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络传播的特点史-----申报的特点及对...

当前位置: >>
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填空题 20 分(15 小题)名词解释 20 分(5 题)简答题 46 分 (6 题)论述题 14 分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 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 对它的一种称呼。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 :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 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其价值在 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 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了。 邸报: 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 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 料为主。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名词解释一个) 进奏院传发报状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 皇帝起居活动, 皇帝诏旨, 官吏任免事项, 臣僚奏章,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不定期;读者主要是地方藩镇和诸道长官;有官文书痕迹;朝廷政事活动;自行采集、 筛选信息。 定本制度: 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不得超过范围。 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的控制,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小报的特 征: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 2、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 4、小报的内容特点是:信息灵通、多报朝廷机事。 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6、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小报对新闻史的意义:1. 小报以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 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廷政事的封锁, 打破了封建官报的一统天下, 满足了 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1)突破了朝廷对内容的限制,能将一些统治者不愿意公布的消息报道出来; (2)突破了朝廷对编报审查的限制; (3)突破了朝廷官报的传报制度,抄写或刻印之后,直接叫卖街头或私下传售。2.小报第 一次突破朝廷官报作为政府政治宣传品的范围而走入市场,成为一种商品。 3.小报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性。 现存明代邸报的抄本 和抄件中主要有《万历邸钞》《天变邸钞》 、 。 唯一的原件是《急选报》 《天变邸钞》: 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 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清代官报的内容: 宫门抄、上谕、臣僚奏章。 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 清代各省会和较大的地方州府出现了专门从事办报活动的 人,以获微薄之利。 起初是省塘自设报房,翻印京报,定价出售。后来有些以私人名义开办的报房在民间兴 起,有专门的,也有以此为副业的。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此时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 .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 .内容、形式僵化。 1、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 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他先在广州、澳门学 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 ,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 子,后在米怜的协助下,加上刻字工人梁发,在马六甲创建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 每月统计传》 。 2、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 1815 年 8 月在马六甲由米 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 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后期增辟专栏, 介绍世界各国概况, 涉及时政, 同时创造了 “孔 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性质: 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 “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以 ;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 1821 年 12 月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 年 8 月 1 日在广州创刊。 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 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言论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行为准则。 业务特色: (1)设立新闻专栏,发表国际和中国广州、澳门的新闻,选录《京报》 。 (2)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价目表。 (3)言论上设立专栏,重在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1834 年该刊第 5 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5)内容更贴近生活,题材多样化,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现的 内容。 《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创刊, 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1823 年 12 月《蜜蜂华报》停刊。 1827 年 11 月 8 日《广州纪录报》创刊。 1831 年 7 月 28 日伍德创办并编辑《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香港第 一份近代英文报刊: 《香港公报》 ,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 。 1841 年在澳门出版,不久迁港,获香港军方支持。 次年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3、 遐迩 《 贯珍》 :是 1853 年 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它是以新 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 文报刊。 (1-3 名词解释或填空)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其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上海出版第一份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 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 。 《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六合丛谈》创刊 、 伟烈亚力主编; 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 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1868 年 9 月 《中国教会新报》创刊。 1874 年 9 月改名 《万国公报》 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 《格致汇编》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
创刊,英人傅兰雅主持的月刊 1872 年 4 月 30 日, 《申报》创刊。 《申报》――“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经历清朝同治、光绪、宣统时期,又 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重要 的历史时期; 保存了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 4、 《申报》的创新。 (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 (2)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3)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4)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5)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 (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申报》的主要特点:【把赢利作为办报首要目的】 1.在经营管理方面: ⑴尽量降低成本; 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等 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 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 ⑴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尽量中国化 ⑵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 ⑶重视新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 ⑷重视刊载文艺作品 《申报》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第一家外国人所办报刊 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最早发布号外;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经营出版事业:期刊《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 、 ;书籍等; 重视发行、广告。 1882 年《字林沪报》创刊,1897 年 11 月 24 日创办我国报纸的 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 《字林沪报》:1882 年创刊于上海 字林洋行创办 创办的 《消闲报》 是我国第一个副刊 上海商业性报纸在 19 世纪 80 年代后出现大发 展局面,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 、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1、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开端; 2、担任这些报刊编撰的主力是传教士; 3、大多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 4、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作。 外报在华的历史作用: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A.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 B.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 C.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二)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A.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 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口 B.商业信息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 C.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中国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 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报宣传的影响 三)外报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A.带来了近 代报刊理念,体现民主观念。 B.冲破了封建王朝对办报的种种束缚,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生存基础。 C.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D.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5、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 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 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 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也有不少积极的作用: 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 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 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③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 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 物质基础。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报业大发展 1、19 世纪 70 年代,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等地中国人创办了一批近代报刊。 其中《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所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 (填空) 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澳门新闻纸》―― 官办的情报汇集 ―― 了解夷情(目的) 现存六册,我国最早的“译报” , 内部传抄、不公开发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报纸。 基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的立足点: “制夷” ; 抗击列强侵略活动的产物。 “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 、 、 “准卖新闻篇” (报纸) ; 洪仁\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洪仁\主张魏源: “夷情备采”译报思想:报纸―― 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 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 教育民众、移风易俗 监督政府 汉口: 《昭文新报》的创办与夭折
艾小梅 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报纸
容闳 创办 上海: 《汇报》提心吊胆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汇报--报--益报 一年三次改组更名 容闳() “中国留学生之父”: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 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 上海: 《新报》官商合办
由上海“各省商帮”创办 为求生存,官商合办,1882 年停刊。 ――国人称之为“官场新报” ――外人称之为“道台的嘴巴” 《述报》 创刊 《广报》 邝其照创办,被查封,终因发行受阻停刊。 《循环日报》 创办宗旨: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命名: “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 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 2、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1)报刊的工具性; (2)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应允许国人办报; (4)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王韬的新闻思想 :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办报立言 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仁掠谕猓ㄍ馇橛肽凇 ; 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3、王韬的办报主张。 (1)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 ,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作用;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1.成功创办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2.首创报刊政论文体; 3.出版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园文录外编》 ; 4.率先提出“立言”的办报思想。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A.办报主体:创办者身份较复杂; B.办报性质:一般是私营性质; C.报纸内容:洋务运动支持者和宣传者; D.政治立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E.业务方面:借鉴外报经验 F.报业环境:十分艰难(经济/政治) 香港:广州: 4、1895 年“公车上书”活动后,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进一步开展。1895 年 8 月,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 。强学会成立后,该报 即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填空) 5、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及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进步作用: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历史贡献: (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2)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3)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影响了一代文风。 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随维新运动的兴起而兴起 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 ――“设报达聪” 维新派在维新时期报刊活动的阶段:(一) :96.8 维新派通过办报进行维新运动的发动和准备 增强统治阶级上层对维新变法主张的认知; ( 《中外纪闻》/《强学报》 ) 二) :98.9 维新运动已形成高潮 维新派将办报作为组织、领导、指导运动的主要手段。 (上海/天津/长沙) 康有为 《中外纪闻》 梁启超 《时务报》 唐才常 《湘学新报》 谭嗣同 《湘报》 严复 《国闻报》 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资产阶 级改良派出版了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 (北京) 康有为直接创办;梁启超和麦孟华负责编辑;后更名《中外纪闻》 , 停刊。 《中外纪闻》每隔一天出版一期; 内容: 上谕、外电、各报选录、译报、评论等; 主要对象:在京官员 发行: 【免费赠送】 传播效果: “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 《强学报》: 创刊, 停刊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康有为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 发行: 【免费赠送】 “设报达聪“思想的提出: 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变法维新由思 想宣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拉开。 维新运动的一面旗帜
上海 创刊 旬刊 书本式 主编梁启超,总经理汪康年 .2.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编务,发表大量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 《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 、 ――“时务文体” ( “报章文体”/” “新文体” ) “耳目喉舌”论的主要内涵:报纸的作用――“去塞求通” 维新派报纸必须具备四项基本内容: “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博搜交涉要案”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时务文体”: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 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政论文,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也被称为“新文 体”或 “报章文体” 。 “时务文体”的基本特点: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概括其特点: (1) “纵笔所致,略不检束” 。 (2) “务为平易畅达,时夹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 (3) “笔锋常带感情” 。 《湘学新报》创刊
后改名为《湘学报》 开创一种通俗自由的新颖的报刊政论文体 梁启超维新时期的报刊活动:1.参与筹办《时务报》 综合性旬刊 唐才常 主编 谭嗣同的报刊思想:1. 报贵在“新” ,报纸是帮助人们“日新”的工具。 2.报纸是“民史”“民口” 、 “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湘民庆,曰:诸君复何忧乎?国有口矣。 ” 3.赞同“报章文体” 。 严复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创办《国闻报》 创办并主编《国闻汇编》 “求通”的办报思想 《国闻报》:1897 年 10 月天津创办,主要创办人严复,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国闻汇编》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国闻报》特点:以“通 外情为要务”,“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 ; 讲究办报策略; 消息迅速,稿源丰富。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 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特点:报刊数量大; 办报地区广; 报刊品种多。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维新派人士阐述的焦点是报刊功能, ――高度概括为“通” , 认为“得之则通,通之则明” 。1.维新派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下情” ,特别是“通外情” 的功能。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国闻报缘起》 2、强调并大力利用报刊开通民智的功能。 3、重视并自觉运用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 “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日报》的创办(-1913.8):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 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 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 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1.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3.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革命活动; 4.宣传反帝救亡;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郑贯公()名道,字贯一、笔名自立、仍旧,广东中山人。 早年赴日留学,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组织开智社,在日本主编《开智录》 。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 、 、 以报纸为“笔枪” ,鞑伐列强和清廷。 革命派在日本的报刊活动:《开智录》《国民报》《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 、 、 、 、 界》《译书汇编》 、留日学生印发一批革命宣传小册子 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警世钟》:1903 年秋,陈天华挥笔写下《警世钟》时,鉴于形势,未签署真名, 在题目上标有「最新新闻白话演说」八个字,署「神州痛哭人著」 。 全书约 23000 字,分为 30 个自然段。 刊于东京,1910.2 停刊。 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 孙中山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 。 《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 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新民丛报》 《民报》创刊与革命报刊大发展:1905.11 创 1907 年 11 月宣布停刊 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宗旨―― “开民智” “造新民” 政治倾向总体上保皇立宪。 论战中《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革命道路&改良道路B. 以事实为依据&推测C. 二十几个&梁启超一人 政治进攻。 2. 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 3.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 资产阶级革命派第一次全面猛烈的4.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5.促进了革命派报刊发展。 1、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 (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 (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 (4)报刊禁载事项。 特点: (1)资本主义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色彩。 2、 《苏报》和“ 《苏报》案” 。 《苏报》 :是 1896 年 6 月由胡璋在上海创刊, 是以他的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上海的 日本领事馆注册的。该刊常常刊载公堂桃色新闻,趣味低级。陈范当馆主后, 《苏报》具有 进步的政治倾向。1902 年以后, 《苏报》开始成为一份倾向民主革命的报纸,之后开辟“学 界风潮”专栏,成了革命组织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 《苏报》案”的基本情况:1903 年 5 月,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邹容所写的一本小册 子 《革命军》 在上海出版, 此册子热情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反抗外国侵略,并提出了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的政治主张。 《革命军》出版后, 《苏报》的发行量增加,于是《苏报》不断刊登有关《革命军》的文章,给予《革命军》高 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苏报》的介绍,扩大了《革命军》的影响,使得其销售量创造了中国 出版史上的空前纪录。由于《苏报》的革命言论,引起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惊恐,清政府逮 捕了章太炎,邹容自行投案,之后查封了《苏报》 。1904 年 5 月,章太炎被判监禁 3 年,邹 容 2 年, 《苏报》被判“永远停刊” 。这就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3、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简答或论述) 早期的新闻思想: (1)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对近代报刊的功能及作用进行了理论 上的探讨; (3)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早期改良派的新闻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资 产阶级新闻理论; (4)他的“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衡量报 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流亡,提出新的观点:一是报纸的“两大天职”说; 二是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辛亥革命时期: (1)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他认为舆论是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力,报馆则 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 (2)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我国新闻事 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大公报》“忘己之为大, 无私之谓公”:1902 年创办于天津,英敛之主持。 : (一)英敛之主持,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 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二)王郅隆接办,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三)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 响的大报。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 (四)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 《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报刊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上海、武汉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上海:
年间 革命派在上海创办了 16 家报刊,如 《神州日报》“竖三民”和《中国女报》 、 。 主编秋瑾 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国女报》:创刊于 1907.1 上海 以争女权、争独立、 争解放为宗旨, 出版两期即被封建统治者查封。 武汉: 自 1905 年到 1911 年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创办和掌握的报刊有十多家。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楚报》《商务报》《大江报》 、 、 。 《大江报》:创刊于 1911 年 詹大悲创办兼总编辑。 两大特色: ――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对象 ――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 ” 广州:《时事画报》――创刊于 1905 年 9 月,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画报。 《可报》――创刊于 1911 年, 《中国日报》同盟会香港分会机关报,南方支部机关报, “革 命军之总枢纽” 《神州日报》: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 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 注意宣传策略,抨击清廷旁敲侧击。 借口“有闻必录” ,大量报道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民”:1909 年 5 月,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 《民呼日报》 。“竖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 聊生的事实。 出版 92 天后被封。 20 余天后,于右任创办了《民吁日报》 。 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运动。 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 年,于右任创立《民立报》 ,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 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重点宣传“三民主义” ,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 、 都用“民”字打头, 创办时间相衔接, 风格和基调协同, 被人称为“竖三民” 。 ――在上海为革命派舆论宣传作出很大贡献。 “横三民”: 何海鸣和戴季陶 在上海主编《民权报》 ,以言论激烈闻名,曾提出“以暴易暴,惨无人道,欲真共和,重在 改造”和“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的口号。 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民国新闻》《中华民报》合称为“横三民” 、 。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1.办报主角:资产阶级革命派; 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4.读者面大为扩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 “机关报” 。3.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 5. 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1、 “癸丑报灾“:指的是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 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 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 1913 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 只剩下 139 家。由于 1913 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 2、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黄远生 (擅长写新闻通讯、 发明了 “新闻日记” 这种体裁) 。 (他死后, 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 出版了 《远生遗著》 , 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针砭时弊,忧国忧民; 细致详尽,幽隐毕达。 “四能”说: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手能写”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邵飘萍(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 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 “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有报界“怪杰“之称) 、徐彬彬。 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林白水。 1918 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采访该回唯一的中国记者―― 胡政之。 创办的北京《民立报》,最先披露袁世凯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签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 全文 ――张季鸾。 (填空) 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化大报地位的上升:1912 年史量才接管 《申报》 在企业化方面 , 的措施: 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加强报纸发行; 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新青年》 :以思想启蒙为要务 第 1 卷名为《青年杂志》 1915 年 9 月 15 日创刊于上海。 在新文化运动中, 《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从创刊到 1922 年 7 月止,共 9 卷。 三个发展阶段: 陈独秀主撰阶段/ 编辑部同人轮值主编/ 中共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 《敬告青年》: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 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 《新青年》主要的宣传贡献: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 抨击尊孔复辟逆流 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 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序幕。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新青年》从第四卷 起已开始采用标点符号,图为第七卷第一号。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每周评论》: 由陈独秀负责主 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 大力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并倾向社会主义。 配合《新青年》 ,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 战:《每周评论》从第 26 期起 在胡适接手主持下 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 《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 创刊号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湖南学生联 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 4 开 4 版的小型周报; 以述评为主 把传播、研究、实施世界革命新思潮为根本任务。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7 创刊,1920 年停刊,共出刊 100 多期 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主编。 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发行号外,以评述为重点。 天津的“新曙光“, “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 《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李大钊将《新青年》第 6 卷第 5 号编 成马克思研究专号。1920 年 9 月《新青年》从第 8 卷第 1 号起, 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 《共产党》月刊:中共上海发起组为加强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为建党做好准备工作, 筹办的秘密出版的机关刊物。 “问题与主义” 论
创刊,主编李达。 《共产党》月刊的内容 L:1.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 2.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和策略 3.向工农兵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1. 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 3.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 【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1、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 特点与意义 特点: (1)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任务; (2)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 (3)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意义: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 用, 为以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新闻工作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新文风的出现 (四)副刊的革新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2、 “四大副刊” :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 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 北京《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 (填空) 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开端: 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宗旨: “研究新闻学理, 增长新闻经验, 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填空) 学术研究团体。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起 在北京大学成立,自任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中国第一个新闻 ,研究会创办会刊《新闻周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刊物。徐宝璜的《新闻学》 (初名《新闻学大意》,1919 年 12 ) 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蔡元培: “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 邵飘萍将其讲课时的讲义整理改写而成《实际应用新闻学》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政治领域――封建集权专制统治结束 政局不稳―宽松媒介环境 秋瑾、葛健豪、唐群英----“潇湘三女杰”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1921 年 1 月 15 日 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先驱》半月 刊;1922 年 5 月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1、 《向导》 :1922 年 9 月创刊于上海的时事政治评论性周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 事为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被国内外读者誉为“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 2、 《中国青年》 :1923 年 10 月在上海创刊,由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担任主编, 是团中央机关刊物。 其基本内容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学习, 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 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1-2 填空或名词解释) 3、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1)在方针上,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 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在基本任务上,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 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4)在对象上,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 围。 4、《诚言》事件”《申报》和《新闻报》于 1925 年 7 月在广告栏内刊登帝国主义宣传 “ : 品《诚言》 、其主要内容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此 事件一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 《申报》刊登向全 国人民道歉的启事。 此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 也说明了中国任何报 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名词解释或简答) 5、新记《大公报》开创了《大公报》在新闻界新的起点。1926 年 9 月 1 日 《大公报》复刊, 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 提出 ☆“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办报方针。 《本社同人之志趣》: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 表意见,此外无成 见,无背景。 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 性质之金钱补助。 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 使为公众喉舌。 不盲:不盲从、不盲动、不盲信、不盲争。 1926 年 9 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三人拟 。 定五项原则: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于相当股额之股票。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 研究时事, 商榷意见, 决定主张, 轮流执笔。 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 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 6、中国境内第一 座广播电台――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 《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 。 7、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 XOH) 。 8、国闻通讯社 :1921 年 8 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 年创办《国闻周报》 。 1926 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地下”报刊在党报建设的具体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 报刊的领导; 发展通讯员,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中共苏区的主流媒体: “一报一社”两块牌子,一个机构 “一报”――《红色中华》报 “一社”――“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 1、 “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 : )1928 年在南京建立。1932 年 11 月该台的发射 功率由 500 瓦增加为 75 千瓦,呼号改为 XGOA。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 电台。 2、 《红色中华》报:是“红中社”的主要出版物,1931 年 12 月 11 创刊于江西瑞金。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全苏区人民的喉舌”――《红色中华》 (1-2 填空或简答) 3、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色和意义。 特色: (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 (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 (3)开展批评与表扬; (4)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意义: (1)根据地新闻事业是在人民政权下创建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 的开端; (2)开创一条革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道路,即城市―农村―城市的道路; (3)继承 和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4、 “韬奋精神”以及皱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论述或简答) “韬奋精神” :是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报刊活动: (1)1926 年,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此周刊以强调为民主说话,注重短小精悍的 评论、 有趣味有价值的报道内容。 后因时局变化, 逐渐以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 开始注重 “主 持正义的舆论” ,引导读者关心政治。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的思想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倾向, 此时的《生活》表现出坚定的抗日立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抨击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由于反帝爱国立场使得邹韬奋被列入暗杀名单,而《生活》于 1933 年 12 月 16 日被查禁。 (2)1935 年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创刊后,周刊积极报道“一二九”运动, 1936 年 2 月 19 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3)1936 年,邹韬奋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周报》 。 大力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反对内战,不过在出版 55 天后就自动停刊, 拟迁上海, 复刊未能成功。 《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改名后,继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 年 8 月 23 日,邹韬奋被捕。 (4)1937 年 8 月,邹韬奋创办了《抗战》3 日刊,大力宣传全面抗战,后迁至上海。 1938 年 7 月与李公朴主办的《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3 日刊,邹韬奋任主编及总发 行人,1941 年 2 月被查封,5 月,邹韬奋在香港复刊了《大众生活》周刊。 报刊思想: (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大目标的工具。 (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3)平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特有的个性或特色。 (4)文风要明显畅快。 (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6)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史量才执掌《申报》 办报思想的重大转变(1931) 由“史家办报”“无偏无党” 、 ――放弃中立――“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 。 《申报》从追求“经济独立”的“局外人” ――为社会的发展鼓吹呐喊、造福于社会的“责任人” 《申报》 。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一个战斗堡垒 慰劳军队,救护难民,调剂金融,维持商业,联络军民 任用一批知名进步人士; 增设多种社会服务机构; 创办一系列社会文化事业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改革: 《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 ,强调需要 “社会大众的伟力”推进新闻事业。 《申报》纪念六十周年的革新活动,可归纳为: “新生”事件:《新生》事 件是指 1935 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 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 ,日本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以及多种无 理要求;国民党政府下令封闭刊社,惩办杂志发行人、主编杜重远,几名新闻检察官也被革 职,这成为一个轰动全国的政治事件。 5、范长江:中国现当代著名记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写了通讯《忆西 蒙》 ,西安事变时期,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 ,接着又发表了《西北近 影》《陕北之行》等系列通讯,这些通讯后来与其它通讯一起汇编成《塞上行》一书。 、 6、斯诺: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 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斯诺本人被推崇为 20 世纪新闻记者中的“一代风骚” , 。 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 “百科全书” 。 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戈公振()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媒体篇―― 《晋察冀日报》 《解放日报》 《新华日报》 “洋旗报” 新华通讯社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人物篇―― 邓拓 史沫特莱 斯特朗 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1937 年 1 月 29 日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 《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 1937 年 9 月 6 日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 年 2 月 7 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 关报。 《解放日报》: 1941 年 5 月 16 日, 《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由《新 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来。 ――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 《解放日报》驳斥谣言: 1941 年 6 月 9 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晋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当晋南作战时, 日军利用我们友党的弱点,和他的军事攻势并行,发动反共的谣言攻势,说八路军不愿配合 作战。然而请看事实: 一、冀 南: 5 月 7 日之夜,八路军配合当地群众,截断敌人之联络和交通。 二、白晋线: 因八路军破坏,从 5 月 12 日起,白晋铁路已不通车。 三、正太线: 5 月 16 日 八路军攻占获鹿西南头泉火车站,并陉以东微水车站,及寿阳、榆次、苏家庄各车站。 四、同蒲线: 5 月 15 日,在崞县原平间,破坏铁路数十余里,17 日破坏大同以南宋家庄至尚 庄间之铁路一段。 五、平汉线:破坏涿鹿以南铁路数段,在保定以北,炸敌火车一列,北平热河间,炸敌货车 一列,并一度攻占水冶镇汽车站。 六、平绥线:攻占沙城堡车站,破路三里多,在蔚县至张家口间,破坏敌人之汽车桥一座。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 XNCR) (填空) 。 抗敌报》――《晋察冀日报》L: 1937 年 12 月 11 日晋察冀根据地《抗敌报》在 河北省阜平县城创刊,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最早的一份报纸; 1938 年 8 月 16 日改组为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 1940 年 11 月 7 日改名《晋察冀日报》 ,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 辑。 邓 拓:() ,新闻家,政论家,原名邓子健,福建闽县 人,笔名马南、 向阳生等。 著有《邓拓散文》 《邓拓文集》 《邓拓诗词选》 《燕山夜话》等。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1942 年春天, 整风运动展开。 1942 年初,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月 16 日中宣部 、 ,3 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 1942 年 4 月 1 日, 《解放日报》改版; 1942 年 8 月 8 日,陆定一被正式任命为总编辑; “全党办报”方针; 各地党委加强 对报纸领导。 美国进步作家、记者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三人名字的第一 个字母都是 S,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3S” 。 1937 年 12 月 11 日, 《群众》周刊在汉口创刊; 1938 年 1 月 11 日, 《新华日报》在汉口诞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 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 重庆――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陪都” ,成为国统区新闻事业和全国抗日宣传的中心;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国民党迫害《新华日报》的两面原则: 让你办报,但限制你说话; 让你印报,但限制你发行。 (检查原稿、限制采访、破坏发行等) ―― 《新华日报》 :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结合的革命的两手对策。 上海“孤岛”抗日报 刊和沦陷地区的抗日宣传活动: 孤岛” 1937 年 11 月 12 日至 1941 年 12 月 8 日的上海租界 “ : 地区,日本占领上海华界地区,英、法、美等控制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因四周均为日军 侵占形同“孤岛” ; 《救亡日报》等报刊的停刊和内迁; 1938 年后出现大办“洋旗报”热潮; 日伪对上海报界的迫害。 “洋旗报”: 1937 年日军侵占上海,英、法、 美等控制的租界四周均被日军侵占形成“孤岛” 。中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利用“孤岛”的特 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报刊,开展宣传。 “洋旗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因而可以不接受 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 1938 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 报》 《申报》 《新闻报》 《每日译报》等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概述 《大公报》浓墨重彩,发表了消息、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社评《毛泽 东先生来了! 》等多篇报道和言论。 代表中国共产党立场的 《新华日报》 如何报道毛泽东到重庆谈判?8 月 28 日晨, 新 《 华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即将赴渝的预告消息。 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当天下午,专门发出号外。 “号外!号外!毛泽东来重庆参加谈判的号外” 中共宣传的声势越大――国内外对 谈判越是关注 ――势必造成一种声势,形成强大的力量 ――对于国民党蒋介石是一种震慑,使其不敢轻视和敷衍谈判,顾及国内外影响,不敢不保 证毛泽东的安全。 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舆论宣传: 8 月 28 日,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 达重庆,这一惊人消息震动了“假戏真作”的国民党蒋介石。 国民党随即调整宣传方针,确定宣传重点,把握宣传基调。国民党的宣传基调 : 第一:配合蒋介石确定的三项谈判原则,大力宣传所谓的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政令军 令必须统一于国民政府; 以中国统一的障碍在于有武装之政党攻击诬蔑 “共产党就是要枪杆子” 是恃其 , 武装向中央要地盘,不肯让步; 宣传“共产党对谈判没有诚意” ,反对还政于民等等。 第二,对谈判采取低调淡化处理,尽量缩小毛泽东赴渝的影响。 《中央日报》宣传方针: “报纸不发表社论,不写本报专访稿,新闻发布一律采用中央通讯 社的新闻稿。有关谈判的报道,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出,标题不要太大,尽量 缩小此事的影响,不要替共产党制造声势。 ” 采用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稿力求简单,并排在不重要地位,蒋介石与毛泽东会谈消息,在 国内要闻版用两栏标题刊出,不摆在显著地位。 中共多渠道、全方位掀起宣传高潮: 中共根据形势和谈判的进展情况,及时 调整确定宣传方针和重点报道内容。 第一,大张旗鼓宣传毛泽东赴渝的重大意义,继续大力宣传中共。 毛泽东一下飞机,就向记者发表了书面谈话,表明中共的主张和愿望。 《新华日报》对此作 了详细报道,并发表了《欢迎毛泽东同志来渝》的社论。中共掌握的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以 最快的速度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突出报道。 重庆各报刊竞相刊登、 转载报道毛泽东抵渝盛况。 第二,大力宣传中共对谈判的诚意,坚持谈判一定成功,并以适当方式向外界介绍国 共冲突的真相。 第三,针对国民党的歪曲和误导宣传,及时把谈判中存在的问题、中共 做出的让步以及国民党的有意拖延等予以披露。 1、 “拒检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经过: (1)1945 年 7 月 1 日,国民参政会的 6 位参政员黄炎培等人应毛泽东的邀请去 延安访问。黄炎培回来后,将他在延安所见所闻写成了《延安归来》一书。此书稿没有递交 国民党检查就于 8 月 7 日以国讯书店的名义出版了。 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 籍,至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2)之后重庆《宪政》等 16 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稿件不再送国民党检查。这一行 动得到重庆新闻出版界的响应,8 月 27 日,33 家杂志社发表声明,一致拒检。 (3)9 月 l 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为笔的解放而斗争》的时评,抨击了国民党长期 实行的原稿审查制度,提出废除新闻检查,给人民以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15 日,重庆《宪 政》等 10 家杂志出版《联合增刊》 ,宣布稿件拒不送检。宗旨: “报道正确消息、 供应进步书刊” 。 (4) “拒检”运动得到成都、昆明等地新闻出版界的响应,采取行动支持重庆新闻出版界的 拒检斗争。与此同时,各个大学也纷纷响应,宣布其刊物、壁报拒绝送交学校当局检查。 结果: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迫不得已,于同年 10 月 l 日宣布废除原 稿审查制度(收复区除外) ,至此,拒检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由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彻底 停止对民主进步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迫害,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工作者同国民党进行了不懈 的斗争。 2、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 答: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出现的,在 1947 年 2 月,国共两党 合作破裂的背景下出现的。当时各大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 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 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经常受到国民党的查封,因而发生分化,其中《大公报》《观 、 察》的立场转向人民一边, 。1948 年 7 月 8 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新民报》南京版日、晚两 刊“永久停刊” 。1948 年 12 月,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 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至此,美帝国主义者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 破产,其宣传活动也戛然而止, “第三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答:经过: (1)1947 年 6 月, 《晋绥日报》发起反“客里空”运动。6 月 15 号, 《晋绥日报》 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又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 将报社自我检查出的或群众揭发检举出的失实报道连续曝光。 接着, 一些报社工作人员以及 通讯员响应报社号召, 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失实之处作自我检查批评, 揭露了新闻报道中很多 由于个人主义、 主观主义思想和不负责任等而造成的新闻失实现象。 许多读者也热情地向报 社提供材料,一些县城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 。之 后将检查的重点指向报社的领导人员。 (2)反“客里空“运动逐渐从晋绥解放区推广到其他解放区。 《人民日报》《新华日报》 、 以及《东北日报》等纷纷作出学习《晋绥日报》自我批评精神的决定,认真检查新闻报道工 作和新闻工作者立场作风等问题。反“客里空”运动也向纵深发展,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 纠查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的检查。 意义:一是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 真实性原则;二是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 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1948 年 4 月 2 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 对包括 《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 精辟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 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 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 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 1948 年 10 月 2 日,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深刻阐述了新闻工作的作用 与任务; 提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 马列主义的修养; 政策路线的知识; 正确的基本态度; 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四能说) 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构提出了改进与加强新闻报道问题: (简答) 道要有全局观点; 强调努力扩大报道范围;城市工人运动和经济建设; 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迅速、简练。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对私营新闻事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兼顾―经济扶持 团结教育―内容有原则规定 (军管会)P300 【私营报纸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合并改组 公私合营 1、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男播音员――齐越(用生命播音的人) 。强调新闻报2、如何评价新闻工作“学苏联” 。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1)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 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 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 并在很大程度上 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2)全面学习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以及经营 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经验的同时,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 主义错误,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业主要有: (1)片面强调 不犯错误; (2)每天一篇社论; (3)业务路子越走越窄; (4)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广播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的错误: 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 (1) 地方台补充的办节目方针; (2)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新闻宣传报道的 成就与过失: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 (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 (抗美援朝报道) 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 (三次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 抗美援朝军事新闻宣传的主要特点:1.新闻传播手段多样 、 报道形式丰富多彩 消息 、 通讯 、 社论 、 短评 、 述 评 、 首长谈话 、 发言人答记者问 、 新闻照 片 、 报告文学 、 图像资料 、地图 、歌曲 、诗歌 、小说 、漫画 、 宣传画等 2. 典型 宣传声势浩大 、感染力强 黄继光、邱少云、罗盛 教等.第一,突出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 境和时代背景 。 充分展示抗美援朝的特定战争环境,凸现志愿军质朴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引起全国人民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得到世界爱好和平人士普遍尊敬。第二 ,注意揭示典 型人物的思想 。 第三 ,注意运用生动的情节描写典型人物个性 。 为使读者深刻记住英雄人物形象, 并使这一英雄区别那一英雄人物, 简洁生动描写典型 细节和英雄面貌 和性格。 3.战地通讯繁花似锦,精品迭出. 战地通讯发轫于第一 、二 次国内革命战争,发展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进一步提高。 ―数量众多,视野开阔,题材丰富,主题深刻,采写技巧熟练,表现形式多样 。4. 围绕 现代化战争新课题 , 指导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 二 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现代化战争 , 堪称中国进行的第一次国际性现代化战争 。 新闻传播工具的桥梁作用,激励、鼓舞、揭露、批判、推动等作用得到充 分发挥。 《人民日报》 《东北日报》 和 等报刊成为了将志愿军战士同祖国联结在一起的精神桥梁, 人民广播则成为了“精神食粮的空中加油站” 。 揭露和抵制“美国之音等宣传工具的 心理战,巩固全国人民的“思想国防” 。 1950 年 11 月中旬, 《人民日报》报道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群众自发制止收听“美国之 音”广播的活动。 抗美援朝报道的不足之处 L:“三多三少”―― 报道主要战役多,反映次要战役少; 写个人典型多,表现群体典型少; 介绍壮烈牺牲的烈士多,报道活着的英雄人物少。 “合理想象”的争论: 新 华社记者采写《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一稿,凭事后推测描写黄继光的心理活动。最 后共识 ――不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 建国初期三次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 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判; 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问题? 对文艺创作中有争议的作 品进行讨论或论争是必要的, 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问题、学 术问题、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的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 动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1956 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和做法照抄照搬;1956 年 4 月, “双百”方针的提出; 5、6 月刘少奇的几次谈话。 二、 《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 的新闻工作改革,1956 年 7 月 1 日, 《人民日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 改版社论《致读者》的内容; 改版后新闻报道的变化;言论明显改进; 关于《人民日报》改版的报告与党报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新华通讯社工作中的缺点; 毛泽东、刘少奇对新华社的指导; 1956 年 8 月新华社工作全面改革规划报告的呈送及内容; 广播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应该有一个大学来训练广播干部” ; 广播工作新闻报道的改进; “双百”方针;各类节目的改善; 《新民报》等非党报纸积极参与改革;赵超构与“短广软” ; 理论研究:王中《新闻学原理大纲》 。 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积极意义】 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更新与解放; 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改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偏颇之处:右倾机会主义; 1956 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夭折。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最早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笔记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详细全面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完整复习资料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进奏院状(重点) :唐代设藩镇,藩镇长官都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即进奏院, 其长...中国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整理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青政14级中国新闻传播史...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 小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内容复习提纲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以课本为主) 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 一. 唐代进奏院报状 1. 概况 2. 产生条件 3...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新闻...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 材料,...2015 年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考试复习重点汇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开元杂报”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 传发的封建...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广告/传媒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第二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复习提示 中...方汉奇_中国新闻传播史__复习笔记_广告/传媒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红色名词解释, 绿色简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资料 方汉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新闻传播史》...《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①重点报道了党的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传播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