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语文初三课外文言文年级 文言文知识要点 !!...

全国各地重点高中:
全国各地杯赛:
您现在的位置: &
初中全册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归纳汇总
来源:学而思西安中考网整理&&&&&&&& 16:14:21
【导语】初中语文考试中,简答、默写以及文言文往往占据了试卷这座江山的重要位置,可是这一部分又是很多考生容易失分的要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考生们在复习时往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知识的总结比较零散,对此,西安中考网特意特意整理了初中全册(1-6册)语文文言文以及简答、默写的知识要点,供各位备考生们系统的复习该部分的知识点:
初中全册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归纳汇总
相关阅读: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中考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
编辑点评:
沪江中学学科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内容包括考试要求、解析、常见考法和典型考题的例子,希望对大家在文言文阅读上能起到一些好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例 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阴(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
  7.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8.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案:1.六一居士 北宋(或&宋&) 2.(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像鸟展翅的样子&)(2)开花,这里指滋长(或&茂盛&)(3)菜蔬(或&蔬菜&)(4)酒杯 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示例①: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6.(1)旧,旧的(或&原来的&&过去的&)(2)&边&(或&际&&边际&) 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8.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示例①: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都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示例②: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助读:
&&&&&&& 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题、6题考实词解释。最易错的是&翼然&&蔌&&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答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牛角&。此外,将&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蔌&,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蔌&字不常用。&觥&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
  第3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翻译。&山间之四时也&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译出。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4题考写法分析。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去考虑。滁人安乐,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欢,写&滁人乐&是为了引出&太守醉&,为下文作铺垫。从全文看,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此处也是一种烘托。
  第5题考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意概括。最易造成失误之处是对&醉&的理解及由此引发的感情体验,误认为作者是一种&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郁,看不到作者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积极生活态度。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其人生态度也是积极的。
  第7题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叙述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便说得不完整。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或&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
第8题考查阅读感受。开放性题目,可从&好学&的角度谈感受。如果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或者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就有可能失分。能结合自身谈感受,或能对借书、好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少时好学与后来大有作为的关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层了。
【典型例题透视】
例 观山水之美景
【甲】《游太和山日记》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庐山草堂记》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  ),如盖(  ),如龙蛇(  )&&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选文有改动)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摩,摩娑。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
  2.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7.翻译下边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答案: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 4.&竖&&张&&走& 5.&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最,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
透视&助读:
&&&&&&& 这是两位历史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
  甲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太和山即武当山,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内。山中殿宇规模宏大,自然风景绝佳。本文记叙的土地岭是又一处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徐霞客对山岭间的景致给予了清晰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记叙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环境,匡庐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庐山,自然是绝胜之境。
  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
  第1题考查文体意识,对古代散文文体&记&的把握。&记&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以记事为主,一种以写景为主。&记&通过记事或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提示&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最近似&很重要。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看,《游太和山日记》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这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相似;《庐山草堂记》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这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似。
  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的前提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前面的内容是粗略记叙行程中所到之处。这一句中先读懂&连逾&是&接连跨越&的意思,从这里起镜头掠过一片山岭,接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写,显出了几幅画面。写了桃李,写了山花,最后用&幽艳异常&收束,所以将句子断为:&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断开的每一处,都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连接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第3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溯:①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②追溯,是后起义。蹊:①小路;②蹊跷。及:①到达;②赶上;③比得上;④推及、顾及。 旦:①天亮;②(某一)天。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溯溪行&,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为&逆流而上&;&蹊径狭&,即&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屦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及&为&到达&;&昏旦&,即&傍晚和早晨&,所以&旦&为&早晨&。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熟悉它们的义项;在结合具体的文言句子进行解释时,注意选出符合上下文的义项。
  第4题考查主谓词语的搭配。所给的&竖&&张&&走&三个词语都是动词,必须明白和它们搭配的&幢&&盖&&龙蛇&是什么意思,接连三个&如&&&的本体事物是&古松&与&老杉&的枝柯。&幢&是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这里不是与建筑物有关的量词,&竖&可与其搭配;&盖&,古代称伞为&盖&,有遮蔽作用,所以与&张&搭配;&龙蛇&是蜿蜒行走的动物,可用&走&字作谓语。填入后,句子完整恰切地表达出对古松、老杉的形态描写。
  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
  第5题考查对阅读信息的提炼和文意把握。从&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中可以看出庐山草堂的位置。答&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题时要针对问题找准相应的句子,按照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并限定四字作答。
  第6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
 & 第7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点:其一,&介&字后面省去了&于&,翻译时要注意补上;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个地方&,说&草堂&反而不合适;其三,&胜绝&指&最美好的&;其四,&甲&,是&第一&的意思。词语的意思理清后,再将句子的意思理顺。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
&&点击查看专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相关文章
中考之前对所学知识点梳理是非常重要,不仅容易记忆学习,更主要的是可以让自己更有条理的进行各学科的复习。沪江中学学科网编辑在下文中整理了有关2014中考语文知识点训练,希望对同学们有参考作用。
最新2015初中语文知识点信息由提供。
CopyRight & 沪江网2015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建议采纳后可获得50沪元。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标点辨析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标点辨析,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文言文知识点:标点辨析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误,特分析如下: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时才更明晰。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218614.html
相关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茶香别院风——浮梁张激初中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上传: 刘菁 &&&&更新时间: 10:28:57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复习(九年级)
&&&& 作者:未知
&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如: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
  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4.感:(1)动词,感动。如: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5.观:(1)名词,景观。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二、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
  1&&(三)动词
  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斥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
  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副词
  有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兰)代词
  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5.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7.(《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三课外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