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通俗

人的“意识”的内容及其实践辩证,自然辩证法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人的“意识”的内容及其实践辩证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当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之后,他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新发现的&意识&上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现在,&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①。联系上下文来看,&意识&是他们在相继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的一个新发现。
  尽管这时的&意识&还没有被提升至历史要素的行列,荣升为构成历史的第五个因素、第五个方面,但是,正如巴里巴尔所言:当&一段新的历史发展在取代了旧的历史发展之后,终将把意识重新纳入生活中来&②。
  一、&意识&因真正的分工而独立出场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独辟蹊径,从劳动分工出发,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们写道:&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
  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但是,另一方面,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个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个开始,同这一阶段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带有动物的性质;这是纯粹的畜群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作为两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绵羊意识或部落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①可以说,这一大段引文比较清晰地将人类意识的发展划分出了不同阶段,从对环境、自然界的&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到对个人、部落、社会的&纯粹的蓄群意识&,再到后来真正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出现,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史一步步向我们敞开。
  如果更加深入地考察意识的发生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纠缠着人的本能与意识、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等等的分化与整合的极其复杂的历程&②。需要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在意识产生、演变这一极其复杂的历程中,&分工也发展起来&③。
  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即&真正的分工&的出现,意识、思想、观念等因素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活跃,于是,真正的人类&意识&便被发现了。无疑,意识的发现及其相对独立性的获得都是分工的结果。在这里,意识的独立化与思想、观念的独立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它们均源于分工。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④后来,思想、观念、意识由于分工而越来越走向独立,&我们已经指出,思想和观念成为独立力量是个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和联系独立化的结果。我们已经指出,思想家和哲学家对这些思想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也就是使这些思想系统化,乃是分工的结果&⑤。具体到人类&意识&这一问题上来,亦是如此。最初,意识是与人自身的生命活动交织在一起的,而且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直接产物,在这一点上,意识和作为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的语言一样,都&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⑥。因此,从其产生过程来看,意识一时很难摆脱其实践出身或者说它只能依赖于实践,而且,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存在的意识或者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也不可能阻挡意识走向&独立&的倾向,实际上,这一倾向已内在地包含于实践本身的发展之中。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由于实践的分化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意识的生产过程一旦因分工而转移到专门人员的身上,它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⑦。从这时候起,意识才算真正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它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是与&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与此同时,一批脱离物质劳动而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特别是专门从事意识生产活动的人员出现了,从这时候起,&意识&就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缠绕,去独立地构造一个&纯粹精神&的世界、&纯粹意识&的世界。
  而&意识&一经产生并获得相对独立性,就在人类文明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普列汉诺夫曾强调指出:&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不过说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也是同样正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⑧由此可见,人类诸多文明样式的发展都离不开从劳动分工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意识&的参与。实际上,&真正的分工&格局的形成、&意识&的发现也是具有人类意义的事件。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分工冲破了民族、国家的疆域束缚和文化壁垒,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普遍现象,与之相伴而生,人类&意识&的发展及其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文明成果都成为全人类可以共享的&公共的财产&.不仅物质生产成为世界性的了,而且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①。
  &意识&之所以能够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发生机制,这是一个从思想到思想的发展过程。巴里巴尔明确指出:&意识的形成机制既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过程,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思想过程。&②诚然,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但是,意识一经产生并获得相对独立性,它就同现有的思想、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这时候,意识就&把思想当作独立地发展的、仅仅服从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的东西来对待了&③。由此可见,意识的独立性表明意识本身有着独立的形成机制,它遵循着不同于经济规律的&自身规律&.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普列汉诺夫所谓的&智慧状态&.他指出:&为着理解每一个特定的批判时代的智慧状态',为着解释,为什么在这一时代中正是这些学说,而不是另一种学说胜利着,应该预先认识前一时代的智慧状态;应该知道,哪些学说和学派曾在当时统治过。如果没有这一点,则不管我们怎样好地通晓它的经济,也完全不能理解特定时代的智慧状态的。&④
  二、&意识&因观念决定论而背负恶名
  但是,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意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忽视或忘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是由社会分工造成。而且,如果片面地夸大意识的作用或不适当地运用意识,必然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在这里,无论是&概念崇拜&现象,还是&消灭言词&做法,抑或&思维中心&的手法,都是夸大或错误运用意识的表现,也是我们必须警惕和反对的观念决定论。
  先来分析&概念崇拜&现象。马克思指出:&任何生产都是个人的物化。&⑤因而,任何生产都意味着个人的生产关系的外化或对象化,迄今为止,一切现存的个人的生产关系都表现为法律的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是,&在分工的范围里,这些关系必然取得对个人来说是独立的存在。一切关系表现在语言里只能是概念。相信这些一般性和概念是神秘力量,这是这些一般性和概念所表现的实际关系获得独立存在以后的必然结果。除了通俗头脑对这些一般性和概念是这样看法以外,政治家和法学家还对它们有特殊的看法和想法,分工的结果使政治家和法学家注定要崇拜概念并认为一切实际的财产关系的真实基础不是生产关系,而是这些概念&⑥。可见,在分工的条件下,概念之所以&在观念中就成为神圣的力量&⑦,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就是因为人们忘记了概念得以产生的真实基础即生产关系。实际上,当我们找到了&崇拜概念&的病根之后,也就为&消灭言词&开出了药方。
  关于&消灭言词&的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指出:&如果桑乔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言词,他就应该去考察分工。但是,他虽然毫不犹豫地采纳了现存的分工&&却回避去考察它。如果他比较仔细地考察一下这一对象,他当然会发现,分工不会因为某个人把它从头脑里挤出去而消灭。哲学家们反对实体,他们完全轻视分工,即产生实体怪影的物质基础,这只是证明这些英雄们仅仅想消灭言词,而根本不想改变那些一定会产生这些言词的关系。&⑧在这里,马克思所批判的正是这些崇尚言词、匍匐在概念脚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边沁与他的功利学派的优点则在于:&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开始研究经济关系,特别是研究分工和交换的时候,它才在这方面有充实的内容&⑨。
  对于&思维中心&手法的批判,我们有必要引证恩格斯晚年在致梅林的信中对哲学唯心主义的批判。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他只和思维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的较远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而且他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他看来,一切行动既然都以思维为中介,最终似乎都以思维为基础。&①很显然,这种&思维中心主义&就是观念决定论,这些&意识形态家&所惯用的手法就是完全通过抽象的&意识&、纯粹的&思维&来完成思想过程。事实上,在人们头脑中完成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意识得以产生的现实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当然,这一真正的基础或动力,对于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里巴尔说:&意识的出现似乎是统治上无能为力的一个巨大转变:意识的抽象表明了它在现实面前的无能(它已失去了它固有的东西),却变成了权力的源泉,原因很简单,仅仅因为意识的抽象是独立自主的.归根到底,也是由于意识的抽象可以认识劳动分工和意识形态的目的之间发生的革命性转变&②。
  从&意识&的身份变迁来看,这的确称得上是一次&革命性转变&.如果说劳动分工使意识获得了&独立&地位,进而使它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要素而正式&出场&的话,那么,相反,意识形态却拆了意识的&台&,毁了意识的名,意识因观念决定论而背负恶名。无怪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如此强调指出:&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这时候,若要为意识&正名&,就必须正视意识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如果意识同现存的关系发生了矛盾,那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因此,&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③。事实上,以发达的分工为标志的大工业已经为正确而合理地理解&意识&迈出了一大步,它&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④。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摘要:通过钱学森之问,我们对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
数学真理困境对认识抽象数学对象的因果限制要求一直是实在论者无法逾越的障碍。..
如果说《孙子兵法》是一部至今影响企业管理的伟大着作的话,那么,道家的哲学思..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
维特根斯坦认为,显示要比简单的言说重要。复杂性观念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人类自入穴而居、圈地耕作开始,便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经过不断认识和实..
自然辩证法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意识是不是物质?--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使马哲陷入两难
意识是不是物质?--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使马哲陷入两难中国马哲教材一方面基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另一方面又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如果我们问:意识是不是物质?那么就会使它陷入古代卖矛和盾的楚人的两难境地:如果回答是物质,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等于“物质决定物质”,形成了没有意义的自我论证;如果回答不是物质,那么就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命题,意味着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精神意识世界,从而滑入了二元论。马哲陷入两难的原因在于其偷换和混淆了“神与自然界的关系”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这两个不同的论题及其“物质”等相关概念。应当清楚,唯物唯心就是信不信宗教神灵,信神灵的是唯心主义,不信神灵的是唯物主义。相对唯心主义者信奉的神灵而言,唯物主义者唯的物质是自然界不是客观存在。马哲的社会历史观和发展观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种观点的支撑基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属于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很明显“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破绽百出不能成立的荒谬命题。为了掩盖这些破绽,以便忽悠,马哲的理论家们就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偷偷往唯物唯心的问题上靠,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说成是唯物唯心的问题。这就导致“物质”这个概念游离在“自然界”与“客观存在”之间。自然界与客观存在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自然界包含意识,客观存在不包含意识。马哲由于使“物质”这个概念游离在“自然界”与“客观存在”之间,即包含意识又不包含意识之间,因此就导致了上面所说的陷入两难的境地。应当看到,“神灵与自然界的关系”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论题。这两个论题不是一个层次上的:“神灵与自然界的关系”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是神灵还是自然界,“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讨论的不是世界本原问题,而是自然界中人的机能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应当看到:唯物唯心的区别就在于信不信宗教神灵,凡是信宗教神灵的就是唯心主义者,凡是不信宗教神灵的就是唯物主义者;“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与唯物唯心无关;只要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够离开人体还能够存在的灵魂的就是唯心主义者,相反,认为意识是人的反应机能,是不能离开人体还能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即使他唯意识,也是唯物主义者。马哲理论家为了确立荒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仅偷换和混淆了“神与自然界的关系”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这两个不同的论题,还杜撰出“主观唯心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马哲理论家将唯我论、唯意识论诬陷为主观唯心主义,其实这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基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可以从广义的大自然的角度看世界,也可以从狭义的人的角度即唯我论的角度看世界。从大自然的角度看世界,人是地球中生物进化的最高产物,自然存在决定人,人通过自己的反应机能意识决定自己的社会存在;从人的角度即唯我论、唯意识论的角度看世界,“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念都是没有错的--当然从广义的角度讲,是错误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也不能成立。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即唯物主义唯的物质是自然界,不是客观存在或客观实在,基于这个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这就是说,包括精神意识在内的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物质(自然界)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不能成立的理由是:唯物主义唯的物质是自然界,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是指世界的存在,其外延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人及其机能是物质的一个外延;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是不存在决定关系的,也不存在内涵第一性,外延第二性的关系。是不是这样?请大家思考。稿于.
一开始就错了:分成物质和意识。
好像是,唯物论(不单止马哲)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就如同硬度是固态物质的一种属性一样。楼主说:“如果我们问:意识是不是物质?那么就会使它陷入古代卖矛和盾的楚人的两难境地:如果回答是物质,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等于“物质决定物质”,形成了没有意义的自我论证;如果回答不是物质,那么就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命题,意味着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精神意识世界,从而滑入了二元论。”如果我们把楼主这一论证中的“意识”用“硬度”来替换,我们马上就会发现这段论证的荒唐。为什么用了“意识”就不觉得荒唐了?因为“意识”中有个“精神世界”,而“硬度”中没有个什么“世界”。从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既然“意识”是物的一种属性,那么意识中的精神世界(楼主说是“精神意识世界”,不知什么意思,是否笔误?),当然也是物的一种属性。所以物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湮灭了,精神世界就不会存在了,精神世界湮灭了,物质世界却不会随之湮灭(事实上,物质世界未发展到产生生物的阶段,精神世界亦不存在)。楼主认为世界由二部份组成:一部份是物质世界,另一部份是精神世界。这两者是并列的。并把这种二元论作为隐含的大前提去论证唯物论的“两难”。当然会得出二元论的结论。但如果我们认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并以这唯物的观点作为前提,会得出“两难”“矛盾”的结论吗?因此,不是“唯物论陷入两难”,而是楼主用二元论的前提去偷换了唯物论的前提。楼主说:“陷入两难的原因在于其偷换和混淆了“神与自然界的关系”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这两个不同的论题及其“物质”等相关概念。”唯物论不承认神的存在,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如何能“偷换和混淆”?意识只和发展到高级的物质——大脑有关系,同“存在”又有什么关系了?你是不是想说,意识是一种存在,所以它与物的存在是一样的,可以不依赖物而存在?
@雨夜听蕉 1楼
15:34:00一开始就错了:分成物质和意识。-----------------------------怎么错了,分成物质和意识是什么意思?
@王成x 2楼
00:47:16好像是,唯物论(不单止马哲)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就如同硬度是固态物质的一种属性一样。楼主说:“如果我们问:意识是不是物质?那么就会使它陷入古代卖矛和盾的楚人的两难境地:如果回答是物质,那么“物质决定意识”等于“物质决定物质”,形成了没有意义的自我论证;如果回答不是物质,那么就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命题,意味着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精神意识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上逻辑思维能力低下的说法。物质是一种抽象概念,怎么会有属性?石头是物质,石头的意识属性在哪里?
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大脑具有的一种属性,而大脑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物质。如果你认为,意识不是物的一种属性,它可以不依赖于物而存在,并认为这是一个不须证明的公理。那么,你是一个唯心论者或二元论者。先把唯心论或二元论的基本论点确认为公理,然后再去论证唯物论,当然会得出唯物论错误的结论。但这种“论证”方法正说明论者“逻辑思维能力低下”!物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不会有属性?金属和非金属都是“一个抽象概念”,如果它们都没有属性,试问我们如何区分金属和非金属?人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人是不会有人性的?石头是物质,人的大脑也是物质。石头没有意识,所以人的大脑也没有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地“高”,能讨论问题吗?
楼主:吴大江 时间: 08:32:53@雨夜听蕉 1楼
15:34:00一开始就错了:分成物质和意识。-----------------------------怎么错了,分成物质和意识是什么意思?====================================我认为,@雨夜听蕉 网友的意思是:意识从属于物质,而不是与物质等价并列。一开始就把二者等价并列,就是把唯心论的基本论点当作公理,去论证唯物论的对错。这在逻辑上“一开始就错了”。
11:06:17我认为,@雨夜听蕉 网友的意思是:意识从属于物质,而不是与物质等价并列。 一开始就把二者等价并列,就是把唯心论的基本论点当作公理,去论证唯物论的对错。这在逻辑上“一开始就错了”。—————————————谢谢您的解释,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马哲变驴哲,而驴哲又实实在在地是驴马杂交所生的骡子哲。到了你这里就已不是两难了,而是三难。三难合成一难,不会活用语言。你吴大江胡扯了十几年,早已自认为自己超人成神了,为什么连胡扯什么问题的言论都是言论的这一个事实也搞不懂呢?意识私有,语言公用。你倒底是想证明私脑子里的隐私还是想证明公用的言论怎样来学用呢?你睁开你的瞎眼看一看论坛中有什么,也就知道你十几年来的苦嚎,提供给论坛的是一些什么事实了。——————隔着公用言论事实胡扯的言论,要不是与言论学用事实错位的言论,鬼都能死绝!
你知道屎壳螂为什么搬运粪球吗————因为它是个吃屎的货————别人的言论,已是别人学用言论吃下去再拉出来的屎了——“屎”是不能再吃下去了的——然而对于屎壳螂,“屎”才是唯一的美食。说话凭良心,言论有公用的学用法理,说自己的话用不着拿他人的言论当托儿,也不必证明哪个人曾经说错了什么话并因而倒过什么霉,你说你自己的,并符合言论活用公有法理就得了。这才是“诀窍”。————别人说错了,而你自己没有说错不就说对了吗?
@大欲宏观 9楼
21:52:15你知道屎壳螂为什么搬运粪球吗————因为它是个吃屎的货————别人的言论,已是别人学用言论吃下去再拉出来的屎了——“屎”是不能再吃下去了的——然而对于屎壳螂,“屎”才是唯一的美食。说话凭良心,言论有公用的学用法理,说自己的话用不着拿他人的言论当托儿,也不必证明哪个人曾经说错了什么话并因而倒过什么霉,你说你自己的,并符合言论活用公有法理就得了。这才是“诀窍”。————别人说错了,......-----------------------------______猪哲还陷入过八难呢!
作者:王成x
时间: 11:06:17 楼主:吴大江 时间: 08:32:53@雨夜听蕉 1楼
15:34:00一开始就错了:分成物质和意识。-----------------------------怎么错了,分成物质和意识是什么意思?====================================我认为,@雨夜听蕉 网友的意思是:意识从属于物质,而不是与物质等价并列。一开始就把二者等价并列,就是把唯心论的基本论点当作公理,去论证唯物论的对错。这在逻辑上“一开始就错了”。 -------------------------------------------------------------两位网友说得好。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总结西方哲学理论时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被作为一个“重大基本问题”,其实只适用于西方哲学的发展,是西方哲学能够冲破愚昧的宗教神学思想的突破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了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而不是理论的原因。这个问题称为西方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只是因为西方哲学曾经存在着错误的宗教神学思想。就像两位网友说的,在逻辑上“一开始就错了”。 中国的哲学才是真正有逻辑的哲学,西哲“这种把唯心论的基本论点当作公理,去论证唯物论的对错”是毫无逻辑,所以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的中国人,一般都会提出“意识是不是物质?”这类质疑。西哲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因为其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分类就是有问题的。只有中国传统哲学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西哲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而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把“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当做起点时,世界是唯一的,物质是唯一的,当进一步把世界一分为二时,在西哲里,意识就像那根亚当的肋骨,从物质中分离出来成为与物质对立之物。这种对世界的分类方法是不正确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分类主要是以下几对意思相近的哲学范畴: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形与神;体与用;质与用。其中,形而下、器、形、体、质的意思一致或为一类,我们统一用“形”这个概念表示;形而上、道、神、用的意思基本一致或为一类,我们统一用“神”这个概念表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争论的哲学基本问题是“形”和“神”的关系问题,即“形”和“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中国古代的这些哲学家们在争论“形”和“神”的关系问题时,大都以这样一个共识为前提:这世界上一切的存在物都由“形”和“神”组成。 两派的分歧是:一派认为“形”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另一派则认为“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
作者:暗夜荒原上的远望 时间: 20:52:44中国古代哲学的分类主要是以下几对意思相近的哲学范畴: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形与神;体与用;质与用。其中,形而下、器、形、体、质的意思一致或为一类,我们统一用“形”这个概念表示;形而上、道、神、用的意思基本一致或为一类,我们统一用“神”这个概念表示。—————————————————————————————————在西方有哲学,中国古代知识学问是不分学科的,哪里来的哲学呢?形而上下的概念,确实是出之于上古《易经》的。确实是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里来的。易经的两仪,是指太极高速旋转,使其内在结构清浊两分,分出了天清地浊、形而上下有形与无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仪容。两种仪容的出现,使得太极结构里面,产生了“天地人神”这种属于三界的四种不同征象。人们面对这天地人神三界四象的内容,往往就不敢再承认它们是同一太极了。以上这就是华夏传统的太极知识,在这里面讲得只是太极内在生理,并非是哲学道理。
精神世界意识世界并不是哲学上的存在,随起随灭,不过是大脑中化学反应产生的幻相
以上这就是华夏传统的太极知识,在这里面讲得只是太极内在生理,并非是哲学道理。—————————————中国没有哲学?你这是以西哲作为哲学的标准。就像把白马叫作马,不承认黑马是马一样。西哲不过是哲学之一种而已。易学就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精神世界意识世界并不是哲学上的存在,随起随灭,不过是大脑中化学反应产生的幻相。————————————什么是哲学上的存在?呵呵,意识之外的世界?那这世界上存在意识吗?你这个所谓幻象也是一种存在的幻象吧?你的看法是以世界划分为思维和存在这种值得质疑的预设为前提的。
意识可不可能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物质存在。就比如拿如今发明的影像技术给古代看,他们会认为是高科技时代的物质技术?
1、世界史物质的2、物分为形和神3、形神关系已经由南朝范缜以“刃利之喻”对“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明晰的解释。“形”是物之形,“神”是物之神,“形”“神”统一于“物”。不存在有形无神之物,也不存在有神无形之物。“形”“神”是形影不离、不可分割的。“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舍利无刃,舍刃无利。”同时,“形”“神”又是不同的。“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形”为体、为本,是第一性的,“神”为用,是第二性的。“神”之存在要依附于“形”之存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把世界分为物质和意识这种分类方法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形神关系《中国哲学史》(刘文英.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中关于《神灭论》的一节“范缜《神灭论》对形神关系的新论证”(389-394页)中,关于范缜的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形神相即”。《神灭论》开篇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神相即’之‘即’,有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层含义,二者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名殊’谓二者所指不同,‘体一’谓二者又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国哲学史》389-390页)二是“形质神用”形神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神灭论》中指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质’即本原和实体,‘用’即作用或功用。”“实体是作用得以表现的基础,是不依靠作用而存在的;作用则是依附实体才能存在的。‘质’、‘用’不离,‘用从属于‘质’。形神不离,神从属于形。形与神不是两个不同东西的组合或拼凑,而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中国哲学史》391页)范缜以“刃利之喻”来说明形神关系。《神灭论》中说“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存?”“形体对于作用,犹如刀刃和锋利的关系。如果没有锋利,刀刃的功用就体现不出来,如果没有刀刃,锋利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刀刃是实体,锋利是作用。刀刃的锋利是不能离开刀刃而存在的,形神关系也是如此。”(《中国哲学史》392页)三是“特定的质决定特定的用”“范缜通过对‘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深入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形质神用’的形神一元论,”,指出了“特定的质决定特定的用”的观点。我们从“形神相即”这一观点出发,形与神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那么这个统一体是什么呢。这个统一体只能是“物”,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的物质。世界是统一的,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除了这唯一的“物质”,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形神是这唯一的“物”的两个方面。形神虽是一体,确又不能视作无差别的,而是一体两面,形为质而神为用。物与形神之关系可以用易之三义来类比。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与不易,简易、变易与不易非在易之外。物有形神,形神非在物之外。形神是有层级的,这是由物(物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所决定的。万物都有各自特殊的形与神,这是其特殊性决定的;万物都有共同、最一般的形与神,这是由世界统一于物质所决定的。物的共同的、最一般的形是物的存在性、实在性,是自然而然,物因为自己是那样因而就是那样子。物的共同的、最一般的神是物的运动性,运动性是物最一般的功用和属性。物是运动着的存在。存在是最一般、最基本的形,运动是最一般、最基本的神。物因存在着因而有着不断运动的功用,物因不断的运动因而是存在着的。
意识——与人之形相对应的人之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的一切的物都是形与神的统一。人,作为物之一种,也有其一定的形和与之对应的神。意识,就是与人之形相对应的人之神。有一本1980年代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教材,这本书是河北刊授学院1983年度教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该书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排印。该书第三章为“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其中关于“意识的起源”一节,实际就是在用中国古代哲学“形神关系”来解说意识。文中指出,“物质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能思维的生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1)“由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神关系”理论是一致的,即:级别
物之神顶级
反映特性二级
刺激感应性三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四级
人类意识(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从“形神关系”理论来看,物之形与神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把所有的物看做一个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忽略其组成部分间的差异性)。这时,物的一般的形与神是物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形与神,存在是物的一般的形,运动是物的一般的神,是物最一般的功用和属性。这不仅是顶级的,也是不可再分割的一级,唯一的一级。二是把所有的物看做无数的个体的物的集合。这时,物的一般的形与神是无数个体的物所共同具有的形与神。对这一集合中的物,还可以进一步根据物之间的同异进行层层分类,直至个体的物,这就形成了一个多层级的形神结构。物之形与神的多层级划分,是以“把所有的物看做无数的个体的物的集合”为前提的。“物质的反应特性”是这个多层级的形神结构的顶级的形与神。一般的“物质”是“形”,与之对应的“神”是“物质的反应特性”。正如该文中所指出的,“反应特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是‘物质的本性’最普遍的表现之一。……宇宙万物始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相互作用必然导致相互反应,对被作用者来说,总会留下反应的‘痕迹’。“水底印月”,反应着湖水受到月光照射后的物理作用;石头的风化反应着它受到了空气、阳光、水分等的机械的、物理的以及化学的作用。…对外界的作用必然会作出反应的特性,是无生命物质和有生命物质都具有的共同特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作为与一般的物之形相对应的一般的物之“神”,即是一般的物的属性和功能。(二)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产生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又与之相区别。“对外界的作用必然会作出反应的特性,是无生命物质和有生命物质都具有的共同特性。这一共同点表明,在无生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生物反映形式的可能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一可能性就转化成为现实。”随着无生命物质世界的发展,低等生物产生了。一般的物之形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无生命物质和有生命物质,这两类物之形分别具有各自的物之神(功能、属性):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和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无生命物质只具有反应特性。而有生命物质除了具有反应特性,还具有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刺激感应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以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为基础的。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与有生命物质这一“物之形”所对应的“物之神”。(三)高级动物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刺激感应性。随着生物的进化,出现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这是植物和原生动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肥等条件,植物的枝叶就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它的根系扎向有水多肥的地层;阿米巴(变形虫)受到食物刺激,就会接近食物(藻类)把它吸入体内。”“单细胞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通过细胞膜的外层——质膜获得的”。比原生动物高级的动物,除了具有刺激感应性,还具有原生动物所不具备的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感觉。“同刺激感应性相比,感觉是一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动物能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方面分别反映外界对象的属性,这就大大提高了生物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动物的感觉也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机构——神经系统。”高级的动物除了具有刺激感应性和动物感觉,还具有以上两种生物所不具备的动物心理。“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其反映的形式还由感觉进一步发展为动物心理。高级的动物能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这就是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简单的动机,而且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动物心理活动的产生,依赖于更高级的物质基础,它不仅需要有已经分化出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而且需要有指挥神经系统的中心——大脑。”刺激感应性是与“所有生物”这种“形”相对应的“神”(功能、属性);动物的感觉是与“除原生动物外的所有动物”这种“形”相对应的“神”(功能、属性);动物心理是与“高级动物”这种“形”相对应“神”(功能、属性)。(四)人与人类意识“人是由古猿转化来的。”人类意识是从古猿的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因为劳动和语言一开始就是集体的、社会的活动,离开了集体和社会,也就不会有劳动和语言,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由生物运动形式发展到社会运动形式,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中的又一次巨大的飞跃。人类意识和动物反映形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反映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物活动需要,而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则服从于人类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说法是“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也就是说,用“形神”理论来说,意识是与“人脑”这一“物之形”相对应的“物之神”——机能、功能、属性。但把意识作为与“人脑”这一“物之形”相对应的“物之神”是不十分妥当的。人脑固然是人之意识得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但人脑只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人体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意识,这一种“物之神”是与“人”这一种“物之形”相对应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神关系”理论实质上是一致的,即有如下关系:级别
物之神顶级
反映特性二级
刺激感应性三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四级
人类意识在有了上面这个关系后,我们再来看所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就会发现一些很不对劲的地方。
所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总结西方哲学理论时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被作为一个“重大基本问题”,其实只适用于西方哲学的发展,是西方哲学能够冲破愚昧的宗教神学思想的突破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了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更多的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而不是理论的原因。从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问题是不能被提出而成为一个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是唯物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对立派别是唯形派(唯形主义)和唯神派(唯神主义)。前者可以近似看做与现在所谓唯物主义相对应,后者可以近似看做与现在所谓唯心主义相对应。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来说,世界的物质性,即世界的客观存在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点上两派没有根本分歧。从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前提出发,进一步将“物”分为“形”与“神”两类概念,如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形与神、体与用、质与用等。名称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大同小异。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在对物进行了这种二分后,根本分歧就产生了。唯形派(唯形主义)把形而下、器、形、体、质这类(我总称之为“形”)作为第一性的、决定性的,把形而上、道、神、用等(我总称之为“神”)作为第二性的、从属性的。唯神派(唯神主义)则正好相反,把形而上、道、神、用等(我总称之为“神”)作为第一性的、决定性的,把形而下、器、形、体、质这类(我总称之为“形”)作为第二性的、从属性的。无论唯形派的神因形生,还是唯神派的形因神生,都是承认物分形神的。人之意识,是与“人”这一种“物之形”相对应的一种“物之神”。讨论作为整体的物(物质)和意识(“人”这一种“物”的“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看来是极其荒谬的。作为整体的物是具有唯一性的,《荀子·正名》中有:“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於无共然后止。”既然“无共”了,又哪里来的“意识”这种东西呢。如果我们把所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的“物质”看做“物之形”而不是整体的、具有唯一性的物,由于意识并不代表全部的“物之神”而只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看来二者并不对等。所以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来说,是无所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是没有必要讨论所谓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的,这个问题提都不会被提出来,也算不上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形神关系问题才是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才涉及到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如果要讨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涉及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意识的本质的观点中的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意识的本质的观点有两个:“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作为人的机能的“意识”和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的“意识”实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一个“意识”是一种机能、功能,后一个意识则是指“意识”的内容。因此,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物质)的反映。在这里的“意识”是指“意识”(这里指人的一种机能)所反应的具体内容。如果从上面这个角度来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则它实际上是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关系理论。要探究天人关系,就绕不开易经的“象理数”和“卜筮”。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