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in de foliee 是什么意思

如今的我,没有资格指责任何人。
因为今天的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
即使内因是别人埋下的,也不能因此毁掉自己的生活。
况且没有人会为你失败的人生承担责任。
信仰,毁灭,重生,依然信仰……
这种忍辱偷生寄人(父母)篱下的生活,难道真的值得过么?
争取”变得更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一时的虚名死去。
不要再做背向世界的人。
不要对不起你曾经付出的努力……
对不起,我自己。
转译自A.S.Kiddler的英译本(笔者不会德语)。
以前看过的通行译本(/group/topic//),个人觉得偏生硬了。当然也可能是德语和英语在转译时个别字眼有所差异吧。
笔者非翻译非英/中文专业,纯属娱乐,欢迎专业人士及高手指正~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原作:莱纳·马利亚·里尔克
英译:Annemarie S. Kidder
汉译:卢然 (Cristal Lachesis)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
使每一刻真正化为神圣
我在这世上太渺小,但渺小得
仅仅是你面前的某个物体
黑暗而迅捷。
我渴望我的自由意志,渴望它伴我
走上通往行动的大道;
我渴望在那些被疑问困扰的时刻
当事情发生时
可以成为知情者之一,
而非泯于一无所知的孤寂。
我渴望映出你的镜像,臻于最丰沛的完美
绝不因过于盲从或老朽
而无法托举起你沉重的、游移的倒影。
我渴望敞开心怀,
不愿留在那些欺骗与堕落之地
因为那将让我不再坦诚、真实。
我希望我的良知在你面前清白如一
像观察一幅图画般描述自己
久久凝视,给一个特写
像我刚领会的一个新鲜词语
像每天用的水罐,
像母亲的面庞,
像一叶扁舟,载着我
穿过最致命的暴风骤雨。
–[原诗]–
I Am Much Too Alone in This World
Rainer Maria Rilke (trans. by Annemarie S. Kidder)
I am much too alone in this world, yet not alone
to truly consecrate the hour.
I am much too small in this world, yet not small
to be to you just object and thing,
dark and smart.
I want my free will and want it accompanying
the path w
and wants during times that beg questions,
where something is up,
to be among those in the know,
or else be alone.
I want to mirror your image to its fullest perfection,
never be blind or too old
to uphold your weighty wavering reflection.
I want to unfold.
Nowehere I wish to stay crooked,
for there I would be dishonest, untrue.
I want my conscience t
want to describe myself like a picture I observed
for a long time, one close up,
like a new word I learned and embraced,
like the everyday jug,
like my mother’s face,
like a ship that carried me along
through the deadliest storm.
笔者注:本文用途为自我分析、价值观修正、反思与改进的可能性。不具备任何指导他人人生或传播成功学之价值。请谨慎食用~
整理一年前的日记。感想是:
I’m tired of being a “perfect little girl”.
好好先生(学生)、自我批评、完美主义、自我牺牲……
这一切没有使你变得强大,反而使你变成了弱者,这个混账世界的混账规则的可悲的牺牲品。
一切的问题都在于:目标不明确。虽然很努力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改进方案?
——当然是,一切为了自己。
学业也好,减重也好,写作也好,未来的事业也好,无不如此。
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满足感,而是为了维持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或逃避社会的批评,这一切都不值得做。
我之前的问题就是:看似吹毛求疵,其实一直在无怨无悔地顺从社会标准。被卖了还给它数钱。
明明很努力,但是因为只是为别人的期望而活,就得不到幸福。
而“幸福”这个词又被太过肤浅的理解了。
抛弃一种功利主义的解释:幸福是不需要别人指导的,成功亦然。
我的理解就是:在自己可以接受的代价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达到自己最主要的目的。
如果目标自相矛盾,那么需要有取舍。别一碗水端平。别犯完美主义毛病。什么都好的后果就是什么都平庸。
如果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冲突,想一想你的目标。Think twice before you leap.
如果你受到了诱惑,考虑一下你的目标。有两种可能:要么这目标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至少你的长远目标的吸引力还不如你眼前想要的这个可怜的东西;要么纯属意志力稀薄得可怜。
人类最基本的分化其实不在于智力体力,而是意志力的等级。
但我们每个人的智力和创造力都是有限的。要specialize;要把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你最擅长的地方。
如果瘦是我真正想要的,锻炼的辛苦、曲奇饼干的诱惑就不算什么。
如果写作是我真正想要的,放弃一个不痛不痒的学术生涯就不算什么。
如果“认识自我”是我真正想要的,别人的爱或恨,赞美或不解,奖赏或惩罚都不算什么。
如果精神上的自我完善是我想要的,痛苦的自我怀疑就不算什么,只要你能客观冷静地面对自己的想法;承认错误,但不过分自我批评,不让悲观主义影响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以前我是“大胆思考,谨慎行动”一派;如今我发现,“谨慎思考,大胆行动“更好一些。只要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或部分正确的。
最重要的是:别奢求完美。别被low self-esteem 给毁了。
我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也没有必要为了任何人中眼里的完美迎合任何人。
但我会以我的方式达到最理想的自我完善的高度。
一年前的翻译了。语言很枯燥,暂且存记。
说起来对AH的爱还是09年下半叶在密歇根交换时的事(因此接触了影响乃至改变我一生的事物……为某人招魂或“正名”的想法,直至今天还是没有改变啊)。不提也罢。
放海明威的一句话在前面:
“The best people possess a feeling of beauty, the courage to take risks, the discipline to tell the truth, the capacity for sacrifice. Ironically, their virtues
they are often wounded, sometimes destroyed.”
Chap.1 The Castaways 被弃者
让我们停下来清点一下这一于年之间降临在两个男孩身上的阴郁的灾难名册:他们的父亲消失了,他们的母亲去世了,他们的表亲和法定监护人死于血腥的自杀,而且他们的姑妈、叔叔、外祖母都已死去。十六岁的詹姆斯和十四岁的亚历山大,现在被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身无分文。在他们漂泊无根、混乱不堪的生涯中的每一步,他们都被失败者、破产者、心怀怨恨之人包围,他们短暂的生命被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破产、离婚、死亡、丑闻和遗产权剥夺的阴影笼罩。如此反复的打击一定剥夺了亚历山大o汉密尔顿的如下任何一则认知,即生活是公平的,他存在于一个善好的世界,或他可以依靠任何人获得帮助。这一事实——这可憎的童年产生了这样一个坚强的、富有创造力的、自立自强的人,这失去父亲的少年最终成为一个他还尚未见到的国家的国父之一——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奇迹。因为他对自己不可言说的过去保持着完美的沉默,从未利用它来吹嘘自己日后的成功,他的同代人不可能理解他的个人成功具有何等超凡脱俗的意义。我们今日对汉密尔顿童年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上个世纪。
Chap.4 The Pen and the Sword 笔与剑
就像暴民对迈尔斯o库珀(译者注:汉密尔顿在国王学院的校长,是个亲英的托利党,后被独立派袭击)的袭击一样,里文斯顿家的情景深深刻在了汉密尔顿的记忆里。他对这些暴民无秩序行径的恐慌预示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惧。在皮尔斯的人洗劫了里文斯顿的商店几天之后,汉密尔顿写信给约翰o杰伊,承认里文斯顿名下的媒体是“危险和有害的”,并且此人是“可鄙的”。然而,他感到有义务谴责这一行为的非法性质:
在当前这种骚乱的局势之下,当人们的热情积聚到一种罕见的程度,随之而来的便是致命的极端主义的巨大风险。同样程度的热情,存在于缺乏一定理性和知识库存引导的大众身上,即使是出于反对暴政和压迫,也十分自然地引导他们走向一切权威的藐视和漠视。绝对中庸在智力出众的人群中也难以找到。在缺乏思考的民众中间,寻找它是不可能的。当这些人的心智从古代建制和规范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他们倾向于忘乎所以,或多或少地走向无政府状态。
显然,这个有点自相矛盾的二十岁青年拥护革命,但也为习惯性的混乱的长期后果而忧心忡忡,尤其是在未经教育的大众之间。汉密尔顿缺少那种死忠革命分子的冲动气质。他看得一清二楚,更多的自由可以带来更大的混乱,并且,由于一种危险的辩证法,可以导致自由的彻底丧失。汉密尔顿一生的任务就是尝试驯服和解决这一矛盾,使自由和秩序达到平衡。
Chap.5 The Little Lion 小狮子
汉密尔顿和劳伦斯立刻喜欢上了对方,形影不离。汉密尔顿之后称赞他的朋友的“热情,智力,进取心”。在战争继续时,汉密尔顿写给劳伦斯的信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热爱之情,以至于他的一位传记作家,詹姆斯oTo福莱克斯纳,在他们的关系中察觉到了同性爱的蛛丝马迹。因为十八世纪的书信文体非常浮夸华丽,即使在男人之间,人们必须小心翼翼地选择表达的词汇,特别是考虑到劳伦斯给汉密尔顿的信是温和而合乎分寸的。然而,这里并不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是多么频繁地用“女性化”这个词来形容汉密尔顿——更惊人的前提是他军事化的举止和男子气概的功绩。当约翰oCo汉密尔顿撰写他父亲的授权传记时,遗漏了一张散页保存在文献之中,描述了汉密尔顿与劳伦斯的关系:“在军队年青人的交往之中,表现出一种‘革命之骑士’的风度,他们的友谊充满了深深的喜爱,接近于女性间情谊的温柔。”汉密尔顿还是个男孩时肯定接触过同性恋,因为很多“鸡奸犯”和窃贼、扒手和其他不受欢迎的人一起被流放到加勒比群岛区域。在所有十三个殖民地,鸡奸是一项死罪,所以如果汉密尔顿和劳伦斯确实成为了情人——而且不能绝然否认这种确定性——他们一定是采取了超常谨慎的预防措施。至少,我们可以说汉密尔顿对他的朋友产生了一种少年时期的迷恋。
汉密尔顿,劳伦斯和一位年轻的法国贵族组成了生气勃勃的三人组,后者刚刚在日被任命为大陆军的荣誉主要将军之一。十九岁的拉法耶特侯爵,是个时髦漂亮,精力充沛的贵族青年,受到革命理想的感染并自愿为革命服务。“汉密尔顿和劳伦斯所属的’欢乐三人组’(the gay trio)因拉法耶特而变得完整了,”汉密尔顿的孙子日后写道。“整体来看,关于他们的事迹总是让人联想到大仲马笔下著名的三个火枪手。”拉法耶特总是用最富感情的语调形容他的两个北美朋友。对劳伦斯,他写道:“他的坦诚,正直,爱国主义和光辉的骑士风度使我成为他最忠实的朋友”。形容汉密尔顿时,拉法耶特更加热情洋溢,称他为“我最爱的朋友,你兄弟般的友爱使我感到同等的骄傲和快乐”。伊丽莎o汉密尔顿承认“侯爵像爱自己的兄弟一样爱汉密尔顿;他们的爱是相互的。”
Chap.6 A Frenzy of Valor 为英勇狂热
pp.110-112
冬季驻营期间,汉密尔顿一直在自学,像是在为未来更艰巨的任务而装备他的头脑。“智性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是他成功的源泉,”亨利o卡波特o洛奇日后写道。从成为一名炮兵司令之日开始,汉密尔顿就保留着一本背后有空白页的记账本;担任华盛顿的助手时,他的课外阅读笔记填满了整整112页。汉密尔顿是自我完善式的自学者的典型,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完善自我。他渴望成为十八世纪的贵族理想中那种多才多艺,精通每一知识领域的人。感谢他的记账本,我们知道他阅读了数量惊人的哲学,包括培根,霍布斯,蒙田,和西塞罗。他还仔细阅读了希腊,普鲁士和法国的历史。这在为华盛顿处理信函这一要求极高的一日工作之外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但他牢记这些信息,并付诸有利的用途。当其他美国人梦想着一个抹去了一切贫瘠欧洲文明的印记的美妙新世界时,汉密尔顿谦逊地研究这些社会,以寻找建立新政府的线索。与杰斐逊不同,汉密尔顿从不认为美国的建立是奇迹般的一大步跨过深渊,迈向崭新的图景,而且他认为新世界有太多要向旧世界学习。
汉密尔顿钻研的第一本书可能就是玛拉奇o波斯尔思韦特的《商业与贸易通用辞典》,一部博大精深的政治、经济与地理学年鉴,充满了关于税制、公共债券、货币与金融的文章。这本词典是沉重的上下两卷对开本,想一想年轻的汉密尔顿在战争的混乱中辛苦搬运它们的情景就令人触动。汉密尔顿称赞波斯尔思韦特为“政治代数界最有才能的大师”。作为制造业的支持者,波斯尔思韦特奠定了这位战地助手对混合型经济的第一印象,其中政府可以同时引导商业活动和解放人们的创造性能量。从记账本上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财政部长出色地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当你拥有更多的外国货币时,本国货币的汇率将升高,反之则降低,”汉密尔顿批注道。他还用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填塞他的大脑:“欧洲大陆长2600英里,宽2800英里”“布拉格是捷克的最主要城市,商业的最重要部分操纵在犹太人手里”。他记录波斯尔思韦特书上的表格,从出生-死亡率,人口增长,对外汇率,贸易平衡,到分门别类的国家总体经济产量。汉密尔顿对波斯尔思韦特的摘录显示了他在完成私人学习课程时堪称典范的一丝不苟。
与其他建国之父一样,汉密尔顿在古代典籍的智慧中搜寻政治的先例。从德摩斯梯尼的《第一斥责书》中,他摘录了一段用于总结他自己的观念,即领袖不应迎合群众的一时心血来潮。“像将军行进在他的队伍之前,”明智的政治家也应“行进在群众的头脑之前,因为他们不应等待事件发生再思考如何采取措施,而是思考什么措施导致了这一事件。”近乎五十一页的记账本包含了一套六卷本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的摘录。据此,汉密尔顿经常借用普鲁塔克关于欲望、贪婪和阴谋策划夺权的人们的史诗故事来阐释政治。由于他的政治哲学根植于对人性的研究中,他对普鲁塔克的传记性描述显得特别欣喜。他还小心地注意到元老院、教会和其它精英团体对民众生活的统治。汉密尔顿早已对权力的制衡这一使得政府在暴政和无政府主义维持中间道路的原则感兴趣。在莱克格斯的传记中,他批注道:
在莱克格斯的无数改革中,第一和最重要的就是元老院的成立,这一机构在重大事务上拥有的等同于国王的权力……促生而又限制了傲慢和危险的专制天才,将它控制在平等和节制的范围内。因为国家之前没有可以参照的稳定的权力基础,有时偏向绝对专制,有时偏向绝对民主。但元老院的成立之于共和国,仿佛压舱石之于船只,将一切保持在公正的平衡之中。
汉密尔顿还对普鲁塔克记录的爱情故事和奇怪的性爱风俗特别感兴趣。他在记账本上记录了牧神节庆典期间两个古罗马裸体贵族男青年如何鞭打一位已婚女性,以及“该已婚女性如何对鞭打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想象这有助于受孕”。汉密尔顿还对莱克格斯批准一位贵族男性向另一位丈夫请求让他的妻子怀孕的故事感到好奇,由于“通过在肥沃的土壤中耕种,他可能养育繁盛的子孙来保存他们双亲所有的优秀品质”。同一个莱克格斯还尝试使已婚女性“更健康,能产下更强壮的后代”,方法是让选定的处女和年轻男子“裸体在节庆场合在他们眼前跳舞”。
任何研究过汉密尔顿的记账本的人,对他有朝一日会成为一流的宪法学者,无人能及的财政部长,以及美国政坛第一起桃色新闻的男主角的结局,都不会大惊小怪的。
[德] 赫尔曼·黑塞
在雾中散步,真正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独,
没有一株树看到别株树,
每一株都很孤独。
当我的生活还很明朗的时候,
我在世间有无数的友人;
如今,大雾弥漫,
我再也看不到一个人。
的确,不知道黑暗的人,
不能称为贤智的人。
黑暗轻轻地把他和一切世人
隔开,使他无法逃遁。
在雾中散步,真正奇妙!
人生十分孤独。
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 Hermann Hesse
Seltsam, im Nebel zu wandern!
Einsam ist jeder Busch und Stein,
Kein Baum sieht den andern,
Jeder ist allein.
Voll von Freunden war mir die Welt
Als noch mein L
Nun, da der Nebel f?llt,
Ist keiner mehr sichtbar.
Wahrlich, keiner ist weise,
Der nicht das Dunkel kennt,
Das unentrinnbar und leise
Von allen ihn trennt.
Seltsam, im Nebel zu wandern!
Leben ist Einsamsein.
Kein Mensch kennt den andern,
Jeder ist allein.
blog地址:.cn/s/blog_1igvx.html
这篇文章的原题是“不安全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似玩笑,但当初没有对野兽侵扰的恐惧,人类就走不出丛林,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文明了。
另一方面,一切人类社会的冲突——大至战争、民族仇恨,小至自我怨恨和自残,其根源都是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一个国家如果感觉到被外敌入侵的威胁,最好的选择是先下手为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克劳斯维茨的原话)。人生不啻于一场战争。作为孤立无援的个人,被一个异质化的社会包围时,她一般有两种选择:
1、 把自己改造成适应并玩转社会规则的人,以便更好的生存下去。若看某规则不顺眼,苟牛逼,必改之。
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一切的努力,无非是要把自己改造成受社会欢迎的人,在同龄人中被另眼相看,同学聚会时不至于被当成DS嘲笑,甚至不至于担心家长不爱自己——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得不到世俗的认可,就得不到(甚至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的爱与尊重。冉阿让一旦摘下市长的帽子,承认自己是苦役犯,他在沙威的眼里立刻从光环笼罩的楷模成了罪恶的化身,“Monsieur le Mayor, you wear a different chain”(“市长先生,这儿是您的新锁链!”)。社会,就像家庭,本质就是这样一种逼迫人们走向趋同的罪恶,因为公众的眼光是刻薄、短视和judgmental的,如果不想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好还是成为大家期待你成为的样子。
别以为你能反抗。别以为你有什么自由意志。你没有。你的一切观念都是为了迎合旁人的观念而内化为你自己的世界观的——当你父母不停谈论他们年轻时没有机会出国读书“所以多么羡慕你们啊”的时候,当你的同学谈论周围牛人的牛offer牛实习牛人脉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出国找工作考公务员结婚买房养孩子复制上一代成功历程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到恐慌:害怕自己浪费生命没有干“正事”,害怕每一分钟的闲暇都毫无价值,如果你不上进,随时可能沦为父母的负担社会的渣滓同侪的笑料之类。
许多成功学/心灵鸡汤试图教人如何“快乐”,如何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多可笑啊,难道快乐不是婴儿和小猫小狗都知道的事情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然就会快乐,不管这件事情在他人眼里多么低俗,多么没有价值,只要它是你喜欢的,就会散发出光芒啊。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或坦然承认这一点:我们太忙于应付社会的规则,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任何程度的“自我完善”或者“进步”,如果不是真正出于自发的上进心(即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而是仅仅为了功利的目的,就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可言。即使在成功时高兴过一刻,也仅仅是转瞬即逝而已。就像酒瘾者靠酒精来麻醉自己却在清醒时感到无比的失落一样。大多数人(不包括少数有野心想要成功而且非成功不可之辈——此类大人物百年出几个,您如果不是老毛希特勒之流,还是别把自己归入这一类)追求外在的成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感,可是却发现:永远都有人比你聪明/富有/美丽/情商高/运气好,etc., 可能你努力半天还不如人家动一个小指头,于是开始跺脚骂娘,抱怨社会的不平等之类。真是笑话。如果社会是平等的,为什么你要追求比别人“好”呢?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野蛮就没有文明。自相残杀是进步的一大动力。没有殖民就没有老欧洲。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种植业经济就没有美国十九世纪中旬的经济转型就没有现在的美利坚大农村。没有一二战就没有二十世纪原子物理的惊人发展。没有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就没有你手边的笔记本和iPad。还用我说什么么?
——可是啊,我明白这一切非黑即白的逻辑都源于我自己的偏执。在彻底玩转规则和以自杀的方式彻底背弃规则中间,还有第三条路:
3、 拥有强大的内心。不因社会的标准定义成功,投身你所真正爱的事业,在做的过程中寻找快乐;不因结果判定自己的价值。
这一条是最难的,但是“在一切有可能的世界里,这一个是最好的”(阿道夫-赫胥黎)。
我二十三岁之前过着非黑即白的日子,因为太过受人影响(highly susceptible)而对各种事情耿耿于怀:高考考砸了没进所谓名校——鄙视自己;第一次考G作文砸了——鄙视自己;因为家长的期望或所重视的人的一句话——鄙视自己。要自我改造其实是很难的;我没有什么天分,天性又自由散漫懒人一个,努力也无非是凭着这点幼稚的自尊心——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这为了可笑的自我防御而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最终筑起了一道高墙,杀死了你最宝贵的自我:好奇心,真正的不懈学习的动力,乃至生活的希望。
你虽然还活着,但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我还是很热爱生活的。之所以明白第三条道路的价值是在一次古怪经历之后:去年年底某次在车站等车,忽然心脏难受得喘不上气来(作为一个没有先天性心脏病史且之前没喝咖啡且吃过早餐确定不是低血糖的人至今不可思议)——在那二十分钟里,我感到自己就要死了,忽然很不甘心:我还有很多想看闲书没看过;还没写过一部真正满意的小说;还没有实现过退休之后住在森林里的愿望;还没为父母和所爱的人做过更好的事情报答他们的爱。
你看,人在快死的时候,想的并不是所谓的证书文凭offer绿卡做什么人生温拿。与其因为有一天会不经意地死去而后悔,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呢?
所谓的”There is no future,
there is no past, I live this moment as my last” – 并不是只有得了绝症的人才有的特权(说来讽刺,我小时候的一大梦想是自己得癌症快死了当人们来看我时我就一副圣母状对以前欺负过我现在流着泪忏悔的人高尚地说“我原谅你们”——得了吧才不会有人给你当圣母的机会哩)。
我原来设想过在四十岁以前做“应该做的事”,四十岁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因为经历过差点死去的可能,没有等下去的耐心了。我从十四岁时就真诚地考虑过死去的可能,但最终的结论是:还有事情没做完,哪怕这些东西对社会没有价值,它也对我和我的家人有价值,最不济还可以充当旁人的教训——无论社会的标准如何,我希望在死之前平静地做过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至于有太多的遗憾,也就对得起作为宇宙间小小原子的位置了。
“世上只有一个我,是濒危动物,死了就没有了,可是依旧不值钱。”这是微博上走饭姑娘的原话。一两年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如今,如果我再见到这样的人,我一定会对她说:没必要值钱,没必要为世界的标准而活着;你是你自己,你的价值不是用计入GDP的那一个小分子来计算。人是比机器更复杂的事物,不是数字,不是基因组合,不是程序,不是工具,不是你的财产清单、文凭、职位、头衔和出席葬礼的人数,你是你真心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体验过的风景的总和,你过去经历过的所有人生和世界观的外化。你是独一无二的。
请爱你自己。哪怕你在社会眼里一钱不值,哪怕你爱的人都背弃了你,请爱你自己;因为一颗独立而自由的灵魂比整个世界更重要。
Cristal Lachesis
P.S. 目前的理想生活:参见
Filed in ,
每三年就来一次。我扳着手指头数过了,07-。
——虚无主义征候群发作什么的我是说真的够了啊(喂
如果按某个self-test结果我这样的重度bipolar早就该去死了但奇迹般地我还活着还在半夜写论文虽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呸)
没有哪种人生是不存遗憾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种信仰是坚定不移的,说不定为之辛苦奋斗多年的目标一旦得到之后就立刻毫无意义——问题在于你不知道它何时到来,何时过去。如果能随随便便地过去(像以前一样)也就好了,可是……
“如果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其实我钟情的生活还是做一个废人啊。跟好些真正有志于功业学术的人相反,前者即使表面上再喧闹欢乐,内心深处还是有强大的动力来推行他/她去干正事,不管这动力源是名垂青史/大权在握/做学术大牛的野心还是老妈老婆的唠叨还是上帝的启示……所以人家能干成事情。可是我不行。我知道自己没有这种“做大事”的动力源;即使勉强去做了,即使做得很好,也不会有任何成就感,无非是为了面子/责任/虚荣/他人的希望罢了。所谓自己的理想也不过是被内化的他人的理想。
好吧,因为所有人都说你应该过某种生活,你就心安理得地服输了吗?
我还是很爱生活的,只不过爱的方式跟大多数人不同而已。如果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我大概想要的是:做一份机械性的、工资不高(为什么我觉得看博物馆是最好的……)但有闲暇的工作;写作、旅行、学语言、声乐和芭蕾;有一些好朋友,一年可以见到一次;在森林里造一座房子(最好在湖边),老了之后就住在那儿。哦,最好死在床上。死之前把钱和能捐的器官都捐献掉,并且在葬礼上放《德意志安魂曲》。
昨天梦见一个失去联系多年的朋友。自从09年夏天新疆出事封网,她回家之后就没有音讯。今早翻旧博,发现她的页面链接早已失效,但是我还存着她的同人文和她三年前推荐的音乐:娃娃的《香格里拉》。
我以为认真去做 就能实现我的梦
以为写首好歌 走路就能抬起头
以为骑摩托车旅行就能变英雄
现在的我 失去了冲动
有才华的人唾弃金光闪闪的奖座
亲爱的Cobain 是否也曾爱慕虚荣
多希望有人冲破疑惑带我向前走
现在的我 变得好懦弱
雨会下雨会停 这是不变的道理
夜空中北极星 迷路的人不恐惧
我唱歌你在听 一切风平又浪静
G和弦的根音 抚平脆弱的心灵
我只想牵著你 走到很远的梦里
小木屋红屋顶 地址是一个秘密
你抱著小猫咪 蓝眼睛不再忧郁
香格里拉在那里 让我们去找寻
如果有来世,我要像所崇拜的少女一样生活,十年前是怎样,十年后也是怎样。
“时光流逝,她却活在静止的世界里……我是多么、多么羡慕她啊。”
Filed in ,
The Gardener No.41
Rabindranath Tagore
I long to speak the deepest words I
But I dare not, for fear you should laugh.
That is why I laugh at myself and shatter my secret in jest.
I make light of my pain, afraid you should do so.
I long to tell you the truest words I
But I dare not, being afraid that you would not believe them.
That is why I disguise them in untruth,
Saying the contrary of what I mean.
I make my pain appear absurd, afraid that you should do so.
I long to use the most precious words I
But I dare not, fearing I should not be paid with like value.
That is why I gave you hard names and boast of my boast of my callous strength.
I hurt you, for fear you should never know any pain.
But I dare not lest my heart come out at my lips.
That is why I prattle and chatter lightly and hide my heart behind words.
I rudely handle my pain, for fear you should do so.
I long to go
But I dare not, for fear my cowardice should become known to you.
That is why I hold my head high and carelessly come into your presence.
Constant thrusts from your eyes keep my pain fresh forever.
按:之前在豆瓣上转过,再贴一遍。
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在“找”和“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的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林黛玉敬她妒她,除了姻缘之故以外,更主要的是,这是一个她无能为力的世界。
林黛玉心性之强,达到女儿的顶点。她知道湘云、探春都不如她,至于宝琴,更是视之若无,所以很好;但对于宝钗一直心怀恐惧,这个恐惧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她无法明白宝钗的心之所在。宝钗生为女儿身,却并无多少女儿性。
林黛玉不会嫉妒袭人,但是她较上了宝钗。真性情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友好,经常是非常残酷的。
宝钗的空和宝玉有所不同,她空而无我,她知道生活毫无意义,所以不会执留,也不会为失败而伤心;但是她又知道这就是全部的意义,所以做一点女红,或安慰母亲,照顾别人。她知道空无,却不会像宝玉一样移情于空无,因为她生性平和,空到了无情可移。她永远不会出家,死,或成为神秘主义者,那都是自怜自艾之人的道路。她会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
她与生活唯一的不同,是她还看得到虚空和走进虚空的人看见的幻影。也只有她,听清了宝玉最后的不祥之言。
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明白,自可过太平日子。
她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确是一种天然的“合适”。这“合适”的法则举世无例,所以也不拘泥。所做大体是公正,名分上的事情自去做,但也无私。对针尖麦芒的黛玉她意外爱护,赠诗送药。小心眼的人读此多以为是她笼络伎俩,其实不然。宝钗还是知人品性,清浊。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
薛宝钗根本的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另外一个方面,她的屋子里一片雪白,什么都没有。实际上她是最早悟到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人了。她不是通过痛苦和思考悟到的,而是天性如此。家里破产,哥哥被抓了,趁有活口,劝她妈妈问问他还欠了别人多少钱,都没钱了,她也无所谓。她是真正无所谓的人,可是她一切事都做,一切都要做的合适。她不求目的,只有合适,这就是中庸之道。这种合适又很微妙:这个人应对这个事,它合适;他们俩之间这样做合适,它是随机应变的,又是先验的。这个合适蕴涵在她的所有内里外在中间。实际上她根本看不上贾宝玉,但她也无所谓。
她是无所求的人,所以你不能以市俗经验推想她的动机,为什么要什么,她就像“月映万川”,只是现象罢了。
薛宝钗天然的悟,有一事可以说明。贾宝玉早先看戏,鲁智深有句唱词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当即宝玉就落下泪来,黛玉就吃了一惊。宝钗于是说:“坏了,这个人悟了”黛玉说:“哪的事啊,看我问他一问。”黛玉就问了他两句话,宝玉一呆就答不上来,也就不想这件事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世界与自己没有关系。那么实际上,宝钗说“坏了”的时候,就已经在前面等着他了。
中国只有两次描画了人间的天国,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的大观园。
在《红楼梦》里,人无论好坏,只论清浊,其中的女儿性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性和谐的最高梦想。男性化的醒悟往往在于领悟自身的虚幻,将人归于天。而女儿是水做的,无须这种领悟,她们是天化的人,自身就是天上无尘的花朵,在显示冥冥之时,上天也不能不欣赏自己的创作。
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这么漂亮,不在于它仅仅是写好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表达了哲学观念,而在于它体现出中国精神一个特别美妙的地方。
这个美妙的部分在西方文学里本来是个绝望的部分,就是浮士德说的“真美呵,你停下来吧”,但是就消失了的那个部分。它不停下来,因为执之者失。这时中国就采取一个什么办法呢?——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相望不相闻。
任万物自生,如天观世。每个生命的美丽都不去驾驭,自现而自隐,自灭而自生。黛玉和宝玉,爱的那么深切,也没有说,我爱你,一点也没有。它就是两个心的显示过程。
摘自《顾城哲思录》
[好久没更新了……回来看看好亲切啊。
我预感文字是我唯一的遗产,虽然还不值什么钱。]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昨晚没学习,复习了一遍道德经。越看越觉得这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独一无二的经典。
西方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悲剧之美,以“一个人与其命运间的斗争”而始,以剑拔弩张玉碎瓦全而终是最高级的结局,从俄狄浦斯自刺双目到哈姆雷特的死到《诸神的黄昏》里瓦尔哈拉神殿的坍塌,无出其右。中国传统却是另一回事。抛开民间所好的喜庆的大团圆不表,知识分子中大概有两个流派,一是儒家的“尽人事,知天命”,尽管抗争却有种处之泰然的冷静;另一则是道家的无为哲学,“夫惟不争,而天下莫可与之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无心插柳柳成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etc. 如果说儒家跟斯多葛派的守职尽责、坚忍克己的精神有共同之处的话,我认为道家精神在西方哲学体系中是找不到对应物的(不能简单地用自由意志主义/无政府主义一概而论,因为后二者只是ideology,而老子的话与其说是直接论政,不如说是教育精英阶层修身养性)。后世把《道德经》奉为官场甚至厚黑经典,实在是用错了地方——说到底装出来的从容自然也不是真正的自然。修养心性者中自然也不乏成功者,如曾国藩,可惜如今他老人家的名字也是官场成功学书籍中的热门——后话不谈。
此次重读,作为一个没啥国学基础的人,我只能抒发一下自己的浅薄见解:
1、 还是要从本民族的文史哲遗产中吸取养分。这是让我生存下去的东西呀,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
2、每当抱怨“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收获”的时候,冷静地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我在香港时也成天埋怨香港不好,但是离开了却有诸多怀念,诸多回忆中的甜蜜瞬间——说到底我是靠音乐、哲学、APH、各种宅腐同人滋养的呀。不曾为了功利学习过,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那些自我塑造灵魂的日子……永远不可能忘记。无论将来身在哪里,只要有值得爱和守护的价值,有精神的自由,就是我心目中的幸福了吧。
3、对付抑郁/焦虑/拖延症的最好方法:不要多想。认清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位置,然后平静地做该做的事情。(事实上即使是Accounting也不是很难的,只是烦而已……主要是我没有静下心来学习)。
4、道法自然。不想学习今天就不学了。心情好的时候效率可以翻N倍。不用copy别人[看似效率很高]的学习方法——因为你不一样——也不用效仿他们的娱乐手段和生活习惯(就连吃什么都没必要一样,不是么?)。你看不惯?Suck that off. Take me baby or leave me.
5、 心情平静了也就不会焦虑,不会拖延,不会暴饮暴食,不会陷入搞砸事情——自责——低自尊——再次搞砸事情的恶性循环中。当然我一直都不属于高自信人群,但是对自己有客观认识就成了。事实证明智商还是够用的,情商不够也是可以装的,关键是心态啊:)
6、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读到这里,顿时觉得那些表面威风凛凛五大三粗做个饭跟演奏惊诧交响曲(比如我室友)的美国人都是纸老虎= = 其实气场这个东西,真的不在声大/体积大啊 ……
7、不要一想到做事就是“责任”“牺牲”之类,这样会没有动力的。最好的想法是,这些不是最好的选项,只是“最不坏的选项”——倒退一步说,即使有多活一遍的可能性,只要我的思想是如此形态,我恐怕还是会选择同样的生活。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不求“成功”或“结果”,只是追求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对别人来说是享受的东西,对我可能是负担,反之亦然。
8、 如果想要更多的自由,就要更加努力,才可能生活在有更多自由的圈子里。同样也能碰到更多同趣味的怪人,也许会好受些。
9、美食华服、功名利禄,不过是成功的附属物。只看到这些的人努力追求,却往往得不到他们;而真正的成功者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才不是为了这些肤浅的享受呢——这就是陈胜吴广黄巢洪秀全等土包子农民起义领袖和刘邦刘秀等真正的开国政治家的区别(别提华盛顿他们了,不是一个星球的)。
对从政者而言,为了金钱美女搞政治是最低等级,为权力本身次之,为了政治理想而奋斗是第三阶段。我不是说最后一种就到达了“哲人王”的高度,但只有这一类才无愧于“政治家”的称号。
10、 切忌感情用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什么的,每天背诵好了:)
11、 在我心中,普鲁士式的自由和道家的自由并不矛盾,甚至是一脉相承的。还是那句老话,心中有自由,在牢狱里也是自由人;反之,就是生活在天堂里,也是欲望的奴隶。无所求首先是为了自我的安宁和幸福,“夫唯不争,故无尤”。
12、 “Love, save the empty” — 如果我说我继续读政治学的一半原因是控APH/黑历史,会有人相信么?
13、我想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这是我唯一的欲望和弱点,但并不表明我就要对整个功利化的社会现实屈服。普鲁士人的信条“安贫、守贞和服从”——服从也是最大的自由,每天问一问,你都做到了吗(似乎只有前两条还容易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rain de foli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