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于语文阅读题题总是懒于去读去思考,该怎...

原标题:初中生偷懒使用“搜题APP” 做作业成直接抄答案
  暑假赶作业偷懒使用“搜题APP”
  杭城有学校紧急要求家长
  删除学生手机内软件
  “原来现在孩子做作业还有这么一个神器啊!”杭城某初中学生家长李女士前几天在班级QQ群里接到老师的提醒,“老师特别交代我们家长,说是据了解有许多孩子不认真做暑假作业,仰仗&搜题APP&应付,要求我们家长务必协助删除孩子智能手机里的解题软件。”
  李女士所说的搜题APP,相当于一种参考答案辅助软件,只要把不会的作业题拍个照上传,软件里就能显示出答案。
  据了解,发出类似要求的,不止这一所学校。
  老师QQ提醒家长 删除孩子手机里的搜题APP
  “我之前还不知道有这种软件,老师提醒了才去问孩子,幸好我家孩子没有在用。”李女士女儿新学期就要读初二了,据女儿说,班里确实有好多同学在用这个软件。
  记者随机问了10个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有8个表示曾使用过搜题类的APP软件。
  “搜题APP”是个统称,现在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有“小猿搜题”、“作业帮”、“学霸君”等等,虽然都是搜题类,几个软件的具体功能还是有所区别。比如,“作业帮”是以学生互答的模式,把不会做的题目上传到网上,由其他用户来解答;“小猿搜题”是用图像识别的拍照搜题模式,也就是把题目拍下来,系统自动检索,给出答案。
  最近,某APP软件的广告特别猛,号称“覆盖初中高中全部学科,无论题目是文字、公式还是表格等都能精准搜到。遇到难题不用再去问老师学霸,只要用手机对着题目拍张照,它就能把详细答案显示出来。”还请来了众多明星做推广。
  对此类软件,同学们态度迥异。
  有人称之为“作业神器”。高三刚毕业的刘同学说,自己用过其中一个APP。“有答案和解析,在家里复习的时候用过几次。自己想了半天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在学校问老师同学也不方便。以前我会上网搜,有了这个更方便些。其实我觉得这个就像参考答案一样,看自己怎么利用了。”
  新高一的张同学说,自己没用过,但是不少班级同学在用:“学霸刷题多,有些题做不出,搜下答案看看,就有思路了,还是挺促进学习的。”他也表示,还有一些同学用了这个,就懒得自己想,不会做直接开刷,直接抄答案的也有,变为“抄作业神器”。
  “我没用过软件,但是有上网查过题目答案。”高中毕业生王同学说,后来,他发现,“按照网上的答案对照着,当时是会做的,但其实没有深入去思考和理解。那种解法记不住。还是问老师效果比较好。”
  做作业成直接抄答案 家长气得没收孩子手机
  对搜题APP,老师都下“逐客令”了,家长们又会怎么看待?
  记者发现,家长们的态度不一。有恨之入骨、不删不快的,也有淡然处之,让孩子“该用时候再用”,甚至还有下载自己用的。
  说起搜题软件,家长乐妈就咬牙切齿。她说,儿子明年新初三,作业不少,本来作业做得不快,但上学期有段时候没多少时间就把作业做完了,后来才发现,“他手机里下了个软件,有些就直接抄答案的。”她气坏了,没收了儿子的手机,“这样完全没有做作业的意义了!原来上网查麻烦,而且不一定能查到,这个一搜就有了!太可怕了!”
  家长陈女士则是个支持派。她说,前段时间看到广告有这么个“神器”,自己下载安装了。“小孩四年级,作业经常要我辅导,有些题真是我完全没有头绪。搜一下,了解解法,我就能指导小孩了。奥数题也能看明白个大概。”
  搜题软件流行 倒逼学校作业改革
  拍照搜题的在线教育类软件,其实早在2013年就出现了,开发者表示,这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碰到难题不好意思麻烦别人的需求”,是“拯救学渣”的利器。
  之前,也有专业媒体对几大热门搜题APP进行了测评,发现搜索的准确率(搜索结果和被搜索题目匹配的数量)并不高,最高的为62%,最低的为48%。记者也去书店现场用小学到高中的参考书进行尝试,发现有个别题搜不出来。
  也有网友吐槽,有些答案有误,容易遭受“误导”,而且有些自创题、手写题是搜不到的。
  老师们是怎么看这个所谓的“神器”的?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孙秋林老师说,她去年底看到过一个软件广告,就下载了一个试试。“一些参考书里的题,历届的高考题,基本能找到,但新的题目、原创题目就不太有了。”在孙老师看来,这个搜题软件具有两面性,就和平时“布置的作业、各种资料留不留参考答案”相似。参考答案,善于利用是可以的,比如在假期里,碰到问题不一定能及时找到老师,有一个东西可以借助,但前提是“科学使用”,如果直接抄答案,那就是浪费时间。
  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校长周芸佳说,不管是网上查找答案,还是搜题的软件,一定要“慎用”。从积极意义上讲,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有参考答案可以部分充当老师的作用,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讲,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周校长说,现在老师布置作业时,除了一些作业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会给学生留参考答案,大多时候参考答案是撕掉的。但也有孩子把撕掉答案的作业本会再买一本,把答案再拍成图片,上传到QQ空间里。“现在有这个拍图就能搜出答案的软件,学生找答案更方便了,也更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损伤。对于自制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建议不用。”
  周校长说,搜题软件的流行,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提醒我们的作业需要改革。如果只是让孩子做这些书面的、印刷好的作业,很容易就找到“参考答案”。在教育中,应该给孩子们更多探究性的作业,这些作业没有“标准答案”,作业的目标是对知识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本文相关推荐相关商品推荐
相关文章15-07-2315-07-2215-07-1715-07-1115-07-1015-07-10扫描关注此微信免费送1斤红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之我见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之我见,阅读教学中的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7:06:5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之我见
官方公共微信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最新试题精选训练(精析版):现代文阅读11 Word版含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1年浙江省大阅读题详解
&&&&&&&&&&&&&&&&&&&&&&&&&
【俄罗斯】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解析】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借以引出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对下文有衬托的作用,既用开头亲历的事件衬托后面事件的真实性,又衬托了后面事件严重性。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分析,前后两个事件相互映照,表现了此类混乱局面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答: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解析】此题要求从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拜访了写信人”,暗示信中先有邀请之词。从“果然”二字,可以推测出信中必有“不会让你白跑一趟”之类的言辞。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解析】此题要求辨别小说的人称和“故事的主体部分”的人称,这在小说倒数第二段看得很清楚:“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这说明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哪儿了。”这说明小说转述第9车厢的故事用的是第三人称。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妻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倩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突出第车9厢被孤零零地抛弃在荒漠的大草原,用以烘托人物当时惊惶空虚的心境。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堆。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解析】这篇小说虽短,但内蕴极其丰富,现实性极强,给人启示很多。除了试卷答案之外,我们还可以拓宽思路,比如习惯思维的问题,小说一再强调:买车票的人,负责摘车厢的人、乘务员“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其实细细分析一下,那个再出昏招、搞瞎指挥的列车长又何尝不是这样“思维正常”的人?这种“正常思维”,其实是一种习惯思维,是懒汉思维。生活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要随时准备有应对新情况,处理新问题,绝不能总是用正常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原来这个国家的管理是如此的混乱,在台上执政的官员都是一群如列车长一样的疯子,这样的国家怎么不会灭亡?&&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4 CoLor: #11高考阅卷情况简析及2012高考复习建议
2011年浙江省语文高考各题得分情况及平均分:语用题(5-7题)共12分,平均5.1分;现代文阅读(10-15题)共23分,平均12.38分;古诗文阅读(19-22题)共17分,平均6.84分;论语与默写题共11分,平均8.41分;选择题共27分,平均19分;作文平均41.7分。省平均为94左右,比去年(96分)和前年(98分)都低。
11题共3分,命题者给出的评分标准:(1)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2)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3)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每点1分,共3分。
浙大阅卷组意见:第一点答出“铺垫”作用或“引出下文”的句子,均可给1分;第二点答出“强化”或“衬托”作用的句子,均可给1分;第三点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的句子,可给1分。
12题共3分。答案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浙大阅卷组意见:(1)答出与“遭遇相似、气人”或“离奇”意思相近的句子,可给1分;(2)答出邀请对方来一趟之意,可给1分;(3)语言符合通信口吻(语言表达合适),可给1分。
13题:共3分,命题者给出的评分标准:第三人称叙述。(1)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2)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答出第一问,给1分。答出第二问,给2分。
浙大阅卷组意见:(1)答出“第三人称叙述”给2分;(2)答出评分标准1或2的意思,给1分。
14题共5分。命题者的评分标准:(1)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2)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3)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第一点1分,凄清、空旷、荒芜答出其一即可给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2分,共5分。
浙大阅卷组意见:(1)答出与“渲染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意思相近的句子,给2分;(2)答出与“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意思相近的句子,给3分,如“困境、孤独、无奈”。
15题共6分,答案示例:(1)疏于管理、不负责的工作作风会
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2)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每点3分(看法言之有理,给2分;能结合情节作分析,给1分),共6分。除示例外,其他结合情节、看法言之有理者,也可给分。
浙大阅卷组意见:(1)答出“不负责任的危害”的意思,给3分(说出观点给2分,结合情节分析给1分);(2)答出“机械思维”或“惯性思维”危害的意思,给3分(说出观点给2分,结合情节分析给1分);(3)除以上两点外,凡结合情节,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可适当给分,不超过3分。
复习建议:1、现代文阅读一定要告知学生根据分值答题,分点回答。因为阅卷老师更多的注意学生答题的思路,按照采分点赋分,按分值分点回答有利于拿到该得的分数;2、教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技巧,记一些解题时常用的术语,如:埋伏笔、作铺垫、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有时术语的堆积也能换来一定的分数;3、一定要告知学生敢于落笔。很多题目虽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却是永不改变的真理。
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阅卷分析&
[11]这个内涵是人类的伦理道德思想,对技术运用方面的思考。(0分)
[12]人类与自然协调,适应自然,勇于发现真理,对真理自由开放。(1分)
了解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倾听自然,还事物本来面目;产生出将新技术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2分)
这种思维指洞察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倾听自然,与自然共济。(3分)
[15]&#9312;运用“天人合一”的原则,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9313;倾听自然,对真理开放;&#9314;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的影响。(3分)
&[例11]回答抽象,自说一通,没有做到“联系全文”;[例12]只抓住“人类与自然协调,适应自然”,其他两点未做涉及;
[例13]竟然忽视了思维的最后目的性“[例14] [例11]则相对回答全面,需要指出的是[例15]这样的分点式回答虽然缺乏连贯性,但由于得分点都有表述,阅卷老师也给予了满分。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以致“我”写了一篇讽刺小说,为下文一位读者的经历做铺垫,并引出下文人物出场。(1分)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正是我因这次经历愤怒而发表讽刺小品才使那个人写信告诉我他的故事,衬托突出下文故事的荒唐。(2分)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表达对混乱的铁路交通的不满,引起他人共鸣,从而自然引出下文;说明这类事情的普遍性;衬托出下文事件的荒谬、可笑。(3分)
[19] 列车的车厢早已人满为患,使有票的人无可奈何。长此以往,人们去旅游的心情会消逝殆尽。(0分)如今的人死板,只知道一些固有规律,却在没有弄清楚情况的条件下就按常理出牌。(0分)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要怨天尤人,要知道,总有人会比你遇到更糟的情况。(0分)
[20] 你的事情我很理解,当时我也在这部列车当中。(1分)
&[21] 你好,先生,我也有一次令人恼人的乘车经历想与你分享。(2分)
[22] 您的小品让我感触很大,我曾经遇到过比这更糟糕的列车事件,真是让我刻骨铭心,永世不忘。(2分)
[19][20]11[21]
第一人称叙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仿佛作者亲身经历;用第一人称叙述还能使叙述更自然,拉近与读者距离;同时由于其视角有限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0分)
第三人称。使读者身临其境,使文章内容更显真实性,更加生动,仿佛是自己亲身经历,更具有吸引力。(2分)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这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描述故事,以全知视角使故事条理更加清晰,简单易懂,表述得更加客观、公正。(3分)
145只有概念术语的陈述或格式化的评说,缺乏紧扣文本的具体赏析,
运用景物描写,说明当时环境凄凉,使小说更有说服力,使小说无枯燥之感,中心明确。(1分)
写出了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营造了一个寂静、恐怖的气氛,借此景物来衬托出作者此刻心中的焦急与惶恐。(2分)
这一段景物描写深刻地表现出第9车厢众人的孤单、无助和莫名其妙,而这种朴实的描写也使语段充满了带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3分)
[例26]堆积套话,空洞无物。[例27]用“作者”一词表述,小说中的“我”的指代不明。[例28]没能分析景物下的环境特点,失分可惜。5分题的回答,多数学生不去具体联系文章内容,只做干枯的术语式的回答,颇为遗憾。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第15题考查探讨小说意蕴的能力,要求考生探究小说的思想意义,表达阅读小说的理性思考,分值6分。题干中的“哪些”二字提示“思考”至少两点。部分考生缺乏文本支撑,难以做到“有理有据”。考生思路较狭窄,本题开放题,多角度,本可以从个工作作风与思维方式的角度确立探究的观点。
第9节车厢就像人生的另一个路口。当我们朝着一个路口前行时,不曾顾及到它。当我们在前边受阻时,也许我们可以转到另一个路口,虽然它有些冷清,被人们所忘记,但它仍然能带我们通向前方,奔向目的地。(0分)
乘务员与列车长应该发现问题就要好好解决,同时也要细心,列车长在叫人处理时也要提醒乘客,不可马虎面对,同时乘务员也要多多注意。(1分)
遇事要换位思考,更要把问题根源弄清楚。就如本文,倘若列车长第一次就把问题明了,那么就不会发生接下来的状况。发布命令或讲话要明了,免得造成文中摘掉前一节9号车厢的尴尬境地。(4分)
[32]每个人应摆脱思维定势,不能想当然,避免掉入思维陷阱;人应学会观察与创新,不要随波逐流,如果故事中有人发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就没有这些问题了;改正错误要小心,避免把对的改错,不能像摘车厢的那些人把第一个第9车厢给摘下来。(5分)
[例29]的思考有天外来客之感,观点与文字颇精彩,但水出无源,不知所云,须知明确的观点和有力的依据才是解答此题的两大要素。[例30]缺乏提炼与提升,未形成观点。
2011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评卷随感
2011高考浙江卷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并无出人意料之处,分值29分,两篇阅读,一篇论述类是关于新近发生的日本核灾难,一篇文学作品类是俄罗斯小说《第九车厢》,选文较有时代感、新鲜感,但文章难度不大,题型也是考生熟悉的。
下面我不详谈每个题目,而想简略谈谈考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反映出的几个普遍的老问题。这些问题概而言之,即:理解能力弱、表达能力差、应试能力不强。
一、理解能力很弱。就是说,如果你给一位接受过12年语文教育的高中毕业生一篇文字简短但有一定意蕴的文学作品,你不要吃惊,他很可能基本读不懂文本,也读不懂题目,他可能既无法体会文本的基本意蕴,更无法对文本意蕴作个性化解读。
2011浙江卷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文是一篇近似“黑色幽默”文学的俄罗斯小说《第九车厢》,突出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外国小说鉴赏》部分的考查。小说情节很简单,由“我”的一次荒唐的乘车经历引出一位基辅读者的一次更荒唐的乘车经历,旨在揭示现实生活的普遍存在的荒谬以及所谓“正常人”的僵化思维的可怕。但从答题中可以看出,至少三分之一的考生无法读出这篇小说的深层的讽刺意味,而只能看到表面上的铁路工作的失误;不少考生还用说教的口吻把矛头指向对“我”的批评,呼喊“宽容”,主张“乐观”云云;还有大量考生混淆情节,竟会把两次乘车经历混为同一次列车,自作聪明地挖掘车厢事件的“真相”,甚至完全分不清小说作者、小说中的“我”以及那位讲故事的读者谁是谁。因为对主旨思想无法把握,这些考生在涉及小说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描写技巧、探究等等相关题目时,整体上皆不尽人意。
我想起高考前我给学生做过的一篇外国小说阅读《一局台球》(都德),许多学生竟把小说中那位不顾民族战争胜负、只在乎自己打球输赢的将军理解成“沉着冷静”的伟大人物。在试卷讲评后,有位很认真的学生小王还指出小说中的一个细节“将军胸前有很多勋章”向我质疑,我告诉她:“勋章和品格无关,读小说也好,生活中也好,我们不应根据勋章而应根据这个人的行为而且把这个人的行为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来判断这个人的伟大或卑下。”学生狐疑地看着我,我于是无语。又有一位很有悟性的学生小龚来问我说:“老师,我觉得高考阅读应该都是正面导向的吧,这样批判揭露类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大吧?”我反问她:“你没发现即便我们教科书上学过的大多数外国小说其实也都带有深度批判或反思性质吗?你觉得批判揭露的就是负面导向?”学生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却忽然心烦,便不再言语。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薄弱,本质上是社会体验肤浅、人生感悟苍白、思维习惯机械。而我面对的应该是比较优秀的一群青年啊,他们能把复杂的数理化学得很好,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承载着丰富思想的语言文学呢?但我们能责备这些青年吗?他们都是在正常教育下长大的正常人啊。
文学是人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靠解剖麻雀、分析文章技法、精讲细练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开放式阅读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于功利化反而达不到功利化的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一点症结,但我们似乎都还没有办法解决。语文阅读的衰落实在是一个特殊时代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二、表达能力差。相当一部分考生的主观表述题都存在答题不规范问题,或者语病,或者语言干巴,或者话语一大堆却不着边际。有半数以上考生不能准确区分并使用“铺垫”和“伏笔”、“衬托”和“对比”等术语。在答题中,我还看到不少考生用“乌龙事件”来形容“第九车厢”事件,这是误用“乌龙”一词了。第12题要求考生补写“基辅读者”来信内容,部分考生甚至连通信人称都分不清。至于错别字更比比皆是,我看到最多的是把“伏笔”写成“浮笔”,把“铺垫”写成“辅垫”,还有“称托”、“离普”、“踫到”、“感同深受”等等。即使那些阅读得分很高、语言能力较强的考生也很少有不写错别字的。在现代文阅读评卷中,出现病句、错别字之类,评分准则上是不扣分的,但事实上,就阅卷老师的人之常情来讲,语句不通、条理不清而又卷面潦草的还是不可能不影响得分的。
要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表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常理解越透彻,思想越清晰,语言表达也越清晰;本身理解不到位,思路理不清,表述当然一团糟了。其次,要重视语基训练。现行的高中苏教版语文比较突出人文性,在一定程度了弱化了语基训练,但这不代表高一、高二可以忽视语基训练。听说现在高二教学把原本的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取消了,我看不出这是明智的。如果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留待高三再集中强化训练,恐怕更费力而低效。第三,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一定要强调答案的语言组织,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答案用规范语言准确表述出来,才能转化为分数。平时做题,无论如何不能把答题框空着,无论如何要写出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下去。光说不练,能力是永远不会提高的。
三、应试能力不强。这一点是最惊奇的,按理说,我们的学生阅读表达能力不强,应试能力却应该是一流的,但事实上却同样不乐观。
阅卷是采点给分、从宽评卷的,在高考现代文阅卷中,其实写错别字乃至语句不通都不十分要紧,要紧的是你能不能恰好扣住评分标准中的几个关键词,而扣关键词是有套路的,是高三复习中反复训练的。如果你吃不准哪些是答题关键,你甚至可以把平常训练中同类题型的答题术语全搬出来,因为评分要求是答对部分的给分,可给可不给的尽可能给以分数,多答错答部分却不倒扣分的。所以,考生其实只要熟悉应试套路,看分作答,不放弃答题,即便表述不到位,多数常规题拿基本分也是不难的。然而,遗憾的是,就是有不少考生连“引出下文”“吸引读者”“渲染气氛”之类套话也不会说。还有些学生审题得分意识不强,比如第15题问“第九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6分)”一般至少答两个要点,只要大致合理就行,但总有不少考生把老师一再强调的“分条陈述”当耳边风。另外,差不多每100份试卷中有一份试卷的阅读题会得零分,你想送分都没地方儿送。
语文知识点多而散,复习起来没个边际,答起题来没个准则,改起卷来又弹性很大。所以,语文给高三学生的感觉是多读少读一个样,很少有学生肯对语文下功夫。我的体会是,理科班的语文老师绝对不能太凭“感觉”,不能高估学生“悟性”,而要反复总结各种题型的一般答题步骤和注意事项,要像做理科题目一样地教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套路”乃至掌握常用的答题语言。教师平常批卷还要从宽,让学生摆脱对现代文阅读先入为主的恐惧症,相信“动笔即得分”。这可能比较无聊,但应对考试毕竟有效。否则,在考试体制下长大的人最终连考试都不会考,岂不更加悲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阅读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