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nnar scopeAsplund建筑师的资...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普利兹克建筑奖原来如此
2011年第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在3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历史中,没有一个中国建筑师报名过这个世界顶级建筑奖项。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并不陌生,历届获奖者都是被熟知的同行,只不过他们生活在与我们所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全球经济的带动下,世界变小了,中国的建筑市场不仅养育了本土建筑师,也吸引了国际建筑大家。普利兹克建筑奖离我们越来越近,2011年4月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2年评委会名单,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非常建筑的张永和;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也将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将在北京举行。对中国众多的一线建筑师群体而言,普利兹克建筑奖将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成为可以被认同、被了解。可参与其中的、身边的国际奖项。 中国论文网 /2/view-630101.htm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来      “我们之所以对建筑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在世界上建了许多饭店,与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营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认识到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关切实在太少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生活在摩天大楼诞生的地方,一座满是像沙里文(LouisSullivan),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密斯(Mies van de Rohe)这样的建筑伟人设计的建筑的城市,我们对建筑的热爱不足为怪。1967年我们买下了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作为我们的亚特兰大凯悦大酒店。它那高挑的中庭成为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一个标志。很明显,这个设计对我们的客人以及员工的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说芝加哥的建筑让我们懂得了建筑艺术,那么从事酒店设计和建设则让我们认识到建筑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力。因此,在1978年我们想到来表彰一些当代的建筑师。爸爸妈妈(普利兹克奖发起人)相信,设立一个有意义的奖。不仅能够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同时能够在建筑界激发更大的创造力。我为能代表母亲和家里其他人为此继续努力而自豪。”――汤姆士?普利兹克(Thomas J.Pritzker现任凯悦基金会主席)   普利兹克建筑奖(Prf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   该家族的国际业务总部设在芝加哥,一向以支持教育、宗教、社会福利、科学、医学和文化活动而著称。   获奖者将得到10万美元奖金、一份证书和一个铜制奖章[在1987年之前用的是限量发行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雕像]。奖章正面图案的设计是以有“摩天楼之父”美称的芝加哥著名建筑师沙里文(Louis Sullivan)的设计为基础,刻有“The 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建筑奖)字样,获奖者的姓名刻在奖章正中,普利兹克建筑奖奖章背面刻着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颁奖典礼在享有盛名的建筑物如白宫、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地方举办,由美国总统颁奖并致辞。同时印制刊物并举办巡回各国的得奖作品展。(http://baike.省略)   “198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会曾经在评选前接到一通电话,问是否所有的人都有权对评奖提名,主席回答:‘是的。’电话里的人于是报了自己的名字――戈登?邦夏。这位年过半百、毛遂自荐的建筑师后来成为当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名在SOM建筑师事务所主持项目的普通从业人员,虽然曾经设计过利华大厦、玻璃摩天楼、耶鲁大学善本书图书馆和沙特阿拉伯国家商业银行等优秀建筑,但因作品都以SOM的名义发表,作者本人默默无闻。”      评选程序及原则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执行总监会接收来自历届获奖人、建筑师、专家学者、文化领域专业人士、评论家、政客等对建筑感兴趣的社会人士的提名。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批评家,学者、建筑师、建筑团体、实业家,只要他拥有建筑学的知识并有志于发展建筑学,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此外,执照建筑师可以向执行总监提交提名申请,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来决策。提名接收时间从每年11月1日开始,足够时间给执行总监发邮件()报上被提名人姓名和联络信息。没有评上的提名人自动纳入次年的提名名单。评委会在年初做出审议意见,并于春天(大约5月底)公布获奖人、进行颁奖。虽然建筑学并不包括在诺贝尔奖范围以内,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国际评委会参照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法来决定最终评选结果。该奖无任何国家、种族,信仰和意识形态偏见。只为表彰获奖人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现任执行总监玛莎?索恩(Martha Thorne)说:“人们也许认为,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评审组织机构在进行操作。但实际上,这件事的组织者非常精简,也许是全世界组织方人数最少的评奖活动。事实上只有不到十个人(包括评委)来运作这个奖项,执行总监的工作是每个月飞来飞去邀请评委,实地走访建筑,然后仔细分析比较、筛选作品。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报名是完全开放的,只要建筑师有一定数量的可以证实为原创的建成作品就可以报名。然而每届评选只收到数十位(最多上百位)建筑师的报名,这个数量比我们想象得少,也许大家认为这个奖是大师级的高不可攀,所以报名数量并不是很多。需要说明的是,普利兹克建筑奖有个比较严格的评选标准,就是报名者的每个作品都必须经过评委们的实地考察,而不是仅仅通过照片文字就进行评选。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普利兹克建筑奖作为国际性奖项,从1979年至今共颁发给36位建筑师,其中美国9人、日本5人、英国3人、瑞士3人、巴西2人、意大利2人、法国2人、葡萄牙2人,澳大利亚1人、荷兰1人、挪威1人,西班牙1人、德国1人。奥地利1人、墨西哥1人、丹麦1人(含组合获奖人)。36位不同国籍不同年代的建筑师终因什么获得大奖,他们之间有何共同点和联接,这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获奖建筑师风格分析及关系谱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在现代主义艺术风行后的年代创立的,现代主义源起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成熟,并于20世纪50-60年代风行。现代主义从绘画艺术延展到建筑风格,其四大代表人物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可以说后来的建筑师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他们的影响。对36位获奖者进行梳理,发现很难将他们明确地进行分类,他们关注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并且在不同层面有交叉。除了被大家熟知的经典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古典主义。高技派、新陈代谢派外,还有一众被赋予各种标签的建筑师。他们当中有只在本国内进行设计创作的建筑师,他们关注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主张建筑应具有
地方意义,与所处环境、氛围有机结合并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有讲求在历史环境与现代模式中建立社会文化的场所精神的,表达的是一种建筑与人、自然的联系内涵;也有广泛多样地将建筑基本原则与创新的艺术性(多带有雕塑感的形态)、地域性、新技术(材料)融合在一起的。   无论是将现代主义引进美国的菲利普?约翰逊、崇尚自然色彩的巴拉甘,还是受几何抽象主义影响的库哈斯、扎哈,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查德,罗杰斯……观察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及他们的作品,有以下几个关键词可供参考:建筑理念、创新性、当地环境、社会贡献、人文精神、踏实的态度。   普利兹克建筑奖所以能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必然有与其他顶级奖项不同之处。密斯?凡?德?罗奖(Mies van der Rohe Award)颁给的对象是建筑作品,除大奖外还专设鼓励激发青年建筑师的奖项;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RIBA Royal GoldMedal)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理事会推荐候选人并经女皇陛下批准授予建筑师奖项;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AlA Gold Medal)重视候选人在建筑学事业上的影响力,候选人无论是否在世都有资格获奖;国际建筑师协会金奖(UIA Gold Medal)除授予杰出贡献的金奖外还设立了四项专业奖:城市规划奖、建筑技术奖、建筑教育奖、改善人居质量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虽不是历史最悠久的奖项,却可说是具有学术权威性、公正而又反映设计发展方向的奖项。除了开放报名和实地考察候选人作品外,通过分析其评委会组成,也可了解它的姿态。      评委会构成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由5~9人组成,为保证在新老成员间取得平衡,每个成员均为评委会服务多年。评委会包括一名评委会主席、一名评委会秘书(1988年起改为执行总监)和一名顾问(1988年后取消此职位)。执行总监不参与投票。在评审期间(通常为每年的1月份)不允许外人,包括普利兹克家族成员参加。历届评委会成员有一个固定的“班子”,由三类人构成:企业家、文化人(文学,艺术管理、教育)、建筑师。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极为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从不同角度为此做出了超群的贡献。他们有的人因保护民族企业被称为教父,有的人推动了民权法案,有的人编写制作了BBC电视史上最雄心壮志的《文明的轨迹(Civisation)》。探索自罗马帝国沦亡至工业革命及其后的文明发展……也许正是因为普利兹克家族本身致力于人类事业,才会有如此的定位和号召力。   纵观33届评委会名单,共有5位企业家,依次分属发动机、电子、汽车、金融、家具业,13位文化人,16位建筑师。这三种人在历届评委会人数所占比例有一定规律可循:第一年有1位企业家、4位文化人和1位建筑师。从第二年起建筑师的人数开始保持在3位以上,1982年,1999年。三者几乎维持在2:3:3(人)这个比例上。个别年份人数有浮动,如1984年和1985年企业家人数为3位。从2000年开始文化人的人数降到2位,2003年更是只有1位文化界人士。而从2005年开始这个比例突然转为稳定的1:4:3~1:4:4,最近的一次即2011年的评委席上则一位企业家都没有。   历届共34位评委会成员中有15位美国人、4位日本人、3位英国人、2位意大利人、2位芬兰人、2位印度人、1位瑞士人。1位西班牙人、1位智利人、1位澳大利亚人、1位阿根廷人、1位墨西哥人。其中企业家平均每人任职时间为11.4年,文化人平均每人任职时间为8年,建筑师平均每人任职时间为6.6年。任职首年平均年龄:企业家63岁,文化人62.6岁,建筑师58.6岁。从年龄上看,并没有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建筑师的更替较企业家和文化人更为频繁,5位企业家中有2位任期达20年之久,文化人中最长任期为24年,建筑师中任期最久(18年)的是不参与投票的执行总监。从评委任期来看,评委会成员构成是相对稳定的,但基本每年都会有新鲜血液的输入j在保证三类人的比例上,退出一个建筑师就会再加入一个建筑师,其他两类同理。      1.企业家Entrepreneurs   J?欧文?米勒(J.Irwin Miller),建筑赞助商()   (括号内为评委任期)   美国,()。就读于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哲学、政治和经济,继承家业,任美国康明斯投资有限公司总裁。1950年协助建立全国教会理事会(NationalCouncil of Churches),负责协调宗教种族和公民权利,1964年他领导代表团与约翰肯尼迪总统会面并推动民权法案立法。1954年建立康明斯基金会,在哥伦布为建筑师提供资费建楼,使得这个中西部小城有了沙里宁、贝聿铭、凯文,洛奇。理查德,迈耶等大师的作品。   托马斯?J?沃森(Thomas.J.Watson),Jr.IBM名誉董事长()   美国,(~)。年任IBM总裁,他带领IBIV进入新计算机工业引领的时代,并跻身美国十大企业。被财富杂志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资本家,列入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他是布朗大学沃森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重要捐赠人,并设立了托马斯?沃森奖学金。退休后为哥伦比亚大学捐赠图书馆、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和其他建设款项。   乔瓦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菲亚特公司董事长()   意大利,(),被誉为意大利教父的人物。他将公司扩展成为多种经营的综合企业,业务遍及银行、保险、地产,化学、航空等各个领域。雇佣员工近20万人。金融影响力巨大,直接或间接控制着意大利1/4的股票交易。因其保护民族企业和产业工人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他同时也是意大利尤文图斯俱乐部(足球队)主席。   雅各布,罗斯柴尔德(Jacob Rothschild),英国金融家(,年任评委会主席)   英国,(1936-)。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是国际金融之父。欧洲银行巨擘,创建了全球第一家跨国公司,首创国际金融业务。雅各布在20世纪70年代加盟祖业,带领银行向现代金融业的最高级领域――企业并购发起进军,使公司的市值增加到10亿英镑。雅各布从1988年起任投资公司RIT Capital Partners PLC董事会主席,年任英国国家美术馆董事会主席。   罗尔夫?费赫尔鲍姆(Rplf Fehlbaum),维特拉公司董事长()   瑞士,(1941~)。世界著名的瑞士家具公司维特拉(Vitra)的总裁,是建筑出版、文献、建筑教育方面的专家,作为企业家和文化人,他最感兴趣的工作就是建立企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维特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现代家具生产商,费赫尔鲍姆和一系列重要的设计师、建筑师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包括建筑家安藤忠雄、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阿尔瓦
罗西扎。他一直收集世界设计经典作品,并且在1 989年在瑞士的巴塞尔附近开设了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通过这个博物馆不断的展览,费赫尔鲍姆推动了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了解。      2、文化人Intellectuals   J?卡特?布朗(J.Carter Brown),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主管(年为评委会主席)   美国,()。他的祖先捐赠了布朗大学并担当教授和管理员。他本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主攻历史与文学专业。是哈佛合唱团的主席,完成哈佛商学院MBA课程,并学习艺术史和艺术管理。后进入纽约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任职国家美术馆主管的23年里为馆藏和运营做出巨大贡献。作为美国艺术的拥护者和领先的公共知识分子,他被很多人敬为美国非官方的文化部长。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作家、艺术史学家()   英国,()。牛津大学毕业,1969年制作了BBC电视巨片――《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1933年担任英国国家美术馆主管。主要著作有《哥特复兴》等。   卡勒顿`史密斯(Carleton Smith),国际奖项基金会主席(年为评委会秘书)   美国,(191-01984)。杜鲁门总统的挚友,艺术学权威人士,建立纽约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际奖项基金会,并任主席。   亚瑟德雷克斯勒(Arthur Drexler),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主管(年任评委会顾问)   美国,()。   布兰登?基尔(Brendan Gill),《纽约客》杂志作家、评论家(年任评委会秘书)   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骷髅会成员。为《纽约客》杂志撰稿60余年。拥护建筑保护和其他视觉艺术,主持安迪?沃霍尔基金会。主要著作:ManyMasks:A Life of Frank Lloyd Wright、Here at The New Yorke等。   艾达?露易斯?期克斯塔伯(Ada Louise Huxtable),作家,建筑评论家()   美国,(1921~),获1970年普利策批评奖。主要著作有:Goodbye history,hellohamburger,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delights and disasters、Architecture,Anyone?Cautionary Tales of the Building Art、Frank Lloyd Wright A Life等。   斯图亚特?菜德(Stuart Wrede),1987年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代理主管(年任评委会代理顾问)   芬兰,(1944~),耶鲁大学毕业。主要著作:The architecture of Enk Gunnar Asplund   中村敏男(Toshio Nakamura),《A+U》杂志主编()   日本,(1931~)。   卡伦?斯特恩(Karen Stein),作家、编辑、建筑掌顾问(2004至今)   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学建筑学,从1998年到2007年,她是伦敦著名的艺术和建筑出版社费顿(Phaidon Press)的总编,她在《建筑实录》杂志做过14年的编辑,年,获得哈佛大学的罗博学者环境研究基金(Loeb Fellowship in EnvironmentalStudies),现在是纽约建筑协会(tne Architectural League of New York)的董事会董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和设计部的副主席。   巴隆博勋爵(Lord Peter Palumbo),建筑艺术赞助人、收藏家(2005至今任评委会主席)   英国,(1935~)。他在伦敦的建筑、设计、艺术收藏界具有很高的地位,担任众多博物馆、画廊的董事,是英国重要的“建筑基金会”(The Architecture Foundation)的董事。年英国艺术委员会(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的主席,做过英国朴茨茅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校长,英国上议院议员,也是英国工党的重要支持人。1972年收购了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地标性建筑物范斯沃斯住宅(TheFarnsworth House)和密斯设计的所有家具,并且收购了范斯沃斯住宅周边的土地,完整的保护了密斯的这件重要作品,并且委托了几个当代雕塑家,包括Anthony Caro和Richard SeGa在范斯沃斯住宅周边创作雕塑,美化整个环境,2003年他把这个完整保护好的密斯博物馆卖给一个密斯保护团体。   维多利亚纽豪斯(Victpria Newhouse),建筑史学家、作家、建筑历史基金会创立人、主管()   美国。主要著作有Towards a New Museum、Artand The Power of Placement等。   玛莎?索恩(Martha Thome)作家、编辑、西班牙马德里IE大学建筑学院外联副院长(2006至今任执行总监)   西班牙,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主要著作有Unbuilt Chicago、Rafael MoneoAudrey Jones Beck Building,Museum of Fine Arts,Houston等。   朱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作家、建筑学教授(2009至今)   芬兰,(1936-)。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建筑学教授,担任过芬兰建筑博物馆的馆长(),1983年建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Arkkitehtitoimisto JuhaniPallasmaa KY-in Helsinki”,同时也做展览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是个多栖的设计家。他还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大学里任客座教授。他是一个评论家,有大量的关于文化哲学、环境心理学、建筑理论、艺术理论方面的文章。他的著作《皮肤的眼睛:建筑和感觉》(The Eyes of the Skin―Architecture and theSenses)是建筑理论的经典作品,并且是世界上许多建筑学院和大学建筑专业的必读著作。      3.建筑师Architects   西莎?佩里(Cesar Pelli),建筑师、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阿根廷裔美国人,(1926~)。以设计世界最高大楼著名,代表作是吉隆坡双子塔、世界金融中心等。   矶崎新(Arata Isozaki),建筑师、评论家()
  日本,(1931~)。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统和高水准的建筑技术,主要作品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等。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建筑师、首届获奖者()   美国,()。现代主义大师,主要作品有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等。   凯文?洛奇(Kevin Roche),建筑师、1982年获奖者()   美国,(1922-)。在沙里宁事务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奥克兰博物馆、纽约福特基金会总部大楼等。   里卡多?雷格雷塔(Ricarclo Legorreta),建筑师()   墨西哥,(1931~)。巴拉甘的弟子,主要作品有卡米诺瑞尔酒店Camino RealHotel、瓜达拉哈拉IBM工厂。   桢文彦(Fumihiko Maki),建筑师、1993年获奖者()   日本,(1928-)。师从丹下建三,主要作品有京都国立现代美术馆、东京市体育馆等。   比尔?菜西(Bill N.Lacy),建筑师、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学院校长(任评委会执行总监)   美国,(1933-)。年任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of Science and Art校长。   查尔斯?柯利亚(Chades Correa),建筑师()   印度,(1933-)。就读于密歇根大学。他总是不断努力尝试用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项目的新方法来解决第三世界的问题。主要作品有新孟买规划、新德里国家工艺美术馆等。   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建筑师、1989年获奖者(,)   美国,(1929-)。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主要作品有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沃特,迪斯尼音乐厅等。   乔治?西维蒂(Jorge Silvetti),建筑学教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系主任()   阿根廷,(1942-)。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建筑学毕业,1974年与Rodolfo Machado成立事务所。主要作品有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鲍登学院美术馆等。   卡洛斯?吉姆内茨(Carlos Jimenez),建筑师、建筑学教授(2001至今)   美国,(1959~)。在休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毕业后在休斯顿做建筑设计,他的大部分的设计项目都在休斯顿地区,众多的住宅,休斯顿艺术博物馆。他是莱斯大学和一系列重要大学建筑学的客座教授,包括UCLA、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广泛的在欧洲、拉丁美洲讲学,是一个在建筑方面很具有影响力的专家。   巴克利什那?维莎尔?达斯?多什(Balkrishna Vithaldas Doshi),建筑师、规划师、建筑学教授()   印度,(1927~)。与柯布西耶工作四年,协助路易康设计印度管理学院校园。阿穆达巴建筑学校创始人。任教于多所印度和美国学校。   坂茂(Shigeru Ban),建筑师、建筑学教授()   日本,(1957-)。就读于南加州大学和库伯联盟学院。1985年在东京建立私人事务所,1995年任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顾问,1995年-1999年任横滨国立大学建筑学助理教授。主要作品有游牧博物馆Nomadic Museum、家具屋FurnitureHouse等。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建筑师、1998年获奖者(2006至今)   意大利,(1937-)。毕业于米兰科技大学。主要作品有蓬皮杜艺术中心、日本关西机场等。   艾勒让德罗?亚拉维那(Alejandro Aravena),建筑师,建筑学教授(2009至今)   智利,(1967~)。主要作品有智利天主教大学的医学院、建筑学院、数学院大楼,2004年被《建筑实录》杂志评选为“年度世界最前卫的10个建筑家”。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建筑师、2002年获奖者(2010至今)   澳大利亚,(1936-)。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主要作品有Fredericks House、Magney House、Done House~。   2012年的评委席上将首次出现中国人的面孔――张永和,1966年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和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在校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和基金会奖金。1984年毕业后曾在美国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1985年开始相继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教书。自1993年起,与鲁力佳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在国内的实践。2002年出任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I)建筑系主任。现为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美国建筑师协会香港分会荣誉会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97年出版《非常建筑》作品专集,2000年出版《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专集1、2》,2003年出版英、法作品集《Yunq Ho Chang/Atelier Feichang Jianzhu:A ChinesePractice》,2006年台湾出版《建筑动词》等著作。   主要作品有席殊书屋、深圳润唐山庄住宅区。北京中国科学院晨兴教学楼、北京怀柔山语间别墅、北京大学(青鸟)国际会议中心、北京昌平柿子林会所等。      中国的契机      普利兹克建筑奖现任执行总监玛莎,索恩(Martha Thorne)女士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表示:“我当然非常非常关注中国,这也是我为何出现在这里的原因。我熟悉很多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但是我不敢轻易做出评价。不过我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中国建筑师报名普利兹克建筑奖,不是说他们没有勇气,而是可能还太年轻。国外的获奖者一般都五六十岁,而中国大部分明星建筑师才四十多岁,建成作品还不够多。他们需要再积累一段时间。我相信中国如此巨大的建筑设计产量,一定可以催生出不错的设计作品。也许在未来二三十年,就会有人进入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视野,也许更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中国建筑与国际一流建筑的设计质量还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已经不再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技术层面(奥运、世博项目都证明了这一点),而真正存在差距的是建筑的思哲层面,即如何让建筑具备更加深邃的精神品质,或者说,如何把握对建筑本源的批判性思考和空间上的创造,让建筑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应该是下一阶段中国建筑师的努力方向。”
     “尽管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广州、天津等口岸大城市留下了大量迥异于中国传统样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这一风潮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经济困境、设计条件的严苛而急剧弱化,到‘文革’期间更几乎停止,直A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恢复。历史原因使得中国的现代建筑实践不仅起步晚,还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尽管我们现在可以直接吸取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掌握最先进的营造技术,但根基不实的跳跃式进展,让很多本土建筑师陷入盲目模仿或不知所措的境地。”   ――天津大学邹德侬教授      “今天的中国建筑――无论在伦理、道德和美学上都缺少依据。不管它们如何花哨,如何引用欧美什么样的样式,如何从传统中找出什么样的词汇,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没有形成一个和中国当地的状态紧密相连的有机结构,这好比一个小孩随便从哪里抓了化妆品就在自己脸上抹。一个国家或一群人,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寻求一个依据。依据是我们判断理性和疯狂的基本尺度。”   ――艺术家艾未未      “巨大的建设需求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为制约本土建筑发展的障碍。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已基本市场化,在一片形势大好中,为了生存发展,建筑师进入了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项目一个接着一个,根本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和潜心钻研的心情。但普利兹克评判建筑师成就的标准并不以建筑量为依据,扎哈在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前的30年建筑生涯中,只有5件作品以实物形式实现,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她在解构建筑研究领域的地位。而一名中国建筑师正以1/5的时间完成着5倍于美国建筑师的工作量,相应的,我们在每一个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和思考却是他们的1/25。”   ――同济大学副教授章明      附录1:国外建筑大奖一览      1、密斯?凡,德,罗欧洲当代建筑奖   密斯?凡?德?罗奖由密斯?凡?德?罗基金会和欧盟教育文化部主办。每两年颁发一次,授予两年内对欧洲建筑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的欧洲建筑师的一个作品。这些建筑能真正体现建筑师别具匠心的把握能力和对建筑哲学的理解。以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命名的这个双年奖项奖金额为6万欧元,是建筑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除了最大奖项外,还设一个2万欧元的“EmergingArchitect Special Mention”奖项颁发给新锐建筑师,来激发年轻建筑师的发展,给予他们事业上的支持,将他们推上建筑舞台,开阔他们今后发展的道路,为欧洲建筑界输送新鲜血液。23年中,共有11位优秀的建筑师获得了密斯?凡?德?罗奖,这些建筑师无一不代表了当时建筑的发展潮流,指明了建筑界的发展方向。这些作品中,不乏在建筑思想和技术手段上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的建筑作品。   2000年,密斯基金会在2000文化项目的整体规划中将本奖项首次纳入“当代建筑欧洲联盟奖”中,并改名为“欧洲联盟奖-密斯?凡?德?罗奖(European Union Prize-Mies van der Rohe Award)”。      2、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是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皇陛下于1948年创立的,设立金奖之目的是为了促进建筑的发展,每年奖励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或一组建筑师以表彰其优秀作品和对建筑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皇家建筑金奖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界最具声望的建筑奖之一,每年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理事会推荐金奖候选人并经女皇陛下批准后,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将金牌授予获奖建筑师。   RIBA的会员分正式会员及非正式会员。正式会员不分等,他(她)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教育训练并经过考试(3个部分)合格者。非正式会员包括荣誉资深会员,为学术上有较高成就的非本国公民,其数额不超过正式会员的1%;荣誉通讯会员,为学术上有较高成就的非本国公民,对本会宗旨有促进作用者:学生会员和赞助会员,未取得正式会员资格。但对本会业务有兴趣者。RIBA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全国理事会,由60人组成,分别由全国或地方选举产生,并有学生代表2人。理事会任期3年,连任期不超过2届。RIBA奖项分很多种,详见下图。      3、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创立于1907年,是AIA协会授予的最高奖项,每年由董事会颁发给对建筑事业或协会有突出表现的人。他是一种终身成就奖。为了纪念获奖建筑师为建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每位金奖获得者的名字会被凿刻在华盛顿美国建筑师协会总部大堂里的一堵花岗岩墙上。   候选人应在专业方面显示出研究深度,在建筑学事业上有较深的影响力;应在专业研究上有一定的广度,对建筑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建筑事业的贡献如他令人尊敬的过去一样一直导向未来:有能力超越特定的领域或能将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应以他的作品质量著称,不论在建筑施工还是在建筑教育领域,都享有盛誉。任何个体不论是否在世,只要被董事会认可,都有资格获得金奖。得到任何10个有声望的AIA成员的联名推荐亦可获得提名。   AIA的会员分会员、副会员、相关专业会员、学生会员等。正会员中还有资深会员。正会员必须是美国的合法居民。已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者。副会员:美国公民,已取得专业学位但尚未取得专业资格者。相关专业会员:已注册的规划师、工程师、景观设计等。      4、国际建筑师协会杰出贡献建筑金奖,简称国际建协金奖   由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会于1984年开始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金奖是诸项奖励中荣誉最高的奖项。设立金奖的目的,是以此鼓励在世界建筑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一名建筑师或某一建筑师团体。国际建筑师协会向获奖者颁发一枚纯金奖牌,上面刻着“国际建协金奖”字样,以及获奖者的姓名与颁发日期。为促进建筑技术的发展,国际建筑师协会还设立了4项专业奖。专业奖以国际建筑师协会最早的几位主席的姓名而命名,以表示对前主席们的纪念。这4项专业奖是:城市规划奖、建筑技术奖、建筑教育奖、改善人居质量奖。      附录2:获奖者在中国作品      贝聿铭   1956年~1963年 台湾台中市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1982年北京香山饭店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银大厦   1995年北京中国银行总行   2002年~2006年苏州博物馆   2006年-2009年澳门科学馆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2005年~深圳东部华侨城海景别墅(未知)   2008年~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华?会所”(未知)   2009年天津星耀五洲亚欧风情酒店和湖心豪宅“海之钻”(未建)      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   香港山顶司徒拔道的高端住宅(在建,2012年竣工)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Portzamparc   北京嘉里华远物流港住宅北区,2003年方案发布(未建)      安藤忠雄Tadao Ando   上海建筑文化中心(2009年奠基,在建)      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   1986年香港汇丰银行总部   1998年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   2000年上海久事大厦   2004年-2007年北京首都T3航站楼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2005年-2010年北京CCTV大楼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JacquesHerzog&Pierre de Meuron   2003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国家体育场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83年香港山顶The Peak(竞赛第一名,未建)   2006年台湾台中市古根海姆博物馆(未建)   2007年-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创新楼”Innovation Tower,中国香港(在建)   2008年-2012年北京银河SOHO(在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埃及馆室内装置设计   2010年广州大剧院   2010O年香港香奈儿移动艺术展示馆   2011年-2013年上海虹桥SOSO(在建)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1992年上海陆家嘴总体规划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unnar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