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山大学mba怎么样的心理学怎么样?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老师——陈楚侨-易考网-Easy考研网提供考研试卷专业清单-考研一站式_Easy考研网_考研资料、考研专业课试题、考研专业目录、考研参考书目、考研咨询、考研辅导报名、考研书籍、考研会员服务
&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老师——陈楚侨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老师——陈楚侨
中山大学&& Easy考研网&&
& &&&&&&&&&&
陈楚侨: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基础、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神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生导师
陈楚侨教授(Prof. Raymond C. K. Chan)出生于香港并在香港接受教育,2000年获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认知神经心理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陈教授是现任心理系副系主任、学术研究合作及发展负责人。他拥有康复科学专业资格,并曾在香港多间医院机构工作,专心于中风、脊椎受损、其它神经系统引发的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卫生、适应过程、生活素质等问题。近年更专心于神经心理学研究。来校工作前为香港大学精神病学系讲师。现为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基础、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及神经生物学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精神病学系荣誉副教授及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荣誉研究学者。陈教授是SCI杂志"Clinical Rehabilitation"及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和专科杂志"Hong Kong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编委,同时他也是国际神经心理学会的亚洲区代表。
研究兴趣: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临床心理量表编制、病人及其家人的心理卫生、适应过程、生活素质等问题
※神经心理测试 (Neuropsychological testing)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ique)
※功能磁共振技术 (functional MRI technique)
※临床量表 (Clinical Ratings)
※心理药物学 (Psychopharmacology)
※基因遗传分析 (Genetic related analysis)
神经心理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NACN)
讲授课程:
(本科): 特别专修课: 神经心理学导论 (Special Study Modules: Foundation of Human Neuropsychology)、特别专修课: 神经心理学最新发展及研究 (Special Study Modules: Seminar in Neuropsychological Studies)、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研究生): 认知神经精神科学 (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神经心理学及认知障碍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Disorders)、特别专修课: 神经心理学最新发展及研究 (Special Study Modules: Seminar in Neuropsychological Studies)
(研究生进修班): 认知障碍(Cognitive Disorders)
参与项目:
※百人计划研究项目
※国家基金(特异性脑损伤患者注意力转换和多重任务行为的实验研究)
※香港与温哥华精神分裂症初期神经认知功能的远期比较研究(NARSAD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国际基金)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mproving treatment for the most severely ill with schizophreni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risperidone augmentation of clozapine treatment (Stanley Foundation, 国际基金)
※Evidence based study on efficacy of carer group in early psychosis”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香港精神分裂症病人执行性功能的本质与模式 (香港大学研究基金,完成)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做科研必须俱备”三心两意”的精神: 专心(focused) 、信心(confidence) 、恒心(persistence) 、诚意(passion) 、创意(creativity)
研究生及本科生义务工作:
欢迎具有心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医学背景并对探讨脑功能与日常行为关系具浓厚兴趣的同学报考研究生或本科生参与义务工作
代表论文:
Chan, R. C. K. (2000). Attentional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closed head injuries: a further study to the discriminative validity of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Brain Injury, 14(3), 227-236.
Chan, R. C. K., Lee, P. W. H., & Lieh-Mak, F (2000). Coping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personal and marital adjustment in the Hong Kong Chinese setting. Spinal Cord, 38(11), 687-696.
Chan, R. C. K. (2001). Base-rate of postconcussion symptoms among non-clinical sample and its neuro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5(3), 266-273
Chan, R. C. K. (2001). Dysexecutive symptoms among the non-clinical sample: a study with the use of the Dysexecutive Questionnair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2(3), 551-565
Chan, R. C. K. (2002). Attentional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ing postconcussive complaints: general deficit or specific component deficits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24(8),
Chan, R. C. K., Hoosain, R., & Lee, T. M. C. (2002). Talking while performing a task: a better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closed head injury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24(5), 695-704.
Chan, R. C. K., & Manly, T. (2002). The application of "dysexecutive syndrome" measures across cultures: performance and checklist assessment in neurologically healthy and traumatic brain-injured Hong Kong Chinese volunteer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8, 771-780.
Chan, R. C. K., Hoosain, R., Lee, T. M. C., Fan, Y W, & Fong, D. T. S. (2003). Are there subtypes of attentional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ing postconcussive complaints A cluster analytical study. Brain Injury, 17(2), 131-148.
Chan, R. C. K., Robertson, I.H., & Crawford, J. R. (2003) An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 subtest scores calculation in the Cantonese version of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93,
Chan, R. C. K., Robertson, I.H., & Crawford, J. R. (2003) An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 subtest scores calculation in the Cantonese version of the Test of Everyday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93,
Chan, H, Chen, E. Y. H., & Chan, R. C. K. (2003). Suicide in schizophrenia. Medical Progress, Nov., 9-15.
Chan, R. C. K., & Chen, E. Y. H. (2004). Blink rate does matter: a study of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neurological signs in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2(11), 781-783
Chan, R. C. K., Chen, E. Y. H., Cheung, E. F. C., & Cheung, H. K. (2004) Executive dysfunctions in schizophrenia: relationships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54, 256-262
Chan, R. C. K., Chen, R. Y. L., Chen, E.Y. H., Hui, T. C. K., Cheung, E. F. C., Cheung, H. K., Sham, P., Li, T., & Collier, D. (2005). The differential clinical and neurocognitive profiles of COMTSNPrs165599 in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11, 202-204
Chen, E. Y. H., Hui, C. L M, Chan, R. C. K., Dunn, E. L. W., Miao, M. Y. K., Yeung, W. S., Wong, C. K., Chan, W. F., & Tang, W. N. (2005). A 3-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neurological soft signs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75 (1), 45-54
Chan, R. C. K., Chen, E. Y. H., Cheung, E. F. C., Chen, R. Y. L., & Cheung, H. K. (in press) The components of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a multiple single-case study design. Schizophrenia Research,
Chan, R. C. K., Chen, E. Y. H., & Law, C. W. (in press). Specific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medication-na?ve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Honer, W. G., Thornton, A. E., Chen, E. Y. H., Chan, R. C. K., Wong, J. O. Y., Bergmann, A., Falkai, P., Pomarol-Clotet, E., Mckenna, P. J., Stip, E., Willaims, R., MacEwan, G. W., Wasan, K., Procyshyn, R. (accepte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tipsychotic polypharmacy: risperidone versus placebo augmentation of clozapine in refractory schizophre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 &&&& &&&& &&&&
相关文章信息
&¥20.7&¥18&¥9.5&¥22.9&¥22.1&¥21.5&¥17.8&¥7.4&¥16.3&¥35.8&¥18.4&¥27.1 &¥31.1&¥14.7&¥22.1&¥67.9&¥76&¥11.00&¥21.00&¥13.00&¥39.34 &¥20&¥15.2&¥7.4&¥7.4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 中山大学心理咨询师辅导班
&教育客服 来源:转自网络&
一、培训优势
1.隶属中山大学;具备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广东省民政厅备案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培训资质。
2.国家权威部门统一鉴定并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电子注册,全国通用。
3.中山大学等高校心理学教授、三甲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担任主讲。
4.不定期邀请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题库开发专家考前重点复习。
5.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组专家指导论文写作和模拟答辩。
6.理论课、技能课、实践课相结合,学以致用。
7.教材讲义、学习资料、模拟试题辅助课堂教学。
8.自入学起一年内免费补修请假缺席课程。
9.每一次鉴定考试成绩前三名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和奖学金300&500元。
二、招生对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
三级:1.在校研究生、四年级本科生、三年级专科生(限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
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以上或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者。
二级:1.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以上学位者;
2.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3年者;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3年者。
三、教学安排
1.培训教材: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的新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2.开设课程: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技能与心理测验技能等,约150学时。
3.培训形式:面授与参观学习相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观摩相结合;师生互动与学生间互动相结合。
4.培训师资:中山大学等知名院校相关院系教授;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知名医院心理科专家、教授;广东省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组专家等。
5.教学实践:实地参观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室、现场观摩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咨询个案、到广州市脑科医院实践观摩、演练心理咨询全过程,心理咨询专家点评等,约80学时。
6.上课时间: 考证周日班:11月22日开学,逢周日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
考证晚班:12月28日开学,逢周一、三、四晚上7:00&9:30。
四、颁发证书
1.培训结束并经考核后颁发结业证书。
2. 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五、报名与收费
学费2980元/人,包括报名费、培训费、考前辅导费、教材费、学习资料费、参观学习费,学员证、结业证、通讯录等的制作费;不含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相关费用。报二级者需补交800元/人,包括二级技能教材费、二级技能辅导费和论文指导费。
三级报考费380元,二级报考费600元。
六、培训地点
考证周日班:天河购书中心。
&广东中大心理咨询师培训 报名
敬请留意!如有兴趣或任何疑问请致电& 020- 朱老师& 020-& 茹老师&&&&&&&&&
&&教育团购活动
&&最新教育文章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请登录后评论
广州团购电话
建材团购:020-
橱柜团购:020-
家电团购:020-
学车团购:020-
教育培训:020-
装修设计:020-
衣柜团购:020-
家具团购:020-
结婚团购:020-
汽车团购:020-
营业地址:广州天河区黄埔大道西39号瑞达大厦9楼
传真/Fax:020-&&& Email:.cn (温馨提示:发邮件时请将#改成@)
全国统一团购热线:400-707-1000
中团旗下合作
项目整合: 黄先生
意见反馈: 谢小姐
分站加盟020- 曾先生
广告投放020- 黄先生
中团机构活动营销: 黄先生
中团会展商务合作: 张先生
手机访问:【.cn/m/】
中团网--广州站
Copyright & 2007 中团网 版权所有以上关于《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介绍》由有途高考网/gaokao/编辑整理,若想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发现本文中引用了您的版权文章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学校的心理学水平怎样?_中山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3,434贴子:
学校的心理学水平怎样?收藏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想考研,不晓得学校这个方向的研水平怎样
恢复创办没几年,发展很迅猛的
目前来说排在业内前五名的争议不大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转载]【专业篇】&中山大学心理学专业课程
【专业篇】 中山大学心理学专业课程 //
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周四3-5节,周一12-15节,杨玉华讲师,王教授,5学分
大学物理跟物理实验是相对独立的两门课,很多人心目中的心理学是个文科的概念,实在难以跟物理沾上边,我高中时对物理不是很感兴趣但成绩也不差,本打算大学后只钻研数学但未能如愿。教物理课的是位刚刚博士毕业的女生,刚参加工作所以显得一本正经,几乎每次都要点名然后还经常有作业,大学是不应该旷课的,说什么自学泡图书馆的都是自欺欺人,大学物理其实比高中物理难不了多少,课上很少有人听讲,当天下午要交两门数学的作业,第二天要交生理学实验报告,所以这个时间恰好是很多人赶作业的关键时期,物理作业每次只会布置几道相当白痴的高中基础就足以对付的题目,可即便是这样仍有很多人直接抄袭别人的,期末考试更是令人无语,就算是平时不来上课不做作业不看书,只要将老师划出的重点题目看一下,也就是把我整理的9张PPT看完就能拿90分。大物实验是理科专业的公共课,这个实在是劳民伤财,总共只有六次实验却要不仅仅葬送六个晚上,我视力差不方便用眼太久,尤其是那个光栅实验实在受罪,实验前要写预习报告,实验后正式报告,每次都是厚厚一叠子看着都恐怖,主要是当时我不够精明,因为那些数据本来都是可以自己编造的,一向自诩对数字敏感对付这个不在话下,中大的物理实验报告代代相传,相当比例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数据都是抄袭的,这也是令人无语的方面,集体都弄虚作假!
生物心理学,周三8-10节,丁玉珑副教授,3学分
前几天还有个08级的丫头问我生物心理学怎样考试,当时我说这个我早就忘掉了,生物是我最讨厌的学科,为什么心理系要学的第一门心理学竟然是生物心理学呢?当时该类书很难找,我没能订到外文教材,后来拿别人的跑到东校区复印了一本,其实几乎没有看过哪怕其中一章的内容,然后还在书店买了一本万千心理的中文翻译书。既然对生物不感兴趣再加上当时课程太多,于是这门课程自然受到我的冷落,生物心理学主要讲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其实要是时间充足的话,稍加用心地将此研究一下也是很有趣的,但我没有这份闲情逸致,丁老师每次上课都要提问,还好那个名单里没有我们转专业学生的名字。学期作业有好几次,第一次是以宿舍为单位的,我们宿舍没交作业不过似乎也有分数,第二次是文献阅读报告,当时我竟然还不会从网上检索文献实在是在人类系骚货面前出丑,后来找了篇丁老师发表的中文文献糊弄了一下,再后来期末时节因为没有完成充当实验被试的任务,而被迫翻译完教材的某一节,当时那么多章节都被同学们抢购一空,留给我的只有最后一章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其实这也不是我的难题,毕竟这是我的兴趣之所在,忙了好几天终于大功告成,而且完全利用图书馆电脑,期末试题并不难但得分并不理想。
C++程序设计及上机实验,周三3-5节,周四8-9节,胡岩副教授,3+2学分
很多人搞不明白我们心理学还学什么C++,或许这是为了以后进一步学习实验心理学实验的eprime程序设计吧,来心理系之前就听说过这门课,只要与计算机有关的我都会接受起来有难度。当时课程冲突,于是我决策失误选择了心导而放弃C++,其实要是为了成绩而选择的话就不该放弃C++,毕竟这是5个学分的交易。胡老师实在是个好人,允许我们不去上课但是鼓励我们课后多加自学,其实她上课都是照着课件念,而那个课件上的内容跟教材几乎完全一样,本来就是随书附赠而非老师亲自制作。前半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凭着高中的基础也能对付一下,期中考试仅有74分却也令我满意,几乎都是靠死记文虎考堂里面的题目,后半部分则是愈加生疏,整个学期课程太多,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多看书,不管怎么说这也相对偏离专业课的范畴,上机实验时我经常是在上网,没能认真去练习那些题目,后来还买了一本课后习题的答案却还是没空看,而且也没耐心去看,期末时虽然很焦虑但也不是太在乎,只不过偶尔想起5个学分的天文数字还是会忍不住遗憾半天,1月中旬期末考试结束,然后很快成绩揭晓,全班人竟然全部通过。后来我还想过要考个计算机等级证书,既然学过C++那么最好就直接去准备该语言,仅仅是空有理想而已。
生理学实验,周五2-5节,龙天澄副教授,1学分
这是来到心理系最不堪回首的记忆之一,要是早知如此我或许真得会三思而后行的,强烈反对大学开设这种必修课程,暂且不提每周为仅有1个的学分而浪费一上午的时间,课后还要写实验报告,关键在于这门实验充满了血腥和暴力,那么多的青蛙在瞬间结束了他们的存在,而且是身首异处千刀万剐剥皮切肉抽筋,还有那只被毁掉小脑的白鼠在地上翻滚的场景,那只硕大的白兔被残忍开颅求死不得,那些蛙的眼神多年来一直在我眼前浮现,成为我今生难以抚平的噩梦,实在是暴戾恣睢人神共愤,暴殄天物天夺其魂,据说解剖了半辈子蛙的女博士最终就变疯了。我跟那个师兄一组,我刚转专业过来而他是重修生,所以两个人在此方面都很外行,我下不了如此狠手他又不太认真,几乎每次我们都是从别的同学那里打印数据,然后回来后再慢慢将实验报告写完,这么课程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每个周五早上都是最令我痛苦的时光,我没有勇气起床出门,因为不敢去面对接下来的血腥场景,女生都那么有勇气的事情我为什么就想不开呢?那些女人怎么就那么心狠手辣呢?本来有个给我印象很好的同学,后来她出现在一张照片上,在聚精会神地给兔子开颅,然后从此每次见到她我总会想到那副照片,总之我的那份心理阴影暂时不可能抚平,但是我也承认自己的大学由此充实了很多,为那些丧命的生灵们超度,不要怪我不要使我遭受报应。
普通动物学,周一3-4节,周二2-3节,贾凤龙副教授,苗素英副教授,2学分
这门课怎么都不太可能跟心理学沾边,据说很久之前还开着植物学,按照老师的话说就是为了给我们找点事情做,或说学分不够只能开些闲课补偿。说到动物学这门课,总会勾起我的伤心记忆,因为动物学跟我当年的那段荒唐事紧密联系,人类学系那个骚男人对我所有课程中最了解的莫过于这门动物学,其实连我自己都搞不懂这跟心理学的关系,要说对那些脊椎动物的知识了解一点也算不了什么,而那些无脊椎部分的则实在没有任何意义吧。总共只有七周课,前三周由贾老师讲授无脊椎部分,后面则是苗老师讲授脊椎部分,据说老师每次讲到考试内容总会强调这是重点,而我直到考试竟然也一直没当回事,我的考试知识储备绝大多数来自初二时的基础,对初中时所学知识的记忆之深令自己都佩服。因为是初恋因为太专注所以太受伤,那天晚上彻夜失眠,第二天没精打采不思饭食,然后第三天晚上就要考试,这样一副状态如何坚持考试,厚厚一本教材并不需要全部复习,仅仅复习课件已经足矣,情绪状态低迷而且信心全无,最终走出考场后感受确实绝望,算过分数似乎勉强及格,加之老师危言耸听每年总有无数人挂科,于是导致思想压力太重,可谓失恋挂科双打击,挂科的现实实在无法令我接受,第二天早上我失魂落魄坐在岁月湖边恰好看到昆虫学专家贾老师从餐厅出来,另外我非常感激苗老师,当然并不仅针对课程学习方面而言。
动物学实验,周五8-11节,白庆笙高级工程师,苗素英副教授,1学分
大致持续了六周的课程,分别做了六个实验,外加简短的所谓期末考试,总之实在是无聊透顶,不知道在显微镜下看个草履虫有什么收获,也不知道剥个虾壳切个蚯蚓的有什么意义,还要看那些昆虫的触角节肢的实在是摧残我的视力,刚开始还硬着头皮应付一下,后来干脆只为实验报告,最离谱的是那次还未做实验我就已经将实验报告写完毕,反正最后的期末考评只看实验报告然后加上一次简单的考试,记得最后一次我们五人的实验报告几乎一致,引起苗老师的不满,其原因当然都是我们抄袭了同一个师妹的。其实我的问题在于视力太差,导致每次看显微镜总会视疲劳,然后就是我对那些小虫小鱼的感觉恶心,每次都不想用手触碰,还有一次甚至被针扎破手指,害得我为此焦虑多日,最后一次是解剖兔子的实验,我跟那个全班最假正经的师弟同组,仅仅是象征性摸了几下死兔子的内脏。最终的考试则就很白痴了,场面实在是混乱不堪,毫不夸张说来大家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又不是生物专业的没什么好正规的!那个助理实验员林老师真得是个很有意思的很可爱的小老头,在此谢过所有该感谢的人们。
心理学导论(上),周三3-5节,高定国教授,3学分
他羡慕我们刚进大学就可以听到系主任的讲课,当然我们这位系主任确实是水平高,别人会说高主任只会上课吹水,我认为大一学生本来就该听这种内容,所谓导论就是从漫无边际的吹水中得到特殊的启发。刚进心理系的孩子们很快就被高主任“洗脑”,由此获得极高的专业认同感,当然中大心理系确实发展不错,加之名校效应而排到前五的争议本不大。只能说当时不该听女人的意见,我应该去听C++而非心导,毕竟专业课尤其是高主任的课不可能挂掉,即便是从不上课不参加考试也会有60分,那本外文教材我没有也没看,因为我看好的心理学教材只有北师大彭聃龄的那一本,外文书无非是写得生动而已,北师大的心理书已经水平很高。高主任布置过两次翻译作业,其实我都是抄袭了别人的,第一次还会对着原文稍加改动,第二次则是仅仅修改了文字的格式而已,最终的期末开始还是全英文试卷,选择题问题不大,后面的简答题不知确切套路,我发挥出写博客的尽头,完全是自己自由的语言风格,不料因为理解错一个单词而导致整道题目全军覆没,不过最后的成绩也还不差,相比其他几个转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其实我在心导方面的知识储备多数还是来自转专业之前的复习,来到之后则是归功于彭聃龄教材的收获。
心理学导论(下),周五7-9节,黄敏儿教授,3学分
心理学导论是由本系最有威望的两位老师讲授,黄教授上课据说比较沉闷而不符合很多同学尤其是男生的口味,然而黄教授是整个中大心理系我最敬重的老师,自从转专业时开始打交道,然后现在终于等来听黄教授讲课的这一天,我从来就不会在乎同学们的那些评价,因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标准。不过即便是有兴趣我也实在难以迫使自己去听课,毕竟五年来积重难返,很少听任何老师的讲课,一切都是闭门造车自学成才,更何况是到了更为崇尚自学精神的大学校园。心导的前半部分倾向于认知科学,下半册有测量动机人格情绪变态社会治疗等总共八章,黄教授下课很不守时,三节课只休息一次,所以为了出门方便我每次先是在前排坐着,一旦下课马上跑到后排,上完两节课就赶紧离开去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导下有个拼图作业,到了学期中的时候就会要求上传到ftp,本来我还准备找那几个转专业的学生,后来那个曾经跟我一起杀兔子的师弟主要找我,再后来我又找到较熟的丫头,外加另个搭便车者,其实这份作业都是那个丫头搞完的,内容比较弱智但是我可不管那么多,我是当时很忙而且对那个师弟的态度表示愤慨,好在丫头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态度,这也算是我欠了她一份情。期中考试我自认为发挥还不错可是成绩很差,期末的时候题量很大而且需要频繁翻字典,不过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太基本的,就连非心理系的学生们都能做出很多,后面的简答题还是随意发挥对待,只是当时不该暴露自己消极的状态而招致麻烦事。
人体解剖生理学,周一2-4节,曲折讲师,3学分
这是中大心理系最无聊的专业课程之一,或者说本来还比较有意思的课程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段就适得其反了吧,我向来是很排斥生物也排斥相关的很多自然科学,认为人们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研究自身,一旦研究足够透彻也就意味着终结。每周都有三节课,当时我每次只能上前面两节,而且都是坐在后面看其他科目的书,我对人体生理没有任何兴趣,生物也是我最为痛恨的高中科目,我们学的生理学还相对简单,毕竟只适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那次我偶然有机会去生科院听了一节他们专业的生理学,当时的感觉那才叫听天书的绝望呢!对于这门课也不需要太认真,反正大学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学分而服务,等到期中考试时就是10个PPT的识记量,估计把上面的内容背过就足以应付考试了吧,在此要感谢我的室友提醒我去搞到之前一年的考试题目,这个曲老师的考试题竟然几乎年年变化不大,可能是装糊涂而故意这样做,就该为辛苦的学生们着想一次吧。下半学期我很少去上生理学,期末考试时才发现要复习的工作量太大,而且我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差劲,况且这次没有考试题可以参考,那天晚上我们在那个阴暗的教室里结束了本学科的期末开始,关于考试场景我实在是没有兴致多说,有些知识本来就是注定要被忘掉。
心理统计学,周一4-6节,周欣悦教授,3学分
本来还以为这门课程更加倾向于数学性,于是一直还对其默默期待着,第一堂课见到那个较有气质的周老师,不料被周老师所宣讲的教学计划搞得心虚,而且这个周老师起初还总会提问学生,所以我总会有紧张感,不过我相信她那里也不会有我的名字。一旦开始学习了才发现这门课实在是无聊,也绝非心理学中最具理科色彩的课程,因为这种东西根本就不费脑子,远远达不到数学所要求的思维,倒是更像个细心活,我承认那个周老师或许具备较高的水平,只是有一点令我不太满意,那就是说讲话中总是夹带英文单词是很不好的习惯,不土不洋的要真有气质的话就干脆直接全篇讲英文,那样也会比半英半中好很多,每次上课都会有个胖子给我们讲SPSS,我听不懂也没兴趣听,刚开始这么课还要留一些作业,都是些最弱智的题目,而且还要有不止一次的小测验,说起那些测验我很无奈,本来我就痛恨着这个社会的科技进步,我宁愿这个世界上没有手机和电脑,考试的时候我没有带计算器,可是那些题目运算量实在是惊人,哪怕我的运算能力再强也还是感觉很吃力,很多地方都只能靠估算,好几位数的相乘相加减的甚至开根号我都是要靠手算,显然无法跟那些用计算器的学生们竞争,我敢说要是没有计算器的话,很少有人比得上我的运算水平,另外这些考试考试题目中出现这么繁琐的运算量是很不负责任的,足以说明命题技术不过关。
人格心理学,周二2-4节,周晖副教授,3学分
人格课似乎是心理系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也承认自己听课本来就不多,而人格心理学却是听得还算比较多的一门了,同时也有不少的思索和感悟。难道是因为这门课的内容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对更为接近?周老师总喜欢在课堂上结合她儿子的具体事例讲述某些心理学理论,研究儿童的专家一辈子跟孩子们打交道,同时也会永葆那份年轻甚至童心,确实儿子的爱好同时也就是她自己的爱好,相信儿子的整个人生都是她的研究对象,周老师的讲课比较生动活泼,而且周老师形象也给人亲和感,我对其的那份好印象更是来源于大一时为转专业而发出的邮件,那份热情的回复实在令我感动,也给我很大的信心,好印象往往太重要,我不确定周老师还能否记得我的名字,不过我相信她能记住我那一贯的光头形象,而且每次上课都是坐在教室的第三排左侧。人格心理学讲的是各家各派理论,而我只在学期初有耐心看了些精神分析的,这也是整本书中我仅有看过的几十页,我承认那本书确实写得不错,而且排版印刷都很好,视觉效果也远好于其它教材,只可惜没时间阅读。平时作业有两次,都是写点自己近期的学习报告,其实每次我写的东西连我自己都感到可耻,最后还有个小组作业,一群无聊的人们实在是瞎折腾,搞出那么弱智幼稚的东西还自以为是有创意,真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小组作业实乃大学中最最荒唐的教学安排。
变态心理学,周四7-9节,李欢欢副教授,3学分
这是心理系最吸引人的一门课,首先名称就足够吸引人,尤其是配上高智商高幽默的极具人格魅力的李老师,本来我就知道这门课会吸引不少学生过来旁听,没想到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会跟06级的学生们同堂上课,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就是对心理系的人有偏见,对那些所谓的学长们更是没有起码的好感,每次上课都是那么拥挤的教室,再加上这是中午的课程而得不到休息,怎么就搞得如此罪过呢!变态心理学所用的教材是卫生部的精神病学,也是心理学专业课程中唯一不用英文教材的课程,刚开始的几次课我都会听得很认真,毕竟李老师经验丰富又有教学技巧,总会给我们穿插很多实际案例,其实对于书中所描述的很多症状我本身基本都具备,很多东西我也不需要费心去理解,后来看了教学视频,是关于精神病门诊的视频,然后老师要求我们分组讨论并且写出诊断报告,其实我认为那个来访者根本没有什么大碍,最终的结论是他患有某种精神分裂症,而我认为那根本就算不上精神障碍,因为他所具备的症状远没有我的严重,如果说他是精神分裂症那么我的算什么呢?两个年级同堂上课的场面实在是混乱,后来我们换到另一个大教室,而从这之后我也就几乎没有再听过课,其实变态心理学的内容跟很多人想象的也不完全一样,而我这个学过变态心理学的人从此变得更加变态了,其实不仅我自己,更多人也是同样的效果,本来主动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往往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然后学了之后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愈加重。
实验心理学,周三4-6节,周国梅讲师,3学分
这个周老师是我当年转专业时跟黄教授同时给我面试的那位老师,看起来无限热情,但讲的东西却不是我感兴趣的,当然不是老师讲得不好而是我对那些东西没兴趣,其实各门心理学课程的教材目录几乎都是同样,第一章总会是简介导论背景发展之类,第二章往往是研究方法,然后接下去就开始进入心理学各个方面,比如说生理机制、感觉、知觉、学习、记忆、能力、语言、测量、动机、人格、情绪、社会、发展、变态、应用等方面。实验心理学总会有文献阅读的作业,每个交作业前夕的周二下午都是我较为纠结的时刻,匆匆忙忙看几眼英文文献,然后开始从原文中摘录关键语句然后拼凑出答案来,发给那个邮箱就算是完成了任务,从来就不问结果如何,这门课至少要有三次考试,每次都是选择题,第一次因为凡事起初都会认真,所以考得也还不错,第二次考试内容是关于认知领域的,所以我考得惨不忍睹大概是徘徊在及格的边缘,第三次分别是发展社会环境等较为有意义的话题,而且我在图书馆看过了教材的中文版,所以还是较有信心的,期末还有个实验设计的作业,要求是8月1日之前上交,那么我肯定还是没有认真对待,随便编造了无关的设计只为交差了事,没想到这次作业会占据那么重分量,我写的令自己都感到羞愧。其实实验心理学跟心理学导论和心理统计学都同属于心理学三大主干课程,很遗憾我痛恨实验跟统计。
实验心理学实验,周三10-11节,曲折讲师,1学分
这总会勾起很多不愉快的记忆,因为又是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所以我接受起来并非那般顺利,而且这门课没有教材,全凭老师在上面讲授,而我向来是自学成才的风格,我没有心思听老师讲课也看不清屏幕上的内容,所以很多时候都没认真接收,往往是浏览其它的网页打发时间,有些事情是不能靠滥竽充数的。课程要求我们分组重复经典实验,很遗憾我分组失误找了不该找的丫头,这也为我后来的小组作业留下严重阴影,使我从此对心理系的小组作业深恶痛绝。我宁愿老师可以进行传统形式的考试,那样可以迫使我认真学习复习然后掌握一技之长。那个丫头的毛病特别多,性格存在缺陷,而且每次都要晚上9点半开会讨论,而我在每晚10点10分不能离开图书馆,更可气的是这丫头每次自己都会迟到很长时间,要说刚开始我也很积极找合适的文献也会关注工作进程,后因为越来越对丫头忍无可忍,要是我自己做的话肯定一切从简,反正我没追求只求及格万岁的底线,而集体作业不允许我偷工减料。他们选了个太难的程序,于是编程序就耗费好几周,而我对此不是很精通所以一直在等待他们然后分其它的任务,这个烂丫头过分敏感不可理喻,误解了我的话并且显得很受伤害的德性,后来我们几乎形同陌路没有再说过话,整个过程我一直显得很不积极,其实我内心压力还是很大,我对那个丫头实在无话可说。
认知心理学,周三3-5节,周国梅讲师,3学分
所谓的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还是更名为认知心理学专业较为合适,其实所谓的心理学冷门也就表现在此处,心理学不是心理医生不是读心术,而是国内最大最大的冷门,上次还看过一本书说是心理学不是科学,无数的心理学本科生将很多精力花费在了对反应时准确率耗子走迷宫的研究上,无数实验被试惨遭摧残,坐着电脑前骑虎难下,按来按去早已没有了耐心,好几百次的判断按键换回来一堆繁琐的数据,真不知道这样的数据还有什么研究价值,或者是任意两组数据经过处理都可以得到某些相关性。认知方向是某校的研究优势领域,教师们也多为该领域的年轻专家,当然这也确实是热门领域,似乎更能够出成果,人各有兴趣也各有所长,不过我还是很敬重我们的部分教师。认知心理学课程采用的依然是外文教材,我没有那本书也没有去复印,上课不听讲下课没书看所以几乎什么都不会,后来才从图书馆找来原版教材而且是精装版。共计三次阶段性考试,每四章考一次,第一次绝对裸考于是正确率仅有一半,第二次看了一遍书本于是只错了一个选择,第三次处于期末忙碌期,没时间复习完而且也顾不上那点分数,其实那本书还有挺有意思的,很多方面比较实用。三次文献阅读作业没有一次是认真对待,有些事情认真不得,接近最后关头再随便拼凑原文就糊弄过去了,最后有个实验设计或综述,至于自己做了些什么我都没勇气承认。
心理测量,周四3-5节,李欢欢副教授,3学分
据说心理学专干课程除了前面的普心实验和统计,再就是这个心理测量,一开始还真不知道测量是干什么的,甚至有孩子认为这是类似于做心理学趣味题的,非要过来跟着旁听。心理测量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实一个学期还是很短暂的,因为期间还包括某些课程任务所要求的作业,当时设计量表时,由于我是一贯的独立成组,这次当然没法例外,其实这份工作还是很难独立实现的,就在那天晚上劳丫头找到了我,其实她是太高估我的实力了,本来两个都不是正常人,后来又加过来几个无组可归者,那个周末几个没有责任心的学生们就随便把作业糊弄完了,比我之前所预想的还要省事,不过既然别人没心我也更不必较真。后来还有一群人围着某孩子耍猴,美其名曰智力测验,不过那孩子还挺能说会道的,当然人无完人,太会说了于是数学太菜,数学差了就是白痴,貌似这种工作就会浪费掉四五周课。现在想来测量课主要学了信效度和项目分析,至少我能记住的只有这点,收尾时还有个人格测量,其中老师还要我们做了埃森克问卷,没想到我在神经质那一分量表上的得分竟然超出2.7个标准差,这可是个极为恐怖的概念,神经质对应着情绪的稳定性,得分太高肯定是不正常的。期末考试还算简单,尽管出题和分数设置存在着小问题。
社会心理学,周四9-11节,王飞雪副教授,3学分
早就听说这位王老师是心理系最有气质的教师,这个学期我还有幸选择她为导师,其实我是看在年龄方面才选择了王老师。之前发现众多心理学分支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社会心理学,毕竟社会心理学最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最具实用性。其实大二时我就看过了很多社会心理学的书,因为我的考研目标曾经是人大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因为我无法忘掉年轻时的人大梦想,而人大我稍稍沾边的仅有社会心理学,后来我还是割舍了人大梦,那个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系的,文科性很强,而且心理学是很白痴的学科,几乎没有门槛,我可竞争不过那么多形形色色出身的学生。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系极少数没能选择外文教材的课程,因为我们选用的那本译本是本系的两位老师主持翻译的。我认为社会心理学教材中最棒的还是那本《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不下十遍。几乎是每周讲一章,中间还有分量为10分的期中考试,小组pre我们的主题是如何消除偏见,当时我本意是独立成组,却被分到了别人那里,最终的合作也不是很愉快,我的那一部分是自己做完ppt然后加过去,报告的时候也是分开报告,形式和内容都不统一,期末的文献综述起初没当回事,当我问到他们时才得知他们已基本竣工,一气之下我只好自己另做一份交差。
发展心理学,周三3-5节,周晖副教授,3学分
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大家庭中也是地位重要,这门课也应是跟生活关联较大,最开始我们要跟那些大一学生一起上课,我们的专业课是他们的通识课,后来同学们感觉自己的权益受损而集体上诉,真是一群自私的家伙,当时我可没有在那份文件上签字,人多也不是件坏事吧。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我本人是最讨厌婴幼儿的,身体未成型思想不健全,这样的还没有资格称其为人。上课看到那些婴儿视频只会令我感觉恶心,看到那些小孩子的傻样只会令我鄙视,总之我以后没打算结婚也没打算要孩子,发展心理学中最有意义的是青少年发展部分,只不过这不是学习和考试重点。寒假返乡后见到堂姐家有个三个月大的小婴儿,其实我本该知道三个月的孩子具备哪些特征的,很惭愧我什么都没有学到。周晖老师教了两门课,要说人格心理学我还确实听了一点东西,这个发展课堂可就完全被浪费了,只记得有几次我上课时离席,还有几次上课时坐在下面掩面而泣,跟周老师聊过好几次,其实我还是跟感激周老师的,只是很惭愧没能认真对待老师的课程,本门课程任务很乱,有个期中考试是制定第12章的学习提纲,后来又要求我们回去补做前面十多章的提纲,还有个关于圆的面积教案设计的作业,期末还要一份个人成长自传,我正好上交自己的长篇回忆录,小组作业跟了一群水平很高的丫头们,设计面向初中生的性教育讲座。
情绪心理学,周五3-5节,黄敏儿教授,3学分
情绪心理学又是由黄教授任教,其实所学的内容都是很无聊的,选课人数也是最少,虽说很敬重黄教授,可我还是没能听讲过,后来改到小教室上课,期末早早结束上课,因为黄教授最重视研究,整个学期只有两次作业,第一次是拼图,第二次是期末的研究,其实我的都是糊弄,拼图本想着报告时再重做一个,结果我们最后几组没能有机会报告,所以我那个寒酸的作业就被评分了,而且还是那个异性气质很浓的助教给评分。其实心理系很多课程都是这样无趣,因为学的东西不考试,所以很多人都不听讲不上课,只要最后期末时跟着小组把那个作业应付完就可以拿到学分,所以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希望系里能够改进一下。期末研究本是小组研究,我依旧没跟人组队,只能孤军奋战,非常感激黄教授允许我不做实验,那个时期事情特别多每天忙得焦头烂额,那份作业做得很差劲,最终黄教授很不满意但是没表现出来,其实我还是很惭愧的,但也实在顾不了这么多,至今我还能记得那天下午我是怎样狼狈地逃离那个小教室的,不是我不努力,而是确实有心无力,每项作业都是孤军奋战,我想把每科作业都做好,最终却什么都做不好。当初转来心理系之前我拜读了黄教授的很多论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情绪劳动的,现在我已经深深对此感兴趣,并且阅读了美国近年来发表的所有与情绪劳动有关的论文,希望以后可以在管理学院继续研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山大学mba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