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反义疑问句的用法法

A.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C.肖像描写
【解析】略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蜡烛》练习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下册 《爸爸的花儿落了》练习卷
题型:其他题
在下列括号内填入合适的汉字。
带&戴&缘&原
(1)(&&& )在我衣袖上的三道杠,(&& )给我无尽的遐想,它让我记起了第一次(
&&&)上红领巾,老师(&&& )着我们宣誓的情景。
(2)不知(&&& )起于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出于什么(&&&
)因,班上的男孩们爱上了写小说,而(&&&
)先爱踢足球则似乎与他们(&&&
)分已尽,再也不见踪影。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练习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1.解释下边划线的字和词语。
密不通风:&&&&&&&&&&&&&&&&&无可比拟:&&&&&&&&&&&&&&
2.文中划线的字“好”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4.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贝多芬 ________。
5.这一段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描写,表现贝多芬________的性格特点。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练习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其中一共写了哪些事情,试加以分析并概括。
2.“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中的含义。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练习卷
题型:其他题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 )& 任人宰割(&&& )& 大厦(&&& )
至死不懈(&&& )&
截然不同(&&& )& 孕育(&&&)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两首》练习卷
题型:选择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
A.劝说的口吻
B.教训的语气
C.激昂的语调
D.激动的语态
2.《未选择的路》中“路”象征(&&)。
A.田间小路
B.林间大路
C.人生之路
D.河边小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练习卷
题型:选择题
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练习卷
题型:选择题
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B.学问是“-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我看到了张明,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B.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C.到上海参观世博园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互相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D.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试题来源:专项题
&&试题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偏易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成语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小学同学相聚..”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成语”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成语”。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当前位置: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并解释。(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并解释。(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________________(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_(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动词作名词用,奔马。(2)形容词作动词用,消散,散净。(3)方位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4)形容词作动词用,向高处,向远处。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并解释。(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主要考查你对&&词类活用,文言实词&&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词类活用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7、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8、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10、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6.邑人可之,稍稍宾客其父。(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7.父利其然也。(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10.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用作动词):说出。12.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13.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19.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20.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22.如鸣环,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3.石青糁之。(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24.卧右膝。(使动用法):使……卧,平放。25.诎右臂支船。(使动用法):使……屈,弯曲。26.而竖其左膝。(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27.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28.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2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30.故外户而不闭。(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31.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3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2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24.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结霜。2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26.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名词用作状语):用笔。2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动词用作名词):景象。2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动词用作名词):马。29.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3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31.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3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3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3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3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36.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3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38&.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39.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40.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42.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4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4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4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名词用作动词):动手。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特点: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虚词与实词: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推敲实词含义方法: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文言实词释义九法: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 从字形推词义。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2. 从通假字推字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4. 按互文推词义。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5. 凭对文推词义。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6. 凭上下文推词义。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7. 随文引申推词义。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9. 用析句法推词义。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实词和虚词: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份。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吧”,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因为、而且、和、或”等等。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被”“也”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是的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
发现相似题
与“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并解释。(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71351084917546616166175694168252初中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归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初中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归​纳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或意思无从致书已观( ) 计日已还( ) 俯身倾耳以请( ) 以衾拥覆(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 不敢出一言以复( ) 以中有足乐者( )_百度作业帮
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或意思无从致书已观( ) 计日已还( ) 俯身倾耳以请( ) 以衾拥覆(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 不敢出一言以复( ) 以中有足乐者( )
无从致书已观( ) 计日已还( ) 俯身倾耳以请( ) 以衾拥覆(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 不敢出一言以复( ) 以中有足乐者( )
无从致书已观(用来) 计日已还(按时) 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以衾拥覆(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于是) (把······) 不敢出一言以复(用来)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大致是这样的哦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义疑问句的用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