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科技论文中学德育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分类:&& 更新:&& 阅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论文
标准,定期进行评估。 &&& 道德评价的对象:党中央要求,党的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都应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道德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人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因此这个道德评价的对象应是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只有被评价对象都按照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与尺度进行评价,才能使道德教育卓有成效。 &&& 道德评价的方法: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与学科教育评价完全一致的考试法。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这种道德评价从一个侧面强化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品质及其行为间的分离,不能科学准确的评价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因此应当建立考试考查、舆论评价、行为观察等相结合的综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有的地方为受教育者乃至社会成员建立诚信档案的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而且可以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 (三)重视和加强道德实践 &&& 道德实践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目的指导下,所进行的道德行为、道德修养以及有善恶价值和应承担道德责任的活动。学校道德教育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道德的知性教育;二是道德行为的养成冈。而道德行为的养成应是这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道德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要求。 &&& 当前学校的道德实践教育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道德实践要渗透到德育教育的课堂。要通过道德情景的模拟,古今中外传统道德事例的讲授,一些富有道德含意的象征性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道德理论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精心组织道德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手拉手”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三是营造良好的道德实践氛围。通过制定和宣传学生守则,严格奖惩制度,鼓励学生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引导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营造一个道德养成的良好环境。四是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素质拓展教育,进一步推广和做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工作。通过人文知识、身心健康教育及各类活动的组织,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实践是一切的根本,也必然是学校育人的根本,更应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 (四)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 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对个人的道德素养的养成产生作用。首先在社会教育方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系统、详细地阐明了我国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以及基本道德规范,并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广大公民的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道德准则作出了规定,提出了要求。这是党中央为加强我国道德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和精神。然而要真正发挥其应有效用,发挥其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调节作用,还必须与法律相结合,使这些准则具有法规化的性质,才能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在学校教育方面,道德教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育人为中心抓好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德育合力,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既体现人的个性,又全面发展、循序渐进的、符合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使受教育者在系统教育和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和家庭的熏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家庭教育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抗挫折能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打好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2]&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德育论文相关子栏目
&&&&&&&&&&&&&&&&&&&&&&&&&&&&&&&&(4)&(10)&&&(8)&(10)&&&(2)&
免费论文推荐栏目
本站最新免费论文
&&&&&&&&&&
本站推荐免费论文
&&&&&&&&&&
网友热评免费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关于2015年韶关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结果的通报
各县(市、区)教育局、驻韶中省厂矿教育处(科)、市属学校:
&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小学德育科学发展,提升我市中小学教师德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开展了全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活动。本次活动共征集德育论文212篇,经组织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30篇,三等奖论文38篇,现予以通报(详见附件)。
& 希望受表彰的教师要继续发扬成绩,戒骄戒躁,在学校德育教学和研究尤其是当前开展的&厚德弘善感恩励志&学校德育创新中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广大德育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教师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中发8号文精神,积极参与当前开展的学校德育创新活动,扎实开展德育教学实践,加强德育科研,积极探讨德育新方法、新途径,多出德育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市中小学德育创新,创德育特色,树德育品牌贡献新力量。
&&&&&附件:2015年韶关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结果
韶关市教育局
2015年韶关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结果
一等奖(15篇)
广东韶关实验中学
以团队活动推进感恩教育的研究
乳源县桂头中学
让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德育魅力
韶关市特殊教育学校
浅谈聋生尊严培养的策略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爱动情,趣励志,智促教,师生携手共成长
翁源县龙仙中学
创设民主关系,构建和谐班级
浈江区教工幼儿园
德育主题教育有效性初探
曲江区九龄小学
九龄风度 贵在养正&小学&养正&德育模式初探
浈江区站南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
曲江区职业技术学校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浅议中职学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
曲江区马坝中学
以&善&为抓手,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善文化
武江区黄田坝小学
浅议如何应对班级突发事件
武江区东岗小学
赏识教育----后进生转化的一剂良药
浈江区建国小学
春风化雨暖心头& 转化后进多用心
韶关市第十五中学
善采众家之长,巧增自己之智,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二等奖(30篇)
韶关市第二中学
职业规划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浈江区韶师附小
小学高年级班级小组合作扬善实效性初探
始兴县实验小学
培养团队精神 构建和谐班级
始兴县墨江中学
&学习小组&模式的班级管理实践和探索
韶关市第一中学
如何在班会课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乐昌市坪梅小学
浅谈无声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乐昌市云岩镇中学
农村中学关注女生身心成长的一点体验
武江区向阳小学
给孩子一片爱的天空
韶关市第九中学
谈谈中学生性格缺陷的矫治和重塑
武江区东岗小学
班主任要营造班级正气
曲江区马坝中学
善文化润育文明风尚
韶关市教工幼儿园
因循幼儿合作特征 做好友善合作培养
广东北江中学
班级&正气&形成规律的探究
南雄市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探究
南雄市新城小学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的本真
乳源县乳源中学
特色班级 特色文化
乳源民族实验学校
点燃自信,放飞希望--浅谈瑶族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新丰县回龙中学
引领乡镇中学新生走上文明交往之路
新丰县第二小学
树立学困生自尊自信之策略
乐昌市第一中学
谈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三&xin&&&信、心、新&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识别家长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
韶关市行知实验学校
新形势下民办初中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
凡口矿职工子弟学校
浅谈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妙计&诛心&,巧德服人
仁化县周田中学
快乐班主任,幸福大家庭
仁化县第一中学
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翁源县龙仙中学
自主管理促进自我发展
翁源县龙仙第四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曲江区城南小学
巧妙培育感恩之心
曲江区职业技术学校
论山区中职生弱势群体教育对策
三等奖(38篇)
浈江区站南小学
用爱拔掉学生身上的&刺&&论学生的挑衅行为
韶关市第二中学
对提高高中心理课吸引力的思考
始兴县高峰小学
浅谈教师的家访技巧
始兴县九龄中学
养正儒雅之气,打造班级特色
由学生的一次恶作剧引发的思考
韶关市第一中学
案例浅析班级活动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乐昌市第一中学
提高班级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乐昌市三溪镇中心学校
爱不厌诈,让爱更精彩
浈江区执信小学
浅谈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实践与策略
武江区东岗小学
灵活驾驭课堂突发事件 收获意外惊喜
乐昌云岩中心小学
批评也绿色
乐昌市教育局
创新德育工作 推进法制教育
韶关市第十一中学
用宽容构建和谐班集体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武江区龙归中学
让阳光温暖待进生的心灵
武江区至和小学
德育工作的试金石&心灵关怀
广东北江中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南雄市第二中学
尊重学困生,让他们自信成长
南雄市新城小学
浅谈外来工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
乳源大桥镇初级中学
厚德善教,行为世范&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乳源县金禧小学
探寻和解锁单亲儿童的&心灵密码&
乳源县侯公渡初级中学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丰县第三小学
浅谈如何提高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新丰县第一中学
注入新鲜元素,提高班会课效果
韶关市行之实验学校
民办全寄宿初中如何构建学生第二个家
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班级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初探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期待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仁化县长江中心小学
为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
仁化县仁化中学
浅谈我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
仁化县第一中学
浅析小活动在主题班会中的实施
仁化县黄坑中学
班主任&变形计&
仁化县董塘中心小学
班级管理中巧妙运用&三个机制&
仁化县田家炳小学
细微之处总关情
翁源县龙仙第二中学
德育叙事,让学生建构新的自我
曲江区曲江中学
浅议教师的同理心在转化问题学生中的运用
曲江区实验小学
让&良药甜口,忠言顺耳&
曲江区樟市中学
周记&教育之&心&
曲江区第一小学
浅谈团体辅导在班级建设中的运用
上一篇:[ 03-03 ]
下一篇:[ 03-20 ]
版权所有: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
地址:广东省韶关市芙蓉新城芙蓉园25栋& && 邮编:512029关于中学生早恋的论文
来源:教师站 作者:佚名
  青春须早为岂能儿女情――中学生要远离早恋    文/冯伟良    摘 要:论述了早恋的危害及学生拒绝早恋的方法。    关键词:早恋;兴趣爱好;远大理想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雨季,更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是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才华的最佳时期。    遗憾的是,我们当中的极个别学生,因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青春期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而陷入生理困惑或早恋的泥淖中,荒废学业,甚至为此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令人痛惜!    因此,我重点分析早恋的危害和摆脱早恋的困惑,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也诚心劝诫学生:万不可“恋爱”!早恋对我们中学生危害甚大!    一、早恋的危害    1.影响生理发育    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旺盛期,其生理尚未成熟,这时期心灵最为敏感多疑,特别在乎自己喜爱对象的一举一动。其一颦一笑都会对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触动,而这种心理和情绪感触又会影响各类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如果有越轨行为,伤害就更大,而且受害的往往是女生,其创伤是终生难以愈合的!    2.影响学习生活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作为学生,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如果丢弃了学习而置身“儿女私情”,那是“不务正业”!只有心无旁骛,专心学习,才能学好文化知识。据调查表明,中学生谈恋爱都会干扰学习。因为恋爱会使人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兴趣转移,情绪不稳定。加之学校严格规定不允许谈恋爱,早恋的学生总是躲躲闪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    3.影响健全人格的塑造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差,常因一点小事而无法自持,情绪容易大幅起伏和波动,因此容易激动。一旦恋爱,往往因缺乏对爱情的理智认识而产生莫名的烦恼。长此以往,就容易患心悸、头痛、失眠等精神疾病,如果这种情绪反复重现,就会制约我们良好性格的养成,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4.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爱情是自私的,中学生一旦与某人建立了恋爱关系,就要求对方只能与自己交往,不能与其他同学正常往来。(-)当看到“恋人”与别人交往时,就会“醋意大发”,感到“恋人”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于是就失去理智,易做出冲动之举,伤害对方及他人,自己也受到极大伤害。这实际就是脱离集体,画地为牢,相互束缚,使双方都失去了许多真诚的朋友。    二、中学生如何拒绝“早恋”    1.树立远大理想    人生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追求不息,奋斗不止,也只有远大的理想,才能引导自己走向成功,造就美好的人生。开国领袖毛泽东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在青年求学时代,他自己规定了“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方面的问题。正是他“三不谈”,才能在求学时代潜心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救国救亡真理的探寻,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实现民主独立的伟大理想。当代青年学子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先贤的毕生愿望,因此,中学生要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为己任。只有树立了这样远大的理想,才能不为“儿女私情”所惑,也只有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能自觉地远离“早恋”。    2.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    学生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将精力集中在这些高雅的文学艺术上,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学生对这些高雅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思想境界就会开阔,目光就会远大,品味就高尚,心灵就得以净化,因而变得更为理智,就能科学对待儿女之情。纵观历史上的伟人,几乎都有良好的兴趣和爱好:马克思喜欢音乐,毛泽东酷爱书法和游泳,邓小平喜爱游泳和登山等……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以历史名人为榜样,加强自身修养,抵制“早恋”的诱惑。    3.认真学习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    “空虚的头脑是魔鬼的作坊。”我们当中的个别学生之所以会陷入感情漩涡,大多都是源于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的无知,抱着好奇和试探的心理涉足“爱河”而无法自拔。因此,学生要通过阅读有关的教育专刊,上网查找相关的文章阅读,或主动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等方式,加强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而理智勒住情感“野马”[1]&&
阅读此论文的人还下载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当前位置:
关于传统蒙学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来源: 联系QQ: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4/10/20
鉴于大家对下载论文导航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传统蒙学的中小学德育论文”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一、传统蒙学与现代中小学德育范畴的交叉和变更很多蒙学教材采取类书的编撰方式,这种近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传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相比于现代的中小学德育,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蒙学之所以称其浅显,并非表现在它所涉猎的范围上,而在于其表述的程度上。基于其广博的属性,对于孩童蒙学教育也与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范畴略有差异。首先是年龄阶段的异同。蒙学在古代称为小学,但此小学并非现代之小学,它并不以确切的年龄阶段为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标准,而是以学识的程度去衡量。“识得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者方为小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一直到高中学习的都是古代小学所讲解的内容,这样的德育工作就有了更系统化、更深入长久的教化时期。但对于德育的重点时间段,古人与今人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蒙学对道德教育特别强调人在十五岁之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在这时,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因而以纯正的品德标准去教育非常重要。正如程子所说:“人之幼也,心知未有所主,则当格言至论陈之于前,使充耳盈腹,久而安之,若固有之者,后虽有谗言斜秽,不能入也。”伦理道德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先入为主的意义,此后,知与时长,化与心成,逐渐形成人格的雏形。从这一点上看来,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到8岁至14岁是与传统蒙学有着较大的顺承关系的。其次是德育内容的异同。蒙学教育内容分如下几项:一是“远大的志向”,这是古今德育的共同要求。古往今来,志向高远与否被看作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分野,只有志向远大高尚者,才能得到君子的称号。对于童蒙时代的孩子,让他们志存高远,即使后其有所不足,也“虽不能为圣人,亦不失为贤者”。有道是“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本身立志不高,仅学常人随波逐流,必然会沦为言而无信,错不知悔的下等人。因而童蒙的教育是在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中拉开距离,进而驱使自我不断地前行。现代德育中也是如此,“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孩子如果不立志,就很难有所作为。成功的人必然是立志的人,志向能起到引航作用,能起到激励作用,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使人意志坚定,增强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能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惰性,所以要想实现梦想,不仅要立志,更要立长志。如今中小学课堂教育中增设了励志故事讲读,各种课后辅导教育报刊上励志故事也层出不穷,反映的正是童蒙时期对孩子志向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现代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孝悌”教育,但其实这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百善孝为先”。无论是三纲五常还是四书五经,都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之义是以后进阶之本,唯此才具有登堂入室的资格。而孝悌的外在表现就是礼,“要常低声下气,语言祥缓,不可高声妄论,浮言嬉笑”。又如坐要“定身端坐,齐脚敛手。”站要“拱手正身,不斜支旁倚。”古人对儿童的言行举止都有要求,这在现代看来是对儿童天性的一种束缚,很多教育机构都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对被教育者实行“散养”。但多年实践发现,这样的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会造成天性泛滥、进退无礼、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对于蒙学的“孝悌”不应完全否决,而应批判接受。二、传统蒙学与现代德育工作方式之比较中国传统蒙学的精华主要体现在训蒙方式上,也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蒙学,其方法纵然受当时当事的制约,但其适应儿童身心特征和我国语言规律的特点确实是现代教育所不能忽视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抽取出来,做适当的变更后,在新条件下加以使用。在古代训蒙方法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承认儿童年龄和生理的特殊性,提倡顺应其天性的教育。这点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就可见一斑。明代理学家王守仁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时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谨,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儿童喜玩乐的性情,决定了童蒙教育既不能严苛也不能一味放纵,必须宽严有节,刚柔并济。一方面要严格,因为蒙学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收其心”,也就是使儿童乐嬉游的天性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必须做出详尽的规定。传统伦理道德所禁绝之处,即儿童无所通融的禁地必须遵守,而且,儿童“心易放而难收”,他们处于学习阶段,对日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这些规定也应尤其严格。另一方面,如果急功近利,又会使儿童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应该严中有宽,只要与基本原则不发生冲突,偶有过失也不能严厉呵斥,有必要曲为导引,好言相劝,古代把这种方法叫作“爱养”。古人的“宽”还有一种被今人应用得恰到好处,就是奖励机制。古人会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奖励,有一份成绩,就会有一份表彰,使其意识到寸有所长,进而增强自信心。这也是有史料为证的,王筠曾说:“孔子循循善诱,孟子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使其得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唯命是从也。”由此可见,我们如今小学中最常见的“小红花”奖励并非是小儿科,而是对于古代奖励机制的一种变化,让孩子们于无形中培养起自信的心态,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古代训蒙原则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也是现代教育中被忽视的一面,就是“少授专精”的教学理念。几乎所有的训蒙方法都强调教授学生的书文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急躁贪多,刻意求速,此处未详,彼处又起,一直这样潦草地做功夫,那么只能什么也学不好。这种“百家通不如一家精”的想法也体现在对人从业方向的培养上,虽说礼乐射御书术样样不落,但学到一定时期,古人就会让学生选择其特长的一项精细研习,而非现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这样大锅烩,一直到成人之后才选择今后的从业方向。这样的教育理念避免了很多天才被扼杀的现象,多出很多在某一领域有一定造诣的大家。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经常抱怨没有“大师”出现,却无力扭转的原因,如果不从启蒙教育入手,我们的未来不仅被国外的教育落在起跑线上,更无颜面对我们悠远、优良的教育传统。另一点应提倡的是“寓教于乐”的传统。举一个例子:《春秋谷梁传》记载,昭公八年,在畋猎的时候讲习礼仪。割兰草插在地上,作为畋猎的界限,把战车竖立起来,插上大旗作为辕门,辕门的大小以车两个轴距离辕门两侧四寸为宜。在畋猎之中,如果车轴碰到辕门就出局,因为说明驾车技术太差。畋猎还要求,驱车奔驰,战车扬起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之外,马在奔驰中应该四蹄相应,快慢适度。驾车之人不能失驰骋之节,禽兽跑出设定的畋猎范围之外不准追杀,这是取战争之中不杀投降者之义。射中的禽兽太小要放生,取不虐待幼小之义。这是在畋猎过程中一边习文,一边习武,让学生既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又明确了道义的准则。三、现代中小学德育从传统蒙学中应当汲取的因素现代中小学德育与传统蒙学相比,无论从教育范畴还是工作方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我们仍可以从传统蒙学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为我们所用。1.对于教师的要求传统蒙学的管理与教学,完全取决于其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就给蒙学的教师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学问好、勤奋、管理严格三个方面的条件,“三者兼备,乃明师也”。教师首先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些教学多年的蒙学教师提出:“为师者,其弟子之所效法,其师方正严毅,则弟子必多谨饬;其师轻扬佻达,其弟子必多轻诞。是以文人才士,虽不必过学迂腐,但俨然为人师范,举动间亦须稍自检束,令子弟有所敬惮。”教师的品行,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品行;教师的举止,也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养成,所以,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师品”。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勤奋,自己却日上三竿,高卧未起;对学生要求严格,自己却行为轻佻,“则虽令不从矣”。清人张行简在《塾中琐言》中提出:“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检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有一种责任,那就是时时处处检束自己的行为、品性,以作为学生的“模范”。这种责任和随之而来的约束,并非来自于外界,而在于教师对自己的“严律”。教师只有“师品”端正了,才能使学生视之可亲,就之可敬。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师范”实际上表现为“品性”和“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教师的学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这不仅因为学问好的蒙学教师难求,而且对学问难以有一个较好的衡量标准,所以,只能以“尽心尽责”来要求教师们了。这种责任感,正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效法的精神所在。2.对于课程课标的要求蒙学中强调有教学计划、学习日程、学规以及学生守则。蒙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行为养成;大学――明理、穷理的阶段。在小学阶段,是“教人由之”,教导学生如何去做;在大学阶段,“乃使人知之”,让学生知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上都应有明确的区别。这点沿用至今就形成我们的课标与课程纲要,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实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怎样结合社会发展进行道德教育,成为现代教师与教育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课题。怎样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每个阶段学生的接受有何特点等,我们有很多地方可以向古人借鉴。3.对于与家长的沟通蒙学的教师多受雇于学生家长,所以在教学计划的拟定上要与家长商量,“宜先问其父母之志,将来是否欲习举业”。一些教师特别强调,无论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作教师的一定要为其权衡,如果学生既无天资,家又无余财,而一定要走科举之路,教师应道明利弊。当然,教师只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仍然是由家长来作决定,教师只能根据家长的决定来拟定教学计划。对于当代教师而言,针对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特质来培养孩子显然是一个减少师生矛盾的良方。现代教育中逐渐兴起的家访即是古代蒙学中对于家长参与教学的重要演变。学生不只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的子女,对于孩子的教育,倾听家长意见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传统蒙学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其中糟粕之处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少阻碍作用,但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加以改进和继承,相信还是对我们的初级教育特别是德育有一定帮助的。事实证明,我们现代中小学教育因袭的蒙学传统在教育体制中占有很大比例,并且改革后的教育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不得不承认五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的骨子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西方文化怎样侵蚀,仍然未曾改变的是我们“二人结构”的人格设定,也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意识关注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在双方都达到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这样的“二人结构”也就是群居型结构就形成了。“仁”拆开来就是“二人”,中国人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这样的社会形态也要求我们有着传统蒙学带给我们的“仁”的传统。我们从小就要学习处理的亲朋友人之间的关系正是为了适应我们的“二人结构”而生的,我们没必要因为融入世界的潮流而改变自己的民族情怀,反而应该在“国际化”的视野中保留自己最独特的一面。因为独特,所以独立、有价值,被需要,如果我们的未来被西方同化,那么便是我们民族亡国灭种的开始。因而,保留传统文化的熏陶,保留民族精神的根源,要从承袭和发展民族未来的德育开始。作者:龚艳玲 单位:长春市安民街小学关于传统蒙学的中小学德育论文责任编辑:xchen1&&&&
上一篇资讯:
下一篇资讯:
文章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一篇科技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