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内老师讲课时 听到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声, 区...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教学案(无答案)_初中物理苏教版_物理学习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第一章《声现象》  一、复习提醒: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声波的反射;回声  2、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治  4、声的利用:超声波;次声波;超声波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中的一些应用  二、知识回顾:  1、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
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我们把它叫做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体内小石,这些都表明声具有
传递信息。(能或不能)  3、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
.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指她声音的
较高.  4、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
,声源振动的
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5、声音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
,例如:某音叉每分钟振动3000次,其频率为
Hz。  6、
是指声音的强弱,
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
越大。  7、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
有关。  8、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即使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
。  9、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
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
中最慢。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
次声音,第一次是在
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
传播的。  10、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
。  1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物体
而产生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是
的。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
。  12、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
。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为了保证人的正常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听力不受损伤,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  1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1)在
处控制(改变/减少/停止声源振动)(2)在
(隔声/吸声/消声)(3)在
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罩/耳塞/头盔等),其中最有效的是在
控制。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是不同的,除隔声材料外,物理学还利用"以声消声"的方法来控制噪声,这种技术叫"有源消声技术"。以声消声是利用两个声波的疏部和密部相互抵消进行的。  14、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Hz至20000Hz之间,把它叫做可听声。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是指
低于20Hz的声波。超声波具有
等特点。超声波已广泛运用于探伤、定位、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造影等方面。次声波具有可以传得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等特点。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监测和控制次声波,以便有效地避免它的危害,并将它作为预报
的手段。  15、超声波测速根据
效应;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教室内教师讲课时
听到回声和原声,
区分回声和原声,回声加强原声。(能/不能)  三、典型例题:  【例题1】左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结论:
。  解析:实验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乒乓球在实验中能清楚地显示出音叉在振动;加大力度敲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得更高,听到的音叉声音越大,可得出结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例题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解析:A选项中区分不同乐器应根据音色不同;B选项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音调太低;D选项中高歌指响度大;本题意在巩固音调、音色、响度的特点及异同,应选C。  【例题3】如图
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瓶和水振动,水的高度  B.瓶和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解析:本题可提问自左向右瓶子被敲击是时发出的声音音调分别是什么?也可变化为如果向瓶内吹气,听到的声音音调又将如何?敲击时发声是依靠瓶和水振动,音调由水的多少决定,应选A;而吹气时则主要是依靠空气柱振动。  【例题4】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本题为一开放题,学习本题时要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语言表述要清晰,同时答案必须符合题意,听到的声音必须是通过固体传来的。  【例题5】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
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  解析: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是目前考试的一项热点,可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或者说周期决定的,因而甲图和乙图的音调相同;响度则由声音的振幅决定,所以乙图和丙图响度相同。。  *【例题6】如图所示,一次偶然的机会,靠近正在发声的喇叭旁边的玻璃杯破碎了.请你猜想玻璃杯的破碎跟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理即可,玻璃杯的破碎跟声音的振幅、频率以及玻璃杯距离喇叭的远近、玻璃杯的制作材料等均有关。  第一章 《声现象》巩固练习  1、悠扬的琴声是靠琴弦
产生的,琴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2、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 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具有能量/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音调/响度).  3、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4、电闪雷鸣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因为
小  明同学用秒表测出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发生  雷电处到他的距离是
m。(光速是3×108m/s,声音速度  是340m/s)  5、下表中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声音传播的一些规律,请认真  分析,说出其中两种规律.  (1)  (2)  空气
(15℃)
340
海水
(25℃)
1531
空气
(25℃)
346

3750
软木
500
枫木(顺纤维)
4110
煤油
(25℃)
1324

5000
蒸馏水(25℃)
1497
铁、钢
5200
6、凭你的生活经验,说出下列环境中噪声最大的是
)  A.公园的林荫路上
B.图书阅览室
C.火车站候车室
D.医院走廊上  7、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A.验钞机
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8、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  A.音调
D.音色和音调  9、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10、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  11、下面是小亮在复习有关声的知识时所做的归纳,有错误的是(
).  A.声音  产生:物体振动
传播:需要介质  B.  声音传播速度

D.乐音的特征  音调:声音的大小
响度:声音的高低  音色:声音的品质  *12、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
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  *3.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这哨声是由管内空气柱
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是由于
发生了改变。  第二章 《物态变化》(第1课时)  一、复习提醒:  1、会正确使用酒精灯。  2、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经历温度计的使用过程,体会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并用其解释蒸发制冷的问题;能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坎儿井"的作用。  4、知道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5、经历用图像方法探究物理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6、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7、通过实验知道发生液化现象的条件,认识"白雾"。  8、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9、通过实验认识到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知道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二、知识回顾  1、温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一切物体都具有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所使用的是摄氏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摄耳修斯首先规定的,以通常情况下
的温度为零度,以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标的一个单位,叫做
表示。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被测物体
(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
);待示数
后再读数,读数玻璃泡仍要与被测物体接触,视线要与液柱的
相平。  3、体温计量程为
,分度值是
(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
能够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  5、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相同点:蒸发和沸腾时都要
现象。不同点:蒸发只是发生在液体
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而沸腾是在液体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只能在
温度下发生。  6、液体沸腾时
;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1)
。  7、晶体熔化时
;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1)
。  8、晶体凝固时
;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
;晶体的凝固条件是  (1)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不同)  9、如图为甲、乙两物质的熔化图像,可知
物  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  三、典型例题:  【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外,还需要器有  和
。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  (3)实验中观察什么?  (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
__;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  沸腾时__
_。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为什么有"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说法?  解析:(1)
温度计 和 酒精灯
;(2)可采取下列措施:采用热水(90℃左右)、加适量的水(水多了浪费时间,水少了温度计的玻璃泡会碰到容器或不能完全浸没)(3)实验中观察:水的温度的变化、响声的变化、气泡的变化......(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这里应从声音产生的角度考虑。水沸腾前气泡在水中破裂引起水的振动,水沸腾后气泡在液面破裂引起空气的振动,所以有"开水不
响,响水不开"的说法?  【例题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从图中可看出:海波是_
____(晶体/非晶体);  它的熔点是__ _____;熔化过程用了
_____分  钟的时间;在B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 __;在D  点海波的状态是__
______。  解析:因为从表中可以看出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从第4分钟到第12分钟,所以熔化过程用了8分钟,B点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D点处于凝固过程且高于熔点所以是液态。  【例题3】根据表格,可知在-30℃时,水银呈
态。  物

熔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80
218

-210
-196
 解析:物质处于何种状态与温度有关,物质温度高于沸点时成气态,物质温度在熔点与沸点之间时成液态,物质温度低于熔点时成固态。在-30℃时水银呈液态,氮呈气态,萘呈固态。  第二章:《物态变化》巩固练习(第1课时)  1、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下,冰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A、冰的温度上升,水的温度不变
B、水的温度上升,冰的温度不变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不变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上升  2、有四支同样的温度计甲、乙、丙、丁放在同一个房间中。甲和乙不采取任何措施,  丙和丁玻璃泡上包有蘸有酒精的棉球,但乙和丁放在正在工作的电风扇前(电风扇对甲  和丙没有影响),则它们温度的排列关系是
)  A 、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都相等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的是
)  A、放在箱子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消失  B、冬天挂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变干  C、放在饮料中的冰块过一会儿不见了  D、灯丝变细  4、看熔点表,讨论问题。  (1)为什么白炽灯的灯丝用钨作材料?  (2)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气温常降至-40℃以下,能否用水银温度测量气温?为什么?  5、几种物质的熔点如下表所示,由表中的数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水银(固)

酒精(固)



纯铁
-39℃
1083℃
-117℃
3410℃
660℃
1350℃
1356℃
A、纯铁掉入钢水中一定能够熔解  B、水银温度计在气温为40℃的地方不能再使用  C、电灯泡内的灯丝宜用钨丝制作,因为它的熔点较高  D、用铜锅冶炼钢是可以的  6、你能从下图中读出哪些物理信息?  7、小明用图中的小试管B装有水,悬放在烧杯A的水中。当A中水沸腾时,B中的水  _______沸腾. 有什么方法能使试管B中的水沸腾吗?小明同学想了想,将盐撒在A烧杯中,观察到A、B中的水沸腾了,他同时将数据记在下表中。  t/min
0
1
2
3
4
5
6
7
8
tA
/ ℃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tB
/℃  
90
92
92
96
98
96
96
96
96
  (1)根据表格中所给数,作出A、B中水的沸腾图象。  (2)由图象可以判断出:在当时条件下,A的沸点是_______℃,B的沸点是_______℃;在沸腾时A的温度_______,B的温度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  (3)据此可以判断,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标准大气压(大于/小于/等于)  (4)小明观察沸腾时看到A、B中气泡上升情
况如图甲、乙、丙、丁所示,则:在A、B中水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是_______图。  在A、B中水沸腾时,气泡上升情况是_______图。  甲
丁  8、熔化、蒸发、升华都具有制冷作用,各举一实例  (1)熔化
;  (2)蒸发
;  (3)升华
。  第二章《物态变化》(第2课时)  一、复习提醒:  1、 知道水有三种状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知道蒸发现象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3、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4、 知道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5、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是物质气态和固态之间直接相互转化的过程;知道升华要吸热
,凝华要放热  6、 知道发生液化现象的条件,认识"白雾"  7、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8、通过对水循环导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知道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9、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知识回顾  1、通常情况下,人们将物质的
称为物质的三态。  2、
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
有关,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吸热的物体能量
,放热的物体能量
。物态变化有
六种形式,其中的三个吸热过程是
其中的三个放热过程是
。  3、物质
的现象叫熔化;物质
的现象叫凝固。  4、物质
的现象叫汽化;物质由
的现象叫凝固。  5、升华是物质由
的现象,凝华是物质由
的现象。  6、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以
形式汽化的。  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在空气中形成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等上面  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  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形成雾。深秋或冬天的夜晚,当地面温度迅速降到  0oC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
而形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  三、典型例题:  【例题1】举例说明与下列物态变化相关的现象:  (1)熔化:铁锭化成铁水、冰雪消融;  (2)凝固:水结成冰、塑料桶成型;  (3)汽化:潮湿的衣服变干了、洒在地上的水消失了;  (4)液化:雾、露、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5)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  (6)凝华:霜;  (7)先熔化后凝固:用电烙铁取焊锡并焊在接头处;  (8)先汽化后液化:将烧红的铁件放入水中,听到响声并看到"白气";  (9)先液化后汽化:烧菜时厨房的窗户上出现水珠,过一会儿又消失了;  (9)先升华后凝华:灯泡中的钨丝变细了,灯泡壁变黑。  【例题2】0℃冰放在0℃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水中的冰会不会熔化呢?为什么?  解析:冰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冰的熔点是0℃放在0℃的水中虽能达到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例题3】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中,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古书《千字文》曾记载"露结为霜"你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对吗?  解析:"下霜了"认为霜是由天空中落下的,"露结为霜"认为霜的形成是由于露凝固而成,其实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骤降时凝华而成,所以以上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例题4】舞台上常需"烟雾"的效果,它是借助于干冰形成的,试分析"烟雾"的形成  解析:干冰升华时吸收了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大量的  小水珠,形成了"烟雾"的效果。  【例题5】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沾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如果把冰棒放在装水的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请解释这些现象。  解析:"白花花"的粉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大量小水珠汇聚而成;"出汗"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第二章:《物态变化》巩固练习(第2课时)  1、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是:  (1)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________  (2)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刚写的毛笔字一会儿就干了
。  (4)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很快又变成了岩石
。  (5)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吸热,云层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小冰晶变大后,下落后
成水,落到地面形成了雨。  (6)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
现象。  (7)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会模糊,这是
现象。  (8)雾的形成,是
现象。  (9)霜的形成,是
现象。  (10)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白气",这是
现象。  (11)寒冷的冬天,眉毛上结成小冰晶,这是
现象。  (12)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内表面结成的冰花,这是
现象。  2、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A.水蒸气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
B.水蒸气温度降低时放热多  C.水蒸气是气体,接触面积大
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3、下列现象中不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是
)  A.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
B.夏天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  C.打开冰箱门冒出的"白气"
D.深秋早晨出现的"雾"  4、夏天有一中暑病人,体温升至40℃,现需要为其降温,你认为
)  A、用冷毛巾包着冰块较好
B、用冷水浸过的毛巾较好 C、直接用冰水较好 D、都一样  5、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这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这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这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这是凝华现象  6、有关水的利用,不正确的是
)  A、水可以塑造自然美景
B、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C、水是各种动、植物的生命之本
D、水是各种污染的天然消化场所  7、简答:  (1)、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它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你认为原因会是什么?  (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为什么  (3)、有句俗话叫"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什么道理?  (4)、秋天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风一吹觉得更冷,这是为什么?  (5)、用牛皮纸做一个纸盒,然后在里面装上适量的水,并在下面用酒精灯加热,看看水会不会沸腾?牛皮纸会不会烧着?为什么  (6)、刚从酒精中拿出的温度计示数会如何变化?为什么?  (7)、有人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更厉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这是什么缘故?  (9)、用水壶烧开水时,为什么壶嘴喷出来的"白气"距离壶嘴往往有一小段距离?  第三章《光现象》(第1课时)  一、复习提醒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2、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3、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4、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5、知道光速是3×108m/s;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分析】  1、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3、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能解释简单的光直线传播现象。  【教学建议】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阳,点燃的烛焰,通电发光的电灯等;  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色散:  (1)牛顿的色散实验;  (2)色散实验中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构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红、绿、蓝光混合后成为白光。  3、颜料的三原色:  (1)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2)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后得到黑色。  4、人眼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和紫外线;
(2)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以及应用。  5、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光在同一种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质是指光可以在其中通过的传播的透明物质,均匀介质是指两点:一是同一种介质。二是这种介质的密度均匀,不含有杂质。例如在影剧院看电影,放映机射出的"光柱"就是直的,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也是直的;  (2)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三点一线等。  (3)光线是沿光的传播方向,画一条用箭头表示指向传播方向的直线  (4)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有关现象:  该类问题的解释掌握三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在传播过  程中遇到了什么物体;(3)说明出现什么现象和结果。例如:影子的形成。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而当光在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正对准物体传播的光就会被挡住,在物体背光的一侧产生了与物体相似的暗区,这就是影子。  6、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0×108m/s。光在空气中传播比在真空中传播稍慢一点,在水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是真空中的3/4。总之,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一定相同。  二、知识回顾  1、
叫做光源。光源分为
。  2、白色光是不是单纯的光,它是由
七种不同的色光组成,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色光的现象叫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回声可以加强原声,使原声更加______,所以同样的声音在操场上比较______,在教室里比较______;同时也可以测量______.
(1)更加“响亮”(2)比较“微小”(3)比较“洪亮”(4)测量“距离”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k12原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