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验证脂肪时蛋白质加双缩脲试剂剂为什么不能将AB...

双缩脲试剂检验油脂 可以么?_百度知道
双缩脲试剂检验油脂 可以么?
提问者采纳
ml的硫酸铜溶液;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两种溶液的配制方式不同.1g&#47,双缩脲试剂.01g&#47不行!斐林试剂.1g&#47,震荡后加入蛋白质发生双缩脲反应,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而成,而且其质量浓度液不同;ml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倒入质量浓度为0。纯手工的。使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的:由质量浓度为0,变成紫色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先加入2ml双缩脲A液,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菲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不一样在使用菲林试剂时,之后再加入双缩脲B液,营造碱性环境,先混合,就会看到紫色了,在加到还原糖中,震荡
不行,双缩脲是检验蛋白质的,不能检验还原糖。
双缩脲试剂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相关知识点:
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材料、试剂、实验操作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实验/选项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实验操作 预期显色结果A DNA 吡罗红 不加热 红色B 脂肪 苏丹IV 不加热 红色C 蔗糖 斐林试剂 加热 砖红色沉淀D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加热 紫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蔗糖、脂肪、斐林试剂、试剂、吡罗红、检测试剂]
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材料、、实验操作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实验/选项 待测物质 检测 实验操作 预期显色结果A
吡罗红 不加热 红色B 脂肪 苏丹IV 不加热 红色C 蔗糖 斐林试剂 加热 砖红色沉淀D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加热 紫色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DNA用甲基绿染液鉴定,呈绿色,A错;脂肪用苏丹IV鉴定,呈红色,B正确;蔗糖是非还原性糖,不能用斐林鉴定,C错;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但不需加热,D错。故本题选B。考点:本题考查组成体的化学物质鉴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基础知识要点的识记和理解的能力以及生物实验能力。
相关知识点:
[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所选用的材料、试剂、实验操作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实验/选项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实验操作 预期显色结果A DNA 吡罗红 不加热 红色B 脂肪 苏丹IV 不加热 红色C 蔗糖 斐林试剂 加热 砖红色沉淀D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加热 紫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蔗糖、脂肪、斐林试剂、试剂、吡罗红、检测试剂]]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实验专题辅导 下载_千教网
教育搜搜,搜搜教育:
输入关键词,搜索您要的课件,教案,试题
&您的位置: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实验专题辅导
欢迎您到“千教网”下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实验专题辅导”的资源,本文档是doc
格式,无须注册即可下载,“本地下载”无法下载时请尝试“迅雷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实验专题辅导
所属科目:生物&&&&文件类型:doc
类别:试题、练习
相关资源: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教学资源均是完全免费提供!内容简介下方即有下载连接!
下载步骤:直接点击即可下载
注意:1.源文件中的公式,图片,在下边的内容预览中被忽略!(文档内容预览在最下方)
2.下载链接在下方,无需注册直接可下载!
文档内容预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生物实验专题辅导知识脉络考点审视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高考实验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绝不仅仅局限于做过的实验,其特点是“情在书外,理在书中”,其基本原理都是一定的。考生必须掌握牢固的基本知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高考生物实验题的比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已由过去的3~5分上升到近年的30分左右。实验题型也由实验分析题逐渐向实验设计题的方向发展,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考实验题的命题特点,主要以考查能力为主,具体要求是:要求考生能根据实验材料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要求考生能对简单实验进行设计验证;要求考生能在更广泛的空间内进行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要求考生具有实地考查、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运用相关的理化知识和生物知识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2008年生物高考实验题命题趋势:1.突出对教材基础实验内容的考查。2007年的高考中对教材基础实验考查的权重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质壁分离与复原、色素的提取必将是高考的重点。2.经典实验的再现比例加大。经典实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是学生获得生物学实验方法的重要途径。剖析经典实验,理解实验设计思想,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法,是培养能力的必经途径。3.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逐步完善。现在的高考试题都加大了对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力度,如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设计实验程序、探索实验中各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探索生物的某种生理作用等。2008年高考中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考题一定会出现的。4.实验分析或设计类题目趋于稳定。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千变万化,但研究的方法及依赖的原则是保持不变的。纵观所有的实验题,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实验设计中所依据的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等都保持不变的。高考中对实验的分析和设计的题型也是高考命题者所青睐的,但解题的方法、原则更趋于稳定,2008年高考肯定也不例外。5.实习和研究性课题的题型将增加。预测2008年高考会将生态农业、环境调查以及研究性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而且这部分试题难度大。实验突破1、观察类实验(1)在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等。归类如下: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显微镜玻片标本染色剂生物材料观察叶绿体原色观察叶绿体高倍临时装片无菠菜叶观察细胞质流动细胞质(以叶绿体作参照)高倍临时装片无黑藻嫩叶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紫色大液泡高倍临时装片无洋葱表皮观察有丝分裂染色观察染色体高倍临时装片龙胆紫(醋酸洋红)洋葱根尖脂肪的鉴定脂肪高倍切片↓临时装片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花生种子(2)观察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取材:根据观察对象采用合适的材料,如观察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②注意材料处理: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观察对象,做不同的材料处理,如浸泡、染色、解离、保持生活状态等。③注意制片方法:显微镜观察实验要用装片,不同材料用不同的制片方法。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葫芦藓观察叶绿体),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鉴定),压片法(把材料压碎成一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根尖有丝分裂)。④注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鉴别类实验(1)在此类实验中,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成分进行鉴别,针对不同的鉴别对象,采用不同的试剂。归类如下:实验名称鉴定对象试剂颜色水浴加热生物材料生物组织中糖类的鉴定淀粉碘液蓝色无脱色的叶片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需要含糖量高的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尿液、血浆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无豆浆、牛奶、鸡蛋清、蛋白质类酶DNA粗提取与鉴定DNA二苯胺试剂蓝色需要鸡血细胞(2)鉴别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实验结论常根据特定的颜色反应来确定。②有些可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应增设一组,加入已知的待检测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③注意选择合适的试剂,并注意试剂使用的特殊要求,如加热等。3、实习和研究性课题此类实验常通过调查法,调查法中常使用统计技术和测量技术。实习、研究性课题调查对象统计方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动物标志重捕法植物样方法调查人群中遗传病人类某种遗传病汇总法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程度汇总法4、探究性和验证性实验此类实验需要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如教材中“比较过氧化氢酶与Fe3+的催化效率”、“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等。这类实验要求高,开放性强。设计探究和验证性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一定要设置对照。(2)遵循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3)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步步有理,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4)注意确定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5)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结论,确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内容和合适的观察方法,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实例导析【例题1】除CO2浓度外,温度、光强度等因素都能影响光合作用。某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将一枝伊乐藻浸在水族箱中,以光下单位时间该枝条放出的气泡数(O2)作为光合速率。用太阳灯作光源,当太阳灯与水族箱的距离从75cm缩短到45cm时,虽然产生一定量气泡,但数量基本无变化,而光强增加了278%;只有从45cm移到15cm这一短距离时,光合速率才随距离的缩小而增加。(1)解释实验结果:从75cm缩短到45cm时,虽然光照增加,但由于&& 较低限制了& (光、暗)反应的速率,进而影响了气泡的产生量。从45cm移到15cm,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2)对于上述现象,小组成员分别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距离大于45cm时,光太弱导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②伊乐藻在弱光下光合作用较强,强光则抑制光合作用;③伊乐藻利用室内的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A.你赞同上述的假设&& (填数字序号)。B.现有绿色安全灯、白色纱布、伊乐藻、相同水族箱等若干材料用具,请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初步验证你所支持的假设。& 。支持你所赞同的假设的结果应该是& 。解析 本题设置巧妙,把所要考查的知识点隐含在题干中,发掘学生的探知能力与推理能力,这是今后实验高考的一大特点。实验的设计趋于简单化,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则的掌握程度,而并不要求学生写出繁琐的实验过程。而且本实验前后问题衔接紧密,知识点相扣,要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入微,把握住重点。本实验所给的条件简单,学生往往难以下手,但突破点就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温度、CO2中的一个或几个。当太阳灯与水族箱的距离从75cm缩短到45cm时,虽然产生一定量气泡,但数量基本无变化,而光强增加了278%,说明此时光照是次要作用,那么起着主要限制作用的就是温度了(题目中已排除了CO2的影响)。接下来的实验假设也就很容易会选择③伊乐藻利用室内的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设计要注意对照原则与等量原则,结论要符合所选的假设。答案 (1)温度&& 暗&& 光和温度(2)③&& 将状况相同的健康伊乐藻各1枝分别放入3个相同的水族箱(编号a、b、c);将a放入有绿色安全灯的暗室内;b、c置于有自然散射光的室内,b装置外包裹白色纱布(留下观窗窗口);控制室内温度相同。记录各装置单位时间内伊乐藻放出的气泡数。暗室中的伊乐藻不放出气泡;自然散射光下无纱布包裹的装置放出气泡最快。【例题2】Ⅰ.探究细胞膜的成分&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你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并对其成分进行鉴定。(1)应选取人的哪种细胞做实验(&& )A.成熟红细胞&& B.神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2)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 ,由于渗透作用,一段时间后细胞将破裂。(3)将经过(2)的实验步骤后,再用&& 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将膜成分分离提纯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如果产生&& 反应,可以证明细胞膜成分中含有& 。(4)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经过充分搅拌后,下列能正确反应其分布的图是(&& )& Ⅱ.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物质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下融合,40分钟后,发现融合后细胞膜上的红色和绿色均匀相间分布。有人认为该实验没有完成,请你继续完成该探究实验:(1)补充未完成步骤:& 。(2)请指出可以可以从哪个方面来观察实验结果:①.& 。②.& 。(3)请预测该实验最可能得出的结论:&& && 。解析 本题综合再现制备细胞膜并探究其成分、特性的方法,旨在感悟实验材料的正确选取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体验制备细胞膜过程中、探究细胞膜特性的过程中所蕴涵的生物学原理和科学方法。Ⅰ.制备细胞膜适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其内没有线粒体、核膜等多种膜结构,避免了对细胞膜的干扰。当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时,将吸水涨破,从而获得细胞膜。可利用“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变紫色”这一特性鉴定细胞膜中有无蛋白质的存在。由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因此,在水溶液中呈现出A图所示的分布。Ⅱ.细胞某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这种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热运动,所以温度升高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大。依据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探究温度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故实验至少要设置三组(温度低于、等于、高于37℃),进行相互对照。答案 Ⅰ.(1)A& (2)清水&& (3)离心& 紫色& 蛋白质& (4)AⅡ.(1)分别将细胞放在温度低于37℃(如0℃)、高于37℃(如60℃)的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2)①.相同时间之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分布的情况& ②.比较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时所需要的时间& (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例题3】青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多而且形态较小,为确定其染色体数目,需要制备染色体标本。科研人员挑选若干组数量相等、每个体重(5±0.2)g、活动力强、性成熟的青虾,分别向腹肌注射0.1mL质量分数不等的秋水仙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4h后,取出心脏等6种器官组织,分别制成装片,通过观察和统计,得出结论。以下是该实验的部分结果,请据此回答问题。结果一:不同器官组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比例(%)结果二:不同质量分数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比例和染色体形态秋水仙素质量分数01×10-32×10-33×10-34×10-35×10-36×10-3有丝分裂中期细胞(%)1.01.21.53.111.211.512.3染色体形态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不正常不正常结果三:观察127个初级卵母细胞,出现不同四分体数目的细胞个数统计一个细胞的四分体数4849505152535455初级卵母细胞个数11171021032(1)上述6种器官组织中,观察细胞分裂的最佳材料是&& 。(2)注射秋水仙素的最佳质量分数是& ,判断依据是&
& && 。(3)在制备青蛙染色体标本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导致细胞分裂的停滞。(4)从统计的角度分析结果三,可以确定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条,判断的根据是&& 。(5)制备青虾染色体标本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其他的实验材料,请在下列提供的部分材料中进行选择,并说明其用途。&& 材料:A.盐酸、酒精;& B.纤维素酶;&& C.胰蛋白酶;&& D.二苯胺试剂;E.苏丹Ⅲ染液;   F.双缩脲试剂;&  G.醋酸洋红液。①选择& ,用途& 。②选择& ,用途&& 。解析 本题探究的是青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难度较大,刚开始读题,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但静下来仔细分析:确定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时期应在有丝分裂的中期,大剂量的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分裂不正常。另外确定了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不同四分体的数目,就不难确定在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四分体数目×2),而进一步推断,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就等于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了以上这些知识以后,再读题目,即可解题。(1)观察细胞分裂的最佳材料显然是分裂旺盛的细胞,本题中最好的材料是卵巢,但注意卵巢既有卵原细胞的增殖过程(有丝分裂),也存在形成卵细胞的过程(减数分裂)。(2)确定注射秋水仙素的最佳质量分数的依据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的比例比较大,且染色体形态正常,即4×10-3。(4)分析结果三可知四分体数为52的初级卵母细胞出现的比例最高,即可取定青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104条。(5)A、B、D、E、F在本实验中是不需要的。C可以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便于观察;G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答案(1)卵巢& (2)4×10-3& 既保证了染色体形态的正常,又使细胞分裂处于中期的细胞比例最高(3)抑制纺锤体的形成(4)104& 出现52个四分体的细胞数目明显最多 (5)①C & & 使青虾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便于制片观察②G & 使青虾组织细胞内的染色体被染色而便于观察【例题4】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在“人类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间的某种信息传递,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一些受体结合后并不是马上引起膜电位的变化,而是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并由反应所产生的活性分子来传递信息,因此时间要慢一些。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息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卡尔松找到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多选题)涉及该项科研成果的基础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一些受体结合后马上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C.慢突触传递就是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以较慢速度传导信息D.该项研究对研制大脑神经系统药物有着重要意义(2)当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点时,将会出现(& )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递 & B.神经细胞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少C.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递&& D.神经细胞膜内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外的阳离子多(3)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①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②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③继续实验:A组& ,B组& 。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三)预测实验结果:A组鼠:& 。B组鼠:& & 。解析 第一小题是基于材料的生物学知识考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一些受体结合后并不是马上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的,而是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并由反应所产生的活性分子来传递信息,因此时间要慢一些。所以选项B与C错误;第二小题为常规生物学知识考查。当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点时,细胞膜外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神经细胞膜内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外的阳离子多,而产生的神经冲动向树突和轴突末梢传递,具有多方向性。第三小题考查的是对实验的完善及预测结果,只要理解题干所给的信息――缺乏多巴胺会引起运动振颤,该实验还是比较容易解答的。答案 (1)BC& & (2)D(3)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 注射等量的生量盐水(三)A组鼠:注射利血平后出现运动震颤,注射多巴后运动恢复正常& B组鼠: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例题5】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地和其生存环境进行调查。记录如下表: && 表一& 不同调查面积的野菊数量统计结果& 表二& 近五个月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单位/株?m2)年份种名1月2月3月4月5月车前草00.31.42.03.0婆婆纳1.31.41.72.83.2狗尾草0.81.31.52.21.6野菊0.42.02.53.45.4(1) ①表一中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②表二中狗尾草与野菊的之间的关系是& , 狗尾草数量4月份时有所增加,其原因是& 。③试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野菊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2)同学小王在调查该野菊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 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解析(1)①从表一中分析:不同地块野菊的数量A&B&C,由此可推断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是: A&B&C。②表二中随着野菊的数量,狗尾草数量不断减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表中4月份狗尾草数量略有上升的原因是:4月份气温较高、阳光充足,适宜于狗尾草的生长。③画种群曲线比较简单,依表中数据相应画出。(2)本题设计的步骤中的差错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即100cm×100cm。② 取样方法不对,应随机取样。③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答案(1)①A、B、C& ②竞争& 气温升高、阳光充足,适宜于狗尾草的生长③(2)① 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即100cm×100cm。② 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地块中随机取样。③ 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例题6】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并最终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藏”在胃部的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该细菌直接从胃壁细胞内获取营养物质,而使胃壁细胞死亡,导致溃烂,还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分泌毒素导致胃壁细胞溃烂。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请回答相关问题:(1)幽门螺杆菌分泌的毒素属于& 代谢产物,主要在下图中&& 阶段产生。(2)实验探究: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HCl、NaOH、动物细胞培养液、胚胎细胞、培养皿若干、无菌水、恒温箱等。实验步骤:①结合上述实验过程,拟定该实验具体的研究课题:& && 。②实验中用细菌过滤器的目的是&& 。③对提取液1、2为何还要调节pH后才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中?&& && 。④该实验丙、丁两组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⑤设计表格记录实验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解析& 每年有关诺贝尔奖试题紧扣当今生命科学、新科技的热点,体现了较高的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就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言,“导致胃炎、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可涉及到:微生物的结构、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代谢、免疫、基因突变、生物进化、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等知识,同时引导人们关注人类健康。高考时,对幽门螺杆菌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作进一步发散和拓展。答案 (1) 次级& 3 (2) ①探究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②除去幽门螺杆菌,避免其对实验的干扰& ③防强酸对正常细胞造成影响  ④丁  ⑤实验结果(细胞生活情况)实验结论丙丁生长正常生长正常幽门螺杆菌不是通过产生毒素影响细胞生长的生长不正常生长正常幽门螺杆菌是通过产生毒素影响细胞生长的针对训练训练一一、选择题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使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2.生物学很多实验中必须先制作玻片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脂肪鉴定:切取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B.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C.质壁分离观察:撕取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D.细胞质流动观察:取黑藻小叶→制片→观察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设计验证Ni是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下列四组实验,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是(& )4.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花盆种大豆光照温度水A10粒向阳光20℃充足B10粒暗室20℃不充足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应该改正的错误是( )A.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向阳的地方& B.两个花盆都应该放在黑暗的地方C.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 D.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该维持在5℃5.去除鼠的甲状腺,10天后进行测试,与未去除甲状腺的鼠相比较,物质代谢低下,而且在血液中无法检出甲状腺激素。若在摘除术后第3日开始注射用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连续5天,10天后物质代谢低下症状消失。由此推断甲状腺激素使物质代谢率提高。为证明以上推论,还需要进行若干对照实验进行比较。同时还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A.摘除术后第3天开始,只注射前述实验用的溶解剂B.从术后就开始注射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溶剂溶解的甲状腺激素C.不去除甲状腺,不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对照组D.注射甲状腺激素,切除甲状腺后第3日移植甲状腺6.一位学生做出假设:将蚕豆种子置于土表会使其萌发率低于被埋的种子。该学生将10粒蚕豆种子埋在一层土壤下面,另10粒种子置于土壤表层。所得数据见右表。为证明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这位学生应(& )种子处理萌发种子数埋入土下9置于土表8A.得出结论,黑暗对蚕豆种子的萌发是必需的B.修改假设C.做出结论:光对种子的萌发是必需的& D.用大量种子来重复这一实验7.某中学科技兴趣小组就温度和食盐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步骤:先配制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按一定比例配成的酵母菌和面粉的悬浊液),分成15等份,并将它们分成A、B、C3组(每组5份)A组各份中分别加入10ml蒸馏水,B组各份中分别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C组各份中分别加入10ml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然后每组按右图甲所示装配好5个同样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在5种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30分钟。然后用直尺分别测量试管内液面下降的高度,再换算成气体的体积。实验测量结果如下表:组别食盐溶液中质量分数(%)25℃(cm3)35℃(cm3)45℃(cm3)55℃(cm3)65℃(cm3)A03.614.750.47.62.3B103.314.150.07.52.2C203.312.742.06.91.8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测量产气量时,应都冷却至常温后再测定B.该实验结果能支持“随温度的增高,食盐对酶的催化效率的抑制程度更强”的假说C.选择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的培养液的目的是有利于增加结论的科学性D.此实验还能说明酵母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对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8.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你认为哪一个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A.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或出现黑带)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B.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在某植物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后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叶绿体C.叶绿素的丙酮提取液在透射光下是翠绿色的,在反射光下是棕红色的D.在天气晴朗的一天,在上午10左右,用钻有直径为1cm左右的小孔的锡铂纸将田间的一株植物的叶片夹住,下午3时左右取下这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小孔处照光的部位成蓝色,而被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呈白色或灰白色9.下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操作和叙述(&& )①:图1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某视野中的图像,如要看清有丝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②:图2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2m×2m样方范围内进行的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的调查,圆圈表示个体。则这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3.25(单位:株/ m2)③:图3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图中所标记的那一个叶绿体实际流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右下角,逆时针方向流动④:图4表示的是叶绿体色素分离的装置,正确的是A、B、C、D中的B图& & 分析以上叙述,选出正确的答案(&& )A.只有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B.有二项叙述是正确的 C.有三项叙述是正确的&& D.四项叙述都是正确的10.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下图所示);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A、B、C、D、E、F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多11.一系列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下图表示了人、鼠细胞融合的过程,研究中分别将带有绿色荧光,能与人体细胞膜上HLA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和带有红色荧光,能与小鼠细胞膜上H-2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放入细胞培养液中,对人、鼠细胞进行标记。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要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适当提高细胞培养液的温度B.选取不同生物细胞进行融合是因为不同生物细胞表面抗原差异较大C.实验表明不同种细胞可以杂交,而同种生物细胞不能进行融合D.实验结果可以直接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12.高三某同学从生物学资料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 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 ③将3株全部保留项芽: 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 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⑥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13.设计实验探究元素X是否属于必需矿质元素?某同学的构思大致如下:本实验中采用甲组、乙组之间的空白对照,以及乙组中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之间的自身对照,其中属于对照组的分别是(&& )&& A.甲组、实验前&& B.甲组、实验后 && C.乙组、实验前& D.乙组、实验后14.某药厂欲测试其所生产的综合维生素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副作用,于是征求2000名受测者(男性900名,女性1100名),每人每日服用一颗该药厂所生产的综合维生素,六个月后,药厂派出医务人员对全体受测者进行副作用调查。以下哪一项为上述测试过程的最主要缺点(&& )A.受测人数太少& B.测试的期间太短C.缺少对照组(控制组)&& D.不同性别的受测人数应该完全相等15.下图表示从血液中制备核糖体的大致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步骤①加入14C氨基酸的目的是为了在步骤⑤中检测核糖体B.步骤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膜C.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分离不同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D.该过程运用了渗透作用原理、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层析法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路边小吃店的污染物对马路旁树木生长的影响”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你认为下列哪项内容不正确(&& )A.该研究方案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完成时间、结果预测、结论、报告形式等B.通过该项研究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C.通过该项研究了解小吃店污染物对路边树木生长的不利影响D.该项研究主要是为了完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分配的任务17.为了解某种特定激素对小龙虾行为反应的影响,你认为下列不恰当的操作是(&& )A.将小龙虾按性别分成两组,雄性组注射该激素,雌性组作为对照B.随机分配小龙虾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的性别比例大体一致C.实验组注射特定激素,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激素溶液的溶剂D.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置于相同环境下饲养18.为了考察影响腹足类动物在泥质海滩潮间带分布的最低限的因素,需要将其迁移到较低的海滩。设计迁移实验时的对照组应该是(& )①迁移到较低海滩的腹足类动物&& ②较低海滩的所有软体动物③没有经过迁移,留在原地的腹足类& ④按同样方法选取保管并放回原地的腹足类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19.(多选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向5尾体色一致的小型鲫鱼腹腔注射0.5mL肾上腺素溶液,然后置于背光处,2h后发现鲫鱼肤色变淡。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实验变量是肾上腺素,观测指标是肤色深浅的变化B.缺少对照组,对照组应与实验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可以得出肾上腺素使皮肤色素细胞减少的结论D.为使实验现象明显,应选择肤色较浅的鱼作为实验材料20.(多选题)两种鼠A和B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从A、B中选择等量的鼠用于实验,研究其渗透调节功能,选择的鼠重量和年龄都相似,将它们置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喂等量食物,但不喂水。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物种A物种B代谢得到的水分8180体内散失的水分90168粪便含水量220分析上表可得知(&& )A.物种A生活在干燥环境中B.鼠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有排尿、排汗、呼吸等C.实验一段时间后B先死亡D.鼠的代谢活动可提供部分水分二、非选择题21.生物实验室里,有下列试剂供实验时选用:A.10-10M的吲哚乙酸&& B.10-4M秋水仙素& C.0.6%NaCl溶液D.醋酸洋红染液&& E.10%HCl溶液& & F.50%蔗糖溶液(1)分别用上述6种试剂处理小麦幼苗根尖细胞30min后观察,经哪些试剂处理后的细胞仍有生活力?&& 。(2)欲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应选用试剂&& 。(3)能促使插条生根的试剂是& 。(4)欲使单倍体水稻结实,应选用试剂&& 。(5)在验证“细胞吸水原理”实验中,用试剂F处理洋葱表皮。过一段时间后,用清水替代试剂F,镜检时发现&& 。22.现提供生长良好的菠菜,请就有关实验回答问题:(1)提取菠菜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依据的原理是___。为了防止研磨时叶绿素遭到破坏,应向研钵中加入少许的_(试剂)。(2)若要验证菠菜属于C3植物,请写出利用双面刀片、显微操作器材等完成的主要方法步骤:_。(3)如果向菠菜叶绿体悬浮液置于透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并一次性提供一定量的14CO2时,光下连续测定叶绿体中的14C3化合物的含量,预期结果是&& 。(4)为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某同学把撕取的菠菜叶片带叶肉的下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直接用高倍镜仔细观察,未能达到实验目的,请修改其主要的方法步骤:___。23.禾谷类种子萌发期间,幼叶由胚芽鞘保护出土,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IAA)可通过将切除的胚芽鞘放入琼脂块方法来收集。(1)实验研究并比较玉米胚芽鞘尖端在光处和暗处产生生长素的量,将玉米胚芽鞘尖端切除并放在琼脂块上,琼脂块有的置于光下,有的放在暗处,下图表示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束时收集到的生长素量。对比胚芽鞘中生长素的含量,本实验的结论是&
。(2)下图表示进一步研究生长素通过玉米胚芽鞘的运输实验。图中琼脂块A含有生长素,琼脂块B从底部收集生长素,琼脂块C从左侧收集生长素。下表是实验装置在暗处和右侧照光两种情况下琼脂块B和C中的含量(相对值)。琼脂块收集到IAA相对量黑暗右侧照光A块100100B块7365C块2735该实验结果说明 && 。(3)下图甲中①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下的生长情况,下图2甲中②表示胚芽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则下图乙中表示a、b两点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应分别依次是& (&&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②和④(4)写出在农业上用IAA的类似物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两个实例。24.禽流感是禽流行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按病原体(禽流感病毒)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它的变异能力极强,有可能出现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的混合病毒,不仅能感染人,而且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从而出现人流感疫情。专家指出禽流感病毒低温条件下抵抗能力较强,可存活30多天,但在60℃的环境下约5分钟就会死亡。(1)为更好地做好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DNA酶、RNA酶。实验步骤:第一步:取等量活鸡胚二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二组活鸡胚中注射有关物质。第二步: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完成表格:& 表2-3-3注射的物质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相关判断(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第一组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则&& 是遗传物质第二组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则&& 是遗传物质(2)科研小组经多次实验,最后确定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请根据这一结论及前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为什么禽流感病毒低温条件下抵抗力较强,但在60℃环境下约5分钟就会死亡?&& 。②禽流感病毒的变异能力强的原因是&& 。③禽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可概括为(用文字和箭头表):&& 。 (3)对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灭活的禽流感病毒),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还能有效地预防家禽患禽流感,为什么?请加以解释&& 。25.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对其作用机理的解释之一是“酸生长”学说。“酸生长”学说认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泌H+,进而促进细胞伸长。为了验证酸对细胞伸长有促进作用,现提供六种不同pH值的系列缓冲液(pH5.0~6.0)、黑暗中萌发的小麦种子(如图)若干、镊子、刀片、刻度尺、带盖的青霉素小瓶等器材和试剂,请完成相关实验设计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设计:①实验材料的处理:选择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用镊子取下并切取图中的 &
段,放入&& 中浸洗2h,作为实验材料。②方法步骤:A. B. ……③预期结果:& & 。(2)回答问题:不同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若要伸长生长,必须扩大& && & (结构),使之可塑性变大。26.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1)为了解一些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等,某校高二年级的同学调查了该校学生的红绿色盲和KS综合征(一种线粒体病)。请分析回答:①不选择唇裂、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多基因遗传病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是& 。②预计KS综合征系谱图在女性患者的亲子代上的表现不同于色觉遗传的主要特征是& 。(2)为了模拟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一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至少答2项)& 。(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B&& 10& ―&& 0.1& 5C&& ―& 10&& 0.1& 28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 &&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酵母菌数目,结果仅A管中第3天开始个体数目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第6天结束实验。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走势图表示如下:训练二一、选择题1.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A.⑴×⑶;左上方&& B.⑴×⑶;右下方& C.⑵×⑶;右下方
D.⑵×⑶;左上方2.在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与分布、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鉴定的四个实验中,它们的共同点是(&& )& 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活性& B.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C.都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D.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3.某同学在春天买了5盆同样大小的同种植物,每天向花盆内浇同样量的水和液体肥料,不久植物开始发芽。为研究植物生长与水、肥之间的关系,对5个花盆作了如下处理,然后观察植物的变化。如果想要证明过多施肥会引起植物枯萎,可以比较哪两个花盆(& )花盆浇水量施肥量1与以前相同与以前相同2与以前相同比以前少1/23比以前少1/2与以前相同4比以前少1/2比以前多1/25不浇水比以前少1/2A.1与2&
& B.2与3& &
& C.3与4& &
& D.4与54.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做DNA粗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用新鲜羊血代替鸡血B.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用洋葱表皮代替根尖C.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D.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用胡萝卜代替苹果5.下表是在26℃下交替地暴露在红光和远红光下莴苣种子的萌发率(R―连续lmin红光,FR―连续4min远红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光处理萌发率%光处理萌发率%R70R―FR―R―FR6R―FR6R―FR―R―FR―R76R―FR―R74R―FR―R―FR―R―FR6A.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光 B.光照处理时间越长,莴苣种子的萌发率越高C.莴苣种子萌发率的高低以最后一次曝光的波长为准D.远红光下萌发率低,红光下萌发率高6.下列各项中,依次作为实验试剂、作用和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丙酮、有机溶剂、提取叶绿素B.生长激素、促进果类成熟、形成无籽果实C.醋酸洋红液、细胞核染色、观察细胞有丝分裂D.甲状腺激素、促进动物个体生长发育、个体发育变化迅速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检测温度对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他们在四个培养皿中放置湿滤纸,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放了10粒小麦种子。将四个培养皿标号并放置于不同温度的黑暗环境中。培养皿1:10℃;培养皿2:15℃;培养皿3:20℃;培养皿4:25℃。每天记录各培养皿中种子萌发总数,持续进行2周。如果你是该小组的一员,你认为下列哪个表格最适合记录实验结果& A& &&
D8.将长势、质量相等的玉米和小麦幼苗分别种植在质量相等的两个小容器的完全培养液中,如图所示,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若用一个大型玻璃罩罩住此实验装置,几天后发现天平开始向玉米一边倾斜,造成质量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水& B.阳光& C.CO2&& D.矿质元素9.下图表示3株脱淀粉(经充分“饥饿”处理)的同种相似植株放在不同的钟罩内,以下关于本实验的目的叙述中最准确的是(& )A.证明光合作用的速率随CO2浓度增大而增大B.证明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CO2C.证明过多的CO2阻碍光合作用D.证明NaOH能促进光合作用10.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下: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中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放射性S元素P元素A全部无全部32S全部31PB全部有全部35S少数32P,多数31PC少数有全部32S少数32P,多数31PD全部有全部35S多数32P,少数31P11.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的实验如下:先将酶和乳汁分别放入两支试管,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入同一水浴(温度用T℃表示)中持续15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装置ABCDEF水浴温度(T℃)102030405060凝乳时间(min)不凝固7.04.01.54.0不凝固关于该实验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酶的活性只受温度的影响& B.凝乳酶的最适温度肯定是40℃C.将A内混合物加温到40℃会发生凝乳&& D.将F内混合物冷却到40℃会发生凝乳12.依次完成下列实验:①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②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③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④无子番茄的培育。所用的实验技术手段是(&& )A.溢水法、余烬复燃法、纸层分析法、生长素处理B.注水法、同位素示踪法、纸层分析法、生长素处理C.溢水法和注水法、余烬复燃法、过滤法、生长素处理D.溢水法和注水法、同位素示踪法、纸层析法、生长素处理13.下面分别是四位同学对相关实验的叙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B.利用含青霉素的无氮培养基来分离自生固氮菌C.用秋水仙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以获得无子番茄D.神舟5号搭载农作物种子,这充分利用了空间技术进行定向突变以培育新品种14.我国科学家将鲫鱼的单尾鳍基因转移到双尾鳍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孵出的小鱼一部分表现出单尾鳍性状,某人希望弄清单尾鳍基因是存在于细胞核中,还是存在于细胞质中,设计了以下2种实验方案:①以单尾鳍鲫鱼为母本,双尾鳍金鱼为父本;②以双尾鳍金鱼为母本,以单尾鳍鲫鱼为父本杂交。你认为最可取的是(&& )A.只需做①&& B.只需做②&& C.同时做①和②&& D.均不可取15.某同学将若干只小鸭分成甲、乙、丙三组,甲、乙两组与母亲隔离孵化,给甲组展示一可移动大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给乙组暴露在一只猫的周围,同时也放母鸭叫的录音;丙组仍与母亲同处。实验持续若干天。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组在本实验中均可称为实验组B.乙组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但不发出猫叫声C.由于本能,甲组将尾随气球而移动D.本实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鸭后天性行为的形成原因16.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在一只透明的金鱼缸内装上适量的河水,水里养2~3条小鱼,放一些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并放在光亮处。这样,缸内的鱼和水藻就能较长时间内保持着成活的状态。下列对这个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分较齐全&& B.营养结构较合理& & C.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D.有充足的物质来源17.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亲代组别1组(一对蝇)2组(一对蝇)……n组(一对蝇)子代分ABABAB两份处理施DDT无DDT施DDT无DDT施DDT无DDT结果存活较少全部存活存活较多全部存活存活很少全部存活选择淘汰淘汰淘汰保留淘汰淘汰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上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A.DDT具有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家蝇的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家蝇抗药性的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最好选择调查的遗传与方法是(&& )A.白化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19.(多选题)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需要完善的是(&&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20.(多选题)某学者曾做过如图a所示的实验,即在天竺葵的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分别滴加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水和14C-葡萄糖,待充分作用后,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其阴影部分表示具有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有很强的吸引与调运养分的效应B.加水是作为实验对照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可能性与它能调运养分有关D.放射性糖分布不均匀是受单侧光的影响二、非选择题21.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下图中7mm、0.5mm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表示显微镜的____镜,在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的实验中,应先用图中& 镜观察。(2)图中0.17表示盖玻片的厚度为0.17mm,请分析在乙镜下看清观察物时不会碰到玻片的理由是& 。下图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请看图回答:(3)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 (用标号作答)。此时放大倍数为& 。(4)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像的长度或宽度(5)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6)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22.某同学通过学习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认识到:R型菌能转化为S型菌的原因是在S型菌体内有“转化因子”――DNA。那么,S型菌能转化为R型菌吗?如果能,则R型菌体内的“转化因子”又是什么呢?。他设计了两个模仿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材料:肺炎双球菌的两个品系:S型菌若干,R型菌若干;小鼠若干;固体培养基;蒸馏水。仪器:培养皿若干;一次性注射器若干;细菌分离设备(可将细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酒精灯、试管等。实验一:探究R型菌体内是否有“转化因子”。(1)实验步骤:①将R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②将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得败血症死亡。③将加热杀死后的R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④将活的S型菌和加热杀死后的R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小鼠得败血症死亡。(2)实验结果:④中的小鼠得败血症死亡,S型菌不能转化为R型菌。(3)实验结论:R型菌体内没有“转化因子”。你认为该同学的实验结论证据充足吗?如不充足,应补充什么实验步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实验二:探究“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假设通过上述补充实验观察到了S型菌转化为R型菌的现象,他又模拟艾弗里的实验来探究R型菌体内的“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1)实验原理:(2)实验步骤:①将R型菌分离后得到了它的DNA,蛋白质,糖类、脂类物质。②将等量的培养基分装于A、B、C、D三个培养皿中,在A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DNA,在B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蛋白质,在C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多糖,在D培养皿中接种活的S型菌和R型菌的脂类物质,将A、B、C、D放入25℃恒温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培养皿。(3)实验结果:A和B均出现了光滑型和粗糙型菌落,C和D中只出现了光滑型菌落。(4)实验结论:R型菌的DNA和蛋白质均为“转化因子”。我们认为该同学的实验结果有误,可能的原因是:Ⅰ、& 。Ⅱ、& 。Ⅲ、& 。23.植物叶绿素的合成需多种条件,如光照、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矿质元素等。为验证叶绿素合成需要的条件,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一)实验目的(略)(二)实验原理(略)(三)实验步骤:①配制含有蔗糖、水、琼脂及植物必需的所有矿质元素的1号培养基和不含Mg2+(其他成分与1号相同)的2号培养基,调至适宜pH备用。②取250mL锥形瓶四个,标号甲、乙、丙、丁,并分别装入等量的培养基。甲、丙、丁装入1号培养基,乙装入2号培养基,并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冷却。③选取40粒小麦种子,用清水浸泡后,消毒,将种子的胚剥落下来,去掉胚乳,在无菌条件下,将胚等量接种在四个锥形瓶的培养基上。④将四个锥形瓶置于以下条件下培养:甲和乙:充足光照,适宜温度30℃;丙:黑暗,适宜温度30℃;丁:充足光照,温度10℃;(四)实验结果:组别甲乙丙丁幼苗颜色绿色黄色黄色黄绿色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每个锥形瓶中均接种10粒种子的胚,而不是只接种1粒种子的胚?& 。(2)实验中为何不采用完整的种子,而是去掉胚乳,将胚接种在培养基上萌发?_。(3)①甲与乙对比说明:____。②甲与丙对比说明:____。③出现丁现象的原因是____。(4)如果把甲培养基中的幼苗移入盛有完全培养液的广口瓶中进行培养,并及时补充营养液,一段时间后,表现缺素症状。如果幼叶表现缺素症状,则可能缺乏的是_元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___。24.下图是对一位具有食道完全狭窄的妇女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实验一让妇女吃下400克麦片粥,但该妇女明显对燕麦粥厌恶;实验二让该妇女吃下自选喜爱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沙拉、牛奶、土豆、炸鸡腿、烤肉、鸡蛋、蛋糕等。二次实验中食物经咀嚼与品尝,都未能进入该妇女胃内。(1)食物没有进入胃中,但仍有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进入口腔,刺激了口腔等处的&& ,通过传入神经传入至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传至胃而引起。引起胃液分泌的反射属于& 。若切断传出神经,该反射将& (能,不能)完成,原因是& 。(2)实验二与实验一实验相比,胃液分泌量明显高于实验一。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 && 。该实验结果说明:实验二与实验一胃液的差异是由&& 反射引起的。(3)如果悄悄地把食物通过胃瘘灌入该妇女胃中,过一段时间后,也有胃液的分泌;如果切断胃的传出神经,食物在胃内仍能引起胃液分泌,但量较少,该实验结果说明:&& 。(4)有科学家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了胃泌素的假说,认为胃幽门窦粘膜可分泌胃泌素,对胃液的分泌作用具有调节作用。有同学根据该假说,提出了实验方案,证明胃泌素的作用。请补充完整该实验方案。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略)实验主要步骤:1、切断与胃联系的所有神经2、静脉注射胃幽门窦粘膜提取液(含胃泌素)。3、观察胃液的分泌情况。实验结果:(略)(5)上述实验步骤1的目的是& 。(6)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密,理由是& 。25.现有甲乙两种可能有一定致畸、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实验室研究人员欲通过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来鉴定它们是否有毒性,并比较二者毒性的强弱。请你以一个研究人员的身份参与此项研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回答有关问题。Ⅰ、实验材料:活的小白鼠胚胎。Ⅱ、药品用具:胰蛋白酶液、动物细胞培养液、动物细胞固定液、适宜浓度的龙胆紫溶液、滴管、培养皿、剪刀、锥形瓶、恒温箱、载玻片、盖玻片、光学显微镜、小白鼠正常体细胞有丝分裂高倍显微镜照片。Ⅲ、实验原理:____,根据这利,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数(以下称Q值),可判断该化学物质的毒性。Ⅳ、实验步骤:(1)制备细胞悬浮液:把活的小白鼠胚胎放入在培养皿中剪碎,转入锥形瓶中,加入胰蛋白酶液处理,使胚胎组织& 离散成单个细胞,再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浮液。(2)进行细胞培养:①取A、B、C三个洁净的培养瓶,__。②向A、B两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化学物质甲、乙,并将培养瓶摇匀。C瓶不作处理,作为对照。③__。(3)制作临时装片:①当细胞繁殖到大约第8代左右时,同时从恒温箱中取出三个培养瓶,用胰蛋白酶液处理,& 使培养的细胞从瓶壁上脱落,再加入动物细胞固定液以迅速杀死细胞并固定细胞分裂相。②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别从各培养瓶底部吸取适量的悬浮液。滴在与培养瓶有相同编号的& 载玻片的中央,____,3~5min后,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4)镜检和统计:把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寻找处于& 期的细胞,并与& ____对比以确认发生上述变异的细胞,同时统计该期变异的细胞占该细胞总数的百分数(Q值)。V、结果与结论:经研究人员实验得知,A、B、C三个培养瓶的Q值依次为:QA=1.3%、QB=12.5%、QC=0.1%,由此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26.阅读下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我国第一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自2004年11月开始执行。卫生部发布该原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医师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1)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如长期或过量使用抗病药,可能导致病菌& 增强。在此过程中,抗生素起& 作用,其实质是&& 。(2)现已从临床上获得某疾病的致病菌株(已知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研究“抗生素单独与联合使用对该致病菌株的影响”时,制定了实验方案(供选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其他实验用具根据需要选择)。①你认为该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 (至少写出三项)。②简述该研究的主要意义:& 。③请进一步完成该实验的相关步骤:第一步:配制细菌培养基四只编号为A、B、C、D,并利用高压蒸气灭菌。第二步:& & 。第三步:&& & 。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至少写出二种):&& && 。参考答案训练一1.A&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所用的是水浴加热。2.B& 有丝分裂观察中,对洋葱根尖是先漂洗后染色。3.C& 验证Ni是必需的矿质元素,对照组应是完全培养液,而实验组应是缺Ni的培养液,这样变量就是Ni元素的存在与否。4.C 该实验是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所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别应只考虑阳光这个变量,因此两个花盆都应该浇给充足的水。5.A 对照组应只考虑一种变量才能真正探究到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作用,所以对照组应该也要摘除甲状腺,并在第3天后只注射实验用的溶解剂,这样与实验组的区别就是甲状腺激素的存在与否。6.D 从实验所得的结果还不能说明置于土表的蚕豆种子萌发率低于被埋的种子,毕竟9与8相差太小,不能反映事实。所以应该再次用大量蚕豆种子来重复这一实验,看其萌发种子数的差异。7.B 随着温度的升高,产气量有上升后又下降的动态变化,所以并不能说明B选项。8.D 被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呈碘液的颜色――红棕色。9.D& 考查学生对常规实验的熟悉程度。10.D 典型的生长素实验的考查题。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且在光照的作用下,可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一样多,⑤⑥中无生长素。11.C&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细胞代谢旺盛程度、环境温度等正相关;由于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基本相似,因而同种或不同种生物细胞可以相互融合;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中,由于采用了免疫荧光标记法,而同类生物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相似程度很大,因而难以找到特异性蛋白,而采用异种生物细胞可以达到这一目的。12.B& 由于项芽合成生长素向下运输能影响叶柄脱落,故3株都需要去掉顶芽,以防干扰实验的准确性;若④中涂生长素的甲株叶柄和丙株保留幼叶的叶柄均不易脱落,而乙株叶柄容易脱落,则能说明幼叶合成生长素具有防止叶柄脱落的作用。13.A& 在甲、乙组的空白对照中,甲组处于正常情况下,故甲组应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自身对照中,实验后现象的变化是在实验前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的,故实验前应为对照组。14.C& 实验设计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对照性原则就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对照组的人数、男女比例、年龄、健康情况等均要与实验组尽量相符,但不服用综合维生素,而是给予安慰剂,并且均不告知测试者属于实验组或对照组,以免实验结果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扰。15.D& 核糖体能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所以给氨基酸加以标记,可检测核糖体;红细胞吸水膨胀并破裂,可破坏细胞膜;离心是常见分离细胞结构的方法;本实验中并没有运用层析法。16.D& 该项研究主要是为了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意义,而并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学习小组所分配的任务。17.A& 不可按小龙虾的性别进行分组,若这样将会有两个变量在这个实验中(特定激素变量与性别变量)。18.C 从题干中分析,对照组研究的动物应还是腹足类,并分成两组,一组留在原地,另一组同样方法选取保管并放回原地。19.AB& 以肾上腺素对肤色的影响为题材,考查对实验探究能力,特别是选择实验材料、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20.ABCD 比较两种物种的体内散失水分情况,不难分析出:相同条件下,物种A散失水分少,更加适合于在干燥环境中生存,而且也可以判断出:实验一段时间后,B鼠因失水而先死亡。B、D两项本身是正确的。21.(1)A、B、C& (2)D& (3)A& (4)B& (5)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22.(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中& CaCO3& (2)制作叶横切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花环型”结构 (3)先上升后下降(4)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先滴加清水并盖上盖玻片,观察时应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找到叶片细胞,然后再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23.(1)玉米胚芽鞘中生长素的含量在暗处比在光下多(2)玉米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的分布是背光侧多于向光侧(3)D&& (4)生产上将生长素类似物作为生长调节剂,低剂量使用时可促进植物生长,大剂量使用时可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作为除草剂杀死杂草;可以促进果实发育,诱导无子果实形成,提高以果实作为收获对象的农作物的产量。24.(1)注射的物质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相关判断(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第一组核酸提取物+DNA酶如果& 有&& 如果& 无&& 则& RNA 是遗传物质则 DNA 是遗传物质第二组核酸提取物+RNA酶如果&& 有& 如果&& 无& 则 RNA 是遗传物质则 DNA是遗传物质(2)①低温下酶活性仅是降低,而高温则使酶失活& ②遗传物质是单链RNA,稳定性差,突变率高
③RNA&& DNA&& mRNA&& 蛋白质(3)①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入鸡体内,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形成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②若禽流感病毒侵入鸡体内,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③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消灭分布在内环境中的禽流感病毒;④禽流感病毒侵入体内细胞,效应T细胞及其所释放的淋巴因子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予以彻底消灭。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能在效地预防家禽禽流感。25.(1)①b&& 蒸馏水(清水)& ②A.取6种不同pH值的缓冲液和蒸馏水各2mL,分别装入7只洁净的青霉素小瓶(编号)中,将实验材料吸干表面水分后,每瓶投入10段。每组分别设3个重复。B.将各小瓶加盖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C.定时取出各瓶中胚芽鞘切段,用刻度尺测量切段的长度并记录。③在一定范围内酸性越强,细胞伸长越明显& (2)细胞壁26.(1)①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基因控制,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不便于分析并找出规律。& ②色盲女性的父亲和儿子都色盲;KS综合征女性的母亲和子女都是患者。(合理均给分)& (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②训练二1.D&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2.C& 要求学生熟悉教材所列实验。3.C 过多施肥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浇水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施肥量的增多。所以花盆3和花盆4符合题目要求。4.C& 哺乳动物红细胞无核,所以不能用羊血;洋葱表皮细胞不分裂,不能用此作有丝分裂的实验;胡萝卜中含的是蔗糖,不具有还原性。5.C&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种子的萌发与红光和远红光的关系,与光照时间的长短在本实验中并没有反映出来。从题干中可以发现当最后一次为红光时,萌发率很高;当最后一次为远红光时,萌发率很低。所以莴苣种子萌发率的高低以最后一次曝光的波长为准。6.B& 生长激素不等同于生长素,生长素才能促进果类成熟,形成无籽果实。7.C& 题干交待的很明确,测定四个温度不同的培养皿中萌发的种子数,最后统计的数字就应该是萌发的种子数 ,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8.C&& 在密闭容器中水、阳光、矿质元素均是相同的,但两种植物对CO2的利用是不同,玉米是C4植物,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小麦则不能。9.A& 要求学生理解NaHCO3在本实验中所起的作用。10.B& S元素主要存在于病毒的外壳内,P元素主要存在于病毒的核酸内。病毒侵染细胞,一般核酸进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11.C 该实验说明凝乳酶的最适温度在40℃左右。F装置内的凝乳酶已受高温破坏了,再冷却到40℃也已不起作用了。12.D 要求学生熟悉题干中四个实验的测量方法。13.A& 分离自生固氮菌不需加青霉素;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才可能获得无子蕃茄;神舟5号搭载农作物种子,利用了空间技术进行不定向突变以培育新品种。14.C& 以实验的模式考查细胞质遗传的特点。15.C& 此实验探究的是鸭的印随行为,而不是本能行为。16.D 既然是一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那它的物质来源是很贫乏的,不可能再有外界的物质输入。17.C 本题的实验过程只是给予学生一个典型抗药性实验的介绍,实验的答案还是很容易选择的。18.B&& 单基因遗传病最好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多基因遗传病最好在群体中调查。19.ABD 实验要完整并完善,要考虑诸多因素。首先要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其次要排除干扰因素(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再次要进一步验证(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胰岛素不能口服,所以C项错误。20.ABC& 这个实验不难看出放射性糖分布不均匀(只在叶片的左侧)与生长素有密切的联系,而与光照无关(何况题干中也无光照作用)。由于生长素的存在(只在叶片左侧)所以放射性糖分布最终也只分布在叶片的左侧,说明生长素有很强的吸引与调运养分的效应,就此可说明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可能与它能调运养分有关系。21.(1)物&& 甲& && (2)用乙镜观察清楚时,镜头与观察物的距离为0.5mm,而该玻片厚度只有0.17mm,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隙(0.33mm)(3)②③
600& (4)D& (5)④&& (6)B22.实验一:不足。补充实验步骤如下:④抽取③中死亡小鼠的血液,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记录菌落的特征。实验二:实验原理:将R型菌的DNA、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完全分离开来,分别和S型菌混合培养,观察各种物质在遗传中的作用。Ⅰ、提取的R型菌的蛋白质不纯,混有少量的DNA。Ⅱ、B中培养基感染了R型菌。Ⅲ、S型菌产生变异成了R型菌。23.(1)种子发芽率一般不能达到100%,使实验更准确科学。(2)因为胚乳中可能有矿质元素镁离子,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3)①镁离子是叶绿素合成所必需的。②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③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叶绿素合成。(4)不可再度利用(或填钙、铁等)& 幼苗缺氧,有氧呼吸受抑制,影响矿质元素吸收24.(1)感受器&& 非条件反射& 不能&&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反射不能完成& (2)喜爱食物信号的刺激也可引起胃液的分泌&& 条件反射&& (3)胃液的分泌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或胃液分泌不仅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4)证明胃泌素对胃液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5)去除神经对胃液分泌的调节&& (6)缺少对照实验组& 25.Ⅲ.有毒物质加入细胞培养液后,培养的动物细胞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Ⅳ.(2)①分别加入等量的细胞悬浮液③把三个培养瓶放在37℃(或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3)②加1~2滴适宜浓度的龙胆紫溶液染色(4)有丝分裂中& 小白鼠正常体细胞有丝分裂高倍显微镜照片Ⅴ.甲乙两种化学物质均有毒性,且乙的毒性比甲的毒性大26.(1)抗药性& 选择& 使抗药基因在种群中频率提高(2)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计划、结果预测、报告交流形式等(至少写出三项)& ②提高抗生素使用的针对性等&& ③第二步:将致病菌株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各取1 mL菌液均匀涂布在上述四只培养基中,向A中全部涂布少量青霉素、向B中全部涂布少量头孢霉素、向C中同时全部涂布少量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第三步:将A、B、C、D四只培养皿一起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各培养基中致病菌生长状况(菌落)。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A、B、C三只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状况较D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状况差,说明抗菌素具有抑菌作用①若C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状况较A、B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状况都要好,说明单独使用抗菌素的抑制好于联合使用。②若C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状况较A、B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状况都要差,说明抗生素单独使用的影响不如混合使用的效果好。③若C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状况与A、B培养基中的细菌生长状况差的相近,说明抗生素混合与否,与抗生素的作用效果无关1
你可能需要的试题,练习
关于资源的下载性声明:千教网本身不提供任何资源的下载服务,也不会保存任何数据在服务器上。所有资源的下载,均源于互联网抓取。当该资源的原始地址失效时,您可能无法获取该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蛋白质加双缩脲试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