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仪器的定义ts完整版是什么意思,完整的

上海智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上海智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上海智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专业代理欧、美、日先进进口科学仪器,国产优秀仪器,实验室家具及相关消耗品,专业涉及化工轻工、电子、医学制药、食品、纺织、涂料、日用化学、化妆品及生命科学,在国内 全国特别是华东地区具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总部地点上海市公司性质有限公司 上海智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同行业中确立了多方面的领先地位,无论在公司规模、人员素质、经营品种、销售能力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获得了同行及用户的广泛认可。
上海智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代理的产品多为世界顶级品牌。主要产品为通用实验设备、 化工轻工仪器 、电子、农业食品相关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理化分析仪器、微生物仪器、消耗品及试剂。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以重庆川仪为核心组建,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制造、销售、进出口贸易、投资为一体的国家计划单列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是55家国家试点集团之一,现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全、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自动化仪表制造企业,荣获中国电子信息100强、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中国电气工业100强、重庆工业50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部地点庆·北部新区黄山大道川仪工业园经营范围分析仪器及成套系统、控制软件等荣&&&&誉中国电子信息100强等核&&&&心重庆川仪
公司 LOGO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表、控制软件、分析仪器及成套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电气自动化系统、电子及仪表元器件、IT专用集成电路、功能材料、工艺工装设备、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专用汽车、光学仪器、环境试验设备、电脑加油机等十几个大类产品,是经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坚持&川仪在用户身边,用户在川仪心中&的服务宗旨。依托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40多个经营网点,以一流产品竭诚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十五&期间,公司紧紧抓住宏观经济增长和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成效显著,营销体系更加健全,经营机制日趋灵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司经营规模稳居行业之首,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面向&十一五&,公司将以国家级仪器仪表研发与制造基地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以新一代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智能现场仪表、工程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继续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仪器、微电子器件、电子功能材料和具有竞争规模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在不断巩固和扩大电力、冶金、石化等传统市场领域的同时,着力培育核电、城市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生物医疗及环保分析仪器、运动控制设备及装置等新的市场领域,努力把公司建成体制完备、运转高效、技术领先、管理科学、文化优秀、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集团。地址:中国·重庆·北部新区黄山大道川仪工业园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关于开展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3年度项目组织工作的函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关于开展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3年度项目组织工作的函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国科财函〔2013〕2号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拟启动2013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仪器专项)项目组织工作。
为做好相关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保证项目质量,依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就2013年度项目组织工作提出以下要求:发&&&&布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时&&&&间  日
(一)仪器专项定位  仪器专项以市场前景广泛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一般的仪器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仪器开发工作,不属于仪器专项范畴。  仪器专项项目定位: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它渠道,已取得的相关检测原理、方法、技术或科研装置成果,开展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形成“皮实耐用”、功能丰富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并服务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的自身规律,每一个项目应包括:仪器开发(含软件开发)、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等类型工作,同时,还应提出项目产业化策划方案。除仪器设备开发单位外,产业化单位、应用单位也应从项目设计开始,全程参与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支持方向  1.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主要支持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具体为:支持市场上虽已有成熟产品,但能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等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共性、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2.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主要支持:已突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形成能够在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仪器设备。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主要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他渠道已形成的,对相关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的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技术开发,以及应用研究。  ——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主要支持:涉及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关键核心领域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或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围绕上述支持方向,重点关注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科学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高端电子显微镜、近红外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临床医疗仪器、生产设备、机械装备以及平台建设等,不属于仪器专项的支持方向。  按照“立足当前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着眼长远”的总体原则,仪器专项今年继续重点支持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择重、择优支持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深入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推动企业成为项目承担主体  结合仪器专项特点和定位,深入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要求,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成为仪器专项项目承担主体。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企业在仪器专项中的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项目实施组织和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主体地位。  对于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主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力量参与项目工作(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实现目标任务明确、产权清晰的产、学、研、用结合。对于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如没有符合牵头承担条件的企业的,可由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企业作为产业化单位参与,明确其开展相应的产业化工作,实现一定数量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产业化,并在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单位进行应用开发。  结合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的特点,以及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实际,强化风险共担机制,对企业牵头的项目,探索财政资助节点改革。具体方式如下:先立项,项目前半段主要由承担单位自筹经费实施,专项经费资助10%;经中期评估确认,有继续开发意义的,后半段再主要由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和绩效,拨付专项经费。  (一)项目基本要求  1.国内外需求迫切,目标仪器设备应用单位明确且具有代表性,相关原理、方法或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目标仪器设备整体设计完整、结构清晰合理,技术路线(含软件开发)可行,工程化方案、应用开发方案可操作性强;项目质量管理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非技术内容可行。  3.拥有本领域的核心关键人才,且具有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工程工艺、系统集成、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研究等相关方面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  (二)企业牵头承担项目或承担产业化工作基本要求  1.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达到同等条件;   3.项目与企业重点发展方向相符;  4.与项目合作单位具有前期合作基础;  5.与项目合作单位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国拨经费分配、成果和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机制;  6.牵头承担项目的,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不低于国拨经费;非牵头承担项目,但承担产业化工作的,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不低于所获得的国拨经费。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用于项目研发活动,而不得用于生产线、厂房等产业化能力建设。  (一)项目组织部门(地区)  专项实施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在巩固2012年度专项试点部门(地方)的基础上,本次选择的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有:教育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中科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总装备部、总后卫生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18个中央部门(机构)作为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并将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安徽、湖北以及广东等7个地区纳入专项试点范围。  按照《办法》要求,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地区所属单位牵头申报的项目。  另外,请天津、浙江、四川、贵州以及陕西等五个新申请作为试点地区的省市,积极开展本地区仪器开发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项目组织,进一步明确仪器开发特色和定位,今年视项目组织情况纳入试点地区。  (二)项目组织要求  1.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加强本部门、本地区科学仪器设备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和扶持培育。加强推荐项目与已有项目,尤其是年仪器专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项目的查重工作。  2.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组织项目牵头单位,会同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积极开展项目设计和策划工作。在项目设计时,既要注重技术问题,也要注重工程化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非技术问题。  3.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督促项目牵头单位在项目提出时落实法人负责制、落实项目配套条件;督促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和实施,落实《办法》规定的其它要求。  4. 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在咨询论证中,除考虑技术可行性外,还应重点论证工程化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非技术内容。在此基础上,择优限项向科技部推荐项目。项目组织部门如具备条件,应当积极采取网络视频评审等方式,促进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专项实行限项申报原则,拟定5月中旬完成项目正式推荐工作。我们将结合2011年、2012年项目组织实施情况,以及本次项目组织、储备情况确定各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推荐项目数量。  请于日前,将项目组织初步情况报送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项目推荐数量及其它安排另行通知[1]。
联系人: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仪器篇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仪器篇本词条缺少概述,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作&&&&者ISBN8出版时间日开&&&&本16开
定价: 50.00元
这是《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丛书中的一本,是由工作在大型分析仪器应用和实验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编写而成的,总结了他们在仪器使用和仪器应用研究方面的一系列经验。全书介绍了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中较为常见的21种大型仪器,对仪器原理、样品制备、研究方法和谱图分析都进行了讨论,力图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反映现代化学仪器分析的发展前沿,对使用这些仪器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现代化学研究技术与实践:仪器篇》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类和近化学类专业(生物、医学、药学、化工、食品、农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学生独立上机的实用操作手册。第1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1
1.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
1.1.1 仪器原理 1
1.1.2 仪器结构 2
1.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4
1.2.1 样品制备 4
1.2.2 标准溶液配制 5
1.2.3 ICP-OES分析参数优化 5
1.3 Spectro Ciros Vision ICP-OES简介 7
1.4 Spectro Ciros Vision ICP-OES操作规程 7
1.4.1 仪器开机顺序 7
1.4.2 编辑测量方法 7
1.4.3 进行测量 14
1.4.4 关机 15
1.4.5 数据处理 16
1.5 谱图质量分析 18
1.6 常见故障排除 19
参考文献 20
第2章 红外光谱仪 21
2.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1
2.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22
2.3 Nicolet Avatar 33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简介 23
2.4 Nicolet Avatar 33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操作规程 23
2.5 常见故障排除 27
参考文献 28
第3章 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 29
3.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9
3.1.1 仪器结构 29
3.1.2 工作原理 30
3.2 测试功能与上机要求 32
3.3 FLSP920型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简介 35
3.4 FLSP型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操作规程 36
3.4.1 稳态光谱测试 36
3.4.2 瞬态光谱测试 43
3.4.3 与附加设备联用的光谱测试 48
3.5 图谱质量分析 54
3.5.1 稳态图谱测试 54
3.5.2 瞬态图谱测试 60
3.6 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60
参考文献 61
第4章 圆二色光谱仪 62
4.1 仪器结构和原理 62
4.2 样品制备和上机要求 63
4.3 J-810圆二色光谱仪简介 65
4.4 J-810圆二色光谱仪操作规程 66
4.4.1 常温圆二色谱与荧光光谱的测试 66
4.4.2 恒温或变温圆二色光谱及荧光光谱的测试 68
4.5 数据处理 73
4.6 图谱质量分析 75
4.7 常见故障排除 77
参考文献 78
第5章 振动圆二色光谱仪 79
5.1 仪器结构和原理 79
5.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80
5.3 Bruker PMA50振动圆二色光谱仪简介 80
5.4 Bruker PMA50振动圆二色光谱仪操作规程 80
参考文献 83
第6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84
6.1 仪器结构和原理 84
6.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85
6.3 Trace GC Ultra-DSQ GC-MS简介 87
6.4 Trace GC Ultra-DSQ GC-MS操作规程 88
6.4.1 检查质谱仪状态 88
6.4.2 方法编辑 91
6.4.3 进行测量 97
6.4.4 数据处理 99
6.5 谱图质量分析 107
6.5.1 色谱图异常分析 107
6.5.2 质谱图优化 108
6.6 常见故障排除 109
思考题 111
参考文献 111
第7章 高效液相色谱仪 112
7.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12
7.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14
7.3 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115
7.4 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115
7.5 岛津LC-20高效液相色谱仪简介 122
7.6 岛津LC-20高压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122
7.7 常见故障排除 130
思考题 132
参考文献 132
第8章 凝胶渗透色谱仪 133
8.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33
8.2 样品制备及注意事项 134
8.3 Waters Breeze常温凝胶渗透色谱仪简介 136
8.4 Waters Breeze常温凝胶渗透色谱仪操作规程 136
8.5 Waters Breeze常温凝胶渗透色谱仪数据处理 139
8.6 Waters Alliance2000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简介 143
8.7 Waters Alliance2000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操作规程 144
8.8 Waters Alliance2000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数据处理 146
8.9 谱图质量分析 148
8.10 常见故障排除 148
思考题 150
参考文献 150
第9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151
9.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51
9.1.1 离子源 152
9.1.2 质量分析器 153
9.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54
9.3 岛津LCMS-2010p液质联用仪性能指标 155
9.4 岛津LCMS-2010p液质联用仪操作规程 155
9.4.1 真空启动与停止 155
9.4.2 日常操作 156
9.5 岛津LCMS-2010p液质联用仪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163
9.6 AccuTOF CS JMS-T100CS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简介 163
9.7 AccuTOF CS JMS-T100CS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
操作规程 164
9.8 TOF-MS常见故障分析处理 173
思考题 173
参考文献 174
第10章 粉末X射线衍射仪 175
10.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75
10.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76
10.3 Rigaku D/max 2200 VPC衍射仪简介 177
10.4 Rigaku D/max 2200 VPC衍射仪操作规程 177
10.5 数据处理 180
10.6 常见故障排除 183
思考题 184
参考文献 184
第11章 核磁共振波谱仪 185
11.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85
11.2 样品处理及上机前准备 186
11.3 Varian 300M核磁共振波谱仪简介 187
11.4 Varian 300M 核磁共振波谱仪操作规程 188
11.5 谱图品质的分析和调整 193
思考题 194
参考文献 194
第12章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195
12.1 仪器结构和原理 195
12.2 日立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镜简介 197
12.3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197
12.4 日立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操作规程 201
12.5 谱图质量分析 208
12.6 常见故障及分析处理 210
思考题 210
参考文献 210
第13章 热重分析仪 211
13.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11
13.2 TG-209热重分析仪简介 212
13.3 TG-209热重分析仪操作规程 213
13.4 数据处理 216
13.5 影响热重分析的因素 221
13.6 谱图质量分析及调整 221
思考题 222
参考文献 222
第14章 示差扫描量热仪 223
14.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23
14.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225
14.3 TA MDSC-2910仪器简介 227
14.4 TA MDSC-2910仪器操作规程 228
14.5 谱图质量分析 237
14.6 常见故障及分析处理 239
思考题 239
参考文献 239
第15章 磁学性质测量系统MPMS 240
15.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40
15.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241
15.3 MPMS XL-7型磁学测量系统简介 241
15.4 MPMS XL-7型磁学测量系统操作规程 242
15.5 数据处理 248
思考题 251
参考文献 251
第16章 电化学工作站 252
16.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52
16.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253
16.3 AutoLab PGSTA 302 电化学工作站主要技术参数 253
16.4 AutoLab PGSTA 302 电化学工作站操作规程 253
思考题 264
参考文献 265
第17章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 266
17.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66
17.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267
17.3 DMA2980仪器简介 268
17.4 DMA2980仪器操作规程 269
17.5 谱图质量分析 283
17.6 常见故障及分析处理 284
思考题 285
参考文献 285
第18章 力学性能试验机 286
18.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86
18.2 样品制备 287
18.3 HounsField H10K-S型万能力学试验机简介 287
18.4 HounsField H10K-S型万能力学试验机操作规程 288
18.5 力学试验机数据处理 293
18.6 谱图质量分析 296
18.7 常见故障排除 297
思考题 297
参考文献 298
第19章 高级摆锤式冲击试验机 299
19.1 仪器结构和原理 299
19.2 样品准备 299
19.3 ATLAS高级摆锤式冲击试验机简介 300
19.4 ATLAS冲击试验机操作规程 302
19.5 ATLAS冲击试验机电化数据处理 306
19.6 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 307
思考题 308
参考文献 308
第20章 气体吸附分析仪 309
20.1 仪器结构和原理 309
20.2 样品制备和上机准备 309
20.3 ASAP2020 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简介 310
20.4 ASAP2020 比表面和孔隙分析仪操作规程 310
20.5 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 313
思考题 313
参考文献 313
第21章 手套操作箱(惰性气体保护箱) 314
21.1 仪器结构和原理 314
21.2 手套操作箱使用注意事项 315
21.3 布劳恩UNIlab手套操作箱简介 316
21.4 布劳恩UNIlab手套操作箱操作规程 316
21.5 布劳恩UNIlab手套操作箱再生操作规程 317
21.6 布劳恩UNIlab手套操作箱日常维护 317
思考题 318
参考文献 318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农业科学院
,创立于日,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中国三大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在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农科院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发展农业科技、开展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领域主要覆盖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畜禽与特种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栽培饲养、疾病防治、产后加工、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农业工程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等学科领域。外文名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AAS)中文简称农科院英文简称CAAS机构地位国家农业最高科研单位成立时间日现任校长李家洋院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中国三大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同时是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全国最丰富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国家农业图书馆,是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农业图书馆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作为国内最大的顶级农业图书馆,该馆馆藏纸本文献210万余册,其中珍贵农业古籍1万余册,有1200余种外文期刊属国内孤本,现有全文、事实和文摘型国内外电子数据库40余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有32个直属研究所,其中北京地区14个,京外所18个,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8个共建研究所。
京内研究所:
作物科学研究所
植物保护研究所
蔬菜花卉研究所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蜜蜂研究所
饲料研究所
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生物技术研究所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京外研究所:
水稻研究所
油料作物研究所
麻类研究所
果树研究所
茶叶研究所
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上海兽医研究所
草原研究所
特产研究所
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沼气科学研究所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烟草研究所
共建研究所:
柑桔研究所
甜菜研究所
蚕业研究所
农业遗产室
水牛研究所
草原生态研究所
家禽研究所
甘薯研究所
院机关单位:
科技管理局
基本建设局
成果转化局
直属机关党委
后勤服务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现任院长:李家洋[1]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男,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82年初获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1年10月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优秀团队研究基金。2004年获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生命科学成就奖和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讲演奖、长江学者成就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 终身会员奖(Corresponding Membership Award)。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Auxin和Strigolactones)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现有职工9342人,其中5975人,在科技人员中,344人,副研究员1181人;有 379名,714名;有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位。[2]国家级专家24人,省部级专家220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6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4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8人、岗位专家177人[3]。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全院建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个,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 37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1座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数据量80G以上的大型农业科学数据库。 长期保存作物品种资源39.2万份,居世界前列;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4]中国农业科学院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AAS)
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为国家级农业,担负着全国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发展农业科技、开展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40多年来,特别是以来,在党和国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基本方针指导下,专业结构、人才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更富有竞争与挑战性,增强了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正沿着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方向,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加快科技事业发展,迎接21世纪和新农业的挑战,努力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创新体系作出新贡献。全院拥有39个研究所(中心),1个研究生院,1个。在39个研究所中,从事种植业研究的有16个,养殖业10个,经济、8个,农业工程和高新技术5个。有24个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区)。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全院建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2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2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15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个分中心;5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4个农业部野外台站;5个,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质检中心, 37个部级质检中心;1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0座中期库,12座国家农作物圃;1座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的国家农业图书馆,建有数据量80G以上的大型农业科学数据库。农科院建院五十年来获奖成果249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273项;“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经费总计43.4亿元。中国农科院教育依托全院资源办学,优良的科研设施设备中国农业科学院、大量的前沿课题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丰富的图书,一流的导师队伍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等,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题实践、锻炼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现有职工9342人,其中科技人员5975人,在科技人员中,研究员344人,副研究员1181人;有379名,硕士714名;有院士3人,院士8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组织和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科技、经济合作。建院初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的布局与设置是:、基础工作、综合性与畜禽、经济管理、情报信息等研究所,一般设在,而专业性作物或畜禽的研中国农业科学院仪器究所,一般设在主产区,如蚕业所设在江苏,花生所设在莱阳,麻类所设在沅江,棉花所设在白壁乡等。
1957年建院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设有17个科研机构。即:设在北京的研究所、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畜牧研究所、农业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和农业气象研究室;设在京外的棉花研究所、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蚕业研究所、;设在各的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20个。其中,新增建了9个研究所,下放了6个大区研究所。新建所有:兴城果树研究所、杭州茶叶研究所、辽宁柞蚕研究所、中兽医研究所、江都家禽研究所、莱阳花生研究所,还有设在北京的蔬菜研究所、养蜂研究所、研究所。
195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增至34个。即新建了14个研究所:徐州薯类研究所、沅江麻类研究所、呼兰甜菜研究所、长沙养猪研究所、邓县黄牛研究所、南宁水牛研究所、左家毛皮兽研究所、农田灌溉研究所、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吉林大豆研究所、黄羊镇养羊研究所、烟草研究所、沼气研究所。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减至24个。除新建武昌油料研究所外,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第八机械工业部,另有10个研究所下放地方,包括大豆所、花生所、薯类所、沼气所、养猪所、黄牛所、水牛所、家禽所、柞蚕所和养羊所。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5个科研机构。其中,1961年新建了重庆柑桔研究所。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7个科研机构。即新建了广州水稻生态研究室、南京小麦研究室。
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29个。即新建了研究所、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
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发展到33个。即新建了院部仪器厂、院西昌试验站、试验站、。同时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划归八机部。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有33个科研机构。1970年,在“不靠七千五,要靠七亿五”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除保留原子能所、撤销农业经济研究所外,其余31个研究所全部被下放北京及全国十余个省市。197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制撤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三家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连同农业部下放管理的两个单位在内,科研机构为7个。即:原子能所、、林化产品研究所、生物研究所、情报室、、农业电影制片厂。
1974年,中国农林科学院新建了农业研究所、养猪研究所和兴城试验站,同时中监所、农影厂仍划出归农业部领导,科研机构为8个,直到1977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林水三院各自恢复原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恢复,有28个科研机构。即:原子能所、养猪所、情报所、生物所、品种资源所、作物所、蔬菜所、气象室、土肥所、植保所、畜牧所、养蜂所、甜菜所、哈尔滨所、果树所、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仪器蚕业所、血研室、室、所、麻类所、油料所、柑橘所、棉花所、灌溉所、兰州兽医所、北京农机化所、草原所。
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增至32个。包括新建兰州畜牧所、果树分所、与区划研究所、研究生院;恢复了中兽医所、所;院图书馆独立建制,同时,撤销养猪所,划出了北京农机化所、生物所。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为33个,包括1980年新建的生防研究室。
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又收回特产研究所,科研机构为34个。同年,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升格为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
1983年,新建中国水稻研究所,机构增至35个,直至1984年。
1985年,新建中国农业,科研机构为36个。
1986年,科研机构为37个,新建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987年,情报所、院图书馆、农业科技出版社3个单位合并组建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科研机构减少2个,为35个。同年,蔬菜研究所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
年,科研机构仍为35个。其中1988年养蜂所更名为蜜蜂研究所;1989年上海血研所更名为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
1990年,依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文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从文献中心分出独立建制,全院科研机构为36个。
199l~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一直为37个。其中,1991年新建了饲料研究所,1992年院批准设立了农业宏观研究室,1993年院批准成立了中试基地,这两个单位因故未统计在全院37个独立科研机构数内。
1996年,因中兽医所与兰州畜牧所合并组成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科研机构为36个。
1997年,农业部将其直属的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成都沼气研究所、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3个单位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达到39个。1998年科研机构数仍为39个。
1999年,遗产室划转给管理,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产室”的牌子。同年,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改名为生物技术研究所。全院科研机构数为38个。
2000年,柑桔研究所与合并,以西南农业大学管理为主,加挂“”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数为37个。
2001年,农业气象所与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组建“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蚕业所并入,加挂“”的牌子。同年,草原生态研究所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共35个。
2002年,土肥所与区划所合并成立农业资源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原子能所的基础上成立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新成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同年,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科学研究所”的牌子,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加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的牌子。全院科研机构共35个。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数在改革中稳定在33个。其中2003年,品资所与作物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学研究所;甜菜所并入,以黑龙江大学管理为主,加挂“”的牌子。2005年,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上海兽医研究所分别加挂北京分中心、哈尔滨分中心、兰州分中心、上海分中心的牌子。
中国农业科学院从1957年建院至2007年的50年间,科研机构大体经历了三起两落。
从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从17个发展到34个;1960年精简下放,科研机构减少为24个。
196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工作的决定,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逐步恢复,到1965年又发展到33个。1966年“文革”开始后,科研工作受到极大干扰,特别是1970年,在当时所谓依靠“七亿五”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除原子能研究所的设备因无法搬迁而得以保留外,农业经济研究所被撤销,其余31个研究所均被下放及京外十余个省市。全院7500多名职工只留下约600人,并被组成十多个“五七’科技服务队,分派到大寨大队等红旗点蹲点。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并,更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轨道上来,农、林、水三院各自恢复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机构很快得中国农业科学院仪器到恢复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稳定在35个,90年代末达到39个以上。2002年,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改革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部分研究所进行了转企、转为农业事业单位,或并入大学的试点,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根据发展的需要,重组或新建了一些研究所,截至2006年底,科研机构数稳定在33个。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大会召开,副总理到会作指示。
日,中央批准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57年7月,副总理指示,要在全国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化肥实验示范研究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全国化肥实验网。
1957年8月,丁颖教授在《农业学报》发表了《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论著,论证了我国栽培稻起源于。
1958年,在世界上首创用家兔培育成功牛肺疫弱毒菌种。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科学研究所、站长及其直属研究所、室领导参加的会议。
日,农业部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将所属6个大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行政业务关系,除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云南省,全部下放到所在省领导,作为地方建制。
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新建大豆、油菜等22专业研究所和蔬菜研究室。
日,国家主席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分院成立。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编制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日,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
日,副主席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沼气所。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完成精简机构任务,京内原有研究单位精简为11个,京外精简为14个。
日,中央通知,同意同志为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1961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水稻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1961年12月,朱德委员长视察。
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组扩大会议的时指出:“在精简中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精简过头了”“这些机构当然要恢复起来”,“科学研究方面的设备、仪器、人才和场地都要解决,可做为紧急措施来处理”。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讨论和审议农业科学技术各有关专业年的规划,座谈对20年至25年农业技术改造规划设想。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主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具体会务工作。日,中央批准同志任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分党组书记;免去程照轩同志兼任分党组书记和副院长职务。
1964年,土壤肥料研究所“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豫北地区盐渍土棉麦保苗技术措施的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学院
1964年8月,朱德委员长亲笔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茶叶学会创办的《茶叶科学》书写刊名。
1964年9月,副总理指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中央气象局组成调查组对北方各省干热风进行调查。
日,谭震林副总理、副部长等领导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栽培研究所南圃场视察小麦品种试验。
日,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院长主持研究育成春小麦杂交品种“京红1号”和“京红4号”。
1968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白单4号杂交种。
日,国务院副总理在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院的工军宣传队、革委会负责人的讲话中指出:“科研工作是依靠农科院7500人,还是依靠七亿五千万人口?是依靠研究所还是依靠农民的创造,农业研究要彻底走群众路线,不是靠48个研究所(指农林方面),要靠广大群众搞。”此番话使农、林两院遭灭顶之灾,成为“”中重灾户。
日,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对“关于农科院、林科院体制改革的报告”批示,“同意报告第三次下放的方案,作为第一步。留下的新机构620人,待再审查一次另批。”
1970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建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本年度,原农林口各部门所属科研单位68个,职工13963人,下放后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暂编620人(其中干部603人,工人17人),组成35个科技服务组,分别到全国有关基层生产单位蹲点。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工作简报》中指出,全院原有35个单位,职工27345人,根据农林两院体制改革方案,约需留下434人,占全院职工数的5.95%,应下放6911人。截至1970年底估计已下放京内外单位28个,职工25899人,占应下放人数的85.3%。
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成立,苏格曼为组长。
1972年10月,根据副总理指示,由中国农林科学院主持的有对外贸易部、商业部代表参加的优质苹果鉴评会在北京召开,评出我国西北的苹果品质赶上和超过华盛顿州的优质蛇果。
日,农业部在关于中国农林科学院调整体制编制的报告中指出,该院是“全国农林牧渔综合性的科研机构”,除院部外,设情报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农业物理研究所、林业研究所、畜牧(养猪)研究所。编制1000人,其中干部800人,工人200人。下放所调整领导管理和任务,以院为主的8个研究所,带全国任务的23个研究所,属地方承担部分的4个研究所。现属部直接领导的生物研究所、生物药品监察所……,拟不再办理下放手续,并划归农林科学院领导。
日, 复刊。
日,美籍华人科学家在北京饭店与中国农林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人员座谈。
~31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和主持,在召开第四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代表考察湖南、、广东、等4省区4200余亩的双季晚稻的现场,并鉴定1400亩旱季稻的生产表现,一致同意宣布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1976年,下放到甘肃省的研制成功裂殖体胶冻菌苗。
1976年,下放到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7个单位协作研究成功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日,金善宝同志给邓小平同志写信,建议用良种的方式向和人民提供援助。
日,农业部上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林科教工作和调整农林科学、教育体制的报告》提出,中国农林科学院拟收回下放北京市的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农业气象室,原下放地方的31个专业研究所调整为以部为主和地方双重领导,完全下放给地方的有9个单位。此报告后经党中央批示同意。
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的改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党组。
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1970年由农林部下放各有关省、市、的43个单位作如下调整:实行以部为主,部与地方双重领导的23个单位,包括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田灌溉、农药(植保研究所的一个室)、、油料作物、养蜂、、、哈尔滨兽医、兰州兽医等研究所和仪器厂;实行以地方为主、部与地方双重领导的8个单位,包括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烟草、麻类、甜菜、、茶叶、柑橘等研究所和农业遗产研究室。日,副主席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制。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有51项科技成果获得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科学大会奖。
日,副部长代表农林部党组宣布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党组,为党组书记。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金善宝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日~12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工作会议。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建制后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议结束时副总理到会讲话。
日,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柑橘所、茶叶、蚕业、郑州果树分所、遗产室和畜牧三室的领导体制由以地方为主双重领导改为以部为主双重领导。分所改为,兰州畜牧研究室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农业部部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会议上讲话转告:12月10日下午15时,纪登奎、陈永贵副总理把我们找去,纪登奎说:“1970年我的讲话是错误的,没有‘禁区’,你们可以批评,搞错了就改正。”
日,何康副部长传达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迁出下放的研究所搬回北京,对下放以地方为主双重领导的研究所,恢复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徐元泉被国务院任命为农业部副部长。7月20日经中央同意,徐元泉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迅速恢复和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和教学条件。中央要求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等几个主要高级农业科学院和院校。
日,主席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视察,同部分科学家座谈关于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
~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会议,传达了华国锋主席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讲话,讨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980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关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设想”、“我国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设想”和“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设想”。
1981年,中国农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单位的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研究的“”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日,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同意接受资助,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植物遗传资源中心(国家种质库)。
1982年,植物保护研究所“黏虫越冬迁飞规律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农作物品种资源的征集工作基本结束。3年新获得约9万份农作物品种资源,连同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征集保留下来的16万份,共拥有25万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作物种质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日,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农业推广奖励大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示范推广研究榜上有名。
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列4名同志的职务任免:金善宝同志任名誉院长,免去院长职务,同志任院长,同志任党组书记,免去徐元泉同志的党组书记职务。
日,总理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随同有外交部长等。
1983年5月,著名学家金善宝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日,中共中央通知,同意卢良恕同志任农牧渔业部党组成员(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享受副部级待遇。
日,在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4年6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的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获得国农发明一等奖。
日,国家作物遗传资源贮藏中心(即国家种质库)奠基典礼在北京举行。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亟待开发我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建议,受到总书记的重视,他批示:“这是一个好消息。加强加紧推广和提高技术,办法是对作出贡献的同志实行重奖。但进口高产种牛和奶牛也要抓紧。两条腿走路,总能更快些。”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致贺信,国务委员方毅到会讲话。会后,全体委员提出“关于加快农业科研改革步伐的建议”,选出名誉主任委员金善宝、何康,主任委员卢良恕。
1985年,棉花研究所“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获国家一等奖。
1985年,蔬菜研究所“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85年,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日,文化部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日,草原研究所实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主,农牧渔业部和自治区,同时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研究所”的牌子。
1986年,和国家农业部依法授权,依托我院饲料研究所成立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1986年2月,金善宝主编的《中国小麦品种志》(),由农中国农业科学院仪器业出版社出版。
日,国家农牧渔业部批准,依托我院哈尔滨兽医所组建。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的研究》获得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理事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日,农牧渔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986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稻作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7年,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日,副总理到视察。
日,国务委员、财政部部长同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视察。
日,同志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1988年,蚕业研究所“Sm-1在诱导三眠蚕生产超细纤度蚕丝的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88年,甜菜研究所“抗病偏高糖型甜菜多倍体品种甜研301”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日,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实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双重领导。
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一批长期坚持参加综合治理农业开发并做出优异成绩的28名科技人员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奖励。获得一级奖励的贾大林、、何荣汾、4位同志在受到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日,同志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北京举行的、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章和证书。
~11日,落成典礼暨国际稻作科学讨论会在富阳举行。
1990年,棉花研究所“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2”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日,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审计室升格为审计局。
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所。
1991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布鲁氏菌羊种五号菌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有关降解地膜的试验情况。
~9日,江泽民在与18位农业科学家座谈,共商依靠科学技术振兴我国农业大计,中国农业科学院沈桂芳、卢良恕、李竞雄、、李树德、等六位同志出席座谈会并发言。
1991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我院建立。
1992年1月,国家计委批复,依托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建。
日,中共中央常委同志,在农业部部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回良玉副主任的陪同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视察并看望科学家。
日,国务委员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1993年,蔬菜花卉研究所“抗病丰产优质番茄新品种—中蔬5号和中蔬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3年,水稻研究所“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10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3年,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粳型稻种的起源及耐旱性与耐冷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委员宋健、陈俊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农业部部长刘中一陪同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尉问科技人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中国科学院、、九三学社、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金善宝教授百岁华诞茶话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送来花篮,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表示祝贺,李鹏的题词是:为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功勋卓著堪称学习楷模。
日,国务院决定,任命同志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95年,棉花研究所“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5年,中国水稻研究所“稻飞虱鸣声信息行为及其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5年,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创造抗黄矮病普通小麦新种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视察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
日,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所。日,经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机关调整后机构设置为八个职能部门,分别是:院办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国际合作与产业发展局、计划财务局、监察局、审计局、直属机关党委。
日,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等同志,代表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向金善宝名誉院长拜年。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陶毓汾,主持的农业。
日,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九三学社名誉主席、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善宝同志逝世,享年102岁。
日,农业部根据《关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与兰州为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的批复》精神,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与兰州畜牧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建院40周年庆祝活动。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工程院院长、农业部部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及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新老科技作者700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姜春云、温家宝等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题词祝贺。
日,蔬菜花卉所院士主持完成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的选育及利用”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1997年11月,作物所运用“冬小麦育种专家系统”选育出CA9554、CA9555、CA9660等品系,这是国内外至今为止应用专家系统研究出的第一批小麦新品系。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吕飞杰同志。
1997年作物所“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成果,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第一条。
1998年,棉花研究所“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中棉19”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水稻研究所组建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依托我院作物科学所组建国家小麦改良中心。
1998年8月,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建国家蔬菜改良中心,依托我院棉花研究所组建国家棉花改良中心,依托我院甜菜研究所组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
1999年,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准,依托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1987年组建的“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网”,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野外台站。
日,“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1999年中期会议—中国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国际农业研空磋商小组主席IsmailSerageldin先生,CGIAR理事会成员及下属16个中心负责人,CGIAR成员国代表等280多人,农业部和科技部的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省农科院及主要农业院校的领导、专家60余人参加了该项活动。
2000年,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我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0年6月,国家科技部批复,依托和我院饲料研究所共同组建。
日,1960年农业部批准的依托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组建的“湖南祁阳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野外台站。
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国家大豆改良北京分中心。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农业部部长的陪同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考察“”,并看望农业科技工作者。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国际著名水稻遗传育种家(G.S.Khush)博士荣获国务院授予的2000年“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日,国务院任命同志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副部级)。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新的西南农业大学成立大会暨挂牌仪式在举行。
日,气象所、生防所正式合并组建“”。
2002年,生物技术研究所“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率领30多名全国人大《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组成员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考察,与农业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就《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座谈。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的“抗虫基因的研制及其应用于抗虫棉花选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杰出人才评审会议在北京召开。7月30日,举行杰出人才聘任仪式,翟虎渠院长向首批国内外83名科学家发了聘书。
2002年9月,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柑桔研究所组建“”。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北廊坊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合作意向。
日,由中国工程院、国家计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水稻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日,农业部批复在我院麻类研究所组建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
日,在《2002中国研究生院评价》中,以第一名的身份跻身12所中国一流研究生院行列。
~8日,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江苏家禽科学研究所增挂“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牌子仪式先后在江苏和扬州市举行。
日,依托我院油料研究所建立的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
2003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和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共同组建,依托我院果树研究所组建国家苹果育种中心。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与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合并,成立作物科学研究所。
~16日,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计委、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外专局的有关领导,全国各省、自治区、农(林、牧)业科学院,部分农业高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院士、知名专家近300人出席了会议。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增选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日,水稻所钱前博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我国理论研究领域第一篇原始性论文。该项研究以在水稻育种中发现的分蘖极端突变体为材料,分离鉴定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l。对了解禾谷类作物分蘖调控的分子机理,并进而应用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超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意义。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研究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土壤肥料研究所与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合并重组,暂名为。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研究所正式成立。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建立”成果鉴定会。
日,国家农业部批复,依托我院茶叶研究所组建国家茶叶改良中心。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合并暨成立仪式在黑龙江大学举行。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被中组部等部门授予“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同时,、张维理、3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获得“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建的“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了最后一道质量验收。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分别看望了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屈冬玉博士。
2003年12月,国家科技部批复,在我院水稻研究所建立。
日,国务委员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15日,具有世界植保界奥林匹克之称,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主办、及其挂靠单位等承办的“第十五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首次在北京举行。
2004年8月,经国家、农业部批准,依托我院烟草研究所组建国家烟草改良中心。
日,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在揭牌。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地方人民政府合作,以建设农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的形式整合优化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以科技支撑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第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吉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出席了揭牌仪式。
2005年,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和水稻研究所“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利用”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5年,依托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组建的“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国家科技部纳入36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
2005年3月,国家科技部批复,在我院畜牧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动物营养学。
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共同组织、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亚洲玉米大会”在京举行。
~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的“国稻二号”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翟虎渠院长向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以及农业部部长、科技部部长等汇报了“十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温家宝总理对此做出重要批示。
2005年11月,由我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7年建立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国家科技部遴选为国家级重点野外台站。
日,依托我院蚕业研究所建设的“国家蚕桑育种中心”通过了国家农业部项目专家组验收。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防控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并转达党中央、国务院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的亲切慰问。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陪同、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曽庆红登门看望了农业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向他致以亲切的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国务委员陈至立等也参加了慰问。
2006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和农业部共同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国际开发署、世界银行、和国际畜牧研究所等联合支持的“国际畜牧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
日,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建立家畜疫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建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28年来,依托中国农科院近40个研究所的科研和人力资源办研究生教育,形成了“院所结合,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实现了科研和人才双赢。在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伊始,我院连续三年榜上有名;1999年,我院被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以来,研究生院以农学门类第一名连续五年荣获“中国一流研究生院”称号。2006年,研究生培养经费首次得到了财政部的支持,标志着我院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院第一年,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44人,1985年招收了第一届博士研究生2人,之后除1985年招生规模134人外,建院一直到1997年18年时间招生规模一直没有突破100人,我院的研究生教育持续低谷,挣扎在生死存亡线上。1998年突破100人,之后逐年虽有增长但速度缓慢,直到2002年初召开了第五届研究生工作会议之后,研究生院领导对我院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提出了近中期发展目标,当年招生近200人,2004年突破500人,2006年招生643人,至此,我院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走出低谷,在国家重视农业科技教育的大好时机下,我院及时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已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7年3月,研究生院共授予2545人次,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544人,硕士学位2001人,为我国农业科技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建设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从1981年11月国家开始审批硕士和博士授权点至今已进行了十期,从第一批开始研究生院就积极组织有关研究所围绕我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学科申报,从第一批获准通过的15个硕士点和3个博士点到现有的56个硕士授权点和44个博士授权点,7个博士和8个硕士一级学科均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同时还增设了2个授权,并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学科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和调整,为我院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狠抓培养质量,严格教学和学位管理
2004年1月份我院在北京成功召开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对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为了提高教学和培养质量,研究生院加大了提前攻博的比例(由5%提高至10%);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新增和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以适应研究生培养需要;2004年成立了教学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2005年成立了学位分委员会,试行了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办法;开展了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估办法;建立了优秀教师奖励办法和专职教师工作量考核管理办法;与此同时,积极与各研究所加强沟通和联系,注重研究生培养,加大对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及提前攻博评选等培养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促进了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3、严格导师遴选条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注重各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教师讲课酬金,提高了本院专家教师任课比例,由50%以下达到了65%。此外与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选聘高水平的知名专家长期任教,共同组成一支数量足、结构优、水平高、素质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生院从建院初期仅有40余名导师(5名)发展至今拥有千余名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390余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90%以上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大多是各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中坚力量。随着我院人才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一、二级杰出人才的引进,更加全面提升了我院研究生导师的综合实力。为了不断提高导师的水平和指导研究生能力,研究生院不断完善和严格了博士生导师评选条件,如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必须有一定经费的研究课题,必须有过一届培养研究生的经历等硬性条件,同时,加强了博士生导师上岗培训制度,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研究生院从建院初期依托中国农大共办研究生教育至今,已能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并积极与国内外有关院校合作,遵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在国内科研单位办研究生教育中仅次于中国科学院,无论从招生规模还是培养质量上位居第二。
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积极探索,从“迎来送往”发展到“文化交流、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三位一体的国际交流平台,形成了“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6年获得了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与许多国际院校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研究、邀请国外专家讲学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互派学生等方式,创建了“中荷”合作办学和“中加”合作办学的“三明治模式”。同时还通过MBA、EMBA和HACCP等项目与国际合作开展一些培训活动,2003年我院筹备并组织了首届“中荷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峰会”,这些举措大大丰富了我院的办学经验,推动了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强强联合,拓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我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协议。两院合作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拓展了我院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并已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2001年以前研究生院只有25号楼和集办公、教学和学生宿舍一体的现硕士生楼,建筑面积仅有8500平米,在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生院已有4幢楼房,建筑面积达到了27000余平米,同时,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的1.5万平米学生公寓楼将要启动建设,加上马连洼1万平米的学生宿舍楼已列入农科院基建规划,研究生院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快连道。
此外,从建院以来,研究生院一直是自筹经费办研究生教育,2006年终于得到国家财政部支持,为在校研究生提供一年的培养经费,减轻了研究生院的办学负担,最关键的是我们20多年来的办学成果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将大大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纠错 关闭纠错
纠错 关闭纠错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s完整版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