影,如果事先看过影评,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影评的影响。但是格拉斯的作品互文性很强,其一个作品中的人物可能在另一作品中再次出现,没有通读其全部作品的人有时就会遇到一些障碍。所以在译文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加注,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本人是采取中间道路,因为注释毕竟会影响文学作品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说其中提到了一种北德特有的植物,我们还需要专门加注告诉读者这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吗?但对有些背景信息而言,我想加注的必要性就相对大一些。比如小说中,讲到一个人过生日,请人吃饭,某个客人姗姗来迟,好吃的已经被先来者享用完了。这时有人说:Wer zusp?t kommt...,意思是“晚来者(会受罚)”。熟悉德国情况的人会想起戈尔巴乔夫在东德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在群众中说的那句名言:Wer zusp?t kommt, den bestraft das Leben。不了解事情的背景的普通读者恐怕无法产生这层联想。再说耶利内克,她是玩文字游戏的高手。如果你仅是向读者反映情节,那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她文中的深意,要转达得贴切,就并不那么简单。有的句子,看似平常,其实背后可能是另有所指,如果不是一个文化圈的读者就未必能读懂她的意思。例如她在剧本《托特瑙山》(Totenauberg)中让主人公绑在一个Gestell(架子)上亮相,熟悉海德格尔的人就会想到Gestell是其哲学理论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剧本主人公之一“老者”(derAlte)恰恰是在暗指海德格尔,那么他就会深思文本之后的含义;而不了解的读者就会忽略掉这个细节。再如《死亡与少女》中,耶利内克讲到“林中空地”、“手电筒”等。这里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阐释的可能性,她所用的Lichtung恰恰是海德格尔的一个概念,有“疏明”、“澄明”的意思;人物所用的Taschenlampe(手电筒)很可能是暗指启蒙,德语中“Aufkl?rung”、英语中“Enlightenment”都是与“光”有关,甚至牵涉到帕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在这里我要把自己的理解写进去吗?万一错了,可能对读者构成误导;如果不写进去,多少读者会对这个细节有感觉呢?又如该剧中“wahrheitsgenommenzu werden”,是作家自己基于wahrnehmen和Wahrheit的有意生造,这种修辞怎么在译文中体现呢?还有她文中提及的Lichtausblasen,是吹灭光的意思,但也有弄死一个人的意思,这种双关语怎么翻译呢?如果全加注,总不能一页书稿,一半文章,一半注释,读者还怎么读呢?所以我另写文章加以探讨。翻译界常常说,翻译应该是个杂家,涉猎广泛,犯错的机会就少。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翻译的时候,你有个词没读懂,你可以去请教别人包括原作者,可问题是,你可能自以为读懂了,根本没有意识到背后隐藏的问题,那么你怎么提问呢? 中国翻译研究院于近期成立了,其任务既包括研究翻译领域和翻译行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包括打造对外话语体系。主要工作还是侧重于中译外的研究,请问您对这项工作有怎样的看法?对于这个工作我想谈几点认识。第一,中译外的难度无疑比外译中难度更大,这方面对于译者的外语水平要求更高,国内的人才储备也有限,所以还是建议通过深度合作的方式。在解释和定稿方面,中方人员可以更多地参与,以避免Verzerrung(失真)的出现。但是完全依靠中方是不太可能的。第二,中国的话语体系其实是断裂的。仅一二百年来,中国的语言发生了全面的西化,中国所运用的概念系统基本是西方的舶来品。我们写一篇学术论文,从概念到句式,几乎都是在用西方的体系,用古汉语是无法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创造真正富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如果有的话,即使我们不输出,别人也会来“拿”,就像我们老祖宗的那些东西。 说到老祖宗的东西,国外在译介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会出现一些误解。而目前翻译研究院任务也包括中国经典的翻译,您认为怎样做可以帮助海外的受众消弭这些误解?国外对于中国经典的一些误读,一方面有可能是故意的曲解,符合他们本身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kreativesMissreading(创造性误读)。如果中方要解释好这些问题,恐怕不是完全靠对外翻译能做到的。古汉语是十分精简的,逻辑关系都是隐藏在语言表层结构之下,而不是显性的,这样就留下了非常大的阐释空间。我们知道,如《道德经》、《论语》、《易经》之类的古籍在外国可能有几十种译本,各种版本之间,差别也是非常大。如果中国现在要做一个译本,潜在的意味可能是,我们的译本是正统的、权威的,因为这是母语国家译释的。但是要想国外接受我们的译本,我们首先需要是背后的学术支撑。这里并不是一句话如何翻译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我们的经典。我们要避免误读,就要把这些逻辑关系表层化,把文字背后的含义说透。要想我们的译本站得住脚,就要证明为什么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 魏老师,您从事翻译工作几十年,据您对这一行业的观察,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回头看,老一辈有一批很杰出的翻译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相继谢世;我辈中相比于前辈可能出类拔萃者就少了很多;再看下一辈,单从翻译的量来看,大了很多,能完成些一般翻译工作的人并不少,但是能够和愿意完成高难度翻译任务的顶尖人才却不是到处都有。我们并不否认,有很多有才华的青年,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崭露头角?如果没有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翻译事业怎么发展?这一方面可能与大环境有关。我们知道,翻译工作一方面有外文局这样的机构在做,而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校的外语教师。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论著而轻翻译。很多人还把翻译视作一种简单的技能,懂外语的,谁都能做。青年教师要想晋升,就要写论文、出“成果”。但是要出一些好的译著可是要“十年磨一剑”的,北大罗炜老师翻译托马斯o曼的《浮士德博士》耗费近十年时间。抓住一本著作中几个点阐释发挥,和将几十万字的一部名作翻译出来,哪个投入更大,“收效”更大?面对目前的评价机制,不少人自然是更愿意写论文。 另一方面,青年面临的生活压力也很大,没有具体的措施去保护翻译的热情。比如说,有一个青年,中外文功底俱佳,他却不肯去做笔译。为什么?一本社科著作,要翻译,是吃亏太多的事情。出版社逐利固然无可厚非,可是我们算一下,千字稿酬不过80元左右,一本很有难度的、一二十万字的书认真翻译出来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才不过几千元的稿酬,和一场同传口译的收入差不多。我记得在80年代中期翻的一篇不长的小说,稿酬是当时月工资的好几倍。钱春绮先生在50年代所翻译的《海涅诗集》稿酬,能使他有买房的能力,还以此贴补后来文革十年的家用。所以能不能有一个机制,能够给今天的青年翻译合理的收入,让他们至少觉得做笔译不是件太吃亏的事?再说机制问题,国内固然有一些翻译的奖项,但是获奖的往往是成名的译家,对青年吸引力有限。像我们上海翻译家协会“金秋诗社”所做的一些推动翻译的工作,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还有就是翻译界的学术之争,应该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翻译界中的“理论派”和“实践派”、“科学派”和“艺术派”之间应该多有宽容和沟通,克服翻译中的形而上学,促进多元化的发展,让“学”与“术”更好的结合起来。 好的,谢谢魏老师。 人物介绍:魏育青,1956 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士,1984年上海外国语学院硕士,1985-88年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研室副主任,1992年科隆大学博士,1992-94科隆大学博士后继项目,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德语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2001-复旦大学德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曾任外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德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主编之一。曾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翻译成就奖”、香港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艾香德学术翻译奖”等。从事德语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有多本(篇)专著、论文、教材在国内外发表。在翻译方面,有格拉斯、耶里内克、里尔克、茨威格、尼采、巴特、西尔伯曼、霍尔特胡森等的译著十余部,席勒、布洛赫、霍夫曼斯塔尔、舍勒、托马斯o曼、盖奥尔格、特拉克尔、埃森赖希、卡施尼茨、贝恩哈德等文学、美学和哲学译作多篇。文章转自中国网10月25日网络直播课开班国考初试/复试俄语培训(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等部委)联系叶琳微信: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点击展开全文
叶琳俄语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成员均为国内外顶尖高校学子,每日原汁原味新闻翻译,俄语学习资料放不停,每月高校学子YY网络平台公开课免费听~高校学霸分分钟支招小鲜肉,学渣逆袭学霸尽在叶琳俄语工作室~(╯▽╰)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文翻译成俄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