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国家政策规定,211。和98...

关于发布2016年度税收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
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6年免检”首批车要去检测了
新闻爆料:finance@ 电话:(010)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
针对这一份“警示榜”,昨日,北京市教委正式作出回应:在参加2014年度年检的83所民办高等学校及其他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中,4所学校年检不通过、4所暂缓通过。2015年年检结果将于6月向社会公布。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在这份“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中,共揭露了全国16个省份的73所虚假大学,其中北京最多,共23所。
按照要求,全市性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年检材料上报时间截止到5月31日,逾期未提交材料的,一概不予受理。连续两年不参加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的,将按法定程序给与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
自从2011年老伴缴费3.4万元办了“五七工”养老保险手续以后,麻烦就来了。 按有关部门规定,每年4到6月对参保的“五七工”都要进行年检,必须本人到现场。这样,我们每年都得从深圳到内蒙古往返一次。无论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都必须途经沈阳,然后雇车回老家。
标签:富二代、高调张扬、个人主义 ●基本状况:中性、年轻的、偏单身的高学历人群 ●社会身份:富二代、暴发户、影视明星 ●性格特征: 高调张扬的、高品位的、有自信的、讲究排场的 宝马 ●车主标签:乐享其成、炫富 ●基本状况:中性偏女性、年龄偏年轻的已婚群体、学历偏高学历 ●社会身份:暴发户 ●性格特征:高调张扬、注重物质、讲究排场、乐享其成、缺乏责任感 奔驰 。
在欧洲负面消息高端车品牌提及中,宝马、保时捷也均以超过2成的提及率排名前列。 有分析认为,消费者价值观,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用于汽车市场,中欧高端车车主在消费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缩小,这个趋势在未来将愈加明显。无论是外部舆论环境要求还是内部的自身追求,中国高净值人群已经开始逐渐摆脱或至少意图摆脱“土豪”标签,追求正面的社会认同和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 除“开车赚钱”外,升级后的平安好车主APP其他功能同样亮眼:买车险和自助理赔帮助客户在线完成投保、续保及理赔;查违章功能300多个城市的违章查询和代办,数据与当地交管局同步;车主商城与活动中心则为车主提供车生活所需各种产品和服务,带给车主“一站式车生活”的消费体验。 据统计,截至目前平安产险已拥有3553万车险客户,1/4的中国车主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投保平安车险;近年来移动端用户增长迅猛,截至今年6月,平安...
平安好车自2013年3月成立以来,目前已经在全国30家城市设立分公司,布局90家网点,以“帮卖二手车业务”为主,逐步布局“车交易”、“车主服务”、“车金融”三块主营业务。根据平安集团2015年中报信息显示,平安好车于2015年上半年将交易服务延展到B2C业务,平台竞价及成交金额超过60亿,同比增长近200%。
无独有偶,市民任女士的菲亚特轿车,在1月13日下午,被省高速交警总队郑州圃田大队拦截,民警此后做出处罚,原因同样是“使用伪造号牌”。该人员称,由于他们和经销商属于合作,而非隶属关系,他们只能协助车主进行维权,他建议车主可以诉诸法律途径,而厂家可以帮助出具相关证明文件。
点击查看更多
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而解决方案是全球基础设施投资。
适度提高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有利于灵活应对离岸市场汇率波动和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生态保护红线不但要划在图上、落在地上,更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有规矩。
程晓明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优先股并不适合新三板的挂牌公司。”
现存新三板做市商制度隐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不断暴露,特别是在当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面临困境的情况下。
撮合中介这个看似生疏的名词,却摆着无比娴熟的姿势,隐秘又堂皇地站在新三板交投的舞台。
券商推荐挂牌或者做市业务不活跃的原因各有不同,实力强弱是核心原因。
24小时点击排行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81166
传真:81900
邮箱:finance@查看: 43136|回复: 264
中央机关工作6年了,给各位参加遴选的朋友涨点经验(9.15更新)
发表于 16-9-7 12:48
本帖最后由 zouxin 于 16-9-16 21:03 编辑
& & 首先声明我不是遴选过来的,是国考从乡镇考到中央机关,发这个帖子主要是想给坛友们介绍点这边的情况。其实关于中央机关生活和工作的帖子,论坛里已经有不少了,我就想到哪说到哪吧,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央机关有点帮助。我和大部分坛友一样都是屌丝出身,发的帖子也是基于这一立场的,如果家底殷实的坛友,可以到单位附近买套学区房,直接步入人生巅峰。
& & 第一个问题: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
& & 中央直属机关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直属机关,包含大家比较熟悉的中纪委、中办、中组部、中宣部等党的职能机关,也包括全国政协机关,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还包括群团组织(团中央、全总、记协、科协、作协、妇联、台联)等等,总共40来个部委。
& & 中央国家机关是指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组成部门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等,如国家xx部,国家xx局,国务院xx办,包括高法、高检等等具体的行政职能机关共约80多个单位。
& & 第二个问题:分房子哪家强
& & 中央直属机关的房子由中直管理局负责,部分强势部委如中纪委、中组部能拿到地的还能够自建房,少数部委历史原因留有地块的也能够自建,如全总,中央党校;
& & 中央国家机关的房子由国管局负责,部分部委自有地皮也能够自建(这种情况现在较少了);
整体上而言,中直机关分房相对比国家机关容易,但是就每个系统内部各部委间,也有天壤之别,受人数、领导强势与否、受重视程度不同而各不一样,如果有实力到中纪委、中办、中组部、国办等单位,房子还是容易解决的,短则1,2年,长则4,5年,都是能解决的,但是其他部委就真不好说了,僧多粥少,等个10年分不上也相当正常。有的单位能分上公租房,这也算是相对不错的了。
& & 第三个问题:两地分居怎么办
& & 这个目前都没辙,单位一般不管,看领导是否愿意帮忙出面给介绍个工作了,即便有,这种工作一般也不怎么样,配偶如果在体制外还好说,来北京自谋职业就是了,如果在体制内,现在根本不可能调进来,借调都挺难,辞职还是两地分居,必须作出决断。所以,如果配偶在外地体制内且能力比较一般的,真心不建议折腾到北京来,否则两人收入加起来一万来块,还要租房养孩子,日子太拮据,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如果没对象的,可以来了北京再找,要求不是太高的话部委里未婚男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 & 第四个问题:衣食住行
& & 这块比较杂,总体来说,衣服主要靠网上买,大商场太贵。吃饭要求不高的话其实开销不大,平时单位食堂,一天也就几块钱,周末自己买菜做饭也挺便宜,偶尔出去打打牙祭也基本团购,花不了多少钱。单位没解决宿舍的话,住宿是最大的开销,单位附近的房子房租都比较高,整租/月的都有,接近或大于全月工资根本租不起,合租最起码也要3000,一般都选择远一些的地方跟人合租,通勤时间单趟1个半小时以内都是能接受的,这个距离的合租单间都有,看你选择了。租房时尽量避开东北二房东或者所谓代理,否则坑死你没商量。不差那点中介费的话,还是通过链家、我爱我家来找房子吧。住的远一点不怕,早上早点出门,避开早高峰,地铁公交都有坐位,6点半以前的公交速度和坐地铁差不多,晚上早睡早上早起,车上可以玩玩手机,看看视频。
& & 以下是9.12更新的内容
& & 第五个问题:收入到底怎么样
& & 30岁左右的正科扣除完各项所有到手7000左右,另有大约2000公积金(单位和个人各交1000),40岁左右的正处长大概有9000的到手收入+2500左右的公积金,如果有房子不租房的情况下,还是勉勉强强说得过去的。如果要租房子,到手收入差不多直接减去,那就比较拮据了。其它额外的奖金福利一分钱都没有,千万不要抱有幻想。少数单位(如中办)有值班费,以常年不回家为代价,每月大概能多拿到1,2千。作为屌丝阶层的我们没有家底没有高工资,要想过上小康日子,只有寄希望于另一半。
& & 第六个问题:上升空前如何
& & 个人觉得,人数多竞争激烈的部委,正处级退休是大概率事件,比如中办。人数少,竞争相对少的部委,退休基本都能混个副局级,当然,实力特别强的,正局级也是有机会的。或许基层的朋友们很羡慕,但是我要说的是,局级在北京算不上什么官,一样挤公交地铁菜场买菜,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并不强于地级市的正处级和县里的正科级,在八项规定之前,确实有些处级、局级实权干部过得比较滋润,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以后也不会再有。如果在基层,实在混的不太好的朋友,可以考虑到部委来换一种生活,至少生活基本有保障,下一代有个稍好一点点的起点,但是如果在老家生活滋润,有车有房,上班又近,经济无压力的朋友,真心不建议折腾到北京来。
& & 以下是9.13更新的内容
& & 第七个问题:孩子上学怎么办& &
& & 参加遴选的朋友,不少都已经结婚生子了,来到北京工作,孩子的上学也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根据我的了解,把目前关于孩子上学的事情跟大家介绍一下,不一定完全正确,只供参考。遴选进入部委后,孩子的户口跟随大人可以迁到单位落集体户口,大部分部委都在西城区,上单位附近的公立幼儿园还是挺不错的,有一些部委有幼儿园,如中组部、全国妇联,附近中直系统的也很多选择到那去。上小学就会比较头疼了,这些年北京小升初政策变化频繁(小学对应中学九年一贯),导致学区房价格暴涨,已经远远超过工薪阶层购买能力。原本一些单位集体户口能上的学校,也因优先满足周边学区房业主子弟,而无法满足单位集体户口小孩。有时候单位领导会出面协调一下,或许能够上,但是现在的趋势是,集体户口上好学校越来越难。最后,很有可能被动接受调剂入学。好在西城区的学区整体都还可以,凑活也能上。由于北京的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各区之间教学水平差距很大,请务必把户口留在东西城。咱们外地,特别是高考大省的朋友通常觉得北京上清华北大容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北京高考的题目确实容易,大致相当于外地高中会考的难度,如果您的孩子在东西城、海淀等地读高中,上个211/985还是比老家容易很多,但是如果要上清华北大,绝对不比老家容易到哪去。北京这边优秀的孩子太强了,高中生可以发SCI论文,还有能自行研发卫星的(参见这两天大大去八一中学)。
& & 以下是9.15更新的内容
& & 首先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顺便补充一下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还是房子的事情。
& & 第八个问题:哪里还在盖房子
& & 我个人在中直系统,国家机关那边大体上知道一点点,大郊亭的刚盖好,大概能满足8-10年前进入国家机关的(不同部委情况差别很大,只能说大概是这样),他们最近在西三旗拿了一块地要等到出房子还要起码五六年。中直系统上半年洋桥的房子已经分到各部委了,售价为11000左右,目前正在分。小关北里开始施工了,不过据说都是大户型的,咱们小兵就不要想了。园博园那边去年拿下了一块地,现在进展没听到什么消息,据说在中央党校那边拿地了,不知道是否属实。自从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全国就只剩下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盖房子了,这个政策延续了十多年很有可能要取消,但是具体时间点未知。所以,如果来北京的话,家里条件不是那么差的话,来了北京在远地点的地方可以先买个小一点的房子,万一真的很多年分不上,甚至政策取消,咱都有一个保底的。
& &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我知道的一定尽力解答,祝愿大家无论是否考上,都能够生活安定,美满幸福。
才智币 +50
希望能继续发布更多的原创哦
发表于 16-9-7 13:12
感觉生活好压抑!
发表于 16-9-7 13:14
问下楼主,外地单身狗遴选去了中央部位,找个当地土著结婚容易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 16-9-7 13:19
下面是我个人观点,一般本地的女孩不太想找部委的,如果能找到,我觉得你得在北京有房,如果没房,除非那个女孩自身条件也不高,否则没什么概率。我知道的部委的很多都是找的银行、央企这样的配偶,一方稳定,另一方能挣的多一些,否则生活质量太低。要知道现在私立的幼儿园都4、5000一个月,还不算孩子吃玩,一个人工资就搭进去了。去公立幼儿园,也要送老师东西,背着抱着一边沉。这都是很现实的经济问题。另外就是,我知道的部委很多外地考到北京的人,也都家庭条件比较好,就是人又优秀,又不怎么缺钱。以上是我个人观点。
发表于 16-9-7 13:25
[发自移动版]
djie116 发表于 16-9-7 13:14
问下楼主,外地单身狗遴选去了中央部位,找个当地土著结婚容易不
找个普普通通条件一般的北京姑娘还是可以的,白富美不用幻想了。
发表于 16-9-7 14:04
能说说工资情况吗?
发表于 16-9-7 14:12
能说说工资情况吗?
扣完各种到手7000多点,如果算上取不出来的公积金,相当于全部9000多点。8年工龄主任科员。
发表于 16-9-7 14:16
客观真实,感谢楼主分享。
发表于 16-9-7 14:22
扣完各种到手7000多点,如果算上取不出来的公积金,相当于全部9000多点。8年工龄主任科员。
主任科员8年是不是这个意思?
发表于 16-9-7 14:25
主任科员8年是不是这个意思?
应该是八年的工龄,现在是主任科员。
发表于 16-9-7 15:19
其实也就是这个实际情况
考上 将要考上的期待远远大于实际的工作状态
发表于 16-9-7 15:19
问楼主:党群机关,像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这样的分房相对容易一点吗
发表于 16-9-7 15:31
非常感谢楼主的解答,请问在部委职务晋升怎样?比如从主任科员到副处级,需要几年?是按资排辈吗?从副处到正处呢?到副厅级基本上都是看造化了吧?
若在部委,一般差不多的都什么级别退休呢?再次感谢!!
发表于 16-9-7 15:48
问楼主:党群机关,像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这样的分房相对容易一点吗
民主党派基本不要幻想了,能弄个公租房就谢天谢地了。
发表于 16-9-7 15:50
非常感谢楼主的解答,请问在部委职务晋升怎样?比如从主任科员到副处级,需要几年?是按资排辈吗?从副处到 ...
到正处级之前,只要你不是太差,基本都按资排辈。后面就看运气了,有时候人少的部委会有优势,人多的强势部委比如中办到副局就比较难,中办压人比较厉害。
发表于 16-9-7 15:54
最高检、最高法这类单位归哪分房子?
发表于 16-9-7 16:10
民主党派基本不要幻想了,能弄个公租房就谢天谢地了。
这么惨?没有分房的幻想那还考什么
发表于 16-9-7 16:17
这么惨?没有分房的幻想那还考什么
有家里有实力的,为了个人前途考呗,有吃苦的准备也行。
发表于 16-9-7 16:38
大家在选择报考单位前还是要好好咨询一下,不是听起来高大上的单位待遇就好,也不听起来弱势部门待遇就不好,像全国总工会、国家档案馆基本2年就能分到房子。如果是结婚有娃儿的,一定有比较靠谱的人生规划,因为遴选来了就没有回头箭,两地分居、房子、孩子上学这些都是你不能逃避的现实问题。单身的可以放手一搏,部委的平台毕竟宽阔。祝福大家!
发表于 16-9-7 16:44
民主党派基本不要幻想了,能弄个公租房就谢天谢地了。
有公租房也不错啊,关键有么?
GMT+8, 16-10-22 10:18
Powered by Discuz!-----------
见本贴第十楼 《教育部澄清未废除985、211 将突出绩效原则》
教育新闻新京报 [微博]
更正:感谢七楼作者:@tnt1860
时间: 08:53:00 信息提供
  新京报讯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其中,有高校中层干部透露该校“985”工程新款项仍在进展中。
  有教育部内部官员昨日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国家既没有说不做,也没说下一步该怎么做。”
  【网传源头出自中南大学校长讲话】
  网上传闻多援引了中南大学校长在该校2014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作为“取消论”的佐证。
  中南大学新闻网公布的讲话,根据张尧学的讲话录音整理。张尧学在谈到该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太少时,提到为何要重视ESI表示,“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
  而中南大学是国家首批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其校长说法是否可信?
  “去年(学校的)‘985’已经到期,新一轮建设还没有启动。”昨日,张尧学接受新京报记者电话求证时指出,目前,教育部和财政部在研究制定相关规定,“可能会按照国家需要、学校办学好坏拨款。”
  【教育部表示将正式回应此事】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985工程”相关规定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而“211工程”的相关规定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昨日,包括张尧学在内的多名受访高校人士均证实,截至目前,还未收到有关废止“985工程”、“211工程”的文件。
  一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处处长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的‘985工程’也没说停止,新的款项还在进展中。”该校也是入围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
  对于该传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昨日未做正式回应。由于在京国家部委尚在“APEC假期”,续梅表示,将对本报答复此事。
  一名教育部官员昨日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就其了解到的信息,目前,“教育部既没有说不做,也没有说下一步怎么做——是继续做‘985工程’,还是操作类似985精神的新项目。”
  其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有关文件精神,各入围高校已被要求研究制定各自从2010年起,面向2020年的“985工程”总体规划和改革方案。其中的重点是学校年的“985工程”建设规划和改革方案。
  ■ 分析
  【“‘211’‘985’取消或启动新项目均正常”】
  上述科研处处长介绍,“985工程”和“211工程”都是国家通过经费投入支持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其中,“211工程”侧重以学科为重点支持,目前,有112所高校入围;而列入“985工程”的高校数量较少,目前共39所,资金使用更为密集,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希望整体提升入围高校的办学实力。
  他认为,即便网上传闻成真,乃至未来,国家启动新的“985后”高校建设项目,都是正常的。例如,为落实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的“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就是另一种国家重点项目,意在通过打破现有学科、行政格局局限,在关键领域上通过协同创新取得突破。
  由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已暂停“招新”,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当前,没被纳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就希望能在“2011计划”协同创新平台申报上取得突破。但上述教育部官员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是投资高校整体,但“2011计划”主要投资的是协同创新平台,范围显得小得多。
  该官员认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精神,未来,教育部将逐渐减少专项经费拨款,以增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另一名要求匿名的985工程高校内部人士也透露,在学习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也发现,有高校已提出,希望国家将“985”“211”等类似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转为日常拨款,由高校自行统筹划分,算是政府在高校拨款改革上放权给高校的尝试。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更多
  手机复制失败,内容谁自己网络找来贴上吧。  
  该洗牌就洗牌吧!
  @楚贝勒   学雷锋,做好事,贴过来  据悉,2014年中国已低调废除211工程与985计划。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中国科大似顿生危机感,正布局综合改革谋出路。  多个渠道的消息表明,中国政府已低调废除211工程、985计划,今后将根据大学的绩效来分配资源。5月12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网络被公开,他称“因为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  985废除后,中央今后将根据绩效分配资源。各名校被要求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国家将在2017年进行期中考试,根据绩效分配一次资源,锁定若干高校重点支持;2020年期末考试,将支持若干所大学“常态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校领导向教授们解释“若干所意味着,肯定不会超过10所”。  211工程与985计划指的是中国政府针对大学的认证与资源分配(用“黑”话说:就是有资格优先吃肉啦,没资格站一边喝西北风去^_^)  211工程:面向21世纪,中国政府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第一批211工程高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与南京大学首批进入。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包括中国科大),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于是引入动态竞争机制,在非985工程高校且是部属211高校实施“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明确表示,“985工程”、“211工程”已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高校加入这个行列。2014年,中央低调废除以上两个计划。  相关阅读
  这新闻出来好久了吧?不设不等于没了高低之分,这是否就能把名不符实的踢出去了,然后给出名实相符的教学科研和毕业生就业水平?
  今天凤凰新闻
  新京报讯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其中,有高校中层干部透露该校“985”工程新款项仍在进展中。  有教育部内部官员昨日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国家既没有说不做,也没说下一步该怎么做。”  【网传源头出自中南大学校长讲话】  网上传闻多援引了中南大学校长在该校2014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作为“取消论”的佐证。  中南大学新闻网公布的讲话,根据张尧学的讲话录音整理。张尧学在谈到该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太少时,提到为何要重视ESI表示,“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  而中南大学是国家首批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其校长说法是否可信?  “去年(学校的)‘985’已经到期,新一轮建设还没有启动。”昨日,张尧学接受新京报记者电话求证时指出,目前,教育部和财政部在研究制定相关规定,“可能会按照国家需要、学校办学好坏拨款。”  【教育部表示将正式回应此事】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985工程”相关规定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而“211工程”的相关规定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昨日,包括张尧学在内的多名受访高校人士均证实,截至目前,还未收到有关废止“985工程”、“211工程”的文件。  一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处处长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的‘985工程’也没说停止,新的款项还在进展中。”该校也是入围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  对于该传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昨日未做正式回应。由于在京国家部委尚在“APEC假期”,续梅表示,将对本报答复此事。  一名教育部官员昨日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就其了解到的信息,目前,“教育部既没有说不做,也没有说下一步怎么做——是继续做‘985工程’,还是操作类似985精神的新项目。”  其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有关文件精神,各入围高校已被要求研究制定各自从2010年起,面向2020年的“985工程”总体规划和改革方案。其中的重点是学校年的“985工程”建设规划和改革方案。  ■ 分析  【“‘211’‘985’取消或启动新项目均正常”】  上述科研处处长介绍,“985工程”和“211工程”都是国家通过经费投入支持高校建设的重点项目。其中,“211工程”侧重以学科为重点支持,目前,有112所高校入围;而列入“985工程”的高校数量较少,目前共39所,资金使用更为密集,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希望整体提升入围高校的办学实力。  他认为,即便网上传闻成真,乃至未来,国家启动新的“985后”高校建设项目,都是正常的。例如,为落实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的“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就是另一种国家重点项目,意在通过打破现有学科、行政格局局限,在关键领域上通过协同创新取得突破。  由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已暂停“招新”,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当前,没被纳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就希望能在“2011计划”协同创新平台申报上取得突破。但上述教育部官员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是投资高校整体,但“2011计划”主要投资的是协同创新平台,范围显得小得多。  该官员认为,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定精神,未来,教育部将逐渐减少专项经费拨款,以增强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另一名要求匿名的985工程高校内部人士也透露,在学习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也发现,有高校已提出,希望国家将“985”“211”等类似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转为日常拨款,由高校自行统筹划分,算是政府在高校拨款改革上放权给高校的尝试。
  上海高考2016年取消一本二本,看好低分进复旦历史系,哲学系!
  取消1本2本,这可是个大事。
  教育部澄清未废除985、211 将突出绩效原则  [摘要]教育部对取消“985工程”、“211工程”的传闻进行了否认。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透露,“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昨晚,教育部(微博)对取消“985工程”、“211工程”的传闻进行了否认。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透露,“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新京报昨日报道,近日,声称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211工程”、“985工程”的传闻在网上“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正式文件,教育部方面表示将对此进行回应。  先后实施“211”、“985”等重点项目  昨晚,教育部新闻办在其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上均对传闻进行内容相同的回应。  在回应中,教育部表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而国家已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211工程”和“985工程”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正式启动。到了2011年全国“两会”上,据中新网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两个“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其中,“211工程”涵盖112所高校,“985工程”涵盖39所高校。  袁贵仁称,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实施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高校中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并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今后将突出绩效原则  昨日,教育部的官方答复透露,“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其实,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已有类似表述。教育部官网在要点中明确提及,“统筹实施‘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有舆论认为,“废除”两个工程将从政府经费拨款角度,促使公办高校竞争回归公平,而将经费拨给高校支配的思路,也将促使高校拨款制度改革,向着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方向前进。  而教育部昨日透露的思路是,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针对《新京报》记者对211、985工程是否取消的消息采访,逼迫教育部迅速表态。教育部的表态是“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教育部的表态信息量很大,算是正式表态证实了“211、95工程”正式终止。下面解读一下;  1、强调战略引领:就是指当今中央制定的“国家急需,国际一流”2011计划战略。  2、突出绩效原则:就是指“2011计划”中的资金支持和学校办学绩效结合的原则。办学好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3、鼓励改革创新:就是暗示现在是全新的一届中央领导,有自己的思路,会改革创新,就是在胡主席任期 快结束时确定的,由习李政府开始实施的“2011计划”。  4、避免重复交叉:明确表明了2011计划和211、985是有重复的,但是战略不一样,所以会有2011计划取代 211、985工程,或者说2011计划是985、211工程的修订继承和继续。隐含国家资金有限,不可能同时进 行多个工程。  5、提高集成效益:暗示211工程、985工程没有把绩效原则纳入。集成,多个单位协同。现在2011计划已经纳入了绩效原则,改革创新了。  6、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呼应了习主席“五四青年节”在北大的讲话和2011计划的内容,间接证明未来办学采取5+2011模式。5就是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再就是推动“国家急需、国际一流,绩效结合”的2011计划。  7、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解释为终止,而不是废除,废除是否定的意思。就像实施211工程,不存在废除78年中央圈定的88所重点大学一样。  分析:已经启动的“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不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这个计划对管理好、富于创造力、出成果并能将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国家急需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校,将获得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而对那些花钱多绩效不好的高校,将减少资金的支持。国家有一套考核办法和资金支持计算办法。
  以上为转载。  /dpool/blog/s/blog_acc720f30102v74d.html
  不觉明厉。  
  2011,大包子。  
  高铭佑:别让211、985成了“以工程论英雄”  网易军事日 17:41  昨天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并指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昨晚,教育部正式给出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11月14日《京华时报(微博)》)  近日,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的科技工作会议发表言论称“现在国家把‘985工程’和‘211工程’取消了。”此言论一出现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民众关于“211工程”和“985工程”存废的热烈讨论。  事实上,关于这两项工程存废的矛盾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目的是以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方式提高中国高校办学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两项工程在实施以后,确实取得了应有的成效,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然而,然而国家对985和211高校不但在政策、经费上有很多倾斜,就连毕业生找工作也更容易,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把“985、211院校毕业”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近几年,这些不公平因素持续发酵,造成了普通高校和学生的诸多不满。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211工程”和“985工程”在设立之初是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经过多年的推行,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结构还需优化,但985和211工程贡献很大,目前我国已有高校开始迈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这种集中财力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尽快提高办学水平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目前,德国、日本等国也在效仿这种做法。  究其根源,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反对的声音,是一些高校和企业对这两项工程的误读。一方面,“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让一些有条件的大学的办学水平先提升起来,进而通过这些高校“先进带后进”整体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一些普通高校将其误读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并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将这两项工程视作了学校的“评定标准”,由此引发了“以工程论英雄”的错误思想。  任何一项完善的政策都有其发展的过程,虽然当前“985工程”和“211工程”确实引发了一些问题,但我们不应因这些瑕疵就无视了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只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信在两大工程的引领下我国的高校教育水平会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以後怎樣,慢慢看吧!  中國的事,一切都可能。  
  燕大成材率为什么这么高?   陈远 南方周末  1979年邓小平访美,代表团21人,其中就有7名当年的燕京学生。在医学界执牛耳地位的曾宪九、吴阶平、吴蔚然,作家冰心、许地山、凌淑华,演艺界的孙道临和黄宗江等等都是出自燕京大学。  当时燕京大学一个老师带三个学生,这个比例在今天如工业流水线一般的大学里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师生比例之下,使得燕大的教育在传授方式上不像是现代化的大学,反倒像中国传统的书院。  前不久,我受邀去北大国务院发展研究院去分享研究燕京大学的心得,席间,杨壮院长问到一个问题:燕大的成材率为什么高?  我一愣,这个问题我虽然在研究中有所注意,但却从没刻意思考过。驱使我花费十多年的时间来研究燕大的动力,与其说是因为其成材率,倒不如说是燕京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燕京精神”感染和熏陶了我。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我要解决它。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开明程度的提高和相关研究的推进,社会各界人士对燕京大学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燕大的成材率实在是太高了。这所曾经在世界上名誉一时的大学,存在的时间只有33年,毕业生人数近万人,却给各行各业培养出了最尖端最优秀的人才:以代表中国科技最高学术水准的中科院和工程院而言,燕京就出了57个两院院士。在医学界执牛耳地位的曾宪九、吴阶平、吴蔚然、黄家驷、方圻都是出自燕京的医预系;大家耳熟能详的萧乾先生出身于燕大新闻系,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派出的三位记者也竟然都是燕京同窗;燕大出过的外交人才更厉害,做过外交部部长的黄华,曾经为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南,还有负责澳门回归事务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陈滋英,都是出自燕京。1979年邓小平访美,代表团21人,集中了当时的中国精英,其中就有7名当年的燕京学生。  其他领域,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家冰心、许地山、凌淑华,演艺界的孙道临和黄宗江,以及物理学家袁家骝、英国籍女作家韩素音、曾经担任过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刘子健等等……  对比与燕大的成材率,再想想常常盘桓在人们耳际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人才?不由得让人生出一身冷汗。  燕大的成材率如此之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1燕大有钱,延请名师  虽然说燕大在创办之初一文不名,但在司徒雷登往返美国十余次后,为燕大募捐到了足够的金钱来支撑其发展。正巧那一时期北洋政府增加军政费用,克扣教育经费,国立大学的教授们常常“三两个月才能领到半个月的薪俸”。成立之初的燕大,正好借此时机,将一批名师云集燕园:国文系有吴雷川、钱玄同、周作人、钱穆、沈尹默、马衡、陆侃如、顾随……历史系除了洪业,还有陈垣、梁启超、张星烺、容庚、张尔田、邓之诚、许地山、顾颉刚……社会学系有陈翰笙教授“农民运动”,吴文藻教授“社会学原理”,严景耀教授的“犯罪学”和“监狱行政”,雷洁琼教授的“社会福利事业”……  当然,对于燕大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司徒雷登在燕大甫一创办就延请过来协助他的刘廷芳和洪业。此二人各有擅长,刘廷芳长袖善舞,在教会内外乃至留美学界交游广阔。他自称不善筹款,却深谙罗致人才之道。为燕京大学文史奠基的洪业,就是由刘廷芳招募到燕大的,燕大其他名师如陈垣、简又文以及赵紫宸的到来,也全赖刘廷芳的努力。洪业尤其值得大书特书,在笔者看来,在20世纪的历史学者当中,气魄之大和眼光之深远,鲜有出其右者。据刘子健回忆,洪业培养历史人才是很有计划的,主要是断代史。他鼓励学生中郑德坤研究考古,齐思和研究春秋战国,瞿同祖研究汉代,周一良研究魏晋六朝,杜洽研究唐代,马家昇研究辽代,聂崇岐研究宋代,翁独健研究元代,王伊同研究南北朝,房兆楹、杜联喆夫妇和王钟翰研究清代。此外,研究佛教史的陈观胜、治方志的朱士嘉、治上海交通史的张天泽、研究制度史的邓禹嗣也都悉出洪业门下。这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皆可谓不朽。  1954年,司徒雷登的自传写成之后,请胡适作序,胡适在序言中专门提到洪业:  我在北京大学既与燕京大学为邻,对他的成长一向非常关心,我相信司徒雷登领导燕大成绩那么可观,主要有两个原由。第一,因他与同人建立这伟大的学府一切有机会从头做起,包括校舍的设计建筑,让这中国十三个基督教大学中规模最大的学府,享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第二,因燕大成为一个中国本色的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成立后,燕大的本国学术变现的尤其优越,这是在基督教大学中很特别的。  我趁此向燕京的中国学人致敬,特别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的中文图书馆,出版《燕京学报》,而且创办了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丛书,功劳特别大。  2还是有钱,师生比例优  正是有了充足的财力,使司徒雷登有底气做到为了保持学校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在燕大保持了比较优良的师生比例,在燕大历史上,始终没有打破1∶3的师生比例,以至于不少人把这一点作为批评燕大贵族化和低效率的理由。  一个老师带三个学生,这个比例在今天如工业流水线一般的大学里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师生比例之下,使得燕大的教育在传授方式上不像是现代化的大学,反倒像中国传统的书院。  燕大创办之际,正赶上国内的国立大学的发展高峰,清华和北大仿西方学制已经展现出一流大学的面貌。然而正是在此背景下,以胡适为代表的一干知识分子却不乏忧虑,他们以为中国的传统书院中,蕴含了真正自由与创新的传统: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所以书院与今日教育界所倡道尔顿制的精神相同。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胡适在其母校清华建议仿书院旧制成立了国学研究院。也正是有了如此优良的师生比例,上文所提到的洪业,才有可能为其学生一对一的量身打造其专业方向,开启门径之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惟历史系如此,社会学系、国文系等等莫不如此。  3还是有钱,国际化程度高  作为教会大学,燕京教育,自有其独特性。西方教会的办学背景使之在国际化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燕京大学尤其如此,燕大在早期以及后来发展时期的教职员聘任上,除了中美人士以外,司徒雷登还格外注意英、法、德、丹、意、日等国籍的人才。  而且,燕大在聘任教师时,并不把个人的种族、国籍、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当做衡量标准,而是把学识放在首位。正是有了充足的财源,保证了司徒雷登的底气。比如燕大的新闻系和社会学系,都是在西方人的主导下成立的。1922年,燕大首度计划把新闻系列入学科建设的日程上,据当年燕大档案记载:“2月,请贝思(C.D.Bess)来新闻系教学三年。”贝思是当时美国合众社驻北平记者,但当年计划落了空,贝思没有请来。于是司徒雷登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联系,那里有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向燕大提出聘用聂士芬(Vemon Nash),去协助燕大创办新闻系。1924年的秋天,聂世芬携全家来到了北京,与燕大另一位美籍教授白瑞登(R.S.Britton)一起筹建燕大新闻系。在聂世芬的推动下,燕京大学联合密苏里大学,成立了密苏里—燕京新闻学院。作为亚洲“第一所完全的新闻系”,它所提供的毕业生成为中国当时新闻界的重要力量,抗战时期,驻世界各大城市的记者如任玲逊、汤德臣、卢祺新、徐兆镛、沈剑虹等等,几乎是清一色的燕京人。  燕大社会学系则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驻华同学会步济时(J.S.Burgese)、埃德敷(D.W.Edwards)倡议发起。在步济时的主持之下,燕大社会学系,“成为美国深入中国社会的一个新基地”,同时也很快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和教学这一领域内的佼佼者。后来由吴文藻先生在社会学系主导的导师制,则请到了牛津大学副校长林赛博士(A.D.Lindsay)的儿子林迈可(Micheal Lindsay)出任导师。燕园里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教师,也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据1938年12日《燕京新闻》记载,外国留学生人数为4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苏联、丹麦等等。  4国际化不等于西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燕大的国际化,与当时清华的西化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清华当时的西化,简要言之,是一切向美国看齐,正如1920年罗素参观完清华所感受到的那样:“清华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而燕京的国际化则是有更为宽阔的视野,正如一位教会人士在1939年给司徒雷登信中写到的那样:“我不知道地球上是否还有另外一个地方,会有如此多类型的人们如此欢乐地生活在一起……我如此热爱燕京。”  在司徒雷登看来,传教士、教会和教会学校不应该单纯地教授人们信仰宗教、背诵教义、遵守教规,而是应该教会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在教义的指导下解决复杂的人生及社会生活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在燕京大学的办学过程中,司徒雷登实践了他的理念,在之后的许多年,“燕大一家”的观念几乎深深根植于所有燕京人的生命里。“可爱的社区”,这是包贵思女士称呼燕京的说法。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男人还是女人,都重复使用这一称呼。在燕京生活中,“这种社区团队精神的确十分突出,它影响着社区成员的个人性格和道德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对燕京社区长期忠诚的特有品格”。  如此多的国家的人们在燕京这个“可爱的社区”汇合碰撞,和而不同,践行的正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一价值谱系的光照之下,燕京大学在其存在的三十三年里一直践行着“人”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让人成为机器,而是使之成为“人”,这才是燕京大学教育的核心。  行文至此,或问曰:难道你总结燕大成材率如此之高的原因就是有足够的金钱?答曰:是,又不全是。如果仅仅是因为有钱,今天的大学难道没钱吗?尽管国家教育投入占GDP4%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但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大学比过去,简直是有钱极了。看来有钱不是问题,问题是:钱怎么花?今天的校长,看起来权力大极了,有时大到连学生宿舍的一个厕所都要过问,但另一方面,办学的权力又远远不够。  近年来,国人对民国教育关注多多,其实,当我们亟亟去梳理过去的教育为什么成功的时候,我们已经悖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是恒久的事业,教育是不朽的事业,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功,只有把教育立足于立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人才,否则,就是工具。在这个层面上审视当下的教育,我们已经走到教育的反面。“钱学森之问”,其实没那么深奥难解,我们不能指望沙漠上可以结出艳丽的花朵。  
  书房·话题 | 陈平原:上北大还是上港大?   新周书房  「新周书房」的微信号:NeweeklyBB  普通大学和985、211大学的待遇相差悬殊,普通高校的教授稍有名气就会被重点大学挖走。陈平原甚至知道有位校长去教授家扛煤气罐,就为能把人留住,但最终对方还是走了。“学校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师资差距越来越大,普通学校根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  陈平原:上北大还是上港大?  文 | 宋诗婷  香港不是一个能出现李嘉诚的时代了。而在内地,我们的社会还在动荡,年轻人还有一夜成名和飞黄腾达的幻想,他们身上有香港年轻人不具备的豪气和激情。  每年夏天都是人们围观“学霸”的高峰期。2014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一年前,她退学港大,引发社会对两种教育体制的讨论。一年后,她又以666分的成绩如愿成为北京大学的中文系新生。  “说实话,我很担心她来了以后会失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他刚刚在内地出版了新书《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这一年间,多次有人向他征求对刘丁宁事件的态度。在他看来,这件事的发生与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关:“香港大学没有辅导员制度,教授上完课就走,学生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如果能及时有效沟通,退学或许不是唯一解决方案。”  20多年来,陈平原游走世界各地,曾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因而有更多机会观察世界各地的高校机制。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他最了解的两所高校:前者是他迄今为止工作7年的地方,后者是他获取博士学位并长期任教的母校。  香港学生请病假会事先通知教授,并出示病历证明所言非虚,内地学生“大多数就直接不来了”。  陈平原眼中的北大学生“气势如虹,很有精神,把才气都写在脸上,张扬,读书刻苦”,而港中大的学生“勤奋且规矩,很早就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意识”。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意气风发,喜欢谈论理想、文化和政治,而港中大的学生很少谈论理想,课堂上“一旦脱离技术问题,听众便反应漠然”。  北大  “校园里意气风发的基本都是内地学生。”陈平原说,今天在香港念书的内地学生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束手束脚的样子,“我更了解的是研究生。他们大多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顶尖大学,家庭条件也很好,思维活络,视野开阔。坦白讲,在香港的内地学生普遍比本土学生优秀。以前,香港学生还有英文好的优势,但现在,内地学生的英文也很好,语言不再是障碍了。”  港大  两地学生的气质差异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在这样一个制度稳定、结构稳定的社会里,年轻人很难有白手起家的机会,这不是一个能出现李嘉诚的时代了。而在内地不一样,我们的社会还在动荡,年轻人还有一夜成名和飞黄腾达的幻想,他们身上有香港年轻人不具备的豪气和激情。”  思想上的差异表现在学业上就是,香港学生谨小慎微,学术训练扎实,内地学生则才华横溢,眼高手低。陈平原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在香港,学生请病假会事先通知任课教授,并在见到教授时再次向对方解释,甚至会主动出示病历以证明所言非虚。而内地学生很少有如此严谨的作风,“大多数就直接不来了,打电话请假的都很少”。  针对两地学生的差异,陈平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取长补短:“在北大着重的是‘训练、才情与舞台’,在港中大则更多地讲述‘学者的人间情怀’,勉励其重建志向。”  陈平原知道有位校长去教授家扛煤气罐,就为能把人留住,但最终对方还是走了。  如今,在北大和港中大的校园里游走着一批履历相似的学者:内地背景,海外经历。“这几乎是现在内地和香港高校一致的用人标准。”陈平原说,“如果说公务员是‘本地市场’,大学教授可以说是‘全球市场’。”  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教授的薪资制度差别很大。身处两种制度中,陈平原对此体会颇深:“在香港,八所公立大学的教授收入几乎持平,教授在各个大学间流动主要考虑学校名气和科研条件。但在内地,多数教授的流动是生存所迫。”  普通大学和985、211大学的待遇相差悬殊,普通高校的教授稍有名气就会被重点大学挖走。陈平原甚至知道有位校长去教授家扛煤气罐,就为能把人留住,但最终对方还是走了。“学校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师资差距越来越大,普通学校根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  陈平原曾提及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会议:“应邀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组织的国际会议并做主旨演说,开幕式上,校长开口就是‘尊敬的陈平原教授’,让我大吃一惊。”之所以受宠若惊,是因为在内地,没有教授可以得到这般待遇。内地的原则是“先实职,后虚衔,再退休,以官阶大小为序”。这个细节折射出内地高校官本位的校园文化,“行政化”的高校体制渗透到教师招聘、管理、学生工作等各个层面,“是今天的内地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  在教育制度的作用下,即便同是内地背景的教授,分散到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后,教学风格也截然不同。“在内地高校,越好的教授授课方式越是演讲式的,学生听得热闹,教授讲得也high,实际收获却有限。香港高校讲究分享和讨论,教授要有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目前,陈平原在香港授课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其中一门讲论课上,学生就自己的论文发言50分钟,导师用相同的时间与之交流点评。  香港高校为内地所称道的国际化优势正在减弱,更多优秀学生选择去欧美国家接受本科教育。  北大好还是港大好?陈平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就师资水平来讲,书中态度鲜明:“我曾公开说过,香港、台湾、内地三地高校,若谈大学教师的平均水平,内地最低。我们不是没有好教授,而是没有合适的机制,来抵御或清除不合格的教师。”  但是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不仅仅表现在师资力量上。“北大的优势在于有内地这个靠山,能够网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讲座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点上,北大优于港中大。因为,“任何一个著名学者来中国,北大都是他不能错过的一站”。  香港高校为内地所称道的国际化优势正在减弱,更多优秀学生选择去欧美国家接受本科教育。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正在流失优秀生源,香港高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好在香港的国际学生多,质量也好于内地留学生,所以,他们在生源上的压力并不大”。  感受到压力的是香港学生,内地学生抢占香港教育资源这一问题被反复提及。他们认为,内地学生南下求学,抢占了本土教育机会,几年后,他们还将抢占香港学生的工作岗位。  陈平原在书中分析了香港高校的留学生构成,他认为,眼前的教育冲突远不如想象中棘手。“除了内地人,没多少人去香港买房子。但教育问题和房地产不一样,香港的留学生比例一直很高,内地学生不去,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来抢占资源,在这个环境里,大家都是公平的。和任何时期一样,香港人必须和全世界竞争。  
  美国为什么没有985或211大学?  日10:19
作者:王青
  网上逐渐传出新闻,国家已低调废除985和211高校,新一轮的拨款目前都没有下发。从各方的反应来看,虽然这个传闻还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是无风不起浪是肯定的。而且就算是985和211工程继续执行,有关方面对于高校改革的反思显然已经在进行了。  借助他山之石的视角,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有必要废除985和211工程,或是说,高校改革应该向哪个方向走。把目光转向我熟悉的美国,在大家反复谈论美国的教育如何如何之际,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美国的“重点大学”,美国所有的只是私立大学和公立/州立大学的分别而已。因为公立大学依靠政府拨款,在经费划拨和监管方面跟中国的大学才具有可对比性。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对比公立大学的时候,还是要时时把美国的私立大学扯进来,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才能够看得清楚。  美国的传统是私立大学,由个人或团体出资兴办,运行基本依赖于收来的学费。州立大学是后来兴起的,比如我的母校UCLA(洛杉矶加州大学)是在1919年成立的,那才不过是中国的“五四运动”的时代,跟哈佛(创办于1636年)近4百年的历史根本没法比。现在,美国的每一个州,至少有一套州立大学系统,而加州不但有举世闻名的加州大学系统(10所UC),还另外有一套加州州立大学系统(23所CSU),以及全美国在效仿的社区大学系统。美国的联邦政府也有若干大学,主要是军事学院,向为国效力的军人、退伍军人、打算参军的人和他们的家属服务的。  政府出钱办大学,首要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国人习惯了大中小学[微博]都是政府在办,可能根本就不会去想这个问题。答案竟然简单得出奇,就是要让符合大学入学条件、而又付不起学费的孩子有一个上大学的机会!加州大学系统(UC),就有7万5千名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这个数字是美国最高的,而且全部加大有一半的学生完全不付学费。就学术要求而言,UC的入学要求,是加州高中生最优秀的前八分之一,加州州立则是第二个八分之一,如果再加上没有入学门坎、学费比加大还要低很多的社区大学,有一个问题应该不需要多说了,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关于美国的负面报道,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一个美国孩子因为贫困而不能上大学的。其实,帮助社会里的大多数人、或是需要帮助的群体,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既然开门办学,就希望把学校办好,这样才能吸引优秀学生、学校的声誉和水平才能上去。加州大学在这个问题上,采用的是集中资金火力的策略。比财力,私立学校怎么都比不过政府的。于是加大把钱投在最昂贵的方面,就是科研。所以凭着加大这短短的历史,已经先后有50多名诺贝尔获奖者了。这样的实力,谁也不会小看。所以这些关键的UC,现在排名都很靠前。  反观中国大学的资金投入,国家是有一个美好愿望,就是希望重点投入,让985和211这样的学校能够脱颖而出。可是,这里缺乏了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我们的大学系统本身是没有竞争的,不存在生存危机。985和211跟过去的委属、部属重点大学的性质一样,就是大锅饭体制的产物,反正是国家单位,等着拨款就好了。就生源而言,反正是基于高考[微博]分数去“切”学生,越是重点、越得到投资,就越能吸引考生。这样没有竞争和生存意识的状态,自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国家在反思这个情况,在考虑资金的重新安排,但是却没有想到任何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不会有多大起色的。  美国的州立大学面临竞争,所以就有2个部门是中国的大学完全没有的:商业运行和市场推广。为什么要有商业运行部门(business department)呢,就是要决定怎么花钱,要报预算,要根据经费数额决定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比如,州立大学也收一些学费,而这些学费主要的用途是给贫困学生发资助了,在过去几年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商业运行部门就会特别对学校提出,要多招全额付学费的学生。道理很简单,如果招来的学生需要资助,学校“净”收入就减少了。商业部门就是看钱,其他的决定权才在行政。而在中国,商业运行这一块总是和行政搅在一起的,钱的事情自然就被权力制约了,所以钱花不出效率来。  至于市场推广就更重要了,这就是生存和竞争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政府又是在用经费的宏观杠杆在管理学校。美国最初是学生只要出很少的学费就可以上州立,市场部就是要去和那些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竞争。那时,政府的拨款是按人头给的,招来的学生越多,学校获得的拨款就越多。慢慢地美国开始推一个平权法案,就是学校的人种比例一个和当地人口比例一致,否则一些专门的经费就不能得到。这样,就会出现学校拼命去抢拉丁裔和非洲裔的好学生,因为他们够条件的不多。而亚裔呢,现在加大的亚裔在往40%走,而人口中的亚裔比例才10%左右,这样美国被迫放弃了大学入学的平权法案,而很多不明情况亚裔,还在喊受歧视了呢。至于到了最近,美国财政吃紧,对大学的拨款要和学生表现联系起来,毕业率、按时毕业率、受处分的比例等都换算成拨款系数,这样做市场推广和招生的部门就更辛苦了,还必须得招“好学生”才能确保学校的经费到位。  就在写这一篇文章的今天,加州州立的北岭校园爆发了抗议,抗议最近提出的加大和加州州立学费上涨的一个提案。州立大学经费不够了,唯一能打的主意就是学费了。反正有私立大学在做对比,目前像伯克利和UCLA这样一流的加大,本州居民一年的学费才1万3左右,对照同在加州的南加大USC(一年4万7)和斯坦福(一年4万4),加大还是有很大的“涨价”空间的。其实,中国的大学在经费改革方面,多收一些学费也是有益的。不要急着骂人,任何人或家庭交学费只是短暂的几年,而纳税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打破大锅饭,不但学生更珍惜上学的机会,广大纳税人实际上还省了钱了。  所以,不论985和211是否延续,也不论有关教育不平等的批评怎么说,政府对于高校的经费管理,更应该是杠杆式的,也更应该去照顾经济上需要援助的贫困学生。大学要有自主权,更应该有生存危机,要打破就是上面拨款、下面学生拼考试分数的不上进现状。而中国教育的改革,最大的症结还就是在高考。高考这个“八股”式的人才遴选制度,是高校吃大锅饭的基础。这个万恶的制度不从根本改变,经费怎么划拨,都是换汤不换药,反正各个学校都不会有生存危机,就是等着上面拨钱好了。拨得不够,还可以去闹、去叫,有时候地方政府还会出来补贴。  治本,才是关键。中国的高校需要的是生存竞争。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8zj21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