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无机盐的跨膜运输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知道...

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是不是协助扩散摘自某网友“顺逆主动运输都可以` 因为主动运输的时候无论外界的浓度是高是低都会发生&,我认为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即协助扩散._百度作业帮
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是不是协助扩散摘自某网友“顺逆主动运输都可以` 因为主动运输的时候无论外界的浓度是高是低都会发生",我认为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即协助扩散.
摘自某网友“顺逆主动运输都可以` 因为主动运输的时候无论外界的浓度是高是低都会发生",我认为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即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主动运输是由于膜以某种方式提供了能量,物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逆浓度或逆电——化学势差而移动.体内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结果使高浓度一侧浓度进一步升高,而另一侧该物质愈来愈少,甚至可以全部被转运到另一侧.所以由定义,主动运输是一定逆浓度梯度的,顺浓度梯度不能称做主动运输,这种说法不对.
顺逆主动运输都可以` 是否主动运输主要看
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过程,主要动力是质膜两侧的浓度差。但是,协助扩散是在质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行的。因此,协助扩散的速度不仅受溶质的浓度梯度的影响,还取决于质膜上特定载体蛋白数目的多少。你的观点应该对滴...
不对的 主动运输的概念是指逆浓度梯度 顺的为被动运输 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而协助扩散不消耗 概念啊~
协助扩散不是主动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来作为运输动力,而是顺着浓度差运输,靠浓度差作为运输动力,但是需要蛋白质载体的协助
我确信的告诉你逆浓度的一定是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不一定是逆浓度运输顺浓度的运输也有可能是主动运输顺浓度的主动运输并非是协助扩散
1、主动运输分为:(1)由ATP直接供能的主动运输。有细胞膜上的一类特殊膜蛋白—“泵”参与完成。它能特异性的识别并结合某种物质,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而运输。(2)协同运输。有些物质的主动运输并不直接需要ATP提供能量,而是以另一种物质的浓度梯度为动力。这种榆树方式称为协同运输。如果进行协同运输的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向相同,就称为同向协同运输。如果进行协同运输的两种...
协助扩散是主动运输,需要蛋白质载体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来作为运输动力,浓度差不是其条件.
不是。 主动运输的条件:1.载体蛋白;2.能量。 例如:无机盐离子进入细胞。 协助扩散的条件:1.载体蛋白。 特点:高浓度—到—低浓度。 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特例)。
主动运输的条件:1.载体蛋白;2.能量。 协助扩散的条件:1.载体蛋白。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一生物总结复习11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高一生物总结复习11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58:2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一生物总结复习11.PPT
/* 道客巴巴认证入口广告 */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生物的细胞顺逆浓度梯度自由扩散的顺浓度梯度是由高到低,而细胞吸水是由低到高的,为什么不同?自由扩散也是水进入细胞中啊,但是书上说是浓度高到底的_百度作业帮
生物的细胞顺逆浓度梯度自由扩散的顺浓度梯度是由高到低,而细胞吸水是由低到高的,为什么不同?自由扩散也是水进入细胞中啊,但是书上说是浓度高到底的
自由扩散的顺浓度梯度是由高到低,而细胞吸水是由低到高的,为什么不同?自由扩散也是水进入细胞中啊,但是书上说是浓度高到底的
你发现这个问题,看来你是一个喜欢钻研的同学,先祝贺你.细胞吸水是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的,低浓度溶液中水分子数多,而高溶液溶液中水分子数少,所以对于水分子而言仍然是由高到低进行扩散,不矛盾.
细胞吸水是由低到高的,指的是溶液浓度由低到高,即水是从含量多往含量少运输的;而自由扩散中的由高到低并不是指溶液浓度,指物质从含量多往含量少运输;这样水就都是从含量多往含量少运输。
自由扩散说的由浓度高向浓度低中的浓度是指扩散物质的浓度,也就是溶质的量除以溶液的量,但是当扩散的物质是水的时候,水的浓度(实际上并没有这种叫法)高是不是意味着溶质的浓度低了,所以水是从“水的浓度”高的向低的扩散,也就是从(溶质的)浓度低的向浓度高的扩散。不知道说成这样会不会把你弄的更乱?我记得生物课本里好像有说水在细胞膜上有特殊通道,记得是磷脂构成的。磷脂是亲水亲油的两性物质,磷酸端能与...
水的跨膜转运是通过水通道实现的,水通道叫做Aquaporin,到目前为止共发现11种AQP1-AQP11. 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中的一位Peter Agre就是因为对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通道能够让水自由通过(不必结合),但是不允许离子或是其他的小分子(包括蛋白质)通过。对泌尿系统及其他各个脏器的的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谁的跨膜转运的...
指的是溶质浓度,如无机盐,糖类等。可以认为高浓度时溶质易想低浓度溶液中扩散,or吸水
楼上的都是达人,我说的比较简单。自由扩散从高到低,指的是离子浓度。细胞吸水从低到高,指的也是离子浓度。离子浓度高,就表示水的浓度低。
就是说自由扩散时,水出细胞,而物质进细胞这样?
不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自由扩散中也只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乙醇,甘油等能进行自由扩散,水这时就相当于一种单纯的物质,并不是溶液概念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高中生物 1.3.3物质的跨膜运输课件 苏教版必修1
下载积分:699
内容提示:【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高中生物 1.3.3物质的跨膜运输课件 苏教版必修1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1:18: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全程复习方略】2013版高中生物 1.3.3物质的跨膜运输课件 苏教版必修1.PPT
/* 道客巴巴认证入口广告 */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水分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什么
水分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什么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内啥同学你无视了我的回答就行
途径:导管,从根部吸收,向上运输。
动力:蒸腾拉力
吸收方式:水分是自由扩散,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
植物的运输系统——维管系统茎的维管系统和根的维管系统是相通的,两者和叶中的叶脉共同构成植物体的运输系统和支架.茎的维管系统和根的维管系统是相通的,两者和叶中的叶脉共同构成植物体的运输系统和支架。
  低等的多细胞植物,如藻类、苔藓等没有专门的运输系统。藻类是水生的,它们大多体小,细胞层次也少,并且各个细胞都有叶绿体,能自制有机的营养物,因
而没有运输系统仍可生活得很好。苔藓植物是陆生的,它们的各个细胞也都有叶绿体,都能自制食物。它们只在多雨、温度高时才活跃生长,干旱时潜伏不动或留下
孢子而死去。所以它们的代谢产品不会过多积累,因而也不需要特化的运输系统。高等植物的维管系统具有运输和支持的双重功能。藻类和苔藓没有运输系统,也就
没有身体的支架,这可能正是它们不能长大的一个原因。  高等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体大,组织层次多,分工明确。例如,表皮组织只有保
护的功能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能制造糖类,但所需的水却要由根供给。世界上最高的树约有100m,如此高大,没有一个运输水、盐、食物
以及代谢废物的器官系统以及一个支持身体的支架——维管系统是不可想象的。
(1)水的运输和蒸腾作用  土壤中的水从植物根部进入中柱后,经根、茎、叶的输导组织而上升到叶,从叶蒸发出去。这一过程即前述的蒸腾作用。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这一运输过程
中可为各种细胞所吸收利用。水则可供叶和其他绿色部分光合作用之用。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根部供水。气孔在白天一般都是张开的,以保证二氧化碳的供
应,但水却由此而大量散失。所以,要保证光合作用,就必须源源供水。蒸腾作用就是使植株挺拔,使叶中保持足够水分的作用。  植物用水远比
动物浪费。动物体内的水可以不断循环,反复使用,如血液循环。而植物根部吸收的水,约有90%以上都是上升至茎、叶而蒸腾出去的。一个中等大的枫树,夏季
每天因蒸腾作用而失水可达200L,其耗水量实为可观。森林之所以能改变气候,植物强大的蒸腾作用起了一定的作用。  1.根压 
 大树可以高达100m以上,水是靠什么力量从根一直上升到叶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根部存在着“根压”(root
pressure),压水在导管和管胞中上行。将某些植物的茎切断,切口处能向外流出汁液,如在切口处连上细管,液柱可达1m或更高,可见水是由根部压力
压上来的。此外,清晨空气湿润,蒸腾作用微弱或完全停止,此时植物叶缘常出现水珠,即所谓“露水”。这一现象称为吐水(guttation)。吐水也可能
有排除植物体内某些无用或有害物质的作用。吐水现象也说明水是由下面根部压上来的。夜间,叶面蒸腾作用减慢或停止,根部细胞继续从土壤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矿物质。中柱中的矿物质的积累,使中柱细胞中的水势减小,于是水进入中柱,并从木质部上升,这就是根压产生的缘由。但是大多数植物,包括高大乔木,根压不
过100kPa~200kPa,而100kPa只能使水柱上升10.4m,100kPa~200kPa对于高过20m的树是远远不足以压水上升到树冠的。
不但如此,有一些高达80m以上的松柏科植物,测不出根压的存在,而蒸腾作用却能正常进行。反之,一些草本植物如番茄,根压可高达
600kPa~1MPa,这对于高不过1.5m的番茄植株是没有必要的。这些事实说明,吐水现象固然可能与根压有关,但单纯用根压来解释水液在木质部的上
升是有困难的。  2.茎内负压  炎夏,植物叶蒸腾作用强烈,水从叶面不断蒸发,木质部中水液源源上升。此时如剥去一块小
树皮,用刀将裸露的木质部切一开口,水并不从伤口外流;相反,如在伤口上加水一滴,水却迅速从伤口被吸入木质部。这说明,蒸腾作用使茎的木质部发生了负
压,即茎内压力低于100kPa,因而水能从伤口处被吸进去。但是,100kPa只能使水柱上升10.4m,所以,负压虽然有作用,但是只靠负压也不足以
使水上升到几十米的高度。因此,一定还有另外更大的力量在发生作用,即水的内聚力学说。  3.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 
 按照这一学说,植物体内水液上升的力量主要来自水的物理特性。水有很强的表面张力,这是因为水分子能以氢键互相连接之故。这分子之间互相吸引的力量称为
内聚力。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水不断从气孔蒸发出去,细胞间隙中的水势低于它周围细胞中的水势,使细胞中的水就陆续地扩散到细胞间隙中去,细胞中的水势降低
了,于是和它们相邻的细胞的水就扩散到这些细胞中去,正是由于这一水势梯度的存在,水才从根的木质部进入茎的木质部,再上升,经叶脉(叶中的维管组织)、
叶肉细胞而入细胞间隙,最后从气孔逸出。这一长途运输的实现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从根直到叶肉细胞这一水柱必须是连续的,中间不可断开。如果断
开,上段水柱将因蒸腾作用而消失,下段水柱则可能因本身的重量而下降至根。如在茎部切开一裂口,使气泡进入木质部,连续的水柱被隔断了,水上不去,叶子就
要萎蔫。水柱何以能够保持不被隔断呢?这是由于水分子具有内聚力之故。蒸腾作用进行时,水分子从叶肉细胞进入细胞间隙,和这个水分子相连接的另外的水分子
就被拉了过来,这样就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连续的水分子就不断地上升,从而实现了水从根到叶的运输。  连续的水柱可以比做钓鱼时所用的丝
线,虽然很细,却有千钧之力,能把很大的鱼钓上来。根据计算,从根直到叶面的水柱内聚力的强度应能高到1.5GPa。实际的实验值没有这样高,约为
30.4MPa或略高。已知,100kPa可使水柱上升10.4m,1MPa应能使水柱上升1O0m的树顶。但水柱上升时存在着摩擦阻力,消除这一阻力约
需1.8MPa。所以,1MPa+1.8MPa=2.8MPa,这就是使水在100m高的树中上升到顶所需的力量。由此可见,用内聚力学说是可以较好地解
释水在植物体内上升的。  此外,中午光照强、蒸腾作用旺盛时,水在茎中上升很快,此时树干和早晨或晚间相比,往往要细一些。这和将一个橡皮管中的水急剧抽出时,橡皮管缩细的情况相似。这也间接表明,木质部中的水是因蒸腾作用而被拉上去的。蒸腾作用的强大力量还可由下述实验说明(见图), 
 在一玻璃管顶端紧扎一能渗水的陶土外套,玻璃管中充水后,置于含汞杯中。如无日光曝晒,空气甚高时,水不能从陶土套上蒸发出去,因而汞也不能升入玻璃
管。如有日光曝晒,加上空气干燥、流通,水就将从陶土套上向外蒸发,结果管内水柱上升时,汞也随之进入。如蒸发很快,汞柱可高过76cm。如将陶土套换成
带叶的枝条、扎紧,可得同样结果,汞柱甚至可高达100cm。这一实验证明,水分子互相连接的拉力是足以使汞柱上升的。  此外,导管和管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亲水的纤维素,水分子附着于这些亲水管壁上的静电吸引力,即虹吸作用,在水液上升中,也是起作用的。(2)矿物质的运输
  一般说来,矿物质或无机离子在植物体内都是溶于水中,由导管和管胞运输到植物各部分的。但是有些离子也可以由韧皮部运输。例如,放射性
同位素32P的实验证明,磷可以随水流经木质部而到叶,然后可经韧皮部而下到植物其他部分。例如,老叶中的磷可由韧皮部运送到新叶中去,在新芽生长时,磷
又可进入新芽中。施肥时,磷肥需要量低,原因之一就是磷可被植物反复使用之故。(3)有机物质的运输
  如果供给植物14CO2,追踪其光合作用的产物,就可发现在靠近叶的茎韧皮部中很快出现带有放射性的糖。这就证明植物叶中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由韧皮部运输的,运输有机物质的管道是筛管。 
 对于有机物质的运输机制,我们了解得很少,比对于水的运输机制的了解要少得多,理由之一是直接观察韧皮部生活时的活动在技术上有困难。轻微的刺激,例
如,将很细的微量移液管插入韧皮部,就可引起韧皮部细胞迅速发生变化;被刺激的筛管单位停止活动,上下两端的筛板小孔全部被蛋白质、多糖,即葡聚糖
(glucosan)所堵塞。制做光学显微镜切片所用的各种技术也常使植物材料发生类似的变化,切片上的筛管也经常是堵塞的。筛管刺激的高度敏感性长期阻
碍人们对筛管运输功能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有些昆虫如蚜虫等,以口器插到筛管之中吸取养料时,植物细胞的生理功能竟不受影响(见
图)。  于是植物生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尝试:在蚜虫口器刺入茎内之后,设法将蚜虫的身体切去,只留插在茎上的口器,利用蚜虫
的口器采取样品。果然,韧皮部的汁液从口器向外源源流出,可达数天之久。这一发现不但使人分析韧皮部汁液成为可能,也同时说明韧皮部内的液体是处在一定的
压力之下的。利用这一技术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人们就可研究韧皮部运输物质的性质和运输的方向了。  分析靠近叶部的茎韧皮部的液体得知,其中所含溶质可高达25%,这一浓度相当于动物血浆浓度的5倍!在这25%溶质中,约90%是糖类,主要是蔗糖;其余10%是各种氨基酸、其他有机物质如激素等,以及一些无机盐类如磷离子等。这些都是由韧皮部负责运输的物质。  韧皮部液体中的含糖量在运输途中逐渐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糖类沿途为各组织所取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沿途细胞水分不断渗入之故。水的不断渗入是重要的,没有水的渗入,韧皮部的液流就将枯竭,水不断渗入,才保持韧皮部液流能够到达根部。 
 和木质部的单向运输不同,韧皮部的运输是“就近收集,就近供应”的。例如,顶芽生长需要的能源物质来自植株上部接近顶芽叶的光合作用。这里的筛管将光合
作用产生的糖向上运输而达顶芽。根部所需的和所贮藏的糖类大多来自植株下部叶的光合作用。所谓上部和下部并无明确界限,实际上,在上部和下部之间存在着中
间部分,这一部分韧皮部的运输有时上行,有时下行。只有到了秋季,植株生长停止,此时韧皮部的运输才全部是下行的,有用的物质就全被转移到根等部分而贮藏
起来。  韧皮部液流的速度可达0.3m/h,这一速度虽比木质部的液流速度慢,但比单纯的扩散速度却快得多了。  1.筛管的“装卸”机制——主动运输 
 筛管是由生活的筛管分子所构成,它的运输机制和死的导管、管胞不同。筛管的装卸和运输路线是:从制造营养物质的器官收集“装载”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
需要或贮存营养物质的器官组织,如生长尖、根等处,再将这些物质“卸下”,交给这些器官。物质是如何装载到筛管中的呢?在叶脉中的筛管和叶肉细胞之间有细
胞间液。筛管(韧皮部)液与细胞间液所含物质的浓度不同:筛管液中蔗糖含量比叶脉外液体(即细胞间液)高得多,但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的含量却和细胞间液一
样。蔗糖是来自光合作用的。由此可知,蔗糖是通过活的筛管分子的主动运输而进入筛管的,其他小分子物质则是通过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而进入的。主动运输所需的
能来自ATP。ATP水解产生的能不是直接用于运输,而是供给H+泵之用,也就是说,使筛管分子内的H+逆浓度梯度透过膜而到筛管之外。H+不断从筛管向
外逸出的结果,形成了一个从筛管外到筛管内的H+梯度,同时也提高了膜的电位。这两者都是有利于膜中载体蛋白与筛管外的H+结合的。而载体蛋白一经与H+
结合,它接受糖分子的受体部分的构象要发生变化,而更适合于与糖分子结合。所以,载体蛋白一经与H+结合,同时就与筛管外的糖分子结合,并从筛管膜的外侧
移入膜的内侧,而将H+和糖分子一同释放到筛管中去。这种同时运送2种物质的主动运输称为同向运输或同向转移(symport)。只要ATP不断供应,进
入筛管的H+就不断被泵出,pH梯度就一直保持,糖分子就可源源不断地从筛管外进入筛管。而进入筛管的糖则不断地随筛管中的液体流而运走。 
 韧皮部中“装载”了营养物的液体在运到生长尖、根等器官后,液中糖类等物质也是通过耗能的主动运输(同向运输)而转移到这些器官中去的,所以筛管的装和
卸的机制是一样的,但方向相反:“装”是从筛管外进入筛管,“卸”是从筛管内运出到各器官去。在这些器官中,它们或作为能源而被消耗,或转化为淀粉、油类
等而被贮存,或作为原料而供植物的生长分化所用,如糖类是细胞壁的原料,氨基酸供结构蛋白合成之用等。  2.压力流假说(pressure flow hypothesis)  植物运输有机分子的速度是相当高的,可以高达100cm/h。这样高的运输速度,单凭扩散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研究者提出一些假说加以解释,其中以压力流假说最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见图) 
 是说明压力流假说模型。2个半透膜性的,水能透过,但糖分子不能透过的空心球,以U形玻管连通。左球内充以有色的浓蔗糖溶液,右球和U形管中均充以清
水。将两球放入清水玻璃缸里。不久,清水由于渗透作用而进入左球,从而使左球中糖水体积陆续加大而从连通其间的U形管流向充满清水的右球。如果把这个装置
扩大成一连串的半透性球,互以玻璃管相连,第一个球内充满糖液,其余各球都充满清水,一同溶于清水中,第一个球中产生的压力可以把糖液压入第二个球,同样
道理,第二个球内糖的含量增加了,又把糖液压入第三个球,在整个系统中形成一个糖浓度的梯度。如果不断给第一个球补充浓蔗糖液,同时不断从最后一球取走流
过来的含蔗糖液体,而换以清水,蔗糖液就不断从第一个球顺序向后面各球流入。这一模型中的液流可以比作筛管的运输。叶制造糖,糖经过筛管“装载”端的主动
运输而进入筛管。生长尖以及根等贮存器官需要糖,糖从筛管的“释放”端通过主动运输而流出。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从“装载”端到“释放”端的蔗糖浓度梯度,如
上述模型的U形管中的蔗糖浓度梯度一样,驱使蔗糖液从高浓度一端流向低浓度一端。只要这个浓度梯度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只要叶不断供应蔗糖,根等器官组织
又随时收存蔗糖,筛管又可随时从周围组织获得所需的水,筛管中的这一运输流就将不断流动。  所以,按照压力流假说,韧皮部液体的流动是靠产糖端的压力“推”向另一端的。这和木质部的运输不同,木质部水液的流动主要不是靠根部的压力,而是靠叶蒸腾作用“拉”上来的。 
 如果压力流假说正确,植物韧皮部液流应是有压力的。蚜虫口器刺入韧皮部后,液体可源源从口器流出,说明液流果然有压力。如果压力流假说正确,则白日光照
时,蔗糖不断产生,液流应该快;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液流应该慢,测量的结果果然如此。此外,生长在黑暗中的植物,一般不能运输激素;光照后,激素才逐渐被
运输,这也有利于压力流假说,因为白日光合作用产生糖,才能产生压力流,激素等物质才能随压力流而运至植物各部。
植物体内有运输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汁液,植物没有血液
根―茎―叶
水分是导管 &无机盐是筛管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生物学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机盐的跨膜运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