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考申论10月考新G,现想转考201...

上海自学考试,2011年10月考的,当时查分数刚好60,现在博益网查不到了,是不及格需要重考呢还是怎么回事?_百度知道
上海自学考试,2011年10月考的,当时查分数刚好60,现在博益网查不到了,是不及格需要重考呢还是怎么回事?
按理说不是6个月之后就算历年成绩嘛,历年成绩里么有那门60的科目啊,求解答啊!
提问者采纳
60是及格的。我就有一门就考了60分。不用担心,除非你申请学位平均分不够,否则的话没必要重考。
那怎么过了七八个月了,历史成绩查不到捏?求解答
不知道你们那儿什么情况。我是河北的,去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的网站上有一个合格成绩查询,大概和你们的历年成绩差不多,60分是可以查到的。你不要上什么“博益网”,要查当地的教育考试院,自考的官方发布网站。这有官方的才是最权威的。
OK啦,谢谢哦
提问者评价
谢谢热心解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博益网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自考分四月与十月,60分是可以过的,不及格是需要重考
现在问题是上次查分数是60,而且过了半年多了,历年成绩里没有这门课啊。求解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之前有报过自考,也有准考证号,后来没去考试,现在想重新报名,参加2014年1月的考试_百度知道
之前有报过自考,也有准考证号,后来没去考试,现在想重新报名,参加2014年1月的考试
请问在网上报名之后,需要办理准考证么?到哪里办理?还要不要到自考办照电子照?(之前有照过一次).
提问者采纳
之前的准考证过期没?如果还有效就可不办,如过期了就拿去换张新的。到当地的自考办办理
知道准考证号,但是没有准考证。去年报的名,准考证号还保留着
准考证是有效5年的吧,如果遗失了,补办咯。或者如果之前考过的都没合格的,那重办也是可以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自考报名流程 自考分为社会自考、全日制自考助学,还有就是个别地区的专本套读以及自考专接本。 全日制自考助学,还有就是个别地区的专本套读以及自考专接本的报名、报考、考试都由负责自考招生的学校负责,所有工作都由学校组织。 下面是社会自考,即最普遍的自己报考、自己考试的自考形式。一、报名时间每年1月,4月,7月,10月考试时间,报名时间理论上1月考试报名时间是11月10—20号;4月考试报名时间是12月10—25号;7月考试报名时间是5月10—20号;10月考试报名时间6月10—25号;每年的考试时间会有变动。二、报名地点自考办或助学班直接报名点三、报名四、报考专业按学员报考的专业,可以在自考网上查找相关专业的主考院校及课程设置。学员没专业要求的尽量建议报读文科专业。五、考试阶段社会考生报考自考需要自行查阅报考简章安排报考,打印考试条(时间为考前一周)、熟悉考点,考试难度较大,通过率不高。继续教育学院报考的学员考试报考有我方来完成,学员考试前来继续教育学院领取准考证、考试条即可,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会带队去考点处理考试期间相关事宜,考场环境宽松,考试通过率高。待考试课程合格后办理免考,免考的课程有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相关证书可免考的课程,比如计算机一级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实践课程环节要等到其它课程合格后方可报考实践课六、申请毕业准备好专科毕业证、身份证、自考准考证,各科成绩合格单到主考院校申请毕业,会有论文答辩这个重要环节,一般论文答辩从资格审定到答辩完成要5个月的时间申请毕业时间是每年的6月和12月七、申请学位达到学位条件是:所有课程合格,三门学位课总分210分,单科最低分65分,平均分70分,英语四级达到426分或者学位英语合格。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准考证号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自考8年之内都是有效的,只要没超过8年都可以考
如果上次报名后去自考办照过电子照 当时应该给你准考证了
如果没有了 去自考办补办即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想问下现在考旧GRE还来不来得及?开学就是2010.9了,大二,如果想赶上考2011.6G报名还来得及么?准备的时间会不会很仓促?因为上学学业也挺繁忙的……那如果考新G好像战线又拉的太长了_百度作业帮
想问下现在考旧GRE还来不来得及?开学就是2010.9了,大二,如果想赶上考2011.6G报名还来得及么?准备的时间会不会很仓促?因为上学学业也挺繁忙的……那如果考新G好像战线又拉的太长了
想问下现在考旧GRE还来不来得及?开学就是2010.9了,大二,如果想赶上考2011.6G报名还来得及么?准备的时间会不会很仓促?因为上学学业也挺繁忙的……那如果考新G好像战线又拉的太长了,人比较受罪……风险也比较大。想寒假报一个班,这样的计划可行么??
来的及寒假报新东方的GRE强化班注意去上班前用17天背词法把红宝书过一遍我就是去年寒假去新东方上强化班今年6G考的550+800+32001年8月参加工作,2011年10月考取公务员,2010年1月取得本科文凭,现在工资应该几级几档?_百度知道
2001年8月参加工作,2011年10月考取公务员,2010年1月取得本科文凭,现在工资应该几级几档?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以下是工资表,供参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本科文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10月月考
哈三中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10月月考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①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
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授昭《荀纪》、《国志》等&&&&&
B.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
C.众执以送彦超&&&&&&&&&&&&&&&&&
D.专笔削典章之任&&&&&&&&&&&&&&&
削:修订&&&&&&&&&&&&&&&&&&&&&&&&
5.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A.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②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①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②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①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
②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①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
②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多次参与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群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5分)
译文:&&&&&&&&&&&&&&&&&&&&&&&&&&&&&&&&&&&&&&&&&&&&&&&&&&&&&&&&&&&&&&&&&&&&&&&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
方干(唐)
&&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⑴枕倦,澄泉绕石泛觞⑵迟。青云⑶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注】⑴欹(qī):斜倚。
⑵泛觞: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谁饮。
⑶青云:高位。平行:平步。8.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6分)
答:&&&&&&&&&&&&&&&&&&&&&&&&&&&&&&&&&&&&&&&&&&&&&&&&&&&&&&&&&&&&&&&&&&&&&&&&&&&&
9.本诗颈联中一个“迟”用得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①想当年,金戈铁马,&&&&&&&&&&&&&&&&&&&&&&&&&&&&&&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
,雪上空留马行处。
⑤&&&&&&&&&&&&&&&&&&&&&&&&&&&&&&&&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⑥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①呜呼!其真无马邪,&&&&&&&&&&&&&&&&&&&&&&&&&&&&&&
②人生如梦,&&&&&&&&&&&&&&&&&&&&&&&&&&&&&&&&&&&&&&
③&&&&&&&&&&&&&&&&&&&&&&&&&&&&&&&&&&&&
,只是朱颜改。
④&&&&&&&&&&&&&&&&&&&&&&&&&&&&&&&&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⑤无丝竹之乱耳,&&&&&&&&&&&&&&&&&&&&&&&&&&&&&&&&&&
⑥芳草鲜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⑴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⑵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⑺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⑻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⑼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⑽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答:&&&&&&&&&&&&&&&&&&&&&&&&&&&&&&&&&&&&&&&&&&&&&&&&&&&&&&&&&&&&&&&&&&&&&&&&
&&&&&&&&&&&&&&&&&&&&&&&&&&&&&&&&&&&&&&&&&&&&&&&&&&&&&&&&&&&&&&&&&&&&&&&&&&&&&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6分)
答:&&&&&&&&&&&&&&&&&&&&&&&&&&&&&&&&&&&&&&&&&&&&&&&&&&&&&&&&&&&&&&&&&&&&&&&&
&&&&&&&&&&&&&&&&&&&&&&&&&&&&&&&&&&&&&&&&&&&&&&&&&&&&&&&&&&&&&&&&&&&&&&&&&&&&&
(4)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8分)
答:&&&&&&&&&&&&&&&&&&&&&&&&&&&&&&&&&&&&&&&&&&&&&&&&&&&&&&&&&&&&&&&&&&&&&&&&
&&&&&&&&&&&&&&&&&&&&&&&&&&&&&&&&&&&&&&&&&&&&&&&&&&&&&&&&&&&&&&&&&&&&&&&&&&&&&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大清王朝带来了深创巨痛,但对于依附洋人而生的买办们而言,它不啻是火中取栗的良机。
B.报刊电视上的健康讲座颇受欢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工作者将话语权拱手相让,所谓的“医学大师”、“营养专家”就会趁虚而入。
C.9月月考之后,部分同学过度在意考试成绩的高低,导致最近一段时间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整个人呈现出一种人浮于事的状态。
D.一个班级不是很多同学简单的加和,它需要同学们团结合作,沆瀣一气,互尊互爱,需要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辱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理财专家建议,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产品期限,以半年期到一年期的短期投资品种即可。
B.一座小弓桥的旁边有几位老人一边剥着玉米,一边闲聊着,他们见到我们异常地高兴,便很热情地同我们攀谈了起来。
C.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李克强副总理诚恳而坚定地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愿在和平的外部环境中继续谋求发展,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D.作为2010年宣传活动的一部分,火箭队的球员亲笔签名会将在State
Farm球馆举行,届时包括姚明在内的火箭队的多名球员将会出席。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
,&&&&&&&&
,&&&&&&&&
,&&&&&&&&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①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②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
③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⑤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⑥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A.④③⑤①⑥②&&&
B.③④①②⑤⑥&&&
C.③②④①⑥⑤&&&
D.④①③②⑤⑥
15.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班级要举行一次纪念钱学森的主题班会,请你写一段80字左右的开场白。
要求:主题突出,情感真挚,语言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答:□□□□□□□□□□□□□□□□□□□□
16.简要阐释下面这幅漫画的含义(60字以内),并为漫画拟一个标题(10字以内,不能以“无题”为题)。(5分)
(1)含义阐释:□□□□□□□□□□□□□□□□□□□□□□□□□□□□□□□□□□□□□□□□□□□□□□□□□□□□□□□□□□□□(3分)
(2)标题:□□□□□□□□□□(2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蓝印花布、彝族刺绣、藏族唐卡等600多个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民众。人潮涌动的展馆、争先恐后的消费者,似乎给了众多还处在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复苏的信心。
二、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曾经说过,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有历史在诉说乃至歌唱着时间的变迁。
三、150年前,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这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时代几经变幻,中国综合国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大水法等劫后废墟依然矗立园中,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争论,从未停止。近日,在圆明园遭劫150周年之际,争论再起。
文化遗产、文物古迹都是历史的载体,无论以何种方式面对它们,“铭记”才是核心。要求:全面理解以上材料,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要套作或抄袭。
高三学年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2.C。强加因果。
。B,“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4.B(效,效力。)&&&
5.D(A项②、B项①、C项①②与题干不符。)
6.B(“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有误。)
7.(1)张昭处在同辈当中,傲视别人,认为马融、郑玄也不如自己。
(“侪类”、“不己若”各1分,句意3分)
(2)我本是书生,被皇上知遇,登上治理百姓的高位,是平民的顶峰了。
(“见”、“于”省略、“极”各1分,句意2分)
【附录】参考译文(不太全):张昭,字潜夫。本名叫“张昭远”,为了避汉皇帝的讳,只称为“张昭”。张昭刚满七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一个叫程生的,他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泥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是不可以的。于是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余条要义和他讨论,传授了张昭《荀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有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身处乱世,亲自耕作背米来奉养双亲。
后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他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它,张昭对张宪说:“该不会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作使自己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承蒙主上看重,位至保厘,是出生百姓的官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意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宋朝初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上奏恢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的制度。郊祀之礼结束,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谷一同掌管选拔。陶谷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次上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8.(1)第二联描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这样一种凄厉、悲凉的景象。(2分,解释诗句1分,概括特点1分)。
(2)诗人运用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比喻”)的手法,通过“鹤投孤屿,蝉过别枝”的凄凉景象寄托情感(或把情感寄托在“鹤”、“蝉”之上,或把自己比喻成“投孤屿”的鹤,“过别枝”的蝉,来表达情感)。(2分,答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
(3)此联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悲哀之情。(2分,答出情感的起因1分,答出情感的类型1分)
9.“迟”写出了酒杯漂流迟缓的特点,(2分)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沉浸在仕途失意(1分)与思乡(1分)而产生的忧愁(1分)之情。
【附录一:作者简介】方干(809?—约888)唐代诗人。字雄飞。卒后,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人,一作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貌陋而颇具诗才。宣宗时举进士不第,遂隐居镜湖。一生声名颇盛而功名不就,终身布衣,贫困潦倒而卒。工于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多投赠应酬,流连光景之作。风格与贾岛、姚合接近,亦以苦吟著称,自言“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感怀》)。卒后门人杨弇等辑其诗三百七十余篇,编为《玄英先生集》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百四十七首,编为六卷。
【附录二:作品鉴赏】这首诗,是诗人方干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之情。
  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两句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见尤袤《全唐诗话》)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诗“高蝉正用一枝鸣”,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前所罕见。
  第三联:“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幅寡言少欢的神态。“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
  这一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直到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意思是说: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
10.略。&&&
11.(1)AD(5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A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从前文“‘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A项错误。
D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
(2)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
&②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4分,每点一分)
(3)①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1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2分)
&#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1分)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分)
(4)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分)
(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陈寅恪作为“文化象征”的意义——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选B。A.“火中取栗”望文生义;C.“感同身受”不合语境;“沆瀣一气”,色彩不当。
D。(A杂糅,应为“以半年期到一年期的短期投资品种为宜”或“半年期到一年期的短期投资品种即可”;B“他们见到我们异常地高兴”有歧义;C成分残缺,应在“更大贡献”后加“的愿望”。)&&&
14.选A。&&&&&&&&&&&&&&&&&&&&&&&&&&&
15.评分标准:内容符合主题2分,修辞手法2分,语言流畅有文采2分。
16.(1)阐释含义要包含“学生”“电脑”“时间”等要点,3分。(2)示例:“消费”“吞噬”。(2分)
五、写作(60分)
【立意解说】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文化历史遗产,铭记历史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想财富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年国考申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